辛亥革命前后的旗帜琐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481
颗粒名称: 辛亥革命前后的旗帜琐谈
分类号: K257
页数: 3
页码: 29-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州光复时使用五色旗作为旗帜,但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旗历经多次变动,最终确定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孙中山解释该旗代表革命于每天十二个时辰都在进行中,同时也象征着五大民族共和。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地方史

内容

季永绥在《辛亥革命龙溪光复散记》一文中说:“清汀漳龙道台见势不妙逃跑了。海澄邱曾三、苏郁文两人由厦门来漳城,联合军、警、农、商、学各团体,道署插上了五色旗,宣告光复成功。”这说明漳州光复时使用的旗帜是五色旗。翌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五色旗也一度被定为国旗。可是后来为什么又会变成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呢?
  原来孙中山等辛亥革命领导人在制定中华民国的国旗过程中,有过不同的看法,其发展过程是:开始时,由“中华民国第一烈士”陆皓东设计青天白日旗。光十一年(1895)二月廿一日,孙中山、杨衢云在香港兴中会本部进行广州起义部署时,议定采用青天白日旗为国旗,以代替清廷的黄龙旗。广州起义与光绪二十六年(1900)惠州起义以及海外华侨团体均采用该旗。孙中山解释说,该旗的白日光芒十二支合干支之数,代表十二个时辰,象征着革命于每天十二个时辰都在进行中。
  光绪三十二年(1906)冬,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成立周年纪念会商讨革命方略时,再次讨论国旗式样。孙中山主张沿用兴中会时的青天白日旗。黄兴“颇持异议,谓形式不美,且与日本旭日旗相近。”程德全、宋教仁主张采用五色旗。廖仲恺主张采用井字旗。还有人提出采用十八星旗。后来,孙中山又提出青天白日旗添红色底,即青天白日满地红。并解释说,红色代表鲜血,革命要用热血换;蓝色代表青天,象征公正、平等、亲爱;白色表示洁净,象征自由、民主。由于意见分歧,相持不下,没有作出最后决定。随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北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陈城起义,镇南关(现友谊关)起义,光绪三十四年钦州马笃山起义,云南河口起义以及宣统二年(1910)广州新军起义皆打着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该旗实际上起到党、军旗的作用。
  辛亥武昌首义时,飘扬在武昌古城上空的是十八星旗。该旗红色代表以热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黄色代表炎黄子孙,十八颗黄色圆星代表当时中华大地十八个行省。随后,各省纷纷响应,上海、江苏光复时,当地军政府悬挂五色旗,该旗红黄蓝白黑五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即为五族共和的意思,当时光复各地只有广东军政府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民国元年(1912)元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元月十二日,参议院讨论国旗时,发生激烈争论,孙中山坚持要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未获通过。最后采取折衷方案,议定以上海军政府的五色旗为国旗,十八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袁世凯窃国后。于同年6月8日公布以五色旗为国旗。
  民国十年(1921)五月五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演说中提出要废止五色旗和十八星旗,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国旗、军旗。民国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在广州全国学生会上,孙中山讲解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与五色旗的来历、不同点及其价值。民国十七年十二月廿七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徽、国旗法》,正式确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并就国旗的比例、尺寸、颜色作了一些规定。从此,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正式作为国旗,飘扬在国民党政权统治地区的上空。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专题资料、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专题资料,其中包括了兴中会总会首任会长——杨衢云、中国同盟会槟榔屿分会会长——吴世荣、辛亥革命龙溪县光复后议会组织名录、辛亥革命海澄县光复志士传略、辛亥革命龙溪、海澄光复志士简介、龙溪、海澄籍华侨踊跃参加辛亥革命运动、乙巳老人话辛亥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亚芳
责任者
季永绥
相关人物
邱曾三
相关人物
苏郁文
相关人物
陆皓东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杨衢云
相关人物
程德全
相关人物
宋教仁
相关人物
廖仲恺
相关人物
袁世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海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