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翰苑乡群众揭露“仁慈堂”虐待婴童的真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一辑(总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453
颗粒名称: 记翰苑乡群众揭露“仁慈堂”虐待婴童的真相
分类号: C913.5
页数: 4
页码: 19-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3年龙溪县翰苑乡群众揭露外籍修女在“仁慈堂”虐待中国儿童的内幕。经过政府深入调查和群众的揭发,确认外籍修女卢立德和玛利珀确实虐待和残害被收养的中国女婴童,最终政府决定将她们护送出境,关闭“仁慈堂”,并由政府接办为龙溪专区儿童教养院。
关键词: 外籍修女 仁慈堂 虐待儿童

内容

随着抗美援朝运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忱和政治觉悟空前高涨,各地纷纷传来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和举办文化慈善事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罪恶行径。当时,龙溪县第六区翰苑乡(现龙海县步文乡后坂村)群众也愤怒地揭发出西班牙籍修女(当地人称其为姑婆)卢立德和玛利珀两人在主持后坂“仁慈堂”期间,借着“博爱”和“慈善”的名义,施行虐待堂里收容的中国儿童的内幕。
  龙溪县人民政府根据群众的检举揭发,于1953年从有关部门抽调5名干部(我就是其中的一位成员)深入进行调查了解,发动群众起来检举揭发,证实这两个外国修女,确实有着虐待和残害女婴童的事实。终于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给予护送出境,遣返回国。回顾当时群众揭露的真相忆述于下。
  后坂“仁慈堂”是西班牙籍天主教传教士罗祝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设立的。随后由西班牙天主教多明我会拨款,建筑一座“仁慈堂”。购置田地约60亩,全部出租给当地农民耕种,逐年收取租谷,并接受外资津贴,作为经常费用。该堂接收弃婴的条件;一、不是信教的,二、男性一律不收,三、家庭贫苦的小孩。从1888年——1952年,共计收容女弃婴约2000多人,平均每年约收容30—40人。因抗日事发,外资不济,收容减少。主持后坂“仁慈堂”的最后一任管理员卢立德、玛利珀(亦译为马修德)两位修女,她们的任职时间最长,所做出来的坏事也最多。尤其是玛利珀心肠更恶毒,手段更残忍。她们背离了建立“仁慈堂”原有的宗旨,滥施虐待,残害堂里收养的中国女婴童,激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慨。
  据群众揭发,后坂“仁慈堂”由于工作人员不足,管理不善,且施以种种虐待,造成收容的女婴童死亡率很高。至1953年,龙溪县民政科派陈国生同志到后坂“仁慈堂”办理接收时,解放前被收养的婴童只剩下6人,个个骨瘦如柴,虚弱不堪。群众揭发他们虐待、残害女婴童的主要事实有:管理不善,饥寒交加。据在该堂养大的郭瑞兰反映:该堂没有保育员,都让年纪大一点的女童看顾女婴孩,不管有病没病,大部份都给咽米糊。有些因消化不良而死,有些不给食而饿死。年纪大一点的给吃稀粥,夜间要看顾婴儿,白天要割草、打水、洗衣,做尽苦工,稍有怠慢,姑婆们便横加责打,有时还要罚禁闭。瑞兰就是不堪这种虐待而出逃的。又据该堂长大的女童黄淑德揭露:堂里的炊事都由年纪较大的女童轮值。抗战期间,有个叫阿早的女童,因苦于给米的限量,煮粥既少又稀,屡被姑婆责罚苦役,累得身体支持不住。有一天因贪睡误点,玛利珀不问情由地穷追责打,以致跌落楼下活活摔死。东屿乡下桥村陈河揭露:1946年他因家庭生活困难,把刚生下两天的小女婴送进该堂收养,附送去衣服5件。隔天又到该堂探望,发现其女与许多小婴儿一样,身上只穿一件单薄的衣衫,胸前既湿又脏,放在拨箕里挨冻,因而坚决把其女儿抱回去。
  丧失自由,滥施虐待。女婴一旦被送进“仁慈堂”,即与外界隔绝往来,并要服服贴贴地听从姑婆的指使和安排,否则就要遭受歧视和虐待,可以说是丧失掉了人身的自由。即使是侥幸长大成人后,还得任从外国修女给予指定配偶,根本谈不上什么婚姻自主。第十区六石乡山头顶村王戽斗,于1932年把女儿王古椎送进“仁慈堂”收养,古椎因常想念回家而遭到姑婆的歧视。1942年竟因私自逃回家,被玛利珀从三层楼上踢下而跌死。抗日期间,有4个年纪大点的女童叫阿汀、瑞兰、阿杏、柳仔,她们利用空闲私做女工,各自买双新鞋子准备过“复活节”穿戴。其中因有三人未告知姑婆,而被责违纪施以责罚。阿汀被关进楼下狗舍三昼夜不给饭吃,后被送往莆田涵江,至今下落不明。杏仔被关进厕所受尽折磨,无辜夭折。瑞兰出逃自找到归宿,她在回忆当时情境时,犹觉不寒而栗。另一名孤女献德,被姑婆指定配亲出嫁后,因不能如意,返回堂里当炊事员。直至年老不能干活,被迫住进死人间,病倒了也不给饭吃。女童怜其惨状,偷偷节粮送食,被姑婆发现竟破口大骂:“你到临终,嘴里还吃个不停,到现在不顾灵魂,还顾肉身”!后来,死了多久,竟没有人知道,当被发觉时,眼睛已被老鼠咬掉了。
  疫病传染,不防不治。过去,后坂“仁慈堂”是个十分神秘的地方,修女们规定不准外人进屋登楼,被收容的女童也不让外出与外界交杂。邻近村民反映,数十年来,只见“仁慈堂”不断挑着死婴到草坡上埋葬,夜里常听到婴孩惨哭声。后坂村有5位替“仁慈堂”哺育过弃婴的乳妈说:喂养的女婴到三岁都是又白又胖,会说会笑,活泼可爱,可是一被讨回堂里,不久就夭折身亡。一位不甘心婴儿被讨回堂里的乳母高珠说:“当时我借钱要把婴儿救出,但姑婆就是不肯,被讨回不久就死了。”有一次天花流行传染,一天里就死掉二、三十个婴儿。据曾替“仁慈堂”埋葬死婴的李仁(已逝)之妻林九升揭露:30年前,在天主堂对面田间草坡上挖了个直径一丈的圆形坑,上面以水泥封顶,旁开有一洞,死婴尽往里丢。修女们因其臭味冲天,怕惹众怒。后来改建一座约有亩半方圆的红砖围墙,外装铁门,据说已有数以百计的死婴丢弃在内,当地群众管叫它为“死囝城”。而修女们则自作解脱地掩饰道:“孩子死在仁慈堂里,圣母可以拯救她的灵魂。”赤裸裸地暴露了她们那“拯救灵魂,不救肉身”的“博爱”和“慈善”的真面目。
  解放前,后坂村附近群众即看穿了“仁慈堂”里的真相,不忍同胞骨肉遭受此折磨和迫害,曾经自发地起来封闭“仁慈堂”的大门,扬言要赶走西班牙修女,后被摄于保甲长的劝阻,大家才憋下了一肚子的窝囊气。解放后,经过剿匪反霸、土改、镇反、抗美援朝运动的深入发动,群众觉悟逐步提高,开始有些群众自发地讨回自己的孩子,也有些找不回孩子的父母家长纷纷愤怒地起来进行揭发,强烈地要求政府赶走这些居心不良、手段狠毒的外国修女。县人民政府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检举揭发和要求,于1953年12月25日把玛利珀等两名西班牙籍修女护送出境、遣返回国。仁慈堂于1953年11月,由政府派员接办为龙溪专区儿童教养院。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一辑(总第十六辑)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一辑(总第十六辑)》

本书分纪念抗美援朝四十周年、纪念抗日巾帼英雄李林殉国五十周年两栏目包括龙溪、海澄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石码工商界踊跃献机献炮抗美援朝、龙溪二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归侨女英烈李林的少年时代、李秀若在集美、回忆李林学友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湖
责任者
卢立德
相关人物
玛利珀
相关人物
陈国生
相关人物
黄淑德
相关人物
陈河
相关人物
王戽斗
相关人物
王古
相关人物
阿汀
相关人物
瑞兰
相关人物
阿杏
相关人物
柳仔
相关人物
高珠
相关人物
林九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
步文乡
相关地名
后坂村
相关地名
龙溪县
相关地名
六石乡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
龙溪专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