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与华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三集》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402
颗粒名称: 月港与华侨
其他题名: 龙海华侨古今谈
分类号: D634
页数: 6
页码: 43-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月港是漳州龙海县海汀镇,是明清时期的重要商港,华侨出外谋生已有千多年历史。月港兴起后,大量龙海人前往东南亚等地。月港衰落后,华侨面临困境。
关键词: 月港 龙海县 华侨

内容

明代漳州州月港,现今福建省龙海县海汀镇,原是海汀县县城;一九六〇龙溪县与海海汀县合并为龙海县,县城定在石码,月港改为海汀镇。
  一、华侨的起源与月港的兴起
  据我县有关材料记载,华侨出外谋生,是在唐朝以前就已开始,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的不说,在唐禧宗时,农民军黄巢(公元875——884)领导的农民起义大军,途经福建转入广东,曾经在龙溪江东的万松关与官府守兵作战。(注一)在当时社会动乱不安的情况下,龙海人民渡海前往南洋、东南亚一带谋生。所以,东南亚一带称华侨为“唐人”。华侨则称祖国为“唐山”。到了宋朝,在沿海港口设置市舶司,主持对外贸易。元灭宋,南宋遗臣在沿海一带抗击元军,失败后逃往东南亚。当时记载:“文武诸臣,流离海外,或仕于占城,或潜居交趾,或别流远国。”(注二)接着,元世祖(公元1264年——1294年)远征安南、缅甸、爪哇等地,漳州、龙溪、海汀人民参与出征,并留居当地。这是唐、宋、元以来,龙海人民就有到东南亚一带的一鳞半爪。而龙海人民大量出国侨居、贸易,则在明朝,特别是月港兴盛以后的事。
  月港从明成化(1465年)起至明末清初,繁华富庶了近二百年,“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抗。”明的月港与汉唐的福州港、宋元的泉州港、清的厦门港并称为福建省历史上的“四大商港”,是世界有名的“香料之路”航道上一个重要商埠。月港成为我省当时最大的一个侨乡之一。“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注三)除了月港以外,还有石美、角美、东美;海沧、白礁;卓岐、浯屿等地都是老侨区,常年有人成群结伙出洋谋生,到南洋和东南亚各地。如新加坡华侨总会发起人之一王港,就是龙海卓岐人,祖先是明末出国。
  二、华侨的分布与到达的地区
  综合有关资料看,从月港出国的华侨及其到达的国家、地区其分布主要有:
  (一)西洋方向:
  1.交趾(今越南北部沿海一带);
  2.占城(今越南中部、南部);
  3.暹罗(今泰国);
  4.真腊(今柬埔寨及越南南部);
  5.大泥(今泰国南部);
  6.吉兰丹、麻六甲、彭亨(今马来西亚);
  7.旧港、丁机宜(今印尼苏门答腊岛);
  8.下港、加留巴、苏吉丹(今印尼爪哇岛);
  9.文郎、马神(今印尼加里曼丹岛南部);
  10.吉思地闷(今帝汶岛)。
  (二)东洋方向:
  1.吕宋、苏禄、麻逸、猫里务(今菲律宾);
  2.美洛居(今印尼马古鲁群岛);
  3.渤泥、文莱(今加里曼丹北部);
  4.日本(今长崎等地)。
  三、出入的货物与交通的发展
  当时月港海舶输出的货物,主要有丝绸、布匹、瓷器、茶叶、铁器、砂糖、纸张、果品等。有些货物如瓷器等,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输入的外国物产,有一百一十四种。品类繁多,有胡椒、象牙、燕窝、冰片、黄腊、鹿角、檀香;还有大量日常用品,如番米、番纸、椰子、西洋布、草席、虾米,以及金、锡、铅、铜等矿物;还有犀牛、蛇皮、马皮等各种皮货。(注四)有些外国物产、品种由华侨或舶商传入漳州地区,逐渐传播到省内外各地区。
  一、粮油类有:
  地瓜(俗称蕃薯);
  落花生(俗称土豆);
  二、蔬菜类有:
  菠菱(种出颇棱国);
  莴菜(种出莴国);
  蕹菜(俗名空心菜,种出东夷古伦国);
  西红柿(俗名臭柿仔);
  三、果品类有:
  橄榄(种出越南);
  〓仔(俗名芒果);
  番石榴(俗称莉发)。(注五)
  这些物种都自外国传入,至今广为繁殖,为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成为当时海外贸易、交通往来的重要物证。
  在海外贸易交通方面,主要靠大木帆船。其中最为发达是清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海汀的卓岐乡的木帆船营造业,在这一时期,无论是独资或合资经营,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船只增加,水手也随着增多,每条船连老〓、水手需用十多人。只一个卓岐乡当时就拥有“保合号”等十几艘。(注六)
  但是,自从英国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发明了蒸气机以后,许多科学先进、技术发达的国家,利用蒸气机建造铁轮船,通航各大洋与港口。具有速度快、运载多、成本低的特点。世界先进技术渐渐也为我国采用,这和侨居在南洋群岛的华侨,依靠乡谊、亲谊的援引、邦助所分不开的。
  四、月港的衰落与华侨的困境
  月港兴盛时,在对外贸易、交通运输,促进社会经济和华侨事务,加强我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起了一定作用,作了积极贡献。月港人民,为了征服海洋、建设家乡,发扬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并与倭寇海盗的侵扰、封建王朝的“海禁”、反对贪官税吏的盘剥及侵吞,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由于日本、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主义者,相继入侵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海外贸易和交通运输受到严重干扰与破坏。
  华侨出洋不易,在外谋生亦难。在一般情况下,船队到了一个港口,必须履行“重译入国,金币通酋,期日互市,定侩交易”等等一整套繁琐手续。如果是被贩卖的“华工”,初到一地,如同犯人一样,吃的不好,住被禁闭,手捆脚绑,无一点人权保障。更有甚者,据《海汀县志》所记载:仅“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吕宋(西班牙属)杀华人在其国者二万五千人,汀大十之八”。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大屠杀,严重影响漳州一带华侨、商人的外出。特别是明末清初,月港成为郑成功抗击清军的兵家必争之地,双方在此对峙、争夺、拉锯、打战,前后近四十年。清王朝为了削平郑氏,厉行“海禁”实行迁海”,自闽粤的分水关至浙江的沙埕,长达一千五百里的地方,村庄田宅、尽皆焚弃,江东以东至九龙江口地区,皆成“弃土”,海汀一带成为无人地区,百姓流离失所,死亡无数。从此,繁华富庶的月港,逐渐衰落下去,到了清朝初期,逐为新兴的厦门所代替。
  五、华侨的现状与发挥的作用
  建国三十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华侨在海外才有了地位。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据统计龙海县目前共有归侨、侨眷达五千余户。主要分布在五大洲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印度尼西亚居第一位;新加坡次之;接着是港澳地区、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等。旅外华侨热心赞助家乡的经济、文教、卫生等建设事业。全县华侨投资的企事业单位有:江东瓷厂、海汀纸板厂、石码造纸厂、双第华侨农场、八坑农场、海汀养鱼场、海汀侨星戏院、角美侨联剧场、海汀侨光旅社、县华侨医院,以及锦江渔牧公司等。近三年来,龙海籍华侨自愿认购、赠送的生产资料、文教用品,大约价值人民币三百万元以上。目前,出光年年成倍增加,这充分体现了侨胞爱国爱乡的高度热忱。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归侨、眷侨、侨务工作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有龙海华侨中学被评为先进集体,有归侨、女清洁工黄银莲被评为先进个人而得到表扬与物质奖励。

附注

注: ①见《龙溪风物志》一百三十页。 ②摘自宋末郑所南著《心史》一文。 ③见《龙溪县志》廿二卷。 ④见《东西洋考》,录于《卷四》、《卷五》。 ⑤摘自《海汀县志》于物产部分。 ⑥摘自《海汀县志》于序言部分。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三集

《龙海文史资料第三集》

本书收录了奔向光明、石码人民“倒蓝运动”、叶火叛变革命前后、解放前石码地区的治安、鸦片大王伏法记、戊戍五十年石码邮电简介、抗战八年石码小志、回忆石码解放前的卫生、金仙岩的传说、月港与华侨、月港大事简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责任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