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八年石码小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三集》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99
颗粒名称: 抗战八年石码小志
分类号: K265
页数: 6
页码: 29-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码特种区在1937年成立,区以下设联保、保、甲,全区划分为九个联保。1938年5月9日,厦门沦陷后,敌机对漳码地区进行轰炸,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石码的台籍同胞因被怀疑间谍嫌疑而被拘留并押往闽西连城县。一年多后,他们被转移到崇安县,受到严格限制。
关键词: 石码 特种区

内容

一、特种区的兴废
  石码原为龙溪县基层行政区划之一,因地处漳厦要冲,人烟稠密,舟车辐辏,是我省重镇之一,百业俱备,政务纷纭,以一普通区政管理,诚难胜任。加之漳、码两地地方势力互相角逐,时有龃龉,因此,确有独立置县必要。早在清末同治年间、即设分府办事。民国二年石码士绅就曾请准置县,并已派员筹备,进行划界,后因全国减政,末能实现,乃于民国四年设置县佐,协理县政,暂时解决问题。
  一九三六年国民党省政府议在全省范围,择要地区设立特种区,直隶省府。石码地处九龙江下游,为内河货物集散地,漳、泉、厦运输枢纽,符合建立特种区条件。乃派四川人高峰负责筹备。划石码市区(龙溪县第三区)和浒茂、乌礁两洲(龙溪县第四县)并合组成“石码特种区”,于一九三七年成立,任高峰为区长,与龙溪县分治。区以下设联保、保、甲,联保办事处设主任。石码市内划分为六个联保,浒茂洲二个,乌礁洲一个,全区合计九个联保。区署初设在锦江道西端建丰酒厂遗址,后因狭窄,于一九三八年迁至东郊尾高振冈祠(今龙海一中旧校舍部分)。
  一九三八年初,高峰调任惠安县长,遗缺由李和涛接充。
  一九三八年五月九日日寇南进,厦门沦陷,敌机加紧肆扰,地方顿时紧张,数度风传日寇入侵,李和涛坐卧不安,一面准备逃跑,收拾行装、档案,带同合署人员,分批疏散。一面假借民意,捏造舆论,诡说石码已经如何失去特种区条件,上报省府请求撤销。一九三九年省令批准,恢复为龙溪县辖区,改派林应诚任区长。李和涛如释重负,匆匆交卸,回家乡去了。
  二、敌机肆虐人民遭殃
  一九三八年日寇进攻厦门前后,敌机连年骚扰沿海各地,漳码首当其冲。每次来袭,都不曾遇到抵抗,乃横行无忌,高翔低飞,狂轰滥炸,人命死于无辜,血肉横飞;庐舍毁于顷刻,断瓦颓垣。怡然一家,瞬息灰烬。伤心怵目,莫此为甚。
  据不完全统计,自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农历,下同),竟日三番空袭开始,至一九四三年六月六日(“七七”七周年)为止。全镇受祸二十一次,被炸三十九处,投弹六十四枚。毁房屋二百六十多座(每座层数、间数不等)盐艇三艘,帆船五只,死难同胞八十七人,轻重伤二百二十五人,货品物资及居民财产无数。乃日寇侵略我国时间,石码一处惨痛的历史纪实。
  敌机骚扰,连续数年,一九三九年最为频繁,社会长期紧张,人心惶惶,民不安业。初时每当防空警报,人们纷纷逃向市郊躲避,机去人还,一日数惊。因此,商店无心开门,学生不敢上学。学校采取暂办联校办法,上下码分别在西湖、锦江两小学各办联校一所,勉强教学,维持一学期。后来敌机凶焰越炽,群众乃改一日数逃为整天疏散。于是附郊村庄,都是疏散地点。每天早上,扶老挈幼,纷纷逃出,叫做“走飞机”。小贩顺挑小商品叫卖;学生也携带书包、饭包(中午餐),进行疏散学习。但人不齐,心不安,效果微,形式而己。
  这样疏散百业停顿,生活无常,为了弥补,逐渐改在晚上活动,商人夜市营业,学生早晚上课。下午疏散归来,开店点灯做生意。晚上学生自带灯火入学,亮度不足,携带不便,秩序较差,效果也不好,仅聊胜于无。如此生活,度了将近一年,而后又渐复常态。
  附录:敌机骚扰概况表(见第三十七至三十九面)
  三、台籍同胞 枉遭横祸
  抗日战争期间反动政府的官员,经常使用“汉奸”、“间谍”嫌疑,欺压人民,扣得使人头痛。原初石码镇市内,陆续由厦门转来一些台籍同胞(包括家属),从事医生、机器工人、钟表修理等职业。这些人及其家属。在抗战开始时,曾经一度被政府拘禁在外市街蔡湘州医馆楼上。然后各自寻找两家“殷实铺保”保释回家。一九三八年五月,厦门沦陷后的一天下午四时左右,石码特种区署下令警察局,采取突然袭击,出动大批义勇警察,将全镇所有台籍同胞居住各户,进行包围,把住门户,然后不分男女老少,逐个点名叫出来,每人出户时,只准徒手,不得拿东西。全家叫完了,把门锁住,贴上封条封闭起来。一共逮捕了二十多户(包括医生九户、机器行业四户及其他),大小人口五十九人。这些人押至锦江道建丰酒厂旧址内,关了两天,又移禁大埕郑祠(今第三中学)。自始至终,禁绝亲友探视。约过半个月。在这期间,曾由驻军师长钱东亮训过话,训话中指出他们是有日本间谍嫌疑的。因为钱东亮是当时有名:杀人魔王,大家听到这样说,人人自危。后来全部押往闽西连城县。临行时只许携带衣服和小量日用品,大部物资家私,都留在石码。到连城后完全被当成罪犯看待,没有自由。过了一年多,全省各地台湾籍人,统一集中闽北崇安县,共四百余人,集中住宿,叫做台人宿舍,有警察长期站岗看守。又进行组织,以每五人为一组,连环互保,同组人不许两人以上同出。外出时每人领取一个牌子,回来缴销。伙食集体供应,每人每日发给一角钱生活费,包括衣服杂费。主要劳动是种田,农闲时还要在官办樟脑厂做工。此外,成人每天还要上山砍回两担火柴,不完成的不许吃饭。这四百多人就这样地在崇安生活了六、七年。因为水土不服,很多人经常患病,石码去的有四个人前后死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才宣布他们无事,予以释放,准他们自择去路:留居崇安;回原来居住地;返台湾;他往投亲靠友,任凭选择,旅费由政府发给。从石码去的二十多户中,只有黄晋发、许清德、潘金水三户回来,余的多数返台湾,少数他往,一场苦难,这才告结。
  四、抗日救亡运动——抗敌后援会
  从清未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侵略我国,步步加紧。民初侵占胶州湾,九一八制造伪满州国,接着制造冀东伪组织,何梅塘沾协定……等一系列国耻史实,使全国人民共同认识到列强侵略中国,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件发生以后,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献身救国,毁家抒难”的呼声。在这时候,中国共产党闽南特委适时地发表宣言,号召各阶层人民“精诚团结,集中一切力量,从事全民抗战。”符合人民愿望,增强人民敌忾同仇,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石码与漳州同样成立“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设在宛南亭右侧楼房,以特种区区长高峰担任主任委员,驻军157师团政委张杰文和国民党区党部书记陈乙鸿任付主委。下设宣传、侦查、救护、消防四个工作组,提出“抗日救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口号,组织力量,开展工作。
  宣传组发动社会青年和各校师生,组织抗敌剧社、歌咏队、晨呼队,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抗敌剧社积极排练经常演出《八·一三的炮声》、《放下你的鞭子》、《罗店之夜》等抗日节目十多出。歌咏队以各小学组织,练唱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歌》、《救国歌》、《黄河大合唱》、《抗战的旗影在飘》等数十首,还出版抗战歌曲集,普遍传习。有的歌曲译唱方言,顺口动听。不论戏剧演出、街头宣传或早上晨呼,都有歌咏队结合,街头巷尾,歌声嘹亮,五、六岁幼儿也会唱出:“大刀…向——日本鬼的头上砍——去……”、“前面有勇敢的八路军(不久,“八路军”被改成“中央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晨呼队也以学校学生为主。每天清晨,穿梭街上,整齐步伐,合唱歌曲,高呼口号,高昂的歌声口号声,划破寂静长空,鼓起人们的情绪。
  消防队进行救火技术训练,举行以警号发讯,草屋放火,水龙驰救的救火演习。空袭时间则出动抢救。救护队组织担架队和救护训练班,学习急救、包扎救护常识。并结合消防队进行救护演习。
  通过宣传,更加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工人、农民、商人、学生、妇女各界,出于爱国义愤,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发起义卖捐献,为前方战士慰问、献金、募寒衣。小学生义卖花枝、油炸卫(油条的谐音,指用油炸死汪精卫);京剧、电影义演;工人、农民上山砍柴,下海捕鱼义卖。凡义卖东西,都容易销售。有个八岁小学生献了新年“红包”,要求后援会代买四颗子弹,打死四个鬼子。甚至娼妓也义唱,嫖客捐献百金者有之。所有义卖得款,名为扫数寄献前方战士,但特种区政府始终并无只字公布。
  侦查组呼吁各界抵制日货。组织力量对百货店、布店、干果店、药店等商店,进行宣传动员,把旧存日货一律登记、没收,然后定期焚毁。但闻有些高价商品,则被人暗里保留脏分。
  抗日救亡运动显示了人民的强大威力,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三集

《龙海文史资料第三集》

本书收录了奔向光明、石码人民“倒蓝运动”、叶火叛变革命前后、解放前石码地区的治安、鸦片大王伏法记、戊戍五十年石码邮电简介、抗战八年石码小志、回忆石码解放前的卫生、金仙岩的传说、月港与华侨、月港大事简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可人
责任者
高峰
相关人物
李和涛
相关人物
林应诚
相关人物
钱东亮
相关人物
黄晋发
相关人物
许清德
相关人物
潘金水
相关人物
陈乙鸿
相关人物
张杰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