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戍五十年石码邮电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三集》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98
颗粒名称: 戊戍五十年石码邮电简介
分类号: F616
页数: 4
页码: 25-2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石码邮政和电话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相关业务情况。邮政始于光绪末年,先后有局长萧中德、许建骥、邵天藩、郑文祯、陈明、林洲雄等。邮政职工待遇较高,业务收入每月约在一千元左右。
关键词: 石码邮政 电话事业

内容

一、邮政
  石码邮政始于光绪末年,名为“龙溪县石码邮政局”,列为二等乙级局,次于漳州,隶属厦门邮政总局。局址设在行后街(今新华后巷)。编制局长一人,信差二人,听差一人,共计四人,办理一切事务。抗战后期增加邮务佐二人,力夫一人。首任局长姓名遗忘,继任依次递接为萧中德、许建骥、邵天藩、郑文祯、陈明、林洲雄。局址屡次迁移,由行后街迁炮仔街(九二〇路)、迁天河街(和平路)头、迁福寿街(解放东路新华居委会附近)、迁中镇路(九二〇路)、迁番芝埕(今总工会),解放后与电讯局合并后迁外市街。
  邮政职工待遇较高,局长薪俸每月银元在110—160元,报差每月四、五十元,听差二十多元。业务收入每月约在一千元左右。
  当时邮政业务是经营信件、汇兑、包裹等。投递形式分本埠、乡邮、外埠三种。本埠信件由信差(邮递员)递送到户,外埠邮件分水陆两路。漳州一线,信件装成邮包,送到汽车站,由班车代送;包裹则装袋送到码头,交特约的漳州渡(运载客货川走漳州的小帆船)运送漳局。这只帆船船上插着小白旗,旗上画有鹰,写有“邮政”二字,作为邮船标帜,以保证顺利通行,不受官兵抓船,免服公家劳役,甚至避免匪徒抢劫之祸。厦门一线,把邮包送到川走厦门固定班次的小火船运送。乡邮是递送郊区的邮件,包括三十六乡(今榜山公社范围),浒茂、乌礁二洲。递送方法,前期编制紧,人员少,只在市内适当选择一批与乡村店仔交易关系较为密切的商店,约为代办所,每天把信件送到代办所,代办所利用村店仔入市贩货之便,转托带交受信人。例如:鱼行代办所投溪墘村,源振隆投乌礁其他各村,广发糖店投内社,保信干果投园仔头、港仔尾,大发烟店投翠林、南苑,还有顺兴纸箔,通谱烟庄等十数家。后期增加编制、代办所推进设在各自然村(小村设点),代收发信件、代售邮票,给予代办费或扣回用报酬。邮局信差按时到代办所收递邮件。
  昔时信差要身穿绿色衣服,胸、背各印一“邮”字,放信件也用绿色佩包,印有“邮政”二字。包裹则用肩挑。递送邮件,不论市内乡村,远道近途,一律步行。按里程规定,不分昼夜专程赶递。逢有越山过岭,(指山区县)夜里行程,信差还须手持摇铃,边走边摇,一使野兽不敢近,二使歹徒不敢犯(旧时匪盗对邮局、邮差、邮船均避讳不犯)由于传递的方式方法及工具简陋,加上有的工作态度问题等情况,对邮件的滞递、遗落等失误,时有发生,这种情况随着交通的发展等工作条件的改变,逐渐减少。
  邮政机构的上述简况,至解放后与电讯局合并止,没有多大变更。
  二、电话
  石码电话事业,先是商办,创办人厦门巨富黄奕住,投资银元十万元,于一九二五年四月由他的堂弟黄奕守主持,在漳州石码两地同时创办。石码方面,择定后街仔西湖亭(西湖路原西湖小学旧址,今县粮食局)创办“商办石码通敏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电话电报业务。设备一百门电话总机一台,尚无收发报机,电报暂以电话口传至漳州公司转发。公司行政上归厦门领导,经济上独立核算。开办时编制有主任一人,领班一人,司话生二人,工人二人,炊事一人,共八人。首任主任翁某,次任黄某,一九二九年由林吾寿接任。
  初办时市内用户(装有话机的)只有大商家、官绅家如茂川、茂盛、鱼公司和兰家二舍、七舍等及军警机关共四十多户。两年后发展到一百余户。外埠线路最先通至漳州,以后逐步发展,通至浦南、天宝、南靖、平和,最后才通至海沧、角美、厦门、鼓浪屿、海汀、浮宫、白水一带。增置一百门总机一台。
  一九三六年十月一日当时政府的交通部,在石码开创官营电讯机构:“交通部福建省石码报话营业处”,设置二十门总机一台,调委林吾寿为主任,编制人员仅主任报差等三人。经费主任月薪银元三十三元、报差十元、办公费四元、房租十元,合计每月不满七十元。营业收入每月约五、六百元,盈利颇大。营业处初设锦江道虾米巷口,后迁到外市街原德瑞印刷所。
  这时,商办官营同时并存,协商业务范围:商办通敏公司专营市话(本市通话)业务。官营营业处专营长途电话。通敏公司续办至抗战初期结束,业务并归营业处,前后历时十二年。
  一九三八年左右营业处提升为五等电讯局,仍为主任制,增置一百门总机一台,增派话务员二人,不久又增员二人。一九三九年再提升四等局,升局长制,改委关坤习为局长。一九四一年再增编制,共有局长、话务员、业务员、事务员(会计、文书)、报差等十六人。以后局长数次更动,依次有陈源松,李洪湘,至一九四七年末任王福成。一九四八年增置一百门总机一台。
  在抗日战争期间,石码为福建省可以同敌占区厦门通商通航的唯一商场,一时腹地商旅〓集,报话频繁,电讯营业兴旺,每月收入由一千余元增至二千元左右。这样规模直至解放后与邮政局合并,迁址外市街旧福建省银行,再无何大变化。
  一九五〇年八月邮政与电讯合并,称“邮电局”,局址设在外市街,王福成、林洲雄分任正副局长。全局编制一仍两局之旧,合计二十人左右。合并后不久迁址解放东路宛南亭边(今建筑一社),规模逐渐扩大,人员逐渐增加,设备逐渐充实、更新。一九六〇年龙溪、海汀两县合并,修建邮电大楼一座,落成迁址,并调整完善邮电网络,增添报话机、交通工具和应用设备。
  目前,全局职工包括局长、报务、邮务、机务、线务等共二百人左右,全县共有十八台总机一千六百门(其中石码镇有六百门),共有投递邮件的交通工具摩托二十辆,自行车数十辆。还设备了包裹自动计量等比较现代化的操作工具,更快更准确地服务群众。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三集

《龙海文史资料第三集》

本书收录了奔向光明、石码人民“倒蓝运动”、叶火叛变革命前后、解放前石码地区的治安、鸦片大王伏法记、戊戍五十年石码邮电简介、抗战八年石码小志、回忆石码解放前的卫生、金仙岩的传说、月港与华侨、月港大事简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柯即杨
责任者
林吴寿
责任者
周建章
责任者
王凤舞
责任者
萧中德
相关人物
许建骥
相关人物
邵天藩
相关人物
郑文祯
相关人物
陈明
相关人物
林洲雄
相关人物
黄奕守
相关人物
黄奕住
相关人物
林吾寿
相关人物
陈源松
相关人物
李洪湘
相关人物
王福成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