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乐轩回乡祭祖谈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82
颗粒名称: 从三乐轩回乡祭祖谈起
其他题名: 看龙海与台湾歌仔戏的渊源
分类号: J617.558
页数: 5
页码: 44-48
摘要: 本文讲述了芗剧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流行于闽南、台湾、广东一带。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锦歌,经过台湾歌仔戏发展而成。龙海县是芗剧的发源地,起初称为子弟戏,后定名为芗剧。在龙海和周边地区,子弟戏班广泛存在,演员主要是工农子弟,他们利用农闲时间演唱戏曲,称为子弟班。邵江海是芗剧改革的名艺人,他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改编曲调,写剧本,为芗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解放后,芗剧团组织了许多现代芗剧演出,在宣传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革命期间,芗剧团被迫解散,但在1978年又得到恢复。至今,龙海县芗剧团致力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积极开展创作和演出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关键词: 芗剧 台湾歌 仔戏

内容

芗剧是我省五大剧种之一,它流行于闽南、台湾、广东一带。过去的名称有:乡戏、子弟戏、改良戏、歌仔戏、台湾戏或白字戏等。因为,它原来成长的地区在龙溪的芗江流域,所以定名为“芗剧”。
  早在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东渡收复台湾时,将流行于闽南的民间曲种“锦歌”带到台湾,很快在台湾人民中间广泛传唱,群众自发组织了演唱锦歌的“乐社”和“歌仔阵”。后来,锦歌吸收了台湾当地的民间小调和其他剧种的艺术,逐渐由清唱形式发展成戏曲剧种的——歌仔戏。
  考查历史,龙海的地方戏曲活动开始于唐、宋,当时龙溪一带有“老白字戏”和“竹马戏”,就是闽南民间最早的乡土小戏。
  芗剧又名子弟戏,说来也是有原因的。原来,在龙海各地城乡,学唱这些地方戏曲的都是工农子弟,他们利用农闲或业余的时间自娱演唱,所以都叫“子弟戏”。从龙海县——就是九龙江(又称芗江)下游的浒茂、石码、豆巷、锦宅、白礁、石美、南北门、角美、海澄、珠浦、东园等地,当时合计有几百个“戏馆”学“子弟戏”。其中比较著名有:程溪种竹农民发起组成的“笋仔班”;浒茂织草工人组成的“咸草班”;圆山脚下花农组成的“水仙班”;石码镇内卖豆腐小贩组成的“豆花班”;以及织麻袋工人组成的“麻袋班”等。他们开始都是农忙从事生产劳动,农闲以演戏作为副业收入的“子弟班”。以后,有些演员在表演艺术或音乐唱腔的钻研上有成就,在角色行档比较著名有:浒茂小生方阿狮、白礁青衣黄遵义、豆巷三花林天〓。北门须生徐其麟等。这时,经常在漳州、石码各地演出的子弟戏班好比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如“南宝升”、“新漳升”、“丽春园”、“金艳春”、“新连珠”等四十多个戏班。其中的“笋仔班”、“艳芳春”、“福金春”等戏班一直到解放后还在演出。
  再说,台湾歌仔戏形成于近代。公元一八九五年五月,日军侵占台湾,台胞受到军国主义者的掠夺、剥削、压迫与屠杀,怀念祖国的思乡感情更加浓厚。他们利用家乡的“锦歌”以月琴弹唱,抒发“如泣如诉”的“七字仔”调,加上锦歌的“杂念仔”调,形成系统的“歌仔调”唱腔。开始是流行在民间的“歌仔馆”排场、坐唱,内容多是闽南民间传说的《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孟姜女》、《郑元和》、《吕蒙正》等剧。以后,逢年过节的热闹日子就出“歌仔阵”。再者,城镇、街坊先后编印成唱本,称为“歌仔册”。四乡八里竞相传唱,聘请友人教习就是开“歌仔馆”。从此,“歌仔”就在台湾各地风行一时,成为精神粮食。许多人在唱“歌仔调”时,学会“歌仔册”,懂得祖国的汉字;参加“歌仔馆”的学唱以及出“歌仔阵”的活动,不但丰富日常的文化娱乐,也寄托了对自己的“祖家”——闽南乡土的怀念。
  一九二八年农历三月十一日,来自台湾台南县学甲镇回乡拜祖过香的台湾乡人请来了台湾的歌仔戏班“三乐轩”,在芗剧的故乡——龙海县角美的白礁宫进香、祭祖,连演三天的“歌仔戏”,人山人海,轰动了整个闽南。这给龙海的“芗剧”改革、发展,起了艺术上交流、技艺上辅导的作用。如今,闽、台两地歌仔戏的老艺人谈起此事还绘声绘色、津津有味。厦门、漳州、石码,以及各县到白礁社看戏的“香客”,盛传着来自台湾的乡音“七字仔”调,到处学唱“清早起来天光时……”。据说这是“歌仔戏首次回娘家”而传为美谈。
  一九二九年秋天,海澄的浮宫丹宅乡的歌仔戏艺人邵江海参加了厦门“亦乐轩”到同安县潘涂社开“歌仔馆”,教唱《孟姜女》等剧。他们回海澄后演出歌仔戏《乌盆记》效果很好,受到观众欢迊。此后,石码、漳州一带的“白字戏班”“竹马戏班”多改歌仔演戏。接着,漳、码地区原有的四十多个“子弟戏”班,争先聘请“歌仔戏”艺人为教师,如石码田寮请“勤有功(艺名)”;浒茂城内请“王锦泉、卯师”;石美北门请“倍师”。请不到师父的“歌仔馆”,四处争购唱片或唱本,掀起学唱歌仔戏热潮,还传播到漳浦、华安、长泰、南靖,以及漳平等地。
  一九三二年春天,台湾来的歌仔戏班“金声团”又再次到石码镇当时的文明大戏院(后被日本飞机炸掉的剧场,在今车仔路头——海关路。)演出,连演十天,场场满座,备受欢迊。
  这里应该提及,龙海县芗剧改革的名艺人邵江海同志。他敢于吸取台湾歌仔戏的优点,走芗剧改革独闯的道路,试用锦歌“杂碎调”改写成内地“杂碎调”;又从杂凑调中选出改编为“走路调”,成为“改良戏”的主要曲调。逐渐在当时的龙溪、海澄一带的农村中盛行起来,由于这样的大胆改革、“改弦换调”,使芗剧去除悲观、消极糟粕部份,达到健康发展。并使反动派要把芗剧定为“禁戏”找不到借口。他们还为艺人们演出的安全,想出许多办法以保证顺利演出而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一九三九年夏天,邵江海又大胆闯新废除芗剧演“幕表戏”(即:剧团没有剧本,上台胡编演出)的制度,写成了第一个定型芗剧剧本《六月雪》(根据《窦娥冤》改编),演出后受到普遍的赞扬。他在以后又陆续写出《白扇记》、《卢梦仙》、《乌白蛇》、《战地啼鸳》、《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安安认母》等十多本较好的剧本,这样进一步奠定了“芗剧”的艺术基础,为芗剧成为我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作出了贡献。
  一九四九年九月解放后,我县还保畄有较著名的“艳芳春班”、“笋仔班”、“豆花班”等,艺人共一百四十六人。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领导下,他们配合土改、镇反,抗美援朝的三大运动,排演了《白毛女》、《血泪仇》、《台民泪》三个现代芗剧和许多小戏,为宣传、教育人民而充分发挥文艺的作用。
  一九五三年以后,形成大演现代芗剧的高潮,其中演出的《东海最前线》、《海滨激战》、《结婚》、《碧水赞》、《语屿英雄传》等,为芗剧创作演出现代生活题材开辟广阔的道路,多次参加省、华东区戏剧会演获奖。但是,文化革命中的一九六九年,在林彪与“四人帮”的迫害下全部解散。一九七八年龙海县芗剧团又得到恢复。这个芗剧团一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一九七九年秋天,自编自导自演了歌仔戏《双剑春》赴北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的地方戏调演大会,分别荣获创作、演出三等奖。
  龙海县芗剧团和“青少年演出队”,两年来走遍了全县二百多个大队和邻县部分农村,不辞辛苦为工农兵演出。最近,光荣出席了省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被评为先进集体受到奖励。目前,剧团编导人员正不断深入群众,搜集、整理民间资料,虚心拜老艺人为师,研究探讨歌仔戏的特点,使芗剧恢复本来的面目,而又有所创新,积极编演传统剧目,寓教育于娱乐之中,深受广大群众欢迊。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二集

《龙海文史资料第二集》

本文讲述了龙海与台湾的渊源关系、早期开发台湾的颜思齐、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爱国功绩、郑成功的将领陈泽将军、思乡曲、林氏义庄及林平侯一家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国靖
责任者
郑成功
相关人物
徐其麟
相关人物
邵江海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龙溪镇
相关地名
龙海区
相关地名
遵义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台南县
相关地名
学甲镇
相关地名
角美镇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同安县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长泰区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漳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