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与台湾的渊源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73
颗粒名称: 龙海与台湾的渊源关系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9
页码: 1-9
摘要: 本文讲述了龙海与台湾的渊源关系包括大陆人民对台湾的开发活动、颜思齐、郑芝龙在台湾开发史上的贡献、荷兰人入侵与郑成功收复台湾、龙海人参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迹情况。
关键词: 龙海县 台湾 关系

内容

龙海与台湾,一水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同,骨肉相亲。自古以来,龙海渔民在台各海峡与台湾渔民同场作业,朝夕相处;人民之间的交往、贸易频繁,关系甚为密切。邵秦《台湾名称由来考略》一文载称,去台湾的大陆人最初多集中在安南(台南)一带,其中以闽南人最多。据日本占领台湾期间的总督府公布:全台汉族居民有三百七十五万一千六百人,其中闽南祖籍居民有一百三十一万九千五百人(占百分之三十五以上)。1980年的《中国百科年鉴》载,台湾省人民中,80%左右系福建省移去后繁衍的,原籍泉州和漳州的人最多。解放前,龙海县人民去台湾居住的有一千多户;台湾同胞居住在龙海县的,也有八十多户、四百多人。
  一、大陆人民对台湾的开发活动
  据有关史籍记载,台湾高山族人民曾经过着漫长的原始社会生活。三国时期,完全使用石器,骨器生产,根本不知道使用铁器。隋朝以后,开始有少量铁器,但很少用于农业生产。而且这些铁器主要来自大陆,自己不会熔炼和加工。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曾到过台湾,把所带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分给当地居民。风山县的名产“三宝姜”,可以食用和治病,相传就是当年郑和带去的种籽繁殖起来的。从此,台湾高山族人民和大陆沿海、闽南各县人民的生产、生活用品,不断广泛交流,既丰富海峡两岸人民的经济生活,也发展了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
  明嘉靖年间,倭患猖獗,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惨遭蹂躏,加上地主豪绅官僚的残酷统治和剥削,人民生活日益贫困。许多丧失了土地的贫苦农民和失业的城市劳动者,为求生活出路,纷纷逃亡海上,依附于当时活跃在东南海上的各个民间武装集团。这些武装集团都拥有强大的势力,多以台湾为后方根据地,对开发台湾的事业,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例如1563年前后,林道乾武装集团被俞大猷率领的明军击败后,退居台湾,曾埋巨金于鼓山(即今高雄一带)。“相传自明嘉靖四十二年间,林道乾寇海曾踞苏沃数月。”据此可知,林道乾在当时是以台南高雄为活动中心,远及当时汉人足迹绝少的台湾东北部苏沃地方。1574年(明万历二年),林凤率领的武装船队,计有战船六十二只,水陆部队各二千人,妇女一千五百人,踞当时台湾的北港、淡水,进攻吕宋,与西班牙殖民者大战。1619年以前,袁进、李忠等在台湾也建立过统治势力。可见,早在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之前,已有不少受生活所迫、不得不挺而走险的大陆人民,在这里从事生产开发活动了。
  十七世纪初,以龙海人颜思齐为首的,包括郑芝龙、陈衷纪、杨天生等人所组成的武装集团,先后在台湾活动。他们以北港为中心,抚垦居民,分配所部耕猎,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很快发展成为足以控制台湾海峡的强大势力,提供了大陆人民渡海赴台的便利条件,并使他们在台湾居畄下来,这对促进台湾的开发事业,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颜思齐、郑芝龙在台湾开发史上的贡献
  颜思齐、字振泉,原是海澄的成衣匠。精武艺,广交游,乐助人,性豪爽。因受官家的欺辱,怒杀其仆,逃亡到日本的江户,以裁缝为生。当时江户海口多停泊来自中国大陆沿海的货船,颜思齐就结识了包括郑芝龙、陈衷纪、杨天生等在内的许多货主、船主、老〓、水手共二十八人,结拜为异姓兄弟,号称“二十八宿”。因不能见容于当地政府,被视为海寇,就组织武装集团,1921年(天启元年)离开江户,驾船航行八昼夜,到达台湾笨港,即北港(离澎湖最近的地方)。在那里安抚当地居民,招募大陆移民垦荒,作为该集团的给养基地。1625年颜思齐病逝,由郑芝龙继任首领。(参见《早期开发台湾的颜思齐》)
  郑芝龙,字飞黄,南安石井人,少年时流居日本,后娶日女田川氏(其父翁翌皇是泉州人)为妻,生子郑成功。颜郑集团进入台湾后,队伍迅速壮大起来。据载,在他们控制台澎一带期间,漳、泉居民移入台湾的已不下三千余人。
  1626年(天启六年)前后,福建地方连年旱灾,民不聊生,尤以人口密集的漳、泉一带灾情最为严重。“两年之内,惟在春只有半收;夏秋抗旱,一切皆赤。”“乡村草根树皮食尽,而揭竿而盗者,十室而五。”郑芝龙以劫富济贫相号台,招纳流亡,“沿海饥民竞往投奔,一时聚众达数万人。”(引文均见《台湾府志》)他们以高山族人民一起,披荆斩棘,历尽艰辛,终把台湾西部平原,开辟成为一个丰饶富蔗的农业区。
  三、荷兰人入侵与郑成功收复台湾
  正当颜思齐、郑芝龙集团开发台湾之际,荷兰殖民者利用奸商的导引,于1603年首次侵占澎湖,嗣被明军驱走。1622年又率舰十七艘再侵占澎湖,各筑城堡,企图踞此以窥伺泉、漳当作租界。结果被明军生擒荷将高文律等十二人,收复失地。余众二千多人于1624年逃到台南,先在安平建筑台湾城,又在一鲲身筑赤嵌城。后来逐渐扩大占领范围,对台湾开始实行殖民统治。
  1650年,荷兰殖民者把其统治中心从安平移到台南。建立“结首制度”,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控制;霸占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田地,称为“王田”,强迫农民耕种,课以苛重的田租。从1651年起又加征人头税和渔猎税,还有关税、房税、矿税、酒税等等。人民负担沉重,抗争活动迭起。荷兰殖民者为维持其暴虐统治,采取民族分化政策,挑拨汉族和高山族的民族关系,以便分而治之。还进行传教、办学等活动,推行其文化宗教侵略政策。……
  在荷兰殖民者入侵三十八年中,人民的抗争活动一天也没有停止过。1652年,郭怀一为首在安平爆发的抗荷武装起义,因事机不密被捕四千多人,牺牲一千八百多人,而被血腥镇压下去。激起了人民对殖民者的无比痛恨,下定了驱逐荷兰收复领土的雄心壮志。这个壮志,在十年后为郑成功所实现。
  那时,郑成功驻军厦门,把持着海上通道,曾采取经济封锁政策,“刻示传令各港沃并东西夷国州府,不准到台湾通商。由是禁绝两年,船只不通。”使荷兰殖民者受到“货物涌贵,夷多病疫”(见《从征实录》)的重大损失。荷兰殖民者派遣翻译何斌于1657年前来厦门,以重礼笼络郑成
  功,请求允许贸易。但是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早已多方面了解台湾情况,积极准备进军台湾。何斌一来,又给郑成功出谋献策,提供地图,愿充向导,更坚定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
  四、龙海人参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迹
  1661年4月,郑成功誓师驱荷复台。复台大军中,有不少是原龙溪和海澄的农民、渔民子弟。在东渡征战中,最著盛名的就是担任有先锋镇的陈泽将军。
  陈泽,字濯源,海澄霞寮村人(今龙海浮宫公社下寮村),青年时代投奔郑成功,在征集军饷和保卫沿海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大军东征时,陈泽带领四千名的铳船队,打前锋,抢先在禾寮港登陆,迅速包围赤嵌城。荷兰殖民者派贝德尔上校率领兵舰到北线尾,招占有利地形,用速射钢炮攻击郑军。陈泽冒着敌人炮火,用弓箭和“国姓瓶”的土造弹筒,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一举歼灭贝德尔及手下近二百名的官兵,并指挥水师击沉荷兰战舰“赫克托号”、取得北线尾这场关键性战役的辉煌胜利。
  郑军收复台湾第七天,陈泽就跟着郑成功到各地视察,安抚高山族,继而“效寓兵于农之法”,参加开发屯垦工作。他的夫人郭氏和三个胞弟以及陈氏家族多人也迁去台湾,“圈地起房盖屋”,推广大陆先进生产技术,与台湾同胞一起发展生产,开发宝岛。1674年,陈泽随同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带兵到厦门,不久病逝,葬于厦门蔡坑山。(参见《郑成功铳船队陈泽将军》)
  五、祖籍龙海埔尾的台湾林平侯家族
  林平侯,祖家地在今龙海县角美公社埔尾村,是台北市板桥林家始祖。乾隆年间,林平侯开始在台湾的淡水、新竹一带发展水稻、盐务和运输业。致富之后,纳粟捐官,到广西出任柳州府正堂。后又重返台湾。他和他的后代在台湾兴水利、办农业、通险道、善调解、止械斗、修书院等,促进台湾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在台北到宜兰平原的三貂岭,有一块石碑,记载林平侯出资修通险道,配合当时吴沙招募闽南各县子弟赴台开发宜兰平原的事迹。在林平侯家族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孙子林维源(时甫)。林维原督建台北城,并襄助清朝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招抚当地高山族人民,开垦台湾荒地;清理田赋,使台湾财政自给等,做了许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
  咸丰三年(1853),林平侯的儿子们在台湾板桥地方盖了一座具有苏州园林风格的“本源花园”,象林徵家五个兄弟(国栋、国仁、国华、国英、国芳)“兄弟友爱,共产共居,号日本源”。这个花园的入门处,有一片占地近二亩的祖地模型,从漳州龙溪到厦门,有山、水、桥、路、岛屿、村庄等,並标上祖家桔上村、福井村名,使林家子孙和亲友,虽然身在台湾,却对祖家的山川草木常注关怀。这是大多数去台同胞世代相传的共同特性。
  林平侯的后代,有的在台湾,有的在大陆,有的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和印度尼西亚。如美国寇明发动机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林慰梓,以及多次回中国讲学、搞科研的加拿大教授林慰桢等人,都是林平侯后代。目前在台湾的林柏寿是林平侯的玄孙,是拥有台湾水泥公司名誉董事长等十七
  个头衔的地方财团元老。台湾省文献会的原任委员林熊祥、现任主任委员林衡道是林平侯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子孙。(参见《林氏义庄及林平侯一家》)
  六、祖籍龙海马崎的《台湾道史》作者——连横
  台南人连横(1878——1936年),祖籍在今龙海县步文公社万松关附近的马崎村。他是个著名的爱国史学家,一生在祖国的忧患中渡过。先是清政府腐败,甲午战后,刈让台湾,连横深感弃民之痛!辛亥革命带来了曙光,可是又被袁世凯等军阀篡权窃国,接着又是内战频频,日寇步步进迫,使他倍尝台湾与祖国分离之苦,千方百计保存整理台湾文献,花了十年功夫,写成《台湾通史》,分上、中、下三册,共八十八篇、共六十万字。全书贯串爱国精神,用许多事实说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的开辟与繁荣,是大陆人民尤其是闽粤人民同当地人民一道开创出来的。1931年,他命儿子连震东返祖国工作时说:“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他本人五次回大陆寻求爱国复台之路,但都无结果。最后一次(1933年)曾想入闽修族谱,寻祖根,也因故未成。1936年连横因病逝世前,曾预见中日必有一战,在弥畄之际训告儿子连震东说:“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连震东现任台湾国策顾问;孙子连战,现任台湾交通部部长。连战的名是他起的,希望用民族正义之战,来驱逐外侮,光复故土。
  综上所述,龙海人民与台湾同胞,具有非常亲密的历史渊源关系。这种渊源关系,不仅表现为同根源,同姓氏,同民族性格;而且体现在同语言,同文明,同风俗习惯。例
  如,台湾同胞所使用的语言,大都是闽南话;台湾同胞的衣服装饰形式,饮食烹炊习惯,婚丧喜庆风俗,社会交往礼仪,逢年过节惯例等,大都沿用大陆故乡的那一套。从宗教信仰上看,目前,台湾共有“开漳圣王”庙五十三所。台湾等地供奉龙海白礁乡的“慈济祖宫保生大帝”吴本(读音:滔)延续三百二十年之久,现在台湾各地共有“慈济宫”一百四十座。1661年,龙海白礁乡的先民三百多人随郑成功军收复台湾,当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在学甲镇头前寮先行登陆。往后每年这一天,都在学甲举行“上白礁谒祖祭典”,隔海遥祭大陆列祖列宗,祭拜大陆白礁慈济祖宫,以示不忘根本。这种谒祖祭典,三百二十年来不曾一年间断过,充分表达了台湾同胞对老家故里祖先的缅怀深情,也说明台湾和大陆的血缘关系坚不可侮。台湾同胞有这种坚强的中华民族意识,不愧是中华儿女。在台湾的民谣中,有一首歌说“说唐山,讲唐山,唐山本来好万般,只因天灾年年来,为着吃,为着穿,渡海拼命到台湾,开田过溪爬大山,喝冷粥,扒冷饭,做牛做马不怨叹,勤勤俭俭为谁人?为着子孙好,代代得平安。”这首民谣,充分表露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对家乡的怀念。
  海峡两岸人民,互相思念已久。“同是神明黄帝胄,不宜长隔海东西。”一九八一年国庆前夕,叶委员长发表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重要讲话;胡耀邦同志又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邀请蒋经国等亲自来大陆和故乡看看。这些讲话,为连结台湾海峡两岸人民搭起了“鹊桥”,深得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热烈拥护。我们坚信:本是同根生的黄帝子
  孙,有着任何力量也刈分不开的聚结力,总有一天,台湾要回归祖国,祖国要实现统一。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二集

《龙海文史资料第二集》

本文讲述了龙海与台湾的渊源关系、早期开发台湾的颜思齐、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爱国功绩、郑成功的将领陈泽将军、思乡曲、林氏义庄及林平侯一家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吴泉
责任者
蔡益铭
责任者
郑和
相关人物
袁进
相关人物
李忠
相关人物
颜思齐
相关人物
郑芝龙
相关人物
陈衷纪
相关人物
杨天生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郑芝龙
相关人物
何斌
相关人物
贝德尔
相关人物
陈泽
相关人物
郑经
相关人物
林平侯
相关人物
林维源
相关人物
林慰梓
相关人物
林慰桢
相关人物
林熊祥
相关人物
袁世凯
相关人物
连震东
相关人物
胡耀邦
相关人物
蒋经国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风山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海澄霞
相关地名
下寮村
相关地名
埔尾村
相关地名
白礁乡
相关地名
唐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