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赞助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龙海华侨医院及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一集》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60
颗粒名称: 华侨赞助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龙海华侨医院及其他
分类号: R197.1
页数: 2
页码: 22-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码镇人口密集,工业发展迅速,导致住房和医疗设备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华侨们集资建设了龙海县华侨医院,成为侨乡卫生事业的先声。
关键词: 龙海县 医疗卫生事业

内容

石码镇,现是龙海县治。全镇面积不过二平方公里,人口却相当集中,数达三万以上。居住问题,显见紧张。而工业厂房、机关学校、职工宿舍、文娱场所,星罗棋布,鳞次栉比,拥挤得毫无空隙。近年以来,虽然逐步征用农田,开拓市区,人口密度、居住拥挤的现象,缓和无多,有待于进一步妥善规划,进行解决。
  由于人口增加,住房缺乏,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尤形迫切需要。解放前的石码卫生情况,有一首民谣:“死猫吊树头,死狗落水流,垃圾积成堆,臭水满阴沟。老鼠四散窜,蚊蝇嗡嗡吼,卫生无人问,遍地是跳蚤。”大可概括无遗。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关心人民的健康,贯彻防、治给合以防为主的医疗方针,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按季节进行预防注射,经常举行环境卫生大扫除,宣传讲究饮食卫生。经过多年的努力,根本上已控制了恶性传染病的流行,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然而早先的医疗设备还是简陋,器材和药品还是无多,急诊患者仍须送到漳州救治,经济上的困难和时间上的不便,就显出有建立一所完整医院的必要。
  1956年印尼华侨回国旅游,先后到北京、上海观光,看见祖国各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单是医药设备和治疗技术方面,日新月异,心情激动。回到石码,在解放初期,百废待举,医疗机构只有设在新田厝一间大厝内的卫生所,设备简陋,人手不足,实不能适应劳动人民保健的需要。因此,有自愿要为龙海建立一座比较完整的医院的想法。征得海外乡亲们共同赞许,在曾某首献五千元带动下,经过一段时间集腋成裘,终于集资七万多元,当年就在石码南台庙附近建成一座门诊大楼,和一座有五十床位的病房,成为龙海县初具规模的医院——龙海县华侨医院。华侨的爱国爱乡热情,当时受到党、政府的表扬。现在的华侨医院,已经从初具规模,逐渐建成有二百多床位的三层住院大楼,华侨又继续的送仪器、救护车及款项,以供充实设备。
  龙海县华侨医院开辟了侨乡卫生事业的先声。侨乡需要什么,华侨就尽可能供应什么。因而同时在角美公社玉江创办一所华侨妇幼保健院,在紫泥公社城内大队建立了一所华侨保健院。
  1964年,石码卫生所重新修建楼房改为保健院时,香港、新加坡的龙海华侨计五、六人都捐资赠物,鼎力襄助,先后送来救护车一辆,港币三万元,活动背椅一百只,使石码保健院设备日臻完善。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一集

《龙海文史资料第一集》

本书收录了龙海县概况、龙海华侨简介、月港史话、卓岐侨乡的经历、龙海华侨医院及其他、龙海华侨中学的今昔、曹允泽与树人小学、角美碧湖小学办学的经过、龙海华侨幼儿园、用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王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
石码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