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一集》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58
颗粒名称: 月港史话
其他题名: 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商港
分类号: F552
页数: 5
页码: 12-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月港(今海澄)在明代中后期是福建省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被称为福建历史上的“四大商港”之一。月港繁荣时期,有丰富的贸易活动和商业氛围,吸引了众多华侨出洋经商。然而,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和海盗的骚扰,以及清朝的“海禁”政策,月港逐渐衰落并被新兴的厦门港取代。
关键词: 龙海县 月港 对外贸易

内容

一、月港曾经是个繁华商港
  月港,即今海澄。原是龙溪八、九都,在漳州东南五十里的九龙江下游入海处。即从海澄港口起、沿南港顺流往东、直到海门岛这条港道。因其“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似月、故名”。这里是明代中后期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华侨出入国的港口。它与汉、唐时期的福州港,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清代的厦门港,并称福建历史上的“四大商港”。
  当时月港、市镇繁华,对外贸易,盛极一时。明隆庆元年(1567年),在此设立海澄县治,兴建县城、官署、仓库、学官、街坊店肆、规模越来越大。据《海澄县志》记载,“月港自昔号巨镇,店肆蜂房栉簏、商贾云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贸迁、航海贸易诸番。”其时,月港一带的港口、县口、南门外、霞美街、旧桥、新桥头、卢沈港等地,都设有市集、生意兴隆,成为”闽南一大都会”。至今有些市集店肆遗址,尚依稀可见。传说在今豆巷大队港口村,就设有洋行十三间。解放后,附近江底,还发现大船桅、大铁锚等当年航运的遗迹。
  月港是怎样成为商港的呢?那是在明代中叶,随着我国农村中出现了商品经济和资木主义因素萌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起了变化的情况下,发展形成起来的。当时,东南沿海各地土特产、“凡福之抽丝,漳之纱绢,泉之茶兰,福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漳泉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见明王世懋《闽部疏》)但是,明王朝实行“海禁”,在泉州港设立市舶司,由官商包办对外贸易,不准民间外出通商。时适公元十五、六世纪,西方资本主义逐渐形成,西人东来与我贸易日众,沿海商人,互相联结,反对“海禁”,要求“通番互市”。此时厦门港尚未兴起,而月港内靠漳泉平原,紧连广东,接近南洋群岛,江面开阔,潮汐吐纳,海外交通很便利。于是“四方异客,皆集月港,”出洋进行海外贸易。据《海澄县志》载:“澄邑地瘠人窭,依山务农业,滨海事舟楫,田多斥卤(咸),岁虽再熟,不敷所食”、因而“视波涛为阡陌,倚帆樯为未耜,盖富家以财,贫人以躯,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故民乐轻生,竟相贩海。”明成化时(1465年),政府关闭泉州市舶司,月港当时尚未设县,“官司隔远,威令不到,”各地商船,为了“避抽税、省陆运、改泊海沧、月港”。月港对外贸易,更加发展。明隆庆元年(1567年)、政府取消“海禁”,在月港设“洋市”,“准贩东西洋”,于是“海舶鳞集、商贾成聚”,月港对外贸易,盛报一时。当时登记领证的海舶,共有一百一十艘。每次由月港出海商船,多以百计,少亦不下六、七十艘。船大的宽达三丈六尺,长达十多丈;小的宽也近二丈,长约七、八丈。它们自月港开出,一潮水到圭屿,再半潮水到厦门,然后出大担、金门、分驶东西洋。(见《东西洋考》舟师考)。当时海澄人民,十家有七家以航海为生,“走洋为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皆夷产”,“方珍之物,家贮户藏”。“珠玑、犀牙、玳瑁、番布之属辐辏”。奇珍异物,以及未见未名之物,充斥篱落间”。月港“腴丽甲天下”,有“小苏杭”之称。(见《海澄县志》)
  开禁以后,明政府在此征收海陆饷税,开始岁收三千多两,后逐年增加,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骤增至二万九千多两,占当时漳州府所属十县饷税三万七千七百九十余两的百分之七十七。“海澄洋税,上关国计盈虚,下切商民休戚。”对外贸易金额,“岁无虑数十万,公私並赖。”成为明王朝南方的国库。起到“经国阜民,固围强边”的重大作用。(见《东西洋考》)
  二、在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
  在我国海外交通史上,月港在明代中后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月港海舶航行路线,主要为东、西洋和日本。(明时以今婆罗洲为中心,以西称西洋,以东称东洋)。据《东西洋考》记载:当时月港海舶到达西洋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交趾、占城(今越南境内),暹逻(今泰国),柬埔寨、大泥(今之加里曼丹,吉兰丹、六坤、彭亨、柔佛、麻六甲(以上都在马来半岛),旧港、下港(都在印尼瓜哇岛),阿齐国(今印尼苏门答腊岛),池闷(今帝汶岛),文郎马神(今加里曼丹南部)。航行东洋的,有吕宋、苏禄(皆今菲律宾),美洛居(今印尼马鲁古群岛),文莱(今加里曼丹北部)。至于日本,由于倭寇侵犯沿海,明政府严禁与日本通商,但民间私商“射利之徒”,很多潜往。到嘉靖末年,赴日本华人已达二、三万人,大多为漳属人。
  当时也有西班牙、日本、荷兰等国商船,停泊在月港附近,贩卖货物。如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西班牙船载货泊浯屿,月港商贾辄往贸易,禁之不可。又如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三十六年(1557年),日本船泊南澳,海澄人洪迪珍与之通贩交易,致富巨万。
  当时月港海舶输出的货物,主要有丝绸、布匹、瓷器、茶叶、铁器、沙糖、纸张、果品等,有些产品如瓷器等,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迊。输入的异国物产,见于《东西洋考》记录的,有一百一十四种。种类繁多,有胡椒、象牙、燕窝、冰片、黄腊、鹿角、檀香,还有大量日常用品,如番米、番纸、椰子、西洋布、草席、虾米、以及金、钖、铅、铜等矿物,和犀牛皮、蛇皮、马皮等各种皮货。有些外国物种由华侨或舶商传入漳州地区,逐渐传播到省内外地区。据《海澄县志》物产部分记载,有不少物种出自外国。如粮油类有:地瓜(俗称蕃薯),落花生(一名土豆);蔬菜类有:菠菱(种出颇稜国)、莴菜(种出莴国)、蕹菜(即空心菜,本生东夷古伦国、番船以瓮盛之故名);果品类有:橄榄(种出交趾即今越南),多萝蜜、楦子(即芒果)、番石榴(俗称莉茇)。这些物种都自外国传入,至今广为繁殖,为群众日常生活所需,成为当时海外贸易交通往来的物证。
  随着海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展,漳州地区出洋谋生的人大量增加。“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月港又成为当时东南沿海华侨出入国的港口。
  三、月港的衰落
  月港自明成化(1465年)起到明末清初,经历了将近二百年时间,在对外贸易、交通,促进我省社会经济和华侨事业,促进我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起了一定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期间,月港人民,为了征服海洋、建设家乡,发扬了勤苦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並与倭寇海盗的侵扰、封建王朝的“海禁”,税吏的盘剥,进行了无数次可歌可泣的斗争。到了十六、七世纪,由于日本、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主义者,相继入侵骚扰我东南沿海,海外贸易和交通,受到严重干扰破坏。在海外经商的华侨,也遭受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歧视虐杀。据《海澄县志》所载:仅“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吕宋(西班牙属)杀华人在其国者二万五千人,澄人十之八。”这就影响漳泉一带商人的外出。特别是明末清初,月港成为郑成功抗击清军的兵争之地,双方在此对峙、争夺、拉锯,前后近四十年。清王朝为了削平郑氏,厉行“海禁”,实行“迁海”,自闽粤的分水关至浙江的沙埕,长达一千五百里地方,迁海边居民离海三十里,村庄田宅,尽皆焚弃,江东以东至九龙江口地区,皆成“弃土”,海澄一带几成无人地带,百姓流离失所,死亡无数。工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遭到极大破坏。从此,繁华富庶的月港,就逐渐衰落下去,到了清初,遂为新兴的厦门港所代替。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一集

《龙海文史资料第一集》

本书收录了龙海县概况、龙海华侨简介、月港史话、卓岐侨乡的经历、龙海华侨医院及其他、龙海华侨中学的今昔、曹允泽与树人小学、角美碧湖小学办学的经过、龙海华侨幼儿园、用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征帆
责任者
王世懋
相关人物
洪迪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月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