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县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一集》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56
颗粒名称: 龙海县概况
分类号: K295.7
页数: 3
页码: 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龙海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闽南一大侨乡,全县侨属有六万多人。全县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粮食、水果、工业等各业发展迅速。文教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医院、学校、文化设施齐全。
关键词: 龙海县 地方史

内容

龙海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上连漳州,下邻厦门,九龙江象一条碧绿的纽带贯穿全境。全县划分为十四个公社、七个农林场、两个镇。全境总面积一千二百三十八平方公里,人口七十万。
  龙海县原为龙溪、海澄两个县。龙溪在晋朝时期,原属同安县管辖,梁大同六年置县。海澄置县始于明隆庆元年,由龙溪、漳浦两县划出一部分组成。1960年,两县合并为龙海县。
  龙海县地处亚热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称誉。全县有水田三十六万二千亩,旱地十二万一千亩,果园十万多亩,海岸线长达二百九十多公里,海涂面积二万七千亩,浅海面积三万多亩,淡水面积三万三千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是小麦、地瓜;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为主,其次是茶叶、黄麻、大豆等;水果春有杨梅、桃、李,夏有龙眼、荔枝,秋有菠萝、蕉、柿,冬有柚子、柑桔;其中以柑桔、香蕉、龙眼、荔枝最为著名。江河湖海盛产鱼、蠔、蛏、紫菜等,其中紫泥海蠔、角美溢蛏、溪墘红蟳等著名远近。此外,这里的九湖水仙花、紫泥金定鸭、玳瑁山乌龙茶,在国内外也久负盛名。解放前、龙海农村破烂不堪,农民生活艰困。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
  全县新建西溪水利“一条龙”配套工程,灌溉面积十八万亩,水库八十一座,其中程溪湖后水库和角美西山水库,蓄水量均在一千万立方以上。1980年竣工的北溪引水工程,由左、中、右三条干渠组成,总长八十三公里。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县农田水利的落后面貌,而且给厦门提供市区居民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有利条件。
  1957年实现“水稻千斤县”,1978年粮食亩产双跨《纲要》(1600斤)。甘蔗、水果等逐年也有较大发展,总之,农林牧付渔各业对比解放初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工业方面,解放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小工厂和手工业小作坊。解放后,工业生产逐步发展,蒸蒸日上,到1980年底,全县已有工厂企业一百七十八个。在机械修造方面,有动力机厂、农机厂、农机修造厂、齿轮厂、铸造厂等;在化工生产方面,有氮肥厂、磷肥厂、农药厂等;在轻工业方面,有造纸厂、糖厂、酿酒厂、塑料厂、皮革厂等。在手工方面,有布制品、木制品、竹制品生产等。同时,社队企业和集体厂场也十分兴旺。
  解放后的水陆交通运输业,也飞速发展;鹰厦铁路经过县境北部。陆路交通以石码为中心,四通八达。江河上的客、货运直通厦门、汕头、香港等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龙海的对外贸易日臻繁荣。除出口花、果、蟳、鱼、蠔等各种土特产外,还有皮〓、蚊香、家俱、瓷器、蜜饯等十四种工业产品,打进国际市场。
  在文教卫生方面,解放初期全县只有四所中学,二百四十九所小学。现在普通中学二十六所,农业中学一所,小学二百八十四所。解放初期,全县只有一所剧场,现全县有影剧院十九所,电影放映六十队,专业剧团一个,业余剧团三十九个,文化馆一个,图书馆一个,文化站十五个,县广播站一个,社社还有广播扩大站。全县医院也由解放前的两所增加到现在的十九所,农村大队普遍建立医疗站,建立了县有医院、社有卫生院、队有医疗站的三级保健网。
  龙海县是闽南一大侨乡,全县侨属有五千零三十户,六万四千多人,侨属之多以角美公社为最。创办于1960年的双第华侨农场,现有归侨场员四千多人。1980年由港商投资建成的“锦江渔牧公司”,是个新型的农工商联合企业。随着政策放宽,龙海正在吸引外资,引进设备,开展合资办厂,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做法,可以进一步发挥侨乡的潜在经济优势。
  龙海的名胜古迹有九湖木棉庵、白礁慈济宫、步文云洞岩等三十余处,其中白礁慈济宫与台湾各处慈济宫有着密切关系。在建设四化的新征途上,古老的龙海必将焕发新彩,在凯歌声中奔向未来。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一集

《龙海文史资料第一集》

本书收录了龙海县概况、龙海华侨简介、月港史话、卓岐侨乡的经历、龙海华侨医院及其他、龙海华侨中学的今昔、曹允泽与树人小学、角美碧湖小学办学的经过、龙海华侨幼儿园、用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亚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