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义勇祠”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49
颗粒名称: 铜陵“义勇祠”调查
分类号: K878.6
页数: 5
页码: 285-289
摘要: 本文介绍了铜陵镇南门湾片区改造项目中一座古老的“义勇祠”的历史沿革、规模原貌和现状,以及民众对它的保护和关注。义勇祠是清代铜山戍台班兵为国家统一大业而殉难壮士的悲壮历史的见证,也是1950年国民党军58师洪伟达部抓兵去台关押壮丁的场所,牵扯着铜山民众的乡愁。因此,有必要深入调查这座古祠的历史沿革,对迁建方案问计于民使之有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定。
关键词: 历史沿革 义勇祠 东山县

内容

目前,铜陵镇南门湾片区改造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但是在拆迁中有一座古老的“义勇祠”何去何从问题成为工作的难点。由于这座古祠与其他供奉神明的庙宇不同,它涉及清代铜山戍台班兵为国家统一大业而殉难壮士的悲壮历史,又是1950年国民党军58师洪伟达部抓兵去台关押壮丁的场所,牵扯着铜山民众的乡愁。因此有必要深入调查这座古祠的历史沿革,对迁建方案问计于民使之有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定。
  近日,本会特邀部分热心人士参加座谈会,并进行现场采访,调查如下:
  一、义勇祠的历史沿革。
  义勇祠,顾名思义,即义勇者之祠。因祭祀清代铜山戍台班兵义勇之士的亡灵而名,址在铜陵南门下寮沙滩,今南门海堤南堤边,真君宫西侧约50米。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月。
  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从铜山出师统一台湾后,清廷为加强对台湾的防卫,改明朝“游兵”对台澎的定期巡查为“班兵”的长期戍守,从铜山等沿海地区征调班兵戍守台澎,每期3年。在“班兵制度”200年中,先后征调铜山班兵一万六千余名,许多铜山籍戍台将士忠于职守,无畏艰难险阻,英勇作战,前赴后继,抵御外侮,为国捐躯,其中一部分班兵遗骸装殓“金斗瓮”魂归故里,集葬于演武亭后的“东山戍守台湾官兵墓群”(2013年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他们的亡灵,则集中立坛设祭,供牌位曰“众公妈”,由关帝庙住持僧广益(静波)倡建“义勇祠”入祀,铜山民众年年月月供以食馔,至今香火不断。另有部分班兵(45人,有名有姓)亡灵入祀澎湖妈宫澳“昭忠祠”。
  入祀义勇祠的还有“四命妈”和一些或因无嗣供祭、或因含冤屈死、或因海上遭遇风浪罹难无人收葬的孤魂野鬼,如“魏先生”等,故又称“四命妈祠”“大众祠”。
  “四命妈”,是祭祀在清代因遭人毁谤而含冤受屈,携两子一女投井殒命的铜山籍班兵李斌光之妻吴氏碧娘。史载,雍正四年(1726),铜山人李斌光出戍台湾安平(今台南市),因家计艰难,托好友陈永春代为照顾家事。陈每于月中送来米炭济助,凡吴氏碧娘有事,皆于门外致询,从未擅入其家。日久,邻人诽谤此中必有奸情。李妻吴氏闻之无以申诉,为洗清白,遂谢绝济助,生计无着,无奈于六年(1728)七月十八之夜,将亲生子女先行投入自家井中,继焚衣从容自坠。此案震撼官府,惊动朝廷。当时铜山隶属漳浦县,知县带领差吏从一百公里外的县城绥安(今漳浦县城)赶赴铜山,中途遇风浪翻船,船上官员全部溺死。翌年九月,雍正帝下旨颁诏,“每年每季加赠俸银”以供戍台班兵家属。雍正十三年(1735),又将铜山划归诏安县管辖。
  铜山兵民仰念吴氏碧娘的贞节烈举,遂于道光二十七年(1848)将吴氏碧娘入祀义勇祠,称“四命妈”,官府封赠“烈贞节义”匾额一方。
  义勇祠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后,古祠又兼作他用。抗战时期曾作为南澳难民收容场所;后曾作为保安团、再生部队营房(可驻一个营300多人);1950年作为国民党军洪伟达部抓壮丁(其中就有当年5月10日夜从铜钵村抓来的147名壮丁,酿成“寡妇村”妻离子散、旷古未见的人间悲剧)的临时关押场所。
  解放后,义勇祠年久失修,海浪入侵,古祠逐渐破败,成为渔民堆放“打鸟”和缯网具的场所。1962年,县委书记谷文昌主持修建南门海堤,义勇祠部分墙体被拆除。之后,有无知者将古祠的中脊、石柱等一应拆去建牛寮,将“义勇祠”石匾额拆去当饭桌,仅剩一堵大殿的后墙。文革时期,更有人利用这堵面墙占建民房。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民众集资将义勇祠遗址建成一小祠,继续奉祀戍台班兵“众公妈”“四命妈”“魏先生”等亡灵,墙上还镶装“义勇祠”石匾至今。
  二、义勇祠的规模原貌。
  据吴九秋(84岁)、吴丽君(76岁)等知情人士回忆,义勇祠原有规模较大,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比真君宫略小。
  原义勇祠大殿为歇山顶式结构,白墙绿瓦,四开大门,门前立四支石柱,门额挂一方青石匾额,石刻“义勇祠”三字,无落款。匾高42厘米,宽84厘米,今完好。大殿左右各有厢房4间(其中厨房一间)。大殿前有一天井,前墙不设中门,而是左右各建一个圆拱门,曰“龙虎门”。前墙凃有“爱民、保民、为民”。(见文后附图)
  大殿奉祀地藏王、四命妈、众公妈、魏先生等神(塑)像。厢房安放殉难戍台班兵神位牌及渔民、民众在海上或山上捡来的无主神牌,祠后置有几口大缸以装殓无主骨骸。
  三、义勇祠迁建方案的建议。
  我们认为,义勇祠是为祖国统一大业而捐躯的义勇之士灵魂栖息地,是体现铜山入“人文关怀”、弘扬正能量的历史遗迹,应采取措施切实加以保护。
  为此建议:
  1、东山“义勇祠”与“戍守台湾官兵墓群”(2013年已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同一历史事件的两个重要涉台文物,提议县文化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论证、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
  2、将“义勇祠”的迁建列入《铜陵镇南门湾片区改造项目建设规划》,可以在现有“义勇祠”的后面或附近选择一块地,按原貌重建。
  南门湾片区改造项目是县委提出的今后五年为民办实事的“十件大事”之一。重建“义勇祠”,可以提升南门湾片区改造项目的历史文化品位。
  3、延续200年的“班兵制度”是海峡两岸历史文化重要一页。重建“义勇祠”,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深入这一涉台历史事件的研究,如创办“海峡两岸班兵制度讲坛”等,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4、重建“义勇祠”,是民众的诉求和乡愁所在,可以采用“公办民助”的方式,在政府出土地、出资金建成“粗坯”的基础上,发动民众捐资完成装修工程。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本书设对台文化、绿色丰碑、石斋文化、史海探幽、海岛往事、乡村振兴、古代建筑、诗苑拾英栏目。收录了《促进东山与台湾民间文化交流发展》《谷文昌亲自抓党报》《浅析黄道周的刚毅和谦和》《养生堂(育婴堂)往事》《东山岛抗美援朝老兵的战场记忆》《东山农作物种植小史》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永春
相关人物
谷文昌
相关人物
吴九秋
相关人物
吴丽君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金斗瓮
相关实物
俸银
相关实物
烈贞节义
相关实物
中脊
相关实物
龙虎门
相关实物
公办民助
相关实物
粗坯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