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洪门的圣城——康美木杨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46
颗粒名称: 海外洪门的圣城——康美木杨城
分类号: K295.7
页数: 5
页码: 262-26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地会的前身和康美土堡作为其圣城的历史背景。康美土堡是明郑成功部将万礼所建,是天地会内部秘籍《会簿》中经常提到的木杨城。文章详细描述了土堡的建筑规格和特点,以及与天地会之间的关系。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天地会的起源和早期活动地点,以及康美土堡作为天地会圣城的历史意义。最后,文章总结了天地会以康美土堡为圣城的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 抗清复明 历史背景 东山县

内容

天地会是海外洪门的前身,而东山康美“木杨城”是天地会的圣城。天地会的内部秘籍《会簿》经常提到木杨城,现已确认木杨城就是东山康美土堡。据《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记载:康美土堡为“明郑成功部将万礼所建,故址今存。”
  土堡为长方形,长104米,宽84米,高6米,厚约1米。城墙为三合土夯成,每隔5米开一炮眼,开东、西、北三门。北门石匾刻“北勒石碣”,源自东汉名将窦宪打败匈奴,勒石燕然山的典故。匾额两边各镶嵌一块浮雕石板,左右各雕一日一月与麒麟。南门匾额镌刻“南标铜表”,取自东汉名将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时,立两铜表以标示疆界的典故。其两边也各有一方浮雕石匾,左边雕刻战马、桃李树和图为康美木杨城
  猴子;右边镌刻老虎、松柏林与雄鹰。这和天地会《会簿》所说:“左边有对桃李树,右边有对松柏林。”“苍松上立洪鹰叫。”非常一致,这是地下会党标记性指称,而且两匾额均为道宗和尚的墨迹题刻。
  崇祯末年,诏安人道宗和尚,与堂兄张礼、乡友郭义、蔡禄等18人结拜聚义,创立“以万为姓集团”,因结盟时排行第五,故称万五和尚。同时在诏安九甲草创长林寺,定法号道宗,自称“长林寺开山僧”。后来以“万”为姓的集团日益壮大,竟聚众数千,并曾于清顺治五年(1648)与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联军攻打漳浦清营。顺治七年(1650),万礼率众参加郑成功抗清队伍。道宗随营,参赞军机之余,他在铜山九仙山修建长林寺。顺治十年(1653),道宗积极筹建驻军营地,在康美港湾之内修建城堡,作为万礼驻军之地。城堡地处康美村和美山村交接地带,康美村的林姓和美山村的杨姓为堡名争执不已,道宗和尚取康美村“林”字的一半和美山村的“杨”字,将城堡命名为“木杨城”,以平息康美和美山的争议。
  这样,郑成功的嫡系将领张进驻守铜山城,万礼的部队驻守康美木杨城,万礼接受郑成功指挥,但是部队没有接受改编,保持相对独立性,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内外不同,亲疏有别的现象,非常容易产生矛盾。
  道宗念念不忘其集团结义初衷,自忖非郑成功嫡系,时刻警惕危机。于是暗中物色人才,发展天地会秘密成员。顺治十六年(1659)夏,万礼率军随郑成功攻打南京阵亡,起初入祀厦门忠臣祠。翌年有人对郑说,万礼不是战死,而是逃跑溺水而亡,怎么能和阵亡将士同列忠臣祠?郑听信谗言,撤去万礼牌位。道宗悲愤交迸,返回诏安兴建万公祖祠,以奉祀万礼和其他阵亡弟兄,这导致了郑成功集团和万姓集团的矛盾产生。
  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在台湾向驻守厦门的洪旭发出密谕,传令万义、万禄率部撤离铜山赴台,如不赴台,就地缴械。道宗秘密侦悉杀机,当机立断,策划两人率部叛郑降清。后来,万义、万禄被清廷调任广西、河南总兵官。道宗被授与江西督粮道,他辞不赴任,而回诏安奉佛。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叛清,万禄暗中响应,被清廷惨杀于河南,诛连甚众。万义在广西与郑经接上关系,率余众回乡哭诉,请求报仇。道宗一向视结义情高于一切,见盟友大都惨死于清兵刀下,国恨家仇齐集清廷,但又势孤力薄,无力公开对抗,只好扩大秘密队伍,决意世世代代与清廷为敌。遂于康熙十三年(1674)七月二十五日,在诏安官陂高溪庙聚集残余部众和佛教门徒,歃血盟誓,正式建立天地会秘密组织,遥尊康美木杨城为天地会圣城。
  关于天地会起源,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东山九仙山、古来寺、康美土堡等地都留下早期天地会的活动印迹,诏安、云霄等地也是天地会早期发源地之一。而唯独康美土堡是驻军营盘,他们曾经拥有军队,正面与清军交锋,最终失败。在江山易主,矛盾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里,为了生存,也为了抗争,以道宗和尚为首的万姓集团,走过了抗清、降清、反清的曲折道路,最终以天地会的形式存在于中华大地。但是,天地会只能地下活动,兄弟们分散四方。道宗和尚希望天地会兄弟们记住木杨城的碑刻题词,那是奋斗的目标,它表达了兄弟们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美好理想。
  为此,道宗和尚创设了加入天地会的拜斗歃血盟誓的仪式,以斗来象征木杨城固若金汤,让分散各地的兄弟们永远记住木杨城这个发源地。在其他地方,天地会引众入会时,必须以竹插地,糊纸作门,称为“木杨城”。又用桌椅搭制,嘱令入会者由此门进入“城”内,结为兄弟。其《会簿》有许多关于木杨城的诗歌和记载,如《反清复明诗》:“新造木杨城,惊动众洪英。干戈重重起,反清又复明。”此诗点出了天地会的渊源和宗旨。
  后来,天地会受到清政府围剿,许多会员逃向海外谋求生存和发展。“明末清初在东南亚建立的闻名世界的‘兰芳共和国’,就是在这个婆罗洲(今文莱一带)建立起来的。那是明末清初的时候一批来自福建、广东农村中的‘洪门’(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子弟,远渡东南亚婆罗洲掘金谋生,人数多达七万多人,成为当地一批巨大的华侨群体。当时他们分成二十几个集团组织,这些集团当初名之为‘公司’。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梅县人组织的“‘胜公司’,该公司首领为吴元盛,后来又加入了一位很有谋略和武勇的罗芳伯,使公司事业大为发展;后来于公元1777年在婆罗洲建立了‘兰芳公司’,又名为‘兰芳大统制’,亦称‘兰芳共和国’。当时这个‘兰芳公司’,其规格和权力,的确是很大的,不下于一个小小的共和国。其权力和机构为‘大统制’,中央设有‘公班行’,下设行政、立法、教育等部门,又有省、府、县各级机构。这个带有国家性质的兰芳公司,一直存在了108年,直到1885年,荷兰国的‘东印度公司’,席卷了整个爪哇群岛,这个华侨群体的‘兰芳公司’才告结束,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是‘兰芳公司’虽然结束,而东南亚的许多洪门子弟,仍然继续使用各种‘公司’的名义进行反清活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活动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一带的义兴公司、信义公司、信和公司、坤成公司、和成公司、华生公司、兴盛公司、洪义顺公司等等。这些公司的成立,都是受了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而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发展起来的,也说明东南亚的华侨事业,自从郑和下西洋以后有了历史性的发展。”(1)
  几百年来,沧桑巨变,天地会的名称随着历史形势的变化而改变会名,出现了“三合会”“三点会”“哥老会”“小刀会”等等名称,后来统称“洪门”,他们设立机构,命名“致公堂”,其反清复明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而海外的“洪门”,为了在异国他乡生存,他们把当年反清复明的会旨改为“互帮互济,团结发展”,并吸收海外的广大华人入会,据不完全统计,“洪门”散播在海外各地成员将近五千多万人。他们身处海外,胸怀祖国,溯本追源,往往会联想到木杨城这座圣城。因为有“海内外洪门本是一家”的传统,许多海外洪门机构与中国致公党联系密切,他们改革旧堂规,与时俱进,加强与各界华侨华人的合作,共同推动促进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附注

注释: (1)廖楚强《郑和下西洋对东南亚华侨的影响》,《福建史志》,2007年第一期。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本书设对台文化、绿色丰碑、石斋文化、史海探幽、海岛往事、乡村振兴、古代建筑、诗苑拾英栏目。收录了《促进东山与台湾民间文化交流发展》《谷文昌亲自抓党报》《浅析黄道周的刚毅和谦和》《养生堂(育婴堂)往事》《东山岛抗美援朝老兵的战场记忆》《东山农作物种植小史》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旭山
责任者
郑成功
相关人物
卢若腾
相关人物
张进驻
相关人物
郑降清
相关人物
于康熙
相关人物
于中华
相关人物
吴元盛
相关人物
罗芳伯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郑成功集团
相关机构
兰芳公司
相关机构
东印度公司
相关机构
兴盛公司
相关机构
洪义顺公司
相关机构
三合会
相关机构
三点会
相关机构
哥老会
相关机构
致公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