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城的兴废修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45
颗粒名称: 铜山城的兴废修圮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7
页码: 255-261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铜山古城在历史上的十次重修情况。这些重修包括增加建筑项目、毁坏后修复以及因年久失修而进行的修复。文章还提到了这些重修对于铜山城的保护和民众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对于铜山人民意志的重塑作用。最后,文章总结了这十次重修的具体时间和相关人物及事件,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 铜山古城 历史 东山县

内容

铜山古城从洪武二十年,即1387年修建以来,在靖边、抵御外侮、收复和统一台湾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是满满正能量的化身。经笔者查阅多种相关资料,获知铜山城的被毁和重修情况如下——
  第一次大规模重修,即增加铜山城月城,在嘉靖十年(1531)。这是铜山城增加建筑项目。据《铜山志·建置志·城池》载:“嘉靖十年,漳浦县郑公禧奉委到所,人以出入为难,始议开二门,内增月城,北门未增。”1994年版《东山县志》也载:“嘉靖十年,漳浦知县郑禧筑东门月城。”这个“月城”也叫“瓮城”,权威解释是:“……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此月城就在现今东门即晨曦门。站在此处,眺望大海和东门屿文峰塔,美不胜收。
  第二次在嘉靖二十三年,也是增加铜山城的北门城楼建筑。据《铜山志·建置志·城池》载:由铜山水寨把总陈言奉命修建铜山城北门楼。城楼的建成,对于更有效地观察北边海域军情,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三次在嘉靖三十六年,这是因铜山城毁坏而增加建筑项目。据《铜山志》卷之二·建置志·城池载(黄俊清家藏本第四九页):“(明嘉靖)三十六年海寇往来东北,城圮(塌坏倒塌。)具卑(矮),众议增筑为防守计。漳南道王公槐愿自修筑,委诏安县龚公有益以墩易土,以石环海为壕。”意思是:到嘉靖三十六年,由于海盗不时往来于东城门和北城门,而铜山城年久毁坏又低矮,城中民众又商议:从防守安全考虑,铜山城需要再修建。漳南道王槐公愿意自己出资修建,委托诏安县龚有成公用土堆来换上原来的旧土,用石头环城绕海作为壕沟。这是铜山城首次出现的毁坏,距离修城时间为170年。
  第四次在康熙三年(1664年)“迁界”时,这是铜山城大规模被毁,据《铜山志·铜山人物志序》载,“内地兵(即清兵)乃于五月十三日过陈平渡(即今八尺门),十四、十五日摧城焚屋,致二百六十余年花锦文献之地,顿成邱墟,不能不令人涕泪交颐也!”异族人的入侵毁城,除了毁掉铜山军民赖以反清复明的凭借之外,恐怕还有借此从内心毁掉反抗者意志的企图。
  第五次在康熙十九年(1680,一说在康熙十八年)“复界”时,这是铜山城大规模修复,并在东、西、南城门上增设谯楼(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楼,也叫瞭望楼),此外还重修毁坏的女墙。应该说,这是清军将领们终于明白,作为新的统治者,修复铜山城,除了它的保护功能外,是想挽回铜山民众的心。据唐朝彝的《大都督詹公重建铜城功德碑记》载:主持修城的将领詹六奇,“翳惟右都督詹公,是倚驻镇兹土城之,梓桑保障,计合三邑民力腋襄焉。诰诫筹糈所为,备者甚至,公俱惮心力以董之,洽旬而铜之垣成。”此段文字比较艰涩,翻译成现代文是:话说右都督詹六奇公,靠着他驻军在这片土地上,又修建铜山城,使我的家乡(铜山)能得到安全保障,才集中漳浦、诏安、平和三个县百姓的力量来完成它。是他告诫人民筹备粮食,所做的准备都很周到。詹六奇公都很担心修城民工精神和体力过于损耗,而加强监督管理,协调巡视,才使铜山城得以重新修成。
  重修铜山城,不管对国防,对海疆的安全,尤其对铜山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万分重要的。尤其是此城是铜山人民坚强意志的象征,重修就是重树铜山人民的意志。再其次,重修铜山城,因其保护铜山人民的作用,必然会缓和修城者与被古城保护者,即清廷及其代表清军与铜山人民的对立情绪。
  第六次在乾隆二十三年,即1758年,与康熙十九年相距78年。时铜山城因为时隔太久而倾颓(倒塌),由诏安知县秦其渭奉命重修(因为铜山城已经在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划归诏安管辖)。
  第七次是道光十六年,即1836年,又是一个相距78年。据《铜山志》载:这一次重修,是由“铜士庶”(铜山城的士人和普通百姓)出资修建的。具体是哪个士人,毁坏和修建了哪个部位,不得而知。
  第八次是同治十年,即1871年,与上次重修相距仅35年。据《铜山志》载:之所以这么短的时间就重修,是因为“风雨,沟坏城倾”而重修。
  第九次是光绪五年,即1879年,这次无疑还是因毁坏而重修,只是时间又缩短了,仅仅相隔28年。据《铜山志》载:这次重修,由“参府陈公邦俊倡士庶再整顿重修”,即参将府的陈邦俊参将倡导铜山城的百姓再次整顿重修的。由此可见,此时的清廷已经是强弩之末,无力出资重修古城,至于这位参将是怎么“倡导”百姓,也无从考证了。至于重修的项目是什么,同样不得而知。
  第十次是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又是相距28年。据《铜山志》载:“参府彭保清又见其圮坏数处,因自出资工修葺(修理)”,即参将府的彭保清参将看到铜山城几个地方毁坏了,就自己花钱雇工修理。看来,这位参将知道老是让铜山城百姓掏钱修城,不是办法,终于自己掏腰包修城,因此,《铜山志》赞扬他“亦可谓见义勇为者欤”。(《<铜山志>注译》第40页、黄俊清家藏本《铜山志》第50页)
  到此,《东山县志》(民国稿本)(第339页)有这样的记载:“溯城自洪武二十年至光绪三十三年计五百二十年,其间兴废修圮,不下十余次。”
  第十一次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与上次重修仅隔20年。这是当时驻防海军之所为,也是人为的第一次大破坏。据《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载:“民国十六年海军驻此,拆毁城堞一隅,用于填码头、砌道路。”驻防军的这些长官们如此作为,不知有否权衡一下:在天平的这头,是代表铜山灿烂历史文明的古城;在天平的那头,是代表军事或民生需要。这二者孰轻孰重?之所以拆城填路,长官们显然是更看重后者。
  第十二次是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时间相隔13年后,铜山城又一次遭遇人为的大灾难!拆城者竟然是赫赫有名的抗战英雄楼胜利先生。据《东山县志》(民国稿本)同页载:“二十九年东山三度抗敌后,楼县长胜利又拆毁西门一带城垣,供筑公墓、防波堤、中正公园之用。今公正镇中心学校(即旧二小操场)体育场即城楼遗址。”楼先生无疑是位抗战英雄,但是他对保留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性,显然是非常无知和愚昧的。要不然,他就不会以破除迷信为由,把全县的庙宇甚至古城等不可再生的宝贵文物毁于一旦。
  第十三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拆城者是600年来受铜山城保护的普通民众,这是人为的第三次最大劫难!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拆城建房。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一天早晨,哪一个铜山城人,拿起锄头钢钎,拆起第一块城石,然后其他人一拥而上,齐挖齐拆,甚至在城脚处掏城石,打自家出入的门洞。数年之间,铜山古城之东,即原县工商联经过古城南门,到角仔底的城墙上;从铜山城之西的后山一带,原有的残存的古城墙体荡然无存,一个近600年的铜山古城折腾得满目疮痍。新建的民居安然自得地骑在古城之上!可怕的是,他们如此胆大妄为,却没有任何羞耻感、犯罪感!由此可知,愚昧比贫穷更加可怕!再过一些年月,他们或许都拿到了占据和拆毁古城的“确权证”“产权证”。当年建成的周德兴、文姓指挥祖这些先贤们,如果他们在天有灵,知道破坏古城的,就是铜山城的民众,一定会痛心疾首,捶胸顿足而热泪满襟啊!
  第十四次是在1980年和1988年,这两次合为一次,是铜山城近百年来的一次大修复。据1994年版《东山县志》载(第655页):“省建设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修复东门两段城墙,计600米,并于东门城上建一座城楼。”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然而它距离原铜山城571丈即1903米,还有1303米的差距;当然还有其他不足。
  综合上文,古城自修建以来,共有10次毁坏,9次重修。造成毁坏,有风吹雨淋日晒,也有外族入侵者甚至我们愚昧的军方、官方和铜山城百姓的自毁。
  因此,诸多有识之士,曾经呼吁重修铜山古城和它的西门,认为古人能修铜山城,当今政府这么重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理当完整地修复它,使它重放异彩。假如这个愿望得以实现,那么在中国北方有一座完成的平遥古城,在祖国的东南沿海又出现一座伟大的抗倭平天下的古城!但愿这一希望能早日实现。也希望古城的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造城者的初心,拿出实际行动保护这座著名的古城,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出一份力量。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本书设对台文化、绿色丰碑、石斋文化、史海探幽、海岛往事、乡村振兴、古代建筑、诗苑拾英栏目。收录了《促进东山与台湾民间文化交流发展》《谷文昌亲自抓党报》《浅析黄道周的刚毅和谦和》《养生堂(育婴堂)往事》《东山岛抗美援朝老兵的战场记忆》《东山农作物种植小史》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阿定
责任者
郑公
相关人物
郑禧
相关人物
陈言
相关人物
黄俊清
相关人物
唐朝彝
相关人物
詹六奇
相关人物
秦其渭
相关人物
陈邦俊
相关人物
彭保清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东山县工商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