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沈村沧海变桑田初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42
颗粒名称: 东沈村沧海变桑田初探
分类号: C912.81
页数: 4
页码: 240-243
摘要: 本文考证了东山县东沈村的地理变迁,发现该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包括盐坎和农田的转变。文章还介绍了东沈村的地势低洼,以及其农地中牡蛎贝壳的遗迹,推测这些现象与过去的海洋环境有关。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一根大桅杆的发现,推测可能与过去的港湾有关。
关键词: 东沈村 地理变迁 东山县

内容

据考证,陈城的大帽山和樟塘的解山(羊角山)顶的大石头,都紧敷着远古时期的牡蛎贝壳,这说明当年的大帽山、解山都曾浸没于海洋中。随着若干万年的地壳运动,地表升高,东山岛遂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大帽山、解山也都高耸于东山岛,那些原先依附于大石头上的牡蛎壳,也都随石头升高到山上。
  在羊角山东北边的东山村又是如何呢?
  据1994年版《东山县志》记载:“据诏安《沈氏宗谱》载,宋末,沈秋岩、沈壬水、沈仁等先后从诏安迁至东山岛的厩下(现岐下村)、湖塘、东沈等地居住,分别为当地沈氏开山祖。”这就是说,东沈村的历史,要追溯到宋代末年。遗憾是明代之前东沈村的史料缺失。明代的历史,经笔者考证,自明永乐年间的1416年600余年来,它不断经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
  浅海变盐坎
  时间推到了明永乐年间,赤山西南侧建立了东沈村,村前的浅海地或早已浮出海平面,一马平川,面积足有千亩以上。其东南侧有东赤港通海,于是先祖便把部分适合的地块开发成盐坎,晒盐谋生。因此,东沈村便有个地名曰“盐寮仔”,其地点位于现沈生忠家西南方向数百米处。所谓“盐寮”,就是堆积海盐和管理盐堆的地方。
  也不知再经过多少年,地表继续升高,海水难以自流进入盐坎沟,盐业难以为继,最终停业。岁月的雨水逐年洗刷掉原盐坎的盐分,直到盐分几为消失,土地可以种植农作物了,受千百年来中农轻商的村民们,认定“百般武艺,不如锄头落地”,于是村民们便把原盐坎改造成农田,“沧海变桑田”成为现实,而“盐寮仔”地名却保留下来,只是空有其名罢了。
  正是东沈村有“盐寮仔”这个地名,它告诉人们,这片地由沧海变桑田,中间还有沧海变盐坎这个过程。
  地势低洼的农地
  东沈村前虽然已开拓为农地,但其地势与周边乡村比起来却是最低洼的,它耐旱怕涝,早前本村曾流行一句话说“三年天大旱,东沈的母猪可以挂‘金耳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村已故老书记沈进平先生曾告诉笔者,每逢暴雨,周边“三社十八村,水往东沈奔”,东沈村前的农地遂成泽国,农作物一浸就是好几天。上世纪六十年代,有测绘技术人员对这片田地进行测量,结果令人吃惊,村前水田地的海拔高度低于黄海平均高程。解放前东赤港尚未修建1、2、3号斗闸时,每逢天文大潮,海水就直接灌进东赤港,流入岱沟,致使岱水变咸,难以浇灌农作物。
  东沈原来就有句妇孺皆知的“三个大涌(大浪)到羊角山”的话,其实是个典故。笔者的大伯父生前曾讲过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沈改盐坎为农田后的某一年(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东沈有个村民到村前“墩里”甘蔗园劳作,忽然间发海啸(或是大潮期间刮台风),大浪越过东沈湾,铺天盖地涌进地势低洼的东沈村前农田。他无处可逃,急忙紧紧死抱住甘蔗丛,任由三个大涌浪盖头而过。海水退后,他保住了生命。事后才知道,这三个大涌一直奔到羊角山脚,于是才有了“三个大涌到羊角山”的说法。也就是这次海啸,一条“大狗鲨”(鲨鱼种类之一)被大浪裹挟,冲进东沈胡须岱北侧三四十米处的一个水塘出不来。后来,这个水塘就被村民叫为“狗鲨窟”,成为新地名,并一直延用至今(水塘今尚存)。
  地下的牡蛎贝壳
  东沈村前近千亩农地,到处都存留其原先系浅海的痕迹。在大集体年代(1958年至1980年前后),东沈村民经常到胡须岱或其他岱沟挖取污泥、岱塗制作肥料。挖出来的泥塗总含有不少牡蛎贝壳或其他小海螺之类的海生动物贝壳。
  笔者念初中时,为了缴交学杂费,曾和同伴到胡须岱南侧数百米处的“河仔埔”挖掘大牡蛎贝壳(足有手掌大),买给康美灰窑烧壳灰,或卖给县医药公司做药材。这种大贝壳蕴藏处距离地表约2米左右。
  以上两侧说明,胡须岱与河仔埔其前身都是繁衍大牡蛎和其他贝壳动物的浅海地。其繁衍地至今最少升高两三米。
  水塘桅杆之谜
  东沈庵北侧100多米处的水田(现在都改为宅基地)中有一个直径约2丈的圆形水塘。1963年曾发生过8个月都没下过雨的大旱灾,池塘、水井都干涸了。为了抢救农作物,村民们对这个水塘进行疏浚,深挖水塘泥取水灌溉农作物。当挖到约2米处,发现水塘污泥中有一杆帆船的大桅杆(其直径在40厘米以上),横亘于水塘中,两头侵入水塘两侧的水田。因为桅杆太粗太长,以当年用人工难以挖掘出来,只好作罢。现在,该桅杆仍然留在原处,据推测,该桅杆距离地表应在五六米之间。
  这样的桅杆从何处来?有桅杆就有船,地下还有船吗?有船、桅杆就让人联想到澳头或码头港湾,这一带以前是港湾吗?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它仍然是个迷,留待后人继续考证。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本书设对台文化、绿色丰碑、石斋文化、史海探幽、海岛往事、乡村振兴、古代建筑、诗苑拾英栏目。收录了《促进东山与台湾民间文化交流发展》《谷文昌亲自抓党报》《浅析黄道周的刚毅和谦和》《养生堂(育婴堂)往事》《东山岛抗美援朝老兵的战场记忆》《东山农作物种植小史》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添木
责任者
陈城
相关人物
沈秋岩
相关人物
沈壬
相关人物
沈仁
相关人物
沈进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