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岩仔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41
颗粒名称: 古今岩仔村
分类号: C912.81
页数: 10
页码: 226-229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东山县西埔镇的岩仔村,这个位于东山第一高峰苏峰山东边悬崖峭壁上的小渔村。文章描述了苏峰山的美丽风景和历史渊源,以及岩仔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通过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文章追溯了岩仔村的历史和传说,包括宋帝昺在此地的活动和相关景点。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岩仔村的房屋建筑、村容村貌以及周边环境,并强调了岩仔村作为人杰之地的重要性。
关键词: 城市建设 乡村发展 东山县

内容

岩仔村,是东山县西埔镇东边海崖上的一个小渔村。这个村子,可以说是建于东山第一高峰苏峰山的东边悬崖峭壁上的小村,因其险、小和风景秀丽,历来受到不少好奇者或文人墨客的青睐,笔者便是其中之一。
  要说岩仔村,得先说她倚靠的苏峰山。此山别名川陵山。海拔274.3米,为东山岛第一高峰,为历代文人墨客,甚至开疆劈地的将军所赞美。确实如此,据清《铜山志》载,当年朱元璋手下大将、江厦侯周德兴到铜山,看到苏峰山,就赞不绝口,称之为“此山不逊峨眉。”明巡海道蔡潮更称其为“漳郡第一文峰。明代南通州知府、乡贤朱瑛有《川陵霁霭》诗,诗云“川陵多霁色,拱揖铜山城。爽气高环葎,晴光远逼瀛……此胜夸千古,堪齐华岳名。”意思是:川陵山大多是亲晴朗的天色,她环绕拱卫着铜山城。她给我们带来清凉爽快之气,晴朗的日光或月光从远方逼近大海……这个名胜千古都被赞扬,足以与全国的大山齐名。还是在《铜山志》这部著作中,文人们多次赞“苏峰拱秀”,如诗人、《铜山志》作者陈振藻的《苏柱擎天》诗,就云:“天垂南畔势如倾,赖得苏峰一柱擎。千载长存苍翠色,春来最喜望中明。”1994年版的《东山县志》也把苏峰山列为东山县名胜名山的第一号山。
  就是在这座名山中,有一座著名的行宫,叫川陵行宫。此宫位于苏峰山东边岩仔自然村的苏峰古寺旧址,古寺建于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记载,当时,南逃的南宋帝昺与丞相陈宜中、陆秀夫君臣,乘船一路颠簸到达苏峰山下,遂在此修建一座古寺,古城川陵行宫,并拟筑城东京。300年后的明朝时期,乡贤、著名学者蔡端卿著《柳溪集》,其中有《咏川陵行宫》诗,其中便有这样的诗句:“南宋帝子宫,结向蜃楼侧。”可见川陵行宫之事,传闻悠久。
  在东山民间也有这样的传说:当年宋帝昺南逃至此,大臣们见年幼的帝王兄弟一路于大海中颠簸,难以忍受,便想在此建一座供兄弟俩歇息的行宫。刚要开工兴建,不想得知元军铁骑正一路追赶而来,事不迟疑,宋帝昺君臣只得又赶紧南逃。当地村民又说,当年宋帝被元兵追赶,避难在苏峰山下,凭借苏峰天险得以逢凶化吉。所以才有后来人们一直传说到今的“苏峰山下好逃难”的俗语。
  ——苏峰山下海中,有一个柱形巨石,高约20米,近而观之,巨石巍然矗立于万顷波涛之中;远远望去,却又如亭亭玉立之少女,站在碧水之间。更奇怪的是柱子的顶端四四方方,形如座椅。这巨石便被善于想象的人们称之为宋帝昺之“帝座”。
  ——苏峰山半山腰,有一处甘泉,泉眼被人们称之为“仙肚脐”。相传帝昺兄弟当年就曾在此掬泉解渴。既然是皇帝饮用过的泉水,大约土地神不敢怠慢,也让这股泉水大旱之年也不干渴。
  ——在苏峰山之山腰,有几丘小田,人们称之为“山垅”。传说当年宋帝昺来到此地,见山田如此狭小,知道耕作不易,便感叹:“如此狭小之田,即便一粒稻谷能生两粒米,也不够农夫填饱肚子。”谁知小皇帝开了此口,山神不敢怠慢,立马禀报天帝,天帝慈悲,随之传令让这个地方的山田长出两粒米的稻谷。
  在岩仔村的周围,还有许多自然景观,海边两侧都是怪石林立,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诸如“猪母生猪囝”“美小娘子房”“狮子戏球”“大小险”“仙人洞”“仙洞泉”“虎空山”“石乌龟”“石象”“脸谱”“雷破石”“鸡心屿”等。因此说,赵家王朝君臣尽管到到此的时间如此短暂,还是给这一带地方带来不少史迹与美丽的传说。
  鸟瞰岩仔村,她位于苏峰山东面,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当年往岩仔村只有一条前人踩出来的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中间还要经过被当地叫着“小险”和“大险”的悬崖峭壁,特别是经过“大险”时,稍不留神,脚一滑就会掉进海里。近看岩仔村民房,但见她相当集中于靠海的小山脊南边,虽然显得简陋,但是她高低错落,与周边绿色的苏峰山大自然和谐地统一起来——你看,周边是绿色的,村子是古朴的褐色,脚下是蓝色的大海,令人惬意忘返。
  自古道,地灵势必人杰。地处苏峰山东边天涯海角之处的岩仔村,便是人杰之地。
  因此很有必要考考岩仔村的历史。
  据岩仔村东边的梧龙村村史记载,这岩仔村的住民,原来是农民,其祖先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诏安林厝迁入梧龙建林氏村(一说开基祖名林岩隐,于明正统八年(1443)由广东澄海南砂乡迁来诏安五都〈东山〉浯龙村),堂号“作求堂”。而岩仔村林氏,则是明万历年间(1473~1620)由本县梧龙村至此开基建林氏村,他们的身份,也因此改变为渔民。
  有关梧龙村林氏祖先,当时为什么要离开常年居住的村子,迁居到这天涯海角繁衍,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明天启年间,梧龙村林氏八世祖和义公到此放羊,因为此地距离本村路途甚远,就在此大草棚暂居。之后,梧龙村的九世祖稀周公见此地景致如此美好,便以他的慧眼下决心在这里开基建村。之后,这个村子就取名苏峰岩。后来人们为称呼之便,改称岩仔,而后又有文人将她雅称为岩雅。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梧龙村有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他们为了躲避世俗的偏见,追求美好的爱情,相约到此定居生活,以后代代相传,形成岩仔村。
  一方山水养活一方人家。岩仔村人放下手中的锄头,修造船桨,乘风破浪向大海讨生活,一代又一代,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竟发展成有数百人口的渔村。他们没有忘记当年的人杰祖先,于是在清乾隆八年(1743),修建了祖祠“申锡堂”,让它庄严肃穆地、像模像样的矗立于这悬崖峭壁之上。他们无忘祖宗功德,每到传统节日,和大村人一样搞起了宗祠祭祀以及寺庙祭拜等活动。如祠堂点灯习俗,凡新婚夫妇或生男儿者,从正月十二至十六到本村祠堂点灯,前者借以祈求生“丁”,后者向祖宗报喜有“丁”;又如“迎神”巡视村界习俗,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为活动时间,届时村里就举行隆重的“迎神”仪式;春秋两祭习俗,即每年农历二月某日为春祭日,八月某日为秋祭日。两祭之日,祭拜先祖,祭祀开始之前在祠堂前响“三门铳脚”(铳即地炮);再如祈平安节,每年农历二月某日为祈平安节,即向神灵祈求保佑村社在一年中能平安顺利。各村的具体时间在二月的某日,由村社长老向神灵或祖先敬求择日而定;又再如“圣母节”,也叫天后节,妈祖生,农历三月二十三“圣母节”,这是岩仔村渔村最热闹的节日。
  岩仔村人不因为自己居住于全县最偏僻的小村而自轻。“人杰”的本性使他们一切都要向大村,甚至城里看齐。比如办教育就是如此。解放以后,邻村冬古教育事业在发展,岩仔村的小孩要到这里读小学,就得走七里崎岖的山路。岩仔村人深知教育对后代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想方设法在1960年办起全县最小的小学“岩雅小学”,校址就在本村内的一个小石头房里,面积大约20平方米。你可别看这么小的学校,也别看执教者既是校长,又是教师,又是“校丁”,不同年级的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等,一样像模像样地教学;他们采取每两年或三年招生一次,又采取复式教学——让我们记住曾经在这里辛勤执教的老师:首任教师周美蓉,女性,执教时间1960——1970年;第二任教师林国瑞,执教时间1970——1995年;第三任教师林石文,执教时间1995——2005年。每天早晨,学校开始上课之时,他们和大学校一样,师生们立正于学校前面,凝视着石头房上的迎着海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唱着国歌,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也因为和临近大村冬古修通了公路,2005年秋,这座小学终于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学生到冬古小学就学。
  小渔村虽独居一隅,却不泛纯朴的民风民俗。岩仔村的男人们世代以下海打鱼为生,妇女们在家补网晒鱼。白天小渔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咸腥味,那是海风搅拌着咸鱼发出的鱼腥气息。到了凌晨和傍晚,三面环山的小山村却被一层薄雾笼罩着若隐若现,这时的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草叶发出的清香,沁人心扉。许多游人到此,很快就忘了爬山带来的疲劳,雀呼着扑向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呼喊着,大山随之传来阵阵的迥声。几乎与世隔绝的岩仔村的男女老少们也许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陌生人来到这么偏辟的山村,都瞪着好奇的眼睛朝游人,小孩们胆怯地直往大人身后躲。
  岩仔村中央有一口大井,井水是淡的,十几个年轻的妇女一溜排开蹲在井旁边洗衣服边唱着小曲。妇女们的穿戴很有特色:衣服往上掀,裤头往下溜,游人们见了会情不自禁开心地笑了起来。妇女们听见笑声回过头来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一齐停止了搓衣,红着脸往下扯衣服提裤头。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年轻姑娘——岩仔村北边远处,便是著名的东南军事古镇铜山城,那里人口稠密,晚上时候,灿烂的灯光闪烁其中,仿佛人间仙境。因此少女们每到晚间,花灯初上之时,边不约而同来到高处,远眺古城,遐想着当城里人的美好。因此这里的姑娘大多爱打扮,爱穿美丽时髦的衣服。海边姑娘因为每日吃鱼,营养丰富,脸上红扑扑的,加上打扮,因此有一种特别健康的美丽。
  40年来,改革的浪潮激荡着中国大地,也激荡着岩仔村。20年前,见到外村人致富修路,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开始对自己数百年来守着天涯海角小村庄的习惯性思维产生怀疑,直至否定。于是,开始有人卖掉房子,搬迁到他地居住。直至几年前,原本有91户人家的热闹小渔村,变得静悄悄的,红瓦白墙不见了,代之可见的是一座座残恒破屋,有一半房屋房顶已塌落,门窗洞开,屋里杂草丛生,朔风骤起,吱吱呀呀地凄叫。睹物思人,当年那些年轻的妇女们边唱歌边洗衣的情景,那些穿戴漂亮远眺铜山城的少女,已成昨天的回忆。
  更奇怪的是虽然人去房空,村里却架有无线电视接收设备,当年的煤油灯已被风力电站发出的电灯所代替。自来水也早已安装到各家各户。笔者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路通了,水电安装了,电视电信之类的现代化的设备进村了,村里却反而人去楼空?为找到这个答案,笔者沿着残恒断壁一家一家的寻找。
  笔者在村里的祠堂里找到一位阿婆,询问情况。阿婆却莞尔一笑,说:“几年前就搬迁到冬古新村和镇里去了。”“为什么要搬迁?”“村里虽然三通了,但这地方相对还是偏僻些,做生意打工都不方便。现在富了,有钱了,谁不想过好日子?”“那也不必都搬迁啊”“你不知道,村里的人都在冬古新村和镇里盖上新楼房。另外,冬古村现在有码头,可以停泊铁船,村里的人都钉铁船啦。”“那现在村里还有多少人住?”“就十来个老人,故土难离,守着呗。”
  现实是残酷的,九十多户的村子说空就空了。渔民是富裕了,铁船和大楼也有了,时代是进步了,但伴随着搬迁,几百年的古村落也就失落了,原来纯朴的渔家文化和特有的民风民俗也就荡然无存。
  然而历史发展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包括岩仔村也是如此。就在岩仔村几乎人去楼空的时候,居然有新的人杰看上了她!许多漳州、厦门、泉州的外地人居然看好岩仔村,络绎不绝前来,要把整个岩仔村买下来当渡假村!
  外地人如此奇妙的行为,让岩仔村原住户们刮目相看,重新审视自己的买房搬迁行为。其中的人杰,有识之士,来到岩仔村,在林氏祖祠内面对祖宗的神牌,大声诵读“大悲咒”佛歌,检讨自己的数典忘祖。更有人在祖祠边开设一间食杂店,挂着一块醒目骇客的横匾,上写:老人与海。这可是世界大文豪海明威的旷世杰作。此人杰既能挂出“老人与海”的招牌,想必此公文化元素甚厚重,不然不会挂出这块颇有文学内涵的牌子。
  让岩仔村人更想不到的是,几年来,东山县委、县政府挥起大手笔,不遗余力地打造“海洋文化”和“国际旅游海岛”的旅游品牌,于2015年4月动工修建东山生态环岛公路,2016年6月建成通车。2016年10月,这里因作为“东山岛首届国际山地半程马拉松赛”和“2016中国?东山岛首届国际自行车赛”的赛道而深受海内外参赛选手的赞誉。行走在这里,一路风景如画!苏峰山路段是东山生态环岛公路先导段的一部分,长8.53公里,沥青砼路面,配套有步行道、观景台、服务区和停车场等观光设施,此工程已经在去年通车。从此,游客到苏峰山景区观景、爬山、游玩将更加方便、惬意。岩仔村从原生态的沉寂和失落中跃然崛起,也必将从迁陡后的荒芜迅速地走向繁华!
  这种做梦都不敢想象的巨变,让岩仔村村民们无限感慨和自豪。有人说,这是祖先的慧眼,选择了这么个宝地,才有他们的今天;有人说,这是东山县委、县政府传承和弘扬谷文昌心中有民的光荣传统,才有这条致富路;有人说,这是改革开放的东风,才使他们岩仔村人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本书设对台文化、绿色丰碑、石斋文化、史海探幽、海岛往事、乡村振兴、古代建筑、诗苑拾英栏目。收录了《促进东山与台湾民间文化交流发展》《谷文昌亲自抓党报》《浅析黄道周的刚毅和谦和》《养生堂(育婴堂)往事》《东山岛抗美援朝老兵的战场记忆》《东山农作物种植小史》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贵福
责任者
朱元璋
相关人物
朱瑛
相关人物
陈振藻
相关人物
陈宜中
相关人物
陆秀夫
相关人物
蔡端卿
相关人物
海明威
相关人物
谷文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东山县委
相关机构
东山县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