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寡妇村”到富美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39
颗粒名称: 从“寡妇村”到富美村
分类号: D616
页数: 5
页码: 221-225
摘要: 本文报道了“寡妇村”的历史和现状。在1950年的一次兵灾后,许多男子被抓走,留下了许多守寡的妇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寡妇”们的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这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致富。如今,“寡妇村”已经成为一个富裕的新村,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寡妇村” 东山县

内容

一些读者兴许记得,在台湾当局开放民众回大陆探亲之前的1987年9月26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和徐璐绕道日本到福建东山岛采访,发表了《东山岛寡妇村见闻》的报道,在台湾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报道记述,“这里贫穷落后,道路破烂窄小,房屋低矮昏暗,民众吃的是番薯……”
  光阴荏苒,倏忽31年过去,当年的“寡妇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沿海富美新村。
  “寡妇村”,本名“铜钵村”。1950年5月12日东山岛解放前,遭遇兵灾劫难,当时全岛被抓4793个青壮年,仅200多户的铜钵村,5月10日半夜就被掳走147名壮丁,最小的仅17岁,最大的55岁。这其中有91名已婚妇女没有再嫁,守“活寡”盼夫归近半世纪,“寡妇村”因此而得名。从当地流传的一首嵌十字巧,便可看到当年她们生活之艰辛,思亲之悲切:“一命生来真叫苦,两手劳作酸如醋。三餐缺食孩儿哭,四季衣衫打百补。五方无门宿破屋,六亲很难相照顾。七夕泪对海峡流,八字眉头锁紧箍。九州未圆无坦途,十分思亲仰天诉。”“活寡”们望穿秋水38年,终于在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老兵返乡时,得以与丈夫见面。然而,当年去台的147人,只有19人回村。至今去台的147个“老兵”幸存5个老残病弱者在台湾,难以出行。91个“活寡”也只剩2个病卧在床。
  改革开放10年后,“寡妇村”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村里广开致富门路,村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种芦笋、跑运输,有的承包采石场,兴办加工厂,出现了许多万元户。如今这里成了全县有名的蔬菜之村,全村155户台属,户户建了新房,每一座都是上数十万元的,而且多是漂亮的一厅四房间。过去交通闭塞的“寡妇村”,柏油马路修到村门口,乡亲们一出门就能搭上直通福州、汕头、厦门的巴士。医疗站、购销站一应俱全。大戏台、放映场请来有名的潮剧团,村民手里有钱,家中有电,劳作之余,足不出村就可以了解天下事。台属沈如意1950年结婚不到一年,丈夫就被抓兵去台。30多年来她一直等着他,养女、女婿和孙儿都很孝敬她,她说:“现在家里吃穿住用样样不缺,只缺人了!”
  2001年1月1日开始的两岸“小三通”以及后来的两岸双向“三通”给“寡妇村”带来一波又一波的可喜变化。笔者步入村中,眼前所见的是一座比改革开放前大好几倍,花木点缀,瓜果飘香,车来车往的新村。宽敞平坦的环村水泥大道连着海边风景区,也连着岛上的主干道西铜公路,路灯如昼,通宵达旦。各式建筑风格的新楼、别墅鳞次栉比,商店、酒楼、戏台、小学、敬老院、村部办公楼错落有致。
  目前,铜钵全村1060多户人家,3570多人口。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发挥地利优势,发展高优创汇农业,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果蔬等经济作物,发展近海渔业生产,养殖鲍鱼、海带等海产品,从事水产品加工。2014年以来,村民每年人均纯收入都在1.1万元以上。已退休的原“寡妇村”展览馆馆长黄镇国说:“别说外人,就是我们天天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感觉到咱村变化很大。”村干部说,全村台属早都盖上新楼房,家家户户有手机、闭路电视,好多户台属购置了小车。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大多数去台人员都在台湾另立新家庭,有的回乡还带来台湾妻小。上世纪两岸隔绝年代,黄镇国长期为寡妇们义务写家书800多封,被誉为“两岸信使”。他帮寡妇们写的家书要寄到台湾可不容易,要先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找到可靠乡亲,然后把信从东山岛寄给他们,换上新信封重新“包装”中转到台湾。东山岛距高雄只有245海里,但是通过第三地转寄,一封信往往多好几倍甚至好几十倍的距离才能到达海峡对岸。同样,去台人员寄给老家亲人的信件也须经第三地改装成“侨批”。
  “寡妇村”的悲剧,兵灾家属的生活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在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1997年3月,投资450万元在铜钵村开建“寡妇村展览馆”。该馆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主楼高3层,辟有民乐馆、阅览室、音像厅、休闲运动场、海峡情书画展厅等设施。1999年8月7日开馆以来,一批批不同阶层、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参观者络绎不绝。虽然今天的“寡妇村”早已经失去她字面上的含义,成为那个历史事件的象征,但她在那场悲剧中所造成的感情创伤、心灵创伤,无论如何是难以抚平和愈合的。1999年11月3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到东山岛调研期间,拨冗来到铜钵村看望蔡秋昌等去台回乡定居的老兵及其家属,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至今铜钵村人仍津津乐道:“这是改革开放40年我们村的重大喜事之一”。
  2012年10月4日,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谢长廷夫妇慕名来到祖籍地铜钵村祭祖后,参观了“寡妇村”展览馆。他面对一系列老照片、老物件,谢长廷唏嘘落泪目,感慨万千说:“这些是大时代的悲剧,我们希望这样的历史不要再发生……这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就是要和平,不应该让这种悲剧再在任何家庭发生。”“这里(铜钵村)比我想象的进步。本来以为铜钵村是一个比较封闭的渔村,实地看起来其实不错,也很进步,而且这种进步是现在进行时,还不断在建设中。”临别上车前,谢长廷又说:“我们要做对得起祖先的事情,这样才会受到宗亲的欢迎。要做对的事,祖先才会因你而光荣。”
  “寡妇村”生离死别的悲剧故事感天动地,何止是谢长廷唏嘘落泪?黄镇国先生向笔者介绍一个典型事例。在台湾,人称“剧坛十项全能手”的著名导演、剧作家贡敏(1931~2016)2014年托他的学生(大陆某剧团编剧)带来他一封信和一盘录音片给铜钵村黄镇国,信中写道他1950年19岁时曾经在东山岛当国民党兵,晚年读了莫吉东的四幕话剧《寡妇村的故事》(剧本)后,深受感动,他说他是“此剧中人之一,剧中所谓‘军官团’之一员,而且也执行了抓壮丁的事。”有机会再去东山岛要对“寡妇村”人当众下跪谢罪,遗憾的是年老病缠不能如愿。只好由他学生面对铜钵村下跪叩首,替他(贡敏)谢罪表示忏悔。
  物换星移四十秋,“寡妇村”已不复存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沐浴改革开放新风,又富又美的时代新村。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本书设对台文化、绿色丰碑、石斋文化、史海探幽、海岛往事、乡村振兴、古代建筑、诗苑拾英栏目。收录了《促进东山与台湾民间文化交流发展》《谷文昌亲自抓党报》《浅析黄道周的刚毅和谦和》《养生堂(育婴堂)往事》《东山岛抗美援朝老兵的战场记忆》《东山农作物种植小史》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长华
责任者
李永得
相关人物
徐璐
相关人物
沈如意
相关人物
黄镇国
相关人物
习近平
相关人物
蔡秋昌
相关人物
谢长廷
相关人物
莫吉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寡妇村展览馆
相关机构
海峡情书画展厅
相关机构
福建省委
相关机构
台湾维新基金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