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司命”杨观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30
颗粒名称: “文章司命”杨观吉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168-1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观吉是明朝诏安县的一位官员,他经历了贫困和仕途的坎坷。尽管他的官场生涯充满了挫折和调动,但他始终保持着淡然和泰然的态度。在辞官后,他回到了家乡,成为了年轻学子的师表和文章司命,评价人物高下的权威。他的归来对家乡的学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他们在学业上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杨观吉 生平事迹 东山县

内容

杨观吉,字吉长,一字道长,号镜灵,又号遁庵道人,明代诏安县(今东山县)美山村人①,自幼家贫,常随母亲住外祖家,但他聪明,若心读书,日夜不怠。“贫苦”全不在他心上。明崇祯三年(1630)举人,翌年成进士,也就是说。他是明朝一代铜山城(今铜陵)以外的三个东山岛进士之一(其他二人是康美村的林而兴、林日瑞父子)。
  俗语说,寒士得官如得道,贫儒登第似登天。杨观吉“进士及第”后,家境肯定得到改观,再也不会“一贫如洗”。而他立即被朝廷选派到如皋②当县令,当然享受了县令的俸禄。但杨观吉也够倒霉的,刚到如皋赴任,不知什么原因,朝廷就把他贬谪到广信府任府知事③,也就是说从县令七品官降到府知事九品官。不久,又到上饶④任职。大概是不到一年时间吧,官椅还没坐暖,就换了三只。杨观吉生来豪爽,他的性格最不喜与权贵结纳,这七品也可,九品也可,没有看得太重,没有去刻意追求,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任职县令可以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而后,朝廷也许感到这样频繁对他调动,而且是贬谪“没商量”,有点对不起他,不久再把他调到长沙任知县。兜了一个圈子,折腾了一年,仍旧是个七品芝麻官。
  杨观吉进入仕途之时,正是明代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的年代。朝廷昏聩,统治腐朽,官吏贪酷,民不聊生。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加上连年灾荒,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又有农民揭竿而起反抗官军的连年内乱,大地伏尸遍野,流血漂杵;加上后金崛起,对明朝虎视眈眈,边境烽烟四起。整个明皇朝已病入膏肓,积重难返,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明室将倾,非人力可挽。
  坎坷的升降道路也让杨观吉尝尽了酸辣苦甜,最后还是“解组归家”⑤。所谓“解祖”,即解下印绶,辞去官职。
  上帝是公平的,给他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他打开一扇窗。杨观吉回到家乡,对面就是色彩斑斓,美丽旖旎的马銮湾。家乡的大海风光,细软的沙滩、热情的阳光、宁静的海湾,还有蓝色纯净的海水……相比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更让他感受着无官一身轻的美好。
  杨观吉的归来,最受益的还是家乡的学子。据民国稿本《东山县志》记载:“里之衿士、举子、业者,咸就正焉。品题、荣枯、修短、无不确中,时人称为‘文章司命’云。”四乡八里读书的年轻人,听说杨观吉辞官回来,无不欢欣鼓舞。因为杨观吉博学多才,闻名遐迩,年轻人在读书时碰到难题疑惑,纷纷登门请教,请求指正;都认为他对人物的评论、定位,长处短处,无不切中要害。也就是说,杨观吉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他的品评,文章、人物便被认为是“定论”。
  无形中,杨观吉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表,决定文章好坏优劣的大师,评价人物高下的权威。当年,李白赞美韩荆州“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⑥。”想不到,约千年后,身居“海滨邹鲁”的杨观吉也成了“文章司命”!正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杨观吉告别官场,却在学海里遨游,一句“文章司命”,杨观吉载入史册。

附注

注: ①美山村人:《东山县志》载:杨观吉,美山村人;《诏安县志》载:杨观吉,“五都人,长沙知县。” ②如皋:今江苏省如皋市。 ③知事:杨观吉任“广信府知事”,是县州行政长官,负责行政和民事方面工作的称谓,九品官。 ④上饶:今江西上饶市。 ⑤“解组归家”:见《东山县志》(民国稿本)有关杨观吉的文字。辞官回家。解组,即解下印绶,意为辞去官职。 ⑥见李白《与韩荆州书》一文。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本书设对台文化、绿色丰碑、石斋文化、史海探幽、海岛往事、乡村振兴、古代建筑、诗苑拾英栏目。收录了《促进东山与台湾民间文化交流发展》《谷文昌亲自抓党报》《浅析黄道周的刚毅和谦和》《养生堂(育婴堂)往事》《东山岛抗美援朝老兵的战场记忆》《东山农作物种植小史》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沈舜友
责任者
杨观吉
相关人物
林日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