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育邑庠勤政爱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28
颗粒名称: 振育邑庠勤政爱民
其他题名: 记东山籍、原龙海一中校长朱振民
分类号: K825
页数: 11
页码: 153-16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振民(1928.02-2018.04)的一生,他是一位拥有多阶官衔的领导者,但在人们心目中,他最纯洁最显赫的头衔是“朱老师”和“朱校长”。他追求进步,信仰坚定,曾参加游击队和地下党组织活动,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在解放后,他投身教育事业,担任多所学校的校长,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朱振民 退役军人 东山县

内容

朱振民(1928.02—2018.04),原名朱联鼎,本县城关(今铜陵)镇下街人。生前拥有多阶官衔,但在龙海一中几代老校友、老学生的心目中,他最纯洁最显赫的头衔是“朱老师”和“朱校长”。
  2018年4月9日,当朱振民老校长不幸辞世的消息传出后,不少年逾古稀的学生,从四面八方专程赶来,自发为老校长守灵,有的带病吊唁,有的泣不成声,有的下跪恸哭,送别场面令人为之动容。很多老人来不了,他们在微信里悼念、在网上隔空思念……
  透过这些老教师、老同事、老学生对朱校长的思念和回忆,笔者走进这位可亲可敬乡贤的精神世界,了解到他那崇高的师德情怀和孺子牛般的人生轨迹。
  追求进步
  少年时代的朱联鼎,在本县七星池小学毕业后,考入县立初级中学学习;13岁时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辍学靠摆摊、当店员的微薄收入维持家庭生计;1944年秋,复读于县立初级中学;1947年秋考入集美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
  在侨民师范学校,他感受到校园民主氛围浓厚,学生思想活跃。当时校内已有闽西南、闽中和城工部等地下党组织活动,校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革命活动活跃。
  青年时代的朱联鼎在进步学生张英才(又名张惠民)引导下,接受进步思想。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革命道理,学习马列主义思想、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进步书籍,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信仰。积极参加侨师地下党领导的各项活动;在曾厝垵积极参加第四农民夜校工作,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在“声讨美国兵强奸北京大学学生”的斗争中,带领夜校的农民学生,带着劳动工具一起到厦门市区参加示威游行活动;揭露国民党安插在学校里的特务分子、训育主任江萍,印发《告厦门市父老兄弟书》,将江萍的罪恶行径公诸于众,群众拍手称快。
  1949年3月,朱联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投笔从戎于同年5月参加游击队。游击大队一举攻占安溪县城后接受改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八支队第四团。在实际工作锻炼中迅速成长起来的朱联鼎被分配到政治部工作,因工作需要易名为“朱振民”,秘密参加中共闽西南侨师地下党组织活动,推翻国民党地方政权。在边区党委的领导下,第四团撤出城镇,转入农村山区,在安溪一带开展革命斗争和游击战争。不久被调到在长坑乡的边纵队出版社担任总务主任,深入群众传播革命火种。
  虎口夺粮
  出版社人员大部分来自厦门一带的追求思想进步的大中学生,也有侨生和富家子弟。他们收听电台,搜集新闻,白天书写、编排、校对、刻印,晚上参加附近农会小组活动,做群众工作,工作任务非常繁重,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们无怨无悔,埋头苦干,革命热情高涨。
  1949年5月,组织上处于出版社安全,几经周折转移到偏僻山区下湖村。这时所带粮食已所剩无几,一时得不到支援,十几位同志每天只能吃上一、两餐马铃薯稀饭。即使如此,几天后还是断粮,处境十分困难。这时出版社情报员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漳平县华口村有座国民党的粮食仓库。这座仓库就在安溪县和漳平县交界处的九龙江上游小集市,距安溪县下湖村约40公里,中间隔着一座高山。粮仓白天有专人看守,守军夜晚住宿漳平县城。
  在摸清详情后,朱振民与农会小组经过周密策划。由农会小组挑选出15名政治上可靠的青年,带上扁担和麻袋,在朱振民负带领下趁着漆黑之夜从下湖村出发,当晚九点多到达后,直奔粮仓,破门而入,迅速装好15担稻谷。敌人发现后才从漳平县城匆匆赶到华口村堵截,但为时已晚,只听见华口方向传来阵阵枪声。下午五点多,派出去的同志挑着稻谷安全返回出版社,同志们依靠这些粮食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同时也为迎接漳州解放做好准备。
  9月18日,31军92师由安溪县官桥出发,分别从长泰、平和、南靖、龙溪、海澄等不同方位向漳州外围守敌发起攻击。19日攻占长泰和南靖,20日占领石码,漳州及其外围战斗结束。至此漳州解放。第二天,朱振民奉命进漳州参加接管工作,不久被委任为龙溪县四区(今龙海紫泥镇)区长。
  紫泥地处海岛,下辖15个行政村和1个乡办农场,面积68平方公里,经常遭受自然灾害袭击,经济十分落后,群众长期过着“苦堤、苦路、苦水”的生活。这位老游击队员带着革命作风,雷厉风行,为了解情况摸清乡情,他一刻不停地走村串户,与村民朝夕相处,注重发扬民主,召开诸葛亮会,让干部群众献计献策;带领大家从革命中焕发出来的干劲引导到生产建设中来,兴水利、改水嘴、洗盐土、造良田,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四区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也逐步得以改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四年间朱振民与四区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以身立教
  新中国成立不久,龙溪的教育同样百废待兴,人才缺乏。1954年,朱振民从四区调到龙溪中学(现龙海一中)任校长、党支部书记。
  “自己不懂,怎能领导学校、教育学生?外行又如何领导内行?”朱振民反复琢磨角色的转换,研究工作方法。他不耻下问,以身作则,带头深入教学第一线,分工负责抓数学科;他深入高三年段,指导数学兴趣小组;他每周上两节课,讲课深入浅出,深受学生的称赞。为人师表的朱校长,以实际行动带动全校师生,掀起一股“比、学、赶、帮”的教学热潮和“勤、钻、巧、严”的良好学风。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校长要成为教师的教师,要从行政型的管理走向科研型的管理,成为教学研究的带头人。校长听课、评课是获得教研发言权的最好方法。“朱校长每次听课都是有备而来的。他先跟被听课老师了解情况后,自己也开始挑灯备课。一个星期后,带着备好整个单元的课去听课……正因为朱校长的严格要求,才使我们教师成长得更快。”原龙海一中的老教师们记忆犹新。
  据朱振民的长子朱智强回忆,父亲一生做事认真,对他们兄弟四人的成长影响很大。特别是他任龙海一中校长后,因长期从事地下党工作,初次接触教学,业务生疏,要领导一所完全中学,谈何容易!但他知难而上,刻苦钻研成内行。记得父亲的数学和物理都是跟本校的老师学的。他很吃苦,像个勤奋好学的学生,如饥似渴补习初高中数学等文化课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校长以苏联爱国女英雄卓娅的名字,将龙海一中高三毕业班命名为“卓娅班”,1957年在全国高考中成绩斐然,升学率达85%,位居福建省第四名,仅次于福州一中、福师大附中和福州三中。1958年,龙海一中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17所省重点中学之一,尔后龙海一中的高考成绩,连年名列全省前茅,成为漳州高考的红旗。
  据朱校长的学生江允来老人回忆:“1963年4月,我的老祖父去世,为了赡养老祖母而中止学业,是朱校长一个个电话,把我追回来。为了让我安心完成学业,校委会在我原每月9元甲等助学金的基础上,以抚恤名义增加至13元。当得知我考上大学时,朱校长不忘补助我上学路费。”学校几位学生家庭十分困难,朱校长了解情况后,给学生们申请了困难补助,使这些学生解了燃眉之急。
  年已七旬的陈莲根回忆:“朱校长曾两次叫我到校长办公室,了解我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我好好读书,争取考上清华大学。朱校长派高中俄语教研组组长阮三河老师课外辅导我的俄语。是朱校长的培养,才有我后来的进步。”当年的文艺青年陈莲根被选进学校文娱队,段长、班主任、课任老师都担心会影响她的学习,提意见到朱校长那儿。朱校长说,先让她试一试,影响的话再退出来,不影响的话让她全面发展。
  有人总结说,文革前的龙海一中,是一所魅力四射的中学,不仅是持续十年的高考红旗校,而且在体育、文娱和美术上,都有十分出色的成绩。当时省教育厅一位处长对他说:“你们龙海一中很了不起的,福建省八大重点中学排名第四,而你们才是一所县级中学。”
  朱振民校长创新对工作,忠心对教育,贴心对教师,爱心对学生,虚心对荣誉,赢得全校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忍辱负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龙海红卫兵造反派掀起停课“闹革命”的斗批改运动,率先发难朱校长,污蔑“中共侨师闽西南地下党组织是国民党军统组织”,给他扣上“龙海县最大学阀”“国民党军统组织成员、特务”等莫须有罪名,遭受惨无人道的批斗。但他始终坚信“中共侨师闽西南地下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的组成部分,他以坚强的意志和刚强的性格,经受着那场风暴的严峻考验。四区北岸人得知老区长蒙冤被批斗的消息后,千方百计以批斗为由,把他“押到”西良村暗中保护起来。
  风雨沧桑不改初心。1972年,落实党的政策,朱振民校长的冤案得以平反后,重返校园,任龙海二中校长。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全面能得以全面发展。朱校长扬长避短,坚持特色办学。他分析了龙海二中在排球方面的优势,该校曾在“文革”前夕,为争取参加全国中学生排球赛资格,与漳州三中展开了争夺冠亚军。为组建龙海二中排球班,他着手选拔人才,采取住宿、膳食、训练三集中,做到在练好排球的同时,确保学生文化课学习质量。原国家女排主教练、2003年夺回世界冠军为国争光的陈忠和,就是当时龙海二中排球班的主力队员。当年朱校长的谆谆教诲,为陈忠和日后的排球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的老校长,在全市教育系统有口皆碑,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1976年,为了重振龙海教育事业辉煌,时任龙海县委书记周顺民经过深思熟虑,三顾茅庐请朱校长出任龙海县教育局长。朱校长开出的条件是,让我当教育局长就必须由我自主管理,其他人都不得干预我的工作。周顺民书记深知朱振民对党的忠诚和工作责任心,是位靠得住、值得信赖的好干部,遂答应他的要求。就这样朱校长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干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龙海教育恢复了元气,他培养的一大批青年才俊,后被输送到全省乃至全国中学任教学骨干。
  爱岗敬业,乐当孺子牛的朱振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1978年龙溪地委决定提拔他为龙海县分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技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副县长,他多次婉言谢绝领导的好意。因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但组织上需要他到更重要的工作岗位上来。
  从龙海县教育局长至副县长履职期间,龙海县的高考升学率连年都名列漳州市各县、区前茅,平均每年被录取的大、中专考生高达700余人。朱振民用心血和汗水向党和人民提交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力护文遗
  九湖水仙花具有主鳞茎肥硕,侧鳞茎匀称,箭多花繁,色美香郁,优雅多姿的特点,是漳州的特产。但在上世纪“文革”中,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幸得花农们冒险把部分珍贵品种暗中保护起来。文革结束后,为了迅速抢救水仙花的种植,时任龙海县分管科技副县长的朱振民,一头扎进九湖,遍寻全县,总算在杂草地里、河滩边搜集到仅存的几十株野生塘北原产水仙。花农看在心里,急在心里,欲言又止。在朱振民副县长的耐心引导劝说下,吃下定心丸的花农们才将暗中保护起来的珍贵品种水仙花献了出来。他发动花农收集及种植水仙的经验,筛选良种,摸索培育方法,形成了一套符合水仙生产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在年复的栽培过程中不断筛选,成功总结出一套适合漳州水仙生产的模式,使水仙的品质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种植量直线上升,1979年超500亩,1981年超千亩,年出口量约60万粒,水仙花品牌优势和市场价值不断凸显,成为龙海的经济支柱之一。1983年,漳州水仙花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花之一,成为漳州乃至福建省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走出国门,走进千家万户。
  1983年12月,朱振民荣调漳州市文化局局长。在履新路上,他致力弘扬漳州市传统的优秀文化,组织开展对全市的文物古迹进行全面的普查、挖掘、维修、保护和管理,着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工作。1984年,他力邀了国务院的三老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国家文物局局长罗哲文、建设部总工程师郑孝燮等三位老专家,到漳州龙海市石码镇骑楼群、东山县水寨大山、漳浦县赵家堡考察。1985年东山关帝庙、水寨大山、赵家堡、芝山红楼、云洞岩摩崖石刻五处文物,被列为第二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漳州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的3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他主持编写《漳州名城保护与建设》,使一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抢救。
  老骥伏枥
  1991年,朱振民离休后,这位少有的中国水仙花雕刻师,既不留在漳州市区,也没返回东山老家,而是迁居“凌波仙子”的故乡龙海,为的是亲近水仙和研究水仙花工作。
  为了让更多人、让市场认识、了解水仙花。他不懈推广普及水仙雕刻造型艺术,在国内外举办水仙花雕刻艺术展、水仙花艺术摄影展;1994年应北京花木公司邀请在京举办“水仙花雕刻技术培训班”,两期培养100名花工;1998年12月,三度晋京传艺,在北京举行的“漳州闽京大型水仙花
  展”主持水仙花咨询讲座,现场雕刻表演;应邀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举办的“第三届水仙花雕刻活动”大会上讲课……
  1999年春节,他精心培育出第一粒濒临灭绝的百叶水仙优良品种,成功开出120朵花,成为当之无愧的“花王”。接着抢救了金盏银台珍贵品种,建立“百叶”水仙花生产示范区,研发“金三角”等新品种。2006年为迎接“11.18漳州花博会”,他攻克难关,运用“糠灰养根法”成功让水仙花提前在11月中旬开花。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朱振民结合自己多年心得,相继主编出版了《漳州水仙花》,撰写出版《漳州水仙花雕刻造型艺术》《图解水仙花盆景一制作与养护》《百变水仙花造型》《水仙花盆景造型》等五本书,从而提高了水仙花的雕刻艺术品位和观赏价值。
  情系桑梓
  朱振民在担任漳州市文化局局长期间,心系故里,情牵家乡,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对复建南溟书院念念不忘。
  他推荐东山县图书馆馆长陈汉波出席1983年全国少儿图书馆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参加东山县政府举办的“纪念黄道周诞辰四百周年”活动;关心支持东山关帝庙、水寨大山古遗址、抗战烈士陵园、黄道周读书处、文峰塔、铜山古城等10多处文物的维修、保护;倾力支持东山关帝庙、水寨大山古遗址、东山抗战烈士陵园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获悉东山潮剧团赴泰国之邀,首次走出国门进行商业演出时,在审批上给予支持;他为下街朱氏家庙和编修族谱写序并慷慨捐助……
  2012年9月,84岁高龄的朱振民乡贤重返家乡,在朱朝忠、陈炳文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家乡的经济建设成就,登临文公祠,对复建后的南溟书院颇为满意。他对家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尊重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风格,突出特色,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甚为欣慰。诚如他在《东山铜陵下街朱氏族谱》序之所言:“高尚品德,是永恒之财富。科学知识,是发展之财富。劳动所得,是生活之财富……”
  水仙花素洁清雅,她那“不许淤泥侵皓素”的品格,“不怕晓寒侵”精神,不正是朱振乡贤民生前干净、身后留香那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吗?!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朱振民回忆文章《畅谈人生》;
  2、龙海一中校友通信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hyzxytx;
  3、龙海论坛http://www.0596lh.com/thread-999710-1-32.html;
  4、夏荷的博客;
  5、陈金土《访朱振民校长》;
  6、哈雷《一个离休老人的人生“花事”》;
  7、《东山铜陵下街朱氏族谱》,2011年12月出版;
  8、《漳州文化志》,漳州市文化局,1999年6月出版。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本书设对台文化、绿色丰碑、石斋文化、史海探幽、海岛往事、乡村振兴、古代建筑、诗苑拾英栏目。收录了《促进东山与台湾民间文化交流发展》《谷文昌亲自抓党报》《浅析黄道周的刚毅和谦和》《养生堂(育婴堂)往事》《东山岛抗美援朝老兵的战场记忆》《东山农作物种植小史》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辉全
责任者
朱振民
相关人物
朱联鼎
相关人物
张英才
相关人物
张惠民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诸葛亮
相关人物
朱智强
相关人物
卓娅
相关人物
江允来
相关人物
陈莲根
相关人物
陈忠和
相关人物
周顺民
相关人物
罗哲文
相关人物
郑孝燮
相关人物
陈汉波
相关人物
黄道周
相关人物
朱朝忠
相关人物
陈炳文
相关人物
陈金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龙海一中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
相关机构
龙溪中学
相关机构
福州一中
相关机构
福师大附中
相关机构
福州三中
相关机构
清华大学
相关机构
省教育厅
相关机构
龙海二中
相关机构
漳州三中
相关机构
漳州市文化局
相关机构
国家文物局
相关机构
北京花木公司
相关机构
中共中央统战部
相关机构
东山县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