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领导1955年抗旱斗争和生产自救事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10
颗粒名称: 谷文昌领导1955年抗旱斗争和生产自救事略
分类号: S423
页数: 8
页码: 41-48
摘要: 本文介绍了谷文昌在1955年担任东山县县工委书记时,面对严重的旱灾和国民党军队的骚扰,采取一系列措施,领导全县人民进行生产自救和抗灾工作的事迹。谷文昌首先了解灾情,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制定救灾方针,并采取多种多样的副业生产方式,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他还指示供销部门及时收购农副产品,并要求机关干部也投入生产自救和春耕生产中,节约粮食、筹集资金支援农村。最终,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灾情,保障了人民的生活。
关键词: 生产自救 抗灾工作 东山县

内容

1955年3月,刚上40岁的谷文昌,在担任东山县县长的同时,又被省委任命为中共东山县工委书记。就是说,此时的谷文昌,书记、县长两大重担一肩挑。
  这时上天似乎要考验一下谷文昌,让他面对难以逾越的人祸天灾。所谓的人祸,是盘踞台湾、金门的国民党军队,不甘心进犯东山岛的惨败,凭着他们的空中和海上军事优势,飞机不时的前来轰炸,军舰不停地从海上炮击。经过长期战争历练的谷文昌,以他作为东山驻岛部队政委的身份,一面加强海防对敌斗争的战斗部署,制定海防对敌斗争的应急措施,单线发展秘密党员,加强对敌宣传与反空袭、反炮击斗争,坚定不移地按前任张治宏书记制定的对敌斗争策略,即“大家一条心,对敌齐斗争;威武不能屈,收买不了心;海防巩固好,确保东山岛。”东山军民对敌斗争有条不紊,狂妄的敌人无计可施,海防对敌斗争取得节节胜利。
  所谓的天灾,就是严重的干旱。从1954年春季开始,一场历时两年的旱灾,到他接任县工委书记,干旱已经肆虐了一年,而且更加严重。谷文昌深知他面临的困难有多么巨大,他知道,决不能凭借自己是书记又是县长的双重身份,新官上任三把火,不惜民力风风火火胡搞。越是在这个时候,他越加冷静。长期以来领导各级行政工作,使他了解东山岛上事情非常复杂,困难重重,但同时东山岛各行各业能人多多,应该利用他现在的职务之便,组成生产抗灾的领导机构,才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战胜困难。
  鉴于灾情严重,福建省委、省政府和龙溪专区慰问组到东山慰问灾民。龙溪专区连续召开2次生产救灾会议。以谷文昌为首的东山县工委,迅速抓住上级领导关注东山灾情的有利时机,根据省、地委提出的救灾方针,立即成立“东山县生产救灾委员会”,以生产救灾为全县当前的中心工作。
  一时,全县自上而下全力以赴开展生产自救度灾荒。在谷文昌的具体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奇迹般的克服了这场灾难。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谷文昌首先了解他面对的困难大到什么程度,才能采取相应的办法,战胜它。他带领着县工委和政府一帮人马,冒着初夏酷暑,踏遍岛上的沙滩旱田。在田间地头,但见所到之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不但禾稻枯萎,甚至连沟旁的野草都被狠毒的太阳晒得黄黄蔫蔫。在城关,往年出水如注的“大井头”,而今变成“涓涓细流”,远远不足居民的饮水需要。许多人挑着水桶不远数里,挑来珍贵如油的淡水。
  这个时候,有人向他报告:重灾区陈城尤其是白埕湖塘一带,已经有人要“重操旧业”,外出逃荒了!谷文昌火速来到重灾区,真情动员想外出逃难的灾民留下来,与县工委、县人委(政府)一起抗灾,发展生产。同时指示相关人员:迅速调查全县灾情和人民群众生活情况,以便更准确更科学地指导抗旱救民。
  调查材料很快摆上谷文昌的案头。这场旱灾,使全县夏粮大幅度减产。早稻种植面积减少,平均单产也减少了,1954年早稻总产量仅3953010公斤,比上年减收1618891公斤,减产幅度为28.9%。地瓜种植面积也因为缺水而少种少收,比上年减产4769350公斤,减产幅度为31.4%。由于减产造成的粮食短缺,给全县农民带来很大的恐慌,也给自上年开始的统购统销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955年开春以后,旱情继续加重,加之风灾袭击,冬种大小麦、过冬地瓜减产。全县32966亩大小麦,旱死6001亩,占全县麦田的18.2%;减产5成以上有17767亩,占53.5%;保持平产或可能增产的,只有9289亩,占28.2%。
  粮食的减产致使农村群众收入减少,生活困难。据3月中旬的调查,全县受灾43个乡12502户54355人,占全县总人口86786人的62.63%!其中严重的有12个乡有2078户处于断炊状况;缺口粮达4个月的有2637户9817人;3个月的4062户14980人;2个月的有5072户19577人,一个月的有7033户26851人。
  谷文昌心急如焚,立即组织3个检查组,深入6个受灾最严重的乡,进一步检查;又要求各乡支部也即时逐户进行访问检查,研究度荒问题,组织群众想办法、找门路,开展多种多样的副业生产。他还指示供销部门:及时收购农副产品,同时要求机关干部也投入生产自救和春耕生产中,节约粮食、筹集资金支援农村。
  县工委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靠海边的乡组织灾民到海上搞副业生产。靠海吃海,乡党组织组织其中重灾乡前何、埕英、高窑等3个乡,仅在3~4月份每天出动62只船1063人下海拾海菜。组织村民们到海边礁石滩涂,拣赤菜、海昆布,让医药部门收购卖钱,用这些钱来买大米1.5万公斤。在康美、港口、油澳(今属漳浦)等乡灾民,下海洗蠔壳,卖钱购粮食。单康美乡每天出动240人,单挖蠔壳卖壳灰厂就收入8000元。
  此外,县工委还组织各乡民众到海滩挖沙蚕,耙虾蚌,拉山网,以这些“海味”来充饥,增加群众的营养;又组织民众到山上或挑石头,或割草、砍柴卖钱;到码头、作坊搞搬运、做杂工,或以工贷赈,又参加双东围垦等,尽可能想救灾门路以渡难关。到4月底,全县副业收入77314元,暂时解决一部份群众的生活问题。与此同时,让国营、合作社派干部到各乡收购当地的土特产品,增加群众收入。5个月时间,收购的土特产品总价值869221元。这一举措,使更多的民众度过粮荒。
  谷文昌知道,在巨大的灾情面前,单靠群众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他积极向上级反映灾情,获得金融部门领导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人民银行向人民群众贷款,截止5月底,全县共发放贷款187600元。
  谷文昌又采取发放救济款与互助互济同时进行的办法。5个月时间,县工委和县政府先后重点发放救济款5次,共达87820元,解决8364户25092人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与此同时,县工委和县政府把抗灾和提高群众的思想品德结合起来,以东山人民自古以来的善行义举为事例,树立典型,引导群众以典型为榜样,互相帮助,危难之中见真情。
  谷文昌认为,越是饥荒,越是要公平。
  作为县工委主要领导,谷文昌吃着碗里的饭,想着全县民众的口粮问题。他又有了新的思路:发动机关企事业干部群众节粮捐款。在他的带领下,机关企事业干部,以及粮食充裕的群众,从当年4月份开始节约粮食,每人每天节约大米2小两,单4、5两月就节约大米13550公斤。4月底县工委号召全县干部、居民进一步节约粮食,干部粮食供应量由原来每天1.25斤减为0.94斤。仅5~7月,全县就节约大米21550公斤。一些机关干部、部队干部战士还自发捐款3000元。
  谷文昌组织相关干部,在城镇进行粮食统销补课。县工委和县政府指示粮食部门,对全县的粮食分分配进行再审查,从全县31个乡调出供应不够合理的6745户大米17724.5公斤,并拨出其中的12764公斤,补给少供应的农户1446户。人民群众被勒着裤带带领大家抗灾的干部队伍感动了,以极大的热情加入救灾的队伍。这些措施在相当的程度上缓解了全县的粮食困难,单靠解决粮食问题,还远远不够,谷文昌深思远虑,他深知必须尽快发展农业和其他各业的生产,才可能长远地解决人民群众生活问题。
  谷文昌深知,解决粮荒,最根本的必须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才是长远之计。要发展农业生产,除了解决水的问题外,就是解决肥料的问题。因此,县委发动全县各乡,找水源,打水井、修池塘、建水库。截止4月底,全县兴修水利3674处,受益7955亩。在积肥工作上,他发动城乡人民,为收集肥料想方设法,老年臭水沟,陈年厕所,池塘里的腐蚀质泥土,城里的人粪尿,都是宝。很快,全县积肥多达400多万担,比上年同期增加22%。解决了用水和肥料问题,谷文昌还适时开展抗旱保苗运动,挑水浇地瓜、种大豆,适时中大豆1665亩。
  说来怪,上天见它的大旱难不倒以谷文昌为工委书记的东山人民,终于“解禁”,在5月上旬降下喜雨205毫米!谷文昌喜出望外,冲出家中,站在庭院任大雨淋浇。在雨中,谷文昌又冲进办公室,立即号召各乡不失时机抢种。在雨后的7天中即抢种早稻27000亩,过冬地瓜、大小麦雨后组织追肥。同时又发动种早熟作物鸭地黍2380亩,蔬菜601亩,瓜25万株。
  大雨过后,谷文昌出现在田间地头。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绿油油的农作物。在水足地肥的地瓜田田里,一个个地瓜挣出地面,农民笑说:老辈人家说清代年间曾有“乾隆嘉庆,番薯免种”的说法,说的是那时候风调雨顺,番薯不用人工栽种也能获得丰收,现在我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大旱之年照样获得丰收!根据统计局的相关资料,1955年这一年,全县工农总产值达到388.59万元,比上年的334.81万元增加16.06%,其中农作物面积达到131206亩,种植面积比上年的126500亩还增加3.72%;各种粮食收获15545900公斤,其中夏收粮食达到4485800公斤,比上年的4223950公斤增加6.2%;晚稻总产1000900公斤,比上年938950公斤增加6.6%!
  可别小看这不大的增长数目,它可是在大灾之年取得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以谷文昌为首的东山县工委,引导组织全县人们生产自救,克服灾荒,使群众因粮食问题而引起的恐慌情绪缓和下来,通过指导群众生产自救,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党委急群众利益之所急的精神风貌,也让东山各级党委更贴近群众,成为“患难之交”。
  年仅40岁的谷文昌经历了1955年天灾人祸的巨大考验,取得了重大成效。为什么这么年轻的县委书记,处事如此成熟,如此科学并卓有成效?关键在于他“不带私心干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思想动机,即“心中有民”“心中有责”的思想;再之,是他长期在实际工作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熟能生巧”,工作方法必然全面、准确、科学。因此,我们学习谷文昌,就得学习他处事的思想动机和工作方法,才有成效。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东山历史》(第二卷),中共东山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
  2.《东山县统计局统计资料》的相关资料,东山县统计局1981年编;
  3.东山县档案局存档的相关资料等。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本书设对台文化、绿色丰碑、石斋文化、史海探幽、海岛往事、乡村振兴、古代建筑、诗苑拾英栏目。收录了《促进东山与台湾民间文化交流发展》《谷文昌亲自抓党报》《浅析黄道周的刚毅和谦和》《养生堂(育婴堂)往事》《东山岛抗美援朝老兵的战场记忆》《东山农作物种植小史》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定泗
责任者
谷文昌
相关人物
张治宏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建省委
相关机构
东山县工委
相关机构
东山县政府
相关机构
东山县工委
相关机构
中国共产党
相关机构
中共党史出版社
相关机构
东山县统计局
相关机构
东山县档案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