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丰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06
颗粒名称: 绿色丰碑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29
页码: 23-5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东山县在改造自然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该县通过营造沙荒防护林、兴修水利等措施,成功地改善了自然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农业和渔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文章还介绍了东山县的经验,包括领导重视、科学规划、发动群众、因地制宜、持之以恒和加强管理。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的自然改造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东山县 农业发展 兴修水利

内容

介绍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
  汪启喜提供
  按:1963年底,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韦悫(曾任孙中山秘书、教育部副部长)面向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了大会发言。该发言全面介绍了东山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造自然的显著成就,以及“县委书记跑遍全县,和群众商量研究,不断总结群众和风沙斗争的经验”等先进事迹。此发言稿是迄今发现较早的一份在全国大会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介绍谷文昌同志带领东山干部群众成功改造自然的重要历史文献。
  中共东山县委办公室编
  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发言原始资料
  福建省东山县——改造自然的一个范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韦悫
  主席,各位代表:
  我完全同意并衷心拥护李富春、李先念两位副总理在大会所作的报告。这次我们到福建视察,很高兴看到福建在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特别使我们感到兴奋的是,尽管福建遭受了百年来没有过的持绩了二百多天、蔓延到六百多万亩的特大干旱,今年粳食还能够增产,有些地区,如漳州地区,还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现在我想特别介绍东山县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造自然的成就。
  东山县在福建省的南端,原来是个秃山、缺水、风大、沙多、湖高的海岛。解放前,每逢秋冬,风起沙飞,黄尘滚滚,遮天蔽日,阻碍交通,堵塞池塘。曾经流传过达样一首民谣:“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春雨来临柴草缺,作物有种多无收;夏天出门走火路,走起路来三七抽,秋冬风沙难开眼,无处倾吐苦和愁。”这个岛既无河流,又无湖泊,只有少数池塘,加上山秃沙多,造成山没衣,地没皮,水土流失的严重情况。遇到干旱,池塘枯涸,赤地千里。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三日无雨火烧埔,一埸大雨地成灾。”
  解放后,东山县党委和人委领导全县人民营造沙荒防护林,兴修水利,修堤筑岸,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几年来,东山县共营造沙荒防护林一万四千七百一十四亩,九十二万多株树,其中包括沿海百行基干林带十三公里,护田林带二百二十三条,总长一百八十四公里多。还在荒山造林四万八千一百多亩,许多秃山和部分村旁、路旁都种上树。从城关到澳角二十三公里海边的主要风沙地区,已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绿色林带。我们登上高地看这条林带,像一座绿色长城,横亘海疆,确是壮观。
  沙荒防护林不独挡住了风沙,而且能够调节气候,蓄存水分。据该县国营赤山林场观测,在林带背风面、树高五倍至十倍的地方,风力已减弱百分之六十一点三至百分之四十二点一,蒸发量减少百分之二十六点六至百分之十点四;树高十五倍至二十倍的地方,风力已减弱百分之三十四点四至百分之十五点一,蒸发量减少百分之八点五;冬季温度平均提高百分之二十八。这样就为农业增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作物由单季变双季,双熟变三熟,还在林带间隙播种农作物四千五百亩。一九六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刮起了十二级台风,林带里的稻禾、地瓜、花生安然无恙。今年七月一日来了第四号台风,风力在十二级以上,进一步考验了防护林保护农作物的作用。例如,陈城公社许多大队有了防护林带,抵御了狂风暴雨,保护了农作物,减少了损失。没有防护林带的地方,情况很不相同。例如,康美公社有些大队没有防护林带,地瓜被风雨打得藤折叶碎,损失精光。几年来,尽管风、沙、旱、潮四大灾害接踵而来,但是,那里有了防护林带,那里的“四害”已不能为害了,基本上改变了过去沙埋苗死、风刮苗飞、旱来禾焦、潮淹地咸、有种无收的状况,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又如,陈城公社过去遭受风沙灾害最为严重,是个“风小三寸土、风大石能飞”的地方,解放前遇到旱灾,便是“日晒风刮,飞沙弥漫,赤地千里,社会纷乱,卖儿鬻女,家破人亡。”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以来,该公社营造农田防护林带一百零七条,长达九十八公里,并在海边营造基干林带十二公里,在沙地和沙丘上造林三千三百六十七亩。今年该社遇到二百三十七天的大旱,仍然出现了“林茂粮丰、百业兴旺”的局面,预计今年粮食产量可达五百四十万多斤,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三点六;截至本年九月止,渔业产量为五万八千七百六十三担,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五点三;养猪存栏数四千四百四十三头,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盐业出产五十多万担,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八十五;修剪树枝树叶作柴用也比去年大大增加;粮、渔、盐、柴等产量都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东山县党委和人委能够领导全县人民在原来的荒岛上营造起一片片郁茂的树林,一道道绿色的林带,初步取得了征服风沙、改造自然的胜利,据了解,有如下六条经验。
  一、干部带头,坚持试验,依靠群众、开展造林。解放后,东山县党委和人委把征服风沙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县沙荒造林指挥部和绿化指挥部,经常组织干部深入沙荒地区调查,县委书记跑遍全县,和群众商量研究,不断总结群众和风沙斗争的经验,并派干部往外地参观取经。在开展沙荒造林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坚持搞试验林,发动群众造林。各级党委十分重视思想发动工作,针对各种模糊认识和不正确思想,反复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全县曾经几次在沙区采取回忆、对比、算帐的方法,用活人活事活教材去教育群众,使广大群众明确认识沙荒造林的目的和意义。例如,陈城公社白埕大队起初发动群众造林,绝大多数人想不通,甚至有人坚决反对。富裕中农
  林长德打赌说:“沙荒能造成林,我从白埕翻跟斗到县城给大家看。”还有人说:“沙荒能造成林,鸡蛋也会生毛。”
  白埕大队党支部针对社员的思想情况,召开了遭受风沙灾害的诉苦大会,发动群众回忆、对比、算帐,进行了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依靠贫农、下中农,发动他们倾诉过去遭受风、沙、旱、潮的四大灾所带来缺粮、缺柴、缺钱的三大苦,从而提高了广大群众阶级觉悟,激发了群众战胜沙荒灾害的自觉性。这样,白埕大队成为东山县动手造林最早、造林最多、最好的大队之一。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干部积极参加劳动,虽然不只一次遭到失败,仍坚持不懈地搞试验林。领导带头,亲自试验,失败了总结经验再干,再失败了再总结经验再干,终于在白埕村沙地发现了几株生命力很强的木麻黄树,总结了老贫农蔡海福所创造的沙地“带土造林”的成功经验,立即推广到全县,依靠群众,发动群
  众,在全县开展了沙荒造林运动。
  二、贯彻以集体为主、积极发展国营林场并鼓励社员积极造林的方针,是发展林业生产的根本保证。绿化大片荒山、沙荒需要大量的劳力,只有倚靠集体力量才能办到。集体造林主要是以大队为单位开展造林。在搞好集体造林的同时,要发动社员在房前屋后和自留地旁造林,并实行谁种归谁有、归谁用的办法,以便调动社员个人造林的积极性。积极发展国营林场是促进林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东山县于一九五九年七月间建立了国营赤山林场,这不仅加速了消灭沙荒和保护了农田、房屋,并且在发展造林事业上起了带头、示范作用,帮助社队制订造林规划,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干部,以及支援县内外的社队种苗等等。
  三、贯彻执行林业政策,按劳付酬,是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几年来,东山县在造林上贯彻执行了国造国有、社造社有、队造队有、谁造谁有的政策,并且认真贯彻执行了按劳付酬、多劳多得的原则,林业收益和农业收益一起分给社员,社员的林业劳动和农业劳动一样算入当年分配。这样做大大调动了社员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使东山县几年中在部分山头和沙荒种上了树,逐渐长大成林。这是执行林业政策的结果。
  四、建立健全林业队伍。树木成林要有一定时间的栽培,抚育,因而必须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和稳定的林业组织机构,扎扎实实地进行工作,才能使森林资源保存下来,并且不断护大。东山县党委和人委十分重祝林业干部的培养、配备,在一般情况下,不轻易调动。县林业干部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一九五八年以来就做林业工作的。队办林业专业队也从一九五七年一直坚持下来。现在东山县有国营林场一个,职工九十人;社办林场两个,职工三十五人;队办林业专业队四十个,队员四百九十人。他们是林业生产战线上的一支坚强的主力军,在建设林业基地和做好采种育苗、植树造林、抚育保护、打枝间伐等方面,起着骨干作用。凡是有林业专业队的,就能够做到造林前有准备,造林后有管理,造林发展快、效果好、成绩大。例如,陈城公社从一九五七年以来坚持了这种正确做法,成为东山县造林最早、最多、最好的地方。没有林业专业队的,造林发展迟缓,效果差。为了充分发挥林业队伍的作用,东山县每年召开二、三次社队林业干部会议,组织学习政策,交流造林技术经验,以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更好地进行造林技术指导和开展造林工作。
  五、做好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东山县过去产生风、沙、旱、潮四大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山无林木,造成水土流失,泉源枯涸,以致大风刮起,飞沙滚滚,埋没农田,吞没村庄。为了根治灾害,东山县党委确定了“以林为主、综合治理、全面制服”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在整个造林工作中,以治理风沙为主,结合山荒造林,水土保持。又根据岛上多刮东北风的特点,决定在东北海边营造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在海滩营造挡沙堤;第二道是在沙滩营造固沙林带;第三道是在农田营造护田林带和种植芦苇草,并大搞“四旁”造林。同时,还根据沙区各村庄遭受风沙危害的不同特点,进行因地制宜,开展造林,防风治沙。在靠海边、风头地的村庄,如山口大队,以营造沿海基干林带为主,结合田岸种草栽树;在流沙多的村庄,如白埕大队,以流沙地造林为主,结合农田营造防护林;在沙丘多、飞沙大的村庄,如湖塘大队,以沙丘造林为主,结合营造公路林。这样做,既挡住海边的飞沙,使不能向村里入传,又把村边流沙和流动沙丘的飞沙固住了,使不能乱飞。
  六、认真做好管林护林工作。造林要有成效,管林护林要紧紧跟上;否则,就会出现“春满山、夏一半、秋不管、冬不见”的情况。为了造林护林都有人负责,东山县采取了全民造林和专业管理相结合,以及国营造林和集体造林相结合的办法。几年来,县、社、队都有管林护林的专业管理机构,做到造林之后就有人管理。
  这样年年造,天天护,才能够栽树成林。东山县还深入开展了护林宣传教育运动,使爱护树林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沿海风沙地区的村庄普遍制订了社员护林爱国公约,并贯彻执行奖励制度,实行“护林有功者奖,毁林者赔偿”,做到奖罚分明。五年来,全县在造林护林中涌现出林业先进单位五十四个,林业模范二百三十九个,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至今垒县还没有发生过严重乱砍乱伐、破坏森林的现象,使树林能够正常生长。
  在营造防护林带的同时,东山县还大力兴修水刹。上面已经说过,这个县既无河流,又无湖泊,只有少数池塘,是一个水源十分缺乏的地方,遇到干旱,容易成灾。解放后,东山县党委和人委把水利建设作为改造自然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一九五七年以前,水利建设工作是在一个摸索试验阶段。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工作是在一九五八年后,在大跃进的推动下才全面展开的。
  一九五八年,各公社联合起来,集中力量兴建全县最大的一个坑内水库,很快地蓄满了一百多万方水,大大增强了人民“向天夺水”的信心。以后又兴建了三十个水库,二百七十四个山围塘,蓄水量二千三百七十万方,使百分之七十五的靠天下雨的田有水灌溉,基本上能抵御百天大旱。同时,机械排灌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过去,东山县没有一匹马力的抽水机。一九五七年,开始有了一台抽水机,今年己握有一百一十八台,共九百二十七匹马力了。现在平均每个大队有两台多抽水机,并建立了比较大型抽水机站三十一处。这些水利工程和灌溉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一九六二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三千七百六十七万斤,比一九五三年的二千五百五十二万斤,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七,此一九五七年的三千五百八十一万斤,增加了百分之五。又如今年,在历史上少有的二百五十天的大旱中,这些水利建设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再加上打井、挖地下水等办法,使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农田插上了秧,并使百分之六十的田地有了收成。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试验和建成了一处大量取地下水的巨大工程,把长达五华里、直径六十公分的能透水、不透沙的水泥滤水管安设在五公尺深的沙土下,每天可流出八千方水,为东山县利用地下水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我们亲眼看兄了这项新工程,不禁赞赏不止。
  东山县的水利建设也有三条主要经验。第一,加强党对水利工作的领导,在县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层层加强领导。每年冬修水利都有一个书记,两个委员,各公社、大队都有一个副书记或社队长专门负责领导工作,并层层设立机构:县设指挥部,公社设指挥所,大队设组,以加强水利工作的领导。第二,坚决贯彻省委和地委所提出的“小型为主、蓄水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兴修水利和勤俭治水的方针,并根据多受益多负担、小受益小负担,以及按劳付酬、多劳多得的原则,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同时,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依照东山的地理条件,采用山坑建库、坡地围塘、农地打井、逢沟建闸、节节拦蓄、点滴归库等办法,并逐步开发地下水源,兴修各种水利工程,达到中小型并举,沟渠串连,互相调节,综合利用。第三,加强施工中的技术指导,开展工地工具改革,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任务。
  如上所说,东山县在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等方面有不少经验,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该县的面貌比解放前有了突出的改变。我们到该县参观访问的时候,亲眼看见该县所获得的一切成就。该县领导同志说,改造自然的工作还只是一个开始,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据我们看来,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很成功的开始。我们相信,东山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寻下,本着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再接再厉,一定能够完成改造自然的宏伟计划,把东山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美丽、富饶的海岛。
  文献来源:孔夫子旧书网人物简介
  韦悫(1896.9-1976.11),广东香山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曾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抗战时期参与创办新四军江淮大学,解放后担任过上海市副市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华侨大学代理校长等,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时代背景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
  毛泽东、刘少奇、董必武、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出席开幕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1963年11月17日到12月3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共有一千零一十二位代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副主席董必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黄炎培、彭真、李维汉、陈叔通、赛福鼎、程潜、何香凝、刘伯承、林枫,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李富春、李先念、聂荣臻、谭震林、罗瑞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人民日报》1963年12月4日第1版)
  谷文昌亲自抓党报
  林泽传
  谷文昌非常重视党的宣传舆论工作。1958年初,谷文昌决定创办《东山报》,把它定位为县委机关报。作为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宣传阵地,谷文昌亲自抓好这张党报。
  在谷文昌的大力支持下,《东山报》于当年四月一日创办。创办前,谷文昌书记亲自确定《东山报社》人选(报社副社长伍国昌,主要编辑黄鸿度,记者兼编辑郑启明、朱锦坤、张顺发、林泽传,校对薛钦,记录中央记录新闻陈先振。
  不久,伍国昌、朱锦坤调走,谷文昌为了提高办报质量,亲自担任审稿工作。同时,从各方面为办报提供了最基本条件。专门腾出一幢二层的小楼并附有一排若干间小平房,作为报社人员办公和住宿地点。《东山报》的印刷工作,由县印刷厂(1960年后改为东山报社印刷厂)承担;县邮电局则负责报纸的发行和稿费单的支付工作。此外,报社还配备了一架照相机(德国制造的双镜头反光镜取景照相机,当时是全县最好的照相机)、一台用于收听中央记录新闻的收音机,使报社工作得以正常运作。
  为了办好《东山报》,谷文昌反复强调,党报要发挥党的喉舌、耳目的作用,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东山报》每天刊登的一版头条、社论、评论都提前由主编黄鸿度呈送谷书记审阅定稿的。1959年2月25日,谷文昌还在《东山日报》一版头条发表《党的领导的胜利,群众运动的胜利》文章,肯定东山光辉十年的伟大成就。后来,由于工作太忙,谷文昌就把审阅文章的任务交给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陈维仪。遇到特别重要的事,仍然要直接请示谷文昌书记并由他拍板。此项制度自始至终从未间断过。县委召开的相关的会议,谷文昌都让黄鸿度列席参加,使报纸的编辑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县委的中心工作。陈维仪经常与黄鸿度一起,研究报纸的宣传
  内容。根据党的方针、政策、任务,什么内容可以在报上发表,什么内容不得见诸报端,进行详细的部署,使《东山报》的报道内容做到“长计划,短安排”,紧紧地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走。
  当时,报社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要负责采访、编辑、摄影、美术、校对和中央新闻的收音记录等工作。也就是说,这张报纸从采访到排版付印各个环节,都责无旁贷。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几小时。经常是白天下乡采访,晚上回报社便忙着赶写采访稿和编辑工作,直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以应付次日的排版付印。那个年代,东山电力不足,晚上到11点半就停电熄灯,有个报人白天采访后,连夜编辑稿件,只好点蜡烛加班。因为过于疲劳,伏在案上睡觉,直至把稿纸、钢笔和头发都烧了才惊醒过来。办报初期,国内外新闻都是等到省报送达东山才摘录上报,新闻便成了旧闻。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每天晚上,要由专人守在收音机旁,点着蜡烛,执笔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零点开始播送的记录新闻。遇到重要的中央新闻,就要连夜编辑后送到印刷厂排版付印,而且没有一个字的差错,使读者在第一时间在《东山报》上阅读到中央的重要新闻。在新闻摄影上,报社虽然有一台较好的照相机,但照片却无法直接刊登,必须把交卷底片寄到厦门日报社制版后才能使用。
  在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东山报》始终遵照谷文昌书记的指示精神,围绕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这个宗旨;热情讴歌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宣传各行各业艰苦创业、改造自然的好经验。对当时东山工业、渔业、盐业的发展,尤其是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移山填海、修筑海堤等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有两个海堤的建设工程,报社都组织采编人员深入工地现场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例如,反复报道了西港海堤围垦海滩建盐田的新闻。从1958年10月至1959年10月,在西港筑建南北两条海堤,垦造1.8万公亩盐田,对东山盐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959年全县原盐总产量65007吨,平均每公亩产量1082公斤,获国务院颁发的红旗奖。又如,对由樊生林任总指挥的八尺门移山填海的工程。从1959年12月动工后,《东山报》一直连续不断地进行跟踪报道,直至1961年2月25日《东山报》停刊。
  1960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发表20周年,有个编辑请一个报社专职的刻字工人仿照毛泽东字体,木刻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8个大字,并镶嵌了花边在报上刊登。1959年,为庆祝东山县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县里举办了一个大型展览会,11月1日,《东山报》刊载了一篇由报社记者采写的,题为《伟大的成就,光辉的胜利》的长篇通讯,并在报纸的上端刊登一幅东山县展览馆大门的照片。
  谷文昌非常关心报人的生活状况。1960年,东山进人“瓜菜代”最困难的时期。报社人员白天在机关食堂就餐。当时报社围墙外有一小块菜园地,报人在地里种了厚叶菜。晚上加班到半夜,肚子饿了,就煮着自己在小菜园子种的厚叶菜加点盐充饥。不久,县委副书记陈维仪知道了此事,随即向谷文昌汇报。谷文昌听了,内疚地说:“报社的同志工作实在很辛苦,对他们的关心太不够了。绝不能让他们把身体搞垮,应该给予特殊的照顾。”在县里粮食十分紧缺,粒米贵如珠的情况下,仍破例研究决定:凡是开夜班的同志,每人夜餐供应大米二两半。报社人员第一次告别了“瓜菜代”的夜宵,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一股暖流不禁涌上心头。
  《东山报》办了将近三年,初为三日刊,1959年初,改为《东山日报》(四开四版),同年5月1日和7月1日,又先后改为隔日刊和三日刊(四开四版)。从创办至停刊,共出版503期。每次改版,都由谷文昌书记拍板敲定。《东山报》一直得到了东山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工厂、学校以及农村社队均有订阅。起初,发行量只有200—300份,后来增加的1000份。不少在新疆、北京、广州等地工作的东山籍干部,出于对家乡建设的关心,也踊跃订阅。
  《东山报》虽然停刊了,但谷文昌仍然肯定《东山报》在东山县委宣传工作史册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谷文昌领导1955年抗旱斗争
  和生产自救事略
  林定泗
  1955年3月,刚上40岁的谷文昌,在担任东山县县长的同时,又被省委任命为中共东山县工委书记。就是说,此时的谷文昌,书记、县长两大重担一肩挑。
  这时上天似乎要考验一下谷文昌,让他面对难以逾越的人祸天灾。所谓的人祸,是盘踞台湾、金门的国民党军队,不甘心进犯东山岛的惨败,凭着他们的空中和海上军事优势,飞机不时的前来轰炸,军舰不停地从海上炮击。经过长期战争历练的谷文昌,以他作为东山驻岛部队政委的身份,一面加强海防对敌斗争的战斗部署,制定海防对敌斗争的应急措施,单线发展秘密党员,加强对敌宣传与反空袭、反炮击斗争,坚定不移地按前任张治宏书记制定的对敌斗争策略,即“大家一条心,对敌齐斗争;威武不能屈,收买不了心;海防巩固好,确保东山岛。”东山军民对敌斗争有条不紊,狂妄的敌人无计可施,海防对敌斗争取得节节胜利。
  所谓的天灾,就是严重的干旱。从1954年春季开始,一场历时两年的旱灾,到他接任县工委书记,干旱已经肆虐了一年,而且更加严重。谷文昌深知他面临的困难有多么巨大,他知道,决不能凭借自己是书记又是县长的双重身份,新官上任三把火,不惜民力风风火火胡搞。越是在这个时候,他越加冷静。长期以来领导各级行政工作,使他了解东山岛上事情非常复杂,困难重重,但同时东山岛各行各业能人多多,应该利用他现在的职务之便,组成生产抗灾的领导机构,才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战胜困难。
  鉴于灾情严重,福建省委、省政府和龙溪专区慰问组到东山慰问灾民。龙溪专区连续召开2次生产救灾会议。以谷文昌为首的东山县工委,迅速抓住上级领导关注东山灾情的有利时机,根据省、地委提出的救灾方针,立即成立“东山县生产救灾委员会”,以生产救灾为全县当前的中心工作。
  一时,全县自上而下全力以赴开展生产自救度灾荒。在谷文昌的具体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奇迹般的克服了这场灾难。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谷文昌首先了解他面对的困难大到什么程度,才能采取相应的办法,战胜它。他带领着县工委和政府一帮人马,冒着初夏酷暑,踏遍岛上的沙滩旱田。在田间地头,但见所到之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不但禾稻枯萎,甚至连沟旁的野草都被狠毒的太阳晒得黄黄蔫蔫。在城关,往年出水如注的“大井头”,而今变成“涓涓细流”,远远不足居民的饮水需要。许多人挑着水桶不远数里,挑来珍贵如油的淡水。
  这个时候,有人向他报告:重灾区陈城尤其是白埕湖塘一带,已经有人要“重操旧业”,外出逃荒了!谷文昌火速来到重灾区,真情动员想外出逃难的灾民留下来,与县工委、县人委(政府)一起抗灾,发展生产。同时指示相关人员:迅速调查全县灾情和人民群众生活情况,以便更准确更科学地指导抗旱救民。
  调查材料很快摆上谷文昌的案头。这场旱灾,使全县夏粮大幅度减产。早稻种植面积减少,平均单产也减少了,1954年早稻总产量仅3953010公斤,比上年减收1618891公斤,减产幅度为28.9%。地瓜种植面积也因为缺水而少种少收,比上年减产4769350公斤,减产幅度为31.4%。由于减产造成的粮食短缺,给全县农民带来很大的恐慌,也给自上年开始的统购统销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955年开春以后,旱情继续加重,加之风灾袭击,冬种大小麦、过冬地瓜减产。全县32966亩大小麦,旱死6001亩,占全县麦田的18.2%;减产5成以上有17767亩,占53.5%;保持平产或可能增产的,只有9289亩,占28.2%。
  粮食的减产致使农村群众收入减少,生活困难。据3月中旬的调查,全县受灾43个乡12502户54355人,占全县总人口86786人的62.63%!其中严重的有12个乡有2078户处于断炊状况;缺口粮达4个月的有2637户9817人;3个月的4062户14980人;2个月的有5072户19577人,一个月的有7033户26851人。
  谷文昌心急如焚,立即组织3个检查组,深入6个受灾最严重的乡,进一步检查;又要求各乡支部也即时逐户进行访问检查,研究度荒问题,组织群众想办法、找门路,开展多种多样的副业生产。他还指示供销部门:及时收购农副产品,同时要求机关干部也投入生产自救和春耕生产中,节约粮食、筹集资金支援农村。
  县工委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靠海边的乡组织灾民到海上搞副业生产。靠海吃海,乡党组织组织其中重灾乡前何、埕英、高窑等3个乡,仅在3~4月份每天出动62只船1063人下海拾海菜。组织村民们到海边礁石滩涂,拣赤菜、海昆布,让医药部门收购卖钱,用这些钱来买大米1.5万公斤。在康美、港口、油澳(今属漳浦)等乡灾民,下海洗蠔壳,卖钱购粮食。单康美乡每天出动240人,单挖蠔壳卖壳灰厂就收入8000元。
  此外,县工委还组织各乡民众到海滩挖沙蚕,耙虾蚌,拉山网,以这些“海味”来充饥,增加群众的营养;又组织民众到山上或挑石头,或割草、砍柴卖钱;到码头、作坊搞搬运、做杂工,或以工贷赈,又参加双东围垦等,尽可能想救灾门路以渡难关。到4月底,全县副业收入77314元,暂时解决一部份群众的生活问题。与此同时,让国营、合作社派干部到各乡收购当地的土特产品,增加群众收入。5个月时间,收购的土特产品总价值869221元。这一举措,使更多的民众度过粮荒。
  谷文昌知道,在巨大的灾情面前,单靠群众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他积极向上级反映灾情,获得金融部门领导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人民银行向人民群众贷款,截止5月底,全县共发放贷款187600元。
  谷文昌又采取发放救济款与互助互济同时进行的办法。5个月时间,县工委和县政府先后重点发放救济款5次,共达87820元,解决8364户25092人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与此同时,县工委和县政府把抗灾和提高群众的思想品德结合起来,以东山人民自古以来的善行义举为事例,树立典型,引导群众以典型为榜样,互相帮助,危难之中见真情。
  谷文昌认为,越是饥荒,越是要公平。
  作为县工委主要领导,谷文昌吃着碗里的饭,想着全县民众的口粮问题。他又有了新的思路:发动机关企事业干部群众节粮捐款。在他的带领下,机关企事业干部,以及粮食充裕的群众,从当年4月份开始节约粮食,每人每天节约大米2小两,单4、5两月就节约大米13550公斤。4月底县工委号召全县干部、居民进一步节约粮食,干部粮食供应量由原来每天1.25斤减为0.94斤。仅5~7月,全县就节约大米21550公斤。一些机关干部、部队干部战士还自发捐款3000元。
  谷文昌组织相关干部,在城镇进行粮食统销补课。县工委和县政府指示粮食部门,对全县的粮食分分配进行再审查,从全县31个乡调出供应不够合理的6745户大米17724.5公斤,并拨出其中的12764公斤,补给少供应的农户1446户。人民群众被勒着裤带带领大家抗灾的干部队伍感动了,以极大的热情加入救灾的队伍。这些措施在相当的程度上缓解了全县的粮食困难,单靠解决粮食问题,还远远不够,谷文昌深思远虑,他深知必须尽快发展农业和其他各业的生产,才可能长远地解决人民群众生活问题。
  谷文昌深知,解决粮荒,最根本的必须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才是长远之计。要发展农业生产,除了解决水的问题外,就是解决肥料的问题。因此,县委发动全县各乡,找水源,打水井、修池塘、建水库。截止4月底,全县兴修水利3674处,受益7955亩。在积肥工作上,他发动城乡人民,为收集肥料想方设法,老年臭水沟,陈年厕所,池塘里的腐蚀质泥土,城里的人粪尿,都是宝。很快,全县积肥多达400多万担,比上年同期增加22%。解决了用水和肥料问题,谷文昌还适时开展抗旱保苗运动,挑水浇地瓜、种大豆,适时中大豆1665亩。
  说来怪,上天见它的大旱难不倒以谷文昌为工委书记的东山人民,终于“解禁”,在5月上旬降下喜雨205毫米!谷文昌喜出望外,冲出家中,站在庭院任大雨淋浇。在雨中,谷文昌又冲进办公室,立即号召各乡不失时机抢种。在雨后的7天中即抢种早稻27000亩,过冬地瓜、大小麦雨后组织追肥。同时又发动种早熟作物鸭地黍2380亩,蔬菜601亩,瓜25万株。
  大雨过后,谷文昌出现在田间地头。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绿油油的农作物。在水足地肥的地瓜田田里,一个个地瓜挣出地面,农民笑说:老辈人家说清代年间曾有“乾隆嘉庆,番薯免种”的说法,说的是那时候风调雨顺,番薯不用人工栽种也能获得丰收,现在我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大旱之年照样获得丰收!根据统计局的相关资料,1955年这一年,全县工农总产值达到388.59万元,比上年的334.81万元增加16.06%,其中农作物面积达到131206亩,种植面积比上年的126500亩还增加3.72%;各种粮食收获15545900公斤,其中夏收粮食达到4485800公斤,比上年的4223950公斤增加6.2%;晚稻总产1000900公斤,比上年938950公斤增加6.6%!
  可别小看这不大的增长数目,它可是在大灾之年取得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以谷文昌为首的东山县工委,引导组织全县人们生产自救,克服灾荒,使群众因粮食问题而引起的恐慌情绪缓和下来,通过指导群众生产自救,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党委急群众利益之所急的精神风貌,也让东山各级党委更贴近群众,成为“患难之交”。
  年仅40岁的谷文昌经历了1955年天灾人祸的巨大考验,取得了重大成效。为什么这么年轻的县委书记,处事如此成熟,如此科学并卓有成效?关键在于他“不带私心干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思想动机,即“心中有民”“心中有责”的思想;再之,是他长期在实际工作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熟能生巧”,工作方法必然全面、准确、科学。因此,我们学习谷文昌,就得学习他处事的思想动机和工作方法,才有成效。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东山历史》(第二卷),中共东山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
  2.《东山县统计局统计资料》的相关资料,东山县统计局1981年编;
  3.东山县档案局存档的相关资料等。
  谷文昌与基层干部的一张合影
  林生花
  笔者整理旧物时,发现一帧泛黄的60年前老照片,这是1958年国庆节,笔者老爸与东山县公安局领导、同事,以及时任东山县县委书记、被习总书记称为“四有”干部典范的谷文昌(中间戴帽者)的合影。
  老照片右上角写着“响应党委号召,高举红旗支援工业/临别留影/五八年国庆节于东山岛”。笔者从这些题字为切入点,了解到老照片的时代背景: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提出中央工业与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中小企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号召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更短时间内,在钢铁和主要工工业产品产量方面,有一个重大的发展。
  当时,为响应党中央号召,东山县选调一批干部到闽西的龙岩支援工业,县公安局干部王俊民、林亚禹、鲁学进(照片中前排左三、四、五)获准“支工”,并将于国庆节过后启程。10月1日,坚守节日工作岗位的县公安局领导和各股室干部25人组织欢送这3个干部,地点就在东山县城原汽车站附近的保卫海防烈士公墓纪念亭前合影留念,笔者老爸(右一站立者)当时在公安局任职,也在欢送合影之列。
  是日,县委书记谷文昌听说到龙岩支援工业的同志很快就要启程,放下手中的工作赶来欢送,并与大家合影留念。他即兴向公安局干部们作简短讲话,鼓励支工的同志牢记使命,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圆满完成支工任务。退休干部林木荣先生回忆:“我当年22岁,加入公安队伍刚两年多,谷文昌书记语重心长的一席话使我很受鼓舞,让我深深感受到谷书记对公安工作的重视和对公安干警的关怀。”是的,3个一般干部到龙岩支援工业,也不是要跨省去边疆地区“支边”,这种让人觉得平常不过的小事情,竟能引起县委书记如此重视,参加欢送并合影留念,这对谁来讲,都会受感动受鼓舞。
  笔者出于爱好和习惯,对这张旧照作了一点研究,从中发现这张老照片承载着昔年一些信息。这张旧照背景为保卫海防烈士公墓和纪念亭(即今东山县城华侨大酒店斜对面,早已迁移),选择在这里合影意味深长,一是表示不忘在保卫海防牺牲的战友们,二是教育新老同志,在未来的工作中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与枪林弹雨的战争比较,与牺牲的烈士比较是多么幸福。合影者无论职务高低,除了警服,男性一式都是中山装。在发式方面,男性都理分头,女性剪短发,可见当时的公职人员着装打扮既朴素又单调,就连县委书记在国庆节也穿着平底布鞋和退色军装。
  此外,看老照片中的烈士公墓区,当年已有苍翠挺拔的树木,这又说明在多风缺水的东山岛,除了沿海地带和“风口”,并非每个地方的树木都难以成活。
  一帧老照片,几多旧信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背景,记录着历史遗迹,也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忆念和抚今追昔的对比。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本书设对台文化、绿色丰碑、石斋文化、史海探幽、海岛往事、乡村振兴、古代建筑、诗苑拾英栏目。收录了《促进东山与台湾民间文化交流发展》《谷文昌亲自抓党报》《浅析黄道周的刚毅和谦和》《养生堂(育婴堂)往事》《东山岛抗美援朝老兵的战场记忆》《东山农作物种植小史》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