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民俗二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94
颗粒名称: 东山岛民俗二则
分类号: K892.1
页数: 5
页码: 326-33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闽南地区新春人文民俗中的“饭春花”和“石榴花扎花”习俗,以及它们在漳台两地民众生活中的意义和传承情况。文章通过对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寓意、历史渊源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漳台两地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关键词: 民俗 东山岛

内容

饭春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年三十,是漳台两地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习俗也相当多。“留春饭”就是漳台古早味的新春人文民俗之一。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在热烈的鞭炮声中举行“辞年”仪式。供桌上高香明烛,盛设三牲五味及各种年粿、瓜果供奉诸神,然后祭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以答谢一年来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祈求新的一年给予更多的赐福。最具特色的是,每家每户都在神明前和灶上各供奉一碗盛得尖尖的米饭,饭尖上插一朵用红纸做的手工扎花,名曰“饭春花”,老百姓称此俗为“留春饭”。供奉的“春饭”一直摆到正月初五,才象征性地拿点与当天第一餐饭共煮,“饭春花”则插在神明的香炉上。同时观察碗底若是干的则意味着新的一年雨水较少;若是湿的则意味着新的一年雨水较多。闽南话“春”与“剩”,也与伸展的“伸”字同音,寓意“年年富足有余”,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饭春花的制作较为简单:先将红色的纸片剪成花瓣的形状,其次将各个花瓣扎成花朵,再贴上绿色的叶子和写有“吉祥”的纸片作陪衬。一两分钟时间,一朵“饭春花”便在娴熟的制花人手中就盛开了。
  迎春之际也是春花四处绽放之时。东山岛古老的春花和“留春饭”习俗,随漳州人过台湾,意义上也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地域特色的“新春吉祥文化”,因而受到台湾民众的喜爱并深深地渗透进生活当中。如今,尽管社会发展、经济富足、服饰改变,漳台民众思古之情悠然而生,愈发喜爱春花。心灵手巧的制花人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时尚元素,更加丰富了春花的造型,寓意更加祥瑞,不仅有“迎春纳福、年年有余”的涵义,还增加了“早生贵子、福禄寿”等内涵。春花在台湾经过不断创新发展,衍生出“石榴花”、“婆婆花”、“福禄寿花”、“祖母花”、“五福花”、“孩童花”等10多种。每种花的涵义不同,其使用的场合和身份也不同,在民俗上很有讲究。
  漳州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地域相连,语言相通,食俗相同。黎民百姓与饮食结下不解之缘,日食三餐,婚丧喜庆,岁时习俗,都离不开“饭”,由此形成了许多相同的文化习俗,见证了血浓于水,两岸一家亲的“五缘”关系。
  古意盎然的饭春花,不仅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它富有古早的吉祥味道,才会从老祖宗时代沿袭传承数百年,时至今日仍透着缕缕温馨,为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增添丝丝春意。
  石榴花扎花
  古老的东山岛至今在婚俗仪式上,仍保留着插红石榴扎花之俗。
  石榴“万子同苞,金房玉隔”,在婚嫁习俗文化中象征“榴孕千子”,蕴含着家庭和睦、子孙满堂之意,因而成为婚嫁的吉样物。自古以来,东山人视石榴花为“多子多福”和“红红火火”的吉祥喜庆象征,表达人们追求幸福安康生活的良好愿望。红艳艳的石榴花既表达欢庆之情,又图吉利之意,古人们通过这些直观可感的完美形式,表达对幸福美满生活和财富的热切和渴望。
  每逢喜庆日子,东山岛女人的头上总喜欢插一对红艳艳的手工石榴扎花,以烘托吉祥喜庆的气氛,慢慢演变成一方习俗。古代手巧女人做花用于亲友之间相赠,随着民俗的形成慢慢转化为一种手工艺行当,而民间需要量不断增大,则由此引发艺人们竞技献艺,技艺日臻完美,历史上东山最有名扎红石榴花民间艺人有林淑、林清渊、沈月清,她们以其精湛的手艺,赢得人们的称赞。今年75岁的陈阿香,是现今从事扎花为数不多、年纪最大的巧妇之一,她是从母亲沈月清那里学得一手好功夫,又把这一技艺传给了小女儿陈紫英,还传授给邻居亲戚从事这一行当。
  红石榴花在东山岛传统的婚俗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迎娶前新娘要举行“开面”(也称“挽脸”)仪式,开面时头插上红石榴花,这是她一生中首次插红石榴花,象征淑女从此成佳妇。意思是开过面,即为人妇,已开窍会持家。仪式后把“挽面”用的丝线挂在石榴花上,而香粉则一直留到孩子出生时作爽身用,意在预祝新娘产育顺利。此外,结婚日、十二日、满月、四十日都要插。出嫁前一天,娘家会准备12对(多者为24对、32对,所需花数要由男方的长辈的人数来决定。)精致的“石榴花”连同嫁妆陪嫁到男方,用于馈赠婆婆、祖母等长辈。新婚那天,新娘鬓角插双石榴花,象征着“祈求子孙兴旺”。结婚当天,婆婆便把红石榴花送给男方长辈每人一对红石榴花。
  扎花时一般选择清洁、明亮、安静的地方最好,院落、聊天场合中亦可。材料和制作工艺都很简单,首先要用硬纸皮先剪好花瓣贴上金纸,以细铁丝线或牙签为支架,先用红丝线缠绕扎两个石榴,每个石榴有8个瓣,外面伸展出3片叶子,其次左边扎雀鸟,右边扎鹿,最后扎蝙蝠(象征寿、禄、福)和整理成型。再扎出另一朵后,两朵花并在一起,往红纸上一插,就成了一对完整的“石榴花”。笔者观赏有着60余年扎花工龄的陈阿香扎“石榴花”技艺,她是目前东山岛扎红石榴花年纪最大的守护人。
  东山岛是著名的台胞祖居地,东山是历史上海峡两岸通航通商的重要口岸,历代大陆移民台湾最多的沿海岛县,更是明清时期戌卫台湾,维护海峡和平安定的前哨营盘。东山与台湾的民俗文化缘承一脉,一本同根,东山一些独具特色的维护习俗又随历代东山人东渡而传播人台,形成两地共同具有的民俗文化特点。至今台湾东山人在婚俗仪式上,仍旧保留着和祖家一样的“插红石榴扎花”之俗,而扎“石榴花”技艺也落地生根,香飘两岸。意义上也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地域特色的“吉祥婚俗”,受到台湾民众的喜爱。在台湾,一对佳人喜结连理时,新娘头上要佩戴“双石榴花”、新房压床时床上的蛋糕要插有“双石榴花”,以祈求新人发达、传宗接代。
  “似火石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杜牧)石榴扎花,娇艳似火,充满吉祥和喜庆,顺应了数百年来漳台东山人祈福的美好愿望,成为东山与台湾古老婚俗文化中,一道独特而又时尚的风景线。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本辑《东山岛文史》计收文稿35篇,总约21万字,共分为《东山·金门·澎湖三岛论坛论文选》、《海峡两岸关帝文化》、《黄道周文化》、《海峡长风》、《侨乡旧忆》、《史海钩沉》、《文化春秋》等栏目。着重于对东山县涉台关系史料、两岸关帝文化史料,黄道周文化史料、华侨史料、民俗和其他方面史料的深入调查挖掘,不断追寻发现,同时加以研究考证。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辉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