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首童谣看楼胜利为政的一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89
颗粒名称: 从一首童谣看楼胜利为政的一面
分类号: K827
页数: 10
页码: 287-296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东山县前县长楼胜利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出生背景、投身革命、被定为“亲共分子”、蹲监狱的经历,以及他在东山县任县长时的表现和贡献。
关键词: 楼胜利 生平事迹 东山县

内容

楼胜利(1900-1960),别名缄熙、健夫。浙江省浦江县大溪村人,出生於农民家庭,素怀大志,投奔革命。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曾一度被国民党当局定为“亲共分子”,蹲了3年监狱。1939年8月调任东山县县长,1949年1月到台湾。1960年在台湾去世,享年60岁。
  楼任东山县长期间及至过后,在东山市井街肆,庙前巷口,顶埕下路,坊间澳头,曾广泛流传一首有关楼胜利的童谣:
  楼胜利龟稳稳,拿枪打日本;
  楼胜利当县官,跑去古雷进蕃薯干;
  楼胜利面黄黄,本厅拆去做公园;
  楼胜利脑一动,关帝庙(五里亭)变做公墓;
  楼胜利面糖糖,寺庙拿去做学堂;
  楼胜利无现款,行宫改做图书馆;
  楼胜利人真土,大宫拿去做警察所;
  楼胜利做没(不会)久,观音亭改成县政府。
  这首童谣对楼胜利在东山的为政褒贬参半。虽然事已过去60余年,笔者赋闲时光找回孩提时代的记忆,至今犹耳熟能详,颇有感触,于此敢做一点粗浅的评说——
  “楼胜利龟稳稳,拿枪打日本”:
  上句说楼“龟稳稳”,即言楼之体形微驼。但从童谣之表现形式看,上句当属起兴之句。下句的“拿枪打日本”,说的是楼胜利任东山县长期间,适逢抗日战争。日军飞机战舰常对东山岛狂轰滥炸,并三次大规模进犯。面对日军烧杀劫掠的法西斯罪行,楼胜利率岛上爱国军民,与日军展开生死搏斗。1940年2月12日,日伪3000多人,在飞机舰艇的配合下,第三次大举进犯东山,占领了县城及滨海不少村庄。这时,楼胜利率领县保安队与日伪展开激烈的战斗,战况危急。云霄驻军旅长史克勤率部来援,向楼胜利建议将指挥部撤到云霄县陈岱村。楼胜利说:“我是东山县长,不能到云霄当东山县长,只要东山还存留一寸土地,我就要在这寸土地上与敌人战斗!”军民深受感动,岛上所有部队皆坚守阵地。楼胜利亲自参战,并组织民众支援前来增援的部队。经过五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16日拂晓收复了全部失地。(参看1994版《东山县志》)
  楼胜利身先士卒,亲临前线,危急关头不退却,大大感动了广大民众,其事迹可歌可泣。战后,为褒扬抗战县长楼胜利的英雄气慨,淳朴的东山人唱着:“楼胜利龟稳稳,拿枪打日本”,这是对楼胜利抗日史实的肯定,亦借此表示对楼的感激之情。
  “楼胜利当县官,跑去古雷进蕃薯干”:
  楼胜利当东山县长期间,正是抗日战争的艰苦日子,东山群众的生产生活物资十分缺乏,尤其历来粮食严重短缺。为解决民众吃粮问题,楼胜利着手组建“商品经销处”,成立米公司,派专入到云宵、漳浦等地设采购站,专门驻点采购粮食。城镇居民每人每日分配三合大米(每合1.5两),并以比私商较低的价格(称平粜米)卖给群众,平抑了米价,稳定了粮食市场。为了使采购运来的稻谷不受海贼抢劫,他派出军警,全程武装押运,确保途中运输安全。楼还亲自到古雷采购地瓜丝和蕃薯干,提倡细粮粗粮搭配,使民众度过了饥荒。当楼胜利采购船队满载着粮食缓缓驶入澳仔头港码头时,在岸上等待已久的饥民,欢呼雀跃,抱拳相迎。旋即奔走相告:“县长去古雷进蕃薯干回来了。”一传十,十传百,纷纷前来买粮,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景象。这时期,对楼胜利好评如潮,故有“楼胜利当县官,跑去古雷进蕃薯干”之句。
  “楼胜利面黄黄,本厅拆去做公园”:
  上句说的是楼胜利因长期操劳,与民众同甘共苦,营养不良,致“面黄黄”,下句的“本厅”:在铜陵城隍公庙前(即10年前的铜陵中学)。此处在民国初期是知事县长办案的地方,内设有保安队部和牢房。抗战初期,楼胜利曾在此住过。时值抗战烽火连天,为了配合全国的抗日斗争,是年七月七日,他召开“节约献机”会议,议决募款15万元,捐献飞机一架支援民族抗战。县内成立抗日后援会配合形势宣传抗日,有快板唱曰:“查埔(男人)俭烟支,查某(女人)俭胭脂,拜神俭纸钱,俭俭给前线买飞机……”尽管百姓当时生活十分穷苦,但为了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全县人民同仇敌忾,节衣缩食,踊跃捐资。在短短的2个月内,全县很快募集了15万元,献出了全省第一架飞机。当年10月10日,在铜陵演武亭(今二中操场)举行献机大会。一筐筐白花花的袁大头银元,各色各样的金银首饰堆满在主席台上,准备解押到省政府转交中央。省党部书记长陈肇英前来参加典礼,并把这架飞机命名为”东山号”。
  为了纪念东山人民抗日救国的决心和精神,楼胜利经过缜密的筹划之后,决定把“本厅”拆掉(部分被日机炸毁)改建成公园,县府办公另觅他处。其目的:①建立抗日永久性纪念碑;②为民众提供文体和休闲场所。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中正公园落成。公园占地面积近10亩,地势北高南低,错落有致。园中石砌一座“东山县破除迷信节约献机纪念碑”,碑中刻有福建省政府主席陈培锟的“献机先声”,督察专员萨君豫的“充实国防”,抗日名将领胡琏的“破除迷信,减少滥费,充实国防,打击敌伪”等题词。并在园中构筑“胜利”“建国”两座凉亭。空地上种上刺桐树,植上花草,配上金鱼池和假山,还有建筑小品点缀其间。园四周浆砌波浪形敞开式土栏杆围墙。楼是浙江人,中正公园风格离不开江南水乡的园林格调。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面向苏峰山和南溟大海,确有一番新景象。建公园时,楼胜利既是设计师又是施工员,不时板着面孔,用浙江口音向工人指指点点。待楼胜利走开后,孩童戏谑着:”楼胜利面黄黄,本厅拆去做公园“。是褒是贬,自有公论。
  “楼胜利脑一动,关帝庙(五里亭)变成公墓”:
  上句的“脑一动”说的是楼胜利在任时殚精竭虑。下句所说的五里亭关帝庙,在铜陵城西,前有一条公路通往西埔,是古城铜山3座关帝庙之一。建於清康熙23年,内奉祀关帝神像。1939-1940前后,日寇3次肆虐东山,对岛上人民进行惨无人道的烧杀、奸淫抢掠,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东山军民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与日军浴血奋战,一次次击退日寇的人侵。岛上军民为此付出极大牺牲。据统计,全县阵亡军民最少有587人,其中官兵364人。东山抗战事迹,被当时福建省教育厅主编入《国民课本教学法》第四十课《军民合作篇》,向学生以至全社会进行宣传报导。为彰扬先烈,藉慰英灵,启迪后昆,不忘国耻。楼胜利报经省政府批准,“准由本县筹建抗战阵亡烈士公墓”。经踏勘相地,多方选择比较,楼决定把五里亭关帝庙改建成抗日烈士公墓。原因有:①庙已被破除,空置待用;②交通方便,有一条公路通过,便於今后祭扫;③利用现有场地和拆除建材,减少人力物力投入,节约资金;④一方净土,环境清幽。念兹在兹,楼一手抓筹资,一手抓建设。计有43位华侨、侨胞慷慨捐赠国币1万多元,使整座陵园得以在一年多时间内全部竣工,成为全福建省少有的抗战烈士陵园之一。陵园由公墓、烈士纪念碑、纪念亭构成。占地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四周为栏杆式围墙,门口镌刻楼胜利石刻题字“毅魄长存”4字。公墓前泥塑汪精卫和陈璧君夫妻跪像,供人吐唾液。纪念亭(五里亭)内竖华侨捐资芳名碑刻。陵园内有苍松翠柏,奇花异木,更显庄严肃穆。每逢清明日或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三),祭扫烈士英灵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对符合民意,建造得体的抗战烈士陵园,民众在瞻仰的同时大加赞扬。人们深有感触地说:“楼胜利脑一动,关帝庙(五里亭)变成公墓”。如今,该陵园成为福建省德育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萧克为陵园题匾:“东山抗战烈士陵园”。笔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最近省拨款数十万元,拟对其进行恢复性大修缮。
  “楼胜利面糖糖,寺庙改建成学堂”:
  上句的“面糖糖”,说的是楼不识时务,不察民情。下句说的是楼胜利任职期间,经常微服探访民情。他发现东山城乡到处都有寺庙和土地庙,有些民众供奉的神像比家庭人口还多。时有迎神、赛会、普渡、家平安等活动,时年八节在庙门口搬大戏,通宵达旦。国难当头,如此铺张浪费资财,楼胜利看在眼里,耿於心怀。当年六月,楼发布了1份《东山县政府训令》,内容是屏除一切迎神赛会活动,组织各界成立“破除迷信,改造神庙实施委员会”。令出惟行,短短1个多月,全县摧毁各种神像约9万多尊。神像被分批焚毁或丢弃于海中,所有僧尼,一概令其还俗。对腾出来的庙宇,楼胜利进行全面视察,经过深思熟虑,一份统筹分配庙产的方案在楼胜利案头出现。
  抗战时期,楼不忘人才教育。这是楼胜利勤政、能政、善政的一大表现。在呈请省政府核准东山设立初级中学一文中:“将来战事结束,凡百建设,在在需人。而实施新县制,用人尤切,非设立中学以宏造就,则人才势必永感缺乏。”“本县城内原有关帝庙、宝智室、文昌宫、名宦祠屋宇毗连,地域宽敞,僻在东隅,环境清幽,稍加修葺,改为黉舍,规模尚有可观,将来时局稍定,另行建筑”o1941年4月,楼胜利召开县政会议,决议将上述三教合一的寺庙群改作“东山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其中把城隍庙改为教师办公厅、宝智寺改做礼堂、文昌宫改为操场和教室。同年8月27日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录取学生120名,编成同级2班,10月1日正式上课,校长萧笠云(乡贤,留法学者)。
  楼胜利重教育办学堂,民众大加赞许,但将寺庙废掉改为学堂,尤其是老一辈人几百年的信仰受到侵犯,难免有微词,故曰“楼胜利面糖糖,寺庙拿去做学堂”。是对是错?人们心中自有一杆秤。
  “楼胜利无现款,行宫改做图书馆”:
  上句说的是楼胜利任上地方财政财力拮据。下句的“行宫”,即原总镇衙,清代知县办案的县衙,址在铜陵镇前街,现县图书馆。清康熙19年建,翌年增建西厅边房,乾隆7年再建六角鼓亭。周围配套有教场、箭场、马房、牢房等衙门设施(上述诸地名现仍沿用)o1916年东山置县时改为县公署;1930年改建成武圣行宫,专供关圣帝君春游时“歇社”(休息)之用。
  武圣行宫同样被楼胜利列入革除陋习、破除迷信神庙之一。行宫被改建成前后两进,前进是西洋式门楼,上方泥塑“中山纪念堂”,内悬“千秋景仰”匾额。后进正中保留行宫样式,左右厢房为西洋式小楼房。中山纪念堂正对面的街道“前街”改为“中山街”。此举了却了楼胜利要在东山建中山纪念堂和中山街的心愿。同时,在银根非常缺乏的情况下,他因陋就简,把中山纪念堂两侧的楼房进行了小修缮。成立了“东山县立图书馆”,馆址就在纪念堂两侧楼房,左侧门路可从后门追路进出。西埔设有民众阅书报所一所,地点就在西埔中心小学内,县立图书馆存书有2500余册。楼胜利在战争年代,不忘人才培养,重视民众的文化需求,实属难能可贵。每逢星期日,县立图书馆挤满了借书、看报的民众与学生,学子们议论着:“楼胜利没现款,行宫改做图书馆”。
  “楼胜利人真土,大宫拿去做警察所”:
  上句的“人真土”,说的是楼为人直率、憨厚,施政作为偶有偏激。下句的“大宫”,即铜陵天后宫,原称龙吟宫,位於西门澳海边,始建於明洪武年间,由江夏侯周德兴所筑,坐西南朝东北,面向西门兜大海。大宫奉祀海神妈祖林默娘,妈祖是渔民的保护神,每逢出海捕鱼前夕,上庙祈求妈祖庇佑一帆风顺;捕鱼归来,答谢妈祖保佑全船平安,满载而归。一年四季,大宫香火鼎盛,每逢妈祖冥诞前后数天,搬大戏,演潮剧,热闹非凡。
  大宫是铜陵十大神庙之一。在楼胜利“破除迷信,改造神庙”行动中,首当其冲,在被毁之列。对腾空出来的庙宇,楼本着就近、方便、合适的原则,改作他用。通过视察,他决定把大宫和下宫(明德宫)分别改为警察所和水上警察所之用。因二宫距离很近,业务性质基本相同,便于相互间出警联系。澳角尾宫(福兴宫),周围场地都是竹桁渔民在補网,故把它确定为捕网业工会会址。奉祀妈祖的三处宫庙,全部被破除掉,渔民们少了心理寄托,埋怨着:“楼胜利人真土,大宫拿去做警察所”。小孩也跟着哼……
  “楼胜利做没久,观音亭改成县政府”:
  上句即言楼在东山当县长的时间不会再长。下句的“观音亭”,在水寨大山(九仙山)之阳,明正德年间,驻守东山锦衣把总陈言倡建恩波寺,恩波寺前建一亭,奉祀南海观音,配祀地藏王,故称“观音亭”。后增建大雄宝殿及东西厢房。登高远眺,碧波万顷,水天一色,山上洞府天成,古榕盘根错节。处处有文武将官、高僧名士题咏碑刻。清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胜迹,成一方“人世仙境”。
  楼胜利虽系黄埔武官出身,但颇精通堪舆术。他相中九仙山,确认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时值破除迷信初起,楼胜利首先毁掉恩波寺的佛象,打响了“改造神庙”的第一炮。前节已说过,本厅拆去做公园,楼胜利这一阶段居无定所。观音亭的寺庙群,正是苦苦寻觅的县政府公署办公最佳的处所。“太合我意了”。一声令下,他把恩波寺、苏公祠、一粟庵、灵泉宫的僧尼一并逐出庙外,责令还俗,大门前挂上“东山县政府公署”大牌。同时把九仙山石室改建成“抗战纪念亭”和“建国楼”,楼胜利的寝室就设在“建国楼”内。“胜利”住“建国”与“东山县破除迷信节约献机纪念碑”园中的“胜利”、“建国”二亭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是有意还是寓意,只有楼胜利自己知道,我们只能猜想。
  此时的楼胜利时而临窗鸟瞰城郭万家美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更是心旷神怡。殊不知拜佛祖的香客找不到佛祖的金身,知道佛祖遭此厄运,便悻悻然咒说:“楼胜利做没久,将寺庙改为县政府”o1942年8月,楼胜利奉命调离东山,结束了他在东山的政治生涯,果然应验了人们的心理。不久,恩波寺部分寺庙又复兴。
  综上,楼胜利亲自上战场击退日军3次入侵;破除迷信,改造神庙;发动民众捐资购买“东山号”飞机一架,支援前方抗日;主建“东山县破除迷信献机纪念碑”公园、“中山纪念堂”、“东山县抗战烈士公墓陵园”、“建国楼”、“抗日纪念亭”;成立“东山县立初级中学”、“东山县立图书馆”;亲自采购粮食,解决民众饥荒。在其主政东山4年期间,还配合民主革命新潮流,下令剪掉男人的长辫子;解除女人缠足恶习,禁止妇女梳宫妆、凤凰头,燕尾头;提倡青年妇女留短发、学文化,足见其倡导民主,反对封建礼教,革除旧风陋习的进步思想风范,可谓政绩显著。楼胜利恩威并重的执政风格,足可说明其勤政、能政、善政的一面。“自古政声人去后”,对历史做出贡献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然而他也有不谙民众精神寄托和心理需求之憾,把东山人最敬仰的关帝和妈祖神庙也列入破除之列,稍失民心。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尤其在那特定的抗战历史时期,我们不应苛求于前人。后人有诗颂楼胜利——
  战火连天战略闲,明公作宰守东山。
  一心家国披肝胆,三击寇仇溃海湾。
  建立丰碑安义烈,破除迷信醒愚顽。
  改头放足化醇俗,闺阁如今尽解颜。
  2010年12月21日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本辑《东山岛文史》计收文稿35篇,总约21万字,共分为《东山·金门·澎湖三岛论坛论文选》、《海峡两岸关帝文化》、《黄道周文化》、《海峡长风》、《侨乡旧忆》、《史海钩沉》、《文化春秋》等栏目。着重于对东山县涉台关系史料、两岸关帝文化史料,黄道周文化史料、华侨史料、民俗和其他方面史料的深入调查挖掘,不断追寻发现,同时加以研究考证。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炳文
责任者
楼胜利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