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沚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87
颗粒名称: 泓沚泉
分类号: K928.4
页数: 3
页码: 284-286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清代至民国期间铜陵地区的历史文化名胜泓沚泉以及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文章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和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描绘,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历史背景。
关键词: 泓沚泉 东山县

内容

据清代《铜山志》载:“泓沚泉,在笔架石边石盘中,上镌‘泓沚’两字,右旁名人咏皆勒于石”。又据民国《东山县志》载:“泓沚泉,在笔架石边,石上镌‘泓沚’二字,今淤。”
  泓沚泉在铜陵顶街笔架石边,陈文登故居左侧,黍仔埕上。泓沚泉上部有一似龟背状的大扁石,形体酷似蟳,两侧前沿各有一块长方形石头连着,石头中间有一条较浅的裂痕,宛如蟳的两只大螯。石头上有藤蔓,春天有苔藓。正面看上去象一只刚出水的大红蟳在地上爬行。故名:“蟳石”或“蟳穴”。蟳石正中间有一条石缝,有一涓涓泉眼。泉从石罅中流出,流入石窟,产生汽泡,地理师说是爆在吐唾沫液。石窟水满再流入泓沚泉,泓沚泉有二个孔相连,先生说是蟳的两只眼睛,水流动时,阳光一反射,漾起微波,一眨一眨的。泓沚泉水常年不断,即使枯水期,也是微沁不竭。泉水澄滢如玉,漱之香润清甘。每逢大雨过后,泓沚泉水变成浅兰色的,很像是蟳的血液,民众说是“鲎血水”。
  不知何年何月,有一读书人上京赴考,路过泓沚泉,口渴肚饥,蹲下喝泓沚泉水,顿觉神清气爽,茅塞顿开。随即装满了一葫芦泉水,继续赶路。这个读书人在应考时,用葫芦里的水当饮料,并用以研墨。下笔时才思敏捷,挥毫落纸,如有神助。后来果然登科高中。返乡途中,又经过泓沚泉,记得当时在此取水,确信此泉水非一般之水,感其所助,即在泓沚泉边石刻留念。因年代久远,风化作用,石刻已模糊不清,但还依稀可辨。(即县志载“上镌‘泓沚’二字,右旁名人题咏皆勒于石”。)
  文革期间,有一不法之徒,想占其“蟳”的灵气,在此挖地基建造房屋,并把“蟳”的一支大鳌凿去一大半,还把建筑垃圾倒在泓沚泉上,又有一户人家把它整为平地,又建了房屋。后来破坏蟳石的这户人家,因神经不正常而迁居他处,现在人去楼空。是偶然?还是必然!让人生疑。
  在泓沚泉上,狮山下,笔架石边,蟳石居中之处,有一古民居,即“陈氏祖祠”,它坐北朝南,与川陵山相互辉映,大厅内有一阳刻的大匾额“文魁”,系嘉庆皇帝十三年“钦赐”。据说当年嘉庆皇帝在巡视考场时,见有一白发苍苍的长者也来应试,上前询其原因,长者跪答因家境贫寒,盘缠不足,又因途中风餐露宿,染上疾患等原因而耽误考期。而今前来应考,自是成竹在胸,志在必得。嘉庆皇帝调阅长者的试卷后,遂为其渊博的学识和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感慨不已,免其再试。并即赐“文魁”称号。长者即“陈氏祖祠”的先祖陈衡南。陈氏后裔称其“举人祖”。见清《铜山志》:“陈衡南,字一嶂,奉旨钦赐”。
  文革期间,“文魁”大匾被当做‘四旧日’勒令卸下来。陈家后人把大匾放在天井的猪舍上面,把猪舍的天井也盖上,足见其匾面积之大。后因猪得不到日照,不利成长,才请人把匾扛到海边丢掉。听远房亲戚老人说,这块匾是用沉香木刻制的。后人得到的是仅存的几斤重褂匾用的铜铸蝙蝠构件,却又把它当废品卖掉。于是只留下口头故事,特据实撰此文,以誌之。
  2010年11月10日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本辑《东山岛文史》计收文稿35篇,总约21万字,共分为《东山·金门·澎湖三岛论坛论文选》、《海峡两岸关帝文化》、《黄道周文化》、《海峡长风》、《侨乡旧忆》、《史海钩沉》、《文化春秋》等栏目。着重于对东山县涉台关系史料、两岸关帝文化史料,黄道周文化史料、华侨史料、民俗和其他方面史料的深入调查挖掘,不断追寻发现,同时加以研究考证。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炳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