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海晏河清”题书辨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86
颗粒名称: 石刻“海晏河清”题书辨析
分类号: K877.4
页数: 7
页码: 277-283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东山县著名景点钓鳌台的“海晏河清”石刻的历史渊源和相关人物、事件,以及围绕这一石刻产生的争议和新的发现。
关键词: 石刻 历史渊源 东山县

内容

在东山著名的关帝庙风景区,耸立着名为钓鳌台的巨型岩石,铜陵居民世代称为“仙脚桶石”。它背靠东山博物馆,面朝“石僧拜塔”景点,越过铜山古城,与东门屿文峰塔隔海相望,它左邻是天下第一奇石“铜山风动石”,右毗黄道周纪念馆和关帝庙。这里是景区内最为重要的景点荟萃之地,也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集中表现。
  钓鳌台正面石壁镌刻着“海晏河清”四个一米见方大字,古朴厚重,豪迈苍劲。落款是:“民国二十四年朱熙题”。自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今,将近80年过去了,人们一直认为“海晏河清”四字为朱熙所题书的石刻。
  民国版李猷明先生编纂《东山县志》第350页记载:“仙脚桶石在城东。有大石窟如浴盘,又有仙脚迹长尺许。民国二十四年,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朱熙勒‘海晏河清’四字于石上。”
  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方耀铿主编)《东山县志》第664页记载,风动石及附近的摩崖石刻:“主要有路振飞的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瑸、陈士奇,霞山居士的东壁星辉,李楷的咏风动石,孙尧的钓鳌台,朱熹的海晏河清等。”这其中朱熹为朱熙的笔误。
  但是,东山书法界的一些朋友从字体笔迹以及口口相传的说法,认为“海晏河清”是东山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高柏岭先生所书写。高柏岭先生几位健在而年已古稀的学生更是众说一词,认定“海晏河清”是高柏岭先生的字迹,更为可喜的是有几位是当年“海晏河清”书写过程的见证者。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高柏岭字迹变成朱熙的题词呢?这要从当年的风云际会说起——
  朱熙,1879年出生,湖南汉寿人。1908年11月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七期步兵科,1910年5月毕业。回国后在清政府任过教官、管带、标统。1911年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11月朱熙率部在苏州起义.他先后担任过国民政府陆军团长、旅长、师长。1913年被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予陆军中将。1929年开始任安徽省、山东省政府委员、民政厅厅长、兼任过安徽省代理主席。1934年8月,朱熙任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1936年6月兼任漳浦县长。他在任县长期间重视教育、文化事业,设立多家小学,开设医所,翻印《漳浦县志》,比较注重办实事和进行地方建设,颇有政声。他离任后漳浦县人感其功绩,在中山公园为其修建“汉寿亭”。
  朱熙在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一职任内颇有政声。在那个时代,名人政要因为自己书法不够好,请书法名家代书刻石是比较流行的做法,何况朱熙是一个深得百姓尊敬的好官。
  高柏岭,名尚志、号友古,生于1896年,卒于1951年,享年56岁。是八闽著名书法家,民国十年任东山县劝学所所长,东山县商会第二任会长。
  根据东山县铜陵高家族谱记载:“高公柏岭,生于书香之家,祖父高炯耀是清末秀才,幼时天资聪颖,尤爱书法,受祖父的熏陶,学业日臻。他善于写各体,其书法源习秦汉篆隶,又谙魏碑,金石韵味浓郁。行书中锋行笔疾如风,线条如怪石盘根,笔墨纵横习舞,高度情绪化,出手新奇,千变万化。公传世之代表作有《五里亭》、《海晏河清》、《黄道周竹扇诗》等。新加坡星洲东山同乡会馆著《石斋故里是吾乡》一书载入高柏岭公之四幅作品。
  纵观高柏岭先生的所有作品,离奇雄迈,寓巧于拙,旁涉唐人怀素之笔意,于不经意中见书卷气,瘦削中显媚姿,自有面目。部份作品珍藏于县博物馆,大部份作品于“文革”期间流散在民间”。
  高柏岭先生一生重视教育,热心教育,青年时代执教于东山、厦门、龙海角美一带。1921年任东山县劝学所所长;1941年时任县长楼胜利倡办东山初级中学,他被聘为国文及书法教师,为八闽培养出一批书法人才。
  高家族谱明确记载“海晏河清”是高柏岭先生的作品。东山县铜陵高家族谱又载录台湾书法家沈松友先生的回忆说:“高老师个子矮小,面庞略长,皮肤黝黑,显得挺精神和结实,他性情温顺慈祥,教书一丝不苟,给学生的字贴都亲笔签名,作业认真批改,十分负责任,学生非常尊敬他,是当时八闽最出色的书法家,人们都以能得其墨宝为荣,他为厦门的‘德昌’、云霄的‘礼堂’、东山的‘哲记’等书写的招牌、匾牌引人注目。”
  另据台湾书法家谢金文先生回忆介绍:“当时高老师名声在外,润笔颇高,但求书者仍无间断,现古城内的‘仙脚桶’石刻署有民国二十四年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名的‘海晏河清’四个大字,就是出自高老师的手笔,在书写时还是吾谢金文和老师的长子为老师研墨铺纸呢”。
  笔者自从读过家谱,看到台湾书法家谢金文先生的回忆介绍,一直心存疑惑,无奈朱熙和高柏岭两位前人早已英逝,所幸的是高柏岭先生在国内尚有高尚平、沙长钟,在台湾有沈松友、谢金文、陈洪甄等学生。陈洪甄先生的书画名冠海峡两岸,是高柏岭老师最得意的学生。高尚平先生原为商业部储运司司长,退休后继续研究书法、绘画,他现居住在北京,其书法作品被东山许多亲朋好友收藏和悬挂。
  日前,笔者与老同学也是东山县侨联副主席、黄道周研究学者陈旭山就“海晏河清”的有关问题,向书画界、文史界的朋友们进行了解调查,还一起先后拜访了高柏岭先生的二位学生。
  7月1日,我们首先来到沙长钟先生家。沙老先生今年已经84岁了,虽然清瘦,眼睛却炯炯有神。知道来意后,沙老先生立即拿出一本装祯工整的字贴,他说:“这是老师亲笔编写的,总共两本,另一本给高尚平。字贴字体有草书、魏碑,还有颜柳兼,颜柳兼一般人不清楚,它是老师独创的字体,老师巧妙的将颜真卿、柳公权两位大师最具特色的技法熔合一体,独树一格”。
  我们问及“海晏河清”的书写过程,沙老先生说:“我是1945年后也就是抗战胜利后才开始向高老师学习书法的,当时已有十多岁了,在老师家里除了练写,经常帮老师辅纸磨墨。有时,当地店铺或富裕人家有人求字,老师都先用淡墨写在旧报纸,或毛边纸上,一般都由我描边,书写好后向店铺换米,当时以一个字换一斗米。书写‘海晏河清’四个大字时间较早,我不在现场,但是‘海晏河清’是颜柳兼字体,从行书运笔的手法,我认为那就是老师的手笔。咱们这个地方旧时的风气习俗是写大字的人一般不肯将自己的名字题在寺庙或者公共景点,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能镇得住,一般人是不愿意将自己的名字题在寺庙里让人朝拜,或者题在公共景点展示,因为自己分量不够重,所以,高老师书写,朱熙题名,合情合理。”2012年7月3日,笔者在与东山县图书馆馆长游明元同学座谈中,得知谢金文先生刚好回乡探亲,经其弟东山鸿文美术馆馆长谢学文先生告知住址及电话。7月4日笔者与陈旭山先生随即在西埔镇拜访了谢金文先生。
  谢金文民国十八年(1929年)生,东山探石人,幼时在东山关帝庙读书,师从高柏岭先生学习国文兼书法,长大后,就读漳州市师范学校艺术、美术专科,民国三十九年即1950年3月1日去台湾当兵,先后在金门小学教书,继之担任校长,1989年退休。
  7月4日下午,我们在浓浓的乡情中促膝交谈,谢老先生说:“海晏河清是高老师书写的,当时,我确确实实与老师的大儿子高镇尧为其铺纸和磨墨,更何况海晏河清的字体是颜柳体,是高老师独创的字体。当时在东山除了陈洪甄、高尚平等几位老师的学生,是很少有人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民国七十八年(1989年)我退休后回乡探亲,到帝君庙祭拜帝祖,再去仙脚桶时,却发现石刻海晏河清变成朱熙题,而我记得当时,明明是老师站在竹架上书写。那个时候,我很气愤,并曾多次向有关人士诉说及争辨。”后来谢老先生说到他对帝君庙很有感情,童年时曾经在那住过3年,也说到朱熙的字不是很漂亮,但在东山很出名。
  7月6日,陈旭山先生再次听到东山书画界一位朋友的介绍,那位朋友曾经与台湾书法家沈松友谈及“海晏河清”书写过程,他转述了沈松友先生的说法:由于“海晏河清”每个字有一米见方,字太大,高柏岭老师先请石匠凿平石壁,用布捏成团,蘸水写在石壁上,利用依稀可辨的水印,用浓墨描边,再请石匠凿刻。另外,“民国二十四年朱熙题”几个小字是高老师用毛笔直接书写的。当年,沈松友先生是提水桶供高柏岭老师蘸水书写的人,他是整个书写过程的亲历者。
  根据以上高柏岭先生三位学生的回忆及介绍,事实情况归结如下:
  第一,沙长钟老先生说当时还不是高柏岭老师的学生,没有看到“海晏河清”的书写过程。后来他师从高老师学习颜柳字体,颇有心得,家中门扇题字颇得高老师颜柳字体真传,他认定“海晏河清”是高老师字迹无疑。
  第二,谢金文老先生说“海晏河清”是高老师书写的,当时,他和老师的大儿子高镇尧为其铺纸和磨墨。
  第三,沈松友老先生说高柏岭老师先请石匠凿平石壁,用布捏成团,蘸水写在石壁上,利用依稀可辨的水印,用浓墨描边,再请石匠凿刻。当年,沈松友先生是提水桶供高柏岭老师蘸水书写的人。另外,“民国二十四年朱熙题”几个小字是高老师用毛笔直接书写的。
  由此,笔者似乎可以做出结论:钓鳌台岩壁上的摩崖石刻“海晏河清”系高柏岭所书,由朱熙所题,而落款仅有题刻人没有书写人。
  2012年7月8日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本辑《东山岛文史》计收文稿35篇,总约21万字,共分为《东山·金门·澎湖三岛论坛论文选》、《海峡两岸关帝文化》、《黄道周文化》、《海峡长风》、《侨乡旧忆》、《史海钩沉》、《文化春秋》等栏目。着重于对东山县涉台关系史料、两岸关帝文化史料,黄道周文化史料、华侨史料、民俗和其他方面史料的深入调查挖掘,不断追寻发现,同时加以研究考证。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永川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