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黄氏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83
颗粒名称: 铜陵黄氏调查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0
页码: 246-26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铜陵黄氏的历史渊源、各支派介绍以及迁徙情况。文章通过对铜陵黄氏的调查和采访,详细梳理了黄氏在铜陵的迁徙历程和各支派的发展情况,对于了解铜陵地方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氏 氏族 铜陵

内容

铜陵,位于东山岛东北。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建城防倭,设铜山所,隶属漳浦;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归诏安县管辖;民国5年(1916年)东山建县后称公道镇(部分属正义镇),1950年解放后称城关镇,1985年改称铜陵镇。
  黄氏进入铜陵时间
  考铜陵黄氏历史,至少在明朝初年就有黄姓族人在铜山居住。《关隘顶黄氏族谱》记载:“始祖考启裕公也,原驻兴化府莆田县兴德里前黄村。缘有明洪武二十年编隶军籍,二十七年移调官军防守铜山所,驻于郭内东厢子孙家焉。”现已查明,黄启裕在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进入铜山,上文说黄启裕“驻于郭内东厢子孙家焉”,应该是在黄启裕进入铜山前,已经有黄氏族人居住铜山,黄启裕到铜山后,住在黄氏宗亲的子孙家中。
  另据《莆田侨乡报》2011年8月连载《黄道周祖籍、世系辩析》(作者黄鸿恩、朱金明)一文说:“黄岸第十五(六)世裔孙黄仪,‘元季之乱由莆田军城西山牌铺避居铜海深井,遂成为迁铜第一世’”,如此说真实,则黄氏进入铜山的时间应提前至“元朝末年”。
  铜陵黄氏各支派介绍
  从2005年至2012年,历时7年多,笔者对铜陵黄氏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截至本文完稿,笔者采访的铜陵黄氏共有72个分支,合为39个支派。
  以年代划分,明代迁入铜山的有深井黄氏、部衙黄氏、澳路街黄氏3支派,其余多在清代迁入铜山,少数在民国年间迁入。从迁入原因看,以谋生为目的的最多,随军进入的只有开基深井的黄启裕。以距离来划分,远的从莆田、福清,近的从漳浦、长泰、诏安,少数从本县农村来,以漳浦最多。以现有人口数统计,深井黄氏最多,其次为部衙黄氏、澳路街黄氏、南门隘门内黄氏等。现把调查结果分列如下:
  一、深井村黄氏
  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兴化府莆田县兴福里前黄村人黄启裕随军戍守铜山水寨,后定居铜山,成为深井村黄氏开基祖。黄启裕生四子:长子廷存、次子廷贵、三子廷尧居铜山,四子廷美回籍兴化。廷存、廷贵、廷尧后裔分居三地,开关隘顶、南门、菜园地三大派,分为23个分支,至今已传二十世以上:
  (一)康熙初年,深井村黄廷存后裔黄醇谨(讳进忠)移居关隘顶,为关隘顶黄氏开基祖,其分支有伢埕黄氏、前街黄氏(黄茂发、黄水源一派)、澳角尾黄氏(鸟仔电派)。
  (二)据传,黄启裕次子黄廷贵的后裔移居南门,为南门黄氏开基祖。另据黄匡国《南门黄氏尊敬堂》一文载:六世祖黄道琛居深井村,八世祖有三子,三房居深井村(菜园底),次房迁居南门。从南门黄氏分支的有石鼓街黄氏、琥珀井黄氏(黄启明派)、黄瑞云一派、黄穗一派、后街黄亮一派。
  (三)黄廷尧后裔留守深井村(现称菜园底,或说菜园底黄氏为黄道琛后裔)。从菜园底黄氏分支的有琥珀井黄氏(黄若清、黄柔卿派)、桥雅头黄氏(黄仲通派,包括石龟黄氏)、澳路街黄氏(九红代派)、澳路街黄氏(黄元和)、狮窝奶黄氏、盐埕顶黄氏、文公祠边黄氏、顶街黄树一派、黄户一派、桥雅头黄三丙一派、黄昌一派、黄乌脚一派。
  二、部衙黄氏
  明万历末年(1615年前后),部衙黄氏一世祖从福清(一说泉州,一说长泰)迁入铜山(据2005年黄炳钦编《重修黄氏本源堂宗谱》)。部衙黄氏有5个分支,分别是本源堂黄氏、桥雅头黄氏(黄碧珍派)、桥雅头黄氏(黄家惰派)、南门松树脚黄氏、下田池黄氏,至今已传十五世。
  三、漳浦迁铜陵共有17个分支,分别是:
  (一)澳路街黄氏
  澳路街黄氏先祖原籍漳埔县高山,约于明天启年间(1625年前后)入铜山,在海边搭寮烧灰,后娶妻生子,定居铜山,祖厝在今澳路街,俗称“澳路街黄”(据2007年黄炳钦编《澳路街黄氏族谱》)。澳路街黄氏有3个支派,分别是澳雅头黄氏、六角井黄氏(包括黄第派)、后尾池黄氏。
  从漳埔县高山迁入的还有:南门黄氏(高山派)、双崆井黄氏、下街黄氏小宗。
  (二)从古雷、杜浔等地迁入的有:南门大池边黄氏、粟埕黄氏、后街黄怀康、澳角尾黄氏、九街黄泰山一派、黄乌定黄河清一派、口菜园黄氏、黄绍余一派、顶街黄温柔、南门仙公巷黄氏、石笋池黄氏、城内石仔路黄氏等。
  四、从其它地方迁入的有10个分支,分别是:
  (一)县内迁铜陵
  南门隘门内黄氏先祖原居莆田,一迁居坑内村(现属西埔镇),二迁居西坑村,因与林氏族人发生纠纷,三迁居南门隘门内居住。
  池仔顶黄氏、草厝顶黄氏二派原居前何村边“宗崎”村,约在清末先后迁移铜山。
  后宅黄氏迁铜陵有三个分支:观音亭黄氏、东岭大庙边黄氏、黄海宝派。
  铜钵黄氏迁铜陵有黄振生兄弟一派。
  (二)南门井仔脚黄氏
  清朝末年,黄乌番从诏安来铜山垦荒,在南门井仔脚有一大片田地。黄乌番年老无妻儿,看到好友老张子嗣甚多,要求老张分一子给他当嗣子。老张答应了黄乌番的请求,张入黄家,传下南门井仔脚黄氏一派。
  (三)大庙头黄氏(北极殿对面)
  据传其先祖原居广东省汕尾(待商榷),清朝末年迁入铜山。
  (四)顶街黄氏
  顶街黄友典一派据传其先祖从长泰迁移铜陵顶街。
  五、下列10个分支黄氏先祖何时从何地迁居铜陵,至今未解:
  (一)火路局黄槌、黄寿一派。
  (二)火路局黄福、黄永来一派。
  (三)关隘顶边黄忠吉、黄海一派。
  (四)大庙头黄氏(北极殿右边)。
  (五)城内楼仔厝黄九治一派。
  (六)下庙顶黄茂金一派。
  (七)池仔顶黄铭一派。
  (八)黄金谋、黄守真一派。
  (九)西门兜黄氏。
  (十)城隍公边黄氏。
  六、铜山人黄满,约在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0年间)被派遣往澎湖戍守,退役后居澎湖马公,育六子,至今已传七世,其属于铜陵黄氏何派系,至今未能对接。
  除此之外,还有从龙海、长泰等地迁移铜陵的黄氏家族,因其人数较少,居处不固定,未予列入。
  祠堂、家庙、故居、昭穆联
  铜陵黄氏各派系只有南门黄氏有独立的祠堂,位于南门,抬梁式悬山形结构,进深两间,面阔三间,门前有大埕,俗称“南门大埕”;祠堂大门上方有“黄氏祖祠”石匾额。民国年间,南门“黄氏祖祠”成为东山县各界政治、文化活动重要场所。据民国《东山县志》、《东山文史资料》等载:民国六年(1917年)二月,东山教育会成立,会址在南门大埕黄氏祖祠,会员百余人;十一月,县商会成立,会址设南门大埕黄氏祖祠。民国十五年(1926年),成立各业同业公会,会址初设恩波寺,嗣迁南门大埕黄氏祖祠。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一月,东山县政府改称中华共和国龙汀省东山县革命政府,在城关南门大埕举行庆祝大会。1934年元旦,东山改为“抗日人民政府”,在南门大埕举行群众庆祝大会。1940年冬,公道镇镇公所在南门大埕放映无声电影,为县内有电影活动之始。1947年,国民党竞选国代,城关选区在南门大埕召开选举大会。
  铜陵黄氏各派系家庙有关隘顶黄氏家庙、菜园底黄氏家庙、部衙黄氏家庙、本源堂黄氏家庙、澳路街黄氏家庙等,这些家庙都设在居住区,和住所连在一起,非独立结构。
  黄道周故居位于菜园底顶厅,抬梁式悬山形结构,进深一间,面阔三间,两旁有厢房连在一起。中堂供奉黄道周画像,两旁有对联“纲常万古谁能偶,节义春秋孰比肩”。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菜园底黄氏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纪念“圣人祖”黄道周。
  部衙本源堂黄氏家庙中堂有昭穆联,上联是“紫子振家声书圃研田朔秀实”,下联是“孟孙承祖德蘋筐藻闾荐馨香”;联中的“子”从第七世序名,至今已传至十五世“朔”字辈。
  人物传略
  黄道周
  黄道周,明万历十三年出生于铜山所深井村(隶属漳浦县)。父亲黄嘉卿受明理学影响,从小对黄道周要求严格。黄道周五岁入私塾读书,十四岁游学广东博罗韩日瓒大夫家,赋博罗二赋,被誉为“闽南才子”;十七岁独居东门石室,发奋苦读经史,自号“石斋”。二十三岁父亲去世,两年后奉母移居漳浦县城东郊。三十九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与同科进士王铎、倪元璐相约创新书法,力求遒媚,其所书人称“漳浦体”,对后代书法界影响很大。崇祯朝,为营救首辅钱龙锡、弹劾杨嗣昌、反对增派民饷,反对与满清议和,前后共向皇帝上奏章三十篇,二次被削职,一次被逮诏狱,其行为震动朝野。一生著述繁富,凡天文、历史、人物、医学,无不涉及;诗、文、碑、赋,数量众多。曾在漳浦、漳州、龙海、浙江大涤山等处讲学,内容涉及广泛,不尚空谈,学生有问必答,其教学内容录《榕坛问业》一书,后收入《四库全书》,誉满天下。隆武朝,自请募兵北伐,战败被俘,宁死不屈,临刑前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优”,从容就义。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评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乾隆皇帝称赞其“立朝刚正,不愧古今一代完人。”明路振飞誉其为“铜山三忠臣”之首,其名字铭刻在铜山风动石上,千秋万代,永志不忘。
  黄振昭
  黄辉,字振昭,一字式周,号晓斋,清铜山部衙黄氏八世孙;道光六年(1826年)生。道光末年选拔为贡生,后被选派为台湾县学教谕,居台数年,为台湾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咸丰四年(1854年),为防贼匪侵扰铜山,黄振昭、陈德千、孙有全等捐资倡建铜山外城,人德之,为其立“怀德碑”(见《东山县志》)。
  道光初年,常有当地人在忠端公黄道周位于后澳的祖先墓园周围掘土取石,侵扰墓园。咸丰五年(1855年),诏安县知事杨福五莅铜山,黄振昭拜谒杨知事,邀杨知事亲往察看,将忠端公祖墓山界四至丈量清楚,杨知事亲自书成《黄山碑界序》。十月,黄振昭会同陈德千、陈振年、孙有全、黄登第等人为《黄山碑界序》勒石。此碑现存关帝庙碑廊。
  同治九年(1870年)秋菊月,武庙兴工重修,黄振昭捐款十元,又捐大石阶一条,其芳名铭刻《重修武庙碑记》。此碑今尚立在关帝庙内大院右回廊。
  据《部衙黄氏宗谱》等载:黄振昭自道光末年出仕,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历任台湾县学教谕、漳澄道盐运使、特授广东白石场正堂盐课大使(正五品)等职凡四十年,至光绪年间,突然在任上去世。
  九红〓黄振发
  黄振发,字献珍(一说显珍),人称“九红〓代”,清代铜山著名航海人。从新发现资料看,黄振发约在清朝嘉庆二十年生,卒于同治末年(约1815年-1874年。按:之前笔者在《黄振发智取贼盗》一文中记载黄振发出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误,现予更正,特此致歉),其容貌威严,身长体健,长年经营航海货运,船号“黄振发”,船头漆青色为标记,人称“青头黄振发”。政协东山文史资料研究室编《东山文史资料》第六、第七期合刊本P10记载:“(清)咸丰九年(1859年),铜山李德义、黄振发等营运商船专航南洋群岛各地……船员配备每船十至三十人。”
  清朝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澳路街居住着黄、李、马、陈等大户,成为诏安“撞壁贼”经常光顾的地方。有一天,黄振发航海回来,听报诏安“撞壁贼”要到铜山抢劫,黄振发设计把“撞壁贼”引到澳路街来,利用地形地物,率领船伙计和邻居青壮年巧妙设伏,把“撞壁贼”一网打尽,从此以后,四方盗贼都把澳路街称为“恶路街”,不敢再跨入一步。
  有一次,有商家把一批贵重物品交给黄振发发运。南日岛海贼闻讯动心,纠集各方力量,要在南日岛内海道把黄振发截下来,发笔大财。黄振发巧施妙计,把纠集在一起的海盗船引开,各个击破,把南日岛海贼打得一蹶不振,成为人们心中的海上英雄。
  清朝同治末年(约1874年),黄振发在上海蒙冤入狱,自杀身亡。
  黄江
  黄江,1948年生。1961年,13岁的黄江小学毕业,因家庭困难辍学进入城关渔业第三大队参加捕鱼生产。离开学校的黄江从未放弃学习,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种知识,增长才干。1966年5月,黄江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应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驱逐舰六支队。进入部队后,黄江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平,从战士逐级晋升,历任副长、舰长、副大队长、大队长、参谋长、东海舰队作战处长、舰艇训练中心主任兼教练舰长、厦门水警区司令员、海军广州基地参谋长、榆林基地参谋长、南海舰队参谋长、海军指挥学院院长、东海舰队副司令员等职务;其间考取了海军指挥学院研究生学历。
  黄江从士兵一级干起,有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善于处理海上各种突发事件,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多次随团或率领舰队出访澳大利亚、罗马尼亚、俄罗斯、法国、芬兰、土耳其、日本、菲律宾。2000年7-9月,黄江率领由深圳号导弹驱逐舰和南仓号远洋综合补给舰组成的海军舰艇编队,访问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和南非三国,其中对坦桑尼亚和南非的访问,是我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连续航经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首次绕过好望角,首次访问非洲大陆。
  1997年,黄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任上晋升少将军衔。
  据《东山县实验小学校史》
  正误
  与黄峭山关系似是而非:调查中发现,铜陵黄氏许多支派都藏有黄峭山“信马登程往异乡,任寻胜地立纲常……”的寻亲诗,由此认为黄峭山是其远祖。笔者经过详细考证,只有从漳浦高山迁移铜陵的澳路街、双崆井、南门(高山派)、下街黄氏小宗4支派确实属于黄峭山后裔,其余尚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黄道周后裔问题:民间传言,琥珀井黄氏(黄若清、黄柔卿派)为黄道周嫡系后裔。经调查,只是传言而已,未有文字或实物能证明其说真实。
  关于伢埕黄氏藏三道圣旨:据《闽南日报》、东山电视台等报道,在伢埕黄氏大厅发现的表彰黄象新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的三道圣旨,颁发人是清嘉庆皇帝。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黄友恭五弟黄友信在台湾国家图书馆复印的《台湾文献丛刊》资料证明,颁发表彰黄象新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的三道圣旨的,是乾隆皇帝,而非嘉庆皇帝。
  关于黄振昭的记述:民国《东山县志》P172载:“黄振昭,字武周,道光六年廪生,白石场盐大使”的记述有误。应为:黄振昭,字式周,道光六年廪生,后选拔为贡生,道光末年被选派为台湾县学教谕,咸丰五年后授广东白石场盐课大使(正五品)。
  黄文华七子都在澎湖出生:近年来,关于菜园底黄文华七个儿子出生地问题,有不少文章出现失误,引发黄文华子女不满。如有文章说黄文华长子黄友谦,次子黄友让在铜陵出生后,才被黄文华带到澎湖去,与事实不符。据笔者调查,黄文华在民国初年(按:约在1922年)与师兄弟朱水林、朱钦应邀到澎湖天后宫担任木雕、彩绘工作,1926年回铜陵与林银杏结婚。1930年,黄文华携妻过澎湖定居,在澎湖生育七子三女。1949年,黄文华携三子友恭回铜陵探亲,因妻舅挽留,黄友恭留居铜陵,其余六子三女分居台、澎。
  风俗
  崇学重教铜陵黄氏自古就有崇尚知识、重视教育、自学成才的好传统。黄启裕定居铜山深井后,把莆田人重视教育的风俗作为传家宝,其三子黄廷尧后裔“三代单丁四代贫,鲎藤养囝出圣人”(语出琥珀井黄氏十四世黄昭),培养出“学贯古今”的大学问家黄道周,对铜陵黄氏各派影响很大。今天,铜陵黄氏子孙有多人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成为研究员、专家、教授,在各行各业卓有贡献,与黄氏家族自古传承的崇学重教的风俗分不开。
  吊“家先”铜陵黄氏自古有在春节期间或祖先诞辰那一天,将祖先的画像吊在家中大厅墙壁上供后代瞻仰的习俗,俗称“吊家先”。
  黄道周像辟邪盐埕顶黄氏家中供着一幅黄道周像,早年间每逢黄道周诞辰这一天,盐埕顶黄氏就轮流把黄道周像请到家中祭拜,从不间断。据传说,早时盐埕顶黄氏有人得寒热病,请来黄道周像放置病人房中辟邪,病人就痊愈了。
  女子主祭四时八节,黄氏家族祭祀家中祖先,或拜天公、关帝等神灵,由宗族中女性长辈主祭。
  重香火不重血缘笔者在调查发现:铜陵黄氏有许多家庭没有生育男丁,只有女儿,却把亲生女儿送给别人,然后向别人抱女婴来抚养,长大后招女婿承接香火。这种重香火不重血缘的做法与众不同。
  人名文化出于迷信,或文化水平低,为子孙命名时多用“土名”,形成一种有趣的“人名文化”,有很深的时代印记。笔者在调查中搜集了很多这样的人名,如嗡、猪囝、阿杂、铁丁、粿头、阿卖、十二、阿蒂、虎西、大目、阿冻、拾鱼、拾菜、阿龟、番薯、乌番、铜、钱、镭、阿母、二穿、县担、县笼、阿头、卖蚵、歹鹄、水龟、咸橄、生蒂、爱吃、钟芝、蛤鼓、阿傻、九虾、阿歹、阿掱、噜、黑、白、赤、查某婆、白粬、阿芋、东坑、阿麦、阿笠、阿瓜、阿景、阿尾、阿球、阿色、阿料、乌咀、阿唇、阿品、和尚、老鼠、阿鳖、九年、心瓠、红箸、塗、矮古、憨、垅、扁、买母、无鼻、哑九、五都、阿牛、鱼母等等,不胜枚举。这种“土名”习俗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已经少见。新时期以来,铜陵黄氏在为子孙命名时,经常出现“鑫、烨、俊、昱、煜、毓、颖、霖、斐、浩、堉、悦、祺、琪、淇、懿、奕、馨、琛、翰、涵、楠、琳、莹、琰、萱、婷、娜、瑶、淑、婕”等字,其中“鑫、俊、昱、煜、毓、颖、婷、娜”是利用率最高的。
  敬惜字纸铜陵黄氏自古以来有敬惜字纸的习俗。早年间,黄氏长辈不管是在家中,或是在路上,凡看到有丢弃的字纸,都要拾起来放进金炉中焚烧,不随便践踏。如果小孩不懂,把字纸随便丢弃,一定会受到大人的责骂。上世纪六十年代,部衙本源堂黄氏还保留这种习俗,笔者受其影响尤深。此风俗后来渐渐淡化,现已荒废。
  捐资行善
  清咸丰四年(1854年),黄振昭、陈德千、孙有全等捐资倡建铜山外城,人德之,为其立“怀德碑”(见《东山县志》)。
  咸丰七年(1857年),岁大饥,黄家琛(按:部衙黄氏本源堂九世)买米平粜,救活无数。会太平军迫侵邻邑(云霄),外米断绝,民心恐慌,适有台湾商船载米北上,遇风漂至本境,琛悉高价收买,从事赈济。诏安知事程荣春题赠“以仁存心”四字匾额(见民国《东山县志》)。
  光绪二年(1876年)岁丙子阳月,众绅董仝住持僧广益敬立《重修武庙碑记》开列清同治玖年(1870年)菊月兴工重修铜陵武庙所有捐收芳名中,特授白石场黄振昭捐十元,又捐大石石今一条;本铜黄新泰十元;本铜捐户:贡生黄振山卅元、贡生黄逸承二十元、黄母十元、黄荣丰二元、黄振章二元、黄革化二元、黄兴二元、黄正中一元、黄镇中一元。
  中华民国庚申年(1920年)葭月,董事马兆麟等敬立《重修武庙碑记》载:光绪戊申年(1908年)瓜月兴工捐题芳名中,有黄福、黄耀兴、黄完盛、黄源盛、黄永镇、黄传合、黄建合、黄树、黄土敢、黄瑞兴、黄裕盛、黄广裕成、黄源泰、黄春发、黄泰记、黄祥瑞、黄隆和、黄乌灶、黄阿美、黄阿匏、黄太兴、黄金顺兴、黄元二、黄绵成、黄生、黄泰源、黄兴、黄景山、黄泰发、黄阿三、黄莲花、黄协隆、黄昌隆等名列碑中。
  1987年10月,旅居新加坡东山籍华侨集资46000元购《四库全书》一套赠送东山县图书馆,其中,部衙黄氏本源堂十二世黄宝祥捐3000元、十三世黄雪华捐1000元。
  新时期,铜陵黄氏经营的公司、企业及个人,多次为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援助贫苦学生、救助海难、抗洪救灾、四川大地震等无偿捐资,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台澎往来
  铜陵黄氏与台、澎之间交流,可上溯至明代。据史料记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明政府设澎湖巡检司,派兵驻守澎湖。万历二十年(1592年),增置“澎湖游”,春秋讯守。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下令长戍澎湖,有一大批铜山籍将士奉命戍守澎湖,其中有铜山黄姓将士。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清政府设澎湖“班兵”,有一批铜山籍黄姓将士因此留居澎湖,有一部分黄姓将士在戍守中阵亡。铜山民众曾在南门海边设了一个义冢,埋葬戍守澎湖阵亡将士的骸骨。埋葬在义冢的黄姓将士有姓名可考的有黄成嘉、黄春、黄国、黄碧禄、黄汉生、黄生等9人,人数居有姓名可考的阵亡将士总数的第三位。
  清顺治五年(明永历二年,1648年)八月,郑成功在铜山设立储贤、储胄两馆招贤选能,铜山黄见常、黄骧陛等先后投在其麾下任职。黄见常任监纪司,黄骧陛任文职,后随郑成功渡海入台。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铜山伢埕黄氏后裔黄象新任澎湖水师协标右营游击,后奉命入台平叛,战功卓著,先后升任广东澄海副总兵、舟山总兵、广东水师提督、澎湖前营都督等职务。据传,黄象新后移居台湾。
  道光末年(1850年前后),铜山部衙黄氏八世贡生黄振昭被委派为台湾县学教谕,居台数年,为促进台湾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咸丰六年(1856年),贡生加五品衔黄步青向铜山龙吟宫捐龙柱两对。其中一对在龙吟宫后庭,一对现敬奉于台湾鹿港天后宫(据海峡书局2010年版《走进东山——旅游胜地,海岛明珠》)。
  咸丰年间(1851年-1860年间),铜山人黄满被派遣往澎湖戍守,退役后居澎湖马公,育六子,至今已传七世。其五世孙黄英强现为美台医学物理师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曾来铜陵寻亲。
  咸丰年间(1851年-1860年间),铜山桥仔头黄氏黄进祥前往澎湖戍守,留居澎湖。后,黄进祥弟黄进禄长子黄钟芝、次子黄蛤蛄也前往澎湖戍守。
  民国初年,城关深井(菜园底)黄氏擅长木雕、彩绘、油漆的黄德建、黄文华父子先后应邀赴澎湖参加天后宫、北极殿重建。黄文华后定居澎湖,其妻林银杏带一箱歌册随丈夫居澎湖,在澎湖演唱“东山歌册”o1946年,黄文华参与了澎湖马公东甲北极殿的重建工作。马公东甲北极殿内的木雕、油彩都是黄文华亲手制作,现在殿内供奉的“大圣神”(孙悟空)神像,也是黄文华雕刻。黄文华长子黄友谦随父亲从事彩绘、油漆工作,把西方油画绘画技术引入彩绘,融合东西方技法,擅于运用鲜艳色彩表现其个人独特的风格,所绘门神威严传神、出神入化,达到很高的境界。上世纪70-90年代,澎湖的宫庙门神彩绘多出自黄友谦之手。1997年,黄友谦绘制的澎湖马公东甲北极殿门神,被视为黄友谦的杰作。
  1953年9月10日,黄荣章同刘荣庆、李坪等,在国民党军队占领的鼠屿举行武装暴动,消灭国民党200师598团一个加强排的兵力后,从海上游回大陆,受到华东军区司令部嘉奖。
  1990年春节,部衙黄氏裔孙、台湾国术会损伤接骨技术委员会研究员、足反射区复健法病理按摩师黄国华携太太回铜陵祖家探亲,义务为乡亲治疗,并应东山县红十字会、中医院等组织和单位的邀请,举行足反射区复健法病理讲座。
  1995年,石鼓街黄氏十八世黄旺子黄金生回铜陵探亲,修撰《江夏炎公传隆渔行黄氏派下谱》。
  2006年,黄炳钦编《重修黄氏本源堂宗谱》由旅居台湾的十一世黄友井带入台湾对接。
  2009年,城内楼仔厝厝黄茂回铜陵省亲,其二媳妇张淑美编《楼仔厝黄氏族谱》。
  2011年6月,旅居台湾高雄的顶街黄文通之女、高雄“东山同乡会”理事黄愉婷参加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回乡寻找族亲。
  铜陵黄氏旅居台、澎、金门的还有:
  关隘顶黄氏十五世黄庆顺、十六世黄长顺、黄阿螺、黄坤、黄尧,十七世黄志忠等。
  关隘顶分支顶街黄锡五,黄志雄。
  南门黄氏十八世黄祥、黄福溪、黄枞。
  菜园底黄龙,民国年间定居台湾嘉义,当法警,至今已传四世。
  琥珀井黄氏十四世黄启华。
  石鼓街黄氏十八世黄旺。十九世黄晋国,1990年前后任总统府助理员。十九世黄满才,一名黄祖谦。
  狮窝奶黄氏十六世黄坤友、黄〓。
  桥雅头黄氏(黄仲通派下)二十三世黄良欣、黄良旭。
  石龟黄氏黄武湖(一名黄宪亭)。
  顶街(菜园底黄氏分支)黄志雄。
  黄氏本源堂旅居台湾的有:大房十二世黄立雄、黄茂华。四房十二世黄友湖。五房十二世黄永泽。六房十二世黄友恒。
  桥雅头黄家情派下十二世黄茂顺,一名黄振通。
  桥雅头黄氏(部衙黄分支)十二世黄无鼻,十三世黄定科、黄瑞祥、黄瑞旺、黄水春。黄钦旅居金门。
  南门松树脚黄氏黄来福。
  澳路街黄氏十三世黄怀祖。
  南门隘门内黄氏黄阿来。
  南门高山黄氏四世黄福民。
  下街黄氏小宗黄荣福。
  顶街黄树派三世黄锡五、五世黄志雄。
  顶街黄温柔派三世黄锄强、黄锄荆。
  城内楼仔厝黄茂。
  下庙顶黄茂金二子黄森、三子黄龟旅居台湾。黄森在台湾军队中服务,中将军衔,娶白崇禧孙女为妻。黄龟曾回铜陵探亲。
  大庙头黄氏(北极殿右)黄成玉曾在金门建造番仔楼,其长女黄丽贞居台湾,黄丽贞丈夫为台军将领,中将军衔。黄丽贞曾四次回铜陵探亲。
  黄守真次子黄杰、孙黄升凯居台湾。
  深井分支澳路街黄氏黄义。
  后尾池黄氏黄汝泰。
  口菜园黄氏黄定裕。
  池仔顶黄氏黄荣金。
  铜钵迁铜陵黄氏黄汉池。
  旅居海外
  关隘顶黄氏十五世黄庆定、十七世黄攀德居新加坡。
  南门黄阿头居南洋。另据《东山文史资料》第二辑载:南门黄秋菊旅居印度尼西亚,其父亲黄朴是最早旅居印尼爪哇岛的东山人。
  桥雅头黄氏(黄仲通派下)二十四世黄帅伦,旅居日本。第二十二世黄玉香,旅居新加坡。
  黄氏本源堂大房第十世黄红箸三子早年旅居越南。第十世黄憨居香港。二房第十世黄花、黄尖旅居安南。十一世黄煜、黄通旅居南洋。三房十世黄江海、黄江福旅居安南。十四世黄鹭东,旅居加拿大。五房十世黄博(字富文)旅居马来西亚,已传五世,其裔孙十三世黄德和、黄德生兄弟曾三次来铜陵寻亲。十世黄溥,字德书,南度沙劳越。十一世黄嚷三子旅居南洋。十二世黄永松,旅居新加坡。六房十一世黄书田旅居印尼。十二世黄宝祥,旅居新加坡,长女黄雪华为同乡会理事。
  澳路街黄氏十世黄永吉、黄廷芳父子,十世黄添春长子旅居新加坡。
  粟埕黄氏黄木松、黄木树旅居文莱。
  桥雅头黄氏(黄昌隆派)黄金生旅居马来西亚。
  下街黄氏小宗黄荣祥居印尼。
  结语
  数百年来,我黄氏先祖从不同地方,在不同年代辗转进入铜陵,胼手胝足、筚路蓝缕,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但站稳脚跟,创下基业,且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在居住地打拼出一片天地,获得铜陵各界的认同,也为铜陵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事可歌,其情可泣。
  研究铜陵黄氏的历史,可使后代子孙正本清源,追祖认宗,从中了解祖先的奋斗历程,追崇祖先的弘功伟德,继承祖先的精神财富,继续为铜陵的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对台对外交流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本辑《东山岛文史》计收文稿35篇,总约21万字,共分为《东山·金门·澎湖三岛论坛论文选》、《海峡两岸关帝文化》、《黄道周文化》、《海峡长风》、《侨乡旧忆》、《史海钩沉》、《文化春秋》等栏目。着重于对东山县涉台关系史料、两岸关帝文化史料,黄道周文化史料、华侨史料、民俗和其他方面史料的深入调查挖掘,不断追寻发现,同时加以研究考证。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炳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