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与南岛语族起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82
颗粒名称: 民间信仰与南岛语族起源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2
页码: 234-245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南岛语族地区的民间信仰与我国民间信仰的渊源关系,以及民间信仰在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前景。文章通过对南岛语族地区和我国民间信仰的观察与比较,揭示了它们的相似之处,并初步探讨了太昊伏羲在太平洋地区的信仰崇拜及其对南岛语族起源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南岛语族 东山县

内容

内容提要:民间信仰与南岛语族起源,是分别代表两个不同领域的不同概念。但是,当我们惊讶地发现在广布于太平洋众多岛国的南岛语族那里,有着许多我们熟悉的民间信仰时,便不能不把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对于南岛语系民族的起源、迁徙、彼此间的关系等有着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国际上对于南岛语族的研究发展迅速,众多学者从多学科的视角综合了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运用多种材料和包括最新的生物基因科学的多种研究方法,广泛探索南岛语族起源问题。然而,民间信仰作为人类社会最原始最可靠的基层文化,在该研究领域内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南岛语族地区诸如石头崇拜、以岩画形式体现的物象崇拜和体现在语言行为上的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与我国普遍的民间信仰进行观察与比较,试图揭示它们的渊源关系,从而对南岛语族的起源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同时,籍此预示民间信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和无限广阔的前景。
  几年来,笔者有幸参与由美国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毕士普博物馆和福建博物院联合开展的“闽台史前文化关系与南岛语族起源”的课题研究,并参加了福建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的考古调查。此间,意外发现遥远的太平洋某些南岛语族地区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竟与我国的民间信仰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与闽南地区的民间信仰更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便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产生了一些初步看法。
  承蒙泉州吴幼雄老师的盛情邀请与热情鼓励,笔者借此次民间信仰学术研讨的机会,通过对南岛语族地区诸如体现在语言行为上的祖先崇拜、石头崇拜、以岩画形式体现的物象崇拜等民间信仰与我国普遍的民间信仰进行观察与比较,试图初步揭示它们的渊源关系,阐明民间信仰在南岛语族起源的研究领域内重要作用及其广阔前景的初步观点,以求教于诸位方家。一.我国的“太昊”与太平洋上的“Taaroa”或“Tangalo”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太昊,也即伏羲氏,本姓风,因其圣德明如日月,故称太昊,又因其蛇身人首,故有“龙的传人”之说。
  太昊伏羲氏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古籍记载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传说太昊伏羲氏发明创造了“八卦”以演绎自然规律,始造书契以记事,创立历法以掌时节,教民结网用于渔猎,教民驯养野兽而成家畜,甚至首倡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结束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尽管学术界至今对历史上是否确有太昊伏羲氏其人、太昊是否即伏羲氏等问题尚有争议,但在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中,太昊伏羲早已成为威灵赫赫的“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伏羲大帝”、“东方之帝”、“龙的传人”、“八卦祖师”等,深深扎根于我国民间信仰的沃土里,达数千年之久。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生活在遥远而辽阔的太平洋上的南岛语族人,竟然也把我们的太昊当作他们的航海神来崇拜。他们称太昊为“Taaroa”或“Tangalo”,发音极为相近。他们常说:
  “啊!我的太昊神”
  OhmygodTaaroa!
  使海平静而可航行
  Causetheseatobecalmnavigable
  让我们到达陆地,妇女和孩子。
  Permitustoreachtheland,thewomenandchildren.1
  太平洋上的太昊神究竟从何而来?
  在传世文献典籍的记载中,太昊伏羲氏生于甘肃天水,长于河北新市(新乐)、殁于河南淮阳。先秦两汉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太昊的具体记载:
  “陈,太昊之虚也”。2。陈在豫东淮阳一带,在今河南东部地区。
  “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3。任、宿、须句三个小国是太昊的后裔。一般认为,任即任城县,在今山东济宁市,宿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与须句的位置相近,而颛臾是和任、宿、须句并列的四个太昊后裔小国之一,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
  “历大皓以右转兮,前飞廉以启路”4皓与部音近义通,皆可通昊,指商周时期的部国,在今鲁西南的成武和单县之间。
  另据考证,夏之“风夷”和商之“风方”,称“风夷故地”,也是太昊后裔的居住地,在今安徽的江淮之间。
  可见,太昊伏羲氏虽生于西北的甘肃天水,但其部族的地望却在河南东部、山东西南和安徽江淮之间等地区,且其活动多与东方有关,故有“东方之帝”、“东夷族团”之说。这充分反映了太昊伏羲氏的部族不断在向东迁徙、扩张。
  据考古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民间信仰,太昊伏羲文化随着族群的迁徙而广泛传播,其传播范围西至敦煌和吐鲁番地区,东可达沿海地区乃至太平洋地区。
  古籍记述:“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处、〓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5“〓木之地”即“扶桑”,足见东夷族群的东迁趋势。
  族群的迁徙与文化的传播有着诸多原因,并且要有许多条件,而交通是其中最基本的条件。太昊伏羲文化向西传播的时间要晚于向东传播,主要途径为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交通不是问题。但向海洋迁徙、传播就不能不依靠航海工具了。在那个时代,太昊伏羲具备应有的航海工具和航海技术了吗?
  据史籍记载:“伏羲氏始乘桴。”所谓桴,即用木头或竹子编成的筏,俗称木筏或竹筏,说明早在公元前33世纪,太昊伏羲便发明创造了航海工具——桴,并已具备了相当的航海技术。这种最原始最可靠的筏,至今尚在东南沿海、台湾、东南亚乃至太平洋地区的南岛语族人仍在使用。
  国外不乏冒险家以竹筏成功横渡太平洋,以事实证明古人完全可能使用竹筏横渡太平洋。正如吴元熙先生所言:“横渡太平洋,竹筏可以胜任”。
  台湾著名学者凌纯声先生指出:“夷越之民能利用桴筏、戈船、双舟与楼船的航海工具在远古之时,早已航行太平与印度两洋之上。夷人的桴筏称vaka,越人的箪筏则称paepae,筏与箪在海洋洲vaka和paepae成为筏与船的通称。纪元一世纪的《说文》即如此说:‘橃,海中大船,从木发声’。可见今日南岛语系民族昔日住大陆,而后半岛,后日逐渐散布在太平和印度两洋上各岛屿的。”他又进一步指出:“古代的夷越即今之南岛语系(Austronesian)或称马来玻利尼西安(Malay。-Polynesian)语系的民族。古代之夷即今玻利内西安(Polyneesian)和米克罗内西安(Micronesian),越为今之印度尼西安(Indonesian)及一部分的美拉尼西安(Melanesian)人。今自非洲东海岸起,散布在印度和太平两洋中各岛屿几达南美西岸,在此一辽阔区域属于同一语言的民族,在民族学上研究其文化,至今尚保古代夷越的文化。”6
  至此,我们已不难理解生活在遥远而辽阔的太平洋上的南岛语族人,为什么和我们一样崇拜太昊伏羲神了。
  二相似的石头崇拜现象
  我国民间信仰的石头崇拜,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是一种自然敬仰、自然崇拜现象。它没在历史的文明进程中消失,而是作为人类孩童时代的记忆,沉积在人的思维深处,不断地幻化出神奇的石头神话与传说,不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与文化艺术。
  由于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石头崇拜各具特色。例如:藏族的“玛尼堆崇拜”、羌族的“白石崇拜”、四川甘洛尔苏人的巨石和白石崇拜、萨满教的“石火崇拜”、青海民间的“打鬼石”崇拜等等,举不胜举。
  我国民间最常见的是对石动物、石人、石敢当等石制品的崇拜。一些较大或奇形怪状的石头,都被赋予某种意识或灵性而加以崇拜。例如:石祖、石头公、石将军等。石头崇拜的对象十分宽泛,随时随地可以发生,在某种特定的环境里,甚至连普普通通的石头都可能被当作崇拜的对象举行朝拜。
  在民间信仰较发达的闽台地区,石头崇拜的对象与模式,更是千姿百态,无奇不有。除了石敢当外,石公或灵石崇拜最为常见。尤其在农村,人们把村头、路口、田间、海边等处的较大或奇形怪状的石头都当作有灵性的灵石来崇拜,即便那里原本并无石,人们也要从别处搬来认为有灵性的石头,置于村间要害部位以驱邪镇凶、消灾减厄。逢年过节,人们就会备一份饭菜前来烧香祭拜,以祈平安。清明扫坟,人们随便找来几块拳头大小的石块,堆在祖坟一侧以代表土地公,然后便虔诚地上香朝拜。在一些沿海地区,人们去海边钓鱼,或划船到小岛上钓鱼,也一定要用同样的方法事先祭拜石头。
  美国夏威夷毕士普博物馆亚洲部主任、人类学博士焦天龙,曾告诉我说,夏威夷人到海边钓鱼之前,必须先随便找来几块石头码起来,然后双手合揖拜拜,以祈平安顺利,垂钓丰收。
  闽南沿海与太平洋,相去十万八千里,两地竟有如此一模一样的崇拜灵石的习俗。据调查资料显示,这种灵石崇拜的习俗,不仅夏威夷有之,在太平、印度两洋南岛语族地区也有之。它们的相似之处,不仅仅只是体现信仰的对象,而是连信仰的目的意义与信仰的仪式、象征,都完全吻合,别无二致,这不能不发人深思。
  一位人类学者说:“居住环境是生活方式、文化形式的决定因素之一”7对石头的崇拜是世界所有古老民族的一种自然信仰,但因地域、民族、居住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思维方式与崇拜模式与象征的差异。例如:由于受到气候、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和宗教的影响,西方人的石头崇拜,主要体现在石头建筑上。他们喜欢以石材替代木材进行建筑,认为石材建筑庞大的外形、坚硬的材料和永久的造型,更能表现宗教的观念和宗教情感。
  因此,南岛语族人与中国人一模一样的石头崇拜,很难视为一种巧合,它们之间必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上一节已经说过,我们已不难理解生活在遥远而辽阔的太平洋上的南岛语族人,为什么和我们一样崇拜太昊伏羲神了。那么,他们和我们有着一模一样的石头崇拜习俗,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三.相似的岩画反映出共同的民间信仰
  岩画是绘画或刻制在石头上的图画。
  我国著名的岩画专家盖山林这样描述:“它作为早期狩猎者怀着敬畏和希冀的心理把与他们生存密切相关的动物等形象在崖壁上的‘投射’,展示了人类在蛮荒年代稚拙而壮丽的历史画卷。”8环绕太平洋的亚洲、大洋洲和美洲三大陆的文化被称为“环太文化圈”,在这个辽阔的文化圈上,分布着1200多处、1千多万幅相互有着某些联系的岩画点,形成一个涵盖23个国家、92个岩画区域。不辞艰辛的岩画研究者,在这个岩画圈上找到了早期人类沿着这个圈艰难跋涉所留下的清晰印迹,惊讶地发现早在远古时代,我们先祖的足迹便已经遍布于这一巨大无比的环太文化圈上。
  例如:美国阿利桑那州的岩刻,繁复的蛇形曲线、圆涡纹、重圆纹以及祭祀圆坑穴,其画面上的图案特质与大洋洲诸岛以及东亚大陆的岩刻所表现的内容、构图的方式、手法习惯,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人据此推测:阿利桑那州一带正是离东亚大陆较近的一块美洲土地,与中国大陆的直线距离是8千公里,可能是渡来民族最早的登陆点之一。
  在太平洋岩画中,以加拿大安大略的岩画最引起学者的关注。其中有一处岩画画面上的人物头顶一轮太阳,看上去分明是一个“昊”字,又是一个变体的少昊人。学者认为:“鸟与太阳的紧密关联,鸟与太阳的伴存,在太平洋岩画中已被反复地强调,加拿大安大略岩画中乘船的太阳鸟画面更明确地宣示出中国东方氏族少昊氏的太阳崇拜和鸟崇拜以及远渡重洋、东传美洲大陆的上古史实。”9
  在大洋洲南岛语族居住的众多岛屿上的岩画,其图案特质与闽南地区的岩刻所表现的内容、构图的方式、手法、习惯,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2007年11月,由福建博物院、东山县博物馆与美国夏威夷毕士普博物馆联合组成的东山史前文化考古队,对东山县东部和部分岛屿进行了为期19天的考古调查。11月24日,调查的首站选在东山县东北面的塔屿,发现了一处太阳纹岩画。塔屿太阳纹岩画位于岛屿主峰巅峰的中心处,原始先民在此活动时,偶然发现天然太阳纹图案赫然显现于岩上,且画面向阳,视野开阔,周围有大大小小地坪分布,太阳纹所在岩石背面并有洞室天然生成。在巫术统治时代,在宗教意识浓烈的先民看来,这一切应是共同构成了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场所。人们于是认定了这一地点的神性,并对岩石上的天然太阳纹进行因势象形的加工,使形象更加清淅。匈牙利学者米哈伊·霍珀尔博士在谈到岩画研究的方法论时指出:“在今天分析岩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作为符号的岩石图象,而且要考虑符号的制作和作为框架起作用的整个仪式活动”;“这些图象是在刻绘处(或许是圣地)发生过的复杂社会活动的一种残留物”10塔屿太阳纹岩画主题鲜明,图形的尺幅大,光芒线表现得粗重而醒目,应是一处较为典型的祭祀太阳神的宗教活动场所。11
  值得一提的是,塔屿岩画画面上的太阳放射线,竟酷似美拉尼西亚岩画的放射状图案,两者均以放射线来表现太阳的光芒,而且同样反映了一种强烈的太阳崇拜意识。
  美拉尼西亚群岛是太平洋三大群岛中离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最近的群岛,也是离中国大陆和台湾最近的大洋洲群岛。塔屿与美拉尼西亚相似的岩画,是否反映了南岛语族在渐次东迁的生存活动中,先后在这些岛屿上留下的踪迹。
  其实,岩画既是原始民间信仰的反映,又是民间信仰的对象。古人通过刻绘的手段,将自己意识中的信仰对象外化为岩画之后,便开始将该岩画作为信仰的对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信仰仪式。环太平洋文化圈上的岩画的相似性,反映远古时期族群迁徙与文化传播的路径,也反映了民间信仰传播、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环太平洋文化圈上密集而漫长的岩画长廊,也反映了民间信仰强大而持久的传播力和凝聚力,它甚至很可能是远古时期族群生存迁徙活动最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一点已被包括妈祖、关帝、慈济、玉皇上帝、玄天上帝等中国民间信仰自觉向海外传播与蓬勃发展的史实所佐证。
  四.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民间信仰
  如上所述,环太平洋文化圈上密集而漫长的岩画长廊,也反映了民间信仰强大而持久的传播力和凝聚力,它甚至很可能是远古时期族群生存迁徙活动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假如从民间信仰的传播模式、途径及其传承发展的研究入手,可能对南岛语族起源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这便是笔者将民间信仰与南岛语族起源这两个概念联在一起的原因。
  其实,南岛语族起源问题迄今仍然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
  所谓南岛语族(Austronesian),指的是“马来一波利尼西亚语族”(Malayopolynesian),主要指广泛分布在北起我国台湾(高山族),中经东南亚(马来民族),南至西南太平洋三大群岛,东起复活节岛,西至马达加斯加等海岛地带,民族语言亲缘关系和文化内涵相似的土著族群。目前属于“南岛语族”的人口约有2.7亿。南岛语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包括近千种语言。
  国际学术界对于南岛语系民族的起源、迁徙、彼此间的关系等有着悠久的学术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近年来国际上对于南岛语族的研究发展迅速,众多学者从多学科的视角综合了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运用多种材料和研究方法,同时又引进了生物基因科学这一最新方法,广泛探索南岛语系诸民族彼此间的各种人种和文化的种种关联,梳理这些民族的历史和迁移历程。
  关于南岛语族起源问题,虽然早期主要有过海洋起源论和大陆起源论两派的激烈争论,但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大陆起源论,即由我国大陆东南地区开始,东迁至台湾、东南亚海岛地区和太平洋地区诸岛,并扩散到大洋洲。然而,大陆起源论也好,海洋起源论也罢,它们也都仅是一种理论而已,均含相当的推测成分,仍然还是个难题。
  唯其如此,民间信仰的学术研究任重道远,前途无量。

附注

注释: 1.Handi,1927,p.127.转引于凌纯声《中国远古与太平印度两洋的帆筏戈船方舟和楼船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66,P227 2.《左传》昭公十七年。 3.《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4.《楚辞》远游。 5.《淮南子·时则训》。 6.凌纯声《中国远古与太平印度两洋的帆筏戈船方舟和楼船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66,P227。 7.M.J.Herskorits《人及其劳动——人类文化的科学》,1949。 8.盖山林:《中国岩画》,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8月。 9.李洪甫:《太平洋岩画》,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年。 10.[匈]米哈伊·霍珀尔:《萨满教的起源与西伯利亚的岩画》,《西域研究》1996年第2期。 11.陈立群:《东山县塔屿岩画的发现与初步认识》,(福建文博)2008年3期。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本辑《东山岛文史》计收文稿35篇,总约21万字,共分为《东山·金门·澎湖三岛论坛论文选》、《海峡两岸关帝文化》、《黄道周文化》、《海峡长风》、《侨乡旧忆》、《史海钩沉》、《文化春秋》等栏目。着重于对东山县涉台关系史料、两岸关帝文化史料,黄道周文化史料、华侨史料、民俗和其他方面史料的深入调查挖掘,不断追寻发现,同时加以研究考证。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立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