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中的兄弟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75
颗粒名称: 台湾海峡中的兄弟岛
分类号: K928.657
页数: 6
页码: 190-19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兄弟岛的历史、地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相关传说。文章通过对兄弟岛的描述,展示了该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让读者对这个无名小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 台湾海峡 兄弟岛 历史 地理

内容

兄弟岛旧称“大小柑山”,为台湾海峡南部两座无居民岛屿,自古隶属漳州府铜山所(今漳州市东山县)。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铜山志》记载:“大小甘山:在东南大海中。晴明望远,视若有小髻。天起飓风骤雨,其状变幻若屏、若屋、若楼、若城、若船、若狮、若象之形。四面环海,中有一井,水独淡。相传仙人遗柑其上,故名。两山相距不远。”故兄弟岛也称“大小柑”或“柑桔屿”,别称“兄弟屿”。柑大桔小。兄岛为大,称“大柑”或“柑屿”;弟岛为小,称“小柑”或“桔屿”。
  兄岛地理位置为东经117°41.296E,北纬23°31.952N,即处在台湾海峡南部东山岛东南方海域,距东山岛苏尖角(苏峰山)约25.900km。全岛面积24301n2,岸线长度817m。弟岛地理位置为东经117°39.857E,北纬23°33.118N。距东山岛苏尖角(苏峰山)约22.800km。全岛面积9497m2,岸线长度465m。
  兄岛地貌呈长条形,近南北走向,最长处约0.31km,最宽处约0.113km,海拔62m,地表基岩裸露,间有红壤土,其外观状如马头。弟岛地貌呈近半圆形,直径约0.139km,海拔44.3m。地表基岩裸露,中间耸立两墩褐色蚀化岩石,外观状如头髻。兄岛和弟岛均为大陆岛,其地质由沉积岩组成,部分覆盖风化石,基岩海岸。
  兄弟岛所处海域是福建省三大地质断裂带之一,是研究台湾海峡近期地震污沙及地震变迁的一个重要地点,现今地质学家常驾舟登临考察。
  兄岛雄奇险峻,横海而立,甚为壮观。四周峭壁危岩,礁石环列,浪涛惊拍,无处可以泊舟,唯西北侧中部山凹下有一处较为平坦的礁石坪,形成天然“小码头”,风晴浪小时候可以靠船登岸。半山腰上遗存一座用乱石块垒成的小小土地公庙,偶见有人上岛祈安供奉香火。相传古时岛上有一口淡水小井今已无处寻觅。山间植被较为单薄,没有树木。唯面朝大陆一侧的山坡上长有许多“鲎壳藤”、“玉叶”和“日日草”(经人工培育后叫“日日春”)等野藤野草野花,从春至秋碧绿有如流瀑,花开时节极具一种野性的美。而弟岛岸石上面无土壤植被,唯顶端两墩风化岩远眺状若紫色莲花舒瓣。
  兄弟岛是海鸥、海燕、海鸭、军舰鸟及多种稀有海洋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为国际环太平洋中(国)澳(大利亚)鸟类迁徙停栖点。岛上岩缝中或草丛里多筑有鸟巢,山间、水面和空中常见海鸟群起群落,鸣声如潮,羽翅蔽天。
  兄弟岛的水下礁岩冬春季盛产紫菜、赤菜(江蓠)、羊栖菜等海藻;常年长有海蛎、梭子螺(赤角螺)、刺螺(刺鸡螺)、藤壶(烟筒缉)、龟足(咬碇仔)、黑贻贝(乌蛤)、龟甲磩(深盏贝)、蝾螺等螺贝和海柳、海铁树及软珊瑚、石珊瑚、造礁珊瑚等多种珊瑚。
  兄弟岛海域系闽南中心渔场,盛产金枪鱼、青干金枪鱼、舵鲣、金鲳、银鲳、乌鲳、真鲷、石斑鱼、鲨鱼、黄花鱼、蛇鲻、带鱼、蓝圆终、沙丁鱼、脂眼鲱和鱿鱼、墨鱼、对虾、龙虾、海龟等多种经济鱼类,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综合产量很高,全年均可作业。自古以来,尤其每年夏秋汛蓝圆鲹(鲃巴浪)鱼群旺发季节,闽、粤、台渔船云集于此围捕作业,夜晚渔火连天,有如一座海上不夜城市。
  东山民间至今犹存有关兄弟岛的不少神话传说——
  据说,兄弟岛原来与东山陆地相连,村廓比邻,山明水秀,也曾是一处美丽富饶的地方。南宋末年,元军攻陷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之后,太傅张世杰、端明殿学士陆秀夫与左丞相陈宜中等辅护少帝赵是南逃入东山。不日赵是病亡,赵昺继位,见此处地理甚好,便旨令在东山的川陵山(又称苍陵山,即今苏峰山)脚下建造“东京城”,以图赵氏天下“东山再起”。可是,没想“东京城”快要建好之时,忽然天坍地陷,东南大海潮水猛涨,千里大浪呼啸而来,大片陆地瞬间沉没于波涛之中。“东京城”沦陷于海,南宋小朝廷只好继续南逃广东。最后,这片地方只留下“东京城”外最高处两座山峰的峰尖没有被淹没,此后一直浮在海面上,它们就是现在的兄弟岛(而据现代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并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同,兄弟岛系远古时期连接澎湖和台湾的海峡“东山陆桥”在地壳变迁海平面上升后遗存于水面的陆地山峰,这为神奇的传说增添了一点事实的依据)。据东山的渔民们说,兄弟岛海域有一片海底平坦宽阔的“走马”(跑马)渔场,这便是原来“东京城”外官兵的“走马场”。
  兄弟岛为何名为大小柑山呢?话说明代初年,江夏侯周德兴受朝命来到东山建置铜山守御千户所城,并在城内建起一座关帝庙。铜山关帝庙的关帝爷声灵显赫,威震四方,所以,东海蓬莱仙山的神仙们常常来到关帝庙做客,关帝爷总是盛情款待。一日,众仙酒足饭饱之后拜辞关帝离庙时,关帝爷还送给每位大仙一对柑果。众仙出了东山海门,即坐在吕洞宾的大葫芦上漂海而行,一眨眼来到两座无名小岛旁边。这时,只见小岛上有人在挣扎呼救。原来是一只讨海船遇到暴头风撞碎在这里,船上的两个兄弟游上小岛,没吃没喝已经熬了三天三夜,饿得奄奄一息。众仙见状,立即把关帝爷送给他们的柑果抛撒在岛上施食救人。遇难的讨海兄弟捡来柑果吃下后,很快恢复了体力不再饥渴了。等暴头风停了,人们驾船在小岛上找到他们,遇难的讨海人兄弟终于平安回返东山。为了感戴神仙海上撒柑救人,人们就把这两座无名小岛称做“大柑”“小柑”,又称“兄弟屿”。
  兄弟岛不仅神话传说神奇美妙,还常常出现“若屏、若屋、若楼、若城、若船、若狮、若象”的海市蜃楼奇幻景观,历代人们多有咏赞。清代诗人陈少华《铜山海天八景》诗中即有吟咏大小柑山《蜃云卧波》一绝:
  蜃云万状逐风飘,悠忽卧空靠碧潮。
  横海直从通日出,却疑驱石驾银桥。
  民国东山名士陈香圃也有《柑山蜃楼》诗:
  海中闻说有柑山,变幻时从雾里看。
  蜃市离奇依泽国,楼台隐现倚云端。
  玲珑宫阙仙邱似,缥缈烟霞天际寒。
  阴霁登高堪眺望,蛟龙出没壮波澜。
  已故东山知名人士陈秋顺又有《咏兄弟岛》诗:
  海雾藏柑桔,晴明天际开。
  潮声撼岛屿,蜃气幻楼台。
  波阔鱼龙跃,秋高鸿雁回。
  孤舟明月夕,独钓水潆洄。
  兄弟岛因处于台湾海峡南部洋面主航道旁边,自古即为东西洋旅船商舶航海往来的座标性岛屿。其海域为历代闽南人民,尤其是东山人民迁徙南洋和澎湖、台湾的必经水路,故最初开发澎湖的先人也给澎湖的两个岛屿取名为“柑屿”、“桔屿”。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经过这里因避风而停泊东山。历史上闽南军民英勇抗倭、抗荷、抗英,这里常见舟师征战,炮火连天。明代沈有容与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率师入台征剿倭寇,郑成功进驻铜山训练水师最后收复台湾,清代施琅从铜山出师统一台湾等,都经过这里一路点燃烽火硝烟。这两座岛屿虽小,然而在海峡两岸的不少史册文献中多有提及,点点光辉可鉴。
  兄弟岛海域还是1965年“八·六”国共两党军队海战的发生地。当年8月6日,国民党海军小型猎潜艇“章江”号与大型猎潜艇“剑门”号进扰东山海域,在兄弟岛附近海面被解放军海军快艇部队先后击沉。此役,共击毙国民党海军少将司令以下官兵170余名,俘获中校舰长以下官兵33名。这是国共军队在大陆沿海最后的一场海上战役。
  兄弟岛为福建省辖属最南之山,处于北回归线附近,是闽粤地交界、东南海交汇处的标志性岛屿,属于海洋特别保护区。兄屿岛上有1988年建造的导航灯桩,此桩身高12米,灯高海拔74米,灯光射程10.5海里,配备太阳能充导板。该灯桩与台湾澎湖列岛遥相对望,为海峡中往来的船舶指明方位引导安全航行。2000年,东山移动通信分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在兄屿岛上投建一个移动通信基站,为服务海峡两岸渔业生产和经贸交流、保障在海上往来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兄岛上竖立了领海基点石碑,并在岛上南侧修建了一个直径18米的直升机降落坪台,确立兄岛为中国领海基线基点之一。
  在东山县加速发展经济社会致力建设国家级滨海生态旅游区战略的中长期构想规划中,神奇美丽的兄弟岛是待开发的集海上观光、科考探险、垂钓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旅游项目之一。这两座岛屿距离东山仅12海里,从东山港码头乘游艇出发,经一个多小时航行即可来到兄弟岛。登临岛上山巅,你可以绝尘却俗净化身心,纵情与大海拥抱与蓝天拥抱,让生命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朝东俯瞰台湾海峡鲸波万顷,烟水浩淼,鸥唱帆翔,心胸顿似海洋无比开阔;向西远眺大陆闽南东山一线云山玉垒,无边锦屏画就,意境深远,美不胜收。在这里你可与鸟同歌共舞,与鱼嬉戏追逐,激情与浪涛一起澎湃,灵魂与太阳一道飞升。在摄影摄像机的镜头里,你就是一首大自然最纯的诗,一幅天底下绝美的画,一支人世间震撼的歌……
  2012.10.19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本辑《东山岛文史》计收文稿35篇,总约21万字,共分为《东山·金门·澎湖三岛论坛论文选》、《海峡两岸关帝文化》、《黄道周文化》、《海峡长风》、《侨乡旧忆》、《史海钩沉》、《文化春秋》等栏目。着重于对东山县涉台关系史料、两岸关帝文化史料,黄道周文化史料、华侨史料、民俗和其他方面史料的深入调查挖掘,不断追寻发现,同时加以研究考证。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小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