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长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71
颗粒名称: 海峡长风
分类号: K295.7
页数: 40
页码: 156-19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等内容。具体包括铜山乡贤黄象新戍台史绩、东山与高雄红毛港讨海人的熟语、东山与台湾谜坛记事以及台湾海峡中的兄弟岛等内容。
关键词: 海峡两岸 历史文化 人文景观 传统文化

内容

铜山乡贤黄象新戍台史绩及其它
  林定泗
  1997年,东山县铜陵镇“艺埕黄”后裔在家中发现三份金黄色绢书,绢书上有“奉天诰命”大字,其下是汉文和满文各半的文字。从文字中可见“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由于黄象新之祖先三代“气储祥丕”、“积善在躬”、“勤篇令仪”、“三傅育奇才”而使“福建澎湖水师协标右营游击黄象新”“树丰功于行阵业者闻孙”;因此皇帝“赠尔为武翼都尉”云云。经专家鉴定,此绢书确为皇帝圣旨,即清廷于清嘉庆五年(1800)对黄象新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的封赠圣旨。2011年4月,又有人在东山县铜钵村前荒草中发现黄象新父母合葬墓的墓碑。碑文有黄象新父亲黄瑞圃被清嘉庆皇帝敕封为“武显将军”、其母林氏被授予“二品夫人”的文字,时间为“嘉庆丙寅年(嘉庆十一年,1806)重修”。
  这黄象新是何等人物,为何朝廷如此重视而封赠至其祖宗三代?
  据清陈振藻《铜山志·人物志·弁翰》及有关文字记载:黄象新为铜山人,“由行伍戍台得拔外委,升把总,历升浙江黄岩总兵官”;乾隆五十二至五十三年在台湾平林爽文民乱中,因战功卓著,由守备升游击,最后官至澎湖水师协副将(即澎湖前营都督,职等为正二品),成为台湾清廷统治时期这阶段扼守台湾海峡的重要武将。正是黄象新在平台和戍澎中的重要作用,才得到清廷的如此重视。
  本文意在探讨黄象新在平台和戍澎期间的基本情况。
  先说黄象新在平台期间的情况。
  清代乾隆中后期,台湾军政腐败,贪官横行,单驻台总兵柴大纪就贪污金银各五六万两;加之台湾知府孙景燧取缔天地会,逮捕会党,终于导致爆发林爽文造反事件。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二十九日(阴历,下同,)造反军攻下彰化,杀台湾知府孙景燧和理番同知长庚等,进驻彰化县衙门。林爽文在彰化被推为盟主,建元“顺天”,自称“盟主大元帅”。十二月初一,北路的王作、李同也率众响应,杀死淡水同知。又向北攻下新竹竹堑城,完全控制了台湾北部。而后,南部的庄大田响应造反,自称“南路辅田大元帅”,于十二月十三日攻下凤山。造反军达到高潮的时候,人数多达十几万,台湾全岛除了南部台湾府、诸罗(翌年改为嘉义),中部海港鹿港(隶属彰化县)外均被造反军占领。
  台湾的民乱,引起清廷的惊惶,急忙派兵平乱。
  在平乱的起始阶段,即乾隆五十二年正月,闽浙总督常青闻台湾民变,急派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平和人,袭其祖黄梧爵为一等海澄公,累官水师提督)和福建陆路提督任承恩率清军4000人(其中水师提督黄仕简领水师铜山、金门兵2000人;陆路提督任承恩领长福、兴化兵2000人)征台。
  正月初四日,水师提督黄仕简统领本标游击邱维扬、孙全谋,守备黄象新(守备是黄象新在平乱起始阶段的官职)、督标水师参将潘韬、南澳游击李隆、金门守备曾绍龙等35员,兵2300名至台湾府。海坛镇总兵郝壮猷亦统领台协副将丁朝雄、长福营参将那穆素里、金门游击陈元等30员军官,兵1700名继至。初六日,陆路提督任承恩率兵2000名至鹿仔港。自此,东渡的清军在黄仕简和任承恩的带领下,与林爽文的军队展开了失地争夺战。
  争夺战中,黄仕简认为凤山在台湾府的南边80里处,如果凤山不收复,就没办法清除切近军政中心台湾府的林爽文造反军。因此派副将丁朝雄、参将那穆素里、游击陈元等带征兵1500人收复凤山;游击蔡攀龙、参将瑚图里带兵700人协助。同时因为府城为全台根本,不可无重兵守御。游击孙全谋,其带兵500人,随黄仕简居守;其周边为:守备黄象新、曾绍龙带征兵1200人分驰草店尾(今台南县中兴里与兴农里处)、柴头港(就是现在的台南市西门);台湾城守营参将宋鼎镇、游击左渊、王天植等领兵分守七门。
  经过苦战,清军先后收复诸罗县城、凤山县城。但造反军不甘心失败,组织力量反攻,希望收复这两座城池。三月初三日,黄仕简遣守备黄象新带兵500人疾驰诸罗增援。黄象新的队伍刚到诸罗,就得到凤山陷落的消息,于是黄仕简急忙调回黄象新的部队回府城。由于清军收复的失地到三月初六日被南方的庄大田的造反军攻占。民心大为失望,民间有歌谣唱道:“黄公(黄仕简)大臣,提督军门,一策莫展,寸步不行。”
  但是,军事统帅黄仕简的失策而导致的清军在军事上的败绩,不能掩盖黄象新在清军中的重要地位和平乱起始阶段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平乱战争的第二阶段,即闽浙总督常青率军平乱阶段。清廷见黄仕简的军队无法取胜,遂命令以闽浙总督常青为将军,以江南提督蓝元枚、福州将军恒瑞为参赞,率8000人渡海前往救援。紧接着,发生一场关键的战役,即府城攻守战。
  乾隆五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南北造反军会合,号称10万,大规模进攻府城台南。总督常青闻讯,急命游击蔡攀龙(金门人)固守桶盘栈,游击邱维扬、守备黄象新固守柴头港,守备曾绍龙固守草店尾,自佩弓弩赴大东门督战;又令守备王天植守小东门,参将那穆素里保护春牛埔城脚,都司罗光照守小南门,参将宋鼎、左渊等防守大、小北门。府城的百姓1万人也协助清军作战。
  但造反军人多势众,战事逐渐不利于清军。在清军力量逐渐不支之时,以庄锡舍为首的造反军投戈请降,致使造反军力量削弱,结果双方力量出现均衡,战事处于僵持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清军统帅长青采纳总兵柴大纪之议,即分兵三路并进。四月十五日,参将潘韬、守备曾绍龙、黄象新带水师金门兵1100人往诸罗。十六日,这支军队到达木栅,道路受阻,改由鹿耳门觅海船取道笨港至诸罗县。二十三日,黄乔带凤山溃兵300名至大溪乾,造反军获知,自大武陇南下扑杀官兵,官兵不能进。有萧垄、麻豆各庄乡民闻官兵被造反军队阻拦,合众助官军,造反军才退走。官兵到麻豆时,造反军力量变得更加强悍。这时,清军在黄乔已经无法守御,向长青告急。常青令总兵柴大纪就近支援。柴大纪派游击杨起麟、李隆、守备黄象新带兵800人,并鹿仔草(即鹿草乡,在今嘉义市西南)、盐水港(在今台南县西北部)、下加冬(今台南后壁乡嘉冬村)、哆啰啯(今台南东山)各乡义民随往救麻豆(在今台南市中部偏西)。
  五月十一日,等到这支军队到达盐水港,麻豆已被造反军攻占。而后,双方各有胜负,但造反军人数越来越多。无奈,清廷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也先后不断增兵,但还是无法扑灭造反军的火焰。到了八月十八日,清军首领副将贵林、蔡攀龙和参将孙全谋随守备黄象新驻盐水港。十九日,杨起麟留守备黄象新兵700人守盐水港,自领600名精兵至鹿仔草,与邱能成合兵。同日,造反军进攻清军大营,署知府杨廷理同黄象新率兵民与造反军鏖战于草麻园。八月二十八日,鹿仔草被造反军攻占。这时,盐水港四面均为造反军所占领,维盐水港仍由守备黄象新在坚强防守,并收鹿仔草溃回之败兵。
  时由此可见,在清军与造反军恶战且处于危急之时,黄象新是被做为强将戍守在要害之处,进而可知黄象新在平台中的中坚作用。
  九月初四日,造反军乘胜进攻盐水港,先前到达的福州将军恒瑞率兵抵御。交战中,侍卫富克精额中炮死,但造反军仍无法攻下盐水港。十四日,造反军再次组织进攻,守备黄象新等带兵再次击退进攻者。恒瑞欣赏黄象新等人的英勇作战,特给予赏戴用花翎(花翎,在乾隆期间,为亲贵大臣所戴用,或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的饰物。花翎为孔雀羽所做,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五品以上军官方有资格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以资奖励。
  可见,在闽浙总督长青率领下的平乱战役中,黄象新总是被放在重要的守御岗位上,在战事危急的时候发挥重要作用击退造反军,并因此得到越级提升。
  在平乱战争的第三阶段,即陕甘总督福康安率军平乱阶段。由于常青所部在府城、诸罗同造反军的交战,还是无法取胜。乾隆遂命爱将陕甘总督福康安(字瑶林,号敬斋,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傅恒之第四子)为平台大将军,与参赞大臣海兰察共率绿营8000人,(根据《福康安列传》载,五十二年秋八月,诏以康安为大将军,领侍卫内大臣超勇侯海兰察为参赞,率领队大臣普尔普等120余员,调湖南兵2000,广西兵3000,贵州兵2000,四川屯练兵2000计9000名往平之)于十一月二日从崇武蚶蚶江出师,上岸后再招团练6000人,总兵力14000人,与林爽文3万兵力对峙。
  由于盐水港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将军福康安令普尔普带盐水港、鹿仔草之师打通府城的道路。十一月十六日,普尔普至盐水港,带同翼长乌什哈达、游击黄象新等(这时黄象新被提拔后的新军职),带兵2000人,又随带王国志所领义民2000人南下,战于茅港尾,又战于湾里溪,都取得胜利,最后,府城至嘉义(此时诸罗已改名嘉义)大路都被打通了。
  由此可见,在清军通往平台胜利的道路上,仍然少不了黄象新。十二月四日,清军自平林进发,于五日至集集埔。黄象新在于造反军的战斗中杀死其头目徐英、陈骋等,获首级数十。
  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双方先后交战于八卦山、牛稠山和大里代。福康安先后收彰化、嘉义。林爽文败走水沙连(今南投县鱼池乡)等地。正月初四日(1788年2月10日)福康安在于老衢崎(今苗栗县竹南镇崎顶里一带)生擒林爽文(林后被处死于京城)。二十四日清军攻克凤山,庄大田逃往琅峤(今恒春),於风港被擒。林爽文民乱终于告平。
  就清军而言,其第三阶段的平乱,很是顺利。许多人都把平乱的巨大胜利归功于军事统帅福康安,而福康安却耿耿感恩于铜山关帝庙之关帝,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福康安的赴台平乱,得到铜山关帝的指点和保佑。在当今的铜山关帝庙正殿前,有一块福康安敬送关帝庙“清嘉勇候福康安奉铜山关圣帝君颂文匾”,可以说明这一切。匾额书云:“大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余奉圣命提兵平台,屯师铜山。其时军威炽盛,兵骄将勇,自诩旗开之日,必荡寇平魔。尝闻铜山关圣帝君威灵丕振,上安社稷,下庇黎民,灵签神妙,有求必应,未深信也。余拟于九月发兵,叩关帝,求灵签,数卜不得杯。遂按己意出兵,果出师不利,风浪阻遏于中途,无功而返。始警而惕,关帝圣明,罔欺也。复诚敬再谒圣庙,得签六十二首:百人千面虎狼心,赖尔干戈用力深;得胜回时秋渐老,虎头城里喜相寻。签语奥妙,中藏玄机,难明其意。依关帝示,十月再次举师,果顺水顺风。登鹿港,决敌斗六门,解诸罗之围。大里代告捷,小半天歼敌。占凤山,驱琅口,斩敌克地。胜虽胜矣,争战酷烈,始料之未及也。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余奉召回京,夜航迷雾弥空,船触虎头山,顿悟关帝签语,一丝不爽(一丝儿也不违背。爽:差失,违背),即回舟铜山,趋圣庙,再叩再谢。关帝圣明,余深铭感。特颂文镌匾,志其事,传示后人。时大清乾隆五十三年阳月谷旦(即1788年农历十月)协办大学士陕甘总督嘉勇候福康安盥洗敬献。”(注:“清嘉勇候福康安奉铜山关圣帝君颂文匾”之原匾于“文革”间遗失,2000年5月由漳州关帝信众修复。几经寻访考证,尽力于近原貌,循原意。但福康安“屯师铜山”,与其出师地点有别,按《平台纪事本末》记载,福康安出师“十月壬戌(二十八日),自蚶江崇武澳放洋”。——笔者注)
  “清嘉勇候福康安奉铜山关圣帝君颂文匾”所载的史实,向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在平定林爽文民乱中,福康安率师东渡的成功是由于得到铜山关帝庙关帝的指点;平定林爽文能取得成功,是由于关帝的圣明;福康安对铜山关帝,在认识上有由原来的“未深信”到“关帝圣明,余深铭感”的过程。
  以上是在台湾平乱中黄象新的情况;再说黄象新在戍澎期间即和平时期的情况。
  在平台战役中战功卓著的黄象新,后经福康安向乾隆皇帝举荐,又被清廷调往台湾海峡的咽喉之地澎湖,任台湾澎湖协标右营游击(职等仍为从三品)据《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卷五十八载: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二日(甲辰),福康安、鄂辉同奏乾隆皇帝之奏疏称:“福建水师提标左营游击黄象新,打仗出力,堪以调补澎湖协右营游击。”又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奉旨接替潘韬,于台湾地区担任澎湖水师协第五十九任副将(即澎湖前营都督,职等为正二品,隶属於台湾镇的澎湖水师协,协内最高长官为副将),成为台湾清廷统治时期这阶段扼守台湾海峡的重要武将,并统帅两标水营,数千名水师兵勇。任上的黄象新,积极投入地方民俗文化建设,据《澎湖厅志·卷二》载,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捐建澎湖的风神庙(在妈宫澳城隍庙东,时任水师副将);乾隆五十六年,捐修武忠祠(在妈宫澳协署西海边);乾隆五十六年,捐修真武庙(在妈宫澳。祀北极真武上帝,前厅由澎协黄象新等捐修);乾隆五十七年,捐建澎湖天后宫(在妈宫澳)。黄象新台湾地区担任澎湖水师协副将的这个职务,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李南馨接替。
  鉴于至目前为止所发现的资料的欠缺,笔者尚未更详细地了解黄象新在戍澎期间如何“树丰功于行阵业者闻孙”,因此竭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多提供此类信息,更希望对黄象新在戍澎期间所起的巨大作用加以进一步研究,以彰显其功德并激励后人。
  本文参考资料:
  《钦定平定薹灣纪略》清·乾隆五十三年廷臣奉敕撰
  台湾文献丛刊《平台纪事本末》(成书时间不详)
  《台湾通史》第28节《林爽文之役》
  《澎湖厅志》清·林豪纂修
  《清史稿.福康安》卷三百三十,列传一百十七,柯劭态等
  台湾文献丛刊·第213种《海滨大事记》,作者:林绳武、魏源、杨廷理、赵翼
  《历届澎湖水师协副将》
  维基百科《林爽文事件》
  百科名片《林爽文》
  搜搜百科《林爽文》
  中国台湾网:杨笑《林爽文》
  东山与高雄红毛港
  讨海人熟语浅谈
  刘小龙
  摘要:明朝中晚期,东山(铜山)讨海人即迁台进入高雄红毛港,成为现今红毛港部分居民的祖先,因此两地生产、生活习俗一脉相承,语缘关系十分密切。至今流传并仍使用于高雄红毛港的熟语与东山讨海人的熟语或原汁原味无甚差别,或大同小异有所演变。两地相同的民俗民风与语言习惯,反映出东山与高雄红毛港讨海人的血缘情结。深入研究两地的习俗与语缘关系,对深化海峡两岸的民族文化认同大有裨益。
  关键词:东山与高雄,讨海人习俗,两地熟语。
  一、东山与高雄习俗语缘初探
  台湾的高雄港原叫“打狗港”,港阔水深波平,是一处难得的天然良港。明代末年,占领台湾的荷兰“红毛番”被民族英雄郑成功赶走以后,不久又派战船从这里登陆,妄想重占台湾,但未成,因此“打狗港”又称“红毛港”。日本人占据台湾时期,“红毛港”改称“高雄港”,此一地名沿用至今。据台湾高雄市国民小学乡土教材《红毛不再的红毛港》一文说:“红毛港是位于南台湾最重要的渔场之一,早在明朝中晚期,大陆渔民于冬季为了方便捕捞乌鱼就大量前来搭建渔寮从事捕渔,后来适应了环境就逐渐定居下来。前来定居的主要是金门、厦门、烈屿(小金门)、铜山等地的渔民,他们就是现在红毛港居民的祖先。”①
  东山旧称铜山,与台湾隔水相望,距澎湖98海里,是大陆沿海距离澎湖最近的地方,距高雄也只有166海里。早在四百多年前,就有许多铜山渔民先后去到红毛港一带海域讨海打鱼,泊船于红毛港,并相继有部分人定居下来,成为最初拓垦高雄的先驱,此后两地往来更为密切。现存的东山部分姓氏谱牒或村志均有记载族人或村民在明代中晚期就移居台湾澎湖和高雄一带的文字②。另据澎湖地方文献史料披载和实地调查采访,最早开发澎湖的是泉州人和铜山人,而后部分居民又从澎湖迁徙进入高雄发展。据《东山县志》载:“清政府统一台湾后,铜山至高雄、澎湖、基隆、淡水的贸易日渐繁盛。嘉庆年间,有开荣号、清河号、文周号和金顺美号等商船,航行于铜山至高雄、台南、东港、东石、基隆、马公和布袋嘴等地,从铜山运出竹器、瓷器、米粉、纸、烟、酒等土特产品,从台湾运回白糖、稻谷、水果、苎麻、桐油和花生饼等货物。民国十三年(1924年),铜山港首次向台湾商人租用晴荣丸号、中兴丸号电汽轮,运载客货航行台湾航线。自此,电汽轮船在铜山港大量增加,来往于铜山与台湾之间。台湾光复后,铜山至澎湖、台湾航线的商船多达100多艘,不少渔船也受雇于商户,参与运输。铜山人这时期去台湾行医、造船、补网、做饼、开点心店的很多……”③
  由于地缘关系,历史上东山人往来和移居台湾,早期主要是澎湖、高雄等地。最早渡海入台的东山渔民,即把家乡的语言习惯和文化风俗也带入台湾澎湖和高雄地区——
  闽南东山与高雄及澎湖一带沿海,尤其红毛港老一辈人都称呼渔民为“讨海人”,纯粹的闽南话应该叫做“讨海郎”,意思就是在大海上讨生活的男人。年轻的叫“讨海子”,年老的叫“讨海佬”,打渔人家的小孩叫“讨海婴仔”或“讨海囝仔”。渔船叫“讨海船”,渔船船长叫“讨海〓代公”。老船长就叫“老〓公。日常出海打鱼就叫“讨海掠鱼”。讨海的围罾作业叫“讨罾仔”;流刺网作业叫“讨绫仔”或“放绫仔”;延绳钓作业叫“讨〓仔”或“放〓紧仔”。近海作业叫“讨瓦脚”,外海作业叫“讨开脚”。讨“红瓜”就是打黄花鱼;讨“鲛魶”就是打红鲷鱼;讨“白带”就是打带鱼;讨“小管”就是打鱿鱼(也叫柔鱼)。出海讨不到鱼叫做“讨无海”或“海讨无”,夸张的调侃说法又叫“讨海水”、“讨唾膏”(口水)。鱼讯好时没日没夜打鱼叫“讨甲无暝无日”;丰收时节渔船满载鱼货吃水太深叫“讨甲沉船满载”。该年度本港捕鱼最多,名列第一的讨海船只就叫“讨头〓海”,也叫“讨一腙”。出海的渔船叫“头东(投东)船”,回港的渔船叫“头西(投西)船”。过去东山的“讨海船”和“生意船”(商货船)去到澎湖、高雄欲返东山,船头投西开往大陆方向,都叫“头西(投西)船”,所以,现今高雄红毛港的老一辈人多会说起当年往来大陆的“头西(投西)船”,澎湖的民俗馆里也还展放着这种木质的三桅船———来自大陆铜山的“头西(投西)船”呢。
  东山讨海人自古最为信奉关帝爷、妈祖娘娘和保生大帝,盖因“讨海人狗蚁命,脚踏三寸梆”(旧时讨海人的生命像蚂蚁一样轻贱,脚下仅是踩着几块木船板),在风险莫测的大海波涛上讨生活过日子,所仰赖就是最讲正气义气的关帝爷显灵帮扶佑助,祈求海神妈祖娘娘镇海安澜赐予平安,同时也乞请保生大帝赐医赐药以保生命健康。因此澎湖和高雄红毛港地区的关帝庙、妈祖庙、保生大帝庙很多香火很旺。这些神祗的香火大多都是自古直接从铜山关帝庙(帝祖庙)、天后宫(龙吟宫)和慈济宫(先生公庙)分灵分香过去的④,也有先从东山分灵人澎湖而后又随澎湖讨海人移居红毛港再分香进入高雄的,所以,高雄一带民间部分人也跟东山讨海人一样,称关帝为“帝祖”(东山百姓自古共奉关帝为祖,故称“帝祖”)⑤,称天后妈祖娘娘为“娘妈”(妈祖娘娘原名林默娘,澎湖主岛原来就叫“娘妈宫”),称保生大帝为“先生公”(保生大帝吴卒为医神,升天之前以行医出名,东山人旧称医师为“先生”)。
  “民以食为天”。食俗方面,如东山讨海人旧时做节喜欢吃米粉煮芋头,叫“米粉芋”,最初去到高雄红毛港,还没种植芋头,没有芋头吃,而红毛港海里多乌鱼,就改用乌鱼煮米粉,闽南语(东山话)同样叫“米粉乌(芋)”。乌鱼是红毛港的特产,每年冬季乌鱼的渔获量最大。乌鱼煮米粉的鲜美滋味令人垂涎欲滴,至今成了红毛港的地方名吃一道特色风味菜。
  其它风俗,以节日风俗为例,闽南东山与高雄红毛港的新春民谣《初一早》唱道:“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食席,十一请囝婿,十二请查某囝,十三关老爷生(关帝飞升日),十四月光(结灯棚),十五是元宵暝,十六拆灯棚。”
  ——这首歌谣是说,正月初一开“新正”,这天人们要早起,放鞭炮迎春,祭拜祖先和神明。然后男女老少梳洗打扮更换新衣,出门到亲朋好友家,尤其是到长辈家拜新年,恭贺新春;初二也是要早起,继续到亲友家登门拜年,一起吃喝玩乐;初三是“赤狗日”,“赤”与“穷”同义,故这天多不出门游玩或请客,可以呆在家里睡个够;初四“接神落天”,年前十二月廿四送众神上天庭述职,此日再迎回人间归位;初五年假已过,节庆隔开一个段落,人们开始做工,商舖重新开张,公家单位开始办公;初六,开始清除开正以来多日积留的粪肥,叫“挹肥”;初七相传是女娲娘娘造人之日,要以七种菜蔬谷料煮食做羹,叫“七宝羹”,故曰“七元”;初八是家中团圆日,完全恢复平日一样,没有特别行事安排;初九玉皇大帝神诞,俗称“天公生”,家家备办丰盛供品祭拜天公;初十因昨日拜天公家有丰盛的鱼肉食品,今日可以做成酒席畅怀饱餐一顿;十一日俗称囝婿(女婿)日,岳父母宴请女婿;十二日已出嫁的查某囝(女儿)归宁,回娘家看望父母;十三日关帝飞升日,家家祭拜关帝爷;十四日接近上元(元宵节),天上月娘妈已经很圆很亮了;十五日是元宵节,上元夜处处张灯结彩,家家吃元宵圆、人们观花灯、游艺,猜灯谜,到庙里“乞灯”“乞龟”,甚是热闹;十六日元宵节已过,开始拆除灯棚,新春佳节所有活动已告完了。
  民谣《初一早》在闽南、粤东和台湾大部分地区都有,但其内容和语言表述各地有所差异。而以上这支流传于高雄红毛港的新春民谣,其内容和使用的语言文字,与东山渔区(主要是旧铜山今铜陵地区)却是完全一模一样,说明两地传承同样的民俗民风与语言习惯,一样的乡情乡音,反映的是东山与高雄红毛港两地讨海人的血缘情结。
  二、东山与高雄讨海人熟语浅谈
  熟语(也称俗语),是生活中的惯用语,包括一般所谓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熟语中蕴涵着人们的生活内容、生活习惯、民风与思想,甚至也展示人们的人生观与智慧。现今台湾高雄红毛港的许多民间日常熟语,颇具大陆“铜山讨海人”特色,由于地缘关系和生活环境相近,故其语音大致都与东山相同,甚至有许多属于东山传统的特殊用语,尤其是讨海人的熟语、渔谚(闽南地区其它地方不曾有过的),至今仍在红毛港地区流传并于现实生活中使用。这里,笔者根据多年来与高雄同胞的往来交流和2007年访台实录,并参照《红毛港熟语集录》⑥,采集部分两地相同的熟语,并谈一些粗浅的解释,相信读者可从中了解并认识东山与高雄讨海人的风俗与语缘关系——
  南涌七垅,北涌泼袂停
  闽南语:“涌”即浪,海涌就是海浪。南涌为刮南风时的海浪;北涌为刮北风时的海浪;袂:不会。
  此一熟语的意思是说:海上刮大南风的时侯,海浪打过来是七垅再接着七垅(连续七次为一轮),讨海人划着竹筏或小船出海,要避开打过来的大浪头再继续前行,否则就有被浪头打翻的危险。若是刮大北风的时候,浪头打过来的次数却是一个接着一个的不会停,但相对比较弱。
  这一句渔谚是讨海人出海捕鱼时观风察浪随时应变避险趋利的经验总结。不管海上是吹南风还是吹北风,只要掌握好风吹浪打的规律,在海上行船就可平安无事。
  讨海人吃米糊仔止饿
  早期讨海人出海捕鱼,用的是没机器动力的小船,他们早出晚归,整天在海上划船拉网辛勤劳动,通常都是随身带一罐水(或一壶水)和一些米糊仔粉(或炒熟的面粉)用作午餐。米糊仔粉是家里自己制作的,将米炒香放入石臼中研磨而成,吃的时候佐以白开水,就是一餐了。
  此一熟语道出了过去东山和高雄两地讨海人海上生活的艰辛。
  正月查某,二月鲫仔股
  闽南语:查某:女人。鲫仔股:大鲫鱼。
  正月过年时,女人因穿上新衣服又加化妆,显得特别漂亮。二月份产卵期的鲫鱼最为肥美,最为好吃。
  此一谚语用对比手法,告诉人们:正月里的小姐最为靓美;二月里的鲫鱼最为肥美。意思是警示人们:最美好的时机你要把握住。
  春鮸,冬加魶
  春季的鮸鱼和冬季的红鲷鱼最为肥美。
  “鮸”即鳘鱼。有黑鳌、红口鳌、金钱鳌(即黄唇鱼,其膘胶药用价值很高,价格昂贵)等多种。“加魶”即红鲷鱼。〓鱼肉质鲜美,市场上价位很高,而“加魶”(红鲷鱼)为闽台沿海特产,用红鲷鱼头煮豆酱汤,滋味尤为鲜美。
  此一熟语的潜在意思是说:做事和处理问题跟打鱼一样,要看准时间(季节),不同对象和问题要具体区别对待,才会有最理想的结果和收获。
  盐到“给”臭
  东山人将盐渍的小鱼叫作“给(鲚)”。过去海产品保鲜条件不好,讨海人家平时常把捕捞上来的小鱼用陶缸或瓶子腌渍起来,备以吃饭时当“菜配”。小鱼开始腌渍期间要不断加盐才不会臭掉。“给”是勤劳节俭的渔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制作时要不断加盐,才能保持“给”的新鲜美味,也能长久存放不易变质。“盐到给臭”是形容做事动作散慢,效率不高,等盐拿来时腌渍的小鱼已臭掉。
  此一熟语提醒人们平时要讲究工作和劳动效率,同时也带有讽刺“缓不济急”,“远水救不了近火”的意思。
  火烧罟寮——全无网(望)
  “罟”也可写为“〓”,“〓古”仔船,有大〓、小〓。〓古寮,指旧时驶罾捕鱼作业船只存放网具的岸边小屋。
  “火烧罟寮”是说,“罟寮”发生火灾,网具被烧光,“全无网”之后,讨海人赖以生产的用具都没了,无以维生,生活也就“全无望”了。(闽南语“网”和“望”同音)。可见得鱼网对讨海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财产,需要非常小心地看护。这是歇后语,以“火烧罟寮”来表达讨海人失望或绝望(全无网——全无望)的心情。
  蟳仔食水,“徐仔”食后腿
  此一熟语是说:吃蟳仔吃的是水,吃蟹仔吃的是后腿。
  蟳仔身上没什么肉,吃起来水分较多,比较不好吃,而蟹仔(呛作“徐仔”)全身之肉也不多,只有后腿的肉比较饱满,吃起来咬劲较足,是最好吃的部分,所以说“蟳食水,蟹仔吃后腿”。
  这话叫人要懂得吃东西,啥样好吃,啥样不好吃,要懂得挑选。
  掠龟走鳌,掠蟳走“徐”
  闽南语:掠,捉;“徐”,蟹。
  捉到龟跑了鳖,捉到蟳仔跑了蟹。此一熟语意思就是说顾此失彼,做事无法两头兼得或两全其美。两地讨海人多在运气比较不好的时候使用这一句话。
  人靠嘴水,鱼虾靠活水
  这句熟语也作:“人食嘴水,鱼食流水”。
  “嘴水”即口才,很会说话,说好听的话。“活水”为流动的水。指人靠一张会说话的嘴巴吃饭过日子;鱼靠流动的潮水带来浮游生物以供其食。“人吃嘴水”,是说有的人嘴巴很会说话,日子就会过很好;“鱼吃活水”是比拟引申,说鱼虾游到有活水的地方,就会更有东西吃,会活得更好。
  这句话另有一层意思,是嘲讽那些只靠嘴巴吃饭,仅凭三寸不烂之舌骗吃骗喝,而不靠真本事工作劳力的人。
  生食叨(拢)不够,搁有通曝干
  渔汛不好,捕的鱼太少,生吃都不够,哪有多余的拿来晒成鱼干呢。
  这句熟语表示遇到渔事不景气,今天打来的鱼少得可怜,连生吃都不够,更不用说是煮熟了,再晒干留着日后慢慢吃之意。过去东山讨海人打渔回来,通常在将鱼卖出之前,留一些下来晒成鱼干,留着日后食用。但如果渔汛不好或捕不到鱼,若有人问起捕到多少鱼,往往就会说“生吃叨不够,搁有通曝干”。
  红毛港的讨海人跟东山人一样,出海归来说渔事,时常还说这句熟语呢。
  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背鼓
  高雄红毛港的讨海人也说为“一魟,二虎,三谢门,四臭肚(背鼓)”。
  这是两地讨海人对海鱼毒性等级的划分排名。魟鱼的长尾上长有一根刺勾(也有长两根勾刺的)。虎鱼全身有鳍,体色深黄中带有咖啡色带状及点状斑纹,猛一看颇似老虎的头,故名为虎鱼。沙毛鱼,也叫谢门鱼,海鲶的一种,其背部有一根硬刺。背鼓鱼也叫作臭肚鱼,学名褐蓝鱼,因其喜吃漂流于海中的粪便,死后肚中有恶臭,故又称“臭肚仔”。这些鱼身上都长有毒刺,如被刺到,会致红肿剧痛,全身发热,痛苦异常,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魟”,也作“鲂”。还有人在“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背鼓”句后续添了“五蟳六蟹七龟八鳖”,成一段凑句顺口溜。
  猪头百二斤,猪尾唔免秤;鸭卵米斗大,仔鱼门扇阔
  这一句熟语高雄红毛港的讨海人也说为“鸭卵米斗大,埭仔鱼门扇板阔,猪头百二斤,猪尾仔不免秤。”
  这话是铜山人用三牲敬拜关帝爷传过红毛港的一句熟语。猪头(插上猪尾,代表全猪)是拜关帝爷的最大牲礼。东山讨海人拜关帝爷最虔诚,进供的猪头要挑最大的。讨海人闯荡大海,第一保平安,用最丰盛的供品来祭拜。“拜百二拜”,“吃百二岁”,都是吉祥语。一个猪头一百二十斤重,是最吉祥的重量级牲礼;还有鸡蛋或鸭蛋大得像量米的斗,鲫仔鱼如一扇门板那样阔大,尽管夸张了,但表示牲礼的厚重及内心的诚意,可见讨海人对关帝爷的崇敬了。
  用“猪头百二斤”如此厚重隆盛的供品敬拜关帝爷,至今东山与高雄红毛港两地依旧一样。
  嘴齿痛,斧头〓;腹肚痛,用手春
  此一熟语也说为“腹肚痛,乎伊春,嘴齿痛,斧头框”。
  昔日东山的讨海人生活艰难,平时遇有身体病痛,没有钱就医问药,于是,往往使用“以痛治痛”的临时疗法来祛除病痛的折磨。所谓“嘴齿痛,斧头匡;腹肚痛,用手春”,并非就是一遇到肚子痛时就用手来捶打腹部,牙齿痛时就用斧头来敲打止痛。这句熟语显示出东山渔民吃苦耐劳的特性,并透露出过去生活贫困,缺医少药的无奈。至今东山与高雄红毛港两地仍流传此一熟语。
  无鱼,虾仔嘛好
  闽南语:虾仔,即小虾;嘛好,也好。
  讨海人海里讨鱼,有时讨不到鱼,只讨到一些小虾。尽管没讨到鱼,虾子也是美味。高雄的一位朋友说: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如果能有“无鱼虾也好”的想法——虽然目标只达成六七分,或四五分,但一样接受它——接受“虾子”,那么就不会因“无鱼”而懊恼了,至少这比连虾子都没有强一些。其实随着心境的不同,和客观环境的变化,有时你会发现,达成了目标也不见得使你快乐,甚至和当初你想要的不同,就像钓到鱼也不见得是好鱼那样,有时候虾子的价值还高过鱼呢!
  细孔毋补,大孔叫苦
  闽南语:“细”即“小”;“毋”即“不”;“孔”即“洞”。
  渔网破个小洞就该立刻缝补,若待撑成大破洞,补起来甚为艰苦。这就叫“细孔不补,大孔叫苦”。这句话是劝人防微杜渐之意。意思是说,凡事出现小问题时即应马上着手解决,否则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到那时不仅会带来严重后果,而且要解决它已非容易的事,自然不免“叫苦”连天了。凡事问题虽“小”,却不可掉以轻心,而必严肃认真对待,否则“细孔”变成“大孔”,有时想补都没办法,只能对天“叫苦”!
  船过水无痕
  船驶过海面,犁开波浪,泛起层层涟漪;船驶过去了,水面就会慢慢恢复平静,不留下船驶过的痕迹。
  这话具有反讽的意义,它是说,人生在世受人之恩,切不可像“船过水无痕”,忘得一干二净,而应思想有所回报;尽管施恩者不见得希望你有所回报,而你却应该知恩感恩报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才是人生的道义和美德,而“船过水无痕”的人是应该受到道德谴责的。
  海水阔阔,船头卡久也会相堵着
  闽南语:“卡久”,意为“再怎么长久”。“相堵”,即互相遇到。大海尽管很宽阔,总会有两只船互相撞头的时候。此话寓意“冤家路窄”,不宜结仇。
  船只在浩瀚无边的海上航行,常常数日不见有其它船只,若无通讯器材或航海图之助,人们要找到航行中的船只也绝非易事。但海洋尽管宽阔,却也发生过“船头相堵着”的撞船事件,这种机会虽然很少,却也不是没有过。这话是说,与人结怨结仇十分不宜,因为说不定哪天难料在哪里就会与对方相遇,即所谓“冤家路窄”也!不要欺人太甚,别以为干了缺德事就可一走了之,总有一天你会碰到的,会有报应,不会放过你的!劝人不要轻易树敌结冤成仇,他日或在他处终会遇到报复!
  有风袂当驶尽帆
  凡做事须留有余地,莫做尽做绝。如海上行帆,无风走不动,有风之时也不宜张得太满,这样很容易翻船。海上来风好驶帆,但同时浪涛也更凶猛,不易驾驶,若再张满帆,危险系数也就更大。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如驾着一艘帆船,而都碰到无风(不得意)难于行船的时候,但好风到来(时来运转)之时,切记不要张尽满帆(用尽情势),当心翻船!告诉你“人在得势时,切不可忘乎所以!”
  摸蜊仔兼洗裤
  蜊仔:闽南语读音“蝲啊”,状似田螺的水中生物贝类。
  此一熟语语是一句欢喜得意的话,意思是“一举两得”,有“赚到”的感觉。
  讨海人过去生活简单困苦,打鱼归来上岸,为了节约家里的淡水,通常会去屋前屋后或离家不远处的小河或水塘里洗澡,一边清洗又脏又咸又腥的衣服,同时顺势去水里摸一些蜊仔来聊补家中三顿用菜的问题,所以说是“摸蜊仔兼洗裤”。
  这句俗语也念做“一兼俩顾,摸蜊仔兼洗裤。”
  教子学泅,毋通教子爬树
  泅即泅水。“毋通”,闽南语:不可。
  此一熟语是说讨海人望海为田,以船为家,整日里与海水打交道,从小教孩子游泳泅水,习水性,学会驾驭风浪的本领,对生产和生活都有益处。而爬树对讨海人家的孩子来说,毫无益处,一是与生产生活无关,二是男人们都出海了,小孩学爬树,少有照管,一旦摔下来,那可不是好事,甚至很危险。所以讨海人从来多是“教子学泅”,而不“教子爬树”。
  还未食全头路,食饱无半步
  这句话也作:“未食拢是路,食饱无半步。”意思是说,还没吃饱的时候,说要去做的事情和门路很多,可等到吃饱了,又是啥事都不做了。
  懒惰之人和不实在的人在饥饿之时,总会对别人说,自己已经想好了很多挣钱的门路来解决吃饭的问题;可一旦让他吃饱了,就又开始懒惰起来尽说空话敷衍度日,不再动脑子也不再动手脚做事了。
  这话也比喻有的人穷困之时(未食)会想尽办法四处钻营找门路挣钱糊口,一旦吃喝不愁稍微富有(食饱)即故态复萌懒性重生不思进取虚度年华了。
  鸭子出世无娘礼
  闽南语“娘礼”为母亲的背称。东山讨海人早时多在人前称自己的母亲为“娘礼”。这句熟语源自闽南童谣“天无边,海无底,鸡仔出世无娘爸,鸭仔出世无娘礼。”意思是说:母鸡孵出小鸡并带着小鸡成长,而小鸡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小鸭多是由鸭蛋寄在母鸡窝里或电子孵箱里孵出来的,也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这一熟语(童谣)教人懂得鸡和鸭出生的血缘常识,也拿来比喻有的人天生命苦,尤其是那些从小就失去父爱或母爱的人。
  结语
  笔者生于东山长于东山,出身于讨海人家,从小生活在闽南海边,青年时期在台湾海峡从事渔业捕捞生产10余年,对于东山讨海人的熟语不仅耳熟能详,并且于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形成习惯。及至后来转行于文化工作,并于公余时间从事东山与台湾关系的地方文史研究,才发现高雄红毛港的渔谚熟语竟然与家乡东山(铜山)多是一模一样,经查证两岸相关文献资料,才发现这些熟语原来多是我先人自古渡海迁台而流传过去的。以上仅是举例若干,还有许多囿于篇幅无法赘述。至于其它方面的熟语也是无甚差别,或原汁原味一脉相承,或大同小异有所演变。深入研究东山与高雄红毛港两地讨海人的习俗与语缘关系,这对加强闽台两地文化交流往来,深化海峡两岸的民族文化认同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
  ①《红毛不再的红毛港》1996,台湾高雄市国民小学乡土教材。
  ②《漳州与台湾族谱对接指南》漳州市政协编,2010,厦门大学出版社。
  ③《东山县志》1994,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④《海峡神缘》刘小龙著,2002,海风出版社。
  ⑤《海峡关帝传奇》刘小龙著,2011,海风出版社。
  ⑥《红毛港熟语集录》,见豆丁网。
  访台采风实录。
  2012年12月至13月
  东山与台湾谜坛纪事
  林长华
  东山岛是沿海文化昌盛之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由于古代的移民及其文化风习的播迁,东山岛也是台湾同胞的重点祖籍地。作为国粹的灯谜,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自古以来生动地反映于东山与台湾的文化交融中,不论是市井百姓,还是文人墨客,抑或巨贾大款,都乐此不疲。
  谜事活动历史悠久
  灯谜古称“灯虎”、“文虎”,是东山岛人年节假日、茶余饭后娱乐消遣的“精神快餐”。早在明清时期,曾经分别隶属于诏安县和漳浦县的东山岛就盛行灯谜这种雅俗共赏的文艺娱乐形式。在谜事活动中,涌现出杨观吉(美山人)、马兆麟(铜陵人)等不少猜谜高手。杨观吉(1592~1667),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湖南长沙知县,后升兵部主政。杨观吉自小天资聪明,有一年新春,他随母亲到外祖家拜年,看到当地举办灯谜会,便好奇地凑上前围观。谜会上有一个画谜,画面是一个鬼伏在石头上睡觉,有个樵夫在用斧头用力砍柴,要求猜俗语二句。杨观吉很快就猜中此谜:“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意为是人的话就要劳动,不可贪图安逸(自在)。而那个安逸自在睡觉的就是鬼(不成人)。俗语出自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第九卷:“谚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此言虽浅,然实切至之论,千万勉之。”清代曹雪芹著的《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中也有这一复句式俗语:“自古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你好生记着我的话。”杨观吉善猜灯谜之事,民国本《东山县志》中曾有记载。
  清末民初,东山岛谜坛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东山县志》中记载:“清末民国初,猜谜活动盛行。每逢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城乡常举办灯谜活动。民国时期,城关灯谜爱好者自觉献物,组办猜谜会,给猜中者发奖品。”从史料透出的信息,自古以来灯谜就是东山岛民众喜闻乐见,盛行不衰的艺术形式。
  东山与台湾谜缘密切
  由于地缘、亲缘的关系,东山与台湾素有过从甚密的谜缘,两岸文同源、谜同宗、风相从、人同谊,为中华谜学的继承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东山岛是历代大陆移民台湾最多的岛县,目前东山有台属5800多户3万余人,在台湾的东山籍乡亲及其后裔约有20多万人,接近东山岛本土总人数。旧时每年新春佳节,台湾同胞经常过来对岸祖家东山过节猜灯谜。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山岛举办灯谜会,大多是商家与谜人联合出谜征射,也有台湾同胞带来灯谜联欢猜射。
  有这样一段轶闻:有一年,台胞陈先生回铜陵镇老家过年,元宵节是城镇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当时的节俗时兴个人出资举办灯猜会,陈先生就在自家店铺前悬谜征射。其中,有一条单字灯谜,谜面只有一个“朕”字,要求猜东山岛一个店号,奖品是陈先生随身带来的一块手表。那时候手表是贵重且时髦的商品,有手表可戴者寥若晨星,于是吸引了很多猜众。元宵节过后,此谜仍未被猜中,出谜的台胞陈先生吩咐家人说,饭是煮给人吃的,谜是出给人猜的,做人要守信用,今后不管何时被猜中,都要兑现奖品。数月后,在台湾的陈先生收到家里人来信,言及生活拮据悬谜未破,提出把手表变卖聊补经济局促。陈先生接信即复:“万万不可,人应以信为本。”直到翌年元宵节,此谜才被一个演员猜中。原来,谜底是旧时东山岛一家名为“君记”的鱼行。“君记”二字拆开为“君、言、己”,与谜面“朕”扣合天衣无缝,只因陈先生疏忽没有标明“燕尾格”,才久未破谜。
  1988年,笔者采访回老家铜陵镇的台湾著名画家陈洪甄先生,1990年也采访老家西埔镇的台湾“丽声业余潮乐研究社”林向瑞先生。他们回忆说,旧时东山岛有静观文虎社、会文研究社等灯谜组织,逢年过节出谜征射,他们经常去围观凑热闹,渐渐地爱上灯谜。上世纪四十年代,陈洪甄、林向瑞先生旅居台湾后,经常参加新春佳节和中秋节在公园、广场、庙前举办的猜谜活动,收看台湾“华视”、“中视”、“台视”三家电视台的有奖猜谜节目。回忆家乡东山和台湾的谜事活动,陈洪甄先生说:“有一年元宵节,我在台北一个庙前猜中好几条灯谜,有一条我记得一清二楚,这是一条字谜‘半牀斜月十分深’,猜‘将’字。”他还介绍说,台湾的谜会开猜形式与东山岛大同小异,同样有“灯猜头”的猜谜习俗,猜谜时要先念谜文后报谜底,猜中谜底响鼓三声,然后取谜笺连同奖品送与猜中者,若猜不中但离题不远则击鼓边,勉励猜射者再思考。
  元宵谜会轰动两岸
  自古以来,每逢元宵节,台湾同胞经常驾舟过岸到东山岛赏灯会“打灯猜”(即猜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地中断了数十年的灯谜会猜活动。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打破两岸隔绝的状态。此后常有台湾渔民和东山渔民在同一个渔场捕鱼、同一条航道运输。台湾渔船还常常在东山岛避风、修船、求医、补充给养。东山与台湾的渔民兄弟劳作之余,不时船靠船一起品茶猜谜。言语间,台胞们常流露出要与大陆谜界人士交流谜艺的愿望。
  1984年2月16日是传统的元宵节,节前几天,东山县政协从台胞接待站了解到,正月里大风天数多,有台湾渔船就近停靠东山岛渔港避风。为了让台湾同胞在东山岛欢度元宵佳节,消除隔阂,增进感情,东山县政协别出心裁想到了用猜灯谜联谊这一形式来与台湾同胞开展节日联欢。该年2月11日,县政协向龙溪地区(漳州市前身)8县市灯谜组发出邀请函。当时,东山县仅有1个灯谜组,人数也不是很多。笔者虽非该组成员,但因经常参与灯谜会,常向国内灯谜刊物、报刊灯谜栏目投稿,这便引起主办方的关注。
  对笔者比较了解的县灯谜组组长朱定坚先生便带着县政协的邀请书找上门来,要我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制作一些猜射难度适中,反映海峡两岸同根同源题材的灯谜。我接过由县政协打印的这张粉红色的邀请书一看,上面写着“东山与台湾海峡两岸人民同宗共祖,血缘相亲。自古以来,每逢传统节日,两岸人民经常来往庆贺,情深谊长。为了发扬优良传统,增强两岸人民的思想感情,促进文化交流,欣逢元宵佳节来临,我们决定举办‘台湾海峡两岸灯谜会猜’活动。届时恭请您出席参加指导。”制谜对我来说不是难事,我用两天时间就制作了几十条,记得其中有这样几条:台湾人的根(带数量名著)——谜底:陆本《家》;分明是要去汕头(台湾地名)——谜底:日月潭;海峡两岸同一宗(字一)——谜底:涤;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影片名二)——谜底:《亲骨肉》、《龙种》;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县名二)——谜底:古浪、安塞。
  龙溪地区8县市的灯谜高手也精心制作了许多灯谜佳作,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其中有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题材,如:海岛渔民盼统一(骊珠格),——谜底:泊人.乐和;化干戈为玉帛(外国名著一)——谜底:《战争与和平》;大陆台湾应统一(县名二)——谜底:两当、共和;两岸统一日,分离结束时(带数量农机)——谜底:陆台联合收割机;合作的呼声响遏行云(音乐名词二)——谜底:连结音、高音。有思亲怀乡的题材,如:梦魂常向故乡驰(称谓一)——谜底:思想家;少小离家老大回(列国人名二)——谜底:子游、孟之反;涕迹斑斑桑梓心(故事片二)——谜底:《泪痕》、《乡情》;一衣带水隔夫颜(聊斋志异篇目一)——谜底:湘裙。有台湾同胞熟悉的台湾题材,如:日光岩(台湾地名一)——谜底:阳明山;牡丹斗艳(台湾地名一)——谜底:富贵角;春笋吐翠(台湾地名一)——谜底:新竹;日月潭边意千里(县名二)——谜底:明水、怀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民族名二)——谜底:高山、雅美。有憧憬祖国统一愿景的题材,如:待到统一日,炎黄子孙俱欢颜(故事片名三)——谜底:《团圆之后》、《中华儿女》、《笑》。有消释疑虑、联谊联欢的题材,如:海峡渔民表寸衷(电影演员二)——谜底:于洋、陈以心;相逢一笑泯恩仇(县名二)——谜底:乐会、和顺;元宵佳节喜相逢(词牌名一)——谜底:人月圆;元宵留影喜上眉梢(音乐名词二)——谜底:节拍、和声。
  灯谜会猜活动组委会于开猜前向各位来宾发送油印的粉红色入场券。上面填写座号,为防假票,就近临时向县图书馆借盖业务章。
  2月16日(元宵节)和17日夜,灯谜会猜如期在东山台胞接待站二楼宽敞大厅举行。40多名台湾渔民和居住在东山岛上的台胞、台属、各界人士,以及龙溪地区8县市灯谜组织代表共300多人欢聚一堂,猜谜联欢,共度佳节。
  会猜活动悬谜近400条,由龙溪地区8县市灯谜组负责人轮流主持。谜台上方横挂着“海峡两岸灯谜会猜”的醒目会标,两侧悬挂着长幅谜联,上联是:“甲子庆初年,和暖春风,万户灯花遍照江山新景色”。下联是:“上元迎盛典,团圆明月,一声谜鼓联欢海峡故乡情”。这是东山县灯谜组负责人、台属陈秋顺先生精心撰作的,联语可猜17个县名(谜底:吉首、温、青、满城、辉、光化、华容、建始、文昌、环、朗、通、乐都、合水、梓潼、潼关、同心。),起到了很好的应景作用。这副谜联使台胞们感到亲切、温馨,拉近了两岸同胞的距离。他们中有的掏笔记下这副独具特色、引人注目的谜联。
  灯火辉煌,谜笺焕彩。两岸同胞同坐大厅一起猜谜联欢,说的同是闽南话,喝的同是功夫茶,就连报猜方式也与台湾如出一辙,台胞们高兴地说“在东山打灯猜就像在台湾一样”,共同的乡音,浓烈的亲情,把两岸同胞的心紧紧地牵连在一起,相互之间倍感亲切,整个会场洋溢着两岸一家亲的和谐气氛。
  台胞们也准备了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灯谜与大陆谜友交流,如:“君子之交”(台湾地名一)——谜底:淡水;“花开长不败”(台湾地名一)——谜底:恒春;“初次开业”(台湾市名一)——谜底:新营。“落叶归根”(台湾地名一)——谜底:知本。
  这次会猜,为台胞所熟悉的谜目(如台湾地名、俗语)较多,因此,他们倍感亲切,中鹄者不少。有几位台胞则“合功破曹”,专心猜射“灯猜头”。他们有的凝神而思、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查阅资料,经过几番探索,灯猜头终于被摘取。这时,整个会场沸腾起来,喝彩声、鼓掌声、鞭炮声连成一片。与会代表啧啧称赞台胞不乏“智多星”。台胞得到了贵州茅台酒、福建乌龙茶、上海中华烟和内蒙的发菜等奖品。他们说,我们一定把这些祖国大陆名优特产带给台湾亲友品尝,让他们也分享这份难得的口福。
  头天晚上猜谜活动持续到翌日凌晨一时,台胞们仍然兴致勃勃,毫无倦意。第二天晚上也一直猜到深夜。当主持人宣布谜会结束时,台胞们仍旧沉沉浸在谜海中,乐而忘返。最后,主持人挂出了一条结束谜“后会有期”(猜故事片名二),大家猜出谜底《希望》、《重逢》后,台胞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谜场。
  1984年元宵节由东山县政协牵头举行的“海峡两岸灯谜会猜”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大陆与台湾谜友公开接触、交流谜艺的一次盛会,谜事交流新闻一时引起轰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以及一些报刊对这次盛会纷纷作了报道,《知识窗》杂志第4期刊发了笔者采写的长篇通讯《海峡两岸同胞的灯谜盛会》。
  1984年台胞吴炎真先生首次回到老家东山正赶上“海峡两岸灯谜会猜”,当年他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千地说:“我参加了海峡两岸灯谜会,当我看到一条‘少小离家老大回’打一句成语的灯谜,顿时万语千言涌上心头,我激动地顺口喊道打‘叶落归根’。话音刚落,只听得‘咚、咚、咚’三声鼓响,全场爆出一片喝彩声,我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仿佛觉得,那一张张笑脸,一阵阵掌声都在向我祝贺,祝贺我这飘零的落叶归了根”o1994年出版的《东山县志》第474页“政协主要活动”一节记载了这一难忘的文化交流事件:“县政协还配合有关部门,利用各种方式加强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的联系。其中有1984年举办的海峡两岸同胞元宵节灯谜活动……。”
  光阴似箭,倏忽29年过去。当年的参与谜会者有的已“驾鹤西去”,有的已“往事如烟”。由于笔者对灯谜有偏爱又热衷收藏,至今仍珍存着1984年元宵佳节“海峡两岸灯谜会”的一张入场券,这张独特的入场券,见证了两岸同胞血缘同脉文缘同根的情谊,记载了县政协在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往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012年12月
  台湾海峡中的兄弟岛
  刘小龙
  兄弟岛旧称“大小柑山”,为台湾海峡南部两座无居民岛屿,自古隶属漳州府铜山所(今漳州市东山县)。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铜山志》记载:“大小甘山:在东南大海中。晴明望远,视若有小髻。天起飓风骤雨,其状变幻若屏、若屋、若楼、若城、若船、若狮、若象之形。四面环海,中有一井,水独淡。相传仙人遗柑其上,故名。两山相距不远。”故兄弟岛也称“大小柑”或“柑桔屿”,别称“兄弟屿”。柑大桔小。兄岛为大,称“大柑”或“柑屿”;弟岛为小,称“小柑”或“桔屿”。
  兄岛地理位置为东经117°41.296E,北纬23°31.952N,即处在台湾海峡南部东山岛东南方海域,距东山岛苏尖角(苏峰山)约25.900km。全岛面积24301n2,岸线长度817m。弟岛地理位置为东经117°39.857E,北纬23°33.118N。距东山岛苏尖角(苏峰山)约22.800km。全岛面积9497m2,岸线长度465m。
  兄岛地貌呈长条形,近南北走向,最长处约0.31km,最宽处约0.113km,海拔62m,地表基岩裸露,间有红壤土,其外观状如马头。弟岛地貌呈近半圆形,直径约0.139km,海拔44.3m。地表基岩裸露,中间耸立两墩褐色蚀化岩石,外观状如头髻。兄岛和弟岛均为大陆岛,其地质由沉积岩组成,部分覆盖风化石,基岩海岸。
  兄弟岛所处海域是福建省三大地质断裂带之一,是研究台湾海峡近期地震污沙及地震变迁的一个重要地点,现今地质学家常驾舟登临考察。
  兄岛雄奇险峻,横海而立,甚为壮观。四周峭壁危岩,礁石环列,浪涛惊拍,无处可以泊舟,唯西北侧中部山凹下有一处较为平坦的礁石坪,形成天然“小码头”,风晴浪小时候可以靠船登岸。半山腰上遗存一座用乱石块垒成的小小土地公庙,偶见有人上岛祈安供奉香火。相传古时岛上有一口淡水小井今已无处寻觅。山间植被较为单薄,没有树木。唯面朝大陆一侧的山坡上长有许多“鲎壳藤”、“玉叶”和“日日草”(经人工培育后叫“日日春”)等野藤野草野花,从春至秋碧绿有如流瀑,花开时节极具一种野性的美。而弟岛岸石上面无土壤植被,唯顶端两墩风化岩远眺状若紫色莲花舒瓣。
  兄弟岛是海鸥、海燕、海鸭、军舰鸟及多种稀有海洋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为国际环太平洋中(国)澳(大利亚)鸟类迁徙停栖点。岛上岩缝中或草丛里多筑有鸟巢,山间、水面和空中常见海鸟群起群落,鸣声如潮,羽翅蔽天。
  兄弟岛的水下礁岩冬春季盛产紫菜、赤菜(江蓠)、羊栖菜等海藻;常年长有海蛎、梭子螺(赤角螺)、刺螺(刺鸡螺)、藤壶(烟筒缉)、龟足(咬碇仔)、黑贻贝(乌蛤)、龟甲磩(深盏贝)、蝾螺等螺贝和海柳、海铁树及软珊瑚、石珊瑚、造礁珊瑚等多种珊瑚。
  兄弟岛海域系闽南中心渔场,盛产金枪鱼、青干金枪鱼、舵鲣、金鲳、银鲳、乌鲳、真鲷、石斑鱼、鲨鱼、黄花鱼、蛇鲻、带鱼、蓝圆终、沙丁鱼、脂眼鲱和鱿鱼、墨鱼、对虾、龙虾、海龟等多种经济鱼类,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综合产量很高,全年均可作业。自古以来,尤其每年夏秋汛蓝圆鲹(鲃巴浪)鱼群旺发季节,闽、粤、台渔船云集于此围捕作业,夜晚渔火连天,有如一座海上不夜城市。
  东山民间至今犹存有关兄弟岛的不少神话传说——
  据说,兄弟岛原来与东山陆地相连,村廓比邻,山明水秀,也曾是一处美丽富饶的地方。南宋末年,元军攻陷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之后,太傅张世杰、端明殿学士陆秀夫与左丞相陈宜中等辅护少帝赵是南逃入东山。不日赵是病亡,赵昺继位,见此处地理甚好,便旨令在东山的川陵山(又称苍陵山,即今苏峰山)脚下建造“东京城”,以图赵氏天下“东山再起”。可是,没想“东京城”快要建好之时,忽然天坍地陷,东南大海潮水猛涨,千里大浪呼啸而来,大片陆地瞬间沉没于波涛之中。“东京城”沦陷于海,南宋小朝廷只好继续南逃广东。最后,这片地方只留下“东京城”外最高处两座山峰的峰尖没有被淹没,此后一直浮在海面上,它们就是现在的兄弟岛(而据现代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并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同,兄弟岛系远古时期连接澎湖和台湾的海峡“东山陆桥”在地壳变迁海平面上升后遗存于水面的陆地山峰,这为神奇的传说增添了一点事实的依据)。据东山的渔民们说,兄弟岛海域有一片海底平坦宽阔的“走马”(跑马)渔场,这便是原来“东京城”外官兵的“走马场”。
  兄弟岛为何名为大小柑山呢?话说明代初年,江夏侯周德兴受朝命来到东山建置铜山守御千户所城,并在城内建起一座关帝庙。铜山关帝庙的关帝爷声灵显赫,威震四方,所以,东海蓬莱仙山的神仙们常常来到关帝庙做客,关帝爷总是盛情款待。一日,众仙酒足饭饱之后拜辞关帝离庙时,关帝爷还送给每位大仙一对柑果。众仙出了东山海门,即坐在吕洞宾的大葫芦上漂海而行,一眨眼来到两座无名小岛旁边。这时,只见小岛上有人在挣扎呼救。原来是一只讨海船遇到暴头风撞碎在这里,船上的两个兄弟游上小岛,没吃没喝已经熬了三天三夜,饿得奄奄一息。众仙见状,立即把关帝爷送给他们的柑果抛撒在岛上施食救人。遇难的讨海兄弟捡来柑果吃下后,很快恢复了体力不再饥渴了。等暴头风停了,人们驾船在小岛上找到他们,遇难的讨海人兄弟终于平安回返东山。为了感戴神仙海上撒柑救人,人们就把这两座无名小岛称做“大柑”“小柑”,又称“兄弟屿”。
  兄弟岛不仅神话传说神奇美妙,还常常出现“若屏、若屋、若楼、若城、若船、若狮、若象”的海市蜃楼奇幻景观,历代人们多有咏赞。清代诗人陈少华《铜山海天八景》诗中即有吟咏大小柑山《蜃云卧波》一绝:
  蜃云万状逐风飘,悠忽卧空靠碧潮。
  横海直从通日出,却疑驱石驾银桥。
  民国东山名士陈香圃也有《柑山蜃楼》诗:
  海中闻说有柑山,变幻时从雾里看。
  蜃市离奇依泽国,楼台隐现倚云端。
  玲珑宫阙仙邱似,缥缈烟霞天际寒。
  阴霁登高堪眺望,蛟龙出没壮波澜。
  已故东山知名人士陈秋顺又有《咏兄弟岛》诗:
  海雾藏柑桔,晴明天际开。
  潮声撼岛屿,蜃气幻楼台。
  波阔鱼龙跃,秋高鸿雁回。
  孤舟明月夕,独钓水潆洄。
  兄弟岛因处于台湾海峡南部洋面主航道旁边,自古即为东西洋旅船商舶航海往来的座标性岛屿。其海域为历代闽南人民,尤其是东山人民迁徙南洋和澎湖、台湾的必经水路,故最初开发澎湖的先人也给澎湖的两个岛屿取名为“柑屿”、“桔屿”。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经过这里因避风而停泊东山。历史上闽南军民英勇抗倭、抗荷、抗英,这里常见舟师征战,炮火连天。明代沈有容与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率师入台征剿倭寇,郑成功进驻铜山训练水师最后收复台湾,清代施琅从铜山出师统一台湾等,都经过这里一路点燃烽火硝烟。这两座岛屿虽小,然而在海峡两岸的不少史册文献中多有提及,点点光辉可鉴。
  兄弟岛海域还是1965年“八·六”国共两党军队海战的发生地。当年8月6日,国民党海军小型猎潜艇“章江”号与大型猎潜艇“剑门”号进扰东山海域,在兄弟岛附近海面被解放军海军快艇部队先后击沉。此役,共击毙国民党海军少将司令以下官兵170余名,俘获中校舰长以下官兵33名。这是国共军队在大陆沿海最后的一场海上战役。
  兄弟岛为福建省辖属最南之山,处于北回归线附近,是闽粤地交界、东南海交汇处的标志性岛屿,属于海洋特别保护区。兄屿岛上有1988年建造的导航灯桩,此桩身高12米,灯高海拔74米,灯光射程10.5海里,配备太阳能充导板。该灯桩与台湾澎湖列岛遥相对望,为海峡中往来的船舶指明方位引导安全航行。2000年,东山移动通信分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在兄屿岛上投建一个移动通信基站,为服务海峡两岸渔业生产和经贸交流、保障在海上往来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兄岛上竖立了领海基点石碑,并在岛上南侧修建了一个直径18米的直升机降落坪台,确立兄岛为中国领海基线基点之一。
  在东山县加速发展经济社会致力建设国家级滨海生态旅游区战略的中长期构想规划中,神奇美丽的兄弟岛是待开发的集海上观光、科考探险、垂钓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旅游项目之一。这两座岛屿距离东山仅12海里,从东山港码头乘游艇出发,经一个多小时航行即可来到兄弟岛。登临岛上山巅,你可以绝尘却俗净化身心,纵情与大海拥抱与蓝天拥抱,让生命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朝东俯瞰台湾海峡鲸波万顷,烟水浩淼,鸥唱帆翔,心胸顿似海洋无比开阔;向西远眺大陆闽南东山一线云山玉垒,无边锦屏画就,意境深远,美不胜收。在这里你可与鸟同歌共舞,与鱼嬉戏追逐,激情与浪涛一起澎湃,灵魂与太阳一道飞升。在摄影摄像机的镜头里,你就是一首大自然最纯的诗,一幅天底下绝美的画,一支人世间震撼的歌……
  2012.10.19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本辑《东山岛文史》计收文稿35篇,总约21万字,共分为《东山·金门·澎湖三岛论坛论文选》、《海峡两岸关帝文化》、《黄道周文化》、《海峡长风》、《侨乡旧忆》、《史海钩沉》、《文化春秋》等栏目。着重于对东山县涉台关系史料、两岸关帝文化史料,黄道周文化史料、华侨史料、民俗和其他方面史料的深入调查挖掘,不断追寻发现,同时加以研究考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