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救郑鄤疏》注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68
颗粒名称: 黄道周《救郑鄤疏》注译
分类号: K206.5
页数: 12
页码: 133-144
摘要: 这篇文章属于“奏疏”类文章。它是黄道周于崇祯十年六月二十九日获悉圣旨之后所写的一篇奏疏,主要内容为自己在郑鄤杖母事件中的立场和辩护,以及对于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奏疏 注译 黄道周

内容

按语:
  本疏为黄道周于崇祯十年六月二十九日获悉圣旨之后而作。台湾文献丛刊《黄漳浦选集》标示“崇祯十年六月”有误。王文径《黄漳浦文集》标明“崇祯十年七月”是正确的。
  温体仁弹劾陷害郑鄤,崇祯八年十一月郑鄤被捕下狱,此事在《明季北略·郑鄤本末》有详细记载。因为杖母一事发生已经二十多年了,真假莫辩,许多人认为即使有罪也不当论死。先生入朝复官时,郑鄤已经被关了一年多了,并于崇祯十年二月底从刑部大狱移至锦衣卫狱,说明案情加重。后人都说先生鼎力救郑鄤,可是,先生知道郑鄤被诬陷,却提不出直接的强有力的证据证明郑鄤无罪。
  后来,崇祯十七年先生到南京,路经郑鄤的家乡常州,为郑鄤写了墓志铭,坚信郑鄤既忠且孝。他说:“墨阳忠孝而遭显祸,文士而蒙恶声,自古有之,而未有如是之甚者也!”(《峚阳全集·郑叁阳墓表》),先生还认为,崇祯把对自己的愤怒转移到郑鄤头上。所以“杀予者欲先杀叁阳以成其案”,没有想到为他辩护反而害了他,“余心欲解之,不意其速之也”。这应该是先生被动为郑鄤辩护的真实原因。总之,先生在郑鄤生前为其辩护,死后为其正名,他已经尽力了,这是后话。
  崇祯对《救郑鄤疏》没有回复,大概认可了先生的坦率陈述。可是先生的政敌却有了攻击的把柄,这年冬天,张至发上疏弹劾他,“郑鄤杖母,明旨煌煌,而道周自谓不如,是可为元良辅导乎?”(《明史·黄道周传》)。第二年七月在平台召对时,杨嗣昌当面说他:“今郑鄤杖母,禽兽不如。某又自谓不如郑鄤,论何纲常?”(《漳浦黄先生年谱》)
  可以说,先生的奏疏主观上为自己辩护,客观上要挽救郑鄤,他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授人于口实,使自己在政治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在他被贬职一年后,即崇祯十二年八月,郑鄤被残忍地凌迟处死。
  原文: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今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管司经局事臣黄道周谨奏:臣于前六月十三日力疾具本辞职,内称臣有三罪、四耻、七不如,揣分自安,不敢以负乘致寇①。又并附旧疏,粗陈道法治御之略,非敢有一言干冒②,希荣③以殉流俗、挠国是也。席藁引辜,旁皇二旬,至二十九日惊闻圣旨:“礼乐征伐名节,是朝廷治御夷夏、扶植纲常最大关键。黄道周职在词林,不图报称,一味偏拗好名。这所奏并旧牍附陈,语多含吐,且颠倒是非,甚至蔑伦杖母、名教罪人,犹云不如,是何肺肠?着回将话来”!臣惶恐万死。臣处明时,滥清班,雍客④缄默,可觊后福,虽穷愚极迂,岂不知守口之乐?所不得不如此者,以六载赐环,万里赴难,不忍忞态⑤以苟偷自结。必不得已,亦摅片言以报陛下耳。臣觐口口口口既二十年,流寇弥漫又七八载,百姓疮痍,横死相藉,臣私意以日中之市无游谈,踰险之车无袖手,大小臣工宜悉捐其私虑以急公家,舍其细竞以图大计,即甚无能,宜推分引身,以崇让敦厚少补万一。如爵禄是竞,毛举鸷击⑥,高自封树以误苍生,诚非所望于今日也。臣才具不踰中人,年过始衰,即欲奋其蛙颐以偿马骨⑦,而四顾了然,不觉心冷,以视举朝诸臣,无一不十倍臣者。顾影问形,每况愈下,又何怪乎?古人为侍从不半载,章疏至百上,臣赐环七阅月,仅补两牍,尚吃吃不能自畅。以臣遭明时,事圣主,仰受殊恩,尚阉蠖⑧如此,令与诸臣并道后先,其不能追及,何啻倍蓰⑨哉?臣前见科臣章正宸⑩疏有云:『诸臣或迂疏矫特,自洁其身,亦不过护一官耳』。臣为此负愧,至终日不食。近见科臣冯元飙⑪疏云:『诸臣皆蓄缩⑫便安,无裹革请缨之义』。臣亦为负愧,累夕不寐。二臣皆知臣者,非为臣发,然使臣闻之,如呼寐使醒。臣又病起,孑然鼠泣,是以决计欲自效而去,非敢与大臣判其出处,盈廷争其是非也。
  至如郑鄤者,天启二年与臣同为庶常。鄤与文震孟⑬先后抗疏。臣以迎母,且至三疏三焚,郑鄤尝以为怯。臣至今愧之。乙丑,臣奉母归养,舟过毗陵⑭,鄤母吴孺人送臣母出境,未尝以为不孝。今又十三年,距鄤发科时已二十六、七载,时地辽邈,何由追剖其事?但时捉笔,不能明白,辄想郑鄤以为不如,真不如耳。宋臣韩琦⑮在中书,每见章疏谈人隐过,辄以手掩之,仁宗尝称为忠。唐臣颜真卿⑯尝纠李何忌不孝,但云酒失诟谇〓,犹云此非盛事。今乡党聚谈,好摘人暖昧以为笑乐。四方讹棍,好造不根,诇赫⑱攫钱。风俗薄恶⑲,犯乱所生,挽之在上,不可不早也。臣百不如人,不孝、不廉、不文、不武,已见臣六年前之旧疏,今虽终日克治,了无所得。何敢复望古人?幸遇皇上仁覆闵下,有鼗铎刍荛⑳之思,是以载骨生肉,敢图尼言㉒只字之报。
  如臣自量废弃岩穴㉑,即狗马不如,何况累臣㉓而上?臣少受诗,观仲尼以神听而定二雅㉔,在伐木则曰:『神之听之,终和在平』;在小明则曰:『好是正直,神之听之』。天下未有不正直而能和平,不忠厚和平而能受福者也。朝廷必欲扶植纲常,治御夷夏,自当取其显著,略其微暖㉕,收顺而讨逆,严大而略细,以至仁为本,以明武为用,勿使巉险小人得射形影,而弄威福。唐臣李绛㉖有言:『人主听言甚易,人臣进言甚难。方其怀疏欲上,已十失四、五,至于上前,十不得二、三』。臣亦六、七誊疏,仅再达上前。虽笔性迂庸,亦耻为摘发㉗。前后含吐,不能明白,则诚有之。至于是非,天下万世悬久自定,岂臣片言只字所能颠倒?且如臣原疏以为文章意气,撼轲拓落,则臣不如钱谦益、郑鄤。钱谦益为臣前辈,与辅臣辨难,俱在上前,其由来亦久,臣不及知。郑鄤攻魏忠贤,救文震孟,避难入山,臣所亲见,虽学问不同,而文章意气大略可观。古今人士以文章意气损坏福业者多矣,臣以是分规,亦以是自纠,非敢为累臣文过也。古人亦言:『辅臣职业视天下安危。天下安,虽訾㉘辅臣,不以为损;天下危,虽颂辅臣,不以为贵。臣生平未尝訾人,未尝颂人,但愧此生无一如人,自克自艾,不敢滥玷清班,自膺显授㉙而已。臣揣分疏贱,不敢呼吁皇上俯恤犬马,然恃有赐环之恩,在词林十六载,未尝言禄,幸乞骸骨,得遂首丘,自甘没齿,惟陛下少垂察焉。为此具本回话,亲赍奏闻。
  注释:
  ①负乘致寇:居非其位,才不称职,就会招致祸患。《易·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孔颖达疏:“乘者,君子之器也。负者,小人之事也。施之於人,即在车骑之上而负於物也,故寇盗知其非己所有,於是竞欲夺之。”
  ②干冒:触犯;冒犯。宋·范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干冒圣威,臣无任云云。”
  ③希荣:企求荣名利禄。《魏书·源子恭传》:“若言不好荣官,志愿嵩岭者,初届之日,即应杖策寻山,负帙沿水,而乃广寻而己,遍造执事,希荣之心已见,逃宦之志安在?”
  ④雍客:“雍容”之误。王文径《黄漳浦文集》作“雍容”。
  ⑤-态(mǐnmǐn):不明白。汉·陆贾《扬子·法言》:“传千里之态态者,莫如书。”
  ⑥毛举鸷击:出自成语“毛举细务”和“猱进鸷击”。毛举细务: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宋·陈亮《论励臣之道》:“而群臣邈焉不知所急,毛举细事以乱大谋。”猱进鸷击:形容轻捷、轻快的样子。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行动极其迅速。鸷:凶猛的鸟,行动快速。
  ⑦偿马骨:出自寓言“千金市马骨。”从前有一位国君,拿出了千两黄金让手下的人去买千里马。结果却花了五百两黄金给买回了一匹死马的骨头,国君一见,拍案大怒:“我是让你去买千里马,谁叫你买死马?”手下人说:“大王息怒,你想,连死马都肯花五百两黄金买来,这件事情传出去,还愁没有好千里马?”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劝告人们不要总是看到眼前利益,应该要为长远做考虑。
  ⑧阉蠖:猥琐的尺蠖蛾幼虫,生长在树上,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是害虫。比喻人不得志,屈身退隐。
  ⑨倍蓰:数倍。倍,一倍;蓰,五倍。《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⑩章正宸(?~1646):明代官员。字羽侯,号格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崇祯四年(1631年)赴考时堕马折臂,以左臂书法中进士,任礼科给事中,崇祯九年(1636)召为户科给事中,督饷江南,厘剔宿弊。鲁王时,守赭山(在浙江萧山县),招募赭山乡民组建赭山营。绍兴失陷,出家为僧。著有《章格庵遗书》。
  ⑪冯元飙(?~1644):字尔弢,明朝大臣,浙江慈溪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后升任户部给事中,先后仕礼部右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南京太仆寺正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南明时,跟随福王,1644年于宁波逝世。
  ⑫蓄缩:畏缩;退缩。唐·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
  ⑬文震孟(1574~1636):明代官员,书法家。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一作湛村,明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曾孙。年五十始成进士,崇祯初拜礼部左待郎,兼东阁大学士。卒年六十三。
  ⑭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是郑鄤家乡。
  ⑮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右仆射,封魏国公。
  ⑯颜真卿(709~784),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诟谇:辱骂。明·沈德符《野获编·妇女·寿母祸福不同》:“至江陵之与辽庶二母,同处一方,同时哭子,且夙隙纠缠,勃溪诟谇,真皆不祥人也。”
  ⑱诇(xiòng)赫:打探恐吓。诇:密告;侦察;探听。
  ⑲薄恶:风俗淡薄,不淳厚。《汉书·礼乐志》:“自古以来,未尝以乱济乱,大败天下如秦者也。习俗薄恶,民人抵冒。”
  ⑳鼗(táo)铎刍荛(?rá。):意思是向地位卑下的人征询意见。鼗铎:鼗鼓和木铎。古代察贤和征询民意时用。刍荛: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诗·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㉑尼言:王文径《黄漳浦文集》作“片言”,当为“片言”。
  ㉒累臣:古代被拘系于异国的臣子对所在国国君自称。亦泛指被拘系之臣。
  ㉔岩穴:指操守高雅的岩穴之士。宋·范仲淹《上执政书》:“至于岩穴草泽之士,或节义敦笃,或文章高古,宜崇聘召之礼,以厚浇竞之风。”
  ㉔二雅:《诗经》中《大雅》《小雅》的合称。也泛指诗作。
  ㉕微暖:幽隐,隐晦。宋·朱熹《理欲义利君子小人之辩》:“然非有以立乎其本,则二者之几,微暖万变,夫孰能别之!”
  ㉖李绛(762~829):字深之,唐代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历任华州刺史、兵部尚书、河中观察使、御史大夫、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太常卿、山南西道节度使。封赵郡公。宝历三年(829年)被乱兵杀害。
  ㉗摘发:揭示、阐明。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诵《易经》,习《诗》、《论语》、《春秋》,略记大义,听言观论,摘发其要。”
  ㉘訾(zǐ):毁谤,非议。《战国策·魏策》:“诋訾今古。”
  ㉙显授:被显耀地授予职权。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王肃以宿德显授,何曾以后进见拔。”
  译文: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今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管司经局、臣黄道周谨奏:臣在六月十三日勉强支撑着病体上疏辞职,疏中说到臣有三种罪过、四种耻辱、七方面不如人,这是自我衡量才能,心中坦然,不敢居非其位而招致祸患。还一并附上旧的奏疏,大略陈述道理法度和治理驾驭的方法,不敢有一句话冒犯,也不敢为了功名利禄而追随流俗,这是在扰乱国家大事。臣坐在草席上领罪反省,惶恐不安有二十来天,到二十九日吃惊地听到圣旨说:“礼制音乐、征战讨伐、名声气节,是朝廷治理驾驭华夏蛮夷、扶植道德纲常的最大关键。黄道周在翰林院任职,不图报答,一味地偏激固执追求清名。这次所奏内容和附上的旧奏疏,言语多有含糊吞吐,而且颠倒是非,甚至违背伦理杖打母亲的名教罪人,还说不如他,这是什么心肠?着实回话来!”
  臣惶恐不安,万死难辞。臣身处清明时代,如果在清贵的朝班滥竿充数,雍容清闲,沉默不语,可以希望得到将来的福分,虽然臣非常愚昧极为固执,难道不知道守口不语的好处吗?之所以不得不这样做,是因为六年前陛下就赐环召回,臣万里跋涉奔赴国难,不忍心不明不白,苟且偷安而心中留着郁结,在不得已的时候,表达一些想法用来报答陛下。
  臣观察鞑虏猖獗已经二十年,流寇作乱也有七八年,百姓受伤,死者枕藉。臣个人意见认为在热闹的集市不要游手闲谈,对遇险的车子不能袖手旁观,大小臣工应该搁置个人利益以救国家的危急,舍去琐碎竞争以共图大计,即便没有什么才能,也应该守住本分,引身而退,用崇尚推让的敦厚态度稍微弥补一些。如果大家竞争官爵俸禄,细小的琐事趋之若鹜,自视甚高,固步自封,以误苍生百姓,这些都不是现在所希望看到的。
  臣才能不超过中等之人,已过中年逐渐衰弱,即使想要振奋精神,用青蛙般的老脸尝试千金市马骨的故事,可是环顾四周,一目了然,令人心灰意冷,而眼看满朝大臣,没有一个不是才能超过臣十倍以上。顾影形惭,扪心自问,每况愈下,又能怪谁呢?古人作为侍从大臣不到半年,奏章上呈上百件,臣赐环回来超过七个月,仅仅补充了两封奏疏,尚且结结巴巴不能顺畅。臣适逢清明时代,服侍圣明君主,仰望承受特殊恩典,尚且屈曲不得志到如此地步,如果让臣和诸位大臣在同一跑道上,先后立现,臣追赶不及何止数倍呀!臣以前看见科臣章正宸的奏疏说:“诸位大臣有的迂远疏阔、矫情造作、洁身自好,也不过是为了保住一个官位而已。”臣为此感到惭愧,以至于整天吃不下饭。最近看见科臣冯元飙的奏疏说:“诸位大臣都畏缩退却、贪图便利安稳,没有马革裹尸、请缨出征的义举。”臣也为此感到惭愧,以至于几个晚上睡不着。二位大臣都知道臣的为人,并非替臣说话,可是臣听到以后,好像在睡梦中被人叫醒。臣又病发,孓然一身,低声抽泣。因为这样,决计想要自觉仿效古人而离开,不敢和诸位大臣辨别出身和资历,充斥朝廷争辩是非曲直。
  至于像郑鄤这个人,天启二年和臣一起成为庶吉士。郑鄤和文震孟先后直言上疏,臣因为迎接母亲来京,导致三次写好奏疏三次焚毁,郑鄤曾经认为臣胆怯,臣到现在对此仍然惭愧。乙丑(1625)年,臣侍奉母亲归家,船过常州,郑鄤母亲吴夫人送臣母亲出境,那时不曾认为是不孝。现在又过了十三年,距离郑鄤“杖母”一事发生也已经二十六七年了,时间地点遥远渺茫,如何才能追忆剖析那件事呢?只是那时提笔书写,不能明白此事,总想着和郑鄤相比,以为不如他,真的不如他啊!宋朝大臣韩琦在中书内阁,每次看见奏章谈论别人隐私过错,总是用手遮住,仁宗皇帝还称他为忠。唐朝大臣颜真卿曾经追究李何忌不孝,可是只说是酒后失言辱骂,还说这不是好事情。现在乡人聚众谈论,喜欢摘取别人的隐私作为笑料。四方讹诈恶棍,喜欢捏造没有根据的理由,打探恐吓,攫取钱财。风俗淡薄,犯罪作乱因此产生,挽救的责任在朝廷,不可不早日实行啊!
  臣百样不如人,不孝、不廉、不文、不武,这些在六年前的奏疏中臣已经说过,现在虽然天天克服改进,依然没有什么心得,怎么敢再仰望古人呢?幸亏遇到陛下仁义覆盖怜悯臣下,有向下面征询建议的意思,这就像骨头承载肌肉生长,敢于希望有片言只语的报答。如果臣自我衡量才能而抛弃道德操守,一定连猪狗都不如,何况之前已经有大臣(郑鄤)被拘禁关押。臣少年接受诗书,观察孔子,他确定《大雅》《小雅》是为了神明能够听见,在《伐木》诗中说:“神明若听见,会赐于和平。”在《小明》诗中说:“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能够听见。”天下不可能有不正直而能够得到和平,不忠厚平和而能够得到福分的人。朝廷一定要扶植纲常名教,治理华夏驾驭蛮夷,应当发扬显著的优点,省略隐晦的缺点,收服绥靖而讨伐逆贼,大节严明而细节简略,用仁义作为根本,用武力作为手段,不要让奸险小人得以依影附形,而玩弄阴谋,作威作福。
  唐朝大臣李绛说过:“君主听建言很容易,人臣进忠言很困难,当怀揣着奏疏想要上奏,十分已经失去了四五分,等到放在君主面前,十分得不到二三分。”臣也是每次要修改抄写六七遍,才敢上奏到陛下面前。虽然笔力平庸秉性固执,也以阐明道理抒发议论为耻。臣的奏疏前后含糊吞吐,没有说明白,确实有这种情况。至于是非标准,天下万世,悠久相传,自有定论,岂能是臣片言只语所能颠覆改变?再者,臣原来奏疏认为文章的意志气概,人生的坎坷失意,那么臣不如钱谦益、郑鄤。钱谦益是臣的前辈,他和首辅大臣辩论诘难,都在皇上面前,事情由来已久,臣来不及知道。郑鄤弹劾魏忠贤,救护文震孟,为此避难进人深山,这是臣所亲眼看见。他们虽然学问不同,但是文章的意志气概大致可以知道。古往今来的人士因为文章的意志气概而损坏善行福业多着呢,臣以此区分规避,也以此自我纠正,不敢替被拘禁大臣掩饰过错。古人曾经说:“首辅大臣的职责在于观察天下的安危,天下安定,即使非议首辅大臣,不认为有损害;天下危急,即使赞颂首辅大臣,不认为是高贵。”臣平生不曾非议别人,也不曾赞颂别人,只是惭愧这辈子没有一件像别人一样,只能自己克制,自我改正,不敢过分玷污清贵的朝班,而接受了显要的职位。臣衡量自己才能和天分,空疏低贱,不敢呼唤皇上俯察体恤臣的犬马之躯,然而凭借臣有赐环的恩典,在翰林十六年,不曾要求禄赏,有幸乞求骸骨,了却归葬故乡的愿望,自当终身难忘,盼望陛下稍微垂询察问。为此具疏回答圣旨问话,亲手上奏,希望闻达。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本辑《东山岛文史》计收文稿35篇,总约21万字,共分为《东山·金门·澎湖三岛论坛论文选》、《海峡两岸关帝文化》、《黄道周文化》、《海峡长风》、《侨乡旧忆》、《史海钩沉》、《文化春秋》等栏目。着重于对东山县涉台关系史料、两岸关帝文化史料,黄道周文化史料、华侨史料、民俗和其他方面史料的深入调查挖掘,不断追寻发现,同时加以研究考证。

阅读

相关人物

黄道周
责任者
陈旭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