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67
颗粒名称: 黄道周文化
分类号: K295.7
页数: 23
页码: 133-15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黄道周文化、海峡两岸的传统文化、历史人物和人文景观等内容。具体包括黄道周的救郑鄤疏注译、黄道周湖南行程初考、日本黄檗宗隐元祖师敬仰黄道周、铜山乡贤黄象新戍台史绩、东山与高雄红毛港讨海人熟语、东山与台湾谜坛记事以及台湾海峡中的兄弟岛等内容。
关键词: 黄道周文化 海峡两岸 传统文化

内容

黄道周《救郑鄤疏》注译
  黄道周原著
  陈旭山注译
  按语:
  本疏为黄道周于崇祯十年六月二十九日获悉圣旨之后而作。台湾文献丛刊《黄漳浦选集》标示“崇祯十年六月”有误。王文径《黄漳浦文集》标明“崇祯十年七月”是正确的。
  温体仁弹劾陷害郑鄤,崇祯八年十一月郑鄤被捕下狱,此事在《明季北略·郑鄤本末》有详细记载。因为杖母一事发生已经二十多年了,真假莫辩,许多人认为即使有罪也不当论死。先生入朝复官时,郑鄤已经被关了一年多了,并于崇祯十年二月底从刑部大狱移至锦衣卫狱,说明案情加重。后人都说先生鼎力救郑鄤,可是,先生知道郑鄤被诬陷,却提不出直接的强有力的证据证明郑鄤无罪。
  后来,崇祯十七年先生到南京,路经郑鄤的家乡常州,为郑鄤写了墓志铭,坚信郑鄤既忠且孝。他说:“墨阳忠孝而遭显祸,文士而蒙恶声,自古有之,而未有如是之甚者也!”(《峚阳全集·郑叁阳墓表》),先生还认为,崇祯把对自己的愤怒转移到郑鄤头上。所以“杀予者欲先杀叁阳以成其案”,没有想到为他辩护反而害了他,“余心欲解之,不意其速之也”。这应该是先生被动为郑鄤辩护的真实原因。总之,先生在郑鄤生前为其辩护,死后为其正名,他已经尽力了,这是后话。
  崇祯对《救郑鄤疏》没有回复,大概认可了先生的坦率陈述。可是先生的政敌却有了攻击的把柄,这年冬天,张至发上疏弹劾他,“郑鄤杖母,明旨煌煌,而道周自谓不如,是可为元良辅导乎?”(《明史·黄道周传》)。第二年七月在平台召对时,杨嗣昌当面说他:“今郑鄤杖母,禽兽不如。某又自谓不如郑鄤,论何纲常?”(《漳浦黄先生年谱》)
  可以说,先生的奏疏主观上为自己辩护,客观上要挽救郑鄤,他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授人于口实,使自己在政治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在他被贬职一年后,即崇祯十二年八月,郑鄤被残忍地凌迟处死。
  原文: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今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管司经局事臣黄道周谨奏:臣于前六月十三日力疾具本辞职,内称臣有三罪、四耻、七不如,揣分自安,不敢以负乘致寇①。又并附旧疏,粗陈道法治御之略,非敢有一言干冒②,希荣③以殉流俗、挠国是也。席藁引辜,旁皇二旬,至二十九日惊闻圣旨:“礼乐征伐名节,是朝廷治御夷夏、扶植纲常最大关键。黄道周职在词林,不图报称,一味偏拗好名。这所奏并旧牍附陈,语多含吐,且颠倒是非,甚至蔑伦杖母、名教罪人,犹云不如,是何肺肠?着回将话来”!臣惶恐万死。臣处明时,滥清班,雍客④缄默,可觊后福,虽穷愚极迂,岂不知守口之乐?所不得不如此者,以六载赐环,万里赴难,不忍忞态⑤以苟偷自结。必不得已,亦摅片言以报陛下耳。臣觐口口口口既二十年,流寇弥漫又七八载,百姓疮痍,横死相藉,臣私意以日中之市无游谈,踰险之车无袖手,大小臣工宜悉捐其私虑以急公家,舍其细竞以图大计,即甚无能,宜推分引身,以崇让敦厚少补万一。如爵禄是竞,毛举鸷击⑥,高自封树以误苍生,诚非所望于今日也。臣才具不踰中人,年过始衰,即欲奋其蛙颐以偿马骨⑦,而四顾了然,不觉心冷,以视举朝诸臣,无一不十倍臣者。顾影问形,每况愈下,又何怪乎?古人为侍从不半载,章疏至百上,臣赐环七阅月,仅补两牍,尚吃吃不能自畅。以臣遭明时,事圣主,仰受殊恩,尚阉蠖⑧如此,令与诸臣并道后先,其不能追及,何啻倍蓰⑨哉?臣前见科臣章正宸⑩疏有云:『诸臣或迂疏矫特,自洁其身,亦不过护一官耳』。臣为此负愧,至终日不食。近见科臣冯元飙〓疏云:『诸臣皆蓄缩〓便安,无裹革请缨之义』。臣亦为负愧,累夕不寐。二臣皆知臣者,非为臣发,然使臣闻之,如呼寐使醒。臣又病起,孑然鼠泣,是以决计欲自效而去,非敢与大臣判其出处,盈廷争其是非也。
  至如郑鄤者,天启二年与臣同为庶常。鄤与文震孟〓先后抗疏。臣以迎母,且至三疏三焚,郑鄤尝以为怯。臣至今愧之。乙丑,臣奉母归养,舟过毗陵〓,鄤母吴孺人送臣母出境,未尝以为不孝。今又十三年,距鄤发科时已二十六、七载,时地辽邈,何由追剖其事?但时捉笔,不能明白,辄想郑鄤以为不如,真不如耳。宋臣韩琦〓在中书,每见章疏谈人隐过,辄以手掩之,仁宗尝称为忠。唐臣颜真卿〓尝纠李何忌不孝,但云酒失诟谇〓,犹云此非盛事。今乡党聚谈,好摘人暖昧以为笑乐。四方讹棍,好造不根,诇赫〓攫钱。风俗薄恶〓,犯乱所生,挽之在上,不可不早也。臣百不如人,不孝、不廉、不文、不武,已见臣六年前之旧疏,今虽终日克治,了无所得。何敢复望古人?幸遇皇上仁覆闵下,有鼗铎刍荛〓之思,是以载骨生肉,敢图尼言〓只字之报。
  如臣自量废弃岩穴〓,即狗马不如,何况累臣〓而上?臣少受诗,观仲尼以神听而定二雅〓,在伐木则曰:『神之听之,终和在平』;在小明则曰:『好是正直,神之听之』。天下未有不正直而能和平,不忠厚和平而能受福者也。朝廷必欲扶植纲常,治御夷夏,自当取其显著,略其微暖〓,收顺而讨逆,严大而略细,以至仁为本,以明武为用,勿使巉险小人得射形影,而弄威福。唐臣李绛〓有言:『人主听言甚易,人臣进言甚难。方其怀疏欲上,已十失四、五,至于上前,十不得二、三』。臣亦六、七誊疏,仅再达上前。虽笔性迂庸,亦耻为摘发〓。前后含吐,不能明白,则诚有之。至于是非,天下万世悬久自定,岂臣片言只字所能颠倒?且如臣原疏以为文章意气,撼轲拓落,则臣不如钱谦益、郑鄤。钱谦益为臣前辈,与辅臣辨难,俱在上前,其由来亦久,臣不及知。郑鄤攻魏忠贤,救文震孟,避难入山,臣所亲见,虽学问不同,而文章意气大略可观。古今人士以文章意气损坏福业者多矣,臣以是分规,亦以是自纠,非敢为累臣文过也。古人亦言:『辅臣职业视天下安危。天下安,虽訾〓辅臣,不以为损;天下危,虽颂辅臣,不以为贵。臣生平未尝訾人,未尝颂人,但愧此生无一如人,自克自艾,不敢滥玷清班,自膺显授〓而已。臣揣分疏贱,不敢呼吁皇上俯恤犬马,然恃有赐环之恩,在词林十六载,未尝言禄,幸乞骸骨,得遂首丘,自甘没齿,惟陛下少垂察焉。为此具本回话,亲赍奏闻。
  注释:
  ①负乘致寇:居非其位,才不称职,就会招致祸患。《易·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孔颖达疏:“乘者,君子之器也。负者,小人之事也。施之於人,即在车骑之上而负於物也,故寇盗知其非己所有,於是竞欲夺之。”
  ②干冒:触犯;冒犯。宋·范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干冒圣威,臣无任云云。”
  ③希荣:企求荣名利禄。《魏书·源子恭传》:“若言不好荣官,志愿嵩岭者,初届之日,即应杖策寻山,负帙沿水,而乃广寻而己,遍造执事,希荣之心已见,逃宦之志安在?”
  ④雍客:“雍容”之误。王文径《黄漳浦文集》作“雍容”。
  (⑤-态(mǐnmǐn):不明白。汉·陆贾《扬子·法言》:“传千里之态态者,莫如书。”
  ⑥毛举鸷击:出自成语“毛举细务”和“猱进鸷击”。毛举细务: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宋·陈亮《论励臣之道》:“而群臣邈焉不知所急,毛举细事以乱大谋。”猱进鸷击:形容轻捷、轻快的样子。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行动极其迅速。鸷:凶猛的鸟,行动快速。
  ⑦偿马骨:出自寓言“千金市马骨。”从前有一位国君,拿出了千两黄金让手下的人去买千里马。结果却花了五百两黄金给买回了一匹死马的骨头,国君一见,拍案大怒:“我是让你去买千里马,谁叫你买死马?”手下人说:“大王息怒,你想,连死马都肯花五百两黄金买来,这件事情传出去,还愁没有好千里马?”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劝告人们不要总是看到眼前利益,应该要为长远做考虑。
  ⑧阉蠖:猥琐的尺蠖蛾幼虫,生长在树上,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是害虫。比喻人不得志,屈身退隐。
  ⑨倍蓰:数倍。倍,一倍;蓰,五倍。《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⑩章正宸(?~1646):明代官员。字羽侯,号格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崇祯四年(1631年)赴考时堕马折臂,以左臂书法中进士,任礼科给事中,崇祯九年(1636)召为户科给事中,督饷江南,厘剔宿弊。鲁王时,守赭山(在浙江萧山县),招募赭山乡民组建赭山营。绍兴失陷,出家为僧。著有《章格庵遗书》。
  〓冯元飙(?~1644):字尔弢,明朝大臣,浙江慈溪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后升任户部给事中,先后仕礼部右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南京太仆寺正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南明时,跟随福王,1644年于宁波逝世。
  〓蓄缩:畏缩;退缩。唐·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
  〓文震孟(1574~1636):明代官员,书法家。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一作湛村,明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曾孙。年五十始成进士,崇祯初拜礼部左待郎,兼东阁大学士。卒年六十三。
  〓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是郑鄤家乡。
  〓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右仆射,封魏国公。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诟谇:辱骂。明·沈德符《野获编·妇女·寿母祸福不同》:“至江陵之与辽庶二母,同处一方,同时哭子,且夙隙纠缠,勃溪诟谇,真皆不祥人也。”
  〓诇(xiòng)赫:打探恐吓。诇:密告;侦察;探听。
  〓薄恶:风俗淡薄,不淳厚。《汉书·礼乐志》:“自古以来,未尝以乱济乱,大败天下如秦者也。习俗薄恶,民人抵冒。”〓鼗(táo)铎刍荛(?rá。):意思是向地位卑下的人征询意见。鼗铎:鼗鼓和木铎。古代察贤和征询民意时用。刍荛: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诗·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尼言:王文径《黄漳浦文集》作“片言”,当为“片言”。
  〓累臣:古代被拘系于异国的臣子对所在国国君自称。亦泛指被拘系之臣。
  〓岩穴:指操守高雅的岩穴之士。宋·范仲淹《上执政书》:“至于岩穴草泽之士,或节义敦笃,或文章高古,宜崇聘召之礼,以厚浇竞之风。”
  〓二雅:《诗经》中《大雅》《小雅》的合称。也泛指诗作。
  〓微暖:幽隐,隐晦。宋·朱熹《理欲义利君子小人之辩》:“然非有以立乎其本,则二者之几,微暖万变,夫孰能别之!”
  〓李绛(762~829):字深之,唐代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历任华州刺史、兵部尚书、河中观察使、御史大夫、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太常卿、山南西道节度使。封赵郡公。宝历三年(829年)被乱兵杀害。
  〓摘发:揭示、阐明。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诵《易经》,习《诗》、《论语》、《春秋》,略记大义,听言观论,摘发其要。”
  〓訾(zǐ):毁谤,非议。《战国策·魏策》:“诋訾今古。”
  〓显授:被显耀地授予职权。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王肃以宿德显授,何曾以后进见拔。”
  译文: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今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管司经局、臣黄道周谨奏:臣在六月十三日勉强支撑着病体上疏辞职,疏中说到臣有三种罪过、四种耻辱、七方面不如人,这是自我衡量才能,心中坦然,不敢居非其位而招致祸患。还一并附上旧的奏疏,大略陈述道理法度和治理驾驭的方法,不敢有一句话冒犯,也不敢为了功名利禄而追随流俗,这是在扰乱国家大事。臣坐在草席上领罪反省,惶恐不安有二十来天,到二十九日吃惊地听到圣旨说:“礼制音乐、征战讨伐、名声气节,是朝廷治理驾驭华夏蛮夷、扶植道德纲常的最大关键。黄道周在翰林院任职,不图报答,一味地偏激固执追求清名。这次所奏内容和附上的旧奏疏,言语多有含糊吞吐,而且颠倒是非,甚至违背伦理杖打母亲的名教罪人,还说不如他,这是什么心肠?着实回话来!”
  臣惶恐不安,万死难辞。臣身处清明时代,如果在清贵的朝班滥竿充数,雍容清闲,沉默不语,可以希望得到将来的福分,虽然臣非常愚昧极为固执,难道不知道守口不语的好处吗?之所以不得不这样做,是因为六年前陛下就赐环召回,臣万里跋涉奔赴国难,不忍心不明不白,苟且偷安而心中留着郁结,在不得已的时候,表达一些想法用来报答陛下。
  臣观察鞑虏猖獗已经二十年,流寇作乱也有七八年,百姓受伤,死者枕藉。臣个人意见认为在热闹的集市不要游手闲谈,对遇险的车子不能袖手旁观,大小臣工应该搁置个人利益以救国家的危急,舍去琐碎竞争以共图大计,即便没有什么才能,也应该守住本分,引身而退,用崇尚推让的敦厚态度稍微弥补一些。如果大家竞争官爵俸禄,细小的琐事趋之若鹜,自视甚高,固步自封,以误苍生百姓,这些都不是现在所希望看到的。
  臣才能不超过中等之人,已过中年逐渐衰弱,即使想要振奋精神,用青蛙般的老脸尝试千金市马骨的故事,可是环顾四周,一目了然,令人心灰意冷,而眼看满朝大臣,没有一个不是才能超过臣十倍以上。顾影形惭,扪心自问,每况愈下,又能怪谁呢?古人作为侍从大臣不到半年,奏章上呈上百件,臣赐环回来超过七个月,仅仅补充了两封奏疏,尚且结结巴巴不能顺畅。臣适逢清明时代,服侍圣明君主,仰望承受特殊恩典,尚且屈曲不得志到如此地步,如果让臣和诸位大臣在同一跑道上,先后立现,臣追赶不及何止数倍呀!臣以前看见科臣章正宸的奏疏说:“诸位大臣有的迂远疏阔、矫情造作、洁身自好,也不过是为了保住一个官位而已。”臣为此感到惭愧,以至于整天吃不下饭。最近看见科臣冯元飙的奏疏说:“诸位大臣都畏缩退却、贪图便利安稳,没有马革裹尸、请缨出征的义举。”臣也为此感到惭愧,以至于几个晚上睡不着。二位大臣都知道臣的为人,并非替臣说话,可是臣听到以后,好像在睡梦中被人叫醒。臣又病发,孓然一身,低声抽泣。因为这样,决计想要自觉仿效古人而离开,不敢和诸位大臣辨别出身和资历,充斥朝廷争辩是非曲直。
  至于像郑鄤这个人,天启二年和臣一起成为庶吉士。郑鄤和文震孟先后直言上疏,臣因为迎接母亲来京,导致三次写好奏疏三次焚毁,郑鄤曾经认为臣胆怯,臣到现在对此仍然惭愧。乙丑(1625)年,臣侍奉母亲归家,船过常州,郑鄤母亲吴夫人送臣母亲出境,那时不曾认为是不孝。现在又过了十三年,距离郑鄤“杖母”一事发生也已经二十六七年了,时间地点遥远渺茫,如何才能追忆剖析那件事呢?只是那时提笔书写,不能明白此事,总想着和郑鄤相比,以为不如他,真的不如他啊!宋朝大臣韩琦在中书内阁,每次看见奏章谈论别人隐私过错,总是用手遮住,仁宗皇帝还称他为忠。唐朝大臣颜真卿曾经追究李何忌不孝,可是只说是酒后失言辱骂,还说这不是好事情。现在乡人聚众谈论,喜欢摘取别人的隐私作为笑料。四方讹诈恶棍,喜欢捏造没有根据的理由,打探恐吓,攫取钱财。风俗淡薄,犯罪作乱因此产生,挽救的责任在朝廷,不可不早日实行啊!
  臣百样不如人,不孝、不廉、不文、不武,这些在六年前的奏疏中臣已经说过,现在虽然天天克服改进,依然没有什么心得,怎么敢再仰望古人呢?幸亏遇到陛下仁义覆盖怜悯臣下,有向下面征询建议的意思,这就像骨头承载肌肉生长,敢于希望有片言只语的报答。如果臣自我衡量才能而抛弃道德操守,一定连猪狗都不如,何况之前已经有大臣(郑鄤)被拘禁关押。臣少年接受诗书,观察孔子,他确定《大雅》《小雅》是为了神明能够听见,在《伐木》诗中说:“神明若听见,会赐于和平。”在《小明》诗中说:“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能够听见。”天下不可能有不正直而能够得到和平,不忠厚平和而能够得到福分的人。朝廷一定要扶植纲常名教,治理华夏驾驭蛮夷,应当发扬显著的优点,省略隐晦的缺点,收服绥靖而讨伐逆贼,大节严明而细节简略,用仁义作为根本,用武力作为手段,不要让奸险小人得以依影附形,而玩弄阴谋,作威作福。
  唐朝大臣李绛说过:“君主听建言很容易,人臣进忠言很困难,当怀揣着奏疏想要上奏,十分已经失去了四五分,等到放在君主面前,十分得不到二三分。”臣也是每次要修改抄写六七遍,才敢上奏到陛下面前。虽然笔力平庸秉性固执,也以阐明道理抒发议论为耻。臣的奏疏前后含糊吞吐,没有说明白,确实有这种情况。至于是非标准,天下万世,悠久相传,自有定论,岂能是臣片言只语所能颠覆改变?再者,臣原来奏疏认为文章的意志气概,人生的坎坷失意,那么臣不如钱谦益、郑鄤。钱谦益是臣的前辈,他和首辅大臣辩论诘难,都在皇上面前,事情由来已久,臣来不及知道。郑鄤弹劾魏忠贤,救护文震孟,为此避难进人深山,这是臣所亲眼看见。他们虽然学问不同,但是文章的意志气概大致可以知道。古往今来的人士因为文章的意志气概而损坏善行福业多着呢,臣以此区分规避,也以此自我纠正,不敢替被拘禁大臣掩饰过错。古人曾经说:“首辅大臣的职责在于观察天下的安危,天下安定,即使非议首辅大臣,不认为有损害;天下危急,即使赞颂首辅大臣,不认为是高贵。”臣平生不曾非议别人,也不曾赞颂别人,只是惭愧这辈子没有一件像别人一样,只能自己克制,自我改正,不敢过分玷污清贵的朝班,而接受了显要的职位。臣衡量自己才能和天分,空疏低贱,不敢呼唤皇上俯察体恤臣的犬马之躯,然而凭借臣有赐环的恩典,在翰林十六年,不曾要求禄赏,有幸乞求骸骨,了却归葬故乡的愿望,自当终身难忘,盼望陛下稍微垂询察问。为此具疏回答圣旨问话,亲手上奏,希望闻达。
  黄道周湖南行程初考
  林火坤
  根据国家图书馆《黄道周行迹示意图》可知,黄道周的行迹,东至绍兴,西至九江,南至广州,北至北京,范围不可谓不广。不过像黄道周这样或遭远戍,或与大旅行家徐霞客共处,或常与他人远足之人,其踪迹仅限于此吗?笔者存疑,对黄道周行程做了若干考究,以为他到过湖南常德。
  1646年,黄道周在南京监狱写的《告辞十八翁》组诗中提到:“生平所历黄山、白岳、匡庐、九华、浮丘、龙首、穹窿、玄墓、洞庭、三茅、天目、径山、西陵、委宛、天台、雁宕、罗浮、怀玉,一十八翁,要当一一谢之。生死千秋,未必再晤,风雷楮墨,载其精神,亦使众山闻之,谓我不薄也。”此段文字,可以说历数他到过的各大名山大川,从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出他觉得能够游览这么多的名山大川,可以无憾了。
  然而,笔者曾在湖南常德诗墙上看到一首诗,是杨山松写给黄道周的。具体如下:
  己卯黄石斋先生遗戍过常贻赠(其二)
  幅巾小艇意何如,有客遥闻载后车。
  阿堵着人公未免,重门不闭我真疏。
  今朝应信弓无影,借箸空愁马骇舆。
  不禁天真纷烂漫,顿教疑案扫无余。
  杨山松,字长苍,武陵(今常德)人,杨嗣昌长子。“中国常德诗墙”(建议说具体点,即诗墙是何时何人建的,在常德的哪个方位等)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的艺术墙,其中“百代沧桑”部分主要是反映常德历史风云,时代变迁的诗词,其中包括历代常德历史名人的诗词,杨山松的《己卯黄石斋先生遣戍过常贻赠(其二)》就在其中。已卯年即崇祯十二年(1639年),“常”即今之常德。从标题可以看出:崇祯十二年的时候,黄道周在被贬戍所的途中经过常德。
  又据清《嘉庆常德府志》卷三十九载,据杨氏家谱记(这里最好用原文),明代阁部杨嗣昌夫人尹氏贤而有识。己卯(1639)年,黄道周因弹杨嗣昌等人而触怒皇上,被贬謪到州(今怀化黔阳一带),路经武陵(今常德),而武陵正是杨嗣昌的家乡。杨夫人尹氏听说后,便叫杨山松等几个儿子去迎接黄道周,并设宴热情款待,使双方消除了私家嫌隙。此诗当作于宾主见面之后的酒宴之中。
  再又据清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邓显鹤在他的《沅湘耆旧集》卷第三十七选录了杨山松的这首诗,全文是:
  乃者吾翁真拜赐,异时夫子直非沽。
  〓犹有意疑公旦,奚却由来举解狐。
  门户何曾分蜀洛,圣朝不仅责都俞。
  恭承一笑留溪上,排闼吾当罪捋须。
  幅巾小艇意何如,有客遥闻载后车。
  阿堵着人公未免,重门不闭我真疏。
  今朝应信弓无影,借箸空愁马骇舆。
  不禁天真纷烂漫,顿教疑案扫无余。
  作者邓显鹤同时又做了按语,具体如下(引文应加双引号):
  “弱翁得罪东林,无如石斋先生之甚。今读长苍诗,知先生遣戍过常时犹存问其家,留诗贻赠,则先生胸中已坦然无芥蒂矣。先生大贤,岂肯匿怨修好?即长苍奇士,又岂忍背其老父借以引重者?其诗具在,可云开怀无愧词矣。窃疑两家当日已如青天白日,净扫阴翳。而哆然爱憎之口,又从后而张之,可胜叹哉!”又按:《杨氏家谱》载(若是原文,仍应加双引号):“阁部夫人尹氏贤而有识。己卯,黄公石斋以劾太傅谪沅州,道经武陵,有为危言以恐之者,遂幅巾小艇问渡杜山。夫人闻之,呼诸子曰:‘汝辈当往迎迓!’第排闼直人,倾倒与语,即家事米盐琐屑,不须护伏。黄公以是摩诸郎顶,大笑而别。”据此条,诗意更明了。
  黄道周遭遣戍过常德并受到杨家热情接待一事,在湖南广为流传,清代湖南人左宗棠在给儿子的信中也提及此事。《左宗棠教子书》中记载:“明杨武陵与黄石斋先生不协,石斋先生劾其夺情,本持正沦。后谪戍黔中,行过汪渚,惧其家报复,微服而行。武陵之子长苍山松闻之,亟往起居,怡然致敬,呈诗云:‘乃者吾翁真拜赐,异时夫子直非沽。〓犹有意疑公旦,奚部由来举解狐’后两韵不复记忆,《沅湘曹旧集》中可取视之,此可谓知敬其父以及父之执者,吾与侯所争者国事兵略,非争权竟势比,同时纤懦妄生揣拟之词,伺直一晒耶?”(《沅湘曹旧集》即《沅湘耆旧集》)左宗棠在这里举黄道周、杨嗣昌之例子是为了说明自己和曾国藩的矛盾是因为国事,而非个人恩怨,要自己的儿子向杨山松学习,要“敬其父以及父之执者”,就像杨山松敬重黄道周一样敬重曾国藩。
  《常德嘉庆府志》、《沅湘耆旧集》、《左宗棠教子书》等三本古籍足以证明,黄道周确实到过湖南常德,杨嗣昌长子杨山松确实宴请了黄道周,并作诗相赠。
  那么黄道周是何时去的常德。我们来分析一下黄道周1638年9月因弹杨嗣昌一案被贬,至1640年5月黄道周因解学龙一案被捕这20个月左右的时间的行程:
  1.被贬(1638年9月):(崇祯)十一年九月黄道周因弹杨嗣昌一事被贬江西,此事黄道周在《感恩疏》中提到“戊寅九月荷罪降谪”。
  2.在徐州泗亭(1638年秋):根据阎尔梅《黄山集》载:“戊寅秋,石斋黄公论杨武陵夺情被谪,微服过泗亭。”可知。
  3.在大涤山(1638年11月至1639年1月):十一年十一月到大涤山,并做《大涤书院告李忠定公朱文公文》,十二年正月在大涤山做《修像告先圣文》,可从黄道周在大涤书院所做的两篇文章找到依据。
  4.在福建仙游(1639年2月):根据黄道周的《枫亭逢曾叔祁示诸近作诗以答之》一诗可知道他崇祯十二年二月在福建仙游枫亭。
  5.在漳浦(1939年3月?1639?):北京保利公司在“北京保利2012春季拍卖会”上关于黄道周《松石图》题注的解读是:己卯春三月,黄道周偶作于七半阁。笔者怀疑其中的“七半阁”为“九串阁”的误读。其一,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九串阁”在黄道周行草中,看起来颇像“七半阁”;其二考察黄道周的号、书斋等均无“七半阁”这一称呼,另《黄子年谱》也有记载:“十二年已卯,先生五十有五。复还山守墓。以前疏批旨‘有朋串’之语,乃于石养山中垩庐之下,别构数椽,以列大雅。左曰‘十朋轩’……右曰‘九串阁’……”,因此可以推断黄道周《松石图》的题注应该是:己卯春三月,黄道周偶作于九串阁。那么说,此时黄道周应该是在漳浦石养山墓地。
  从以上时间及地点可以看出,黄道周被贬后,坐水路从京杭大运河到杭州,在大涤山讲学,然后径直回家。然(作者?)《黄子年谱》中对黄道周十一年被贬之后至十三年被捕之前的记载,仅仅是在北山守墓,其余均未提到。
  考诸黄道周在崇祯十二年的其他事情有几个行迹不能忽略。
  其一,被贬沅州,途经湖南常德,并受到杨家的热情款待。在此,笔者虽未能考证黄道周是为何被贬,何时被贬,但至少说明1639年的时候黄道周到过常德,并非一直在墓地。
  其二,与丁介之同游齐山。汪春才先生的《齐山山名源考》中提到:齐山为“池山”之说始于明黄道周,(黄道周)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左右,到池州,游齐山,改齐山为池山,赋诗数首。据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吴非在所著《齐山歌》中称:过去丁煜公曾见过黄道周改齐山为“池山”的诗文,现已失佚。其文字仅存《阻雨泛舸池山》数绝句中。但墨迹仍在。吴非还做歌记之,其歌曰:“齐山立名说既久,何人探奇辩今古?几十百年但相沿,漳浦先生义别取……”文中所提的《阻雨泛舸池山》,也有称之为《初入九华阻雨同丁介之泛舸池山》,在《黄漳浦文集》中的称之为《齐山二章》。根据刚才的路线分析,《齐山山名源考》中所说的“十二年左右”,应该是黄道周于崇祯十二年三月回墓地之后才去的。
  其三,赐环(放逐之臣,遇赦召还)入都。黄道周《夷犹八章》的诗序中写道:“又十二年丙子,予赐环入都。”十二年丙子(即十二年十二月),黄道周被赐环入都,虽然文中没有言明为何被赐环,但至少可以证明黄道周并不是向《黄子年谱》所说的那样一直在墓地呆着。
  其四,在塘栖与吴伟业、冯元飚等相遇。《梅村全集·附录二·吴梅村先生年谱》:“(崇祯)十二年事卷中:奉使封延津、孟津两王于禹州。过汴梁、登孝王台。漳浦黄公南还,先生与冯司马遇之塘栖舟中,出所注易授先生。”塘栖在今之南京附近。吴伟业是在十二年七月“奉使封延津、孟津两王于禹州”,故文中“漳浦黄公南还”,可能是黄道周十二年十二月赐环入都后归家之说。那估计就是(崇祯)十二年十二月底,且这个“入都”的“都”应该是陪都南京,否则时间上说不过去。
  根据(崇祯)十二年期间黄道周先生行迹的补遗,先生在1639年3月至1639年12月这八九个月时间内的记载是空白的,我们大体可以推测出这段时间内黄道周先生的大概行程:1638年被贬江西后,通过京杭大运河,经徐州亭等地到达杭州,然后取道大涤山,最后在1639年2~3月到达漳浦。之后又因故被贬湖南沅州,后来赐环的诏命下来了,于是通过沅江进入洞庭湖,再入长江,道经池州,并游览了齐山,最后来到南京。八九个月的充裕时间及从所知区域便利的交通条件来看,黄道周完全有时间从漳浦赶赴湖南,然后再赶到南京。
  以上均属于个人推测,但可以确切地说,黄道周西行之足迹,不仅仅止于江西九江,而是远到湖南常德,甚至更远。至于为何被贬湖南、何时去、如何去、与何人去,这些都有待下一步考证。
  行文至此,仅为抛砖引玉,“有所望于诸公”,谨希望有兴趣的研究者能够继续研究下去,有知道始末的研究者可以一起来补充完善,进一步修订《黄子年谱》,更好地弘扬黄道周文化。
  日本黄檗宗隐元祖师敬仰黄道周
  颜国川
  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高僧、明末福清黄檗寺隐元禅师(1592年-1673年)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东渡扶桑弘法,创立了日本黄檗宗,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黄檗文化”。隐元禅师不但拯救了消沉不振的日本佛教,使日本佛教得以新生,而且将中国的建筑雕塑、雕版印刷、书画音乐、医学烹饪及生活方式等传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贡献良多,影响深远。隐元禅师被誉为“日本民族文化的大恩人”,生前和圆寂后,先后有11位天皇为其追封“国师谥号”。这位伟大的中日文化使者,非常敬仰同时代同属闽海乡贤的黄道周(1585年-1646年),平时与黄道周多有交谊。黄道周北上抗清为国殉难后,隐元禅师深怀哀悼之情,并写下不少诗文缅怀故友。福清市政协2009年12月出版的文史丛书《一代禅师隐元》记有相关内容,现摘录如下:
  1、清顺治五年(1648年),隐元应邀来海口瑞岩寺传经授法。有一深夜,隐元在瑞岩寺法堂里坐禅,突然寺外传来呼天唤地的声音,隐元登上葫芦顶,只见远外天边一片火红,镇东卫城里大火熊熊,他彷佛目睹着城外田野逃难者遍地,一队队清兵正在追杀苍生,致使陈尸遍野的暴虐情景,不禁义愤填膺。第二天他亲自到海口城里,为数千名死难者超度亡灵。不幸的是,隐元的好友、著名学者黄道周因从事反清复明活动,也在这时候被清兵杀害了。隐元面对苍天,悲痛欲绝。
  2、(顺治)四年丁亥(1647年)师五十六岁,二月、镇东、海口二城失陷,清兵屠城杀数千人。六月,亲往东岳建水陆普度法会两月余。作“两城人物今何在?一阵悲风起髑髅之概叹!作挽石斋黄总介公(道周)殉节诗:“笔舌兼司马,论贤肯让萧。七闽真间气,万里独扶摇。有主终归阙,无臣接断桥。虽然今去也!反复在明朝。”
  3、隐元在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底回黄檗寺。此年九月清兵在汀州(今福建长汀)将唐王隆武帝及近臣等杀害。清兵攻破福州,残杀城中居民十之八、九,翌年三月攻陷福清海口、镇东二城,杀居民数千人。隐元率众前往海口、龙江两地修水陆法会超度亡灵,并作偈五首哀挽,其中有“故国英贤何处去,唯余孤月照空城”;“两城人物今何在,一阵悲风起骷髅”;“愧无道力资君福,聊借金风剪业花”等句,反映了他对明亡和民众惨遭清兵屠杀而自己无力救助的悲愤心情。在战乱日益加剧的年月,他带领子弟“清淡自守”,挑担入市卖柴以维持寺院日用。顺治九年腊月初八(已进入1652年),隐元在开戒仪式宣读疏文至“开戒于洪武十年,善述于成祖昭世,列圣恩深,今皇德生”时,不禁“伤感涕泣,不能仰众”,可见他对明朝的眷念深情。他还为拥戴南明政权参加抗清活动的殉节死难的士大夫林化熙、黄道周、钱肃乐等人写挽诗或祭文,经办葬礼,表示自己对他们的饮敬和赞叹之情。
  4、1993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已故著名历史学家、佛学家陈垣之孙)陈智超先生应邀访问日本。陈先生此次是为了编篡明代旅日高僧心越兴俦(1639年—1696年)的诗文集而访日的。他在日本有一个月的逗留时间。在日本,陈先生主要由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多年的日本友人杉村英治负责陪同,到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学校及寺院去搜集和核对有关心越禅师的资料。当参观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和奈良东大寺以及国立博物馆后,陈先生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到京都万福寺顺便在看一些资料。他向万福寺大概先生提出了观看隐元和尚遗物(包括隐元东渡时带去的书籍以及他的来往书信)的请求,这位和尚的日本友人慷慨地答应了。大概先生打开好几道重重枷锁的京都万福寺文华殿书库之门后,首先取出给陈先生观看的是隐元从福建带去的书籍,除佛教等方面书籍外,其中有好几部竟是黄道周的著作。黄的著作引起了研究历史的陈先生的特别注意。
  按:黄道周(1585年—1646年),号石斋,福建漳浦(铜山所,即今东山)人。他是南明隆武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黄率数千义勇自福州北上,经延平、建宁、崇宏,准备与金声所部的徽州抗清义军相呼应。但因孤军前进,他于11月底江西婺源被清兵击败后俘获,次年3月在南京被害。被俘后的黄道周曾作诗明志,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隐元对这位具有气节的抗清英雄深为敬佩的。其集中就收有多首怀念黄道周的诗作。如《挽石齐黄忠介公浔节诗》,其中有句云:“浩气浑天象,英风扫麓阴,忽闻顾命语,泪咽不成吟”,“虽然今去也,反复在明朝”.又如《怀石斋先生诗二首》中也有“黄河千里血,点点尽忠心”,“君死成名节,吾生何足云”等警句。正因为隐元对黄石斋怀有特殊敬仰之情,以致他在远涉重洋时,仍将黄的多种著作随身携带。5、其五,还在隐元东渡之前,当时著名学者黄道周、书法家张瑞图、陈贤,雕塑家范爵、范道生等与黄檗高僧就已有交谊。隐元为首的黄檗禅僧和文化艺术家的东渡,直接传播了明清文化,在思想、文学、语言、绘画、书法、篆刻、建筑、雕塑、印刷、音乐、医学、饮食等方面,都对日本近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2.11.22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本辑《东山岛文史》计收文稿35篇,总约21万字,共分为《东山·金门·澎湖三岛论坛论文选》、《海峡两岸关帝文化》、《黄道周文化》、《海峡长风》、《侨乡旧忆》、《史海钩沉》、《文化春秋》等栏目。着重于对东山县涉台关系史料、两岸关帝文化史料,黄道周文化史料、华侨史料、民俗和其他方面史料的深入调查挖掘,不断追寻发现,同时加以研究考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