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仙花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43
颗粒名称: 永不消逝的“仙花曲”
其他题名: 记著名潮剧作曲家、演奏家陈华先生
分类号: K825.76
页数: 7
页码: 254-2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华是著名的潮剧作曲家和演奏家,他对潮剧艺术的追求和贡献深得业内和潮剧爱好者的认可。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艺人家庭,但通过勤奋好学,技艺精湛,声名鹊起。他在潮剧器乐演奏方面的技巧娴熟,尤其擅长吹奏唢呐。新中国成立后,他力主革新潮剧音乐,大胆使用转调作曲法,使成年男演员的演唱音调变低,曲韵和谐、动听。他独创出一套新的潮曲简谱记法,规范了传统的潮曲记谱和锣鼓念谱,给潮剧作曲、演出带来很多方便。他改编了潮剧弦乐并以唢呐领奏的《粉蝶采花》、《狮子戏球》等作品,影响很大,流传很广。
关键词: 东山县 潮剧作曲家 陈华

内容

在我国潮剧界以及潮剧爱好者当中,提到“陈华”这个姓名,即便不是如雷贯耳,却也耳熟能详。然而,对一些中青年人来说,可能就感到陌生。因此,笔者特意采录并向大家回放了我国著名潮剧作曲家、演奏家陈华先生对潮剧艺术的孜孜的追求和赫赫的贡献的动人片断。
  勤奋博学技压群芳
  陈华,又名仙花,1916年6月21日出生于福建东山岛东村一个贫穷艺人家庭,其父陈高加是当地提线木偶潮音班班主兼教戏先生,颇有艺术建树。陈华自幼耳濡目染,对潮剧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他进私塾念了两年书后,7岁就随父学戏和习操器乐。由于他的勤学苦练,艺术技艺提高很快。13岁到云霄县“三春香”潮戏班当扬琴手,17岁当领奏,开始显露了他的艺术才华。
  兴趣加勤奋好学使陈华崭露才华,少年时代的他对潮剧器乐无所不学,吹、拉、弹、打等主要乐器的演奏技艺样样精通。他尤擅吹奏唢呐,以技巧娴熟和多变花音著称。有一次,在福建诏安县梅州参加“五班斗”(赛戏),他一人用4把大小不同的唢呐吹奏《得胜令》、《粉蝶采花》等乐曲,换气自如,技巧叠出。时而花香鸟语,时而狼嗥马嘶,那一曲曲潮乐像带磁似的把周围的多数观众吸引过来,博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自此声名鹊起。四乡八里的戏迷们争睹“仙花师”绝技,许多班主也为能聘到他而引为幸事。旧社会戏班清规戒律甚严,他初操领奏时暂为“二手”,须替“头手”领奏“戏头”(演大戏前加演的折子戏,用来静场招徕观众)。但他技压群芳,通常“头手”未坐定,就被戏迷们轰下去,指名要“二手”领奏。每当落幕,戏迷们蜂拥而上后台乐队,争睹这位远近闻名的年青头手的丰采。少年时代的“仙花师”先后在源春香、梅福兴、老三春等8个戏班当头手(领奏)、司鼓、导演,足迹遍及东山、云霄、诏安、平和等闽南县份。1947年至1948年,他到广东汕头市“老正顺”班当领奏。1948年至1952年,应聘于东山振声园潮剧班当导演、司鼓,参加现代戏《鸭绿江》、《血海深仇》、《愁龙苦凤》等剧本的编导作曲和演出。有一次,他随剧团到广东枫溪演出,不巧伴奏的扬琴坏了,一时又难以修好,大家心急如焚。只见他灵机一动,就近到瓷器市场挑选了十多个瓷碗,权当乐器演奏,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时被传为佳话。
  大胆改革 推陈出新
  新中国成立后,潮剧界废除了童伶制,成年演员可以继续投身于他们心爱的潮剧演出。但是,成年的男演员音域低,与女角对唱彼此音调高低悬殊,不协调,难以达到悦耳动听的艺术效果。陈华先生力主革新,大胆使用转调作曲法,成年男角的演唱音调变低,曲韵和谐、动听,使一大批成年男演员重新焕艺术青春。他继承传统,领异标新,汲取新音乐精华。从小学简谱教学得到启示,经学习、研究、试验,改革累赘、呆板的工尺谱,推广应用简谱,开一代先河,独创出一套新的潮曲简谱记法,规范了传统的潮曲记谱和锣鼓念谱,给潮剧作曲、演出带来很多方便,使古老的潮音焕发新韵。
  1953年,“潮剧伯乐”陈炳光慧眼识才,举荐浑身充满艺术细胞的陈华先生到广东粤东实验潮剧团当领奏,后又聘他到汕头专区戏曲改进会音乐组工作,开始对传统潮剧音乐进行收集、整理和挖掘工作,并创作潮剧新乐曲。1955年,陈华先生任广东潮剧院一团音乐组长兼领奏。从此,他如鱼得水游弋于浩瀚的“潮海”之中,施展其出神入化的领奏技巧和独领风骚的作曲才能。陈华先生在潮剧发祥地的广东声望很高,这与他卓越的艺术秉性和超凡的创作才华密不可分。他把传统唢呐从2个八度改为2个半八度,使唢呐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音色更优美。为了弥补潮剧乐器低音不足,大胆吸收中胡、大胡弦和低音洞萧,增加音乐艺术形象,加强潮剧乐队伴奏、人物唱腔、环境气氛的表现力。他改编了潮剧弦乐并以唢呐领奏的《粉蝶采花》、《狮子戏球》到香港演出,受到观众赞扬并灌录唱片发行国内外,影响很大,流传很广,媒体评价“这是很好的弦诗之作”。他参加作曲并领奏的传统剧《扫纱窗》、《芙蓉仙子》等灌成唱片,传统剧《苏六娘》、《陈三五娘》拍成电影。陈华先生先后为广东省潮剧一团上演的众多传统剧等作曲,整理并创作了《船乡歌》、《金锣花》、《黄龙滚》、《罗汉云》、《桃花搭渡》、《棋东春暖》等潮曲音乐和弦诗曲牌子100多首。他与人合作编著的《潮剧音乐》一书,1958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59年,这位闻名遐迩的潮剧艺术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又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并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
  艺绩显赫 声名远播
  一个音乐家水平的高低固然与技巧有关,但是如果没有别致的创意和悟性,没有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就会使人得不到艺术的享受而感到乏味。陈华先生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不断攀登潮剧艺术高峰,给潮剧发展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在任广东潮剧团音乐组长期间,呕心沥血地从久远、零散的乐海中,搜集和整理了大量唢呐牌子和弦诗,参加了工程浩大的《潮剧音乐》的记录、校勘和出版工作,整理出《扫窗会》等一批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他整理并演奏的唢呐曲《公婆闹》、《粉蝶采花》、二弦乐曲《狮子戏球》等被誉为“潮乐瑰宝”灌录成唱片,发行海内外。他独具匠心地运用、吸收现代作曲方法,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广博的造诣,谱就了一曲曲不朽之作。
  他不仅在音乐艺术创作中展示了超群的才华,而且在音乐理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为潮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作曲的《苏六娘》、《荔镜记》、《辞郎洲》、《松柏长青》、《万山红》、《江姐》等一大批剧目均被奉为潮剧经典,尤其是现代戏作品更充分显示出他驾驭潮剧音乐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陈华先生作曲的现代题材潮剧《江姐》,唱腔音乐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革新,音乐优美动听,他演奏的唢呐曲《粉蝶采花》更是潮乐中的“绝响”。陈华的潮曲音乐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腔低且轻婉,旋律优美清丽悦耳动听,善于刻划人物,音乐人物形象深刻,渲染环境气氛,拨人心弦,因而被誉为“仙花曲”。许多优秀剧目被珠江电影制片厂和香港新联、凤凰公司拍成电影。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收录,向海内外广播。有的还被海内外唱片机构、出版社灌录出版。陈华先生还参加过音乐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的《〈扫窗会〉总谱》、《潮剧音乐》的录谱、整理、校勘,抢救整理出濒临失传的《画眉跳架》等古乐曲。他精于潮剧乐器革新,扩展了唢呐音域,由原来2个八度增加到2个八度半,克服了过去低音高吹,高音低吹的弊端。降低二弦发音频率,使之更接近声腔,提高了领奏表现力。经他改革、引进和使用的乐器有中胡、大三弦、低音洞箫;打击乐器有钦仔、中音亢锣、云锣等10多件,为完善潮剧乐队建制倾注全力,影响深远。因而,他被潮剧界称为“潮剧音乐改革的先行者”。
  陈华先生倾心潮剧音乐,艺绩显赫,他曾两次晋京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其中一次是1959年广东潮剧院一团赴京作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10月27日在怀仁堂演《辞郎洲》,刘少奇、董必武、周恩来、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并与文化部长沈雁冰等接见陈华等,并合影留念。陈华先生还曾两次出访香港、柬埔寨、缅甸,广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爱好潮乐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也热情接见过他,对他的音乐绝技大加夸赞。他曾被聘到华南歌舞团演奏、创作,绝妙的唢呐吹响羊城,使古老的“潮音”再添新韵。
  不吝赐教 扶掖新人
  陈华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家乡东山岛演艺界常有人到汕头求助先生,即使问到大名鼎鼎的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她一听说是找“仙花师”,也都会热情引见,陈华先生为人由此可窥见一斑。他以宽厚的胸襟,不吝赐教,扶掖了许多潮剧新人,他的学生陈梁杰1957年摘取了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成为显赫演艺界的名家高手。福建东山潮剧团建团之初,选派黄来旺、马丽端、柳乌粉等10位艺术骨干到广东潮剧院随团跟班学习年余,得到陈华先生鼎力相助。陈先生一有假期,便赶回数百里远的家乡潮剧团指导。而今功成名就的作曲家黄荣当年得到先生指点颇多。那时黄荣刚由演员转学扬琴,先生常要他弹奏。从他的演奏姿势、发音、节奏处理、技巧变换等,入微入致地指点。后来黄荣转学司鼓,那时陈华先生已病休在家,对潮剧新秀总是有求必教,百问不烦。他对不同的音色好坏的辨别有如“周郎顾曲”那样熟悉,如果演奏稍有一点儿错误,也一定瞒不过他的耳朵。有一次,陈华先生到剧场看完现代戏《杜鹃山》彩排,随即指出节奏处理欠佳的地方,平时讲话幽默的他风趣地说:“太快了会赶走观众,太慢,有时连后台的“戏笼”(道具箱)被扛走还不知道。”一席话逗得大家轰然大笑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改进。黄荣对陈大师的点拨至今记忆犹新,感念不已。
  陈华先生在世时,足迹遍及家乡福建东山岛农村、学校,为培养文艺新人无私传艺,当年许多得到先生指点年轻人,现在大都发染霜雪,每每提及先生的功夫与为人,个个挂齿难忘。1961年潮剧《秦香莲》创作伊始,当时剧团编导黄来旺找到先生要其作曲,陈华先生毫不推辞。为了给家乡留点东西,不余遗力,投入创作,他帮助编剧完善了文学本,并花了近1个月时间,谱完前3场。与陈华先生情同手足,有几十年共事经历的黄来旺先生生前回忆说:“好多唱段我都是看着他噙着泪水写出来的,这缘于陈华先生的由情生曲罢了。”后来,黄来旺先生秉承陈华入情入理的创作理念和创作风格,续完了后3场,可谓珠联璧合。潮剧权威的广东潮剧院倾巢而出,先睹为快。名家们的肯定和指点,演出效果愈见突显。陈华先生为家乡东山潮剧团作曲的传统戏《秦香莲》倾倒了无数戏迷,潮汕、漳南等潮剧盛行的地区,大街小巷都飘荡着“秦香莲”的声音。一出戏演活了一个剧团,东山潮剧团不论演到哪里,都是好评如潮。《秦香莲》的音像制品也走俏海内外,一度成为紧俏商品。20多年来,《秦香莲》上演超千场,剧团曾应邀到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一息尚存 奋斗不止
  陈华先生对潮剧艺术抱定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信念。1975年,他不幸得了鼻咽癌,在病魔的折磨中他仍坚持为东山岛潮剧团的现代戏《海螺》谱曲。《海螺》的编剧谢溪添,当时跟随在陈华先生身边,看着他忍着病痛靠在谱曲的琴台边忘我写作,不忍心打断他的思路,感动的泪水暗自往肚里流。陈华先生以大海气魄,和着时代前进足音,把一个共产党人的赤诚情怀,把一个从旧社会“戏仔”走上新中国大舞台的文艺工作者的心声,化作一节节音符诉端笔端,着力塑造了海岛女民兵完美艺术的形象。
  1975年6月21日,可恶的病魔吞噬了陈华先生的生命,时年仅59岁,这颗潮剧明星的陨落是我国潮剧演艺界的一大损失。但是,陈华同志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艺术母本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创作的潮乐和编写的潮剧至今常被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各级新闻媒体向海内外播放,他那有口皆碑的人品、脍炙人口的作品和永不消逝的“仙花曲”更被人们所传颂。

知识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分为刊首絮语、东山崛起——建设国际旅游海岛、庆祝建国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海峡长风、史海钩沉、文化春秋、铜海吟笺、稿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涣
责任者
林长华
责任者
陈华
相关人物
陈高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朱德
相关人物
叶剑英
相关人物
黄来旺
相关人物
马丽端
相关人物
柳乌粉
相关人物
黄来旺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东山潮剧团
相关机构
国际广播电台
相关机构
中央电视台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