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东山传统工艺美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41
颗粒名称: 璀璨的东山传统工艺美术
分类号: J509.2
页数: 15
页码: 236-2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山岛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的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已闻名闽、粤、台和东南亚一带。建国后,东山县传统工艺美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木雕、脱水保鲜红珊瑚画等工艺品。海柳雕是东山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因其资源稀少而珍贵,制作技艺复杂,需要运用多种工序进行艺术加工。海柳雕作品形象生动,线条流畅,神形俱佳,被赞誉为闽南特优工艺之上品。
关键词: 东山县 传统工艺美术 民间文化

内容

东山岛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海岛美术)之乡。丰厚的人文历史积淀,使东山民间工艺早在明清时期已饮誉闽、粤、台和东南亚一带。
  建国初期,东山县传统工艺美术似枯木逢春,重焕生机,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且初具规模。民间艺人既继承传统工艺,又大胆开拓创新,他们既植根于传统工艺,又放眼于现代潮流;既善于迎合海内外工艺品市场的需求,又敢于开发引导潮流的原创新品,使工艺更趋完善,创作了不少精品杰作。
  “东山工艺根植于平民百姓之沃土,生长于风俗流变之长河,他们充分挖掘海岛丰富的物产资源,创造美,展示美,以其特有的内容、形式和寓意,既反映出民风民俗的各种事象,又点缀丰富寻常百姓的生活,表达东山人热爱生活的细腻情感和审美情趣,工艺独特的艺术构思和鲜明的风格,体现对海岛风光、海峡风情和海洋文化的有机融合。”改革开放后,东山岛独具特色的金木雕、脱水保鲜红珊瑚画,分别获得福建省政府颁发的“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成为我省工艺美术艺苑中的一朵奇葩。金木雕、海柳雕、贝壳通花工艺品相继在全国级和省级大赛中折桂。2009年7月,贝壳通花瓶、海柳雕、金木雕等8件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参赛,荣获福建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2个金奖2个铜奖和4个优秀奖,创历史最佳成绩。谢定水、林金春携贝壳通花系列工艺品及海柳雕工艺品首度赴台参加由国家文化部中华文化联谊会主办、厦门市文化局承办“2010年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
  在海峡两岸首届农博会暨第十一届花博会上,东山传统工艺旅游产品一展风采。市领导陈冬、黄耀光、陈汉夫、游婉玲以及老领导等给予很高的评价;市二轻联社周建成主任站在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到东山工艺美术的亮点和发展前景,倍加高兴;县委书记王毅群、县长吴达金对东山工艺美术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贝壳通花瓶在第三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漳州市主题馆上精彩亮相,荣获“最佳创意产品铜奖”。福建电视台、漳州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以不同视觉相继予以专题报道,对进一步宣传和推动东山传统工艺品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东山县二轻联社认真落实《发展旅游工艺美术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我县工艺美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队伍建设,目前已有陈佛顺、谢定水、陈平、陈金龙获得工艺美术高级技师,林金春、林汉顺获得工艺美术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科学发展走前列,‘9+2’纲要促跨越”。东山工艺美术正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抢抓国家支持海西建设和发展旅游业的历史机遇,在建设国际旅游海岛中找准定位。中共东山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东山县鼓励扶持旅游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若干意见》(东委办发【2010】9号),着力培育包括旅游工艺品、休闲用品在内的旅游工艺品制作产业,努力推动东山工艺美术产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今日东山,百花齐放,民间工艺大放异彩。他们师古人之心不蹈迹,以天地万物为师,炉锤自运,创作出独具东山特色和时代意义的精品佳作,特别是一批中青年美术工作者在全国、全省各种大赛中,脱颖而出,摘金折桂。为东山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东山民间工艺美术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应该成为东山国际旅游海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放眼明天,东山工艺美术这朵亮丽的奇葩,必将盛开在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百花园中,更加璀璨夺目!
  海柳雕
  海柳因资源稀少而极为珍贵,精美的海柳雕更是弥加珍贵,故有“金玉可贵,海柳难求”之说。海柳质地坚韧耐腐,是雕刻工艺品的珍贵原料。
  制作技艺视其形状和天然色斑,因材施艺,运用剪枝、车、磨、锉、钻、雕镂等多道工序,进行艺术加工,主要作品有摆件、烟斗、盆景、茶具以及手镯、戒指等饰品等。由于海柳肢体小、枝桠怪状,浑身长满贝壳和沙洞,没有一根身材较大、较完整的可供设计,加上海柳质硬如铁,因而设计和雕刻的难度是玉雕、角雕、牙雕和木雕所无可比拟的。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族的图腾,“龙”成了东山海柳雕艺人竞技夺艺和孜孜不倦的创作题材。从大到《九龙托弥陀佛》(48×24×7cm)大型艺术海柳雕摆件,小到直径仅0.8厘米的龙珠袖珍小品,无不形神兼备,呼之欲出。
  艺术特色东山岛海柳雕造型奇特,清雅别致,刀法娴熟,线条流畅,造型奇特,神形俱佳,被誉为闽南特优工艺之上品,闻名国内外。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的工艺美术展览和广州交易会展览,受到国际友人的赞扬,被评为“闽南民间工艺一萃”。
  代表人及代表作1956年,东山工艺社艺人沙清河创作的一支长15厘米的“云龙抢珠”艺术海柳雕烟斗被选送参加福建省民间美术工艺展览,应邀参加福建省第一届老艺人代表大会,荣获“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纪念章一枚。该作品后被国家博物馆珍藏。
  1966年,东山工艺社艺人林友源精心雕刻的“云龙峥嵘”、“松鼠拖葡萄”、“松柏延年”、“弥猴摘桃”4支海柳烟斗参加“广交会”展销,技法高超,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被列为高级艺术品。
  2000年,陈佛顺利用虎斑海柳天然造型和斑纹,相形度势,巧施技法,雕刻出《九龙托弥陀佛》。作品主体由9条形态各异的龙构成,中间是手托佛珠的笑口弥陀佛,底座是一只迎风搏浪的海龟,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动态感。刻工精湛细腻,形象生动传神,2006年荣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百花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铜奖。中央电视台、《收藏界》杂志、上海收藏专业刊物《尚物》、北京《香格里拉》杂志以及“翰龙”、“四海”等国内知名艺术网站均予以报道、介绍其艺术成就。
  2001年,林涌春二次艺术加工,运用浮雕、立雕、镂雕等技法制作成烟斗,呈巨龙腾空状,依次雕刻有“双龙戏珠”,“福、禄、寿”和童子祝寿等,表现出中华民族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继陈佛顺之后,又有林金春创作的反映海峡两岸人民共奉的统一之神《文武关公》,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为东山的海柳雕艺术再添光彩。
  2009年林汉顺的《如意天龙》海柳雕、林金春的《瓜果飘香》海柳雕分别获得福建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铜奖,陈佛顺创作的海柳根雕《龙虾》、陈金龙的海柳雕《龙》、沈细坤的海柳雕《飞天》分别获得“2010年首届漳台根木雕艺术精品展”1金2银奖项。
  剪瓷雕
  剪瓷雕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原为寺院、庙宇、宫殿、府堂的屋顶、照墙的艺术装饰,源承广东潮州名师,经东山民间艺人的发扬传承,在内容上和表现技巧上都有了很大创新,使之更具有浓厚粤东闽南海岛地方艺术特色,成为闽南艺术一枝奇葩。
  制作技艺剪瓷雕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再用它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特点: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久不褪色。剪瓷雕有平雕、立体雕、叠雕、半浮雕之分。平雕着重于构图,一般用于近景;叠雕则多用于高处屋顶的龙凤走兽、水族飞禽和花卉树木,剪瓷雕技术难度最大的要数立体雕,如古装戏剧武将人物的盔甲、文官的蟒袍、才子佳人的宽衣窄袖。立体雕的制作须先用铁丝或竹篾做骨架,用黄麻茸或稻草茸和着红糖浆经发酵制成的粘度好的泥灰打好泥塑坯形,再粘贴上色彩斑斓的剪瓷片。而小件的花鸟鱼虫一般贴好瓷片再搬上屋檐,大件雕体如“龙”、“凤”则须先将坯形搬上屋檐,再用片片彩瓷表现凤毛麟角、红花绿叶。
  艺术特色融合泥塑、绘画、雕刻之所长,其独特之处在于艺人们巧妙地利用经烈火烧焙的瓷片,可经受长年日曝雨淋,海碱侵袭而不褪色的特点。每一组作品既有鲜明的内容和寓意,又色泽明快,釉面透亮,交相辉映,富有动感。
  代表人已故著名剪瓷雕艺人林少丹擅长雕长“双龙戏珠”和“丹凤朝阳”,孙齐家则以博古、花鸟、飞禽走兽和古代戏曲人物著称。据1961年7月在漳州举办的《闽南工艺美术展览会会刊》记载:“展出的剪瓷雕有‘孔雀’、‘公鸡戏蜈蚣’、‘玫瑰花’、‘和平鸽’等作品,色彩绚丽,构图严谨,造型生动,古朴典雅,成为此次展览会新美术工作者和民间老艺人的佳作代表。”至今闽南地区修葺的许多古建筑物也都留有他们的佳作。
  林少丹先生的剪瓷雕技艺无传及后人,孙齐家先生传给其子孙丽强。30多年来孙丽强参与建设、修复祠堂、宫观、寺庙百余座,足迹遍及闽南粤东等地。其剪瓷雕制作技艺继承了其父孙齐家的工艺特点并有所创新,以其题材广泛、构图严谨、造型生动、色彩绚丽而深受人们的喜爱,2009年被推荐确定为福建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东山剪瓷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宫前天后宫、平和三坪寺、云霄天地会主要活动地高溪庙和吴伯雄的故乡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的路门牌坊、福州三坊七巷的二梅书屋、小黄楼等寺庙、祠堂、古建筑都有其作品。
  典型作品东山关帝庙可以说是剪瓷雕艺术的大观园。《海峡圣灵》载:“东山关帝庙剪瓷雕以组列繁浩有序,造型迥然各异,色彩璀璨鲜丽,轮廓线条明朗,色块对比强烈而著称。内容均取材于古典章回小说、民间歌册与戏曲故事,人物的造型、装饰更纯粹是戏台形象的再现,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融装饰性与观赏性于一体……”该庙共雕塑有近30个历史故事,100多个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奸臣贼子人物形象,仅太子亭屋脊上就有“八仙骑八兽”、“狄青平南”、“战洪州”、“薛仁贵征东”、“金山战鼓”等16个戏曲故事,特别是前殿龙庭与大殿中脊的“双龙戏珠”和“丹凤朝阳”剪瓷雕,均出自剪瓷雕高手林少丹、孙齐家之手,堪称漳州剪瓷雕的杰出代表作,名闻海峡两岸。
  艺术渊源1996年国家建设部古建筑专家和国家文物考古专家在东山关帝庙晋升“国宝”验收时,赞叹说:“像这样精巧的剪瓷雕,在国内外实属罕见!”悠悠海峡水,两岸根相连。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关帝庙的祖庙,如今台湾共有大小关帝庙950座,且大多源承于东山祖庭,建造时都少不了仿造祖庙的样式、祖庭的剪瓷雕装饰。剪瓷雕,作为祖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的剪瓷雕,在闽台地区和东南亚颇负声誉。东山剪瓷雕做为具有闽南特色的手工艺艺术,在近现代林少丹、孙齐家等优秀艺人手中达到高峰。他们的作品“二龙抢珠”,“丹凤朝阳”及戏剧人物,成为闽南剪瓷雕的主要代表作。剪瓷雕技艺在仿古寺庙、祠堂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传入台湾后得到广泛的应用,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见证物。
  金木雕
  东山金木雕,以其高超的技法、独特的风格,如红杏出墙,脱颖而出,1986年被福建省政府授予“工艺美术百花奖”,2008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我省工艺美术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艺术渊源东山金木雕生产始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关帝庙时,由广东大埔县木雕匠人传入。明正德十三年(1518),铜山(今东山)已是一个海运业发达的通商港口和手工业鼎盛的贸易场所,南北商贾来此停泊,经商贸易。至清代晚期,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频繁,各地区的风格彼此相互影响,铜山走马溪港口一时相当的发达,水路交通两便,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由此在整体上促进了东山金木雕艺术的发展。其次,闽、浙、粤、赣,盛产香樟树,树龄几百年的樟树随处可见,为金木雕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保证。
  据考,当时的金木雕不仅广泛用于装饰庙宇殿阁中的梁柱、斗拱、神龛、屏风及各种佛、神像等,还作为香案、窗门、檐、床、柜、桌、椅的雕花装饰,民间茶馆酒肆、豪屋富宅及婚嫁喜庆的妆套家具及器物等也予以延用,说明金木雕在东山有着悠久的历史,且明代已属鼎盛时期。清代,金木雕已广泛用于装饰庙宇殿阁中的梁柱、斗拱、神龛、屏风及各种佛、神像等,还作为香案、窗门、檐、床、柜、桌、椅的雕花装饰,民间茶馆酒肆、豪屋富宅及婚嫁喜庆的妆套家具及器物等也予以延用。现代主要应用于建筑装饰、佛像、家具三大类。特别是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婚娶喜事中的床和轿。老话讲:“一世做人,半世在床。”过去老一辈的闽南人对木床雕刻特别讲究,至今在东山岛的乡下、渔村,还能看到结婚用的金木雕大眠床。
  制作技艺东山金木雕,工艺精细,题材广泛,用材讲究。选用香樟木、楠木和纯黄金箔、福建漆料等上等地道材料制作而成。雕刻后,用细砂纸磨光,贴上金箔、金粉,再涂漆上红、黄、绿、蓝、黑等多种色彩,金光灿烂,内行人称“三分雕,七分漆”。由于黄金箔与木雕结合在一起,既能防腐防潮、经久不会崩裂变形,又能突显庄严华丽、雍容华贵的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技法上,采用浮雕、镂空雕、通雕、立体雕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穿透、镂空、多层次的通雕,穿插联结紧凑结实,因而对于建筑物,不仅取得了装潢富丽之功,还保持下外壁的平面感,显得更加浑厚、坚牢,层层叠叠,剔透玲珑。雕刻艺术最高的要数大屏风,其雕刻的层次有时可达好几层,层次丰富,它吸收了圆雕、浮雕、阳刻及绘画的某些长处,能把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有条不紊地联系起来,做到既叙事明了完整,又能使造型单纯概括,经得起玩味观赏。对人物和环境的处理,亦虚亦实,构图不受透视法的约束,常加以适当变形,讲求疏密匀称,虽层层叠叠,却能表现得密而不乱,这就是技术和奥妙之所在。
  艺术特色东山关帝庙金木雕,所刻题材丰富多彩,表现的传统题材,大都来自民间神话、传说、戏剧和历史故事,还有各种珍禽瑞兽、花果虫鱼。对江海中的水族、亚热带的植物表现得尤为出色。艺人们力求在造型上求奇、雕刻上求精、人物上求活,使之融实用性、通俗性与艺术性为一体,足见其工力之深厚。
  国家建设部古建筑专家和国家文物考古专家在铜陵关帝庙考察验收时,赞叹说:“东山关帝庙的金木雕,以花篮、垂莲、悬挂山门,给人以飘逸脱尘之感;以蟠龙和双凤朝牡丹装饰于神龛和供桌,衬托出神堂气派;以金狮托住横匾,乌金辉映,格外生光;以鳌龙担顶横载,给人以沉稳坚实感觉;以花鸟虫鱼饰于楹载嘴口,益见满室生辉……显示出金木雕粗豪朴实而又不失辉煌金碧的艺术特色。像这样精巧的金木雕,在国内实属罕见!”金木雕,为东山关帝庙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代表作在“国宝级”的东山铜陵关帝庙,简直就是一个品种齐全的金木雕博物馆。精美绝伦的金木雕,分布在龙亭内侧、左右两廊及大殿、斗拱、斗与垫、插角、屐角、载下垂、倒吊,约有310处。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复,却几乎没有雷同之处,足见艺匠们的技术有多高超。所刻题材丰富多彩,有历史故事、戏曲情节、神话传说,有梅、竹、灵芝、牡丹和龙凤、狮虎象、麒麟、仙鹤,奇花异卉、珍禽瑞兽,无不栩栩如生。在大殿神龛两侧隔扇雕有“天女散花”、“吹箫引凤”;大殿4扇门上半部分雕刻“狄青与八宝公主”、“空城计”,下半部分是8幅鎏金画,画、诗、书,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特别是中门两旁立雕花石鼓上安放的一支雕龙镂凤鎏金的金木雕皇档,更是独一无二。
  1987年,东山工艺美术一厂为广州越秀宾馆雕刻一幅长12米、宽3米的“百鸟朝凤”大型金木雕挂幅,技法上打破传统,大胆吸收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和东方艺术“散点透视”原理,运用镂雕与群像并接等技法,刀法利落流畅,造型生动活泼,布局巧妙得体,使作品融汇了古今中外艺术的精华。该挂雕苍松叠翠,一只鎏金凤凰昂首屹立,群雀拥簇,把凤、鸟的鸣、栖、舞、翔各种姿态表现的活灵活现,充分展示了“凤雀喜迎春、盛世歌太平”的艺术意境。作品荣获共青团中央、国家经委、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青工‘五小’智慧杯竞赛”三等奖、福建省二轻科技成果二等奖。
  民间木雕艺人许庆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重修关帝庙金木雕的主创人员,他主创的高1.2米的关公、周仓软肢坐像像及神轿,深受台湾关帝庙专家的高度赞赏。他创作的“柳艺传书”、“梅雀迎春”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金木雕和福建省工艺美术博览会展览,博得好评。他撷取民间传统的“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为主题创作的“三星图”、“闲情逸致图”,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以透雕、半立雕技法,把3位老态龙钟、满脸长须的吉祥老寿星表现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其人物细节、衣纹刻划,工细流畅,清秀古拙,给人以“韵度古雅,风格峻逸”的感受。2000年,他又创作了“梅雀迎春”金木雕。作品以姿势入神,巧妙地把天生丽质、刚强凌厉的梅花,表现得轻盈矫健,活泼多姿,18只黄雀穿跃其间,令人悠然可闻,寓意祖国千禧盛世,华夏繁荣昌盛。他还善于通过艺术技巧的变化,把昔日装饰古眠床的金木雕运用于现代居家装饰,使之更富新意。立雕“柳艺传书”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金木雕评选会和福建省工艺美术博览会展览,博得好评。许庆石的“梅雀、福禄寿、草龙、木刻楹联”金木雕组合挂件和《花鸟图》,分别获得2009年福建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铜奖、“首届漳台根木雕艺术精品展”银奖。
  如今,东山的金木雕品种不断开发创新,产品有挂屏、雕配画、半浮雕关公挂幅、佛像圆雕、仿古金木雕家具等,并从原来配套装饰产品发展为镶式、座式、吊挂式单挂屏,古为今用,成为建筑、旅游、家庭实用工艺品、艺术陈列品,古朴典雅,美观实用。
  艺术价值金木雕作为东山乃至闽南文化的社会成分和观念成分,反映了闽南文化的区域特征。深受当地民俗文化的浸染和影响,几经历史的演变发展,人文熏陶,形成具有特色的工艺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海滨邹鲁的东山岛的民情风俗和民间文化的独特风格。一部东山金木雕艺术的发展史,充分展现了东山人的聪明才智和精巧绝伦的艺术创造力。
  随着民间习俗的改变,金木雕在人们生活中虽远不如以前那么重要了。传统中那种熟练而完善的技巧和出神入化的表现能力,以及漆工与雕工相得益彰的关系等均难于再见今日。由于缺乏传承制度,缺少政策扶持,创新研发力量单薄,人才培养不足,行业发展后劲不足,对民间艺人的政策落实不够,金木雕工艺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亟待抢救、扶持、挖掘、保护。
  黄金漆画
  黄金漆画,也称“鎏金画”,是东山岛一种传统工艺美术。
  艺术渊源东山岛位于福建省南端,与台湾一衣带水,自古便是闽南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与海外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相传黄金漆画源于中原地区的油彩画,后经东山艺匠不断改造和创新,逐渐形成一门具闽南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明代,东山兴建寺庙、祖祠,黄金漆画技巧便开始盛行,不仅应用于寺观宫庙和祠堂的建筑装饰,还广泛应用于眠床、衣柜等古式家具的装饰,装饰有黄金漆画的家具也颇为盛行。清代以来,东山黄金漆画艺人有更多的机会与广东以及邻县的艺人进行更多的交流切磋,使该项技艺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且逐渐传播至东南亚及台湾地区。民国时期,东山应邀到邻县及台、澎地区建造、修葺寺庙、祖祠的工匠中,就有专事黄金漆画的师傅。该技艺传入台湾、澎湖地区以后,得到广泛应用和提高。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黄金漆画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祖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芭。黄金漆画既是东山独特的艺术奇葩,又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结晶。
  制作技艺它在被装饰的木板或竹器上多次上漆(漆料为“大漆”或称“福建漆”),再上“退光漆”,经反复磨光和“退光”技艺处理。在其表明描绘人物、鸟兽、花卉、山水等各种图画,待其还未完全干透时再施贴黄金箔。有的还可饰以云母螺钿、砂金、碾金、泥金、细金等等。
  艺术特色常见的黄金漆画是在黑、褐色底漆上,用各种颜色描绘出花纹图案,使其图案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呈现出国画的笔墨意趣,因而在描金漆器中独树一帜。黄金漆画题材十分丰富,有人物故事、古典戏文、动物、花卉、山水,有的再饰以万字边等吉祥图案,达到形态逼真、工艺细致、立体感强,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效果。
  黄金漆画不仅漆料优良,漆艺高超,对被漆的物件具有良好的保护和装饰作用。由于黄金箔与木雕结合在一起,既能防腐防潮、经久不会崩裂变形,又能突显庄严华丽、雍容华贵的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生活中多用于寺庙宫观木构件、古式木质家具的装饰。
  代表人及代表作东山黄金漆画作品题材丰富,形态逼真,工艺细致,立体感强,有人物故事、故典戏文、动物、花卉、山水等,作品散见于东山各大寺庙与祖祠建筑,尤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最多。至今仍保留着东山著名黄金漆画大师欧眉山先生的珍贵作品。作为祖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黄金漆画在今天的闽台地区乃至东南亚有着较大的影响。
  因受“文革”影响,黄金漆画大师欧眉山先生仅传艺谢少艺。30多年来,谢少艺参与复建修建东山关帝庙、保智寺、古来寺、西山寺、真君宫等几十座寺庙的黄金漆画部分。主要作品有《吉祥富贵》、《博古图》、《春和景明》、《春江荡舟》、《山居抚琴》等。2009年,谢少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福建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东山黄金漆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贝壳通花工艺品
  贝雕被誉为海的绮丽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是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的完美结合,因而被称之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成为我省工艺美术品的一萃。
  艺术特色东山贝雕艺术传承人、高级技师谢定水反思贝雕的市场定位,反复改进技艺。2009年,他突破传统,汲取众工艺之长,巧妙利用每个切片自身所具有的多个镂空螺旋孔的特点,设计制作成通花水果盘、花篮、花瓶。仅贝雕一族,就开发有通花瓶、通花盘、龙虾篓、花篮、挂幅、油画相框等系列工艺品。从平面到立体,一个个相互连接的螺壳切片,以其特有的镂空艺术效果,精美的纹路,通灵祥瑞,尽展海的绮丽与传统文化的智慧。当你站在不同的角度观赏会发现有不同的视觉效果。
  2010年3月,东山县谢定水艺坊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生产的贝壳通花系列旅游工艺品以其特有的内容、形式和寓意,反映出民风民俗的各种事象,又点缀丰富寻常百姓的生活,表达东山人热爱生活的细腻情感和审美情趣。独特的工艺,巧妙的构思和鲜明的风格,再次让海岛风光、海峡风情和海洋文化融合在一起。创作出独具东山特色和时代意义的精品佳作,实现了贝壳工艺向更高创新艺术层次发展,使造型艺术审美感观更具神秘性和观赏性。且原生态海贝色彩独特烁目,螺纹形状通灵祥光,摆设瑞气可人,海味浓郁。东山岛贝壳工艺从此登上艺术殿堂,走进市场大舞台。
  代表作及代表人谢定水创作的贝壳通花瓶于2009年在“福建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中,荣摘桂冠,喜得金奖,被福建省工艺美术陈列馆列为“珍品”收藏。2010年“6·18”在第五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第三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漳州市主题馆上精彩亮相,与来自两岸四地的工艺美术精品相聚一堂,争辉斗艳,一展风采,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荣获“最佳创意产品铜奖”。并将于今年11月份首度赴台参加由国家文化部中华文化联谊会主办、厦门市文化局承办“2010年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
  艺术价值:2009年12月,贝壳通花系列产品创新发明人谢定水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交“创新发明专利申请书”,寻求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2010年7月18日,国家专利局正式获准公告,标志着东山贝雕取得了国内创新发明的重大进步。2010年4月,东山县谢定水艺坊有限公司被省政府办公厅闽政办(2010)129号文确定为“福建省工艺美术重点建设项目”。东山贝壳工艺由传统走向创新,实现艺术上质的飞跃,造型艺术和审美感观在突破中更具神秘性和观赏性。所蕴含着的民族性、民俗性,也较之其他地域流派的贝雕工艺更胜一筹。
  如今东山贝雕工艺品正逐渐成为一份文化礼品,成为东山建设国际旅游海岛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一张名片。

知识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分为刊首絮语、东山崛起——建设国际旅游海岛、庆祝建国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海峡长风、史海钩沉、文化春秋、铜海吟笺、稿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辉全
责任者
谢定水
相关人物
林金春
相关人物
黄耀光
相关人物
陈汉夫
相关人物
游婉玲
相关人物
周建成
相关人物
王毅群
相关人物
吴达金
相关人物
陈佛顺
相关人物
陈平
相关人物
陈金龙
相关人物
林汉顺
相关人物
林涌春
相关人物
沈细坤
相关人物
林少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建省政府
相关机构
厦门市文化局
相关机构
福建电视台
相关机构
漳州电视台
相关机构
东山县二轻联社
相关机构
中共东山县委
相关机构
中央电视台
相关机构
中华全国总工会
相关机构
福建省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