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东门屿新发现史前岩画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34
颗粒名称: 东山岛东门屿新发现史前岩画群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5
页码: 188-1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福建东山县博物馆,中美专家考古队发现了多处史前时期岩画群,这些岩画与台湾发现的许多岩画时代相近、使用工具和雕刻工艺也基本相同,具有相同的文化特质。岩画位于东山岛东门屿上,雕刻着太阳放射线,图案面朝东南方向。专家们认为,这些岩画反映了太阳神崇拜的习俗。此外,岩画前的人工凿石可能是太阳神前的祭台。这些发现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海峡两岸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物证。
关键词: 东山县 岩画群 东门屿

内容

2010年6月30日,在福建东山县博物馆,中美专家考古队对昨天(29日)在位于台湾海峡“东山陆桥”头的东山岛东门屿上,新发现的多处史前时期岩画群进行研究。专家们认为,这是福建考古史上的一次很重要的发现。它与台湾发现的许多岩画时代相近、使用工具和雕刻工艺也基本相同,具有相同的文化特质,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海峡两岸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物证,可以证明台湾岩画根在大陆,自古东山岛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地缘关系,两地文化一脉相承。
  岩画的地理位置与环境
  由福建省博物院、厦门大学、美国夏威夷毕士普博物馆、东山县博物馆等考古专家一行11人联合组成的考古队,6月16日以来在东山岛进行为期20日的考古调查,并于6月29日在东门屿发现了这些太阳纹岩画。美国夏威夷毕士普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哈佛大学博士焦天龙介绍说,2007年他们在东门屿首次发现了一处太阳纹岩画,而这次发现如此众多的史前岩画群,这在福建沿海尚属首次,说明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生存和活动。
  东门屿东距台湾100余海里,与东山主岛隔海相距150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与明洪武20年(1387年)建成的铜山古城遥遥相对,东门屿由此而得名。东门屿主峰有明嘉靖五年修建的文峰塔,其东北面山腰有“云山石室”、“石斋”等黄道周读书处遗迹以及多处明清时期摩崖石刻。由于风光秀丽,人文殊胜,它与温州的江心屿、厦门的鼓浪屿、台湾的兰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屿。
  中美考古专家曾经在2007年11月,对东山岛的东部及其部分岛屿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考古调查,并于11月24日在东门屿发现了一处太阳纹岩画遗迹。而这次发现的多处岩画就在它的周围附近,也就是散布在东门屿主峰文峰塔东侧约三四十米处的山坡岩石上,数量达七八处之多,形成一处颇为壮观的太阳纹岩画群。其中一处最明显的岩画位于文峰塔南侧约30米处的磐石上。岩画的西侧、北侧、东北侧和东侧均巨岩林立,抬头见石,东南侧与南侧则视野开阔,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纵贯山顶的小径经过岩画北侧,岩画南侧2米外为主峰的陡坡。岩画的正前方(东)略偏北处有一块巨石相对,岩画与巨石之间相距3米,形成一块约12平方米的平地。此外,岩画的南侧与东南侧另有小面积平坦的岩面。立于岩画前而稍向东南转身,则海阔天空,可目及远处的海平面。
  岩画雕刻着太阳放射线
  “大家看,这就是太阳纹岩画。”焦天龙先生对他的美国学生介绍说,这个就是他们这次到东门屿调查新发现的一个岩画的遗迹,从这个形状你能看出来,下面基本上是像一个半圆形的太阳,然后他会有一些光束,代表太阳的阳光。岩画图案面朝东南方向,中间是经过人工修整凿成深凹的半圆,半圆周围刻着一道道放射线状条纹,看起来就像一轮轮光芒万丈的初升太阳。
  仔细一看,只见一处岩画所在的岩石略向西北倾斜,呈不规则形,高3.4米、宽4米、厚2.3米,岩面较为平整,其右下部向地下延伸,左下部由于自然风化而崩缺,崩缺处有一大石块相抵。崩缺部位上缘呈半圆弧形,明显经人工修整凿成深凹的半圆,并在半圆弧之上深深雕刻着9道放射线,构成一幅巨大的“旭日东升、光芒万丈”的岩画。
  焦天龙先生指着一块带有明显人工凿痕的石块,一边用一只钢米尺丈量,一边对随行的考古人员说,这块岩画距地表0.8米,9道放射线长短参差不齐,由左向右长度分别为22、47、25、15、26、32、58、46和59厘米,每道放射线均与半圆弧形边缘相通,刻痕起端粗大渐向末端收小,刻痕宽2~12厘米、深1~3厘米。从总体上看,刻痕较深重而圆润,人工痕迹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在岩画所在部位,原有的石面上即遗留有因自然风化而形成的放射状条纹,只是这些条纹均不甚规整,深浅不一,隐约而模糊。从观察到的情况看,左起第二、三道刻痕的末端,均与自然条纹相对接,因此,放射线的末端呈弯曲之状,但人工刻痕与自然条纹是截然可辨的。此外,右起第二道刻痕则反映了另一种情况,它的上段保留着较深的微曲的自然条纹,下段则经人工雕刻,使自然条纹通向下面的半圆弧形缺口。
  “岩画内容应为太阳神!”专家们认为,在一处岩画之前有一块大石抵于巨岩与地面之间,石块呈不规则形,其东南部凸出岩画面0.4米,石块高0.8米、宽1.6、厚0.9米。在岩画的正下方部位,石块被雕凿成台阶状,台面距地表0.44米。台面微向前倾,中间宽,两边渐窄,长0.75米、最宽0.2米。这块被人工凿出台阶的岩石,酷似置于岩画前的一把交椅或一只香案。古人素有太阳神崇拜的习俗,因此初步认为该岩画内容应为太阳神,而岩画前的人工凿石,可能是太阳神前的祭台。
  另外,刻有太阳神的巨大磐石稍稍后倾,顶端与后面的另一块巨石相倚,构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石洞,成为岩画遗迹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洞内地面平整,南北相通,上部为岩石所遮蔽,形成一个南北长3.4米、东西宽0.7~2.4米、高1.2~1.6米的小洞室。该洞室尚待进一步调查研究,以便了解它与岩画的关系及其用途。
  焦天龙先生分析说:这些岩画群可能是史前时代的遗迹,可能是南岛语族的祖先留下来的这么一种崇拜太阳这么一种岩刻痕迹,但具体年代还不是特别清楚。这次发现很重要,因为这一片能形成一个大的遗迹单位,这是以前我没有想象的。说明这个岛屿至少在史前时代有很多人就在这里活动,因为它这个像一个宗教圣地一样,像一个比较集中的宗教活动区域,然后它最重要的神就是太阳神,这就是这个遗迹可以告诉人们的这么一点。
  岩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美考古专家认为,东门屿太阳纹岩画的重要发现,对研究史前时期古越族人的思想意识、民间信仰、崇拜、与台湾关系等都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包括研究环太平洋文化圈文化、史前古人迁徒活动文化联系、文化交流模式等都有很大的意义。
  东山县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陈立群说,太阳纹岩画是古人类刻画在岩石上的图画,是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天道崇拜的表现,反映人类最初的天文知识:日月经天、星回斗移,太阳带来光明和温暖,带来生命和繁衍。岩画以优美丰富的形象,表现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科学、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内容。当时还处在没有文字的年代,古人用这些岩画记录他们的意愿和要求。东门屿太阳纹岩画的特点一是规模大;二是利用岩石头一些裂痕雕刻成半圆型,放射线非常深。前面有一块石头雕成一个祭台,附近发现石锛、石斧等,可见那时对太阳崇拜的炽热,说明当时生活在东门屿上的先民把太阳神作为他们的最高神祉崇拜。
  曾有学者提出:最迟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华文明就创建了环太平洋文化圈。环太平洋文化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古人迁徒的路线。考古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显示,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间,中国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居民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移民,他们经过台湾,到达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群岛与太平洋的西部。东山岛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东南端,也是环太平洋文化圈的一环,这个坐标决定了东山的文化特质:她既是东南沿海文化敏感的部位,又是环太平洋文化圈比较活跃的一分子。东门屿太阳纹岩画与台湾屏东万山等地发现的岩画时代相近、题材相同,使用工具和雕刻工艺也基本相同,具有相同的文化特质。说明岩画根在大陆,两地文化一脉相承。因此可以说,自古东山岛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地缘关系。海退时期,古人类从“东山陆桥”通过台湾;海进时期仍至以后,先民则从水路通过台湾,并把大陆的太阳纹岩画等远古文化带入台湾岛内。还传播到东南亚、太平洋的西部等国家和地区。
  据了解,考古专家还将对东门屿岩画群做进一步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东门屿太阳纹岩画为后入了解和研究海峡两岸古越族人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同时也为东山岛增添了一处旅游新景点。

知识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分为刊首絮语、东山崛起——建设国际旅游海岛、庆祝建国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海峡长风、史海钩沉、文化春秋、铜海吟笺、稿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汉杰
责任者
焦天龙
相关人物
黄道周
相关人物
陈立群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