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事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29
颗粒名称: 明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事略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149-15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东山县的抗倭历史和张万纪的贡献。张万纪在明朝时期担任铜山把总,参与抗击倭寇和海贼,保护了东山县的安全。此外,他还将甘薯引进中国,为中国人民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文章还对张万纪引进甘薯的时间进行了考证和论述。
关键词: 东山县 明铜山水寨 张万纪

内容

抗击倭寇
  东山古称铜山,从元朝末年至到明朝一代,饱受倭寇、海贼、西洋人入侵之苦。据《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记载,元朝末年有金、丁、马、铁四姓居住东门,捕鱼为业。当时就由四姓招集二十余家,设保安堂以防倭寇。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建置铜山城以防倭,继而又设置铜山水寨。嘉靖四十二年,铜山水寨改设钦依把总一员,所统北接浯屿,南自(诏安)梅岭以接广东。万历间,福建地方兵防分为三路,漳州属南路,总兵施德政,辖漳州、镇海二卫,及浯屿、铜山二寨。当时浯屿水寨把总是后来“独退红毛番”的沈有容,铜山水寨把总是张万纪。
  关于张万纪抗击倭寇海贼,护境安民的事迹,史、志上有多次记载。据方志所载:“张万纪,六安人,任铜山把总,年二十余,以骁健闻。每雨云阴晦,辄装束如渔人,驾小舟仗剑,以骁勇自随,因以诱贼,遇贼自击杀之。沿海数年得安枕无恐,万纪之力为多。”《漳浦志》记载说:“万历二十五年,海贼无齿老寇古雷,把总张万纪擒歼之。”
  明万历二十九年至三十年(公元1601-1602年),福建南路水寨官兵曾和倭寇发生几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取得空前的胜利。沈有容晚年自撰的《仗剑录》说:“辛丑岁(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各寨游兵船多为倭所掠,独容于四月初九擒生倭十八名,斩首十二级于东椗外洋。兴泉道王岵云公上议招目兵八百,募商船二十四只为二哨,令容统其一,一隶于铜山寨把总张万纪。”《明史》载:万历“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逾月,与铜山把总张万纪攻倭彭山洋。”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四月,福建水师征剿占据澎湖的倭寇大胜归来,福建南路水师提督施德政在铜山水寨九仙山上摆酒庆功,酒酣耳热之际,挥笔写下二十一韵长诗《横海歌》,记述此次渡海作战,并令人刻石以纪之。《横海歌》今尚存东山九仙山。《仗剑录》记载:万历壬寅岁(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九月初二日,贼由浙回至万安所,攻城焚船,掠草屿耕种之民,泊西寨十日。容整船崇武以俟。贼闻知,由乌邱出澎湖,复往东番。容遣渔民郭廷侦之。十二月十一日统舟师二十四艘(笔者按:其中应包括张万纪统领的“一哨”十二船)往剿……容度贼七艘,我舟倍之,乃下令过东番,次日遇贼艘于洋中,追及,火攻,斩首十五,而投水焚溺无算,救回漳泉渔民被掳三百余人。”万历二十九年至三十年这几次战斗,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都是参战者之一,其抗倭护境之功,至今为人传颂。
  引薯惠民
  除了抗倭歼匪,保境安民外,张万纪还是最先把甘薯引进中国的人,其功亦不可磨灭。
  自古至今,在我国各种文献资料中,几乎都认为最先把番薯引进中国的人,是福州的陈振龙陈经纶父子。他们从吕宋(即今之菲律宾)暗中将薯种带到长乐种植,时间在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持此论者,古有清代乾隆三十三年福州“升尺堂书坊”刊行的《金薯传习录》,今有《知识文库》1991年第三期的文摘“甘薯小传”等等。1963年,郭沫若曾填《满江红》一首,词中说:“……明代末,经由吕宋,输入中国……陈振龙,本是福州原籍,挟入藤篮试秘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也对此论没有异议。
  对此说法,东山县作者临渊在《东山岛见闻》一书中提出了异议,并提出三点依据。
  其一,《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记载:“本邑之有番薯,始于明万历初年。据张人龙《番薯赋》其序云……五都(东山古地名,张塘村时属五都——笔者注)之薯,自万历初,铜山寨把总张万纪出汛南澳,得于洋船间。嗣是植者弥广,人食其德,思立祠而祀之。”中华书局1994年版《东山县志》进一步叙述说:“明万历初年,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到南澳盘查外国船,获甘薯(俗称番薯),带交张塘村农民育苗种植。”临渊认为,明万历朝共有48年,如果把明万历朝分为“初、中、末”三个时期,“万历初年”肯定要比“万历二十一年”还早。我查阅了东山县《樟塘村张氏志谱》,其中说:“明万历初年(约1573-1578年间),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到南澳盘查外国船,获甘薯(俗称番薯),带交张塘村农民育苗种植成功,为东山有甘薯作物之始”,把张万纪引进番薯的时间定在明万历一年到万历六年之间。这里的“樟塘村”就是明代的“张塘村”,《志谱》所载为村中耆老传言,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可信的。
  其二,明末周亮工著《闽小记》中,关于番薯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泉,渐及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漳州建州一千三百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办公室编的《漳州简史》说:“万历中闽人得之吕宋,初种漳郡”,两种文献都说番薯“初种漳郡”。
  其三,张人龙关于张万纪得番薯带交张塘村农民育苗种植的记述,是可靠而有据的。我查了一下资料,《东山县志·民国稿本》有这样的文字介绍:“人龙,樟塘人……字可上,号鳞威,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科恩科贡生。博通经史,凡所著为太史黄石斋先生节赏,尝荐在诏安(其时张塘村归诏安县管辖——笔者注)参与纂修县志”,可惜资料中没有说张人龙考取贡生时是几岁。当时读书人要考取贡生,并非易事。假设张人龙在30岁考选入贡,则张万纪“到南澳盘查外国船,获甘薯(俗称番薯),带交张塘村农民育苗种植”的事,距离张人龙出生仅仅13年或18年,张人龙从小就吃着张万纪引进张塘村种植的番薯,听村里老人说张万纪引进番薯的故事,长大以后感慨而赋《番薯赋》以彰扬张万纪引进番薯之功,所以我认为,张人龙在《番薯赋》中的说的“五都之薯,自万历初,铜山寨把总张万纪出汛南澳,得于洋船间”的说法是完全可信的。由此可见,番薯第一次传入中国的地方是现在的东山岛,时间是明万历初年,最先把番薯带入中国的人是张万纪,这位明末抗倭护境的英雄。
  张万纪把番薯带交张塘村农民育苗种植成功后,由于番薯适应各种土壤的能力强,“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粪治之则加大,大雨根益奋发,即大旱,不粪治,亦不失径寸围”(《漳州简史》),很快传遍各地,以后又渐渐传人澎湖、台湾,成为这些地区早期的一种重要食粮。据《澎湖厅志·风俗记》记载:澎湖岛因地势关系,主要栽种番薯和落花生。特别番薯是中等以下人家的主食。“澎之人……秋后皆食生地瓜。冬春食地瓜干,即薯片薯丝,《纪略》称之为薯米,或名芝检(薯签),实为一物也。”岛上还有一种以番薯酿造的地瓜烧(烧酒的一种),尤其投岛民所嗜好。笔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举澎湖岛民众种植和食用番薯的例子,是因为笔者近年来下功夫研究了东山岛和澎湖岛的历史渊源,不仅知道东山人是早期开发澎湖岛的先驱之一,而且东山岛和澎湖岛民间有着长期不断的往来,两岛的地理环境和民间风俗习惯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可以推断,澎湖岛的番薯,应该是首先由东山人把张万纪带入东山的薯种传过去种植的。

知识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分为刊首絮语、东山崛起——建设国际旅游海岛、庆祝建国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海峡长风、史海钩沉、文化春秋、铜海吟笺、稿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炳钦
责任者
张万纪
相关人物
周德兴
相关人物
沈有容
相关人物
寇古雷
相关人物
施德政
相关人物
郭廷
相关人物
陈振龙
相关人物
陈经纶
相关人物
郭沫若
相关人物
张人龙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建水师
相关机构
中华书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