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发现“山西夫子一号公店”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27
颗粒名称: 东山发现“山西夫子一号公店”碑
分类号: K877.42
页数: 2
页码: 137-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东山县铜陵镇早期商业街一座空房的外墙上,发现了一方“山西夫子一号公店”石碑。石碑为两层楼房建筑,现屋顶已塌陷,无人居住。据曾在此房居住的老人介绍,此房原为“红葫芦打钓店”,后改为普通房租人居住。解放后,此房变为私人所有,有多人租住。石碑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糊上灰土,渐渐被人忘记。现在石碑上面的灰土有一部分剥落,石碑上面的石刻显露了出来,为东山岛关帝信仰提供了一件重要的物证。
关键词: 东山县 石碑 铜陵镇

内容

2009年2月7日,笔者在东山县铜陵镇一条早期商业街一座空房的外墙上,发现一方嵌在墙体内的“山西夫子一号公店”石碑。镶嵌石碑的空房为两层楼房建筑,宽3.83米,深2.45米,占地面积近10平方米,现屋顶已塌陷,无人居住。笔者经多方了解,找到曾在此房居住的现年84岁的陈振南老人。据陈振南老人介绍,此房在解放前曾出租一位名蔡阿米的打制鱼钩师傅开办“打钓店”,因其用一木刻染红的葫芦挂在店前当标志,而且其打制的鱼钩质量特别好,故“红葫芦打钓店”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干脆简称此店为“红葫芦”。后蔡阿米过世,“打钓店”关门,此房改为普通房租人居住。东山岛解放后,此房产权变更为私人所有,有多人租住此房,陈振南的母亲曾碧珠老人曾在此居住多年,当时“山西夫子一号公店”石碑仍留原处。至二
  十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居住此房的人因怕有人来挖掘石碑,用灰土把石碑糊起来,时间一久,渐渐被人忘记,只有东山县政协委员田丽英老人没有忘记此碑,曾在生前把墙内藏碑的事告诉一位叫“阿妹”的邻居妇女,嘱咐“阿妹”,如藏碑的墙壁有变动,一定要把这方石碑收起来,不要让石碑遗失。2009年元旦过后,藏石碑的墙壁因日久风化,石碑上面的灰土有一部分剥落,石碑上面的石刻显露了出来,为东山岛关帝信仰提供了一件重要的物证。
  “山西夫子一号公店”碑高49厘米,宽33厘米;石碑上方是“武圣庙”三字,石碑中间书“山西夫子一号公店”,左书“帝君春夏出巡迪年”,右书“店税交一甲福首收”。碑文为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一,东山岛民间对关帝有“武圣”、“山西夫子”、“帝君”三种称呼;二、“帝君”每年在春、夏各出巡一次;三、“山西夫子一号公店”的店税用于“帝君”春、夏两次出巡。还有六点悬念:一、“山西夫子一号公店”是由信众捐赠,还是用捐款购置?二、如果是信众捐赠,捐赠人是谁?三、有“山西夫子一号公店”,就应该有二号、三号或更多号公店,这些“公店”现在哪里?四、“一甲福首”是谁,是固定的还是每年变换的?五、“店税”有多少?六、石碑上没有时间,是何时立的?这六点悬念现在还没有答案,有待考证。

知识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分为刊首絮语、东山崛起——建设国际旅游海岛、庆祝建国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海峡长风、史海钩沉、文化春秋、铜海吟笺、稿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炳钦
责任者
陈振南
相关人物
蔡阿米
相关人物
曾碧珠
相关人物
田丽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东山县政协委员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铜陵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