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关帝文化趣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26
颗粒名称: 东山县关帝文化趣闻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5
页码: 132-136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东山关帝庙的趣闻传说,包括太子亭巍然屹立、遭空袭逢凶化吉、长泰人挂香东山庙和软身神像历二劫等。文章提到,关帝文化源远流长,东山关帝庙是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建筑特色雄伟美丽,具有抗震御风能力。在文中,作者整理了关于关帝庙的趣闻传说,展示了关帝文化的神奇和影响力。
关键词: 东山县 关帝文化 关帝庙

内容

东山关帝文化源远流长,有关铜陵关帝庙的趣闻传说很多,笔者小时候耳闻目睹,略知一二,今整理以下几则,仅供研究参考——
  太子亭巍然屹立
  铜陵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几经修建、重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其建筑特色不仅雄伟美丽名扬海内外,其抗震御风能力也是久经考验而闻名。东山岛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多发区,关帝庙又位于岛的东北隅,坐西朝东,台风一来,必首当其冲。尤其是作为庙门的太子亭,六根石柱顶着硕大的斗拱和琉璃楼阁,让人看上去有点头重脚轻之感。但是几百年无数次的地震和台风都对它无可奈何,巍然屹立堪称神奇。
  有一年,东山遭遇一场罕见的强台风袭击;十二级以上的强劲北风向庙的左面袭来,“头重脚轻”的太子亭抵挡不住,向右方倾斜,眼看就要倒坍下来。但是奇怪,此时强劲的北风却“适可而止”地转向为东风,太子亭只是歪了一点身子,没有倒下(如果北风再吹几分钟,后果难料),待台风“回南”,强劲的南风又从庙的右面压来,太子亭又“恰到好处”地推向原来的方位,此时台风远去,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如此奇妙地出现一个“适可而止”的北风和一个“恰到好处”的南风让太子亭左右摇摆一〓又奇迹般地恢复原来的位置,这座美丽的太子亭又象往常一样面对文峰塔,迎接朝圣的信众和游客,成为东山人流传的佳话。
  遭空袭逢凶化吉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多次对东山岛进行狂轰滥炸,人民的性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就连关帝庙也难予幸免。当时东山县没有什么防空设施,老百姓一遇空袭只有祈祷神灵保佑。于是关帝庙成了附近居民的防空避难所,遇有警报,便躲进庙内投靠关帝保护。一次空袭,敌机发现许多民众拥进关帝庙,便丧心病狂地朝关帝庙投掷炸弹。奇怪的是这颗炸弹竟然没有接触到屋顶就自己爆炸了,只有庙的屋檐右角炸坏外,庙里的百余群众安然无恙,仅有个别没有进大殿的群众被弹片击伤或受烟熏昏倒。如果这颗炸弹再迟一分钟着地爆炸,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这一次逢凶化吉的造化,人们很自然联想到关帝的神力,庇佑了众生,对关帝信仰的升级也就必然的了。(据某文介绍,敌机投下几枚炸弹,有一颗正中庙中大院,爆炸起火,伤死多人之说有误)。
  长泰人挂香东山庙
  东山关着庙香火兴旺,广传闽粤,台湾尤甚,进香者常年络绎不绝。但自古以来如长泰县人年年集体到东山举行进香活动却属罕见。长泰县离东山数百公里,解放前交通不便,往往要步行来云霄县再乘船抵达东山;但是自古长泰县人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或六月二十四都有几十乃至几百的信众来东山集体进香(俗称“挂香”),他们浩浩荡荡地于当日早上从云霄乘船登陆东山码头,争先恐后地蜂拥上岸,你追我赶地向关帝庙进发,象跑马拉松那样热闹,谁都想跑到前头,争得头一柱香(俗称“抢一枝香”)以赢得神灵特别关照,得到关帝赐福。也有人跪趴在地一步步爬行,有的三步一叩首,以示虔诚。
  长泰人为什么千里迢迢,风雨无阻地来东山进香呢?传闻很多,其中一则神奇的传说是,古时东山有一个姑娘远嫁长泰,离开东山时随身携带一幅关帝画像,到了长泰婆家便悬挂于厅堂(有人说是挂在新娘房里)烧香膜拜。当夜,东山的关帝显灵,怒斩常年祸害山村的公鸡妖,为民除了大害。长泰人民很感激关帝,百姓们为此集资盖起关帝庙,从东山分香火乞圣灵到长泰崇祀。此庙香火日渐兴旺,故长泰人每年必按习俗集体来到东山祖庙谒祖挂香。长泰人来东山挂香,除了敬拜关帝外,还定要做两件事:一是购买东山生产的咸金枣;二是采集关帝庙前的青草,说是可治百病。所以每次挂香过后,关帝庙前草地上的青草几乎被拔光。
  软身神像历二劫
  铜陵关帝庙祀奉的关帝神像,原来有一尊是月名贵的黑色檀香木所雕,神像四肢是活动的。据说建庙后最早的镇殿神像系泥塑。有一天,渔民发现在关帝庙大门前的东门外海面飘来一块墨黑发亮的檀香木,人们觉得这木头奇特又灵异,便请来名匠,把它雕成一尊关帝神像。因为每年神像出巡都要沐浴更衣,所以这神像四肢雕成活动的,称“软身关帝”。
  关帝神像在历史上曾经两次遭难,第一次是1941年,当时县长叫楼胜利,他在东山掀起一次“破除迷信运动”,把大大小小神庙佛寺中的塑像通通铲除,关帝庙也难予幸免。群众为了保存关帝神像,用木板隔一道围墙,把神像藏于围墙后面,免遭此劫。但庙里的一切都被毁坏,香火也断了。后来东山兴办中学,就是利用城隍庙、关帝庙和宝智寺等寺庙作为校舍,关帝庙大殿成了寄宿生宿舍,学生有幸与关帝同住一室,实属罕见。不久,楼胜利离任,学生宿舍也搬走了,关帝庙才慢慢恢复了香火。
  第二次是1967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一次破坏得更加严重,眼看神象也保不住了。一天晚上,神像突然失踪了,据说有人把神像偷偷运走藏了起来,躲过毁像的厄运。但神像很长时间找不到,现在供奉的神像是后来另请巧匠塑造的。
  康喜子画关帝像
  关帝画像,东山人几乎家家都有,但多出自画匠互相临模,极不规范。反正谁也不知道关云长长得什么模样,所以大家都依样画葫芦。而出自画家之手的,恐怕唯独清乾隆年间的东山藉著名画家康喜子之作,他的神像画作与众不同,关帝正襟危坐,表情慈祥端庄,眉清目秀,鬚髯如丝,工写结合,笔法绝伦,无人仿效成功,所以是稀世之宝,可惜毁于文革时期。
  康喜子画关帝,也有一段民间传说:说是康喜子年青时家境贫寒,靠体力在南门沙滩给人搬运渔货。一日,他在南门沙坡等候鱼船时,忽然发生幻觉,见关帝端坐于云端,康喜子便用扁担在沙滩上描下关帝坐像,回家又照样在纸上用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笔墨画出独一无二的关帝画像,以传后世。
  康喜子,又名康瑞,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以绘画佛像著名的大师,他的身世知者之人不多。
  虎崆洞穴淌龙涎
  明初,为防御倭寇和海盗的侵扰,朝廷在东山岛的东部兴建铜山城,设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由于天灾人祸,年久失修,现在北、西、南三个城门已倒塌,城墙也多不存在。说来也怪,唯独关帝庙正面海滨的东门和城墙仍完好无损,就象一面屏风为关帝庙挡风拒浪。
  出东门沿石梯拾级而下,有一处海蚀岩洞,人称“虎崆”;洞内有一处山泉,水质甘甜,四季不竭,一滴一滴往下淌,人称“滴玉”,是闲友茶客接水泡茶的好地方。人们发现,这虎崆滴玉与东门、关帝庙、岵嵝山“龙脊”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可推断洞甘泉来自岵嵝山的地下水;而关帝庙作为“东山龙”之首,这股泉水自成龙口之涎,于是虎崆滴玉又多一个美称“虎崆龙涎”,成为关帝庙延伸的一处景观。
  虎崆滴玉周边没有琪花瑶草,却有奇岩怪石;没有小桥流水,却有波涛拍岸,海滨世界别有洞天。据传过去曾有人在虎崆内泉水滴处设一个炉子,用木炭点燃,再用一个水壶置于炉上,泉水有节奏地往壶里滴水,待到水满时,泉水正好烧开,然后泡茶品茗,此时此景,想必别有一番乐趣。

附注

注:陈雯质先生系我县籍在厦门工作退休的老画家,笔名闻芝;此篇文稿中个别章节的故事已有多人讲述并在本刊发表过,故采用时作了删节和修改。

知识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分为刊首絮语、东山崛起——建设国际旅游海岛、庆祝建国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海峡长风、史海钩沉、文化春秋、铜海吟笺、稿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雯质
责任者
楼胜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