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关帝文化与东山岛关帝信俗奇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23
颗粒名称: 海峡关帝文化与东山岛关帝信俗奇观
分类号: G122
页数: 16
页码: 100-1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山岛是关帝信仰文化的发祥地,两地历史渊源深厚。东山关帝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山西运城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并称中国四大关庙。其声名早已远扬于海内外。
关键词: 东山县 海峡关帝文化 东山岛

内容

一、以东山为中心发祥祖地的海峡关帝文化
  “关帝,从东山过台湾”。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关公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著名关帝文化研究专家胡小伟
  “东山是关帝文化从中原走向世界的码头”。
  ——关公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关帝文化研究专家、山西学者孟海生
  海峡西岸的福建东山关帝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山西运城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并称中国四大关庙,其声名早已远扬于海内外。
  位于东南海交汇、闽粤地交界处的东山岛,是台湾关帝信仰文化的发样之地,两地历史渊源深远。
  东山古时亦称铜山,是大陆距台湾澎湖最近的地方。历史上东山既是海峡西岸的兵戍重镇,又是东南沿海对台对外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也是最先移民进入台澎及海外的沿海岛县。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东山关帝庙,原称铜山武圣殿、铜陵关帝庙,由江夏侯周德兴亲临东山所创建,后经扩建重修,成为一座“王宫巍巍,廊腰缦回,中肃阃门,外高华表”,金碧辉煌的武圣殿宇。六百余年来,在海峡风起云涌的岁月更迭中,其香火分灵遍布澎湖、台湾和闽南、粤东,甚至远播南洋与海外。现全台湾计有1000余座大小关帝宫庙,和闽南、粤东及海外部分关帝宫庙,都共尊东山关帝庙为香缘祖庭。至今澎湖铜陵关帝庙、台南祀典武庙、宜兰礁溪协天庙以及嘉义开台尊王(郑成功)庙等都存有当年从东山分灵入台的“老二帝”神像。此外,澎湖红毛城关帝庙、台南山西宫、高雄文衡殿、嘉义关帝庙、金门烈屿关帝庙等台湾地区最早的“老字号”关帝宫庙,也都是闽南百姓和铜山军民从铜山关帝庙分灵过海,或为铜山军民入台所建。这些“老字号”的关帝宫庙,现已繁衍了数以千计的“子孙庙”,并在台湾拥有上千万的信众。当今台湾香火最盛也最具影响的台北行天宫,就是从宜兰礁溪协天庙分灵的东山关帝入台第二代关庙的典型代表。
  新时期海峡两岸开放后,因两岸文化经济往来和两地婚娶迁徙而从东山携带关帝香火分灵入台者更是绵绵不绝……
  自古以来,东山关帝庙的声灵远震于东南沿海、海峡两岸甚至南洋海外。早在明朝正统、隆庆年间,闽南民间就有铜山武圣殿关帝“助兵败贼,屡显灵异”的故事传奇。
  东山自明初建立所城同时建立关帝庙以来,守岛官兵即奉关帝为忠勇的战神,岛上人民百姓也奉关帝为地方的保护神。在明代铜山营官兵游戍澎湖,戚继光闽海平倭,沈有容征台驱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开发台湾;清代施琅统一台湾,福康安入台平乱,陈化成入台抗英、铜山营班兵轮戍台湾和抗战期间东山军民三度抗击据台日军侵袭的各个历史时期,关帝护国庇民、佑兵助战、伏魔御寇、镇海安澜和攘灾降福的灵异传奇不断于两岸民间广为流传。
  东山关帝圣灵赫奕,灵签奇准,有求必应,凡事皆获灵验之神绩,现今更为海峡两岸和海内外信众所认同与赞颂,因此常年晋祀者络绎不绝,香火鼎盛异常。
  尤其在明清鼎革的历史变故之中,关帝又成为东山全岛百姓共同契认的“老祖爷”,家家户户共尊关帝为“帝祖”(亦称“帝君祖”),并奉为万能的祖神,由此在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中形成一种特殊、厚重且绚丽多彩的祖神崇拜信俗文化。
  东山是全国去台人数最多的沿海岛县,至今全台湾约有20余万东山籍同胞及其后裔。台北、基隆、台南、高雄四个“东山同乡会”的会馆里都设有关帝老祖爷的神坛。许多居台和徙外的同胞亦与祖籍地亲人一样,自认为关帝后嗣裔孙,家设祭坛崇祀“帝祖”,以铭关帝恩义。
  因此,东山“铜陵帝君”对于台湾众多关帝宫庙和广大同胞信众来说,既是祖庙之祖,又是祖家之祖。其形成的关帝文化在海峡两岸民间信仰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影响和作用。
  东山的关帝文化穿过岁月的蒙尘,在海峡两岸闪耀独异的光辉。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海峡坚冰解冻之后,台湾各地关帝宫庙及同胞信众便纷纷组团飞抵东山朝圣谒祖,至今已有台湾20多个县市300余家宫庙和团体计数十万人次抵东山关帝庙祭祖晋香,朝圣谒灵,举办和参加各种关帝文化活动。1995年,东山关帝直航东渡入台鉴醮并出巡台湾全岛,为历史以来大陆关帝神像入台鉴醮与巡境首例,引起两岸轰动;2009年8月,东山关帝庙开光神像再度入台巡境,受到广大同胞信众的隆重迎奉和热烈崇拜。
  1991年以来的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关帝圣诞日,东山都隆重举办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大型节庆活动,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要、两岸同胞信众与四海嘉宾皆云集东山共贺盛典,影响波及海内外。2008年,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列入国家对台重点活动项目,“东山关帝文化示范园区”列入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五大园区”之一。
  早在多年以前,著名关帝文化研究专家朱正明先生即指出:在海内外数以万计的关庙中,东山关帝庙凸显出“四个全国第一”:“玲珑精巧的建筑艺术为全国第一,与台湾及海外神缘密切影响广泛为全国第一,全岛百姓共奉关帝为祖的奇特民俗为全国第一,庙祀香火常年鼎盛为全国第一。”——这是任何地方民间信仰都无可替代和僭越的文化奇观。
  东山人民在历史的沧桑岁月中,以深厚的民族感情和丰富的民族智慧创造了具有海峡特色的关帝文化,使之如今成为一份举世罕见的文化遗产,为两岸同胞所珍惜和敬重。
  二、举世罕见的东山全岛百姓共奉关帝为祖
  “神奇的东山岛,家家都是关帝庙!”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汉学家、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鲍利斯.李沃维奇.里弗京(汉名:李福清)
  “盖关帝作为神,有着万能的法力,可以庇护众生;作为祖,有着凡人的品格,为东山民众心灵之家园。”
  ——漳州师范学院智宇晖:《关帝在东山简论》
  在海峡关帝信仰文化圈中,作为中心发祥祖地的东山岛,东山关帝庙无疑是一份国宝级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东山全岛百姓共奉关帝为祖的奇特信俗却是一份举世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年来,东山百姓共奉“帝祖”,自认是关帝的后嗣裔孙,这种神人默契的亲缘关系、家家户户世设家祭的习俗,形成一道绝世的文化风景线。
  东山的历史上,曾有一段“为明而兴,为明而亡”的沧桑岁月(见《铜山志》序)。据方志所载,东山原为草莱丛生的“海中牧薮”。明洪武二十年朝廷遣派江夏候周德兴主持闽省军务,建置铜山守御千户所城,铜山很快成为闽南的滨海重镇,渔农工商各业兴起,陆海交通拓连闽南、粤东以及台澎,经济社会很快走向繁荣。江夏侯在东山建城的同时兴建了关帝庙,崇祀“万人莫敌、千古之英”的战神关帝以庇护守御官兵,“官兵赖之”,悉封军籍的岛上百姓亦尊关帝为最高的地方保护神。尤其明正德、嘉靖年间,铜山先后在关帝庙周边建立了崇文书院、南溟书院和东璧书院三家学府,此起科甲蝉联,人才贤俊辈出,名震闽海,被世人誉为“漳郡第一文峰”和“海滨邹鲁”。明代的铜山,满城“簪缨相望,士族如云”。特别是到了明末,出了黄道周(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著名书法家、文化巨子)、陈瑸(湖广参议、七省军务)、陈士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四川巡抚,封兵部尚书)和林日瑞(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甘肃巡抚,赠兵部尚书)四位朝廷重臣,他们最后都效关帝之忠勇,为国殉忠而死,至今犹为世人所怀念和敬重。
  明清鼎革时期,东山成为汉民族人民武装力量在大陆沿海抗清扶明的重要据地。民族英雄郑成功驻扎重兵把守,郑成功不仅自己亲临东山募兵筹饷,训练水师,还先后派出四十余名重要部将,如张进、万礼、蔡禄、刘国轩、黄廷、林陞等据守东山。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逝世,其子延平郡嗣王郑经也派重兵把守东山,并一度把东山列归台湾(东宁)管辖。郑经最后反攻恢复无望,在金门和厦门相继失守之后,把东山作为沿海最后的落脚点,明宗室宁靖王、巴东王、泸溪王、鲁王世子和郑成功之妻董氏夫人等在康熙二年(南明永历十七年,1663年)十月移住东山,直至翌年三月才撤入台湾。宁靖王朱术桂即是此时从东山奉请关帝神像分灵续香带入台湾。
  据《台湾外记》所载:康熙三年(南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三月,清军攻入东山,屠戮掠夺,摧城焚居,杀死百姓一万余人(另有志书记载杀了三万余人),逼逐余下的三万多人“迁界”入徙漳州、潮州内地,全岛顿成废墟。不久,郑经重占东山,至康熙十九年(南明永历三十四年,1680年),郑经最后从东山撤入台湾,东山始入清廷治下。复界后的东山百姓陆续返回家园,但“回归者十仅二三”。乡绅们敦促清总兵黄镐尽快恢复了关帝庙,并入云霄县内地请回因迁界而暂避出岛的关帝圣像。
  康熙二十二年(南明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原来曾经先后是黄道周和郑成功的部下,后来投靠满清统治者的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率清军统一了台湾之后,清廷调派重兵驻镇东山,视复界后陆续回归家园的东山百姓为“奸民”、“贼逆”,采取轻蔑态度,迟迟不予注册入籍,而将原为军籍的数万岛民列为“黑户”,打入另册,任由官兵欺压凌辱,横征暴敛。东山百姓“哀鸿甫集,嗷嗷待哺”,苦海难离,为此常到关帝庙焚香祷告,祈请关帝申张正义,为民请命,佑民入籍。
  当时东山岛上人口最多的铜山所城地归漳浦县辖。相传为了此事,关帝显身策马渡海入县府慷慨辩诉,申明义理,促使漳浦知县陈汝咸(明季遗臣陈锡嘏之子)动了恤民之心,愿遵关帝圣意表奏朝廷重开审议。关帝归庙后又托梦于城中各大姓族长,敦促到庙会商。翌晨,众族长不约而同来到关帝庙,皆言昨夜关帝托商入籍大事,知是圣意关怀,无不感恩戴德。遂会拟申籍文书,焚香祷告关帝,得关帝恩允,义认全城百姓为其后嗣裔孙,共“分为七房”,“叔伯甥舅彼此手足”,立“关永茂”为总户主姓名,重新呈请入籍。仰赖关帝殊恩,铜山百姓终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起被清廷批准入登正册为“有籍之人”,减免了各种税赋徭役,得以安居乐业。
  现东山关帝庙左廊犹存当年所镌《公立关永茂碑记》,记载了关帝与东山百姓神人共契的特殊情缘。该碑记云:
  “……迨明初江夏候德兴周公,沿海设立,以此壤接粤境,为八闽上游之要区,所以铜山名之。调兴化莆禧众来守此城。官与军咸袭封,是为军藉。里甲丁粮,世莫之闻。至国朝定鼎,凡天下卫所,仍旧无易。惟闽炽于海氛,故弃之有藉,反散而为无。天下岂有无藉之人乎?故莘庵陈公于康熙四十年将铜地户口编入黄册,而铜至此有丁粮之事焉……因闻诏邑有军藉而无宗者,共尊关圣帝君为祖,请置户名曰:关世贤,纳粮输丁,大称其便。五十年编审公议此例,亦表其户名关永茂,众感谓可。遂向邑候汪公呈请立户,批准关永茂顶补十七都六图九甲……于是公诸铜人,当神拈阄,分为七房,小事则归房料理,大事则会众均匀,叔伯甥舅彼此手足,并无里甲之别,终绝大小之分……”
  此碑立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碑文由《台湾外志》的作者珠浦东旭氏江日升所撰。碑文中之“诏邑有军藉而无宗者”,即指东山岛上除铜山所城(铜陵)以外的各个乡社,是时地属诏安县辖之五都。碑文表明,当时地属漳浦的铜山(铜陵)立户名“关永茂”,地属诏安的五都立户名“关世贤”,全岛百姓“以关氏为宗”,“共尊关圣帝君为祖”,以神人默契的形式,成为关帝的后嗣裔孙。
  曾经是“东南之秀”、“花锦文献之地”的东山,在满清统治者的铁蹄下“为明而亡”。岛上人民惨遭屠戮驱逐,家园成为废墟,因迁界而流落异乡近二十年回来后,又历经三十年有户无籍饱受压迫欺凌的日子。东山百姓面对无奈的现实,终于在关帝圣灵的默佑之下,共尊关帝为祖,自认关氏后裔,利用满清统治者为笼络人心也尊崇关帝的心理,向异族统治者争回自己应有的生存权利,成为有籍之民。同时,承继关帝忠勇仁义匡扶正统的爱国精神,“拜像怀忠闻风尚义”,以示大汉忠魂犹在,我等异姓仿“桃园结义”以手足相亲,共为关氏后裔,效先祖,忠正统,“身在曹营心在汉”,只待天意回归民心……于是此起,东山全岛百姓万民皆称关帝为“帝祖”或“帝君祖”,家家户户均于大厅中堂悬挂关帝圣像,设立家祭,每日晨昏焚香祀之;渔船、商家、店号亦然,并于家门、船上、店前奉挂书有“山西夫子”的红彩,借关帝神威,驱避邪恶侵扰,反抗满清统治者的欺侮和压迫;同时宣扬关帝圣德祖恩,敬祈关帝圣灵庇佑家园长吉久安。
  关帝,作为四海九州崇仰敬祀的忠义之神,于是成了东山百姓万民共同拥戴的至高至大之祖神。
  (注:现东山全县7个镇74个行政村(社区)152个自然村(街)计110余姓,唯湖塘蔡氏村民自认为三国时期魏将蔡阳的后裔,因蔡阳为关帝所斩,故不敬祀关帝;其它村镇蔡氏人家亦尊关帝,同样供奉“帝祖”或“帝君祖”神像。)
  三、殊丽多彩的东山“帝祖”信俗奇观
  “礼失,求诸野!礼失,求诸野……”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汉学家鲍利斯.李沃维奇.里弗京到东山参加关帝文化节时借用孔子的话如此慨叹。
  “震撼人心的东山关帝文化!”
  ——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关公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康承绪
  “关帝君声灵赫濯”,“庇佑苍赤屡显神威”(东山关帝庙《重修保安堂记》),东山百姓自明初建庙崇祀关帝,赖之保佑,到清初契认关氏为宗,共尊关帝为祖,数百年来,本着“敬宗法祖”的传统礼教,一直把朝野同尊、儒释道三教共奉的关帝,当作至高无上的万能祖神,并渐渐形成独特的信仰礼俗习惯。此等信仰礼俗又随着关帝文化的延播而影响到海峡两岸及海外。
  自古以来,东山百姓凡新居落成乔迁入宅,或是子孙成婚自立门户,必由最大长辈舅父(或内兄弟)赠送关帝老祖爷的神像并颂联一套(神像奉至关帝庙过炉乞灵分香后),悬挂于大厅中堂,承传敬帝祀祖之家风,以庇荫子孙后代平安迪吉,家业兴旺,万事祯祥。
  平时每户人家的生活、生产大事,必告关帝,恭请关老祖爷做主;遇有疑难事必请“大老爷”主意决断或点拨消解。凡生死、祸福、功名、利禄、升学、考试、婚姻、生育、建宅、置业、诉讼等,皆于家中或到庙里向关帝求签问卜,祈安乞福。旧时每每包请炉丹和乞讨关帝神符用红布做成香火袋挂于胸前或带在身上,不管是居家在室或外出谋生,都赖之随身保安护命。现今多身带关帝“平安卡”。
  除每日晨昏必于家中焚香点烛礼祀“帝祖”,并于每月初一、十五尽礼“孝敬”或到“祖庙”(关帝庙)晋香之外,四时八节均有一系列敬祖祀祖祭祖奉祖的礼俗——
  正月初一大早,鲜花、香茶、果品供侍,在家或到庙抽签许愿。
  正月初四,家中庙里均上供礼祀,迎接“上天述职”的关帝祖爷从天上回家归庙安位。
  迎关帝游春巡境:旧时新年开正,必迎关帝游春巡境。关帝游春巡境为东山岛上最为盛大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按古例关帝每年春夏二度出巡。盛世迎关帝游春,为报谢关帝祖爷恩庇风调雨顺,物阜年丰,国泰民安,请关帝祖爷出庙游赏境内太平胜景。若是灾年,迎关帝出巡,以祈关帝威灵镇邪驱魔,消灾赐福,护境安民。岁首开正,值三阳开泰,万象更新之时。由本地首官或德高望重、福禄寿皆全之长者进庙祭告关帝,卜择吉日,当神卜选会顶头人(福首)。于出游三天前鸣锣报街,喻晓百姓。凡游巡必经之道,先清扫冲洗,不存不洁不雅之物以碍圣瞻。吉日吉时启驾,鸣三门花杆炮,关帝庙大门起开皇档,恭请圣驾离宫出巡全境。关帝出巡所到之处,万民空巷,夹道礼拜跪叩朝圣,沿路百姓设坛献供,焚香放炮,极为隆重热闹。
  正月十三,关帝爷飓休海祈平安:此日为关帝升天日,海上常刮飓风,闽台沿海俗称“关帝爷飓”。海峡中一年四季皆有“飓”,如正月十九为“玉皇飓”、三月廿三为“妈祖飓”、五月初五为“屈原飓”、七月十五为“鬼飓”……仅三月即有“三十六飓”;而俗认正月十三“关帝爷飓”最为应验。明明昨日风平浪静,丽日光天,至此日必定暴风狂啸,骇浪滔天,并兼霪雨瓢泼,俗称为“关帝爷磨刀”天落“关刀水”。历年此日渔船不出海,行人忌出门,以避“关帝爷飓”风雨之劫。是日,百姓于家中厅堂关帝老祖爷圣像前或到关帝庙焚香礼拜,盛供以祀,消灾祈福。此俗闽南及台澎沿海亦然。
  正月十五,元宵卜安乞福:东山百姓在家吃完元宵,便携老扶幼,或夫妻相携,到关帝庙“乞龟”、“乞桃”、“乞柑”、“乞灯”、“乞钱”,许愿还愿,乞福祈安。乞愿的龟有金龟、银龟;桃为面桃;柑为柑果;灯为小花灯;或直接用钱。从家中关帝神明前焚香祷告后,点插香火奉至关帝庙卜杯许愿或还愿。去年已来许愿乞桃、乞龟等回家的,今年必来还愿,奉还龟或桃,小龟还大龟,或一桃还两桃、三桃……以示报谢一年来关帝祖爷的恩庇圣德。旧愿已了,再乞新愿,满街香火往来不息,捧龟捧桃捧柑捧灯结队成阵。因此,元宵节夜(今白天亦然)的关帝庙彩灯辉煌,人流似潮,烟火弥天。(注:“乞龟”、“乞桃”等俗又称“卜龟”、“卜桃”……)
  四月初八,关帝封爵日:百姓于此日多有专祭,讨海人家(渔户)尤甚。有民谚云:“四月初八做北光,搬网长俚掩脚川”——这一天如果是刮北风,即预示拉山网作业今年鱼汛不好,船长头家只好捂紧屁股走路。如果不刮北风,即为旺汛丰年。此事多有应验。
  五月初五,关帝庙鸣钟送龙船:旧时端午节,铜山全城赛龙船。赛前,各澳头澳长必到关帝庙拜关帝爷,祈求获得第一名。决赛当天吉辰一到,关帝庙鸣钟九响,铜山湾锣鼓震天,鞭炮齐鸣,各路龙舟竞发。参赛者为拔头彩,事前也均在家中或到庙里进香,请关老祖爷赐佑。
  五月十三,关帝圣诞特祭祀典:明朝廷规定每年逢五月十三关帝诞辰,遣礼官晋庙礼祭,每岁四季首月及除夕,另遣官祭;国有大事,必告关庙。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加封关帝圣君,祭典愈为隆重。清代,朝廷规定,府、厅、州、县每年春秋二祭,五月十三特祭,并祭关帝三代。据信,清代东山关帝庙之祀典按邑级祭仪,民国五年(1916年)东山建县后沿袭不变,除春秋二祭之外,于五月十三日特祭。旧时关帝(特祭)祀典举行之日,东山关帝庙礼供如山,香烛满堂,云蒸霞蔚,官绅董事,盛服晋祭,乐奏舞拜,钟鼓和鸣,唱颂祝祷,奉献尽礼。东山关帝庙最隆重的祭典仪式为“三献礼”祭仪,于每年关帝诞辰举行。
  五月十三至六月廿四,挂香乞灵:自古以来,台湾、澎湖、闽南、粤东等地凡从东山分灵续焰的香缘宫庙常到东山祖庭祭祖挂香。按古例,谒祖庭挂香多于关帝圣诞期间,先斋沐三天,然后组团结队前来东山祖庙。挂香团队由宫庙主事或乩童引领,古饰盛装;有挑担来的,一头神像一头香火;亦有抬着神轿来的,香火队、锣鼓队、乐班、踩街阵头(艺班舞队)相随。古时挂香队伍多在澳雅头(太平澳)码头上水登岸,虔敬重礼的一路上三步一跪,掌香叩拜直抵关帝庙前,敲锣打鼓、舞狮舞龙、奏乐鸣炮,然后晋庙谒祖,焚香膜拜,三牲五味盛供以祀;奉来的神像安放于祖庭祀案分香乞灵,回銮时绕圈过炉,包请祖庭炉丹香火带回。古往今来,粤东潮州、汕头、饶平、南澳、闽南漳州、龙海、长泰、南靖、平和、云霄、漳浦等县市及台湾、澎湖各地的关帝宫庙,都曾前来东山关帝庙祭祖挂香,以乞圣灵威振安境福民,此一信俗至今亦然。
  圣诞关帝出巡:五月十三关帝巡境与正月里关帝游春同(参见本文“迎关帝游春巡境”一节)。现今关帝多于此日出巡,作为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的一个重要活动项目。关帝文化节盛典举行之日,各级官员躬临、各地各界嘉宾云聚、台湾与海外同胞参与,岛内外各处庙友来会,各种活动项目同时举行,场景更为隆盛壮观(笔者另有《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节》专述,此略)。
  圣诞庙戏:每年关帝圣诞期间(农历五月十三至六月廿四日),东山百姓必于关帝庙前搭筑戏台搬演连棚大戏为关帝老祖爷庆寿祝嘏。请闽南粤东泉州、漳州、潮州、汕头等地的南音、潮音、芗曲戏班进岛,五月十三日起鼓演出,开演之前请戏头人及戏班老板先行晋庙致祭。圣诞在即,台澎信众和厦门、泉州、漳州信众都争先恐后到庙捐戏,以表虔敬。庆寿演戏一般于晚上进行,有时两台戏同时献演,称“双棚斗”,通宵达旦,锣鼓不断;亦有加演日戏,跳“加冠”、“排仙”。盛世丰年的庆寿献戏长达两三个月连演不歇。故此间关帝庙前彩旗锦幕,灯火如昼,人山人海,如过盛节。
  六月初六,为关帝洗浴晒龙袍:佛教以此日为浴佛日,关帝于佛界为伽蓝护法菩萨,旧时是日亦行浴礼,家中庙里浴关帝,晒龙袍。现今庙里多于五月十三圣诞出巡之前为关帝洗浴晒龙袍。百姓家中多于年底扫尘日进行浴礼。
  九月十三,关帝升天日:此日(另说正月十三)是关帝飞升上天为神之日,各户人家和庙里皆备供品礼祀,纪念关老祖爷为国殉难尽忠,升天为神,做“关公祭”。
  年终岁尾,拜“天公”:每年年终岁尾,东山百姓有拜谢天公(玉皇大帝)的礼俗。旧时一般祭礼仪式可于家中举行,但凡家有大喜或许过大愿的,必到关帝庙祭拜。关帝是东山百姓共尊的“大老爷”(最高家长),据传在清代升为“天公”,拜谢天恩帝德,同时拜谢祖德宗功,故凡集体性的祭拜,更一定要到关帝庙举行——
  拜谢天公最诚敬最隆重当为东山铜陵地区的渔船户与商户。年年岁首开春,各渔船商户头家(老板)到关帝庙晋香许愿,年终岁尾,于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众神上天述职之前择吉举行拜谢天公的祭礼。此日之前的腊月每日,各渔船头家率全船伙计,各商号老板率全体员工,载全猪全羊(“猪公”“猪妈”、“羊公”“羊妈”)等牲礼,抬鸡鸭鱼虾、糕米果酒饼和金屯金船等供品,轮流抵达关帝庙进祭,供品如山,高香大烛,三跪九叩十二拜,甚至一百二十跪叩礼拜,报谢天公赐福与关帝恩典。东山铜陵全城数百上千渔船商户,都在此间进祭(现来东山经商办厂的台胞亦然),故关帝庙每天得安排好几场祭礼,常常从早到晚香火云蒸霞蔚,人众川流不息,其热闹隆盛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东山百姓既认关帝为祖又尊关帝为天公(玉皇大帝)的奇特信俗,自古延播于台湾及海外,现台湾多处庙宇和广大信众也与东山一样,尊关帝为玉皇(天公),顶礼膜拜至极。关帝登基成为天公(玉皇大帝)之传说,清末民初即有流传。1946年,台湾南投县鱼池乡启化堂(关帝庙)已有记载。1972年,台中圣贤堂出版的《关圣帝君受禅玉帝经略》记述:“由儒释道耶回五教教主,共议选举关圣,于甲子年(清同治三年)元旦,受禅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位,其尊号曰: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统御诸天。”。此一说法后来被台湾信众普遍接受并加以传播。由东山传香至台湾的第二代关庙——台北行天宫近年举行关帝诞辰祭典时,内庭柱上书有:“玄灵玉皇上帝关恩主圣诞六月廿四日”等文字。
  十二月廿四,关帝上天述职日:此日俗称“送神”日。家家户户上供礼祀,送关帝老祖爷上天述职。关帝庙里由主事组织举行送关帝上天祀仪。
  大年廿九(或卅)除夕夜,在关帝祖爷圣像前围炉吃团圆饭:大年除夕,家家户户备办盛供在各自家中祭拜关老祖爷与列祖列宗,之后,合家围炉吃团圆饭,按传统规仪,团圆饭摆在家中大厅关帝老祖爷圣像前,象征与关老祖爷一起过大年。
  除夕当晚子时一到,多有至诚者更沐后趋庙向关帝大老爷晋奉新年第一炷香,以祈新年大吉大利、福寿康宁。
  此外,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也要在家中拜“帝祖”、“帝君祖”。
  东山关帝庙的传奇和东山的关帝信俗悠久、厚重、缤纷多彩,它经受多次历史沧桑变革仍保存往昔的绚丽奇彩并不断发扬光大,以致国内外的文化专家学者不久前来考察东山关帝庙和东山关帝信俗的时候,禁不住慨叹“震撼人心的东山关帝文化”!
  结语
  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崇拜。关帝文化是中华民族儒家文化《春秋》精义的“大一统”思想和“忠、勇、仁、义、礼、智、信”精神的集大成体现。千百年来,关帝已成为朝野上下共奉、三教九流同尊、四海五洲华人皆祀的万能之神。正如专家学者们指出:关帝崇拜已成为一种超国籍、超民族、超时代、超阶级和超信仰的价值趋同的文化现象。
  东山的关帝文化,集中、典型地展示了海峡两岸地缘、亲缘、文缘、商缘、法缘诸方面的关系,更是蕴涵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大积极意义。以东山关帝庙为中心发祥祖地的海峡关帝文化和举世罕见的东山关帝信俗,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魅力,它不仅对海峡两岸的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经济与社会繁荣发展,都具有很大的精神影响和促进作用,同时也是未来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一座彩桥。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及资料来源:
  《漳州府志》清光绪三年刻本;
  《台湾外志》清江日升著;
  《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
  《镇海卫志校注》龙海县方志委编1993年版;
  《漳浦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诏安县志》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
  《铜山志》清陈振藻撰;
  《妈官的寺庙》(台)余光弘著;
  《祀典武庙》台湾祀典武庙管理委员会印制;
  《敕建礁溪协天庙志》(台)蔡相辉编撰;
  《高雄关帝庙沿革志》(台)高雄关帝庙管理委员会发行;
  《铜陵关帝庙世系略谱》僧承理纂手钞本民间藏本;
  《东山文史资料》第14、15合辑东山县政协文史委编;
  《海峡圣灵——东山关帝庙志览》刘小龙编著海风出版社2005年版;笔者采访、考查实录等。
  2010年12月删节稿

知识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分为刊首絮语、东山崛起——建设国际旅游海岛、庆祝建国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海峡长风、史海钩沉、文化春秋、铜海吟笺、稿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小龙
责任者
胡小伟
相关人物
戚继光
相关人物
沈有容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陈化成
相关人物
朱正明
相关人物
智宇晖
相关人物
陈士奇
相关人物
林日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