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风正好扬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20
颗粒名称: 潮平风正好扬帆
其他题名: 改革开放以来东山县水产产业发展侧记
分类号: F326.4
页数: 8
页码: 77-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山县是福建省的海洋渔业大县,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近年来,该县积极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县拥有2521艘机动渔船,其中1849艘是钢质渔船,海洋捕捞产量达到14.8万吨。同时,该县的养殖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养殖品种包括太平洋牡蛎、海湾扇贝、东方对虾、日本对虾、鳗鱼等,形成了以鲍鱼、石斑鱼、鳎类等为重点的养殖格局。
关键词: 东山县 水产产业 改革开放

内容

东山是中国第六、福建省第二大海岛县,位于福建省最南端,闽粤交界的沿海突出部,东海与南海交汇处,著名的闽南粤东渔场中心。
  东山海域是中国海和西太平洋最典型的亚热带海域,是我国沿海水质较好的海区之一。海洋生物种类达1242种,拥有省级珊瑚自然保护区,还有全球环境基金资助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实施的“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等项目。
  东山县是全国渔业百强县、福建省渔业十强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渔业良港和丰富的渔业资源,海洋是本县最大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加大水产业的培植力度,把水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实际,进一步实施“海洋经济强县”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构建新型水产产业基地、水产品精深加工与集散基地加工和渔需供应补予基地,使得水产业的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充分拓展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水产品基地的基点作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优化渔业结构,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增加渔(农)民收入。水产业得以健康、快速、稳定、和谐发展。同时大力培植、延伸、创新水产优势,构筑特色产业链条,走出了自身的特色经济之路。东山县的水产业已初具规模,年水产品总量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曾被国家科技兴海小组授予“水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称号。截止2010年底,全县水产品总量达到29.37万吨。水产业产值28亿元;来自水产业的农民或兼营水产及相关产业的人员3万多人。水产产业已撑起农村经济的“半边天”,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一、海洋捕捞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我县捕捞渔船以木帆船为主,捕捞海域仅在水深100米左右海域,时全县拥有机动渔船110艘11113马力,其中:150马力以下92艘、150~200马力渔船18艘;当年海洋捕捞1.71万吨。至1988年,基本分为定置网作业、拖网作业、刺网作业、敷网作业、围网作业、钩钓作业等五类。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木帆船逐步改装为机动船,时全县木质机动渔船1223艘,其中:200马力以下1192艘、200马力以上31艘;当年捕捞产量为3.78万吨。由于捕捞业经济利益的驱动,逐步形成以定置作业和拖网作业为主的作业方式,并且作业船只逐年增加,至1998年,全县船只达2108艘,捕捞产量15.81万吨。由于船只的盲目增长,导致近海资源的过度捕捞,不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县积极响应农业部关于近海捕捞零增长的决定,注重养护和合理利用近海资源,调整作业结构,将渔业生产发展重点转向养殖业。一方面,严格控制渔船马力数和近海作业渔船数量;另一方面,抓好伏季休渔工作;发展钢质渔船,拓展远洋和外海渔业。1999年我县尝试建造钢质渔船,钢质渔船与木质船比较具有安全性高、航速快、拖力大、吨能产量高、渔民收入提高等优点。为鼓励发展钢质渔船,2007年制定了《东山县渔业船舶所有权抵押贷款实施意见》、2008年制定《东山县发展钢质渔船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措施,至2010年全县已拥有钢质渔船745艘。我县海洋捕捞水平更上一层楼,真正从近海捕捞走向外海捕捞,为我县拓展外海和远洋渔业奠定了基础。。当年,我县拥有机动渔船2521艘(其中:200马力以上1849艘),海洋捕捞14.8万吨。
  二、养殖业发展迅速壮大
  1979年后,我县进一步开发利用滩涂浅海,至1980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3027亩,比上年增加近21倍。1982年后,我县提出“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自侧宜”方针,水产养殖业又有新的发展,在扩大原有项目规模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太平洋牡蛎、海湾扇贝、东方对虾、日本对虾、鳗鱼等品种。1986年出现“对虾热”;1992年掀起“二贝三蛤养殖热潮”;1995年兴起“养鳗潮”;199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鲍鱼岛”建设规划,使得鲍鱼这一经济品种规模化、工厂化发展起来;2001年又起“牙鲆热”;2002年引进石斑鱼类、鳎类等新的经济品种。这些品种养殖高峰有如海浪层层推动东山渔业科学化、工厂化、产业化的发展。
  1988年,全县海水养殖产量0.29万吨、淡水养殖产量451吨;1998年,海水养殖产量7.02万吨、淡水养殖产量0.75万吨。
  近年来,我县充分利用政府网准确地提供国内外的市场信息。每年都采取集中培训、电视讲座、科技赶集、现场指导等各种方式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还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成立鲍鱼协会、对虾协会、水产同业公会等各种民间组织,为养殖户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加强构筑“高效能”服务体系。加强公共领域的服务,帮助支持水产品加工企业运用WTO规则处理对外关系,围绕东山建设国际旅游海岛的功能定位进行科学功能区划,使水产业与港口建设、旅游开发相互协调、互为促进。在招商引资方面,兑现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激发社会招商热情;在科技创新方面,设立农产品加工发展基金,用于项目的开发研究和人员培训。奖励农产品加工科研的优秀成果和先进个人;在税收优惠方面,坚持“放水养鱼”,合理确定企业税赋;在市场调控方面,加强风险预警措施,发挥检验检疫、环保、技术监督等部门作用,加强水质、产品品质、药物残余等检查、指导和控制,帮助企业突破技术壁垒,畅通产品流通渠道。
  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群众发展水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全县养殖生产势态良好,出现面积、品种、产量“三增”局面。在开发上,遵循海区良性循环规律,合理布局,控制规模,作好养殖区域的规划;在养殖品种上,以鲍鱼、石斑鱼、鲷类、扇贝、牡蛎、海带、紫菜、鳗鱼、蛤、虾、蟹、鳎类、牙鲆等品种为主,形成陆上工厂化养殖、海上网箱养殖、虾池养殖、贝藻类养殖等生产基地;在养殖方式上,开发贝、藻、鱼套养轮养、海区吊养鲍鱼、虾池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复养指数。同时推广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定,按养殖标准进行生产,提升水产品质量。试验推广美国红鲍、大西洋牙鲆等水产养殖新品种。2010年全县水产品养殖面积6615公顷,年产量13、98万吨。
  目前,东山的水产养殖品种正逐步实现由常规品种向名特优品种的转变,名特优产品的比重达到近50%。
  三、水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八十年代初,我县水产加工企业仅有两家制冰企业和一家冷冻厂,以及少量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品以腌、晒、干制品为主,品种单一,仅销售附近县份。从1979年后,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水产加工企业十分重视,在用地、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使我县“九五”期间水产加工企业得以蓬勃发展。摆脱了原来的盐、腌、熏等粗放型的加工形式,逐步向家庭使用食品和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加工方面转变。“九五”期间,我县认真实施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开发战略,在强化现代企业管理、质量安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强化对外注册,抢占欧盟、美国等市场,同时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全县水产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市场竞争力,出口创汇能力显著提高。2010年,全县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229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产值超千万元企业38家,产值超500万元企业53家),年加工水产品能力21、36万吨,从事水产品加工业人员达1.5万人,先后涌现了海魁、新福、顺发、东兴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具有注册商标的水产加工企业56家,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水产企业36家,14家通过对美HAECP认证,5家获得欧盟注册。特别是海魁、新福、顺发水产加工企业,每年的出口创汇额都在千万美元以上,在全省的水产品出口加工企业中首屈一指。这些企业年加工转化水产品10万吨,创产值9.9亿多元。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有效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还带动了饲料业、渔具业、渔药业、渔业机械等行业的发展。
  规模出产值,品牌出效益。东山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县份,而且是名闻遐迩的滨海旅游之地。东山人对打造品牌优势,促进水产腾飞信心百倍。积极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东山的品牌产品层出不穷。如海魁公司的“海魁”牌系列之优质海蜇片、海带结、金枪鱼片王等多种产品荣获省名特优新产品奖;新福水产的“新福”牌之蟹、鱿产品荣获福建省名牌产品;顺发水产企业的“友鱼”牌之冻鱿鱼、虾仁、贝类、生鱼等产品畅销海内外。东盛公司的“东盛”牌之罗非鱼、沙丁鱼、沙梭鱼等销往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众多企业的产品被评为质量信得过的满意品牌。近年来,海魁集团获得“福建省品牌农业金牌企业”称号;海魁,新福水产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海魁水产品荣获“漳州农副产品十大名产”称号。至2010年,全县有4家企业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5个,市知名商标7个,省名牌产品6个。
  企业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罐装蟹肉、即食品、鱿鱼片、烤鱼片等九大系列120多个品种,运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提高“东山水产”知名度,抢占国内外市场。2010年全县水产品出口量达11、73万吨,出口货值6、65亿美元。
  四、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
  1958年竣工的后澳避风港是全县唯一的避风港,1977年建成的大澳渔港是当时我县仅有的渔港,也是闽南渔场重要的渔港之一。
  1988年,全县拥有1个渔港(大澳渔港),4个避风港(后澳、澳角、宫前、冬古避风港)。1998年,全县拥有7个渔港和避风港(大澳、后澳、澳角、宫前、岐下、冬古、下西坑),其中1个一级渔港(大澳渔港)。
  按“民办公助”的原则,加强渔港避风港的建设。2010年全县已建有9个群众渔港,其中国家中心渔港1个,即铜陵大澳渔港;国家一级渔港2个,即澳角渔港和宫前渔港;二级渔港有2个,即岐下、冬古;三级渔港4个,即古港、下西坑、顶上、大产等。目前,总投资5697万元的大澳国家中心渔港工程建设进入扫尾阶段;澳角渔港、宫前渔港尚在投建中。
  2007年5月,经积极争取,国台办批准设立了“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基地以大澳国家中心渔港、水产品集合市场、水产品加工区和物流中心为依托,占地面积3000亩;总投资13个亿,规划建设闽台鲜活水产品交易、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六个功能区,打造成一个集两岸水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功能为一体的两岸交流合作平台。基地建成后,将成为集散闽粤台水产品,辐射东南亚及国内大中城市的水产品贸易基地。
  总投资5.1亿元人民币的“福建省东山县东海岸保税仓储物流中心”是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的功能性标志项目,由东山海魁集团公司与新加坡毅铭公司合作创办。项目位于东山国家中心渔港经济区内,总用地面积505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分两期开发。主要建设仓库、国际商务大楼、保税培训中心大楼、堆场及附属配套设施。首期工程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建设,如期完成投资2.7亿元的基建工程任务。现已建成开业的有国际商务大楼、保税培训中心大楼、仓储量7万吨的冻库、储量3万吨的通用仓库等设施,可提供60多家企业入驻。在国际商务大楼内,设有海关、检验检疫、银行、外代、报关行、交易厅、拍卖行等。保税仓冷库、通用仓库年周转量可达65万吨,年产值可达30亿元,创利税可超1亿元。主营水产品,预计年产值可达50亿元,其他农副产品(如水果、蔬菜)可达10亿元,从而形成集水产、食品、农副产品、果蔬、电子产品、建材等进口保税的仓储物流中心。它是海峡西岸规模最大的商业物流冷库群。
  此外,全县还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和改建农贸市场和水产专业批发市场2个,并在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5个。有逾万人常年从事以水产品为主的农产品流通工作,年均外销水产品18多万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东山,正手持水产这张名牌,从深闺开始走向国内大市场、国际大舞台,去拓展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知识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分为刊首絮语、东山崛起——建设国际旅游海岛、庆祝建国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海峡长风、史海钩沉、文化春秋、铜海吟笺、稿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何伟湃
责任者
叶亦武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