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绿洲今更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19
颗粒名称: 东海绿洲今更美
其他题名: 东山县发展生态经济纪实
分类号: F062.2
页数: 8
页码: 69-7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东山岛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东山岛在谷文昌等人的努力下,通过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灾害等方式,使海岛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林业的发展带来了全县大变化,农业因林网增产,农民因林木增收,生态因林业改善。同时,东山岛还大力发展水果产业,种植龙眼、荔枝、柑橘、枇杷、青枣等水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 东山县 生态经济 东海绿洲

内容

“春意早临花争艳,夏荫浓郁好乘凉。秋色多变看叶草,冬景苍翠果飘香。”这是一首描绘今日东山岛风貌的新民谣。有人风趣地说,东山岛的空气是绿的,可以罐装出口。这话虽然夸张,但它起码说明东山岛的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极少尘污。当我徜徉在这个万木苍郁、满目葱茏的的岛县,所到之处绿色盈目,和风拂靥,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四季如春,让我们无不感到“绿色经济”带给这个海岛县的生机和活力,带给人们的殷实和富裕。
  随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我登临国家海滨森林公园里山巅上的“观林楼”,但见树成排,田成方,树木掩乡村,海岛披绿装。一条条木麻黄防风林带沿着堤岸蜿蜒,银白色的沙滩把青翠的林带和蔚蓝的大海隔开,像是给大海佩上了一条长长的银链,我恍若站立茫茫绿海中的一叶小舟之上,忽起忽伏,波斓壮阔的海水在脚下荡漾。
  熟悉东山岛历史的老人告诉笔者,解放前的东山岛是个光长风沙不长草的地方。1950年以前的近百年间,被“风妖沙虎”埋没了2万多亩农田、吞没了1000多座民房、11个自然村(后蔡村、笼后村、草山村、碑里村、顶山兜村、赤水寮村、杨坑村、下赤石村、徐家寮村、潘家村、东湖村)。1953年7月16日,蒋介石军队配合“美帝”侵略朝鲜,出动海陆空部队13000多人进犯东山岛,打响了震惊中外的“东山战斗”。虽然来犯之敌最后以大败而告终,但是东山岛也被折腾得百孔千疮,东山岛人长期摘不掉贫穷的帽子,直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也只有区区74元。
  治理贫穷在于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根本在于植树造林,林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1952年4月新县长谷文昌把治理风沙灾害列为政府的重点工作,1954年4月,他担任县委书记后,为治理一穷二白的荒凉海岛和满目疮痍的战争创伤,引进澳洲木麻黄树种呕心沥血培育成功,带领全县军民上战秃头山,下征荒沙滩,筑起防风林带210条。400多座山头、3万多亩沙滩“染”上绿色,荒漠变良田,荒岛成绿洲。促进海岛向“乡镇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农民庭院花果化”的方向发展。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东山岛成为全国闻名的,被搬上银幕的“东海绿洲”。
  东山岛成为全国林业战线一面红旗。1964年9月23日,《福建日报》在头版刊登长篇通讯《把荒漠的海岛变成海上绿洲——记东山人民改造自然斗争的伟大胜利》;1971年5月,北影和珠影联合摄制组到东山拍摄纪录片《东海绿洲》向全国放映;1974年7月,全国农业展览馆专门设立“东山林业馆”,展示东山岛植树造林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赞颂谷文昌这位“焦裕禄式”的优秀干部,这位海岛播绿人不可磨灭的功绩。播绿犹如播种,有播种就会有收获。一望无际的“绿色长城”在东山岛俨然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1964年谷文昌升迁时,全县已营造3万多亩防风固沙林,6万多亩水土保持林,林带210条。风被驯服,沙被治理,小气候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岛上风力比解放前减弱41.3~61%,冬季平均温度提高1.5摄氏度,蒸发量减少22%,年平均降雨量增加13.6%。过去那种“风来飞沙四处走,缺水少树秃山头,雨来土肥留不住,十年九灾难糊口”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林业的发展带来了全县大变化,农业因林网增产,农民因林木增收,生态因林业改善。岛上所有耕地一年皆可种植二三茬,复种指数成倍提高,各种作物稳产高产。1979年底,东山岛人化沙害为沙利,引进美国芦笋良种,在昔年的“大风口”白埕、山口等自然村试种54亩,获得成功。此后,全县约80%的农户种上芦笋。1986年东山岛芦笋种植面积近4万亩,年产芦笋3万余吨,成为闻名遐迩的芦笋生产基地县,芦笋种植业也成了新兴的经济支柱产业。2009年,东山芦笋评选为漳州(农副产品)十大名产之一。
  解放前从未出产水果的东山岛,如今种植龙眼、荔枝、柑橘、枇杷、青枣等水果26993亩(2007年数字),年总量12089吨(2007年数字)。东山岛人品尝着香甜可口的丰收果实,无不对绿色“保护伞”的感恩和感慨。老百姓形容那一条条林带是他们的“粮带”、“金带”和“生命带”,在山口村村口矗立的一方纪念碑的碑文中,便可读出东山岛人的由衷赞颂:“因居沙瘠地,苦旱愁风沙。民穷村衰落,流落海内外。解放换新天,植树镇风沙。更喜逢盛世,年丰犹物华。……”植树造林促进海岛向乡镇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农民庭院花果化方向发展,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973元,比1978年前的74元翻了近百倍!
  改革开放以来,东山岛发挥得天独厚的“开放窗口”、“天然温室”优势,不断从异国和彼岸引进优良苗木,绿化美化海岛,取得可喜成果,给海岛秀美的景色锦上添花。农林、科技部门在面积1.42平方公里的西屿,培植出从美、日、泰、荷等20多个国家和对岸台湾省引进的黑松、莲雾、金苹枣、金黄芒果、软枝杨桃、释迦凤梨、印度蜜枣、泰国蛋黄果、夏威夷木瓜、圣女小番茄等农林品种数百个,通过隔离、检疫、试验、筛选,对适宜种植经济价值高的高优新品种大力推广种植,结出了丰硕成果。
  优美的自然景观,清晰的环保意识,让东山岛在“绿”字上出尽了风头。绿色效应形成良性循环,有效作为得到有力支持。1985年9月,福建省政府批准西屿岛为“台湾农业良种隔离区”;1987年11月,批准东山为“创汇农业试验区”;1991年10月,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东山为“对台农业引进试验区”,并赋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1992年7月,福建省农业厅在东山建立了“闽台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中心”;1994年5月,东山县被国家农业部等7个部委联合列为福建唯一的“全国(50个)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2001年,东山岛被列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2年12月,国家林业部将赤山林场和东门屿列为国家海滨森林公园;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全国4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东山县名跃榜上;2008年,东山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东山岛“青山绿地天蓝水碧”的独特魅力,使之荣获漳州市第1个、全省第6个“优秀旅游县”。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畅游岛上的沙生植物园、黑珍珠观光果园、闽台青年友谊林等异军突起的绿色景区,犹如漫步在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绿色大画廊,随处可见青翠欲滴的蔬菜,挺拔葱郁的树木,千奇百怪的水果,一阵阵芳馥的殊香更使游客陶醉其中。
  东山县的党政领导牢固树立科学的林业发展观,凝心聚力,努力把东山岛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优美,资源永续利用,绿色产业发达,林业实力雄厚的生态旅游县。县政府围绕“生态立县”和“建设国际旅游海岛”的战略目标,特邀世界海岛林业专家、全国首席林业科学家彭镇华以及城市园林专家、海岛绿化专家对全岛生态绿地系统、道路绿化系统进行规划,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7-2020)》和《生态绿化及名贵树木种植方案》。并建立“一年1000万元、五年5000万元”的投入机制,2007年以来,全县己投入绿化造林资金数千万元,在海湾山地筑造绿色屏障、道路沿线营建绿色长廊、景区公园营造绿色景观。己在西铜公路、金銮大道、滨海路等重点路段种植盆架子、高山榕、印度紫檀、香樟树等大树和名树,绿化面积14.6万平方米。全县现有森林面积达11万亩,森林绿化率达96.8%,森林覆盖率达36.9%,绿化程度之高在全国13个海岛县中名列前茅。新壮举的新绿在美丽的东山岛得到延伸,新壮举的新绿正成为东山岛建设国际旅游海岛目标的基本要素。
  建设要加快,经济要腾飞,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加强。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东山县委、县政府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设计。着眼长远,前瞻性很强地勾画东山县的建设与发展,立足海岛良好的生态资源,把生态经济提到经济发展的全局位置来把握,把生态经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搞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延长生态产业链。当地政府聘请专家编制规划,制定了《全面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东山县还请来国家海洋局和厦门大学环境科研中心等有关专家,精心编制《东山城市环境规划》、《近海海域功能区规划》,作为环保的规范性文件付诸实施。明确规定在该县东南海岸37公里长的海滨旅游带内一律不准新增排污口,严禁违法开采海砂和石头,旅游岸线海水质量按国家一类标准进行管理;在项目布局上,把旅游及相关的娱乐、疗养等项目安排经济开发区内,一些不可避免的有污染项目如码头、油库等,布置在集中到远离旅游区的北面海岸线。
  为了促进生态经济建设,东山县委、县政府旗帜鲜明,矢志不移:“绝不允许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伤害后代人的利益,要多留遗产不留遗憾。”为了使天更蓝、水更清、林更绿、农更兴、渔更旺,东山县地矿、环保、林业、公安等部门齐抓共管,近年来依法强行关闭了乱开滥采的100多家采石采砂矿场,在全岛范围内严禁开采海砂。同时,坚决打击制止非法占用林地耕作和挖建鲍鱼池、虾池的行为,退耕还林,退池还林。对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批,擅自侵占林地建鲍鱼场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在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建设强劲东风的推动下,东山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无疑成为东山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绿色小康的基础和潜在优势。
  生态,是一棵长青之树,终将结出金色之果。东山岛充分发挥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人文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建设生态县的发展能力。1994年5月,东山县被国家农业部等7个部委联合列为福建唯一的“全国(50个)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2001年,东山岛被列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东山县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环境最佳县,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全国4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东山县名跃榜上。东山岛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互相促进的先进经验,被搬上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东山县政府高瞻远瞩提出把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成为生态型、零污染的绿色食品基地,新世纪的新绿开始在美丽的东山岛得到延伸。
  绿色的延伸并非“空口嚼舌”,而是言行一致。东山县县长吴达金2010年2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了2009年生态环境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果:“狠抓生态绿化和节能减排,开展“三面山”绿化和金銮湾基干林带绿化改造,建设沿海防护林1.6万亩;深化海洋环境治理,严厉打击盗采海砂和违法抢建鲍鱼场行为,“三湾整治”和八尺门海域治理、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明显,海水质量持续改善;双东污水处理厂和铜钵氧化塘建成投人运营;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开工建设;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年度任务,环保目标责任制全面完成。家园清洁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全县共有6个镇、47个村通过省、市重点治理镇村验收,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
  目前,东山县城生活垃圾清运率、县城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全县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全县民用型煤普及率均达100%;全县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以滨海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活力凸显,中外游客终年络绎不绝。当地建立起“东山湾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促进珊瑚、海豚、龙虾、海胆、石斑鱼、红树林等珍贵海生物更好地繁衍。2006年9月以来,东山县开展了“家园清洁行动”,4年来,探索出一条“清洁、绿化、规划、整理”四位一体、步步提升、内涵深化、实效彰显的路子,城乡环境日益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得到上级多次表扬、社会各界普遍赞扬、外商游客广泛传扬。
  发展生态经济,就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东山县政府浓墨重彩做好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环境质量这一巨制宏篇,从实施“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出发,一如既往加大生态绿化投入。按照“一带、二轴、四廊、九线、十三园”的规划方案,重点突出沿海基干林带改造管护,推进沿海2500亩防护林更新项目,保护好海岛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健全园林绿化管理机制,治理“青山挂白”,推进疏港公路两侧、“三面山”、开发区主干道绿化,深入开展创绿色家园活动。抓好节能减排各项工作,完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筹建双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开展企业排污专项整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运用,降低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耗能;深入开展红旗水库库区污染源整治,加强水质监测,确保全县饮用水安全。巩固“家园清洁”工作成果,加大卫生保洁设施投入,落实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开展14个未通过省级验收的重点村治理,争取成为全省首个完成重点村治理任务的县份。清理拆除马銮湾附近海域网箱养殖,有效制止各类养殖场抢建行为,全面完成“三湾整治”任务;修复八尺门海域生态,开展海漂垃圾整治,继续打击盗采海砂行为。依靠科技进步,着力建设海珍品工厂化养殖园区、芦笋标准化示范园区、浅海滩涂及深海养殖园区,构成以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延长现有生态产业链,推动生态产业和产品迅速成为东山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为建设国际旅游海岛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因有好的生态环境,东山岛人有了征服自然的力量;因有好的生态环境,东山岛人有了谷文昌精神;因有好的生态环境,东山岛人有了美丽丰饶的家园;因有好的生态环境,东山岛有了领先的步伐,创造了新时期的一个个辉煌:荣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称号;两度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被国务院批准设立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等等。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东山,正朝着建设国际旅游海岛的目标阔步迈进……。
  2010年10月

知识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分为刊首絮语、东山崛起——建设国际旅游海岛、庆祝建国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海峡长风、史海钩沉、文化春秋、铜海吟笺、稿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长华
责任者
彭镇华
相关人物
吴达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