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无华 清音永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05
颗粒名称: 朴实无华 清音永在
其他题名: 纪念先父洪干堂
分类号: I207.227.42
页数: 5
页码: 214-2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父亲对古典诗词创作的见解和他所作的诗三首。父亲认为,除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创作技巧外,诗人还必须具备生活、时代和感受能力。他的三首诗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民族苦难和报国之志。全诗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向上。
关键词: 古典诗词创作 生活 时代

内容

八十年代末,我刚学习古典诗词创作时,经常得到父亲的教海。他老人家说:“诗词这门艺术,除了要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掌握诗词的创作技巧外,还要诗外功夫。宋代诗人陆游告诫后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于诗外’。所谓功夫在于诗外,第一是生活,必须努力拓宽自己的生活接触面,力求生活的广度和感受的深度。第二是时代,鲁迅先生说过‘诗是民族的声音’。对于时代的精神,诗应该是最第三的水银柱。第三是感受,感受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在平凡中见非凡,在司空见惯里发现新意。其次是做人,诗品即人人品。想写诗,首先要扪心自问,你的言行是否像个人样?做为一个诗人,要有诚实无欺的心态,正如孔子说过:‘思无邪’,又如古人所说:‘文人实处工’。别去学做那种闭门造车,无病呻吟的诗”。父亲的这番体会,即是他多年填写诗词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对诗词创作规律的深刻揭示。
  正面赏析父亲所作诗三首——
  月夜感杯
  夜静蛩声诉不休,小楼月白照离愁。
  烽烟遍布萦乡梦,家室存亡抱杞忧。
  十载飘零多逆境,寸心惆怅独登楼。
  征帆何日还乡去,好把羁情付北流。
  1946年秋,抗战刚结束,父亲在沙劳越的拉叻写下这篇七律。悲秋兴感,月明怀乡,是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这首诗虽然没有跳出游子思乡的传统主题,但在艺术上匠心独运。写在寂静的月明之夜,听着秋虫不停叫声,而触动乡思乡愁,情境俱佳。抗战刚结束,国内正处在内战。作为海外游子的父亲,如同逐浪的浮萍,有家归不得。在诗中抒发的不仅普通游子羁旅乡愁,而必然渗透着血与泪,深寓着海外游子的悲凉故国之思和离乱之感。
  首联“夜静蛩声诉不休,小楼月白照离愁。”描绘出寂静的月明之夜,听着秋虫不停地诉叫的特定环境,渲染出一派凄清岑寂的氛围。动静相间,衬托出环境的荒寂。在这冷寂之夜,触景生情,最容易勾起羁旅人思乡怀亲的愁绪。
  颔联“烽烟遍布萦乡梦,家室存亡抱杞忧”抗战刚结束,国内正在内战,交通、通讯中断。在这动乱之秋,干戈遍布,人民流离失所。国内亲人生死未卜,这真让人揪心与思念啊!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思亲百转千回的痛苦,感情真挚深沉。
  颈联“十载飘零多逆境,寸心惆怅独登楼”道出诗人羁居海外十年寄人篱下的悲哀与辛酸。然而,祖国遍地狼烟,云山阻隔,乡关何处。那只有在这寂静月明之夜,带着万分惆怅的心情独自登上小楼,望着远处的云山与此寄托这无边无际的乡思乡愁。
  尾联:“征帆何日还乡去,好把羁情付北流。”诗人把乡思情感推向高潮,乡愁强烈,思归心切,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还乡,了却这场梦牵魂萦的归乡之梦。
  全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词意酸苦,对仗工整。蕴含着多少沉痛和忧愤,悲哀与辛酸。在写法上,围绕着乡思乡愁,诗人因情造景,缘景抒怀,而且折射出当时这段民族苦难的历史。
  七一诞辰
  弹指年光七十过,前尘犹自感蹉跎。
  天涯几度飘零老,胸次平生磊落多。
  幸有身躯堪报国,思求长剑共降魔。
  称觞展望繁荣日,欲向苍天挽逝波。
  父亲是二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在青壮年时期侨居海外。建国后参加工作偏党的极左路线,文革期间受过批判和冲击,但他始终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粉碎“四人帮”后,父亲已经晚年了,但老当益壮,积极参政议政。七十年时他当选为省政协四届委员和县政协副主席,这首七律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弹指年光七十过,前尘犹自感蹉跎。”七十年的时光一瞬间过去了,回顾七十年走过的历程,心中油然感到无比遗憾与感慨!遗憾的是“文革”十年动乱,正是如日中天的壮年时期,人生有几个十年呢?但这最美好的时光却白白丢失了。这真让人何等痛心啊!这里只用“蹉跎”两字来总结,造句准确且很有分寸。
  “天涯几度飘零老,胸次平生磊落多”回忆七十年走过的历程,他两度出国谋生,寄人篱下的辛酸与悲哀,以及文革期间“莫须有”的罪名。虽然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变幻人生。但这些经历并没有消磨自己的意志,反而锻炼了自己。最可慰的是自己一生洁身自好,光明磊落。
  “幸有微躯堪报国,思求长剑共降魔。”虽然他已经是七十一岁的老人,但可喜的是他身体康健,如果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时,他乃用微末的生命全心身地来报答国家和人民对他的信任。此联直抒胸臆,唱出来的是心底里的肺腑真情。
  “称觞展望繁荣日,欲向苍天挽逝波。”展望未来,喜看今天国强民富,日子越过越红火,如果能向苍天要回过去丢失的时光,再做些为国为民的好事那该多好啊!尤其诗的末句更具找
  
  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自己一生的蹉跎、飘零和委屈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而掷地铿锵地鼓呼:“欲向苍天挽逝波。”这就是劲节。这劲节正来自诗人一生的磊落,禀性的旷达,暮年的豪壮,报国的赤诚!这其中也道出父亲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对工作无比的热忱,对生命强烈的热爱!
  通篇明白如话,没有僻字晦涩,也没有用典;全诗思想健康向上,富有时代感。突破了“小我”的界限,把个人的爱与恨完全糅合在人民的爱与恨之中。
  这样的诗句多次出现在其它的诗句中,如83年除夕之夜,写下“敬利人民忘老病,愿为喉舌济疮痍。苍天倘许夕阳好,一日春蚕尚吐丝。”“伏枥岂忘千里志,功关尚有一心雄。”“一息尚存毋少懈,漫因白发畏艰辛。”这豪迈向上的诗句比比皆是,更是从心底里爆发出来的肺腑之言。
  著名的诗人艾青说过:“个人的痛苦与欢乐中。”作为一个诗人,都要努力做到喜人民之所喜,忧人民之所忧,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使“小我”无条件服从“大我”。
  题铁海棠
  铁骨硃花态自雄,羞将婀娜媚春风。
  莫嫌枝上偏多刺,须识丹心透顶红。
  此七绝作于1978年4月,当时“四人帮”已垮台,父亲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全诗运用“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托物言志”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滥觞于屈原的《离骚》。借美人香花而言忠贞高洁,籍恶兽秽物而言奸侫狡狯。这种表现手法所以能够受到历代诗人的普遍重视和继承,在于它最能体现“诗言志”及“比兴”的要求。这首诗是父亲在生活中观察一草一木时,融注对事物的认识、经验、情趣与学养,在“司空见惯”里发现新意,于平淡之中见真情。
  “铁骨硃花态自雄,羞将婀娜媚春风。”铁海棠俗称“双如意”,骨铁褐色,全身长满了刺,花硃红向上开,春天少开花。首句烘托起兴,以铁海棠的特点与形象进行渲染。第二句写出铁海棠的圣洁与清高,它不象其它的花卉那样讨好春风。细一品味,可以感到首句与第二句形成一种隐喻,而不是泛泛咏物;生动刻划出铁海棠孤傲品格,风流雅致,使其形象更加鲜活靓丽,歌颂了铁海棠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精神。
  “莫嫌枝上偏多刺,须识丹心透顶红。”铁海棠虽然花不惊人,貌不出众,不仅不媚春风,而且身上长满了刺,但它的心是红的,不信,请看它的花都红得透顶了。这两句形象地引伸了铁海棠内在的精神与气魄,发之苦,隐若现,欲露不露,欲见性情之敦厚;其中融入自己的人格与思想,富有哲理,寄概深远。
  全诗以物喻人,以物见志,以小见大。它隐喻着父亲忠贞与高洁的精神,及博大精深的胸襟与怀抱;这种襟怀与精神,得之于物我同化的人生境界,表现出他对人生真谛的感悟。读罢全诗清新雅致,蕴籍隽永,回味无穷,颇饶风趣,也看出诗人在平凡生活中对事物的非凡感受力与洞察力。正如法国美学家狄德罗说的一样:“艺术就是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
  读完父亲的诗集,不难从中看出他的人品与诗品。正如他所说过:“这本诗集是我六十年来写的,它大都是我的经历和感想,也可以说是我的诗笔记。”
  说实在话,父亲在世时我没有全面深刻认识他。在他逝世这几年来,我理性地认真读完了他的几本日记和诗集,这才进一步理解了我的父亲。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我找到了一种闪光的东西,这种东西值得我去学习、去发扬、去光大。
  2000.1.15.写于绿竹居
  (注:洪干堂(1909-1997),著有《洪干堂诗词》一书。)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记述了东山岛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史海探幽、关帝文化、东山与台湾关系、铜海吟笺、人物春秋、岁月回眸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洪德章
责任者
陆游
相关人物
鲁迅
相关人物
屈原
相关人物
狄德罗
相关人物
洪干堂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岛
相关地名
北流市
相关地名
怀乡镇
相关地名
花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