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医 济世妙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04
颗粒名称: 一代名医 济世妙手
其他题名: 清代东山名医张学敏传略
分类号: R192.3
页数: 4
页码: 210-213
摘要: 文中介绍了张氏家族祖先学敏公的生平事迹,包括他勤勤恳恳行医、乐善好施、对贫困人群的关怀和以及学术的专研,对当时社会的贡献,以及他的病逝对社区的影响。
关键词: 张氏家族 学敏公 贫困救助

内容

学敏公,字来轩,俗称“补仙”,乃铜陵“石笋池”张氏开基始祖国登公第六世孙也。清登仕郎,生于清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三月十四日,卒于清同治七年戊辰(1868)十二月廿八日。其先严邑宾滨南公,字逊东,出身于武功医药世家,开业“茂德堂”中医药房,有子四人,学敏公排行第四。
  学敏公秉性聪颖好学,为人谦恭笃诚。幼年入塾学,兼帮父兄药剂,耳濡目染,于医道亦有所研习。及长,父兄相继去世,而公眼见清政腐败,百业凋蔽,乡民多贫病交加,于是遂弃功名而立志终生行医以拯救乡民。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继承父兄衣钵,开业行医。
  公聘部院衙黄家女为妻。相传迎娶时经“石笋池”边,一阵风把婚书吹落池塘,媒婆急中生智,随口说道:“婚书飞落池,七子八婿郭子仪”。后果生七子八女。即今“石笋池”张氏大四房之南门七个房头是也。其七子均继承父业行医,依次以“庆安堂”、“庆春堂”、“庆德堂”、“庆泰春”、“庆和春”、“庆寿春”、“庆发春”为药房堂号,悬壶济世,真个是“橘井泉香,杏林花发”,代代相传,至今已传五代。不仅本县,且衍派至邻县之诏安,东南亚之新加坡、爪畦、印尼、越南及台湾等地,子孙繁衍,颇得医名。
  余幼年尝闻上辈及里人交口传颂先祖学敏公之医道医德,每必提及先祖医治贫苦病人之许许多多佳话美谈,绘声绘影,事颇感人。关于先祖祖纪事年表,因家谱毁于“文革”,无从查考。先祖之医道医德,亦随年代久远,逐暂被淡忘,年轻一代之子孙更未所闻。兹据上辈流传略记一二。
  严谨治医 扶危济贫
  此乃先祖行医本旨,亦系世代相传之家训。先祖行医向以温蔼诚笃出名,最反对对病者不负责任,或自己无把握而勉强敷衍,尤其憎恶那种为钱财,行江湖骗术之流。对待病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是诊断仔细,用药严谨,特别注意治疗效果,直至病愈。为了方便病家,先祖长年住宿于店中,备有药囊马灯,以便半夜及时出诊之用。在家中则于护廊设一家塾,以“来轩”额名,既教诲儿孙,又作临时诊室。对贫困病人,更是温恤备至,绝无厌嫌之色,亲自登门诊治,不收“红包”(诊费),无钱交药费者则免费供药,有的还贴上几个铜板让其买木炭,药引。有的病家因无钱交药费而不敢复诊,而先祖则不请自来上门复诊。
  在里人的传颂中有一段小小插曲,就是先祖“自认作贼”一事。相传铜陵“破庙角”有位贫苦病人,长病卧床不起,经先祖几次治疗后病情大有好转。但当先祖再次登门诊断时发现病情转重,好生奇怪,又见其家人悉眉不展,愈生疑窦。经仔细盘问,方知病家因先生屡次上门治病给药,分文未收,过意不去,于是借得二元银元欲付药资,放置床头,本来上次就要付给,却不见了,既不能付药资,又平添债务,故心忧而病重。先祖当即笑道:“哦!实在见笑了。那二元是我拿了,一时急用,忘了相告,抱歉抱歉!”并随即付还病家。后病者愈,打扫房间,于床铺板隙中发现二元银元。顿悟先生为了安慰病者而自认“作贼”。于是此事经病家宣扬,满城皆知,代代传颂,至今老辈健在者常提及此事。
  谦恭虚怀 博采众长
  这也是先祖医道医德之所在。先祖在长期处世行医中善于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博采众医家之长,潜心研究,补已之短。从不妒贤忌能。对于外地医生,尤其是医术胜已者,更是遵崇敬慕,绝无门户地域之见。当时,本地药店多有延聘外地或本地医生住店。时有一位双眼失明而医术颇高的外地中医,人称“刮耳仙”。时先祖正主治一位久病不愈的病人,自觉没有把握,遂自已出资请这位医生上门为病者诊断,自己待于侧细心观摩,见数治而愈,先祖因得其医案,潜心分析研究,终于发现病情诊断略同而汤头加减及用药剂量则胜已一筹,于是从中得其法而补已之不足。此举在同行中被誉为虚情谦恭之典范。
  理论结合实践 创立温补医派
  先祖行医年代正值本县历经迁界复界之时,内乱外患不息,百业萧条,民不聊生,乡民体弱多病,又加瘟疫时病频仍。病者就医,往往本病虽愈而不久则身亡,何也?究其原因乃体弱气虚,攻而乏补,元气大亏所致也。先祖根据医学理论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从地域、时令、民情出发,不断摸索总结出“以调脾胃固中土,治本固元为主,有攻有补,扶正祛邪”的张氏医派的独特的传统手法。使病者能在病愈后逐渐恢复健康。这种传统手法形成了张氏“温补医派”世代遗传。先祖也因而被称誉为“补仙”。先祖又整理了一整套内科、妇科、儿科、外科、骨伤科等专科医术传授给七个儿子,让各自独立支撑门面。
  先祖学敏公之医道医德亦受到官府的表彰。清咸丰四年,铁加同知衔之诏安县正堂授公以“天然妙手”堂匾,悬挂于《张氏家庙》。同治初年福建管理铜山总口税务府赠公“济世妙手”金匾挂于药店。
  邻恤孤寡 至诚至善
  先祖不仅悬壶济世,慈善行医,而对民间孤苦贫穷者也极温恤。我们张氏大四房各房子孙每逢年节都要到“后尾池”顶一宅中祈拜“师伯公”,清明节为其扫墓,世代相传,直至“文革”破四旧。后辈人对此疑惑不解,常问老辈。原来先祖在世时,有一位李姓客家人的打小铁工匠,行串至东山,与先祖过从,儿孙称其为“师伯公”。先祖邻其孤苦无依,常予接济济,有病给予料理,其去世为其办理后事,择地葬于“后径林”,并典屋立其神主,令子孙世代礼拜。此足见先祖之为人。吾族张氏之“居仁由义,志尚道通”的祖训在先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先祖学敏公一生行医济世,勤勤恳恳,不顾炎热严寒,奔跑于大街小巷,远近乡村,又兼子女众多,家计累赘,终因劳碌过度,无暇调摄,于清同治七年(1868)十二日廿八日大年除夕前一天在诊病中去世,终年仅五十八岁。先祖去逝,惊动铜陵小城,停尸店中数日,前来吊唁与遗休告别者日夜络绎不绝。出殡之日里人空巷,不少渔民辞海,肩挑小贩歇业,商号停市为其送葬。出殡队伍经过的街巷,均有感恩者设桌路祭!
  嗟呼,先祖一生虽短暂,然其功德不朽,乃吾里族之荣光也。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记述了东山岛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史海探幽、关帝文化、东山与台湾关系、铜海吟笺、人物春秋、岁月回眸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永础
责任者
郭子仪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岛
相关地名
铜陵市
相关地名
寿春镇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满城区
相关地名
汤头乡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铜山区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