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与台湾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89
颗粒名称: 东山与台湾关系
分类号: D618
页数: 33
页码: 146-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7年10月10日至12日,笔者率东山县、台侨委等在东山岛对新发现的台湾政要谢长廷祖墓进行深入考察,并认定其祖籍地在东山县。文章还介绍了“寡妇村”、台湾著名画家陈洪甄以及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和故事。
关键词: 谢长廷 东山县 台湾历史

内容

谢长廷祖墓祖居考述
  刘小龙
  2007年10月10日至12日,笔者率东山县政协文史委、台侨委和县台办、县文化局诸同志,在东山五常堂谢氏理事会秘书长谢玉三等同志协助下,对新发现的台湾政要谢长廷祖墓——铜钵净山顶清代“诰封武功将军”谢光玉墓、龙潭山南麓“诰授武功将军”谢建雍(绍周)墓进行深入的田野考察研究,同时又在铜陵镇顶街箭场发现谢氏祖居,并进行勘查考证,经细致的采访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最终认定台湾政要民进党谢长廷祖籍地就在东山县,其开台始祖故居“武功第”在东山县铜陵镇顶街箭场的事实。现将考查情况记述如下:
  一、祖籍地与世系问题
  有关台湾政要民进党谢长廷的祖籍地问题,近年多有争议,一说在漳浦,一说在南靖,更有说在同安,莫衷一是。现据台湾谢氏源流委员会寄请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谢氏委员会协助寻查谢长廷祖籍地的函件提供的可靠信息资料,说是在“诏安二十六都”,并提供了谢长廷的家族世系:
  “(开台祖)光玉——建雍(小名“虎鱼”)——陞源——庆瑞——五珠——泮水——仁寿、长廷”。
  台湾的资料表明:谢长廷先祖(开台祖)名字叫谢光玉;光玉之子谢建雍,小名虎鱼,清代在台湾澎湖任协台;建雍之子谢陞源,为沪尾(今淡水)守备(五品);陞源之子谢庆瑞;庆瑞有三子,季子叫谢五珠;五珠有三子,长子叫谢泮水;泮水有二子,长子叫谢仁寿;谢长廷是他的次子。
  东山五常堂谢氏理事会根据收集整理的《东山谢氏历代名人》资料和已发现的谢氏祖墓碑文内容,提供了有关谢长廷先祖谢光玉及其子谢绍周(建雍)坟墓在东山的信息资料及其家族世系:
  “光玉——绍周(俗名虎鱼佬)——蒲(出嗣)、陞源、士艾、陞魁——康、福、寿、宁”……
  东山的资料表明:谢光玉之子谢绍周;绍周有四子:长子谢蒲,出嗣,次子谢陞源,季子谢士艾、四子谢陞魁;其孙谢康、谢福、谢寿、谢宁”。
  对照东山与台湾两地的谢氏谱系资料,谢长廷的先祖(开台祖)第一世谢光玉和第三世谢陞源名字完全相符,然而第二世名字台湾方面是建雍,东山方面是绍周。我们从方志资料得知,东山清代有个谢建雍,曾任台湾安平副总兵,建雍与绍周尽管两地所称俗名基本相同,但是否同一个人,一是名一是字呢?文献史料均无表明。还有,谢陞源之子台湾方面只一个,叫谢庆瑞,东山方面是四个,叫谢康、谢福、谢寿、谢宁;谢庆瑞是否为其中之一,也是名与字之别呢?其余三个为士艾、陞魁所生?
  此外,台湾方面提供的资料说谢长廷祖籍地是在“诏安二十六都”。经查,东山于清雍正十三年起至民国五年(1916年)属诏安县辖,而人们常识中诏安只有一至五都,没有二十六都。我们再次查阅文献史料,发现《东山县志》(卷一,政区,44P,1994年版)载有:“东山岛宋时全属漳浦县安仁乡思政里。元袭宋制。明代,铜山所划属漳浦县六都,余者为漳浦县五都(明嘉靖九年划归诏安县五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铜山所划属诏安县辖地,时,东山岛有17个保”。“铜山保(铜山、东坑尾)属诏安六都五图辖。”“民国五年(1916年),东山独立建县。”——原来,清代的诏安县尚有一个“六都”!所谓“二十六都”应是“六都”之笔误或口误。诏安六都即为旧时的铜山所及东坑尾,即今东山县铜陵镇。
  尽管以上实物资料似乎可以表明谢长廷的祖籍地就在东山,然而,某些别异的问题还须进一步查证。最重要的是,谢氏祖墓找到了,祖居又在哪里?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山谢氏谍谱至今无法找到,我们仅能从现存的实物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
  二、谢氏祖墓的情况
  在东山五常堂谢氏理事会同志的引领下,我们先来到铜钵净山院,沿院边小路登上净山,谢长廷的先祖谢光玉墓就葬在净山顶。墓葬整体现基本保存完好,墓身为葫芦形,土灰结构(俗称“糯米炼”),座东北朝西南,四周植有相思树,面对东山岛主峰苏峰山。墓碑为青石雕制,高63.5公分,宽42.5公分,厚11公分;碑上刻镌文字(竖排)——
  皇清(碑额)
  道光拾叁年癸巳梅月吉旦
  诰封武功将军光玉谢公之墓
  孙:陞、艾、魁;
  曾孙:福、寿仝立石
  考查完谢光玉墓,我们转到铜钵村西面的“西崎尾”的地方,谢长廷家族的开台祖谢建雍(绍周,绍州)墓葬在龙潭山南麓一处土名叫“石佛边”的地方(铜钵村口西铜公路西侧),为豪华型古墓建筑,占地面积约有200平米以上,墓葬整体现基本保存完好,土灰结构(俗称“糯米炼”),座北朝南,面对台湾海峡。墓埕开阔,现存有石烛、石墩、小石狮各一对(据说墓围内尚有一对大石烛旧时被盗走);墓碑为漳浦梁山青石雕制,雕有花边,宽96.5公分,高67公分,厚11公分,显然是显宦佳域。石碑曾被盗墓者撬过,倾斜,后经谢氏后裔发现扶正修复,故原为阴碑,现成阳碑。碑上刻镌文字(竖排)——
  皇清(碑额)
  道光癸已年梅月
  诰授武功将军绍周谢公佳域
  出嗣子:蒲;孝男:陞源、士艾、陞魁;
  孙:康、福、寿、宁立石
  墓碑刻载文字与东山五常堂谢氏理事会提供的资料文字没有差异。但此墓碑上刻书“武功将军绍周谢公”,这“绍周”到底是否即是建雍,还是没有发现任何文字可以说明。为了尽快弄清此一问题,我们交代东山五常堂谢氏理事会的同志,尽量想办法协助找到谢长廷家族的祖居和谢光玉、谢绍周的神主。
  三、谢氏祖居的发现
  10日中午,谢玉三先生挂来电话告诉我们,他们根据历年铜陵镇城脚箭场谢氏后裔都曾来到铜钵净山祭扫谢光玉墓和到龙潭山下祭扫谢绍周墓的线索,终于在铜陵找到谢长廷家族的祖厝并发现其先祖的神主牌。一会,我们赶往铜陵,来到位于铜陵镇顶街城脚箭场(即旧铜山所城脚下南门海边)门牌469号的一座古旧大厝,名叫“武功第”,由谢氏后代居住。
  自明以来,铜山所城(即今铜陵镇)为海峡军事重镇,同时也是岛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人口中心。据传,“武功第”谢氏一脉于乾陞年间入现址开居。
  谢氏祖居“武功第”座北朝南,一厅四房“双眼”式清代建筑,总面积约140平米(尚有后落一座,旧时已转卖他人)。现存前座有大厅、左厢前后房、右厢前后房、大院、伸脚(左侧旧为马房)等。据说,过去的大厝前还竖有石旗杆。大厅门额灰塑匾题书“总戎遗泽”四个蓝色大字。与东山百姓所有家庭一样,祖居中堂挂有关帝神像。历经沧桑风雨,“武功第”部分虽经修缮,但故貌依然,中庭已显破败,居住于此的谢氏后代传人保守着这份古老的祖业。
  谢氏后人的长辈洪花(女,又名林香,现年94岁,大房)、李丝(女,现年81岁,二房)及其下一辈的邱许和尚等人接待我们,今年40多岁的邱许和尚告诉我们:谢氏先祖留居铜山“武功第”一脉后来无子嗣;到我曾祖父这代养有二女,一姓刘,一姓周,长大招婿进门以传谢氏香火。刘氏女招来的姓邱,与刘氏婚后不久即不幸去世,子嗣无传。刘氏只好又抱一姓许的“媳妇仔”来养,长大招进一位姓邱的男子,这姓邱的男子即今邱许和尚的父亲,故此,“和尚”既姓邱又姓谢,他与族亲们守着这份谢氏祖业,侍奉祖宗香火;年年清明都到铜钵上山扫墓祭祖。现居住在谢氏祖厝的共有两大房传嗣亲人,部分后代已发展到外面盖了新房。
  “武功第”大厅“公妈龛”上安放着谢氏祖宗神主。我们先请洪花老人上香,向祖上神灵说明来意,然后,小心翼翼地取下“谢光玉”和“谢建雍”的神主牌。
  谢氏开铜始祖谢光玉神主牌为樟木制,雕龙花边,上面板芯文字(阳刻,竖排,下同):
  皇清(牌额)
  诰封武翼都尉光玉谢公
  三品淑人端恪林氏
  孝男:建明、建雍 出嗣子林懋、螺生
  孙:陞、蒲、艾、魁 仝奉祀
  卸下神主面板芯,底板左侧墨书——
  生于乾隆庚午x月x日x时(具体月、日、时此略,下同——笔者)
  故父讳石字光玉行五
  右下侧另镶有一块红色贴板,上书——
  皇清(牌额)
  显妣待赠慈惠谢母林氏神主
  孝男:自西(建明)、自东(建雍)、
  出嗣:南(林懋)、自北(螺生)
  孙:蒲、艾仝奉祀
  二世祖谢建雍神主牌也是雕龙花边,上刻——
  皇清(牌额)
  诰授武功将军建雍谢公神主
  出嗣子:蒲
  孝男:陞源、艾、陞魁
  孙:福等仝奉祀
  面板因年久稍有变形,费了好多心思才卸下板芯,但见底板上书——
  生乾隆庚子四十五年x月x日x时
  父讳绍州公武义将军行一
  葬在卒道光辛卯十一年x月x日X时
  (笔者注:神主牌的“绍州”与墓碑上的“绍周”同音。)
  我们终于查证清楚,谢建雍的名讳就叫绍周(绍州),生于乾隆四十五年,即公元1780年,卒于道光十一年,即公元1831年。其父谢光玉生于乾隆十五年,即公元1750年(卒年无记载)。谢光玉30岁时生下建雍。谢建雍仅享寿51岁。从墓碑文字内容看,可能是他死后二年(道光十三年,即公元1833年),骨骸由其子孙迁回故乡安葬于现址,与其父亲谢光玉墓相距约1000米之遥。谢光玉、谢建雍父子的坟墓同一年月(道光十三年癸已梅月,即为公元1833年农历四月)修造。从立石的子孙名字看,极大可能是谢建雍之子陞、艾、魁带父亲骨骸回东山安葬,同一时间重修了祖父谢光玉的坟墓,故谢光玉墓碑上刻书:“孙:陞、艾、魁;曾孙:福、寿仝立石”
  从其祖墓碑文与神主牌记载的文字内容,我们看到,谢光玉生有四个儿子:建明、建雍、林懋(出嗣)、螺生(出嗣);谢建雍也生有四个儿子,长子蒲(出嗣)、二子陞源、三子士艾、四子陞魁;并有四孙:康、福、寿、宁(开台四世祖谢庆瑞应是其中之一的名讳)。谢长廷系谢陞源一脉的子孙。现在可以认定,谢长廷是东山铜陵(旧铜山)“武功第”谢氏一脉于清代入徙台湾的后裔,是谢氏开铜七世孙、开台六世孙。
  四、谢氏先祖的事绩
  铜陵顶街“武功第”因谢氏开居铜山的二世祖(开台一世祖)谢建雍被清朝廷诰授为“武功将军”而得名。同时谢建雍的父亲谢光玉(开铜一世祖)也被诰封为“武功将军”(又称“武翼都尉”)。
  谢建雍具体何时入台无从稽考,根据有关史料提供的信息推测,谢建雍大约于清嘉庆年间入伍赴台湾任职。所有方志均查无有关谢建雍入学科考的记载,唯《东山县志》(民国稿本,李猷明纂)记有“谢建雍,任台湾安平等处副总兵”一行文字。据此,谢建雍应是行伍出身,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极大可能是参加铜山营班兵出戍台湾,因立有战功而擢升将官,历任台湾安平(今台南)守备、艋舺(今台北)营水师参将、安平左营游击、澎湖游击、安平水师副总兵等职——
  查《福建通志》、《台湾省通志》、台湾《淡水厅志》等史籍,我们得知:谢建雍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分别先后在福建沿海和澎湖、台湾安平、沪尾(今淡水)、艋舺等地任外委、游击、守备、参将、水师副将等。《淡水厅志》(卷八)有记:嘉庆十三年,淡水厅添设艋舺营沪尾水师守备,“谢建雍,(嘉庆)二十年署”;“道光四年改升艋舺营水师参将”。台湾彰化《鹿港镇志》记:道光二年“八月,谢建雍由守备护理水师左营游击”。《重修台湾省通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版,刘宁颜编)载有:谢建雍,本籍福建,行伍出身,于1829年(道光九年)奉旨接替邵永福担任台湾水师协副将。是年五月,升艋舺营参将。
  另据《清实录·仁宗实录》载:清嘉庆二十二年十月(1817年),时任台湾守备的谢建雍因“拿获洋盗出力”“得旨嘉奖”,嘉庆帝赏戴花翎。《清实录·宣宗实录》也载有:道光六年(1826年),“台湾漳、泉、粤三籍民人械斗”滋蔓……已“升补澎湖游击的谢建雍带兵三百名,(从澎湖)渡台防堵。”此外,东山关帝庙(铜陵武庙)道光十二年所立《重修武庙碑记》上镌有“……安平左营游击谢建雍捐银二十二圆”的文字内容(谢建雍卒于道光十一年,武庙重修在道光八年即有募捐,碑记为重修完工后所立)。
  五、谢氏原籍的调查
  有关谢长廷家族开台始祖东山铜陵“武功第”谢氏的原籍情况,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至今尚无法查明。
  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对东山实行迁界禁海政策,逼迫全岛人民入徙漳州、潮州内地,岛上城居尽毁,文献尽失;康熙十九年(1683年)复界后百姓重返家园“十仅二三”,各姓牒谱所存无几。原传铜钵谢氏曾存一册族谱,经“文革”破“四旧”焚书,今虽多方努力寻找也不见踪影。有关“武功第”谢氏的原籍情况,现仅能从民间口传入手调查,说法有二:
  一说为东山五常堂谢氏由铜钵村开居进入铜陵的衍派。据东山谢氏五常堂新近编印的《铜钵村谢氏五常堂源流》资料言:明嘉靖年间,“海澄县三都石塘村(今厦门市海沧区石塘村)九世祖谢却公和漳浦县赤湖锦湖洋美石九世祖先后迁居诏安县五都铜山铜钵村(今东山县康美镇铜钵村)”,开张五常堂……“清朝初年,(五常堂另有一支)乌山派分迁铜山顶街(今铜陵镇顶街)……”(查锦湖洋美石《谢氏族谱》和海沧石塘《谢氏家乘》(乾隆间石印本)原始资料,东山铜钵五常堂由石塘谢氏九世和洋美石谢氏九世传入开基一说存有诸多疑异,需待进一步查证)。
  另一说为东山铜陵城内北门(铜山古城北门内)谢氏分支一脉于清初东山复界后从内地回迁铜山城外(即今铜陵“城脚”箭场,属顶街社区),开居“武功第”。据田野口碑所载:北门谢氏为明代铜山守御千户所驻城官兵谢氏后裔。查东山方志:原铜山百姓在明一代世袭军籍,多为驻防铜山城的莆仙(今莆田、仙游)籍官兵的后代。
  以上二种有关“武功第”谢氏原籍的说法至今均找不到任何原始确切的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可以证实,容待后考。
  (2008年8月改定)
  郑成功复台与东山北极殿
  ——《歌颂郑成功复台的
  两则重要史料》节选
  王忠孝,宁长儒,号愧两,惠安沙格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二十三日生(阴历,下同),清康熙五年(1666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于台湾。崇祯元年(1628年)成进士,初授户部主事,隆武立,授光禄寺少卿,后擢为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与郑成功共事隆武帝。顺治三年(1646)清兵入闽,隆武亡后与成功合谋抗清,忠孝鸠众5000余人于惠安、莆田一带举兵抗清,失败后于顺治五年(1648)入厦依附郑成功。顺治十年(1650年),永历帝敕授忠孝为兵部右侍郎。康熙二年(1663年)清兵克金厦,忠孝先避居铜山(今东山县),康熙三年郑经招忠孝同往台湾,于三月初十日开洋,泊澎湖一月,四月初十日抵东宁,于康熙五年卒于台湾,享寿74岁。遗有《惠安王忠孝全集》十二卷(手抄本),该集保存有许多关于郑成功抗清和复台的重要史料,其中忠孝渡台后所写的《东宁上帝序》,是歌颂郑成功驱荷复台伟大业绩与记载台湾北极殿和东山北极殿香缘关系的重要史料,现转录如下:
  《东宁上帝序》——
  孔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乎矣。又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盖先王以神道设教,事涉玄幻,义则昭著。是故惠迪吉,从逆凶,福善祸淫之理,应若桴鼓,则务民义者,乃所以敬鬼神,是则设教者意也,岂世俗徼福之见哉。
  东宁僻处海东,向为红夷所据,土夷杂处,散地华人莫肯措止矣,间有至者,多荷锄逐什一之利,衣冠之侣未闻也。
  赐姓抚兹土,华人遂接踵而来,安平东宁,所见所闻,无非华者,人为中国之人,土则为中国之土,风气且因之而转矣。是以向者地屡震,而今宁谧;向者春无雨,而今沾濡。天心之明,示人以意也,而况于神乎。
  迩者总戎林君,提兵入内地,舟泊铜陵,见荒庙中有真武尊像在焉,遂奉以东。其同事黄君者,铜人也,曰:此吾里夙所敬者,神与人若相巧然,遂有建庙之募,属余为之引。余从不能作募,言以自家力不能舍,未有劝人舍者,独以东宁庙宇绝稀,偶有庄严显设,殊足起人敬畏,则此举亦创见也。
  语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旦晚鼎构一新,凡莅土者,与夫协建者,骏奔者,洋洋如在上,在左右焉,而又绎不可度,矧可射之旨,敦务义之实修,尊尊长之风,将见神人允洽,民物安阜,宁翳东土磐石,乎式廓旧疆,兴复始基之矣。于是为引。
  《东宁上帝序》首先指出了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及荷据时期台湾的基本状况。其次,歌颂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及郑氏对台湾的开发。再次,指出郑氏在台湾推广中华文化,移风易俗。郑成功光复台湾后,随着大量军队和移民的渡台,中华文化中的通俗文化和民间信仰首先在台湾传播开来。移民不但带去了风俗习惯等大陆民俗文化,也带去了大陆的民间信仰,在台湾盖起一批寺庙。郑氏时期在安平地区就先后建起土地庙、天后宫、慈济宫、关帝庙、龙山寺、灵祐宫等30多处庙宇,崇祀土地公、妈祖、保生大帝、关公、观音等民间信仰的神祗。特别是郑氏抱有抗清复明的宗旨,对明朝的保护神玄天上帝尤其崇祀,先后在台南盖起灵祐宫(小上帝庙)、北极殿(大上帝庙)等数座上帝庙,王忠孝特为其作《东宁上帝序》。《台湾县志》载:“郑氏踞台,因多建真武庙,以为此邦之镇云”。因此中华文化,首先随着民间风俗和民间信仰而在台湾传播开来。
  此外,《东宁上帝序》为郑氏在台湾特别崇祀的台南玄天上帝庙的建立年代及建立的过程,留下了珍贵的记载,可补充台湾府县志记载的不详,并可纠正其他有关文献记载的错误。如蒋毓英的第一部《台湾府志》载:“上帝庙在府治东安坊,伪时建,祀北极大帝,内有明宁靖王楷书匾额:威灵赫奕四字”。高拱乾:《台湾府志》记:“上帝庙一在府治东安坊,最为久远,郡守蒋毓英捐俸重修,庙宇焕然”。二书均未记建庙的具体年代。范咸:《台湾府志》载:“元帝庙,即真武庙,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蒋毓英修,高耸甲于他庙。一在镇北坊,总镇张玉麟渡台遭风,梦神披发跣足自樯而降,风恬抵岸,因重新之,后为知府蒋毓英祠。”又《附考》记:“元帝庙在东安坊者,称大上帝庙,郑氏所建,康熙年间重修。在镇北坊者称小上帝庙,郑氏所建,康熙三十七年重修”。直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大上帝庙四条街桐(铜?)山营公众合约》碑仍记:“本庙之建,不知始自何时”?但1971年6月出版的《台湾省通志》却明确记载北极殿、灵祐宫均建于永历二十五年,即康熙十年(1671年),70年代发表的其他论文亦多沿此说,记康熙十年建。但根据王忠孝《东宁上帝序》,可证实上述记载都是错误的。忠孝系于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渡台,康熙五年(1666年)四月去世,而上帝庙系忠孝到台后才开始兴建的,并为之作序。“迩者,……遂有建庙之募,属余为之引”。故建庙时间肯定在康熙三年四月之后,康熙五年四月之前,即在康熙四年(1665年)前后建成,《台湾省通志》等书记载康熙十年建,显误。
  台南上帝庙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所立《大上帝庙桐(铜?)山营四条街公众合约》碑内记:“询诸父老,或云有桐[铜]山人携带神袋到此灵感,里众乃为建庙;或云明裔朱氏名懋收来其地祀神灵感,里众乃以其地建庙,兼塑其像于西廊。二说未知孰是?”但《东宁上帝序》对此已做了明确回答:“迩者,总戎林君,提兵入内地,舟泊铜陵,见荒庙中有真武尊像在焉,遂奉以东。其同事黄君者,铜人也,曰:“此吾里夙所敬者,神与人若相巧然,遂有建庙之募,属余为之引。余从不能作募,言以自家力不能舍,未有劝人舍者。独以东宁庙宇绝稀,偶有尊严显设,殊足起人敬畏,则此举亦创见也。”可见系郑氏军官林某及其部属铜人黄某到铜山铜陵(今东山县铜陵镇),从迁海后已荒芜的东山上帝庙中,将上帝神像接奉到台南镇北坊建庙崇祀,即今台南市民族路208巷31号的开基灵祐官(小上帝庙),郑氏政权见玄天上帝系明朝的保护神,旋于东安坊建北极殿(大上帝庙)崇祀(今台南市民权路89号)。《序》中所言总戎林君,应系指郑氏镇将林陞,他于康熙四年负贵镇守澎湖等岛屿,时常到沿海铜山等处侦察,经部属铜人黄某介绍上帝的灵验,遂有将上帝神像移祀台南之举动。查铜陵大庙头,明成化四年(1468年),由总兵黄廷标倡建北极殿,祀玄天上帝。林陞即将此庙的上帝神像移祀台湾。可见,台南的上帝庙并非由铜山民众携神袋来台崇祀,亦与明裔朱氏无关。
  大小上帝庙建立后,历经多次重修,小上帝庙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经总镇张玉麟重修。大上帝庙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经知府蒋毓英重修,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里众重建,雍正八年(1730年)知县唐孝本勘断庙左旷地一所起盖店屋20间,将年纳地税银供该庙香灯费之用。咸丰四年(1854年)、同治二年(1863年)、1927年、1947年、1960年又经多次重修,崇祀不衰。
  现存大上帝庙中的“威灵赫奕”匾,系明永历二十三年(康熙八年,1669年)由宁靖王朱述桂所题,乃台南市最古最具历史价值的匾额。另有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陈璸所题“辰居星拱”匾。小上帝庙存有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贵州陈炳极所书“赫声濯灵”匾,另有总理职员詹廷贵之“天枢北极”匾。不但郑氏时期对上帝十分崇祀,以后历代亦崇祀不衰。不但台南市建有多个上帝庙,全台湾各地亦纷纷建庙崇祀。据统计:1918年全台湾有172座上帝庙,1930年有197座,1960年有267座,1966年有270座,1975年有375座,1981年有397座,庙宇数目不断增加,至今崇祀不衰。
  一庙连结两岸情
  ——铜钵净山院与台湾“玉二妈”庙
  林长华
  一个地方的出名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它的独特魅力。沐浴着深秋的金风,笔者慕名来到与台湾隔海相望,被视为海内外新闻热点的福建省东山岛“寡妇村”采访。
  “寡妇村”本名“铜钵村”,1950年5月蒋军残部败退台湾时,大肆抓丁扩充兵源。5月10日凌晨,蒋军以清点常住户口为名,把只有200来户的铜钵村青壮男子全部集中在村里的祠堂前,把147名“适龄”壮丁强行推上开往台湾的军舰。从此,失去了丈夫的91名已婚妇女,便步入了夜夜守活寡、天天盼亲归、人人负载家庭重担的痛苦而漫长的生涯,这种日子一直沿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寡妇村”因此而得名。国产故事片《寡妇村》和电视连续剧《台湾海峡》许多素材便采撷于此。
  “寡妇村”是个海内外新闻热点,也是个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兼备的旅游热土。那如诗如画的海滨风光,奇特有趣的风土人情,悲欢离合的家庭故事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笔者到此采风时,得知村子南面有座独特的妈祖庙,还有着一段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此庙的渊源关系。这段故事深深吸引着我。
  登上“寡妇村”后面的山坡,一座树木簇拥,面朝台湾海峡的妈祖庙便出现在我的眼前。庙的左前方有个造型雅致的凉亭,名为“苏亭”。在亭中小憩,一边品尝闽南功夫茶,一边纵览南国海滨景色,心中自然舒畅:海面舟帆片片,海鸥点点,碧波粼粼;四周山青林翠,花香鸟语,风清景幽。而奇特的庙联将这种舒心怡神的风光一笔写尽:“净山山,山青境秀;铜海海,海晏河清”。原来,“净山”乃此地之名,故这座独特的妈祖庙称作“净山名院”。
  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净山名院”始建于明万历已卯年间(1589年),她在历史上就曾是海峡两岸的纽带,和各地星罗棋布的妈祖庙大有不同。这里奉祀的妈祖是“柔懿夫人”,不是其他妈祖庙供奉的是航海保护神林默娘。其他寺庙供奉的妈祖神像只一尊,而净山名院却有“大妈”、“二妈”两尊。
  在缭绕的香烟中,笔者拜谒了柔懿夫人那慈祥而端庄的仪容,聆听了当地历史老人讲述“大妈”、“二妈”的动人民间传说:被尊称为“柔懿夫人”是1300多年前“开漳(州)圣王”陈元光(河南固始人)的女儿陈怀玉。陈怀玉17岁那年,闽南地区蛮獠啸乱,百姓深受其害。其时,年少即文武双全的陈怀玉跟随父王陈元光奉朝命从中原带兵南下入闽平乱。所以,净山寺院有一副楹联题赞她:“柔质秉军机而称烈女;懿躬参将略以佐严亲”。据传,有一次,她在围歼来敌的战斗中,闯入敌阵,连斩几员敌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以身殉国。后来,陈怀玉被敕封为“柔懿夫人”。为褒扬她奋力参战,捍守海疆的精神,人们便给她“淑女元勋”、“懿德怀柔”等荣誉称号,并尊称她为“妈祖”加以神化。至今,来到“净山名院”,仍可看到“淑女元勋”、“懿德怀柔”的镏金匾额,有诗赞:“大妈二妈柔懿魂,助父开漳殉青春。成功征台随舰去,神女荣归得元勋。”
  史载,郑成功当年曾在东山岛铜钵村村前的海面操练水师,并于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农历三月十二日率军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浩浩荡荡挺进台湾,驱杀荷兰侵略者。当时,东山岛铜钵村有数十名青年渔民驾船,自愿跟随郑成功军队出征。启航前,父老乡亲把净山名院的“妈祖”雕像奉上战船,以保佑出征凯旋。子弟兵出征后,铜钵村的净山名院便成了有庙无神。“神去庙空,如何是好?”乡亲们商量后,决定请艺匠又雕塑了一尊女神,祈祷女神庇佑将士凯旋。说来巧合,这种善心动机竟出现奇迹,当他们在海上与荷夷战船交锋时,荷夷放的火炮要么不响,要么失准。于是“国姓爷”郑成功军队所向披靡,收复了台湾,铜钵村的数十名子弟兵在枪林弹雨中也无一伤亡。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铜钵村的子弟兵有的定居台湾开发宝岛,有的奉送“妈祖”雕像回村。这一来一庙便有两神了。人们一时不知如何称呼这两尊神像?后经商议,认为两尊女神均有抗御外侮、收回国土的“神功”,这种神功实际上是一种激励人们反侵略的精神支柱。于是,她们被并列供奉,以便让子孙后代永记这段不平凡的史话。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称最早雕刻的那一尊为“大妈”,而后一尊则称为“二妈”。
  在台湾,人们不忘“柔懿夫人”在抗御外侮、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先后建造了13座“玉二妈庙”、“玉二圣母庙”供奉柔懿夫人,拥有众多信众。经过数十年的调查考证,台湾信众寻根溯源终于明确东山岛铜钵妈祖庙是台湾所有玉二妈庙的香缘祖庙。在台湾同胞心目中,柔懿夫人具有可与航海保护神林默娘妈祖平起平坐之“第二圣母”的尊称。2007年元旦,来自台北、高雄两地的台湾“玉二妈庙”信众十多人来到东山岛,参加祖庙酬恩醮教活动,并向祖庙奉送一对象征人神情缘如钟常鸣、如鼓常响的特制“钟鼓”。跟团随访的有曾执导过故事片《星星知我心》和电视连续剧《厦门新娘》的导演、现任台湾电影协会会长的林福地先生,他特意用纪录片形式拍摄了这次到东山岛寻找祖庙之行,“希望让更多的台湾人了解‘第二圣母’”。2007年,“玉二妈”信仰被确定为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申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座妈祖庙,两岸同胞情。自从1950年那场兵灾之后,在半个多世纪里,逢年过节,铜钵村的“活寡妇”们都习惯带上供品,来到净山名院,祈祷亲人早日团圆,祖国早日统一。多少年来,许许多多的爱国志士慕名至此朝觐,祈望一庙两神的净山名院,在实现一国两制中再显“神功”!
  花卉寄寓思乡情
  ——东山籍台湾著名画家陈洪甄重访小记
  林长华
  由福建省东山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体局联合主办的“陈洪甄画展”,2007年6月下旬在风光秀丽的东山岛举行。展出台湾著名画家陈洪甄从艺70年来的精品画50幅。画展之前,陈洪甄的弟弟陈锣先生送我两本陈洪甄先生在台湾出版的作品集《陈洪甄画选》和《陈洪甄回忆录》。我开卷一阅,里面有不少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题材国画。陈洪甄是我20年前就采访过的台湾著名老画家之一,欣阅这两本来自海峡彼岸的作品集,我尤感亲切,并重新唤起我对陈洪甄画家的忆念。
  今年85岁高龄,蜚声海内外的陈洪甄先生是福建东山岛人。在台湾数十年间,他拥有台湾中华教育部美育委员、台湾美展审查委员、世界艺术家联合会名誉会长和艺术顾问等好多显赫的头衔。他擅长国画、版画、一笔画、水墨画、文字造型画等,作品多次被选赴国际性展览,荣获过好多大奖,有上百幅佳作被日本、南朝鲜、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数十个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团体收藏。海峡彼岸,有“陈氏之作品风格,开创了台湾画坛新局面”之评价,可见其画技水平不同凡响。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东山岛是个只长风沙不长草的地方,上朔近百年间,被“风妖沙虎”吞噬了13个自然村、1000多座民房,埋没了2万多亩农田。生于斯长于斯的陈洪甄先生倍加珍爱花卉,重视以种花养卉来美化生活、陶冶性情。同时把花卉的生命延长在他的笔下。1988年元月(农历丁卯年腊月),他回到故乡福建省东山岛探亲谒祖,我慕名前往采访,他拿出一幅刻有兰花的版画,兴奋地对我说:“没想到阔别数十年后,居然还能从故居找到我少年时创作的兰花作品,我要把它带回台湾给儿孙们留念……”原来,陈洪甄先生青少年时代就对兰花情有独钟,这次回家,他侄儿向他求画,他画的也是一幅题为《王者香》的兰花图。我当场看他作画,只见他在画桌上展平宣纸,调匀墨汁,挥舞几下画笔,一丛姿态潇洒,迎风舒展的兰花便跃然纸面。笔者接触过不少画家,他们都有兰花难画的同感,因为画兰笔笔精要,不可多也不可少,讲究的是笔不连意连,在若有若无之中见劲骨。然而,陈洪甄先生画兰花却运笔那么娴熟,那么神似,可见他对兰花有较深了解。聊谈起来,果然如是,他在谈到自己对兰花的印象时说:“如果说牡丹是以艳丽多娇为胜,那么兰花就是以清幽素雅著称了。然而,牡丹取悦于人的是花,兰花则花、叶、香无不惹人喜爱……”陈洪甄先生的一席话可谓对兰花见解精辟。
  陈洪甄先生用一笔画创作的花卉图是他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在海内外画界广受赞美。他在创作一笔画花卉时,一气呵成,其速度之快、比例之当、画面之美令人叹为观止,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72年,陈洪甄先生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当时香港“中国艺术院”院长曼石先生看了他的一笔画花卉图后,留言写道:“其作品新颖别开生面,另创新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则题赞:“悦目赏心,诚可谓琳琅满壁,美不胜收。”陈立夫先生生前还题词:“文以载道,艺以弘德”赠赞陈洪甄先生(见图)。在一顶顶桂冠、一声声赞语面前,陈洪甄先生没有居功恃傲,而是精益求精,刻意求新。为达到雅俗共赏,吸引更多的花卉和国画爱好者,陈洪甄先生创作花卉图时,有时会别出心裁地在笔头蘸两种颜色,如红、蓝色,起笔时下面的红色表现较多,逐渐双色合为紫色体现,最后以上面的蓝色收笔,这种新创意显现出颜色变化在花卉表现上的又一奇趣美。
  以花卉寄情托意,表明自己爱国思乡的心迹,是陈洪甄先生的又一从艺习惯。他多次参加在祖国大陆举办的画展,其中充溢花卉之芳香,花卉之秀色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创作来源于生活”,为了画好花卉,陈洪甄先生经常深入到大自然、生活中去观察花卉的一枝一叶,禽鸟的一举一动,去对景写生以掌握其生长规律与微妙变化。这一切,使他把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夫融入到新的图式与新的精神表现之中,形成了花鸟画鲜明的艺术特点与个人风格。故而他的花卉画鲜活生动,有着雅中有俗、俗中有雅的灵气和趣味。可谓不求个性而个性卓著、不图创新而新意盎然。1994年,他捐赠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41幅佳作中,特意挑选了《梅花》、《荷叶》、《梅雀图》、《莲塘清趣》、《添薪搜落叶》等近一半花卉题材画作。近日,我在欣赏《陈洪甄画选》、《陈洪甄回忆录》两本画册时发现,其中的花卉画精品更是不少,如《荷》、《瓶花》、《松崖图》、《螃蟹兰》、《牡丹花》、《莲塘图》、《莲花图》、《梅花图》、《高风亮节》、《花下渔舟》,等等。
  常言道: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晚年的陈洪甄先生备加关心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关心海峡两岸的文艺交流。他的那颗不老的心一直牵念故乡的一花一卉,偌多花卉画无不透射出“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情便是家乡的不了情结。他多次在与大陆的弟弟陈锣通电话中,用他无改的乡音殷切提到:“争取在90岁寿诞时,回大陆老家再举办一个大型个人画展,并把自己从艺的经验体会传授给画友”。笔墨留香美,花卉寄情思。爱好花卉盆景的陈洪甄先生晚年惜时如宝,不遗余力地用生花妙笔寄托乡思,他创作的《归渔图》、《飞鸟恋旧林,人老思故乡》等画作,无不流露出他拳拳爱国志,殷殷思乡情。行文至此,笔者忽然想起乔羽填词的一首名曲《最美不过夕阳红》,用来赞扬陈洪甄先生晚年的生活和创作,想必还是恰当的:“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阵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台胞陈春长先生忆谈录
  文时伟
  (一)
  1927年,我出生于台湾彰化县鹿港镇,是汉族人。鹿港,是清代闽南对台往来的主要港口之一。但我祖籍在泉州林边。林边,距泉州市约10多公里。
  抗战胜利,台湾光复。1946年5月,台湾当地政府说要招公务员、需先学国语(因日据时期实行日化教育,台湾百姓被强迫讲日本话),我报了名,被送到高雄凤山原日本人遗弃的兵营训练,入兵营即发兵服、剃光头,进行军事集训。当年11月份,我被编入国民党第70军,来大陆前,经整编为70师139旅278团1营9连,坐船渡过海峡到上海,又坐火车转到徐州,在徐州住近一个月,又开到山东打仗。在山东的单县、锦乡、自宁(州)等地与人民解放军打仗,多是跟地方部队打,有时也跟正规军打。期间,我由原一等兵转上等兵。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即徐州大会战),我所在部队属黄维兵团,仗打败了,我被解放军俘虏,编入解放军三野第13纵队(即现31军)93师278团1营2连。起初当副班长,后来代理排长。
  1950年,解放军部队准备打台湾。我当时已随部队南下福建驻福州,系叶飞指挥的第10兵团。总部有令,三野准备解放台湾,因为需要,凡三野、四野部队中的台籍士兵都调到三野在上海设立的“台训队”。我所在部队在福州,台籍士兵集中后组成的“台训队”在福州待命,因为拟解放打台湾的部队需要南下到福建集结。不久,“台训队”编入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即福建军区军政大学),并招收闽南籍士兵和地方青年当学员、培养干部拟在台湾解放后当台湾干部。
  朝鲜战争爆发,解放台湾的事搁了下来,我们几千名军政大学学员(均为闽南籍或台湾籍),随校名改变均变为“第十四步兵学校”学兵。
  当时台籍士兵与闽南籍士兵一起训练,台籍士兵多为参加过战斗的老兵,新招收的闽南籍士兵多是当学兵,我那时当“班长”,而教官多是北方人。
  1953年初,我从“十四步校”转业到地方,先到福建省农林厅水产局当人事科办事员,两个月后要求转到厦门水产分公司(因为我国语学不了多少,福州话又不会讲,在福州工作诸多不方便),也是做人事工作,当干事。同年7月上旬转到东山县工作。当时公路交通不便,我是从漳浦下寨坐船进入东山岛的。我被安排在东山水产收购站工作,住铜陵,任流动组组长,负责到古雷和冬古、宫前、澳角(我县二区)收购鱼货。
  没隔几天,东山岛战役发生——
  7月15日下午我到亲营收购鱼货,当时渔汛很好,渔民讨来的鱼很多,我带500万旧币(相当后来人民币500元)不够鱼货款,当晚住在亲营。隔天清早(即7月16日)枪炮声就打响了。亲营当时驻有解放军部队一个排,由一个姓张的副连长带着。我向张副连长借用电话打到城关水产收购站找站长陈铁峰,陈站长说“打仗了,银行都关门,哪里去拿钱”。当时地方干部政府均配给武器,我穿军便装,带着驳壳枪,听说是国民党来反攻,我要求张副连长让我参战,张说不行,你们地方干部没有任务。
  东山岛战役很快就结束,国民党军队吃了大败仗,我跟东山岛军民一起欢呼这场保卫战的胜利。
  (二)
  我在台湾的父亲在我青年时没来大陆之前就去世了,母亲于1982年72岁亡故。现台湾省有四个弟弟(另一个妹妹已亡故)。姑姨舅妗亲人很多,我二弟三弟现在基隆,四弟五弟在台北,鹿港老家没人住了,1982年母亲去世后遗像是三弟托渔船寄过来的。
  自来大陆后我一直思想家乡、思想台湾亲人,年轻时这种情感万为强烈,一直想回去。由于两岸隔断,我一直没法跟家里取得联系。1962年我在西埔水产商店工作,通过老詹(南靖人,在东山工作,其岳父在台湾)写信寄新加坡转台湾我母亲收,(母亲收到我的信和照片),这事被组织上知道,挨了批,幸好当时任县海防部长的王治国说算了不要查,不然我可得挨整。后我不敢再给家里写信了。
  直至我到对台办工作,接触了很多台湾渔民,才又想给家里联系。70年代末,一帮台湾乡亲来东山,我和他们一起到南门沙滩上,对海遥祭……
  1981年,澎湖“徐谦和”号渔船来靠东山,我才又偷偷写了一封信托船老板带去台湾,问候台湾的亲人。
  1982年母亲在台湾去世,三弟通过台湾渔船托信来并带来母亲遗像,我把母亲遗像挂在家中的公妈龛上年年祭拜。
  我又调过几个单位,至1977年才调到对台办工作,任接待站副站长,李福章同志任站长。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前三个月间,我去省委党校学习,回来后,我被安排当对台办副主任,郑和根同志任主任。
  1985年,县台联成立,我调任县台联首届会长,1983年5月,我56岁那年离休,组织上曾想留我再干几年,我不想。
  1991年10月30日,我带我妻子(漳州籍)回台湾原籍定居。妻子在台湾住不习惯,1997年我和妻子又迁回东山定居。我现在有2个儿子1个女儿、2个内孙、1个外孙女。大儿子在港务局工作,二儿子在电力公司工作,女儿在东发公司工作,家庭自在美满。
  东山与台湾史料二则
  (一)1950年东山县投考国民党陆军官校去台人员情况
  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间,国民党军队在东山县撤退之前,陆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官胡琏派军长杨维翰到东山县,以“福建省军事政治学校”名誉招生,其对象为18—26岁,学历为初中以上程度,结果其招考271人,其中东山县同学比例占70%,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占30。当年到达台湾新竹县新埔乡报到后,才知道学校名称已改为“陆军第十二兵团怒潮军事政治学校”,纯属军人。由于政治种种因素,学校又迁移金门水头,接受为期一年军事教育,孰料近将毕业之际,奉台湾“国防部”命令,为因应政府实施军队国家化,各兵团不得私办学校。四十年(1951年)三月遂将该校二期同学改编为“陆军官校教导第二营”,担任示范部队。斯时校长罗友伦(中将),为鼓励同等投考三军官校,将欲升学同学编成一个班,每天派学校教官上课,课程内容以投考三军官校普通学科为主,经一、二年进修后,同学们陆续考取三军官校。现谨就本县同等陆续考取陆军官校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十二期共计29人,兹将各期名单摘录为下:
  二十四期:前何乡——何有水(在金门怒潮学校报考)。
  二十五期:前何乡——何秋文、何成贤
  樟塘乡——张文喜、张瑞茂
  古港乡——张隆茂、张尧发
  梧龙乡——林成发
  岱南乡——林五全
  西埔乡——涂碧坤
  北山乡——林尚勇
  县城——朱联番
  二十六期:县城——刘荣璋、陈民生、周立方、曾百福、刘庆忠、陈永康
  前何乡——何耀魁、何宜瑞、何加福
  山后乡——朱师鲁
  黄山乡——林其祥
  南埔乡——谢保明
  康美乡——林坤福
  城安乡——余荣保
  探石乡——方西木
  二十七期:黄山乡——林国进(四年制具有学士学位)
  三十二期:县城——张福照(四年制具有学士学位)
  陆军官校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期招考同学的对象,均民国三十八(1949年)、三十九年(1950年)后大陆各省随政府迁台的流亡学生及在军中知识青年为主,接受二年的军事政治教育,毕业后授予专科学历。除中途因体能因素提早退伍外,其余同学都靠自己在军中努力工作,均官拜中校以上阶级,最高晋升至少将、中将,现已全部退伍。据统计:大陆各省考取陆军官校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期中,以县为单位计算,本县列为最多人数。
  (二)台北市福建东山县同乡会历届理监事暨职员名录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第八届 第九届 第十届
   理事长 沈应松 沈应松 谢祖仁 沈应松 谢祖仁 林革新 何炳武 何炳武 林向瑞 林文斗
  理事长
  副理事长 黄添隆 陈锦兴
  常务理事 谢祖仁 谢祖仁 林杰英 林文斗 林革新 曾荣文 曾荣文 曾荣文 王守坤 王坤宇
  常务理事 朱廷光 朱英其 张奇鸣 谢祖仁 张奇鸣 林文斗 林福池 郑武吉 王坤宇 何耀魁
  常务理事 张奇鸣 林杰英 刘进喜 张奇鸣 林杰英 张奇鸣 何耀魁 林文斗 吴荣宏 陈天成
  常务理事 林杰英 张奇鸣 林文斗 刘进喜 谢成桂 张望生 林宝喜 林向瑞 郑武吉 何宜端
  常务理事 曾荣文 林宝喜 刘国清 吴荣宏 何炳武 林阳机
  常务理事 张望生 林泽民 黄添隆 陈锦兴 林杰英
  理事 林成保 朱廷光 张望生 黄添隆 林福池 林福池 刘进喜 林福池 陈天成 刘式庭
  理事 林清池 刘进喜 林国顺 林福池 黄添隆 林杰英 朱秉义 林海南 林阳机 王守坤
  理事 何纯清 林泽民 王立民 林泽民 林向瑞 何火生 林亚顺 林节之 林守勇 林德龙
  理事 王启聪 王立民 林福池 张望生 何火生 陈德明 郑武吉 何火生 林亚顺 林昔荣
  理事 林温尔 杨成龙 吴必胜 陈云星 王立民 林海南 何火生 林清池 张元隆 吴进添
  理事 林泽民 陈俊逸 蔡义誉 曾荣文 陈德明 朱秉义 林海南 林杰英 刘式庭 蔡万华
  理事 陈步云 林温尔 陈德明 林永定 林永新 林永定 林永定 林阳机 廖再扬 张福春
  理事 杨成龙 林清池 陈俊逸 林杰英 林永定 陈天成 吴建光 林泽民 蔡阿较 刘国清
  理事 张望生 张望生 林泽民 陈德明 蔡义誉 林向瑞 林文斗 沈国琪 何耀魁 林法孟
  理事 林阿顺 林亚顺 何火生 林革新 林文斗 刘进喜 朱廷光 林亚顺 曾荣文 蔡阿较
  理事 林泽民 朱廷光 林泽民 何耀魁 林清池 孙剑魂
  理事 刘国清 陈云星 林永新 林宝喜 陈锦兴 范碧珠
  理事 陈云星 刘国清 林杰英 刘国清 林海南 郑武吉
  理事 刘进喜 谢成桂 陈云星 林永新 刘进喜 张元龙
  理事 林温尔 林永新 林节之 刘进喜 林永新 朱加玉
  理事 谢成宽 黄添隆 陈天成 陈云星 林文斗 陈欣汉理事 朱廷光 陈锦兴 谢立新 王守坤 林宝喜 林盛章
  理事 林宝喜 郑武吉 沈国琪 陈天成 黄添隆
  常务监事 林锡丝 林锡丝 林革新 林宝喜 林节之 林节之 张德 王坤宇 刘国清 李美玉
  监事 曾荣文 林国顺 吴庆堂 吴庆堂 孙火炎 林锡丝 张金生 朱清茂 朱加玉 林清池
  监事 何火生 蔡义誉 林成保 谢成桂 林思东 孙火炎 吴阿德 朱加玉 吴进添 沈东元
  监事 林国顺 何火生 林学敏 林思东 沈国琪 林金 何宰 吴进添 林玉隆 孙瑞芳
  监事 林吉发 吴庆常 曾荣文 林节之 陈应乾 朱加玉 林玉隆 林玉隆 朱清茂 孙静夫
  监事 林锡丝 吴荣宏 王坤宇 林进发 张茶发 张木龙
  监事 朱加玉 沈国琪 朱清茂 何宰 林进发 林两家
  总干事 刘进喜 刘进喜 林文斗 林文斗 林文斗 林向瑞 张作兴 陈锦兴 吴荣宏 孙剑魂
  副总干事 张望生 陈德明 陈德明 陈云星 陈云星 陈锦兴 陈云星 吴荣宏 廖再扬 陈欣汉
  副总干事 廖再扬 王守坤 沈才家
  干事 刘碧海
  终身会员
  林肖琛 林集发 林泰兴 林元江 林保本 林瑞成 林锦江 林永宽 林温而 林养塘 林玉春 林松
  林金成 林长发 林松英 林其德 林阿雨 林怡发 林顺隆 林陆金 林成全 林明星 林寄临 林隆坤
  林木才 林成宽 林毓山 林长金 林鸿福 林庆禄 林茂 林树木 林进福 林结存 林毅文 林荣
  陈意国 陈奋飞 陈步云 陈永乾 陈大恋 陈宝全 陈友丁 陈章才 陈江顺 陈龙兴 陈茂生 沈永和
  沈耀宗 沈国庆 沈河明 沈应松 张奇鸣 张谋诚 张作兴 张东山 张东良 吴隆泉 吴庆云 吴才宝
  王文江 王炉喜 陈定邦 陈润治 孙瑞发 孙辉胜 朱廷光 朱乌金 朱乾德 朱家荣 朱仰周 朱永言
  何细摧 何阿棕 何荣福 何重坤 谢祖仁 谢耀浩 谢金治 刘添德 曾荣发 曾义德卢启超 林守敏
  唐进祥 张添 何木通 何炳福 林坤荣 沈国琪 陈雨云 孙天助 黄亚波 郑义祥 孙亚大
  常年会员
  林杰英 林成章 林永龙 林克糠 林炳文 林木成 林守礼 林金安 林永新 林义芳 林成兴 林安加 林肖琛
  林养塘 林长裕 林文斗 林保乾 林革新 林一民 林建中 林荣业 林智士 林守勇 林修仁 林加彬 林挟明
  林向仁 林春生 林香茗 林哲明 林金在 林佛保 林批龙 林为福 林冠宏 林亚顺 林万和 林节之 林永才
  林宝喜 林进南 林友溪 林飞远 林玉登 林进兴 林亚荣 林捷发 林振龙 林国章 林克保 林计武 林福隆
  林天文 林添顺 林清池 林吉祥 林丽续 林其荣 林和顺 林亚茂 林阳机 林毓盛 林福禄 林先赐 林志荣
  林新池 林贞文 林庭光 林坤清 林祖发 林吉发 林成篮 林进修 林枝民 林正弟 林昔荣 林明禄 林阿赤
  林良春 林加福 林鹏辉 林来春 林明坤 林其生 林茂田 林阿顺 林明 林海南 林玉隆 林福隆 林厦门
  林海堂 林炳宽 林武通 林江水 林大坤 林财盛 林保谷 林庆来 林全文 林秋民 林玉成 林泽民 林健全
  林向瑞 林进南 林德兴 林溪泉 林荣士 林达鸿 林显宗 林国进 林宏草 林其祥 林木发 林光德 林阿盛
  林瑞水 陈庆国 陈振武 陈荣光 陈开发 陈大丑 陈建栋 陈锦兴 陈坤和 陈旭霞 陈怀恩 陈子新 陈宝通
  陈应雄 陈朝成 陈成章 陈治发 陈亚五 陈永中 陈瑞坤 陈逸 陈桂皮 陈义勇 陈俊羽 陈士梅 陈福忠
  陈波 陈民生 陈金锁 陈坤 陈和清 陈玉来 陈玉顺 陈水安 陈云星 陈国才 陈玉娟 陈欣汉 陈之敏
  陈德明 陈黄胜妹 陈顺来 陈履新 陈履彪 陈文建 陈阿忠 陈亚摇 陈锦绿 陈庆全 陈金喜 陈亚钦 陈湖
  陈小担 陈木傅 陈月香 陈宗德 沈文龙 沈添顺 沈龙金 沈明国 沈先来 沈汉周 沈秋生 沈明义 沈嘉雄
  沈炎光 沈土金 沈香保 沈安中 沈永嘉 沈大路 沈志胜 沈才家 沈枝荣 沈大林 沈灯光 沈金峰 沈扬
  沈高生 沈东元 沈宇 沈文华 沈振西 沈碧霞 张永光 张荣发 张元龙 张造隆 张金顺 张枝保 张惠盛
  张锡嗣 张永福 张才发 张乃堂 张顺成 张元章 张全明 张耀辉 张保各 张隆昌 张瑞茂 张木龙 张嘉麟
  张金发 张才贵 张孝顺 张伯轮 张世昌 张德 张福照 张福春 张冠群范碧珠 吴德宗 吴添福 吴建桦
  吴建光 吴福保 吴健添 吴南 王 吴岱南 吴瑞麟 吴云森 吴荣宏 吴瑞生 吴定来 吴长金 吴文发 吴裕宝
  吴建福 吴仁福 林 吴雪娇 吴骏杰 吴容萱 吴连福 吴泉才 吴俊平 吴东元 王福隆 王养生 王耀铭 王连茂
  王振元 王生枝 王庆祥 王国梁 王进瑞 王天豪 王福仔 王荣洲 王坤宇 王友福 王宝荣 王守坤 王秦福
  王义益 王顺和 王团 王桂中 王溪元 王维孝 孙筱文 孙文龙 孙火炎 孙明香 孙觉先 孙志坚 孙阿龙
  孙乐天 孙石明 孙安福 孙友隆 孙明德 孙文发 孙瑞芳 孙世发 孙明通 孙明芳 孙长裕 孙剑魂 孙仲良
  孙乐山 孙雄 孙水坤 孙登隆 孙静夫 孙连三 孙振辉 孙元玲 孙兴茂 孙金宝 孙阿都 孙厚陆 孙亚区
  孙保水 孙金喜 孙明珠 孙子重 孙国贤 孙福朝 孙文发 孙游玉专 孙明同 孙扬忠 孙立中 孙一雄 孙俊明
  孙彭月 梅孙成各 孙毓青 孙素霞 孙宝顺 孙加顺 孙天木 朱福贵 朱瑞坤 朱秉义 朱金龙 朱振纲 朱士杰
  朱寿乐 朱成先 朱希资 朱亚春 朱顺国 朱加玉 朱清茂 朱秋 朱启德 朱良才 朱耀西 朱廷举 朱建忠
  朱师鲁 朱世芳 朱朝文 朱绍贤 朱俊哲 朱捷陆 朱天送 朱文谷 朱振东 朱汉 朱仙凤 朱有夫 朱沛夫
  何宜端 何福和 何宰 何石城 何火生 何阿福 何有水 何陶性 何耀魁 何国辉 何秉志 何志贤 何成德
  何锦明 何清溪 何铜金 何保顺 何克家 何番福 何福清 何桂清 何荣文 何软果 何亚福 何祖承 何如珍
  何阿容 何加福 何家源 何炳武 蔡启荣 蔡文同 蔡纯 蔡辉明 蔡义达 蔡阿明 蔡文宗 蔡福文 蔡怡生
  蔡加保 蔡孝忠 蔡万华 蔡福结 蔡保国 蔡义馨 谢受荣 谢原成 谢桂和 谢金发 谢成桂 谢贵顺 谢水顺
  谢添来 谢亚义 谢保明 谢振兴 谢来发 谢县城 谢清发 谢亚梭 谢金文 谢汉祥 谢成宽 谢立新 谢昆谚
  谢俊毅 刘锦松 刘锦忠 刘锦和 刘锦坤 刘文土 刘茂章 刘凤连 刘风炉 刘顺福 刘进喜 刘振芳 刘延硕
  刘亚头 刘明发 刘俊良 刘汝生 刘式庭 刘金孙 刘碧海 刘福永 黄天赐 黄添隆 黄源达 黄上溪 黄忠荣
  黄成祥 黄良壁 黄金华 黄友德 黄锡五 黄国华 黄金生 黄文忠 黄助 廖再扬 廖逸飞 曾广溪 曾佛德
  许保才 许连城 许进成 许福祥 许金顺 许灯照 许金进 杨木溪 杨通 杨介弘 唐玉顺 唐玉山 唐木山
  高保容 郑武吉 郑成发 彭江源 彭欧仔 彭老英 彭乡银 叶乔木 叶耀池 叶寄大 叶志昌 叶荣样 叶辉平
  叶满荣 柳兆庆 徐寿来 周立方 阮进宝 翁家发 翁进贤 欧盈来 欧清波 马椰屯 萧楠华 萧忠 邹国荣
  李保旺 李美玉 石绍仲 薜思源 卢发强 邱碧霞 徐尾妹 庄旺盛
  返居大陆会员
  林国顺 林荣坤 林其荣 林海元 林葛然 林堡啼 陈松隆 沈路春 蔡小玉 黄良荣
  (注:本资料选自台北东山同乡会编印的2002年《东山会讯》,选载时文字略有修改。)
  整理:文时伟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记述了东山岛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史海探幽、关帝文化、东山与台湾关系、铜海吟笺、人物春秋、岁月回眸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