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关帝庙签诗勘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85
颗粒名称: 东山关帝庙签诗勘解
分类号: I207.22
页数: 16
页码: 105-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关帝庙签诗在台湾拥有众多信徒,他们对关帝充满虔诚和信仰。台湾有数百座关帝庙,成为信众们表达诚心和祈求庇护的地方。关帝圣签有一百个签目,每个签目对应一首七言绝句。签目和签诗蕴含着一百个历史典故,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信众们在关帝庙抽到圣签后,常将其视为生活、事业以及精神世界的指南。关帝庙签诗成为关帝文化的灵魂,也成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对关帝庙签诗的正确解读和勘误,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非常重要。铜山关帝庙是签诗的来源,但由于历史和人为原因,签诗可能存在错误和难以理解的地方。为了发挥关帝庙签诗的作用,加强两岸文化联系和促进和平统一,有必要对其中的错误进行修正和解释。
关键词: 关帝庙 签诗 关帝文化

内容

在海峡两岸尤其是台湾,千万关帝信众,对关帝充满无限虔诚和信仰;台湾的数百座关帝庙,数百年来,成为信众们经常拜谒、表达诚心的地方。这些信众,每每到关帝庙里抽圣签,祈求关帝神灵的指点和庇护。可以说,关帝圣签成为弘扬关帝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关帝圣签,有一百个签目;与其相配的,是一百首近体诗即七言绝句。签目与签诗,包含一百个历史典故。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对后人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启示、激励或警戒作用。信徒们在关帝面前求到圣签,往往以之为生活、事业乃至精神世界的指导。关帝庙签诗成了关帝文化的灵魂。这也使关帝庙签诗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正因为如此,关帝庙签诗的正确解读,换句话说,对关帝庙签诗的勘误和其中难点的解读,对正确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台湾众多的关帝庙,都有签诗,它们的来源当然是出自于祖庙即铜山关帝庙。可是由于各种历史的和人为的原因,铜山关帝庙签诗存在不少谬误,同时还有不少难懂的地方。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勘误和正确的诠释,势必会造成诸多的误读、误解,甚至使人不解,从而影响了对关帝文化的传承,影响了两岸的文化交流。为了使关帝庙签诗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之成为联系两岸文化、有利两岸和平统一的工具,很有必要对其中的错误进行修正,对其中的难点进行诠释。
  本文试从勘误和解难两大方面分析问题。
  一、关于勘误
  铜山关帝庙签目和签诗主要有三大错误,即字误、词误和签目误。
  (一)字误
  第二首是《张子房游赤松》,诗句是:“盈虚消息总天时,自此君当百事宜。若问前程归缩地,更须方寸好修为。”其中的第三句“若问前程归缩地”,“归缩”是什么意思?不得而知,因为《现代汉语》里没有这个词语,平时也没有见到这个词。那么,不是“归缩”,是什么词呢?我以为,这里应该是“归宿”的笔误。所谓“归宿”,《现代汉语》的解释是“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按历史典故,西汉初年,张子房(即张良)帮助刘邦打完天下,即向刘邦请求退隐,也就是签诗所说的求“归宿”,就是张子房的最终着落。
  第十七首《石崇被难》的诗句是:“田园价贯好商量,事到公庭彼此伤。纵使机关图得胜,定为后世子孙殃。”这首句“田园价贵好商量”,初看起来好象没错,可是恰恰就出了问题。句中的“价贵”,好像就是“价格昂贵”。可是联系上下文,原诗中却没有“田园价格昂贵”的意思。既然如此,应该是哪个词才对呢?我以为,这里应该是“价贯”方妥。诚然,当今我们使用的是纸币,不知道使用铜钱的古人,却经常用“价贯”一词。其实,古人用钱币做交易,所使用的钱币用绳子串起,每一千钱为一贯,因此古人就常用“价贯”代表钱财,转而代表“价格”。所以我以为应该是“田园价贯好商量”才对。
  第二十九首《司马温公嗟叹》,其诗文是:“祖宗积德几多年,源远流长庆自然。若更操守无倦已,天须还汝旧青毡。”其中第三句是“若更操守无倦己”。可是“无倦己”是什么意思?没意思。其实,这里应该是“已”而不是“己”。因为“已”是“停止”的意思;与“无倦”组成“无倦已”,意思是“不厌倦、不停止”,全句的意思是“如果你更加不厌倦、不停止地坚持操守”,意思就很明了了。联系历史,北宋时期的司马光是古代读书作官者的楷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自善其身。他即使在官场不顺的情况下,仍然自善其身,十几年坚持操守,主持编写《资治通鉴》,最后官复原职。诗中所说的,当指此事。
  第三十二首《周公解梦》,诗云:“劳心汨汨竟何归,疾病兼多是与非。事到头来浑似梦,何如休要用心机。”这首句“用心汨汨竟何归”,“汨汨”是什么意思?毫无疑问,无义。“汨”字,只有和“罗”组合,组成“汨罗”,是水名(在湖南),就是当年屈原投江的那条江。我以为这里应该是“汩汩”,就是水流动的意思。把这句诗的上下文联系起来,就是“你忧愁的心绪,像不停向前流动的水那样,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归?”联系历史,周公是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子,他在周武王死后,面对种种非难、叛乱,坚定不移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平定天下,治理国家。其中,种种愁烦,当然像流水一样永不停止。
  第三十五首《王昭君和番》诗文是:“一江如画对清江,门里团圆事事双。谁料半途分折去,空帏无语对银缸。”我认为,其中的第三句“谁料半途分折去”的“分折”没义,况且也没有这个词,如果强把它组合起来,那就是“分开折断”,更是让人不解。这里应该是“分拆”才对。所谓“分”,就是“分开”;“拆”,就是“拆散”。联系王昭君远程到匈奴和亲,与汉元帝拆散分开,才有意思。
  第三十六首《罗隐求官》,其诗文是:“功名富贵自能为,偶着仙鞭莫问伊。万里鹏程君有分,吴山定伤顶上好钻龟。”诗中第三句“万里鹏程君有份”,初看起来,好象没错,其实还是错。这个“份”应该是“分”。为什么?如果按原诗文,意思是“远大的前程也有你的一份”。这样,就变成许多人都有远大的前程,罗隐是其中之一,这样说,也就与《罗隐求官》的本意不符。而“分”,在诗中的意思是“情分、缘分”。就这首诗,是要安慰鼓励求签者:你将像罗隐一样,“与远大的前程是有缘分的”,这与他人无关。联系历史,罗隐是唐朝末期至五代十国吴国时候的人,他早年胸怀大志,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但是屡试不第。后来吴越王钱鏐发现了他,授了大官给他。这种授官,在当时也仅他一人而已。所以并不是一人一份,而是他有被国王赏识的缘分。
  第四十首《汉光武陷昆阳》诗文是:“新来换得好规模,何用随地步与趋。只听耳边消息到,崎岖历尽见亨衢。”其中的第二句“何用随地步与趋”,“何用”的意思是“何必需要(这样)”;“随地”,即“不拘什么地方”;上下文联系起来,就没有意思。其实,“步与趋”,就是“跟在别人后边”的意思。跟在别人后的只能是人,而不会是“地”。所以,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何用随他步与趋”,意思是“何必要老跟着别人的脚步瞎奔跑”。联系历史,汉光武就是东汉起义军领袖刘秀,他在昆阳与王莽的军队的决战中,坚决果断,奋勇当先杀敌,历尽艰险,终于战胜敌人,取得决战的胜利。这一战,也为他以后建立东汉政权奠定了基础,也正如诗文所写的“崎岖历尽见亨衢”。
  第四十八首《赵五娘寻夫》,诗文是:“登山涉水正天寒,兄弟姻亲那得安。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保汝重欢?”第二句诗文是“兄弟姻亲那得安”。其中的“那”,在《现代汉语》里,是指示代词,即“表示比较远的人或事”。《赵五娘寻夫》出自元代著名戏剧家高明《琵琶记》戏文,情节中赵五娘寻找丈夫,登山涉水,哪里能够得到安宁?为此,我认为这里的“那”,应该是疑问代词的“哪”才对,否则,意义就刚好相反,即“在那里能够得到安宁”。倘若这样,本不能在“哪里”得到安宁,反而变成能够“那个”地方得到安宁了。
  第九十七首《买臣五十富贵》的诗文是:“五十功名心已灰,哪知富贵逼人来。更行好事寸方寸,寿比岗陵位鼎台。”我以为末句“寿比岗陵位鼎台”的“岗陵”应为“冈陵”。因为“冈”和“岗”是有区别的。按《现代汉语》的解释,“冈”的意思是“较低而平的山脊”,如“山冈、景阳冈”。“岗”的意思有三,一是“岗子”,如“黄土岗”;二是“岗子”,如“眉毛脱了,只剩下两道肉岗儿”;三是“岗位”。在《现代汉语》里,有“冈陵”的词条,却没有“岗陵”的词条。为此,原文的“岗陵”应改为“冈陵”。
  (二)词误
  第五十二首《匡衡夜读书》诗文是:“兀自幽居叹寂廖,孤邓掩映度清宵。万金忽报秋光好,活计扁舟渡北朝。”诗中首句“兀坐幽居叹寂廖”,这里的“寂廖”,明显是“寂寥”的笔误。因为太明显,所以就不展开辨析了。
  第五十六首《王枢密奸险》诗文是:“心头理曲强词遮,直欲欺官行路斜。一旦丑行临月镜,身投宪网莫咨蹉。”其中末句“身投宪网莫咨蹉”的“咨蹉”无意义,“咨蹉”的“咨”,《现代汉语》的意思是“跟别人商量”·;“蹉”的意思是“差误”。如果把这两个词合起来,连同前面的“莫”,意思就是“不要跟别人商量失误”,令人莫名其妙。那么,准确的诗文应该是什么?我以为应该是“身投宪网莫咨嗟”才对。所谓“嗟”,《现代汉语》意思就是“叹息”。全句的意思就是“(一旦)自身陷入法网,忙着找人商量、叹息(这已经来不及了)。”这个问题,我想只要联系历史,就更容易理解。王枢密,就是北宋时期的大奸臣王钦若。此君为人奸险,整日里绞尽脑汁,挖空心思陷害别人抬高自己,是当时被称为朝廷“五鬼”之首。此人又极善言辞,正如诗文中说的“心头理曲强词遮”。但就是这样的人,最后被宋仁宗识破,丑行败露,下场可悲。诗文正是借助历史,告戒后人为人不能奸邪,要行正道,否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没好结果。
  第六十首《宋郊兄弟同科》的原诗文是:“羡君兄弟好名声,只管谦伪莫自矜。丹诏槐黄相逼近,巍巍科甲两同登。”第二句“只管谦伪莫自矜”,还有的版本写成“只管谦然莫自矜”。其中的“谦伪”或“谦然”都是错的。这里的“谦伪”,应该是“谦撝”,也叫“撝谦”,是“谦虚”、“谦逊”的意思。《辞海》引《易·谦》云:“无不利,撝谦”(如果谦虚做人,没有什么不利的)。诚然,这是一个相当生僻的词语,但是如果因此而将它写成“谦伪”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第二句整句的意思是:“(做人)要尽可能谦虚,不要倚才仗势又自矜。”联系历史,诗中以北宋时期著名的兄弟两进士即宋郊和宋祁勤奋谦虚,高中进士的历史典故,教育后人,做人要谦虚谨慎,却莫仗势张扬,而诗歌中的“谦撝”,正是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第八十三首《诸葛孔明学道》原诗文是:“随分堂前赴粥坛,何须妄想苦忧煎?主张门户诚难事,百岁安闲得几年?”首句“随分堂前赴粥坛”。这是一个不容易被发现但却是一个重大的错误。错误之处在于其中的“粥坛”。如果用字面的意思,它勉强可以理解为“(放)稀饭的坛”。可是这没有意义。如果给“稀饭的坛”前边放上原文的“赴”,那就是“前往(放)稀饭的坛。”连接前边的诗文,就是“(做人)要随缘分前往(放)稀饭的坛”。这样,意思模糊,不能达意,莫名其妙。那么,正确的词语是什么呢?我以为原诗文是误把“粥饘”写成“粥坛”。如果按这个词语做修改,这诗句“随分堂前赴粥饘”的意思就是“(做人)要随缘分,有稀饭吃就吃稀饭,有干饭吃就吃干饭”,和整个诗文的意思完全吻合。这样改有什么依据呢?有的,首先,是《辞海》有“粥饘”这个词;其二经典著作《礼记·檀弓》上有“饘粥之食”。为此,这样的修改是准确无误的。联系历史典故,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原本“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南阳悠闲种地,“随分堂前”,粗茶淡饭随缘分,可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出山协助刘备开创蜀汉政权,鞠躬尽瘁,这也正好符合诗歌典故的含义。
  第九十二首《高祖治汉民》原诗是:“今年禾谷不如前,物价喧腾倍百年。灾数流行多疫疬,一阳复后始安全。”其中第二句的诗文是“物价喧腾倍百年”。“喧腾”是什么意思?按《现代汉语》的解释,是:“喧闹沸腾”,如:“工地一片喧腾”。联系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物价喧闹沸腾成倍于近百年。”这是什么意思?恐怕谁也说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于误将“喧腾”做“暄腾”。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讲,“喧”指的是“声音大”,即无形的声;“暄”,指的是“物体内部空隙多而松软”,即有形的物。“暄腾”是什么意思?按《现代汉语》的解释,是:“松软而有弹性”,如“馒头蒸得很暄腾”。引申为“(物价)膨胀升腾”。把整个句子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物价飞涨升腾成倍地高于近百年。”
  第九十六首的《山涛见王衍》,现存关帝庙签诗的诗文是“婚姻子息莫嫌迟,但把精神仗佛持。四十年前须报应,功圆行满育馨儿。”如果用现代汉语给这首诗翻译,它的意思是“人生中,婚姻和子息(子女)不要埋怨来得太迟,要把握好精神状态也要依靠神佛来扶持。往昔所行的善事到现在应该会得到报应,功德圆满的人上天一定会让你生下……”按原版文字,这里的文字是“育馨儿”。“育馨儿”是什么?按现代汉语解释,“育”,是“生育”、“养活”、“教育”;“馨”是“散步很远的香气”;“儿”是“儿子”、“儿女”。可是把这三个语素联系起来,就没有意思。
  那么,正确的诗文是什么?我以为“育馨儿”应该是“宁馨儿”。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根据《晋书》(唐·房玄龄著)一书记载:“总角尝造山涛(时任尚书右仆射,即总理全国行政事务的机构的长官),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宁馨儿”一词,就是出自这里。《晋书》这段话的意思是:(王衍)幼年的时候,曾经拜访山涛,山涛(见到如此漂亮的孩子)感慨许久。到王衍离开的时候,山涛目送着王衍的身影说:“是哪一个老女人生下这么一个这样漂亮的孩子!可是将来耽误天下的人,未必不是这样的人啊!”)按《现代汉语词典》对“宁馨儿”的解释:“原意是‘这么样的孩子’,后来用作赞美孩子的话。”由此可见,诗文的正确意思应该是“宁馨儿”,而绝不会是“育馨儿”。
  (三)题误
  铜山关帝庙的签诗第四十三首是《玄德公黄鹤楼赴宴》。可是只要细心查阅相关的著作,便可以知道:“玄德公”就是三国时期蜀国君主刘备(玄德是刘备的字)。在权威著作《三国志》(西晋陈寿著)或《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著)里,根本就没有刘备到黄鹤楼赴宴的事。
  其次,我们知道,所谓“玄德公”刘备到黄鹤楼赴宴,显然指的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冬天,赤壁之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东吴的都督周瑜担心刘备借荆州而占荆州不还,设计备宴请刘备而杀之的事情。而据《词海》载:黄鹤楼建造的时间是吴国的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就是说,这个时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黄鹤楼,既然如此,哪来的到黄鹤楼赴宴?
  那么,为什么签诗的题目有这样的说法?原来,这个签目,采用的是元杂剧的故事,换言之,是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所以,读者在阅读这个签诗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同真实的历史混淆起来。
  第九十一首《赵子龙抱太子》。是“抱”太子,还是“保”太子?很显然,这个签目是出自《三国演义》和元杂剧的相应剧目,一个家户喻晓妇孺皆知的故事。故事说的是蜀国五虎将赵子龙于百万军中保太子刘禅的故事。所以说,这里用“保”,完全符合故事的情节。如果用“抱”,赵子龙的虎气一下子变成妇气,味道全无。因为太明显,我这里就无庸赘笔了。
  第一百首《唐明皇祷告天》。铜山关帝庙签诗第一百首,题目叫做《唐明皇祷告天》,下面的诗文首句是“我本天仙雷雨师”。这“雷雨师”何许人也?据民间传说,就是五代十国后汉朝的皇帝唐明宗。
  唐明宗姓李名嗣源,后唐李克用(唐庄宗)的养子,沙陀(古部落名,也叫沙陀突厥)国人,生于公元865年,926年入主中原洛阳称帝,932病逝。根据《旧五代史》(后晋·刘昀昀著)和《新五代史》(宋·欧阳修等著)《十国世家》记载,唐明宗登极之时,年踰六十,每夕在于宫中焚香祝天曰:“某本胡人,因乱为众所推,愿天早生圣人,为生民主事。”(我本来是少数民族的人,因为战乱被众人所推崇当皇帝。我希望上天早日降生治理国家的圣人,替天下百姓主宰政事)这就是唐明宗的“祷告天”。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唐明皇就没有祷告天吗?不可否认,在古代,任何一个皇帝都有可能祷告天,可是,作为正史,没有唐明皇祷告天的记录,尤其是,唐明皇并不是“雷雨师”。
  因此说,是唐明宗祷告天,而不是唐明皇祷告天。
  二、关于解难
  关帝庙签诗,是古人用近体诗的形式写成的,其中又运用不少典故;也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文字简约、跳跃,还由于平仄关系的需要,以及古代部分词语到今天发生了变化等等,使现代人阅读起来产生诸多难点。因此,如何正确解读铜山关帝庙签诗,历来成为台湾同胞与我们交流的障碍。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加深,双方文化交流的日渐密切,破解铜山关帝庙签诗中的难点,使之方便两岸交流,就显得非常必要。
  本人对铜山关帝庙签诗作了长期研究,有若干心得。今天,把所得公诸于众,以方便大家,也算是对关帝文化的一种虔诚奉献吧。
  我以为,要正确理解关帝庙签诗,就要克服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了解签诗所包含的相关历史知识;二是理解其中的生僻词语。本文注重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破解,并以关帝庙签诗的顺序分首叙述。
  第二首《张子房游赤松》一签,关于张子房游赤松的问题,好些人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去游赤松。之所以不明白,原因就在于越不过“游”字这个坎。以为他帮助刘邦打天下,取得成功,自己封了侯,于是春风得意,就游玩起来。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我们从《史记·留侯世家》可知,原来张良在与刘邦的长期共事中,深知他只能共苦,不能同甘。当年立志反抗和推翻暴秦的张子房,跟随刘邦长期艰苦奋斗,终于推翻了秦王朝,实现了自己伟大的抱负。也就在这时,刘邦,这个当年被人鄙弃的十里亭长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他的老婆,这个曾经跟着刘邦在乡间做农妇的吕后,都非常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尤其害怕比自己更有才干的老臣的挑战,对当年生死与共的老臣疑心重重。在这种情况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张子房他该怎么办呢?“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暴秦这“狡兔”“高鸟”死了,他这只作打猎用的“走狗”,这张射飞鸟用的“良弓”,还有什么作用呢?尤其是亲眼看到昔日的良将能臣一个个被抓被杀,他能保险没事吗?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为先。聪明的张子房当然就选择离开刘邦夫妇。正如他请辞刘邦时说的话:“……我现在希望的是舍弃人间杂事,能跟从赤松先生游历就算了。”因此,所谓的“游赤松”是跟从“赤松先生”游历,而不是到一个叫赤松的地方游玩。由张良功成引退的历史典故,告诉人们,成就事业的人,不能贪恋虚荣,才能保护好自己。
  第三首《小秦王三跳涧》关于“小秦王”的问题。谁是小秦王?一些人因为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够,竟以为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个王,更有人以为是秦始皇的儿子。其实,小秦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据新旧《唐书》的记载,李世民为唐高祖李渊之次子。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此取名世民。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因勤王有功,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617),天下大乱,李世民广交英雄豪杰,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他鼓动父亲李渊在山西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分统左、右两军,并肩作战,于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因为功劳大被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这个时候,他年仅十八岁,因此被称为小秦王。
  第五首《吕蒙正守困》,许多人很关心吕蒙正出身中进士,是在哪一年。我估计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很可能会对号入座联系自己“守困”到底值不值,从而来决定处事的取舍。我查了《宋史·吕蒙正传》,很可惜,传记中只记载他是北宋“太平兴国初年”中的进士。这“初年”具体是哪一年?不得而知。翻遍了诸多历史书籍,都无法查到。最后有幸在新华书店看到了一本《历代状元试卷》,心想吕蒙正曾经是状元,也许这本书中有他的状元卷,这样就可以查出他是哪一年科中的状元。果真,该书有吕蒙正的状元卷,并且署名是太平兴国二年(977)中的丁丑科状元。这中状元的时间,正好是他33岁的时候(吕蒙正是公元944年出生的)。
  第九首《宋太祖陈桥即位》的诗文前两句“望渠消息向长安,常把菱花仔细看。”好多人搞不清楚其中的“望渠”和“菱花”是什么意思。查阅《现代汉语》可知,“望”是个多义词,其中有“远看”的意思,也有“盼望”的意思。而“渠”也是一个多义词,其中有“人工开凿的水道”的意思,也有“途径、门路”的意思。
  最难的是第二句的“菱花”,从字面看,很简单,它可以是一种草本植物,也可以是这种草本植物的花。可是为什么要看这种花?原来,古人以菱花代镜子。根据《辞海》有关“菱花镜”的条目云:“古代以铜为镜,映日则发光影如菱花,因名‘菱花镜’。”又《坤雅·释草》一书云:“旧说,镜谓之菱花,以其面平,光影所成如此。”所以著名诗人庾信有诗云:“日照而壁上菱(花)生。”又一说,古人制作镜子的时候,干脆把它做成菱花的形状。诸种说法,无论哪一种,都是以菱花为镜子,这是毫无疑义的。所以,诗中的“菱花”,无疑是指镜子。
  第十五首《张君瑞忆莺莺》诗文的末句“却调琴瑟向兰房”,“却”,是“可要”的意思;“调琴瑟”是“调”乐器“琴瑟”的弦。这都好理解。但为什么要“向兰房”?就费解了。原来,古人的“兰房”自有其义。据《辞海》解释“兰房”词义云:“熏染兰香的房间,谓优美的居室。”以后就成为“妇女居室的美称”。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宋玉(屈原的学生)《讽赋》云:“女欲置臣,堂上太高,堂下太卑,乃更于兰房之室,止臣其中。”三国时期北魏著名诗人曹植《离友》诗云:“迄魏都兮息兰房,展宴好兮惟乐康。”可见,“兰房”这个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在使用,而且它或为优美的居室,或为妇女居室的美称。
  第二十四首《张骞误入斗牛宫》,签目中的“斗牛宫”是什么意思?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先弄清一个传说故事。这就是有关黄河的源头问题。古人由于交通工具的落后,加上黄河长达近万里,它的源头在哪里,人们无法知晓。于是就想象黄河发源于上天。唐代诗人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我们知道,西汉张骞通西域,路途遥远,艰难险阻不计其数。据说他在西域的时候,萌生了探视黄河源头的想法,就乘坐木筏进入黄河,顺着河水上溯,竟然到达天河。与这个故事相关联的另一个民间故事,是天河之上,有天仙织女。织女住在什么地方?自然就在天上的宫殿之中。那么,这个宫殿又叫什么名字呢?据说就是斗牛宫。所谓的“斗牛宫”,其实就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人们习惯上就称之为“斗牛宿”,也叫“斗牛宫”。题目的意思,就是“张骞无意中闯入(织女居住的)斗牛宫”。
  第三十一首《苏卿负信》签目的“苏卿”指谁?诗文末句“萱堂快乐未渠央”的“萱堂”、“未渠央”是什么意思?关于“苏卿”,大家知道,苏是姓,卿是对古代高级官员的称呼。苏卿,指的就是西汉时期在北海牧羊的苏武。为什么这个“苏卿”一定是苏武呢?关键是签目后面的“负信”。据《史记·苏武传》记载,苏武在匈奴北海牧羊的时候,曾经娶了一个匈奴女子为妻。在苏武回长安时,曾经答应到时一定把她接回长安,可是后来却背信弃义,自食其言,不认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签目所指的就是这个故事。
  至于末句诗文“萱堂快乐未渠央”是意思是什么,关键在“萱堂”和“未渠央”的意思。所谓“萱堂”,《现代汉语》有“萱堂”条,解释是“尊称人的母亲”。为什么别人的母亲会被尊称为“萱堂”呢?根据《诗经·卫风·伯兮》文:“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解释云:“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又因为“谖”同“萱”;谓北堂树萱。后来就把“萱堂”称母亲的居室,进而指母亲。也许有人还会问,那么,古代“父亲”的代用词又是什么呢?古代“父亲”的代用词是“椿”。为什么叫“椿”,原因是古人以为椿树长寿,希望自己父亲长寿的人们就将它作为父亲的代称。《论语季氏》记孔鲤曾经到庭院接受父亲的训示,后人就以“椿庭”指称父亲。这样,把“椿庭”和“萱堂”组合,父母就简称“椿萱”。
  至于“未渠央”的意思,“未渠央”就是“未央”。“渠”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那么,“未央”又是什么意思?“央”是“尽”的意思;“未央”是“不尽”“不停”“无穷无尽”的意思。(汉代长安“未央宫”的“未央”,取的就是这个意思)《诗经·小雅·庭燎》云:“夜如何其?夜未央。”
  第三十五首《王昭君和番》诗文末句“空帏无语对银缸”。“银缸”是什么?有人望文生义,误以为既然“无语对银缸”,恐怕就是无可奈何面对空空的钱袋子。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原来,古人把银灯叫做银缸。为什么古人会把银灯称做银缸呢?梁元帝著《草名诗》有这样的诗句:“金钱买含笑,银缸影梳头。”
  这里的“银缸”就是银灯。
  第五十四首《苏秦刺股》诗文的三四句:“争奈承流风未便,青灯黄卷且勤劳。”这里有好几个难以理解的词语。
  其一是“争奈”,所谓“争”,是“怎么”的意思,这个词常常在诗、词、曲里出现,例如北宋柳咏《八声甘州》就有这样的词句:“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争奈”,就是“无奈”、“无可奈何”。
  其二,是“承流”,所谓“承”,就是“接”,“接”潮流,就是“顶着潮流”,或说“逆流”。
  其三是“青灯黄卷”,“灯”为什么是“青”的?“卷”为什么是“黄”的?原来,“青”是“黑”的意思。可能有人感到奇怪:灯怎么可能是黑的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我们现在不是也还在说“黑灯瞎火”吗?所谓“黑灯”,就是“昏暗的灯光”。那么,“黄卷”呢?“黄卷”就是书籍。因为古人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所以纸张的颜色就发黄,因此也就称书籍为“黄卷”。《新唐书·狄仁杰传》就有这样的诗句:“黄卷中方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古代读书人希望有朝一日中举中进士,需要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万卷书,所以才“青灯黄卷且勤劳”。。第五十九首《邓伯道无儿》诗文末句“香烟未断续螟蛉”,“香烟未断”是什么意思?“香烟”是多义词,一是香焚烧时所生的烟;二是现在人们抽的烟卷;三是“子嗣”。诗句中的意思是第三种。为什么香烟可以作为“子嗣”呢?原来,古代风俗,子孙祭祀祖先的时候,一定要烧香,所以就称传宗接代为接续香烟。我们闽南人习惯上把“接香烟”称之为“接香火”。
  至于“续螟蛉”,“续”是“继续”,这好理解。所谓“螟蛉”,就是养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螟蛉是一种绿色昆虫的幼虫;另有一种叫蜾蠃的寄生蜂。蜾蠃经常捕捉螟蛉存放在自己窝里,然后将自己的卵产在螟蛉的身体里,等到蜾蠃孵化后,就以螟蛉做食物。古代科学落后,科学观察的条件差,古人误以为蜾蠃不产子,只好喂养螟蛉为子,所以就用“螟蛉”为养子的代称。《诗经·小雅·小宛》言:“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第八十五首《姜女寻夫》诗文第三句“移寡就多君得计”。这个诗句从字面上讲本来没有难度,可是联系上下诗句,却觉得对接不上,于是让人感到茫然。我以为这里主要是对“移寡就多”怎么理解的问题。从字面上看,很简单,就是移去少的,将就多的。可是这样解释还是很难让人明白。我以为,所谓“移少”,就是“舍弃可能性小的”;依理,“就多”的“就”就是“将就”“选择”的意思,联系下文的“多”,就是“选择可能性大的”。对思夫心切的“姜女”来说,是在家等待丈夫回来更容易早日见到丈夫呢,还是抓紧时间,亲自前往丈夫的处所更容易早日见到丈夫呢?显然是后者。所以才有下文的“君得计”(你自以为计谋得以实现)。
  2006年3月25日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记述了东山岛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史海探幽、关帝文化、东山与台湾关系、铜海吟笺、人物春秋、岁月回眸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定泗
责任者
张子房
相关人物
张良
相关人物
刘邦
相关人物
司马光
相关人物
何如休
相关人物
屈原
相关人物
罗隐
相关人物
钱鏐
相关人物
刘秀
相关人物
王莽
相关人物
赵五娘
相关人物
诸葛亮
相关人物
刘备
相关人物
宁馨儿
相关人物
房玄龄
相关人物
陈寿
相关人物
周瑜
相关人物
赵子龙
相关人物
刘禅
相关人物
李克用
相关人物
刘昀昀
相关人物
欧阳修
相关人物
张良功
相关人物
李世民
相关人物
王有功
相关人物
李渊
相关人物
李建
相关人物
吕蒙正
相关人物
张君瑞
相关人物
宋玉
相关人物
曹植
相关人物
李白
相关人物
织女
相关人物
星宿
相关人物
张骞
相关人物
苏卿
相关人物
苏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岛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关帝镇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汨罗市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吴山镇
相关地名
昆阳镇
相关地名
黄土岗镇
相关地名
南阳市
相关地名
东吴镇
相关地名
荆州市
相关地名
中原区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
铜山区
相关地名
十里亭镇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长安区
相关地名
日照市
相关地名
天河区
相关地名
北海市
相关地名
未央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