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83
颗粒名称: 关帝文化
分类号: G129
页数: 56
页码: 90-145
摘要: 根据您提供的文章内容,这里可以提取的 80 字摘要如下: 清初,郑成功据守铜山,筹备收复台湾。他与铜山关帝庙有密切联系,曾前往祈求灵签,并抽得签诗《百里奚投秦》。铜山关帝庙的签诗有一百首历史典故,成为关帝文化的灵魂,对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关帝信仰的发源地,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近年来,两岸关帝文化的交流频繁,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搭建了良好平台。 分类号:K878;K899.2
关键词: 铜山关帝庙 关帝文化 两岸文化交流

内容

东山关帝庙若干史事探析
  刘小龙
  民族英雄郑成功与铜山关帝庙
  清初江日升所著《台湾外志》云:明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五月,延平郡王“郑成功自领舟师进铜山”。郑成功率军据守铜山,募兵筹饷,造船练兵,修建水寨、城堡,抗击清军与荷兰强寇,而后筹划收复台湾。现今东山岛上犹存有郑成功龙潭山“云坞”住所、水寨大山水操台、仙峤纪言碑、大澳万军井、船坞、康美木杨城、八尺门抗清城堡等文物史迹;同时也传下一段郑成功与铜山关帝庙的因缘史话。
  据民间所传,郑成功住在东山时,听他帐下的中书舍人陈骏音(铜山人,南明抗清名士)等说铜山武庙关帝圣灵显赫,远近皆崇,便选个吉时,斋沐更服,一早带着几个亲信,从龙潭山“云坞”住所徒步来到铜山武庙朝谒进香并祈求灵签,以卜抗清扶明大业前程。忠诚赤子,心与神通。三对筊杯落地,抽得第九十九首上上签《百里奚投秦》,签诗云:
  贵人遭遇水云乡,冷淡交情滋味长;
  黄阁开时延故客,骅骝应得聚康庄。
  关帝出示的签意示明:郑成功时下有“贵人遭遇”,所以驻铜山期间得桂王从广西来旨赐封为“延平郡王”;不久退离大陆,据守沿海诸岛“水云乡”,最后如“鸿鹄乘风,众随水中”,复台垦台,“得聚康庄”。大业鸿图、行为因果,关帝皆为之点破,郑成功心里自明几分,故后来力排众议,决意率师东征,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开垦宝岛,此一彪炳史册的义行壮举是依东山关帝神示而行。
  然关帝签诗中藏玄机,并非世俗当即能解。东山关帝庙灵签总共一百首,郑成功所得为第九十九首,虽为“上上”,却是吉签之末。大道濒复,气数将尽,天地必有轮回。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一年即不幸病逝,成为大明王朝尽忠报国最后一位英雄巨人。时过不久台湾归于清朝,自成另外一番景象,此为后话。
  民间又传,关帝鉴于郑成功的忠心义胆,精诚报国,曾于夜中托梦,赐金鳞龙甲予东海长鲸。世谓郑成功为“东海长鲸投胎转世”(见《台湾外志》),故其“戈船十载,波涛一生,身经大小战事五十八役”,“几乎无月不攻,无日不战”,历尽刀火却毫发无伤,直至驱走荷夷收复了台湾,“一代武功,千秋咸颂”。
  当年郑成功住东山不久即返厦门,派大将驻防东山。收复台湾后,也屡遣重将把守东山。据史料所载,先后驻守东山的郑成功部将有:忠匡伯张进、万礼、蔡禄、郭义、黄廷、林升、洪旭、朱天贵、刘国轩等计20几名。他们中不少人,如万礼、蔡禄、郭义等,也与铜山关帝庙结下不解的善信因缘,留于史册或载于口碑。
  清康熙三年(1664年),郑成功之子郑经最后从铜山接宁靖王朱术桂等明王室及其母亲董氏夫人东渡退守台湾,宁靖王朱术桂特地携带铜山关帝庙的香火,于台南王府中建造仿自铜陵祖庭的关帝庙,嗣后郑经奉此庙香火启建台南大关帝庙,由此可说此庙为南明王朝在台湾兴建的“皇家武庙”。此后该庙成为全台湾最具影响的祀典武庙,香火广布台湾南部地区,为现今全台十六处一级文物之一。至今,祀典武庙几经扩建修葺,愈加宏伟壮观,富丽堂皇,但其旧宇仍存,保留仿自铜山祖庭式样。庙中犹存当年从铜山请灵进祀的关老祖爷神像、宁靖王亲书“古今一人”额匾,和仿自铜山祖庭的庙门“武庙”圣旨牌、黄道周的关帝颂联,以及入清后续仿的咸丰皇帝御匾等宝贵文物。
  而台湾嘉义开台尊王(郑成功)庙以关帝和郑成功同祀一堂,庙中也存有从铜山请灵进祀的关老祖爷神像。多年来,他们连续组织晋香团到东山关帝庙朝圣晋祭;20002年从台湾迎一尊郑成功神像到东山水寨大山上安位奉祀。2006年嘉义开台尊王(郑成功)庙特地到东山关帝庙建立大醮场,做醮超度当年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英烈亡魂。2007年,郑成功后人、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特制一面锦旗送给东山关帝祖庙,上书“关帝圣赐九九签……”
  靖海侯施琅在铜山重建关帝庙
  清代撰修的《铜山志》“铜山庙宇志·关帝庙”一条记有“国朝康熙间靖海侯重建”之文字。靖海侯即为施琅。施琅因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奉命从铜山出师征台有功,而被封为靖海将军,晋封靖海侯。施琅与铜山关帝庙有何因缘关系呢?
  史志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至十一月,清水师提督施琅于兴化府(今莆田)平海澳先后二次乘东北大风出师征台不果,遂于翌年移师铜山,准备择日乘西南风攻台。清杜臻《澎湖台湾纪略》记有:“初,琅将出师……军士有宿于关壮缪庙者,忽闻空中呼曰选大纛五十杆,助施将军破贼。琅闻之,益自喜。至是,果验”。江日升《台湾外志》亦载有此事。关壮缪是关帝的封号,此一“关壮缪庙”即为铜山关帝庙。其时铜山“复界”才三年,因“迁界”废毁的城居大部尚未恢复,征台大兵入驻铜山,营房短缺,故部分军士只得借住于已修复的铜山关帝庙(关壮缪庙)。此事民间亦有流传。得梦的军士惊醒,早起忙将此闻报予施琅。施琅知是关帝赫奕,悄然心喜,即斋沐更服,躬临铜山关帝庙谒圣晋香,求签赐佑,果得第一首大吉之签《汉高祖入关》:“巍巍独步向云间,玉殿千官第一班;富贵荣华天付汝,福如东海寿如山。”施琅大喜,知是关帝神示,此次出师必胜也。又卜问出师吉时,依关帝圣谕,择于六月十三日于铜山水寨西门澳之官建妈祖庙龙吟宫(即今铜陵天后宫)前举行“祭江”仪典,“誓师铜陵”(见《台湾府志》),于十四日早上辰时启驾,乘强劲的西南风直取澎湖。驻守澎湖的郑军早有防备,出舟师迎战。却谁知海面上施琅的舟师锐不可挡,炮火升起,海空中数十面大旗飞扬呼啸似神兵天将扑来,结果郑军仓皇溃退,弃澎湖遁入台湾。据守台湾的郑克塽闻报施琅大军有神助战,无以抵挡,知天意使然,大势已去,遂具表归降。据民间所传,施琅顺利统一台湾以后,因感戴关帝显灵助战,故于翌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铜山重建关帝庙以报谢关帝恩德,并令其部属在台澎兴建了多座关帝庙,分请铜山关帝香火崇祀之。故台澎多处关庙均为施琅入台后清军所建,并奉铜山关帝庙为香火祖庭。
  然而,地方志明载,铜山关帝庙在康熙三年“迁界”时被清军焚毁,十九年“复界”后由总兵黄镐修复(现存关帝庙左廊碑记有证),除此,“康熙间”再无“重修”或“重建”的记载。铜山关帝庙历代修建碑记至今几乎保存完整,所有实物资料显示,铜山关帝庙的修建均与施琅无涉。
  那么,“靖海侯”施琅“重建”的关帝庙到底是哪一处呢?
  据笔者初步考查,施琅重建的关帝庙并非现存的铜山(铜陵)关帝庙,而应是位于铜山城外龙潭山下原清军武营所在地(明代铜山陆营“靖边营”驻地,清代沿袭驻军,故附近现今犹存“营前”之地名)的五里亭关帝庙,亦称铜山武营关帝庙。此庙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施琅攻台得胜后的翌年,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均有重修(见《铜陵关帝庙世系略谱》僧承理纂民国初年民间手书藏本)。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东山三度抗战胜利后,东山县国民政府将此庙改建为“东山抗战阵亡烈士陵园”。据传,该庙的神像被民众所移藏,后于九仙山下重建庙祀,即今赤土窟关帝庙。时值全国抗战之际,国人同仇敌忾,抗敌锄奸,历史上的施琅因其先后二次叛明降清而被世人视为“三姓家奴”“大汉奸”,他所建之庙被愤而毁之改葬抗战英烈之魂,亦在情理之中。民国年间关帝庙住僧承理和尚所纂《铜陵关帝庙世系略谱》不记五里亭关帝庙始建人事,唯记重修情况,恐亦此故。原五里亭关帝庙的始建碑记至今尚未找到,或许深掩于东山抗战阵亡烈士陵园的土中,一旦重现,应可找到佐证。
  嘉勇侯福康安题铜山关帝颂文匾
  铜山关帝庙前殿龙庭檐下横挂一方关帝颂文匾,此匾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陕甘总督、嘉勇侯福康安题奉;木质,绿漆洒金底,镂花鎏金边,匾文金漆阳刻,长2.18米,高0.82米,上镌——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余奉圣命提兵平台,屯师铜山。其时军威炽盛,兵骄将勇,自诩旗开之日,必荡寇平魔。
  尝闻铜山关圣帝君威灵丕振,上安社稷,下庇黎民,灵签神妙,有求必应,未深信也。余拟于九月发兵,叩关帝,求灵签,数卜不得杯。遂按己意出兵,果出师不利,风浪阻遏于中途,无功而返,始警而惕,关帝圣明,罔欺也。复诚敬再谒圣庙,得签六十二首:百人千面虎狼心,赖尔干戈用力深;得胜回时秋渐老,虎头城里喜相寻。签语奥妙,中藏玄机,难明其意。
  依关帝示,十月再次举师,果顺水顺风,登鹿港,决敌斗六门,解诸罗之围,大里木戈告捷,小半天歼敌,占凤山,驱琅峤,斩敌克地,胜虽胜矣,争战酷烈,始料之未及也。
  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余奉召回京,夜航迷雾弥空,船触虎头山,顿悟关帝签语,一丝不爽,即回舟铜山,趋圣庙,再叩再谢。
  关帝圣明,余深铭感,特颂文镌匾,志其事,传示后人。
  时大清乾隆五十三年阳月谷旦
  协办大学士陕甘总督嘉勇候福康安盥洗敬献
  注:原匾于“文革”间遗失,修复该匾,经寻访考证,尽力于近原貌,循原意。
  漳州市芗城区弟子:吕金亮、陆建顺、汤锦铭、汤锦涛、汤锦煌、汤锦霖、汤锦华、汤锦成、汤锦水、汤必成沐敬修匾
  岁次庚辰年蒲月吉日
  匾文载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林爽文、庄大田率天地会众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震撼清廷上下。翌年,陕甘总督福康安奉乾隆之命提兵入台湾平乱,渡海之前屯兵于铜山。福康安听说铜山关帝威灵显赫,灵签神妙有求必应,起初并不深信。入秋九月,福康安决定举兵入台,便来到铜山关帝庙晋香问卜,但数次求乞,关帝总不出签,于是,便按自己主意发兵,结果舟师渡海半途为狂风大浪所阻,无功而返,始信关帝圣明,不可不依圣意行事。不日,福康安一早便洗沐更衣,心怀诚敬,再次到关帝庙朝圣晋香,抽得第六十二首中平签《韩信战霸王》。关帝此一签语中藏玄机,福康安一时难明其意,按关帝出示的吉期,于十月再度举师东渡,果然顺水顺风,舟师很快于鹿港登陆。此次平台,争战虽然酷烈,但终于获得全胜。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月,福康安奉召回京,夜航海路,忽然迷雾漫空,其所乘大船途中触礁撞岸,经问,此处名叫“虎头山”,位于铜山海口之外。福康安顿悟关帝签语,赶紧下令回舟铜山,再次亲临铜山关帝庙叩谢圣恩。返京后,福康安特书颂文一章,镌成大匾,遣员送至铜山关帝庙悬挂,以彰关帝圣德。
  福康安题奉的原匾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期间遗失。2000年(庚辰年)漳州市芗城区信众吕金亮、陆建顺、汤锦铭等人“经寻访考证,尽力于近原貌,循原意”而修复了该匾。
  但是,福康安具体何时来过铜山朝谒关帝庙,并题下此匾呢?笔者翻遍手头所有史志文献,均未见有福康安进铜山的有关记述资料。
  据《清实录》和《台湾通史》等史料载: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林爽文、庄大田率众举事时,福建总督常青闻知,急调水陆二支大军赴泉州。翌年正月,派水师提督黄仕简率金门、铜山之兵2000人从鹿耳门登陆台湾,陆路提督任承恩统提标长福、兴化之兵2000人登陆鹿港,共计4000名福建兵驰援台湾清军。但由于起义军势如破竹,清廷驻台总兵平压不力,故乾隆皇帝于五十二年(1787年)月下旨遣调福康安为办理将军事务赴台征剿。
  福康安,字瑶林,姓富察氏,满州镶黄旗人,功封嘉勇侯,协办大学士,总督陕、甘两省。其奉命调集陕、甘、川、桂及粤西诸省军队入闽,抵厦门后久未能渡海启征。台湾军情告急连连。乾隆多次传谕进征,福康安多次回奏只推风信多变,启师出海屡为大风所阻,最后暂泊于大担岛。此间,乾隆下旨沿海各府镇修庙祀神,以乞神佑。福康安始于同年“十月二十一日,发大担门,从崇武澳放洋”渡台登鹿港,经多番激战终取得平台胜利,并擒获了林爽文、庄大田等起义领袖。
  尽管相关文献志书至今尚觅无文字记载福康安入铜山之事,但从当时客观情势推论,和民间口碑所载以及地方族谱有关内容文字为参证,福康安入铜山朝谒关帝并非只是传说,理由如下:
  一、福康安的平台军队多路入闽,由广东沿海入闽多经铜山。铜山系历代与台澎通航要港、闽海对台军事重地。自明以来,凡台海每有战事,铜山必为屯兵之地,福康安屯兵铜山属于必然。
  二、福康安抵厦门后到沿海视察军务必到所辖铜山水师营署。其在厦门逗留近半年时间,不会只呆在厦门一步不动,且厦门距铜山海路甚近,来往方便。
  三、据《清实录》所载,其时,乾隆皇帝曾以施琅征台平郑克塽和蓝廷珍征台平朱一贵的成功皆为神灵所庇护,曾下旨沿海各地军政长官修庙祀神,哪里神灵显赫即往哪里祈祭,东山关帝庙自明代在闽南一带早已威灵远播,福康安不无拜谒之理。
  四、据东山坑北村《王氏族谱》载,清代坑北村武举王养仔曾带一批乡亲随福康安入台湾,由此可以作为佐证。
  五、该颂文匾虽为复制,但福康安题颂铜山关帝匾文一事闽南民间早有所传,漳州吕、陆、汤三姓信众所修颂匾记事内容件件与史中平台战事吻合。
  因此,笔者认为,福康安到东山晋谒铜陵关帝庙并题奉颂文匾一事应为可信之史实,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而致史志漏失了记载。
  壮烈伯李长庚重修铜山关帝庙
  《铜山志》“铜山庙宇志”载:“关帝庙”,“……嘉庆十六年提督军门三省提调军务壮烈伯李长庚重修……”《东山县志》(民国稿本)亦载有李长庚重修铜山关帝庙之事。
  史志载:李长庚,字超人,福建同安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武进士出身,乾隆末年由蓝翎侍卫出任铜山营参将。民间有传,李长庚自少尚武仰崇关帝,久闻铜山武庙声灵远震,赴任铜山即斋沐晋庙礼祀。心思关帝一生忠义仁勇功垂千秋,已身为戎行后起,当播圣灵英风以护国安民。此间,每逢祀典,总是躬率参府官兵备礼崇祭,军政大事必告关帝,乞请圣灵示佑。
  当时台湾海峡屡遭寇盗扰犯,铜山一岛孤悬海中,是为疆防锁钥。李长庚“整理军政,严守纪律,爱民与爱兵并重”,唯仁德施予兵民。每闻洋匪寇边,李长庚辄自操船舵,身先士卒,奋力追剿,以忠勇屡建奇勋(《清史稿》)。
  嘉庆初年,李长庚从澎湖协副将任上擢升福建水师提督,之后因回避本籍移督浙江;不久又授统领闽浙水师提督三省提调军务。其间,因追征视事,每至铜山必晋关帝庙祷祝圣灵,仰祈关帝佑兵庇民。
  嘉庆九年(1804年)冬,李长庚先后率兵于浙江台州洋和广
  东甲子洋等处海面击败汪洋大盗朱濆、蔡牵伙党。次年夏,再败蔡牵于浙南青龙港。此时朱濆已灭,蔡牵慑于李长庚的神勇,不敢再犯闽浙,而索性聚船100余艘,东犯台湾,攻入鹿耳门,沉舟塞港,截阻官兵援应;并结连匪伙万余人,围攻府城,竖大旗自称“镇海王”,意欲占据台湾,全台大震。清廷忙从内陆调遣大军渡海,未及,李长庚已挥师入台征剿,智取强攻,将蔡牵逐出台湾遁入大洋。
  李长庚“宣力海洋,忠勤勇敢,不辞劳瘁,懋著威声”,“统兵于闽、浙、台湾及粤省洋面”,“往来跟剿,艰苦备尝,破浪冲风”,历数寒暑,身经数百战,每战威勇若有神助,前后歼毙贼匪无数,擒获贼船多只,令贼寇亡魂丧胆,一闻李长庚兵船所至即四处奔逃(《清实录》)。故寇匪中有“不怕千万兵,只怕李长庚”之语(《铜山志》)。
  李长庚征台回师途经铜山,再次晋武庙礼祭关帝,见年来风雨侵损,庙貌颓旧,遂发心倾囊输捐清俸并募化官兵重修关帝庙殿。事成再祭。念寇乱未平,海甸未安,然上峰督抚嫉功逼难,故乞愿许身报国,效忠勇以酬夙志。
  嘉年十年(1807年),李长庚亲率水师追歼蔡牵寇匪至铜山外海黑水洋(即澎湖沟),贼船败落仅余三艘,眼见寇首被歼在即,功届垂成之际,忽地狂风骇浪迭起,李长庚不幸中炮身亡,残寇趁机远遁安南(今越南)。消息传至京师,嘉庆帝为之坠泪震悼,特旨追封为壮烈伯,赐谥忠毅,传立专祠春秋祭祀(《清实录》)。
  李长庚仰崇关帝圣灵,竭诚重修铜山武庙,效忠勇以御寇而壮烈殉国于台海的事绩长存史册,地方志书有其传略,并流芳于铜山民间口碑。
  太子太保王得禄与铜山关帝庙“太子亭”
  铜山关帝庙前门的亭楼世人称为“太子亭”,因其构造奇巧且富丽堂皇而名闻遐迩。
  “太子亭”总高7米,屋面阔8.30米。其两垂阔5.2米,深4米;门高2.8米,宽3.5米。门柱圆形,中丰上锐;亭门有石横拱。门柱左右各嵌设青石镂空雕刺虎图案的望窗。望窗墙上横一木拱,托住左右四根斜柱。太子亭以两门柱、四斜柱及石横拱为承托,由中向外伸延,钝菱形结构。亭中部纯为中国特有的木斗拱构造,其繁复而独立地运用木斗拱的建构在国内属于罕见。
  太子亭由斗、拱、屐、梁、垫1000余件构成。斗有莲花斗、四方斗、牡丹斗等;拱有凤凰拱、鹦鹉拱、刺虎拱、镂空雕花拱等。一斗九拱而升,殊为别构。另有六角梁、四方梁,及形式多样的花垫、雕花插角、漆木雕狮子等。
  太子亭屋面为高脊四垂歇山顶,上覆青色琉璃瓦,脊端与檐角尤为高挑飞扬,陡增气势。屋面以彩瓷剪贴雕塑装饰。中脊塑以双龙抢珠,龙为回首龙。正面雕以八仙骑八兽,背面分三组塑有唐宋故事。太子亭上雕塑的大小人物有129个。
  太子亭整体建筑结构为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其承托部分的四斜柱、受风部分的木斗拱结构、屋面日晒雨淋暴露部分的彩瓷雕塑,均是传统建筑运用典范。东山岛自古风灾沙灾不断,海碱侵蚀严重,而太子亭历经数百年来多少次台风、地震不坍不毁,无损分毫神采。太子亭既巍峨险峻,又玲珑剔透,且富丽堂皇,其精巧构造,古时东山人认为“神仙所造”。
  然而,一般寺庙的前门都叫端门或山门,为何铜山关帝庙的前门却称为“太子亭”?这一独特的名称因何而来呢?据民间传说结合史料考证,“太子亭”为清道光年间台湾水师名将、太子太保王得禄所捐修,原亭檐内侧悬原来有其题奉的“惠我无疆”金匾一方,故名。可惜,此匾于“文革”中毁失(一说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东山县长楼胜利“破除迷信”时就已丢失),“文革”后重修时仅悬明代铜山御批名家进士文三俊的颂文匾。
  《清实录》和《台湾通史》等史料载:王得禄(1770—1841年),字百遒,祖籍江西,台湾嘉义人,年十五入武庠,乾隆六十年补督标右营。当时闽粤海上多盗,蔡牵、朱濆为魁首。“闽浙总督檄铜山营参将李长庚平之,得禄从,颇杀贼”(《清史稿》)。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王得禄从澎湖水师副将升任南澳镇总兵官。铜山与南澳两岛共为闽南粤东海上屏障,时铜山驻军归属南澳镇所辖。七月,上任伊始的王得禄乘坐官舰到铜山视察(见《南澳文史资料》第期《南澳总兵考》一文),久仰铜山关帝庙威灵赫濯,恩被海峡两岸粤闽四方,船抵铜山西门澳水师驻地即依例晋庙恭谒关帝,备礼以祀。王得禄入驻铜山,闻报朱濆伙党数十艘贼船游窜于台湾鹿仔港和滬尾(淡水)一带洋面,伺机劫掠过往商船,遂亲率兵舰前往追剿,临启驾再次晋谒武庙焚香祷祝,并乞炉丹香火入船镇座,佑助渡海官兵。于是一路风浪无阻,直抵台海,于鸡笼洋(基隆海域)截住朱濆船队。王得禄率师奋勇攻击,一番苦战,终获大胜,夺得盗船9艘,歼灭贼匪多名,残余盗匪从台湾后山绕过蛤仔兰(即嘎玛兰,今宜兰)遁出外洋。此役,王得禄因“缉捕勇往,调度有方”,受到朝廷嘉奖,翌年,擢升浙江水师提督,旋即移督福建。嘉庆十四年(1809年)八月,蔡牵伙党进扰铜山外海黑水洋(即澎湖沟)。王得禄依铜山关帝圣示卜择吉时出兵,与定海总兵邱良功合击海盗船队。此番遭遇血战,王得禄身被炮火所伤,仍奋不顾身赶拢追剿,终将盗首蔡牵击溺于海,全歼盗匪200余人,并生擒各路助恶伙党。至此闽浙二洋巨盗皆灭,海氛澄清。王得禄因制敌殊胜,厥功尤伟,而晋封二等子爵,赏戴双眼花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钦命晋升浙江全省提督。
  王得禄督师闽粤浙期间,仰赖铜山关帝圣灵佑助,征海剿盗,屡建奇勋,一路爵禄高登,晋封太子少保,成为清代台湾籍战功最著、官位最高的水师名将。据传,道光二年(1821年),王得禄又乞灵签依关帝神示,于功成名就之后,为避满清官僚倾轧之祸,及时告退,乞病归返台湾嘉义故里,后又被朝廷多次召用。道光十二年,王得禄得悉铜山关帝庙重修,为报答关圣帝君恩德,特题捐清俸一百二十元大银,修建端门亭楼,并发动原属下闽粤浙台各处官兵慷慨捐输,葺新庙貌;同时奉题“惠我无疆”颂匾一方(据前辈耆老回忆,该匾下方题有“水师提督太子少保王得禄将军”等字样),敬悬于“太子亭”檐额之上;故铜山关帝庙端门民间称为“太子亭”。道光二十一年(1840年),英军入侵东南沿海继而进犯台湾,王得禄又奉诏驻防澎湖,当年十二月病死于战场上,享年72岁。朝廷追赠伯爵,加封太子太保,谥果毅,并赐祭。
  现铜山关帝庙前院右回廊嵌墙犹见《重修武庙记》一碑,花岗岩石刻,无碑题,高2米,宽0.8米,为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年)关帝庙重修竣成所立捐修芳名碑。碑记下部风化剥蚀,字迹难辨,现存文字刻有——
  钦命浙江全省提督二等子爵王得禄捐银一百二十员、广东碣石镇总兵官林鸣岗、南澳左营游击林廷福、守备……右营游击陈瑞、守备……(台湾)安平协副将吴得勋捐银四十员;署南澳左营游击杨登俊捐银一十员……澎湖协副将孙得发捐银五十员、署漳镇左营游击涂继猷捐银二十员……闽安协副将吴安邦捐银二十员、(台湾)安平中营游击谢得彰捐银二十四员……安平左营游击谢建雍捐银二十二员……
  此外,王得禄还为从铜山关帝庙承传香火过海的澎湖红毛城关帝庙(亦称武圣殿,康熙二十三年建)题奉了“大义垂昭”颂匾一方,至今仍存,在台湾尤享盛名。
  抗英名将陈化成与铜山关帝庙的因缘
  铜山关帝庙大院右回廊嵌墙有《重修武庙记》碑记,此碑为花岗岩石刻,高2米,宽0.8米,碑刻载有“福建全省水师提督许松年、金门镇总兵官郭继青全捐银一百员、金门镇总兵官陈化成捐银五十员……等文字。此碑为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年)铜山关帝庙重修竣成所立。
  据史料载:陈化成,福建同安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出任铜山营参将。世传陈化成赴任铜山,即依例恭谒武庙祭祷关帝。礼毕,与随行官兵仰瞻庙貌,见大殿悬有前朝大学士黄道周所撰颂联,不禁立于匾前默念揣摩,末了慨然而道:“这最后‘降魔伏虏’‘只完当日精忠’几字,何壮烈也哉!吾等守疆将士,当乞其威灵,效其忠台湾海峡寇患频仍,陈化成身为铜山主将,每日仗剑驱舟,严备防守。惯与兵丁同甘共苦,食宿一处;闻警征战身先士卒,勇往斩敌。怀仁慈以厚民爱兵,扬威勇以励兵安民,故兵民昵称其为“陈佛”。朝廷器其才略,重其忠勇,道光三年(1823年)调任台湾协副将;六年,特破避籍常例钦授金门镇总兵官;嗣后,擢升福建水师提督。
  陈化成离铜山赴台湾、金门就任期间,因感戴铜山关帝每每显灵赫异佑庇两岸兵民,特与福建全省水师提督许松年、后任金兵镇总兵官郭继青(曾任铜山营参将、澎湖协副将)等将官率捐清俸重修铜山武庙,并挂香于座舰,奉圣灵征海广播声威。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炮击广州,粤海风烟突起,闽省吃紧。五月,英军败出虎门,转攻铜山。陈化成率兵驰援,重临铜山,领军民二度击退英舰。旋即又鏖兵于金、厦及台海,重创凶顽。
  翌年,英军北犯,浙省之定海、镇海相继被破,江南戒严,已调任江南提督的陈化成率兵扼守吴淞口炮台。英军来攻,陈化成手执红旗,登台挥战,亲自操放大炮,连续击沉击伤英舰多艘。无奈总督牛鉴胆小败事以致东炮台失守,参将周世荣临危潜逃,天意所然,陈化成仰天长啸,奋力孤守西岸炮台,竞连中数弹,血溅宝山。最后,七尺英躯归殓于嘉定关帝庙,终于完了当年在铜山关帝殿前发心所许之大愿,一片忠魂趋附于圣灵座下。
  2004年4月初成
  2006年3月改定
  东山关帝庙签诗勘解
  林定泗
  在海峡两岸尤其是台湾,千万关帝信众,对关帝充满无限虔诚和信仰;台湾的数百座关帝庙,数百年来,成为信众们经常拜谒、表达诚心的地方。这些信众,每每到关帝庙里抽圣签,祈求关帝神灵的指点和庇护。可以说,关帝圣签成为弘扬关帝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关帝圣签,有一百个签目;与其相配的,是一百首近体诗即七言绝句。签目与签诗,包含一百个历史典故。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对后人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启示、激励或警戒作用。信徒们在关帝面前求到圣签,往往以之为生活、事业乃至精神世界的指导。关帝庙签诗成了关帝文化的灵魂。这也使关帝庙签诗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正因为如此,关帝庙签诗的正确解读,换句话说,对关帝庙签诗的勘误和其中难点的解读,对正确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台湾众多的关帝庙,都有签诗,它们的来源当然是出自于祖庙即铜山关帝庙。可是由于各种历史的和人为的原因,铜山关帝庙签诗存在不少谬误,同时还有不少难懂的地方。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勘误和正确的诠释,势必会造成诸多的误读、误解,甚至使人不解,从而影响了对关帝文化的传承,影响了两岸的文化交流。为了使关帝庙签诗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之成为联系两岸文化、有利两岸和平统一的工具,很有必要对其中的错误进行修正,对其中的难点进行诠释。
  本文试从勘误和解难两大方面分析问题。
  一、关于勘误
  铜山关帝庙签目和签诗主要有三大错误,即字误、词误和签目误。
  (一)字误
  第二首是《张子房游赤松》,诗句是:“盈虚消息总天时,自此君当百事宜。若问前程归缩地,更须方寸好修为。”其中的第三句“若问前程归缩地”,“归缩”是什么意思?不得而知,因为《现代汉语》里没有这个词语,平时也没有见到这个词。那么,不是“归缩”,是什么词呢?我以为,这里应该是“归宿”的笔误。所谓“归宿”,《现代汉语》的解释是“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按历史典故,西汉初年,张子房(即张良)帮助刘邦打完天下,即向刘邦请求退隐,也就是签诗所说的求“归宿”,就是张子房的最终着落。
  第十七首《石崇被难》的诗句是:“田园价贯好商量,事到公庭彼此伤。纵使机关图得胜,定为后世子孙殃。”这首句“田园价贵好商量”,初看起来好象没错,可是恰恰就出了问题。句中的“价贵”,好像就是“价格昂贵”。可是联系上下文,原诗中却没有“田园价格昂贵”的意思。既然如此,应该是哪个词才对呢?我以为,这里应该是“价贯”方妥。诚然,当今我们使用的是纸币,不知道使用铜钱的古人,却经常用“价贯”一词。其实,古人用钱币做交易,所使用的钱币用绳子串起,每一千钱为一贯,因此古人就常用“价贯”代表钱财,转而代表“价格”。所以我以为应该是“田园价贯好商量”才对。
  第二十九首《司马温公嗟叹》,其诗文是:“祖宗积德几多年,源远流长庆自然。若更操守无倦已,天须还汝旧青毡。”其中第三句是“若更操守无倦己”。可是“无倦己”是什么意思?没意思。其实,这里应该是“已”而不是“己”。因为“已”是“停止”的意思;与“无倦”组成“无倦已”,意思是“不厌倦、不停止”,全句的意思是“如果你更加不厌倦、不停止地坚持操守”,意思就很明了了。联系历史,北宋时期的司马光是古代读书作官者的楷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自善其身。他即使在官场不顺的情况下,仍然自善其身,十几年坚持操守,主持编写《资治通鉴》,最后官复原职。诗中所说的,当指此事。
  第三十二首《周公解梦》,诗云:“劳心汨汨竟何归,疾病兼多是与非。事到头来浑似梦,何如休要用心机。”这首句“用心汨汨竟何归”,“汨汨”是什么意思?毫无疑问,无义。“汨”字,只有和“罗”组合,组成“汨罗”,是水名(在湖南),就是当年屈原投江的那条江。我以为这里应该是“汩汩”,就是水流动的意思。把这句诗的上下文联系起来,就是“你忧愁的心绪,像不停向前流动的水那样,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归?”联系历史,周公是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子,他在周武王死后,面对种种非难、叛乱,坚定不移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平定天下,治理国家。其中,种种愁烦,当然像流水一样永不停止。
  第三十五首《王昭君和番》诗文是:“一江如画对清江,门里团圆事事双。谁料半途分折去,空帏无语对银缸。”我认为,其中的第三句“谁料半途分折去”的“分折”没义,况且也没有这个词,如果强把它组合起来,那就是“分开折断”,更是让人不解。这里应该是“分拆”才对。所谓“分”,就是“分开”;“拆”,就是“拆散”。联系王昭君远程到匈奴和亲,与汉元帝拆散分开,才有意思。
  第三十六首《罗隐求官》,其诗文是:“功名富贵自能为,偶着仙鞭莫问伊。万里鹏程君有分,吴山定伤顶上好钻龟。”诗中第三句“万里鹏程君有份”,初看起来,好象没错,其实还是错。这个“份”应该是“分”。为什么?如果按原诗文,意思是“远大的前程也有你的一份”。这样,就变成许多人都有远大的前程,罗隐是其中之一,这样说,也就与《罗隐求官》的本意不符。而“分”,在诗中的意思是“情分、缘分”。就这首诗,是要安慰鼓励求签者:你将像罗隐一样,“与远大的前程是有缘分的”,这与他人无关。联系历史,罗隐是唐朝末期至五代十国吴国时候的人,他早年胸怀大志,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但是屡试不第。后来吴越王钱鏐发现了他,授了大官给他。这种授官,在当时也仅他一人而已。所以并不是一人一份,而是他有被国王赏识的缘分。
  第四十首《汉光武陷昆阳》诗文是:“新来换得好规模,何用随地步与趋。只听耳边消息到,崎岖历尽见亨衢。”其中的第二句“何用随地步与趋”,“何用”的意思是“何必需要(这样)”;“随地”,即“不拘什么地方”;上下文联系起来,就没有意思。其实,“步与趋”,就是“跟在别人后边”的意思。跟在别人后的只能是人,而不会是“地”。所以,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何用随他步与趋”,意思是“何必要老跟着别人的脚步瞎奔跑”。联系历史,汉光武就是东汉起义军领袖刘秀,他在昆阳与王莽的军队的决战中,坚决果断,奋勇当先杀敌,历尽艰险,终于战胜敌人,取得决战的胜利。这一战,也为他以后建立东汉政权奠定了基础,也正如诗文所写的“崎岖历尽见亨衢”。
  第四十八首《赵五娘寻夫》,诗文是:“登山涉水正天寒,兄弟姻亲那得安。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保汝重欢?”第二句诗文是“兄弟姻亲那得安”。其中的“那”,在《现代汉语》里,是指示代词,即“表示比较远的人或事”。《赵五娘寻夫》出自元代著名戏剧家高明《琵琶记》戏文,情节中赵五娘寻找丈夫,登山涉水,哪里能够得到安宁?为此,我认为这里的“那”,应该是疑问代词的“哪”才对,否则,意义就刚好相反,即“在那里能够得到安宁”。倘若这样,本不能在“哪里”得到安宁,反而变成能够“那个”地方得到安宁了。
  第九十七首《买臣五十富贵》的诗文是:“五十功名心已灰,哪知富贵逼人来。更行好事寸方寸,寿比岗陵位鼎台。”我以为末句“寿比岗陵位鼎台”的“岗陵”应为“冈陵”。因为“冈”和“岗”是有区别的。按《现代汉语》的解释,“冈”的意思是“较低而平的山脊”,如“山冈、景阳冈”。“岗”的意思有三,一是“岗子”,如“黄土岗”;二是“岗子”,如“眉毛脱了,只剩下两道肉岗儿”;三是“岗位”。在《现代汉语》里,有“冈陵”的词条,却没有“岗陵”的词条。为此,原文的“岗陵”应改为“冈陵”。
  (二)词误
  第五十二首《匡衡夜读书》诗文是:“兀自幽居叹寂廖,孤邓掩映度清宵。万金忽报秋光好,活计扁舟渡北朝。”诗中首句“兀坐幽居叹寂廖”,这里的“寂廖”,明显是“寂寥”的笔误。因为太明显,所以就不展开辨析了。
  第五十六首《王枢密奸险》诗文是:“心头理曲强词遮,直欲欺官行路斜。一旦丑行临月镜,身投宪网莫咨蹉。”其中末句“身投宪网莫咨蹉”的“咨蹉”无意义,“咨蹉”的“咨”,《现代汉语》的意思是“跟别人商量”·;“蹉”的意思是“差误”。如果把这两个词合起来,连同前面的“莫”,意思就是“不要跟别人商量失误”,令人莫名其妙。那么,准确的诗文应该是什么?我以为应该是“身投宪网莫咨嗟”才对。所谓“嗟”,《现代汉语》意思就是“叹息”。全句的意思就是“(一旦)自身陷入法网,忙着找人商量、叹息(这已经来不及了)。”这个问题,我想只要联系历史,就更容易理解。王枢密,就是北宋时期的大奸臣王钦若。此君为人奸险,整日里绞尽脑汁,挖空心思陷害别人抬高自己,是当时被称为朝廷“五鬼”之首。此人又极善言辞,正如诗文中说的“心头理曲强词遮”。但就是这样的人,最后被宋仁宗识破,丑行败露,下场可悲。诗文正是借助历史,告戒后人为人不能奸邪,要行正道,否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没好结果。
  第六十首《宋郊兄弟同科》的原诗文是:“羡君兄弟好名声,只管谦伪莫自矜。丹诏槐黄相逼近,巍巍科甲两同登。”第二句“只管谦伪莫自矜”,还有的版本写成“只管谦然莫自矜”。其中的“谦伪”或“谦然”都是错的。这里的“谦伪”,应该是“谦撝”,也叫“撝谦”,是“谦虚”、“谦逊”的意思。《辞海》引《易·谦》云:“无不利,撝谦”(如果谦虚做人,没有什么不利的)。诚然,这是一个相当生僻的词语,但是如果因此而将它写成“谦伪”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第二句整句的意思是:“(做人)要尽可能谦虚,不要倚才仗势又自矜。”联系历史,诗中以北宋时期著名的兄弟两进士即宋郊和宋祁勤奋谦虚,高中进士的历史典故,教育后人,做人要谦虚谨慎,却莫仗势张扬,而诗歌中的“谦撝”,正是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第八十三首《诸葛孔明学道》原诗文是:“随分堂前赴粥坛,何须妄想苦忧煎?主张门户诚难事,百岁安闲得几年?”首句“随分堂前赴粥坛”。这是一个不容易被发现但却是一个重大的错误。错误之处在于其中的“粥坛”。如果用字面的意思,它勉强可以理解为“(放)稀饭的坛”。可是这没有意义。如果给“稀饭的坛”前边放上原文的“赴”,那就是“前往(放)稀饭的坛。”连接前边的诗文,就是“(做人)要随缘分前往(放)稀饭的坛”。这样,意思模糊,不能达意,莫名其妙。那么,正确的词语是什么呢?我以为原诗文是误把“粥饘”写成“粥坛”。如果按这个词语做修改,这诗句“随分堂前赴粥饘”的意思就是“(做人)要随缘分,有稀饭吃就吃稀饭,有干饭吃就吃干饭”,和整个诗文的意思完全吻合。这样改有什么依据呢?有的,首先,是《辞海》有“粥饘”这个词;其二经典著作《礼记·檀弓》上有“饘粥之食”。为此,这样的修改是准确无误的。联系历史典故,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原本“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南阳悠闲种地,“随分堂前”,粗茶淡饭随缘分,可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出山协助刘备开创蜀汉政权,鞠躬尽瘁,这也正好符合诗歌典故的含义。
  第九十二首《高祖治汉民》原诗是:“今年禾谷不如前,物价喧腾倍百年。灾数流行多疫疬,一阳复后始安全。”其中第二句的诗文是“物价喧腾倍百年”。“喧腾”是什么意思?按《现代汉语》的解释,是:“喧闹沸腾”,如:“工地一片喧腾”。联系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物价喧闹沸腾成倍于近百年。”这是什么意思?恐怕谁也说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于误将“喧腾”做“暄腾”。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讲,“喧”指的是“声音大”,即无形的声;“暄”,指的是“物体内部空隙多而松软”,即有形的物。“暄腾”是什么意思?按《现代汉语》的解释,是:“松软而有弹性”,如“馒头蒸得很暄腾”。引申为“(物价)膨胀升腾”。把整个句子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物价飞涨升腾成倍地高于近百年。”
  第九十六首的《山涛见王衍》,现存关帝庙签诗的诗文是“婚姻子息莫嫌迟,但把精神仗佛持。四十年前须报应,功圆行满育馨儿。”如果用现代汉语给这首诗翻译,它的意思是“人生中,婚姻和子息(子女)不要埋怨来得太迟,要把握好精神状态也要依靠神佛来扶持。往昔所行的善事到现在应该会得到报应,功德圆满的人上天一定会让你生下……”按原版文字,这里的文字是“育馨儿”。“育馨儿”是什么?按现代汉语解释,“育”,是“生育”、“养活”、“教育”;“馨”是“散步很远的香气”;“儿”是“儿子”、“儿女”。可是把这三个语素联系起来,就没有意思。
  那么,正确的诗文是什么?我以为“育馨儿”应该是“宁馨儿”。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根据《晋书》(唐·房玄龄著)一书记载:“总角尝造山涛(时任尚书右仆射,即总理全国行政事务的机构的长官),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宁馨儿”一词,就是出自这里。《晋书》这段话的意思是:(王衍)幼年的时候,曾经拜访山涛,山涛(见到如此漂亮的孩子)感慨许久。到王衍离开的时候,山涛目送着王衍的身影说:“是哪一个老女人生下这么一个这样漂亮的孩子!可是将来耽误天下的人,未必不是这样的人啊!”)按《现代汉语词典》对“宁馨儿”的解释:“原意是‘这么样的孩子’,后来用作赞美孩子的话。”由此可见,诗文的正确意思应该是“宁馨儿”,而绝不会是“育馨儿”。
  (三)题误
  铜山关帝庙的签诗第四十三首是《玄德公黄鹤楼赴宴》。可是只要细心查阅相关的著作,便可以知道:“玄德公”就是三国时期蜀国君主刘备(玄德是刘备的字)。在权威著作《三国志》(西晋陈寿著)或《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著)里,根本就没有刘备到黄鹤楼赴宴的事。
  其次,我们知道,所谓“玄德公”刘备到黄鹤楼赴宴,显然指的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冬天,赤壁之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东吴的都督周瑜担心刘备借荆州而占荆州不还,设计备宴请刘备而杀之的事情。而据《词海》载:黄鹤楼建造的时间是吴国的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就是说,这个时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黄鹤楼,既然如此,哪来的到黄鹤楼赴宴?
  那么,为什么签诗的题目有这样的说法?原来,这个签目,采用的是元杂剧的故事,换言之,是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所以,读者在阅读这个签诗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同真实的历史混淆起来。
  第九十一首《赵子龙抱太子》。是“抱”太子,还是“保”太子?很显然,这个签目是出自《三国演义》和元杂剧的相应剧目,一个家户喻晓妇孺皆知的故事。故事说的是蜀国五虎将赵子龙于百万军中保太子刘禅的故事。所以说,这里用“保”,完全符合故事的情节。如果用“抱”,赵子龙的虎气一下子变成妇气,味道全无。因为太明显,我这里就无庸赘笔了。
  第一百首《唐明皇祷告天》。铜山关帝庙签诗第一百首,题目叫做《唐明皇祷告天》,下面的诗文首句是“我本天仙雷雨师”。这“雷雨师”何许人也?据民间传说,就是五代十国后汉朝的皇帝唐明宗。
  唐明宗姓李名嗣源,后唐李克用(唐庄宗)的养子,沙陀(古部落名,也叫沙陀突厥)国人,生于公元865年,926年入主中原洛阳称帝,932病逝。根据《旧五代史》(后晋·刘昀昀著)和《新五代史》(宋·欧阳修等著)《十国世家》记载,唐明宗登极之时,年踰六十,每夕在于宫中焚香祝天曰:“某本胡人,因乱为众所推,愿天早生圣人,为生民主事。”(我本来是少数民族的人,因为战乱被众人所推崇当皇帝。我希望上天早日降生治理国家的圣人,替天下百姓主宰政事)这就是唐明宗的“祷告天”。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唐明皇就没有祷告天吗?不可否认,在古代,任何一个皇帝都有可能祷告天,可是,作为正史,没有唐明皇祷告天的记录,尤其是,唐明皇并不是“雷雨师”。
  因此说,是唐明宗祷告天,而不是唐明皇祷告天。
  二、关于解难
  关帝庙签诗,是古人用近体诗的形式写成的,其中又运用不少典故;也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文字简约、跳跃,还由于平仄关系的需要,以及古代部分词语到今天发生了变化等等,使现代人阅读起来产生诸多难点。因此,如何正确解读铜山关帝庙签诗,历来成为台湾同胞与我们交流的障碍。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加深,双方文化交流的日渐密切,破解铜山关帝庙签诗中的难点,使之方便两岸交流,就显得非常必要。
  本人对铜山关帝庙签诗作了长期研究,有若干心得。今天,把所得公诸于众,以方便大家,也算是对关帝文化的一种虔诚奉献吧。
  我以为,要正确理解关帝庙签诗,就要克服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了解签诗所包含的相关历史知识;二是理解其中的生僻词语。本文注重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破解,并以关帝庙签诗的顺序分首叙述。
  第二首《张子房游赤松》一签,关于张子房游赤松的问题,好些人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去游赤松。之所以不明白,原因就在于越不过“游”字这个坎。以为他帮助刘邦打天下,取得成功,自己封了侯,于是春风得意,就游玩起来。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我们从《史记·留侯世家》可知,原来张良在与刘邦的长期共事中,深知他只能共苦,不能同甘。当年立志反抗和推翻暴秦的张子房,跟随刘邦长期艰苦奋斗,终于推翻了秦王朝,实现了自己伟大的抱负。也就在这时,刘邦,这个当年被人鄙弃的十里亭长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他的老婆,这个曾经跟着刘邦在乡间做农妇的吕后,都非常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尤其害怕比自己更有才干的老臣的挑战,对当年生死与共的老臣疑心重重。在这种情况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张子房他该怎么办呢?“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暴秦这“狡兔”“高鸟”死了,他这只作打猎用的“走狗”,这张射飞鸟用的“良弓”,还有什么作用呢?尤其是亲眼看到昔日的良将能臣一个个被抓被杀,他能保险没事吗?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为先。聪明的张子房当然就选择离开刘邦夫妇。正如他请辞刘邦时说的话:“……我现在希望的是舍弃人间杂事,能跟从赤松先生游历就算了。”因此,所谓的“游赤松”是跟从“赤松先生”游历,而不是到一个叫赤松的地方游玩。由张良功成引退的历史典故,告诉人们,成就事业的人,不能贪恋虚荣,才能保护好自己。
  第三首《小秦王三跳涧》关于“小秦王”的问题。谁是小秦王?一些人因为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够,竟以为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个王,更有人以为是秦始皇的儿子。其实,小秦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据新旧《唐书》的记载,李世民为唐高祖李渊之次子。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此取名世民。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因勤王有功,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617),天下大乱,李世民广交英雄豪杰,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他鼓动父亲李渊在山西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分统左、右两军,并肩作战,于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因为功劳大被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这个时候,他年仅十八岁,因此被称为小秦王。
  第五首《吕蒙正守困》,许多人很关心吕蒙正出身中进士,是在哪一年。我估计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很可能会对号入座联系自己“守困”到底值不值,从而来决定处事的取舍。我查了《宋史·吕蒙正传》,很可惜,传记中只记载他是北宋“太平兴国初年”中的进士。这“初年”具体是哪一年?不得而知。翻遍了诸多历史书籍,都无法查到。最后有幸在新华书店看到了一本《历代状元试卷》,心想吕蒙正曾经是状元,也许这本书中有他的状元卷,这样就可以查出他是哪一年科中的状元。果真,该书有吕蒙正的状元卷,并且署名是太平兴国二年(977)中的丁丑科状元。这中状元的时间,正好是他33岁的时候(吕蒙正是公元944年出生的)。
  第九首《宋太祖陈桥即位》的诗文前两句“望渠消息向长安,常把菱花仔细看。”好多人搞不清楚其中的“望渠”和“菱花”是什么意思。查阅《现代汉语》可知,“望”是个多义词,其中有“远看”的意思,也有“盼望”的意思。而“渠”也是一个多义词,其中有“人工开凿的水道”的意思,也有“途径、门路”的意思。
  最难的是第二句的“菱花”,从字面看,很简单,它可以是一种草本植物,也可以是这种草本植物的花。可是为什么要看这种花?原来,古人以菱花代镜子。根据《辞海》有关“菱花镜”的条目云:“古代以铜为镜,映日则发光影如菱花,因名‘菱花镜’。”又《坤雅·释草》一书云:“旧说,镜谓之菱花,以其面平,光影所成如此。”所以著名诗人庾信有诗云:“日照而壁上菱(花)生。”又一说,古人制作镜子的时候,干脆把它做成菱花的形状。诸种说法,无论哪一种,都是以菱花为镜子,这是毫无疑义的。所以,诗中的“菱花”,无疑是指镜子。
  第十五首《张君瑞忆莺莺》诗文的末句“却调琴瑟向兰房”,“却”,是“可要”的意思;“调琴瑟”是“调”乐器“琴瑟”的弦。这都好理解。但为什么要“向兰房”?就费解了。原来,古人的“兰房”自有其义。据《辞海》解释“兰房”词义云:“熏染兰香的房间,谓优美的居室。”以后就成为“妇女居室的美称”。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宋玉(屈原的学生)《讽赋》云:“女欲置臣,堂上太高,堂下太卑,乃更于兰房之室,止臣其中。”三国时期北魏著名诗人曹植《离友》诗云:“迄魏都兮息兰房,展宴好兮惟乐康。”可见,“兰房”这个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在使用,而且它或为优美的居室,或为妇女居室的美称。
  第二十四首《张骞误入斗牛宫》,签目中的“斗牛宫”是什么意思?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先弄清一个传说故事。这就是有关黄河的源头问题。古人由于交通工具的落后,加上黄河长达近万里,它的源头在哪里,人们无法知晓。于是就想象黄河发源于上天。唐代诗人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我们知道,西汉张骞通西域,路途遥远,艰难险阻不计其数。据说他在西域的时候,萌生了探视黄河源头的想法,就乘坐木筏进入黄河,顺着河水上溯,竟然到达天河。与这个故事相关联的另一个民间故事,是天河之上,有天仙织女。织女住在什么地方?自然就在天上的宫殿之中。那么,这个宫殿又叫什么名字呢?据说就是斗牛宫。所谓的“斗牛宫”,其实就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人们习惯上就称之为“斗牛宿”,也叫“斗牛宫”。题目的意思,就是“张骞无意中闯入(织女居住的)斗牛宫”。
  第三十一首《苏卿负信》签目的“苏卿”指谁?诗文末句“萱堂快乐未渠央”的“萱堂”、“未渠央”是什么意思?关于“苏卿”,大家知道,苏是姓,卿是对古代高级官员的称呼。苏卿,指的就是西汉时期在北海牧羊的苏武。为什么这个“苏卿”一定是苏武呢?关键是签目后面的“负信”。据《史记·苏武传》记载,苏武在匈奴北海牧羊的时候,曾经娶了一个匈奴女子为妻。在苏武回长安时,曾经答应到时一定把她接回长安,可是后来却背信弃义,自食其言,不认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签目所指的就是这个故事。
  至于末句诗文“萱堂快乐未渠央”是意思是什么,关键在“萱堂”和“未渠央”的意思。所谓“萱堂”,《现代汉语》有“萱堂”条,解释是“尊称人的母亲”。为什么别人的母亲会被尊称为“萱堂”呢?根据《诗经·卫风·伯兮》文:“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解释云:“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又因为“谖”同“萱”;谓北堂树萱。后来就把“萱堂”称母亲的居室,进而指母亲。也许有人还会问,那么,古代“父亲”的代用词又是什么呢?古代“父亲”的代用词是“椿”。为什么叫“椿”,原因是古人以为椿树长寿,希望自己父亲长寿的人们就将它作为父亲的代称。《论语季氏》记孔鲤曾经到庭院接受父亲的训示,后人就以“椿庭”指称父亲。这样,把“椿庭”和“萱堂”组合,父母就简称“椿萱”。
  至于“未渠央”的意思,“未渠央”就是“未央”。“渠”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那么,“未央”又是什么意思?“央”是“尽”的意思;“未央”是“不尽”“不停”“无穷无尽”的意思。(汉代长安“未央宫”的“未央”,取的就是这个意思)《诗经·小雅·庭燎》云:“夜如何其?夜未央。”
  第三十五首《王昭君和番》诗文末句“空帏无语对银缸”。“银缸”是什么?有人望文生义,误以为既然“无语对银缸”,恐怕就是无可奈何面对空空的钱袋子。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原来,古人把银灯叫做银缸。为什么古人会把银灯称做银缸呢?梁元帝著《草名诗》有这样的诗句:“金钱买含笑,银缸影梳头。”
  这里的“银缸”就是银灯。
  第五十四首《苏秦刺股》诗文的三四句:“争奈承流风未便,青灯黄卷且勤劳。”这里有好几个难以理解的词语。
  其一是“争奈”,所谓“争”,是“怎么”的意思,这个词常常在诗、词、曲里出现,例如北宋柳咏《八声甘州》就有这样的词句:“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争奈”,就是“无奈”、“无可奈何”。
  其二,是“承流”,所谓“承”,就是“接”,“接”潮流,就是“顶着潮流”,或说“逆流”。
  其三是“青灯黄卷”,“灯”为什么是“青”的?“卷”为什么是“黄”的?原来,“青”是“黑”的意思。可能有人感到奇怪:灯怎么可能是黑的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我们现在不是也还在说“黑灯瞎火”吗?所谓“黑灯”,就是“昏暗的灯光”。那么,“黄卷”呢?“黄卷”就是书籍。因为古人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所以纸张的颜色就发黄,因此也就称书籍为“黄卷”。《新唐书·狄仁杰传》就有这样的诗句:“黄卷中方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古代读书人希望有朝一日中举中进士,需要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万卷书,所以才“青灯黄卷且勤劳”。。第五十九首《邓伯道无儿》诗文末句“香烟未断续螟蛉”,“香烟未断”是什么意思?“香烟”是多义词,一是香焚烧时所生的烟;二是现在人们抽的烟卷;三是“子嗣”。诗句中的意思是第三种。为什么香烟可以作为“子嗣”呢?原来,古代风俗,子孙祭祀祖先的时候,一定要烧香,所以就称传宗接代为接续香烟。我们闽南人习惯上把“接香烟”称之为“接香火”。
  至于“续螟蛉”,“续”是“继续”,这好理解。所谓“螟蛉”,就是养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螟蛉是一种绿色昆虫的幼虫;另有一种叫蜾蠃的寄生蜂。蜾蠃经常捕捉螟蛉存放在自己窝里,然后将自己的卵产在螟蛉的身体里,等到蜾蠃孵化后,就以螟蛉做食物。古代科学落后,科学观察的条件差,古人误以为蜾蠃不产子,只好喂养螟蛉为子,所以就用“螟蛉”为养子的代称。《诗经·小雅·小宛》言:“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第八十五首《姜女寻夫》诗文第三句“移寡就多君得计”。这个诗句从字面上讲本来没有难度,可是联系上下诗句,却觉得对接不上,于是让人感到茫然。我以为这里主要是对“移寡就多”怎么理解的问题。从字面上看,很简单,就是移去少的,将就多的。可是这样解释还是很难让人明白。我以为,所谓“移少”,就是“舍弃可能性小的”;依理,“就多”的“就”就是“将就”“选择”的意思,联系下文的“多”,就是“选择可能性大的”。对思夫心切的“姜女”来说,是在家等待丈夫回来更容易早日见到丈夫呢,还是抓紧时间,亲自前往丈夫的处所更容易早日见到丈夫呢?显然是后者。所以才有下文的“君得计”(你自以为计谋得以实现)。
  2006年3月25日
  海峡两岸关帝文化盛节
  ——记第十五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
  刘小龙
  (一)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的东山(铜陵)关帝庙,是台湾数百座关帝宫庙的香缘祖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大陆沿海距澎湖最近的地方,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东山关帝庙香火遍布台澎及海外,是台湾关帝信仰的发祥地。最早发源于我国中原地区的关帝信仰,自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随唐将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开漳而传入闽南沿海,明代起又以东山岛为中转站,从沿海向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传播。东山关帝庙在大陆东南沿海、海峡两岸地位崇高,影响深远,自古两岸各地香火往来不断。新时期以来,台湾已有20多个县市的320多座关庙10万多名信众前来东山朝圣祭祖。1995年元月,东山关帝庙开基镇殿主神像从东山港直航东渡,主镇台湾400年来首次“太上黄籙护国祈安七朝清醮大典”,并巡护台湾全境,历时半年有余,轰动台湾全岛,为历史以来大陆神像直航出巡台湾首例。1991年起,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圣诞,东山都举办关帝文化节,台湾各大关庙与山西运城、湖北当阳、河南洛阳等大陆主要关庙和世界各地研究关帝文化的专家学者、以及四方关帝信众,都纷纷来到东山参加庆典活动。近年闽台两地以关帝文化为主体的各种交流活动高潮迭起,两岸往来更为频繁,仅今年前5个月,已有3500多名台湾关帝信众前来东山朝圣。
  以“弘扬关帝文化,共谋发展愿景”为活动主题的本届关帝文化旅游节由福建省旅游局、漳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东山县人民政府、漳州市旅游局、漳州市台办、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漳州市台商协会、台湾中华国际观光协会共同承办。东山县五套领导班子成立执委会具体筹办,中共东山县委副书记沈平忠分管主持。
  应邀前来参加节庆活动的有福建省和漳州市的有关领导、投资客商、漳州重点企业法人、漳州驻各地商会会长、台商协会代表;大陆山西、河南、湖北与台湾台北、台南、高雄、宜兰、南投、金门和香港等地关帝庙代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浙江、广东、山西、台湾等地文化界、学术界、经贸界、企业界、旅游界、宗教界、新闻界人士及美国、新加坡、韩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客商及海外侨胞;闽南厦、漳、泉及东山民众共数万人参加。
  早在6月初,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即拉开序幕。由台湾金门烈屿关帝庙、嘉义郑成功庙等组织的多批台胞朝圣团和东山百姓已先期陆续举行节庆祭祀活动。同时,闽南各地的香缘关庙亦纷纷组团结队前来东山关帝庙挂香鉴灵。
  时值今年第一号强台风“珍珠”袭击登陆粤东闽南过后不久,闽粤各地暴雨成灾。6月7日,东山岛上空却出现明媚的阳光。应邀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海峡两岸、海内外各地嘉宾陆续进岛报到,分别入住华福酒店、金殿大酒店、金沙大酒店、财政培训中心、东山宾馆、金銮湾大酒店、扬波酒店、新典酒店、东圣酒店、海事培训中心等岛上各大酒店。
  当晚,节庆组委会在各大酒店举行接风酒会。酒会后,旅游业界于金銮湾大酒店举行“海峡两岸旅游联谊文艺晚会”。
  (二)
  6月8日,东山岛上一派盛节气象,到处彩门高竖,披红挂绿;尤其关帝庙前,彩虹门横空,大汽球悬云,龙旗凤帜飘舞、锦幛宫灯张挂、高幡横幅缤纷……
  上午大早,天阴无雨。第十五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在东山(铜陵)关帝庙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幕仪式。关帝庙前人山人海,龙腾狮舞,鼓乐喧天,来自海峡两岸及海外的2000余名各界嘉宾和上万名东山民众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共漳州市委常委、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奕斌主持。
  本届关帝文化旅游节组委会主任、中共漳州市委副书记杨根生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关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联系海峡两岸同胞往来的纽带,增进了台湾同胞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亲情是根,文化是魂。“弘扬关帝文化,共谋发展愿景”,是贯彻落实福建省委提出的闽台关系“五缘”优势和“六求”的实际行动。要以关帝文化为桥梁与平台,加强闽台、漳台两岸经贸、科技、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达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互利双赢。
  中共东山县委书记黄双庆致词向莅临盛会的各级领导、海内外嘉宾和各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说,本届关帝文化旅游节融文化交流、经贸洽谈、学术研究、旅游观光、文体表演等活动为一体,以关帝文化为桥梁和纽带,增强两岸民众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强化闽台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创建海峡旅游品牌,积极推进海峡两岸旅游区建设,使之成为弘扬关帝文化的盛典、联谊交流的盛会、经济合作的盛事、两岸交流的平台。
  台湾关帝庙代表、台南祀典武庙负责人陈仁寿在致词时说,台湾关帝信仰与东山岛有着深厚渊源,两岸同源同根,香火同炉。我们的祖先从大陆移民台湾时,从东山岛接过香火在台湾建祀关帝庙,海峡两岸人民有着不可分割的神缘。举办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开展两岸宗教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岸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衷心祈望关帝保佑百姓安康、台海和平。
  9时30分,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唐国忠宣布“第十五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开幕”;同时,唐国忠与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王钦敏等领导和嘉宾代表为开幕式揭彩。
  八尊礼炮齐鸣,千只气球升空,无数白鸽掠海,百面锣鼓震天……
  关帝庙鸣钟九响,擂鼓三通。
  来自海峡两岸的大德高僧在关帝庙太子亭前举行祈祷两岸和平法会,唱赞《和平颂》。东山关帝庙自古为漳州开元寺派下南少林和尚卓锡主持庙务。此次庆典,前来参加法会的有台湾中华佛教协会副会长果孝大和尚与智德法师(东山籍)、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福州大雪峰寺方丈广霖法师、广东省汕头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潮阳灵山寺方丈光辉法师、汕头正果寺方丈明坤法师、漳州市佛教协会会长、东山东明寺方丈释道裕法师等福建、广东、台湾、香港及漳州、厦门、泉州佛教界人士近百人。
  法会毕,举行民俗文艺表演——
  首先出场是潮州大锣鼓,八面大鼓鼓点咚咚雄声若雷,数十面锣钹铿锵飞鸣。随之出场的有腾空而起的舞龙队、翻山倒海的舞狮团。
  最热烈要数以梁山泊108好汉为艺术形象的英歌舞,壮美的敲击乐伴随英雄的舞步震撼山河。
  之后由东山县五个潮剧团联合组成阵容强大的“排仙”、“加冠”表演,一队队戏服盛装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踩着优雅的舞步,晋庙向关圣帝君祝寿。
  献艺结束,举行隆盛的祭典活动。关帝庙前的祀案上摆满全猪全羊,盛供如山;高香大烛烟火氲氤,两岸各界人士肃穆晋祭,顶礼膜拜,行三献礼,朗读祝文,恭祝关帝大老爷圣诞千秋,祈佑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开幕式结束,关帝庙园区内举行“海峡两岸关帝文化石雕园”奠基仪式,出席庆典的相关领导与嘉宾分赴岛上19处签约项目现场,举行奠基揭彩。
  同时马銮湾分会场启动仪式——海洋渔业博览会、漳州旅游摄影风光展、海岛民间艺术品展、台湾直航水果展销、台湾沙滩风筝表演、渔家拉山网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让人目不暇接。
  当晚东山烹饪协会在马銮湾景区举办“海岛乡村美食小吃展示”;青年乐队在马銮湾景区举行沙滩歌舞表演。
  各大酒店举行庆典晚宴。晚宴后,马銮湾景区举行盛大的烟火晚会,千万束多姿多彩的礼花彩焰,象征祥和,携带祝福,划升夜幕,照亮海峡长空。
  (三)
  8日下午,来自海峡两岸的150余名专家、学者、旅游业者及台、港、澳关帝信众代表在马銮湾金殿大酒店(听涛阁)会议厅举行以“传承关帝文化、发展两岸旅游”为主题的“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论坛”。
  论坛由中共东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何金科主持。
  东山县政协主席高爱明首先致欢迎辞。他在致辞中说,东山关帝庙维系着海峡两岸人民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感情,深入研究和运用两岸关帝信仰习俗,不仅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而且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旅游业前景来说,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探测调查表明,全世界旅游资源8个大类东山岛全部具备,而且有高品位大容量的特性,特别适宜发展休闲度假游。10多年来,东山突出“海洋气候、海岛风光、海鲜美味、海峡风情”这“四海”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现已初具规模。期望通过关帝文化这个桥梁和纽带,推动两岸经济文化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达成两岸人民共同发展的愿景。
  漳州师院闽台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东山县政协副主席兼文史委主任刘小龙在论坛上发表《跨越海峡的“统一之神”》的论文,他着重指出:东山是台湾关帝信仰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东山关帝庙在我国东南沿海、海峡两岸的声灵影响深远,尤其在历代收复台湾、统一台湾和保卫台湾的斗争中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和精神动力作用。自明清以来,东山关帝庙的香火便随着闽南军民或戍台澎,或迁徙东渡而传播人台,成为台湾岛上的主要宗教信仰。关帝文化的实质,即是华夏儒学《春秋》精义的“大一统”思想,关帝的“忠勇仁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其一生追求国家统一大业的实践上;关帝成神之后,其爱国统一精神又屡屡通过民间口碑,显现于赫赫威灵之中。在海内外浩如繁星的关帝宫庙中,东山关帝庙无疑是最能集中体现关帝爱国统一精神的突出典范,故海峡两岸人民共尊关帝为“统一之神”。
  台湾中华道教文化团体联合会理事长吴光辉通过对两岸关庙的寻根溯源,指出:两岸同根、同种、同源,两岸亲缘、血缘、神缘共融,是任何强力无法割断的;关帝信仰是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共同的民族信仰。关帝文化及其节庆活动,是闽台历史教科书重要的一页,是促进两岸同胞密切往来的桥梁,也是增进海峡两岸人民的同胞和亲谊的纽带。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国平做《灵籖与关帝灵签的初探》报告,他认为,关帝灵签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有诗歌这样的雅文化,也有传说故事、戏剧故事、应验故事等俗文化,蕴涵于灵签之中的文化既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喜怒哀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社会教化以及心理特征。由于两岸共同的信仰文化,关帝灵签在密切两岸往来关系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卢存岳在题为《中华旅游未来十年》发言中表示,关帝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彰显海峡两岸不仅同种、同根、同源、同文,而且同宗、同教、同供、同尊。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为颖慧的民族,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齐心合力,共谋共进。在未来的十年,依托大中华之至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极为厚重的人文渊源,旅游业将从具有文化属性的经济产业演化成为具有经济属性的文化产业,旅游也因此从人们生活和休闲的不可或缺演进至工作和事业的不可或缺。中华民族将通过这一通道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社科院文学史研究员胡小伟教授发言指出,关帝信仰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关帝不同于孔子和黄帝,关帝集儒释道于一体,是全世界华人都认可的神。关帝精神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道德核心精神。世界上凡有华人处必有关帝庙。关帝文化之所以能跨越海峡、跨越国界、跨越种族,就在于它集仁、义、礼、智、信于一体,是中华儒家文化的一种反映。关帝文化是海峡两岸的共同神缘,东山关帝庙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薪者。
  参加论坛的学者专家还有: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处调研员吴榕明、福建省政协常委、文教卫体委副主任林德冠、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研究员杨彦杰、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刘传标、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单玉丽、厦门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彭一万、常务副会长陈耕、东山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理事陈立群、漳州师院闽台文化研究《闽台文化交流》编辑钟建华等。
  论坛还倡议成立“海峡两岸关帝文化研究会”。最后,漳州市旅游协会会长王龙与台湾中华国际观光协会理事宋德才在论坛上共同签订了《海峡两岸旅游业合作协定》。
  (四)
  自古以来,铜山百姓共奉关帝为祖,尊为“帝祖”,家家户户于厅堂之上悬挂关帝神像,世设家祭,每日晨昏焚香点烛礼拜崇祀。故此,每年必择吉期迎关帝巡境;元宵夜入庙卜安乞福;五月十三关帝圣诞举行祭祖盛典,连月搬演大戏为关帝祝嘏;年终岁尾集体晋庙,备办盛供拜天公谢祖德;甚至平时生活生产大事必告关帝,恭请关老祖爷做主……而岛上历史以来最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就是迎关帝出巡。
  今年原定于6月8日(农历五月十三关帝圣诞日)的巡境活动,因恰值一年一度的高考期,为不影响学校的考试环境,关帝圣示改为高考结束的翌日出巡。
  9日早晨,昨天庆典仪式过后才下起的连夜大雨停止。辰时一到,花杆炮三声巨响,东山关帝庙前欢声雷动,两岸同胞恭送圣辇启驾。东山百姓请来10余班锣鼓队,20余班文艺踩街阵头;历史上与台湾有着密切神缘关系的东山铜陵天后宫、东岭大庙、北极殿、真君宫、泗美宫、清薇宫、明德宫等宫庙也组织10余班彩旗队、兵器队、表演艺阵,组成共有4000余人浩浩荡荡的迎神队伍——
  彩旗摩托车队开路,八面大锣哐哐响起;
  大红宫灯引道;
  八面“肃静”、“回避”禁止牌清道宣禁;
  一面面“山西夫子”、“铜陵帝君”的红幅彩樟锦簇霞团;
  一班班鼓乐鼓点咚咚,管弦高奏;
  枪、矛、斧、戟、金瓜、葫芦、佛手、兽头——八宝武器队列齐整,闪金耀彩;
  黑龙旗队、红龙旗队、黄龙旗队——横空蔽云的旗帜迎风招展;
  潮音乐队、南音乐队、昆腔乐队……乐曲穿云;
  龙凤锣鼓、威风锣鼓、潮州锣鼓……鼓声震天;
  富有闽台文化特色的踩街艺棚、各种阵头:舞狮、舞龙、水族舞、旱船舞、花扇舞、凉伞舞、彩绸舞、竹马队、秧歌队、宫女花篮队、寿桃队、西游记阵、公背婆阵、大头艺阵……载歌载舞,百态千姿;
  盛装的玉女手捧祥盘,盛着经文、果品;
  香坛八尺雕龙高香袅袅,烛台几对描凤巨烛氤氤;
  精壮的渔家汉子抬着二百余斤重玄铁所铸青龙偃月大刀,寒光凛凛;
  当会顶的头人身佩红花缎带,手捧檀香宝炉;
  八抬大轿周仓神辇中忠勇侯威风八面;
  八抬大轿关帝圣辇中关帝君浩气凌霄——日月芭蕉扇前、黄龙伞下,冕旒飘飘,威仪赫赫;
  随后是锣鼓四音乐队敲打弹拨;持香的信众队伍一如长龙……
  关帝圣辇所到之处,铜陵古城万民空巷,鞭炮齐鸣,烟火腾空。沿途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恭迎关帝大老爷驾临,设香案祭坛,献供祈佑……
  至下午3点钟,出巡的东山关圣帝君在百姓的簇拥下回辇归庙。
  12日起,东山关帝庙庙戏起鼓开锣。今年由厦门、漳州、东山、台湾等地渔船和商家及民间各界预订请捐的庙戏计20多场(不含放映电影)。庙戏由名扬粤东、闽南、香港和东南亚的东山县潮剧团共五个戏班相衔演出。东山关帝庙庙园的大埕上,戏台高筑,锦幕垂云,灯火辉煌,鼓乐喧天,百姓们扶老携幼,聚观于庙前,汇成一片神人共喜的海洋。
  (五)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期间,两岸嘉宾分别参观游览了岛上的风动石景区、塔屿景区、九仙山景区、马銮湾景区、金銮湾景区、乌礁湾景区,无不对东山岛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丰厚的历史人文胜迹和优良的投资环境感慨连连。
  专家学者在对以东山关帝文化为主体的历史人文与经济发展环境进行考察后,通过漫谈,讨论,交流,切磋,共同认为:关帝文化是海峡两岸、海内外同胞普遍认同并崇奉的民族信仰文化现象。而东山关帝庙的历史文化,集中、典型地展示了海峡两岸地理、政治、军事、血亲、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关系。东山关帝庙自古在东南沿海、海峡两岸有着很高的声灵影响,在台湾关帝千百万信众心目中具有崇高的信仰地位,在历史上收复台湾、统一台湾和保卫台湾的斗争中曾产生很大的精神影响,蕴涵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大积极意义,是新时期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中一块具有很高价值的文化品牌。这对加强两岸文化经济交流合作,互利双赢,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完成民族复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重大作用。政府应对打造东山关帝文化品牌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扶持,同时给予政策倾斜并且落实措施;建议考虑在“两马”、“两门”对接三通的基础上,开辟“东山对接澎湖与台西经贸、旅游直通航线”,由此辐射整个闽南、闽西和粤东。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此次专程赶来东山参加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的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康承绪、原台湾台北板桥市市长、现任中国建设统一促进会副理事长张复堂、漳州台商协会副会长吕榜洲、台湾祀典武庙委员、知名台商林培火等一再表示:关帝信仰文化已成为两岸民间往来的纽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要以关帝文化为“桥”,积极发动台湾工商界人士,更好地与福建开展经贸、科技、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活动,互利双赢;以期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完成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最终愿景!
  2006.6.13
  缘系关帝 和谐两岸
  ——记漳州首届旅游节、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暨闽台水产品博览会
  文时伟
  晴空万里,碧海潮平。漳州首届旅游节、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暨闽台水产品博览会于2007年6月27-28日隆重举行。
  本届节会由漳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旅游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主办;东山县人民政府、漳州市旅游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台办、市台商协会、台湾旅行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承办。此次活动旨在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突出“五缘”特色,拓展“六求”作为,以关帝文化为桥梁和纽带,增强两岸民众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强化闽台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创建海峡旅游文化强势品牌,积极推进海西经济区建设,使之成为弘扬关帝文化的盛典、两岸联谊交流的盛会、合作共创和谐的平台。
  东山是福建第二大岛,自古以来也被誉为“东南之秀”、“海滨邹鲁”。东山港深水阔,从宋代起,就是福建通往台湾和东南亚各国的重要港口。东山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民族英雄戚继光的足迹遍及铜山古城,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施琅统一台湾的出师地,是一代理学宗师黄道周的出生地。
  东山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自古声灵影响遍及海峡两岸、东南沿海,与山西解州关帝庙、湖北当阳关陵、河南洛阳关林并列全国四大关帝庙,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明末清初,东山关帝香火分灵台湾南北,成为台湾现今上千座关帝庙的香缘祖庙。从1992年东山成功举办首次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以来,两岸交流日益密切,截至2006年的第十五届关帝文化节,共有台湾及其他海外关帝信众约40000人次,100多个团体参加这一盛典。
  6月27日上午,东山关帝庙前人山人海,龙腾狮舞,鼓乐喧天。彩虹门横空,汽球柱悬云,龙旗凤帜飘舞、高幡横幅缤纷,一派盛节喜庆的景象。
  出席本届节庆的领导和嘉宾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昌平、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德淦、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童万亨、致公党中央秘书长曹鸿鸣、中国文促会秘书长陈荫夫、台商服务总会总会长廖正豪及夫人、泰国福建商会会长陈德启、台湾中华统一促进党主席林正杰、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全国台商协会副秘书长洪玺曜、泰国国家旅游局资深顾问前主席MrsJ.S、中央文史馆文史资料司司长、国务院参事室文史业务司司长刘松林、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文化局局长严昭柱、北京台湾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李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公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小伟、中共漳州市委书记刘可清、市政协主席林奕斌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漳州各县区领导和东山县五套班子领导同志。
  此次活动受到海内外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注。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专门为大会发来贺信;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及中国台商协会会长廖正濠等50多位台湾政要名人分别为东山关帝庙题赠了“忠义千秋”、“武德维扬”、“义正千秋,协合两岸;黄炎华胄,饮水思源”等数十幅颂词。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美国国际日报、泰国新中原日报、中国旅游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东南电视台、海峡电视台、台湾东森电视台、新华网、东南新闻网等80家新闻媒体到会共襄盛举。
  应邀出席庆典的海峡两岸与海外嘉宾共2000余人,参加节庆活动的群众达10000人以上。
  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浦江主持节庆开幕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宣布漳州首届旅游节、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暨闽台水产品博览会节庆活动开幕。
  中共漳州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吴志明;中共东山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毅群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代表主办单位和东山县委县政府向出席盛会的海内外嘉宾致以诚挚的欢迎。
  王毅群县长在欢迎辞中指出:“东山关帝文化源远流长。东山关帝庙以其神奇建筑、神圣崇拜、神秘香缘三重意蕴内涵,声名远扬,享誉八方,跻身全国四大关帝庙之列。作为台湾关帝文化的发祥地,它是台湾现上千座关帝庙的香缘祖庙,也是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最好见证。“忠、勇、仁、义、礼、智、信”是关帝文化的精神内核,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饱含着炎黄子孙爱家、爱国、追求和谐相处的炽热情怀,是推进两岸和谐统一、繁荣进步的重要文化元素。此次盛会作为寻根谒祖之桥梁、文化交流之舞台、联谊四海之纽带,必将服务于和谐两岸之大局,必将绽放灿烂的文化之花、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东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荟粹,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我们将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响对台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快构建海峡文化名城。”“东山海岛风情魅力无限,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素有“东海明珠”之美誉。这里有国家4A级景区、有全省十大精品旅游线路。旅游是东山最大的特色,也是东山希望之所在。我们将致力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县,打造国际旅游海岛……”
  出席本届节庆的台湾代表、台商服务总会总会长廖正豪先生在致辞中说,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的东山关帝庙,是现全台湾1000多座关帝宫庙中绝大多数宫庙的香缘祖庙。两岸同胞都是兄弟姐妹,台湾和祖国大陆不可分离,我们一定要维护和珍惜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关系,加强闽台交流交往,共同为早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大业而努力。
  鼓乐动天,旗帜招展,彩絮飞扬,群龙腾空。开幕式上,举行关帝祭祀大典、广场歌舞表演和祈福诵经等活动,海峡两岸嘉宾和大德高僧、关帝信众共同祭拜祈福,祝愿中华统一,民族复兴,两岸和谐,人民福祥。嗣后举行空前隆盛的关帝巡境民俗文化踩街活动,东山百姓倾城而出共迎关帝出巡,人心震撼,四方宾客无不为之动容。
  做为这次盛会系列活动之一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论坛引人注目。
  在27日下午举办的“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论坛”上,两岸研究关帝文化的专家学者胡小伟、康承绪、高致华、孟海生、吴朝平、林国平、刘小龙等,分别作了《关公:东山过台湾》、《拓展东山关帝文化产业,创建世界旅游文化知名品牌的几点思考》、《海外关公个案研究》、《东山:关公走向世界的码头》、《关帝信仰与东山社会的变迁》、《做大做强关帝文化,打造东山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强势品牌》等演讲。本次论坛旨在通过学术平台,从多学科、多领域、多侧面审视关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轨迹,进一步研究、挖掘、丰富关帝文化的内涵,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理解和把握关帝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从新的历史视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研究关帝文化,弘扬关帝文化,同时也为各位专家学者构筑一个联谊与交流的平台。两岸专家学者围绕“关帝文化交流与加强两岸合作”这一主题,就两岸经贸合作等方面已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关帝文化交流这一平台,促进东山与澎湖实现海上直航等达成了共识,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等建言献策。专家学者认为,东山与台湾一水之隔,两岸关帝信仰一脉相承。数百年来,关帝文化承载了华夏民族“忠、勇、仁、义、礼、智、信”的传承和发扬,对民族先贤共同的景仰始终维系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东山关帝可谓是海西一个具有丰富内涵、深远影响和强大感召力的文化品牌。深入研究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是我们光大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使命所在,对深化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发展东山文化产业,建设国际旅游海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帝文化搭台,两岸经贸合作唱戏。27日上午,东山有总投资21.8亿元人民币的4个大项目奠基和开工。其中有投资12亿元人民币的东山旗滨浮法玻璃生产线、总投资3.6亿元的福建东山海魁公共保税仓项目开工、总投资1.2亿元的东山西铜公路改扩建工程开工、总投资5亿元的香港金紫荆旅游业项目奠基;还有被评定为四星级旅游饭店的金殿海景大酒店揭牌。在下午举办的投资说明会项目签约仪式上,来自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及厦门、浙江、江苏、深圳等地的企业家,当场签约合同项目16个,总投资3233万美元和2.405亿元人民币,项目主要涉及旅游开发、水产品加工、服装生产、体育用品生产、生物科技等。漳州市政府与泰国芭堤雅市政府签订两市《旅游友好合作协议》、漳州市旅游协会与台湾省旅游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签订《漳台旅游合作》协议;东山县旅游局与澎湖县旅游发展协会,签订《东山岛与澎湖岛旅游》对接合作协议。这次举办的首届闽台水产品博览会,重点突出闽台海洋与渔业合作发展成果、有闽台50多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参展,展出精深加工水产品、台湾鲍鱼、活石斑鱼等100多种名特优新水产品。
  节庆期间,还举行东山县海峡两岸关帝文化研究促进会成立仪式暨海峡两岸关帝文化交流座谈会、“史前闽台文化关系”和“海峡:关帝与船”展览、帆船帆板表演、拉山网表演、庙戏汇演、漳州旅游风光摄影展、海峡两岸书画展、沙滩大型焰火晚会及歌舞表演、“闽南走透透——走进东山”大型综艺广场演出等内容丰富、具有浓烈闽南文化特色的系列活动。
  台湾关帝宫庙到东山朝圣谒祖记事(续)
  (2005-2007年)
  2005年
  3月31日
  台湾新化市南瑶宫、受天宫、新化县关帝庙主委陈孟圭及新化县多名乡长、里长等200多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
  4月7日
  台湾郑成功研究会会长、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先生等20多人到东山有郑成功活动过的地方视察研究、并到东山关帝庙研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到东山关帝庙朝拜及抽签等祥情。
  4月14日
  台湾新化县关帝庙主委陈孟圭先生率50多新化关帝善信到东山关帝庙朝圣。
  4月15日
  金门县烈屿乡关帝庙主委洪大谋、村长洪大伟等8人到东山关帝庙联系率团到东山朝圣事宜。
  4月16日
  桃园县龙潭乡圣帝路天恩堂堂主康春义等27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
  4月17日
  台湾台北县汐止五东山慈圣宫主委张长和率18位信众,首次到东山关帝庙朝圣。
  4月18日
  菲律宾新潮文艺社“福建文学之旅”云鹤、明澈等8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
  4月23日
  台湾屏东县东城乡跨海宫30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
  4月28日
  台湾宜兰礁溪协天庙主委吴朝煌、蓝水术等7人到庙朝圣。
  4月28日
  台湾台中县林昆关、林坤虎、张松竹、张中平等到庙朝圣。
  4月29日
  台湾台南祀典武庙主委陈百青率武庙干部委员46人到庙朝圣(祀典武庙系台南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关帝庙)。
  4月30日
  台湾台北天圣宫45人到关帝庙朝圣。
  5月12日
  台湾台北章屠街圆明堂、龙兴坛、霞海城隍庙朝圣团24人到庙朝圣。
  5月19日
  基隆无极天龙宫负责人张进光率12人到庙朝圣。
  5月23日
  新竹池龙宫220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并到湄州妈祖庙参加妈祖文化节。
  6月3日
  金门烈屿乡关帝庙主委洪大谋、村长洪大伟、县议员林园钦等200多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
  6月3日-4日
  台湾南投县鱼池乡郑成功庙主委叶松海等150多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并举行隆重祭典活动,在关帝庙埕搭祭台,树灯杆,树旗杆举行所有台湾朝圣团最大规模祭典活动。
  6月7日
  台湾高雄东山同乡会关帝庙40多位东山老乡奉关帝神像回祖庙朝圣。
  6月17日
  台湾宜兰玉尊宫主委李炳南教授等12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漳州市政协副主席陈易洲陪同,同时与东山关帝庙负责人研讨两岸关帝信仰与文化交流等事宜。
  6月19日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隆重举行,台湾高雄文衡殿总干事陈文彬、台湾宜兰礁溪协天庙主委吴朝煌、台北行天宫、北港朝天宫等106人前来参加。
  6月27日
  台湾台北中华灵乩协会,中华道教两岸交流协会40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
  7月11日
  台湾台中玄天宫朝圣团22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
  10月17日
  台湾高雄县林园乡汕尾炉济殿主委邱幸雄等46人首次到东山关帝庙朝圣。
  10月21日
  台湾台中县清水镇帝君会召集人翁义佳等28人第十次组团到东山祖庙朝圣。
  10月22日
  台湾台中县龙井乡大道圣道院20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
  10月25日
  台湾新竹湖口乡龙正堂堂主黄进凯等16人首次组团到东山祖庙朝圣。
  2006年
  元月12日
  台湾台南市海安路慈恩堂堂主许陈丽云等18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
  2月5日
  台湾嘉义溪口开元殿(郑成功庙)主委叶松海等38人到东山关帝庙搭“天公埕”答谢天公。
  2月16日
  台湾厦门国正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树生等21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
  2月23日
  台湾台北市玉龙宫朝圣团46人首次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谒祖。
  2月25日
  台湾南投县名间乡佛天禅院2位女士联系两庙交流事谊,并奉关帝神像到祖庙挂香鉴灵。
  2月25日
  台湾彰化市紫竹慈元寺24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3月4日
  台湾南投县普法堂堂主等16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
  3月23日
  台北县深澳里昭明宫23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4月10日
  台湾苗栗县显化宫进香团56人首次到东山关帝庙朝圣。
  4月27日
  台湾关圣帝君会邱哲义等37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4月28日
  基隆市正荣街东山夫子宫、配德宫负责人秦鸣仁等24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4月29日
  金门烈屿青岐关帝庙主委洪大谋等120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5月10日
  台北大富鑫工程开发有限公司进香团陈秀卿等12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5月11日
  金门烈屿乡关帝庙领队林其再等210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5月13日
  台湾台北彭山天后宫、道教协会理事长吴光辉等12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6月8日
  台湾台南祀典武庙、日月潭文武庙、澎湖红毛城关帝庙、宜兰礁溪协天庙等18家关帝庙共250人前来参加第十五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
  7月2日
  台湾云林县西螺奉天宫主委张健一等17人到东山关帝庙进香。
  7月3日
  台湾苗栗县卓兰镇朝南宫宫主许国龙等14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7月4日
  台北慈恩宫主委王依星等10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7月10日
  高雄三民区高市圣玄坛主持等17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8月11日
  台南县山西宫(关庙)建醮董事会筹备处执行长李锦龙等4人前来东山祖庙联系建醮活动有关事宜。
  8月15日
  台南县山西宫(关庙)主任委员张伯禄(台南县议员)率领山西宫董事会建蘸筹备会成员(全体董事72人)到东山祖庙朝圣挂香,并邀请祖庙理事会于农历十月十五日赴台南参加建醮活动。
  8月21日
  漳州台商协会会长率彰化青云关帝庙信众18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9月24日
  台湾基隆闽南庆生会负责人燕白峰等41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12月13日
  台北万华区天竹殿22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2007年
  2月23日
  台南市安南龙凤宫21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3月28日
  台北新庄武圣庙54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3月28日
  花莲台北圆山保圣宫32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5月24日
  金门烈屿关帝庙158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5月27日
  金门烈屿青岐关帝庙108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6月10日
  基隆济安宫32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6月11日
  台南山西宫102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6月11日
  彰化秀水乡青龙岩70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6月27日(农历五月十三日)
  首届漳州旅游节、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节暨闽台水产品博览会隆重举行,前来参加节庆的有:台湾中华总商会会长廖正豪(国民党前“法务部长”)、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台湾宜兰礁溪协天庙主委吴朝煌、嘉义郑成功庙主委叶松海、主持叶敏捷等十多座关帝庙的信众295人。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发来贺电;台湾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等台湾政要多人亲笔题写关帝颂匾。
  9月12日
  台湾台中清水帝君会翁羲佳等24人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9月13日
  台湾屏东县东港兴达号渔业公司董事长蔡朝冗等18人到庙朝圣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9月27日
  台湾嘉义县议长侯清豪、议员宫文树带领七星宫28人朝圣团首次到祖庙朝圣进香。
  10月12日
  台湾开漳圣王庙信徒252人由大统国际集团董事长谢铭泽和前主委陈振盛等带领,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
  (供稿:余添生整理:文时伟)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记述了东山岛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史海探幽、关帝文化、东山与台湾关系、铜海吟笺、人物春秋、岁月回眸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