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名人故居与纪念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81
颗粒名称: 东山岛名人故居与纪念馆
分类号: K820.857
页数: 12
页码: 72-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黄道周(1585-1646年)是明末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和天文学家。他出生于福建省漳浦县铜山所深井村,自幼善文章,18岁起隐居铜山城,23岁开始致力于讲学著作。在他的一生中,他多次入仕,但也因秉公执法、坚持正义而多次遭到贬谪和监禁,甚至最终就义于南京,终年62岁。他的著作涵盖了文学、史学、政治、教育、天文、地理、军事等多个领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此外,他的书法作品被称为“漳浦体”,被认为是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黄道周的故居、纪念馆及相关纪念活动都体现了对他的尊敬和纪念。另外,文章还简要介绍了同期的官员唐朝彝的生平事迹和故居。
关键词: 东山岛 名人故居 纪念馆

内容

黄道周故居
  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号石斋,谥忠端。明万历十三年二月初九日生于福建省漳浦县铜山所深井村(今属东山县铜陵镇公园街),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天文学家,明末重臣,爱国抗清英雄。·
  黄道周5岁就学于铜山崇文书院(今黄道周纪念馆),11岁即善文章,14岁游学广东博罗,获誉“闽海才子”,18岁起隐居铜山城之东门外海中塔屿耕读攻《易》、治律吕,23岁始致力讲学著作,25岁携母迁居漳浦县城。
  天启二年(1622年),黄道周中进士并选为庶常,越年任翰林院编修。因憎恨宦奸魏忠贤坑害忠良,愤撰《本治论》,严斥“奸宄窃国,天下之将乱”,警醒熹宗皇帝昭法慎刑。崇祯三年(1630年),升右中允,为申正义,三疏救良相钱龙锡,被贬三级,尚劝崇祯皇帝“退小人,任贤能”,遭削藉仍慷慨无悔。崇祯九年(1636年)复职,旋升右谕德兼掌司经局,冬晋经筵日讲官、少詹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此时他忧心国事,举荐贤能,面斗奸辅杨嗣昌,斥皇帝“忠佞不分”,遭廷杖入狱,后贬返原籍。
  南明弘光元年奉诏任礼部尚书。隆武元年(1645年)任首辅、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力主抗清,自请缨募举义师北征,出信州,取婺源,不幸于童家坊战败被俘。囚中节义高亮,厉拒清廷厚待劝降;临刑裂襟破指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隆武二年三月初五壮烈就义于南京,终年62岁。黄道周就义后,遗体由门生密葬于南京,4年后归葬于漳浦北山,其妻蔡玉卿逝后与其合葬。京城及闽南多处为其建祠立祀,至今大部已废,而台湾淡水、艋甲、宜兰等地犹存清初郑经入台后所建多座黄道周庙(即助顺将军庙)。
  黄道周一生著述丰富,内容涵盖文学、史学、政治、教育、天文、地理、军事,论疏诗赋诸体俱佳。有《易象正》、《三易洞玑》、《榕坛问业》、《黄漳浦集》等百余种。弟子遍及闽浙赣苏皖地区。其书法峭厉遒媚,独成一体,称“漳浦体”,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近现代书法大家如沈增植、潘天寿、来楚生、诸乐三、沙孟海等都直接受其书风影响,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对其亦崇敬有加。其所画山水松人技法磊落,英气飘逸。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日本东京博物馆等处分别珍藏有黄道周书画珍品。
  《明书》赞黄道周“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明地理学家徐霞客称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学问直接周孔,为今古第一”。清乾隆皇帝笔谕赞其“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并赐入祀孔庙。
  东山黄道周故居位于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公园街深井村,即东山关帝庙右前处,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始建于明初,为典型的闽南风格平屋建筑,砖瓦土木结构,朝西南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一大院、两侧厢房。院内有一口圆井,曰“深井”,井泉甘冽,四时不旱,故此地称“深井村”。故居大门上嵌有当年黄道周亲笔题书的“苏峰拱秀”额匾。故居中堂置有黄道周大幅肖像,角巾素服,庄重肃穆;配有颂联:“纲常万古谁能偶,节义千秋孰比肩”,横批:“为善最乐”,为黄学研究专家黄典诚教授拜谒故居时所撰题。祀案上亦置有黄道周泥塑雕像,并供有祭祀用的香炉。厅堂右墙另挂有黄道周与夫人蔡玉卿的肖像。左墙挂有黄道周的数幅手书诗作,可见其凌利劲健、严冷刚方之风骨。所书有:录忠武登翠微亭诗(行书):“经年尘土满征衣,得得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观不尽,马蹄催趁月明归。”同王初林、李明东登燕子楼作(草书):“燕子楼前燕子飞,旧巢犹在主人非。楼中盼盼楼前燕,肯向他人楼上居”。
  据史料载,黄道周入官后曾分别先后于天启二年(1622年)、崇祯四年(1631年)、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多次回铜山故居省亲。黄道周为国殉难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铜山人民特奉祀黄道周神位于故居不远处的文公祠。
  故居后不远处有闻名遐迩、号称“天下第一奇石”的铜山风动石,上刻南明巡抚路振飞所题“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瑸陈士奇”(二陈均系黄道周门生、明末大臣)。另有一方巨石,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郡守西蜀童宗颜”题镌“明黄石斋先生故里”。住于故居的黄氏子孙至今已传至第27代,每逢年节忌辰,黄氏后裔于此香火祭祀。
  在故居之左、铜山古城东门之外海中塔屿上,犹存黄道周两处遗迹,一为“云山石室”,一为“鹰嘴岩”。另故居后面建有黄道周纪念馆。
  黄道周纪念馆座落于故居后60米处、风动石之右,为明代大成殿(崇文书院)旧址,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一层花园式古典建筑。
  大成殿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祀孔子,亦称文庙;正德十一年(1516年)改为“崇文书院”,嘉靖二年(1522年)设立学社,成为铜山最早的官学。万历十七年(1589年),黄道周5岁时入崇文书院就读《论语》。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已获誉“闽海才子”的黄道周从铜山迁居漳浦县城之前,曾收铜山士子陈士奇、陈瑸为门下,“夜则共寝,日则共砚”。据传,其共砚会即在书院的魁星楼(今已毁),故黄道周有《魁星图》创作留世。天启二年(1622年),大成殿重修,适黄道周中进士,回乡东皋迎母亲入京奉养,乃为铜山大成殿的华表题书了三面匾额:“斯文在兹”、“江汉秋阳”、“金声玉振”。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十五日,时告假于漳浦北山庐墓为母守制的黄道周携陈士奇、陈瑸、刘善懋、游昌业等铜山弟子回乡修复大成殿孔子塑像,并撰写了《修像告先圣文》。康熙三年(1661年)东山迁界,崇文书院沦废;至嘉庆年间重建为文昌宫,既祀孔子,又祀文昌帝君。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为县立初级中学校舍。1958年,校舍迁往演武亭(今东山第二中学),此地成为废庙。1985年,值黄道周诞辰400周年,东山县人民政府择此地兴建黄道周纪念馆,二年后建成竣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书“黄道周纪念馆”石刻额匾。大厅嵌有我国艺术大师刘海粟手书“节义千秋”石匾。大殿前塑黄道周立身雕像。馆内置黄道周生平事迹展览。有石柱对联,一为黄寿棋撰书:“浩然正气直为文山同壮烈,卓尔奇才长教左海焕光芒。”一为黄典诚撰书:“收局文山气节冰霜千古烈,行吟屈子辞章风骨一家雄。”
  唐朝彝故居
  唐朝彝(1640-1698年),字偕藻,明末福建省漳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官至宗人府府丞,赠朝议大夫。
  唐朝彝于康熙五年(1666年)乡试中举,康熙六年(1667年)进京会试中式成进士,再参加殿试,名列二甲,赐进士出身,时年28岁。依例授内弘文院庶吉士,入庶常馆学满文。散馆后,任广西道御史。尔后近30年间,先后任过山东、山西、京畿、河南、广东等道御史。后升通政司左、右参议,转任大理少卿、太仆寺卿、太常卿、宗人府府丞等职。
  唐朝彝是清初有名的直臣廉吏,其一生为官清廉,生活俭朴,秉公执法,正直无私。任广西道御史出巡北城时,亲自取消供给规定。掌河南道事中,为治理黄河劳碌终年,无半点私求。本来,治黄是个肥缺,以往常是半年就得换任,而唐朝彝却受到民众爱戴,蝉联留任。任大理寺少卿时,奉旨祭女娲与成汤陵墓,路上所过州府,凡向他馈赠礼物者,他都一一谢绝。他当官三十载,从不私建华堂,仅在漳州置数椽简陋瓦屋,其勤政廉洁作风饮誉朝野。担任宗人府府丞时,敢于主持公道,处置犯罪的皇亲国戚,满朝文武都十分佩服他。其一生忠直公正,“清操久留,时论荣之”。
  康熙三十七年(1688年),唐朝彝病逝于漳州,享年59岁;朝廷赠封朝议大夫,奉旨崇祀乡贤祠。其生前著有《先后天挂图说》和《易学说编》、《西台疏草》、《汇青堂诗集》。
  唐朝彝故居在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公园街(原漳浦县铜山所城内),为唐朝彝的祖厝,又称“永锡堂”。故居依山面海,坐北朝南,为单层平屋建筑,土木结构,面积260多平方米。二进式,前面为大院,主建筑分前后座;前座一厅两房,为“独眼护龙”式;隔一明堂,后座一厅四房,为“双眼”式。灰墙红瓦,简朴宽敞,具有典型的闽南民间建筑风格与特色。
  唐朝彝少年时住于铜山故居,期间遭父丧,既孤且贫,但他淡泊明志,勤苦攻读。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对铜山实行“迁界”,唐朝彝徙居漳州,寓居于南靖南华岩读书。以后入官,至康熙十九年(1670年)“复界”后,曾回故居为其母亲治丧守制。此间,他为“复界”后重修铜山城与铜山武庙撰写《大都督詹公重建铜山城功德碑记》和《大都督黄公镐兴庙惠民功德碑》二文,并呼吁复修铜山南溟书院,兴办义学;因不久出任广东道御史,此事暂搁。至康熙三十四年(1685年),他病返漳州,还念念不忘此事。漳浦知县陈汝咸深为感动,终于次年着手修葺书院,重兴铜山文教。铜山故里及漳州地区至今仍传有许多关于唐朝彝清廉正直,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为民申冤的故事。
  史传康熙某年,京城里一位贝勒爷趁着元宵节闹花灯,唆使恶奴将十多位美貌民女抢入府中肆意奸淫,不从者尽遭惨害,一时民愤沸天。此案告到宗人府,唐朝彝发誓为民做主,即用计把贝勒爷请至公堂开审问罪。那贝勒爷有恃无恐,供认不讳,结果被判个处死偿命。康熙皇帝意欲开脱贝勒爷,但碍于国法难容,便在奏本上批下个“六不杀”——即“单日不杀,双日不杀;见天不杀,着地不杀;城内不杀,城外不杀。”明摆着,贝勒爷不好杀。唐朝彝接到圣谕,决意舍身抗命锄恶安邦,便派府差在城门中搭一木台隔着地,盖上芦席遮住天,待夜半亥子相交之时,将贝勒爷押上棚台斩了。
  康熙皇帝闻讯气急败坏,想拿唐朝彝问个抗命擅杀皇亲之罪,但转念他是秉公执法,本无厚非,且是机智行事,亦无把柄可抓,更为了收买民心,坐稳江山,于是夜召唐朝彝进宫,将自己随身佩戴的“天官锁”赐与他说:“你杀了贝勒,亲王欲杀你;你可借此护命,速速离京,免遭不测。”将其遣返闽南老家。
  唐朝彝就凭戴着这把御赐的“天官锁”,一路避开亲王及其属下满清官僚设置的重重机关暗算,总算平安抵家;此后,又凭此御赐之物在地方为民办事,除暴安良。百姓庆幸之余,便广为仿制“天官锁”戴于胸前护命纳祥,尤其家中小孩更是多戴此物以辟邪祟,同时寄望长大亦如唐朝彝出人头地,为国为民。故闽南民间到今犹传此俗,并有民谣:“天官锁,天官锁,囝仔戴,去邪魔;大人戴,免灾厄;老人戴,岁寿高。”传唱至今。
  唐朝彝故居后座为主屋,厅堂上悬挂“永锡堂”一匾,悬有木刻对联:“万古姓名光青史,一生忠义出天资”。厅堂中央的祀案上置有一方双龙戏珠镏金木刻的唐朝彝神主牌。匾联与神主牌皆为旧时物件。大厅墙上原挂有唐朝彝《陈北溪故里》诗幅:“村落半榛芜,乔木尚苍翠。北溪故里间,父老能指示。自昔吾道难,斯文不终坠。至道日流行,如川之泻地。紫阳集大成,继往开来世。先生从之游,门墙俨高第。天下莫能宗,正学反诬伪。托迹建溪山,寻源溯洙泗。先生佩服深,不改生平志。北溪结真隐,源流同一致。嗟予生已晚,不得执鞭辔。何处荐清香,泪洒溪流逝。”此诗见存于清光绪版《漳州府志》卷41。
  唐朝彝故居前有一开阔大埕。埕左有一树古榕,浓荫覆盖。埕前竖一石制旌表旗杆。其右有一口大井,井大且深,泉甘不竭,以梁山青石条砌沿。相传唐朝彝于康熙十九年(1670年)回故居为母守制,事毕将离开故乡时,见岛上多旱,铜山城内父老乡亲饮用水十分困难,便捐清俸凿成此井。
  东山唐朝彝故居现保存完好,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谷文昌纪念馆
  谷文昌(1915—1981年),河南林县人,出生于林县南湾村一户贫农家庭。1943年8月参加村农民抗日救国会,不久担任村农会主席。1944年3月担任抗日民主政府林北县第七区区长,1948年8月任区委书记。1949年1月被编入南下干部长江支队第五大队三中队五小队,任小队长。1950年5月12日随军解放东山岛,历任中共东山县城关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县长,1954年起担任县委书记,任期多年。1964年调离东山后,历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龙溪地区林业局局长、农办主任、龙溪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副专员。1981年1月30日病逝于漳州。
  谷文昌一生始终坚持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艰苦奋斗,廉洁自律。在他就任中共东山县委书记期间,为了改变东山岛风沙肆虐的恶劣生态环境,改变东山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带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号召并组织东山军民“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全岛400多座大小山头、30000多亩荒沙滩都绿化成林,3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都筑起防风林带,从根本上改善了东山的生态环境,改善了东山人民的生活,为海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谷文昌勤政为民、清廉俭朴的事迹有口皆碑。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与哪里的百姓保持着密切的血肉联系,与干部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造福于民。1981年谷文昌病逝后,遵其遗嘱,他的骨灰于1987年7月15日安葬在东山岛赤山林场。东山人民为了纪念他,修建了谷文昌陵园,并于1990年12月10日在这里落成谷文昌塑像。谷文昌半身塑像由白色花岗岩雕成,连同基座高3米,重6.5吨。基座上,有原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题镌的“绿色丰碑”四个大字。陵园附近有座观林楼,内设谷文昌先进事迹陈列室。
  1990年1月6日,中共东山县委作出决议,号召全县人民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1991年2月7日,中共漳州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决定》;同年5月4日,中共福建省委发出《关于开展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通知》。2002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原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到东山调研,写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一文;随之,中央领导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王兆国、刘云山、贺国强等同志分别作出关于学习谷文昌精神的批示。2003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中共福建省委联合在北京召开学习谷文昌先进事迹座谈会。在八闽大地、全国上下掀起一场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的热潮。
  2003年初,福建省委报请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在东山县谷文昌陵园东侧兴建谷文昌纪念馆。纪念馆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35平方米,现代园林式建筑风格,气势恢弘。前后座两楼,前座为单层楼建筑,设有接待大厅。后座为二层楼建筑,一楼为展览馆,二楼为多功能厅,配有投影声像和讲台等设备。
  谷文昌展览馆内设有六大展厅,展厅整体布局由八个部分内容组成,以上千件实物与图片资料展示了谷文昌光辉的一生,以及人民对他的崇仰与怀念。
  序言厅:左侧墙刻有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王兆国、刘云山、贺国强等多位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右侧墙为谷文昌同志遗像及其生平简介。
  第一部《走进东山》:东山岛历史概况——美丽的海岛,辽阔的海域,众多的港湾;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早在一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然而,由于历代的封建统治,加之战争频仍、兵燹不断,使土地越发贫瘠、风沙肆虐,百业凋敝,民生涂炭。风沙和干旱两大自然灾害吞噬了许多村庄。东山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渴盼春天……1950年5月,春雷般的炮声中,谷文昌随着解放大军走进东山。此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饱经战火焚烧的焦土、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
  第二部《执政为民》:,1955年谷文昌担任县委书记后,喊出“不救民于苦难,要共产党人来干啥!”的心声,他团结县委一班人,共同描绘建设新东山的宏伟蓝图——带领全县人民植树造林,绿化海岛,根治风沙,兴修水利,改造农田,从根本上改善了生态环境;修筑海堤,拓开公路,办起电厂,兴建戏院……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海岛日后的经济腾飞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艰苦创业》:谷文昌在东山一干就是十四年,无论是任区委书记,还是任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他总是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为改变东山的落后面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实现共产党人的伟大理想,他大部分时间都奔波于农村生产第一线,与农民一起耕田、播种;带干部访贫问苦,做调研,指挥抗灾……他无私地奉献自己,却从不允许自己和家人享受一丝一毫的特殊待遇。其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克已奉公的高贵品质,深深感动着东山人民。
  第四部《求真务实》:东山临解放时,撤往台湾的国民党军从岛上掳走4000余名青壮年,制造了“寡妇村”的旷世悲剧。全县许多去台人员的亲属背上“敌伪家属”的政治黑锅。谷文昌认为:“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经县委研究并请示上级同意,终将“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对他们政治上不歧视,经济上平等相待,困难户予以救济,孤寡老人由乡村照顾。一项德政,赢得十万民心。当大跃进时期“千斤稻、万斤薯、拔白旗、放卫星”的浮夸风吹进海岛,“大炼钢铁”的热潮滚滚而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铺天盖地,“大办食堂”敞开肚皮吃大锅饭的时候,谷文昌坚持务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予以最大限度的抵制。他不顾个人安危,不惜冒政治风险,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五部《致力发展》:在战胜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有了明显好转的基础上,谷文昌着眼于未来,致力于水、电、路、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在他的心目中,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劳动生产、群众的疾病与健康、群众的文化学习,甚至连群众的看戏问题,他都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力量。在他调离告别东山的同时,东山也告别了贫穷落后,告别了灾难,而成为闻名于世的“东海绿洲”。谷文昌为今日东山岛的崛起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六部《绿色丰碑》: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因病逝世,临终遗言:“死后,请把我的骨灰埋在东山岛。”东山人民把他的骨灰埋葬在由他亲手建立起来的赤山林场,并以各种形式来缅怀他的丰功伟绩,表达对他无比崇敬之情,并不断掀起学习和弘扬谷文昌精神的热潮。年年清明节,老百姓“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来到谷文昌的陵前扫墓祭拜。
  第七部《永久的怀念》:改革开放以来,东山人民继承谷文昌同志的遗志,勤奋创业,实现了经济飞跃式发展,成为全省农村第一批小康县,三次跻身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谷文昌精神一直鼓舞着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争创新的辉煌业绩。
  谷文昌展览馆内置有具声、光、电多项功能的大型沙盘,再现当年东山岛上风沙肆虐、村庄被埋、百姓逃荒的穷困落后面貌;并竖有高分子纤维仿真谷文昌造型塑像,配电子感应语言芯片,当人们一走近,便可听到谷文昌同志号召共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治理风沙、改变东山穷困落后面貌的豪迈声音。
  谷文昌纪念馆前辟有花园式广场,绿草如茵的草坪上,植有高入云天的英雄树,花朵艳红似英雄爱民的满腔热血。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记述了东山岛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史海探幽、关帝文化、东山与台湾关系、铜海吟笺、人物春秋、岁月回眸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文时伟
责任者
黄道周
相关人物
唐朝彝
相关人物
谷文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岛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东山黄道周故居
相关专题
唐朝彝故居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