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曾经南少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78
颗粒名称: 海国曾经南少林
其他题名: 东山岛新发现南少林史迹史料考述
分类号: K878.6
页数: 26
页码: 33-58
摘要: 这段详细描述了中国河南登封的嵩山是我国佛教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少林寺的建立以及南北少林之间的联系。此外,它还提到了在新时期福建境内出现的三座“少林寺”以及南少林和天地会之间的关系。文章还介绍了专家学者对南少林历史的调查研究,以及近期发现的一些史料,这些史料更充分地说明了东山岛曾经是南少林开展反清复明斗争的重要山林圣地。
关键词: 东山岛 南少林寺 谷文昌

内容

引言
  河南登封的嵩山是我国佛教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祥圣地。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年间,相传达摩祖师从海外进入中土,“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在少林寺广召信徒,弘扬佛法禅宗;隋代末年“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使少林寺的绝世武功闻名天下。据传,嵩山少林寺僧人后来南下福建兴建少林分寺,福建的少林寺与祖庭嵩山少林寺一样是禅武同修。南少林的僧人,将北少林的功夫糅合进南方拳术的特点,创建了蜚声海内外的南少林拳。此后,南北二少林遥相呼应,驰誉于中外佛教界和武术界,世人称为“南少林”和“北少林”。
  “天下功夫出少林”。以“南拳北腿”著称,以“匡扶正义”闻世的少林寺僧人,发扬爱国民族主义精神,多次慷慨奔赴国难。一千多年过去了,声名赫赫的南北二座少林寺,如今只留下北少林寺依然屹立在嵩山之上,而南少林寺却在朝代的更替中隐去了踪影。(北京科影厂《发现之旅——南少林之谜》电视纪录片解说词,2006.8转自武术万维网)
  为此,人们不断地寻访追踪。
  新时期以来,福建境内已分别先后发现了三座“少林寺”:莆田林泉院、泉州东禅少林寺与福清少林寺。对于它们的孰是孰非,学术界各有评说,谜团尚未最后破解。甚或有人认为,南少林应是福建境内多座寺院的化身(刘登翰:《南少林之谜》,台湾幼狮文化版2001)
  许多专家学者在追寻历史中发现,南少林与洪门天地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北京清宫档案库里,藏有嘉庆十六年(1811年)清廷在广西东兰姚大羔家查获的天地会《会薄》。《会薄》中记录了洪门天地会创立过程中的一段悲壮史事,这就是广传于世的“火烧少林寺”的故事,也称“西鲁故事”——
  康熙十三年(1674年),西鲁国强寇人犯我国边境,清廷官兵屡战屡败,康熙旨令张贴皇榜招募天下英雄豪杰,许诺若能拒寇退兵者封侯赐爵。南少林僧人为国揭榜请缨,终于打败西鲁强寇,得胜回朝后谢辞封赐,回归山林。然而,康熙却背信负义,遣官兵剿杀僧人,放火烧毁了少林寺。有五个南少林僧人侥幸逃过此一浩劫,他们来到闽南,秘密创立洪门天地会,歃血盟誓,揭起“反清复明”的旗帜……
  1988年,福建东山岛考古调查发现了一册由南少林香花僧传人密藏的《古来寺赞集》(亦称《香花僧秘典》,清代“嘉庆戊寅年阳月,僧泽安书于凤山报国禅寺忠祖茔”,“为纪念喝参莹公老和尚圆寂,转抄了坚、达铉两和尚手书”)嗣后,东山岛和漳南民间又相继发现了不同的手抄本天地会《会簿》,它们也都同样记述了这一“火烧少林寺”的“西鲁故事”。
  由“西鲁故事”所引发的天地会之秘密火焰从清初蔓延燃烧开去,从闽南到各省,从大陆到台湾,乃至海外,直至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初也借助洪门天地会的力量,高举“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大旗,终于推翻了统治中国267年的满清王朝……
  “康熙火烧少林寺”的故事在历史上是否发生过?天地会又是怎样产生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炤等专家学者历经10多年的调查研究,于最近断言:“西鲁故事”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有其一段与福建东山岛紧密相关的真实历史背景。南少林是随着天地会的传播才传播开来的。《古来寺赞集》明确地指出,福建“清源(今仙游县)九座寺”自古“有南少林之誉”,神秘的南少林应该就是现在福建仙游的九座寺。而真正把南少林和天地会文化传播出去的,首先是仙游九座寺在东山岛的分寺——古来寺等寺庙以及云霄、诏安、平和,包括漳浦这几个县和古来寺有关系的南少林香花僧。(罗炤:《天地会探源》,《中华工商时报》1994.10.19起连载;《发现之旅——南少林之谜》电视纪录片解说词,2006.8转自武术万维网)
  笔者新近经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多年来对地方文献史料的细心查证,惊奇地发现:闽南东山岛在明代末期曾经有过“太室”和“少室”二座“少林寺”的山林,并且,东山岛的鹰仔山上与龙峰山下至今都仍存有明代建筑的“南少林塔”,许多九座派南少林和尚死后均集中安葬于东山岛的古来寺坟园……这些新近发现的史迹史料,更加充分地说明,历史上的东山岛,曾经是一座海国的南少林,是南少林开展反清复明斗争的重要山林圣地——
  源承清源九座寺的东山岛南少林
  据东山岛民间藏本《古来寺赞集》卷首“溯源”篇记述:
  “夫古来寺,源承兴化清源九座寺。唐懿宗咸通年间,正觉禅师号曰智广上人倡建,凡寺舍九座相连,故称九座寺。时倡严整威仪,肃恭斋法,钵承南祖临(济)义玄禅师,广传临济正宗,寺僧五百余众,有南少林之誉。后开辟南山广化,四众立堂,讲经说法,普利人天。明天顺间,大德主持随缘赴感,拈花悟旨,亲送寺祖明雪熙贤南下弘法。时居龙潭山洞,著忍辱铠,卧无畏床,坐法空座。时邑人赞其德,请师于苦菜寺,归众日增,名扬邑里;结文绅名士,论诗书礼乐。虑非发祥之地,请与怀恩沈公选于五都之铜坑,鼎建寺舍,广授教徒五十人,戒律精严,文武同修,精通妙理,法脉滋长……”
  古来寺是东山岛的一座古寺,位于铜山城南门外铜坑(亦称东坑)海滨。现该寺占地面积912平方米,建筑面积562平方米(旧时总面积比现今还要大得多),二进式坐北朝南,中有院子,东西两廊各有一跨院,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寺内建筑大部保留清代构件。大殿主奉十八手准提佛母,两边奉十八金身罗汉。左厢廊为伽蓝殿,祀关公;右厢廊为祖师殿,祀达摩。大殿内匾额:“善应群机”;并存有“大觉世尊讲经说法阐明真谛理,九界众生欢喜无量仰止沐佛恩”;“古佛清静万般色相皆空幻,寺园明辉一点灵光独不磨”等匾联。前殿奉弥勒佛,寺前有一大埕,面街山门为彩瓷雕砌牌楼。牌楼四根石柱分别内外刻有“古佛当前应知华藏宝地,来寺法界便觉瞻礼西天”;“尘凡不关古来乾坤容我静,心中无畏寺园桑梓有余闲”。“准我慈悲救苦救难含有济,提人觉悟虚圣虚贤总成真”;“法界重开准警觉性有缘,尘凡已去提回返照无边”等对联。以上对联据传均由开山祖师明雪熙贤所撰。历经五百余年沧桑兴废,今寺内犹存《古来寺开山僧明雪熙贤和尚碑记》(碑高1.44米,宽0.41米)、《住持僧日端重修古来寺碑记》(碑高1.34米,宽0.41米)等文物。
  古来寺所源承的兴化清源九座寺,坐落于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凤山乡,古时山中有九座寺院相连,故称九座寺,又称太平禅院,今仅遗存寺院一座。宋代黄岩孙《仙豁志》有载:“九座寺禅师名智广,姓陈,县西留坡人,唐元和二年生,不茹荤,于日月中行,有十二影随身。常持铁钵,并一白犬相随,或闻面前有引道呵喝之声,空中或降乳香,中宵或现灯烛,乡人异之……世谓龙树王化身。……乾宁中,谥正觉禅师。宋元祐六年加封慈应。崇宁中敕赐无尘塔额。隆兴元年,以本路郡县遇旱,祷雨屡有灵应,加封普济。”
  今仙游凤山乡民林振宁收藏的清乾隆五十一年县令易世堂重抄本《开科禅师语录》载:“讫长庆四年甲辰(824年),师乃辞亲出家,投福州桃枝山,时年登十八岁,越开成二年丁已(837年),如愿禅师为之落发,旋往嵩山受持戒法。次游鄂渚……。至大中六年壬申(852年),乃移居九仙山。为徒弟稍众,复徙于高望山……至咸通六年乙酉(865年),乃卜胜九座山。……兴工时,有米缸、有酒泉……。”从此文中可以看到,正觉禅师在少林寺待了10余年,回到福建13年以后才在仙游九座山鼎建了九座寺。
  仙游的九座山上九峰环列,呈少室山九瓣莲花状。九座寺后两座山峦宛如凤凰双棲,有发祥之气,故寺址地名称做“凤顶”。九座山、九座寺现存丰富的南少林遗址。寺中尚有当年武僧洗浴的石槽和练功石担,寺西北处的山上还有可屯兵1000余人的“九湾寨”和可容纳300人练武的“第一垣”石窟,石窟上尚遗多处“拳打卧牛之地”以及悬崖上存有“炼胆石”等。特别是九座寺西边400米处的无尘塔,被认为是南少林的重要标志。清御史江春霖所撰《仙游九座寺山田记》还载:“有塔曰无尘,则藏骨之所。”又《开科禅师语录》载:正觉禅师“葬于溪西双峰之下”,无尘塔就位于“凤凰双棲”峰下,是迁藏正觉祖师遗骨之处。光启二年(886年),正觉祖师圆寂后获舍利子四千颗,晶莹若冰雪,即葬于塔内。
  《古来寺赞集》中载有:“九座流芳,祖传清源寺内无尘塔为祖堂”,并录有现今犹镌刻于九座寺门柱上的楹联——
  创修历一十朝,耿耿金精龙虎伏;
  气象涵三千界,巍巍宝殿凤凰仪。
  九座寺的大德主持是于明天顺年间亲送明雪熙贤禅师南下弘法的。据东山岛上九座派僧人留传的文字资料所言:天顺三年(1459年),明雪熙贤禅师入铜山,最先居住于风光绝美的龙潭山涧云坞石室,人们仰赞其功德高深,便请他挂锡于龙潭山下的一座名叫厚善庵的小庵(该庵始建于何时今已无从稽考),蒙入庵吃斋修持的大檀樾主铜山大户许蒲英施地捐银,拓建成寺院。新寺院落成之日,熙贤禅师为报初祖恩与施主恩,兼寓禅宗“苦谛”之意,遂更寺名为“苦菜寺”(明雪熙贤的初祖即正觉智广禅师,曾久食苦菜修持于仙游菜溪;大施主许蒲英为铜山许菜园人氏,“许”与“苦”闽南话同音。是故取此寺名)。
  苦菜寺位于东山岛龙潭山南麓,顶冠龙潭,背枕磬石,居二水汇合“鲤鱼听磬”之宝地。如今,再度重兴的苦菜寺中犹存明成化三年(1467年)所立“皇明苦菜寺明雪熙贤和尚晋山挂锡足缘碑”,碑高2.26米,宽0.74米。
  清乾隆本《铜山所志》与民国稿本《东山县志》均明确记载:“古来寺,在东坑,始建于明成化三年”。这一年间,明雪熙贤禅师因为考虑到苦菜寺并非自己的开山发祥之地,便请诏安(旧属怀恩县)县城喜好勘舆的沈(鈇)先生卜地于东岭山下之东坑(今铜兴村地面)创建古来院,去原寺名“苦菜”之“艹”字头为“古来”院名,即为今天的古来寺,明雪熙贤禅师遂成为古来院院(寺)的开山始祖。寺院建成之后,明雪熙贤收授徒子五十人,承继祖庭法脉禅武同修,戒律甚为精严,广传临济正宗,光扬南少林,名震遐迩,是为岛上南少林第一代祖师。
  相传明雪熙贤禅师坐法主持古来寺期间,曾因避寇而入城西旧时的官港佛堂澳(俗称白塘澳),在东山湾内海边城垵村的鹰仔山(又名尖公山)北侧兴建了一座山庵庙。《古来寺赞集》中言“山庵庙为清源九座分支”。据城垵村民口实所传,山庵庙原是一座佛堂(寺院),与古来寺一样供奉准提佛母,后来原址在鹰仔山南面榕树下的王爹王妈庙倒了,王爹王妈神像便移到这里,变成了主祀神。现该庙侧澳仔底岭上存有“古来院坟园”,并立有古代界碑,立碑的具体年份不详。园内存有清乾隆三十四(1769年)年所立“传临济正宗三十五世喝参莹公和尚真隐”塔墓等。而鹰仔山上至今存有两座明代所筑的石塔——高处一塔为圆形(最初应是方形,曾因颓败垒砌重修,不规则的砌石缝中多处插垫瓦片,塔端一截已废),现高3.6米,塔基周长8.5米。山脚边另有一塔保存基本完好,方形,七层实心,顶雕葫芦,高4.1米,塔基周长6.4米。两塔均未见有明显的铭文,自古以来人们不知其由来。据笔者近来实地调查考析,它们就是明雪熙贤禅师沿承祖庭九座寺在东山兴建的“无尘塔”,及东山人清之前古来寺早期南少林和尚灵骨安葬之处,高处那一座应是明雪熙贤禅师藏骨的塔墓。该塔较为老旧,可能于康熙三年(1664年)东山“迁界”时被毁,康熙十九年(1680年)“复界”后由回归东山的南少林僧人重新垒砌而保存下来——
  《开科禅师语录》有“祖传清源寺内无尘塔为祖堂”的记载。“南少林香花僧把无尘塔视为命根,代代相传。无尘塔就是南少林塔,塔在人在,塔倒人倒,所以每代祖师都要去参拜无尘塔。是故,他们害怕塔倒,后又在东山梧龙庙和山庵庙的半山腰建立两座塔,以作一旦原塔倒塌之备用。”(陈金敏:《仙游古刹九座寺遗址试考》福建省情资料库网2006)
  ——至今,东山岛山庵庙西侧鹰仔山半山腰的“南少林塔”没倒,梧龙庙(旧称龙山寺)西侧龙峰山下的“南少林塔”也依然存在。梧龙塔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最初位于龙山寺东侧后江入海口不远处,遗址基座尚存;天启三年(1622年)由梧龙村林氏七世祖同知公林震请名师移至庙西侧约100米处,更名“龙峰塔”。该塔“文革”被毁,2000年由村理事会和老年协会修复,并镌有铭文《龙峰宝塔序考》。
  尽管所有的文献志书并未载明明雪熙贤禅师在东山岛古来寺传授的徒弟是谁,从古来寺走出来的第二、三代九座派南少林僧众有多少?但可想而知,明雪熙贤禅师的古来寺派下南少林五十徒弟开衍下去,其僧众至少是数以几百计,当然,最初他们主要是住掌东山岛上的各个寺院山门,然后又扩延开去,遍布漳州南部地区与东山相邻的云霄、诏安、平和、漳浦等地甚至更远的地方。近年来陆续调查发现的文物史料,证实了这一点。
  东山岛“太室”、“少室”二座少林山门圣地
  众所周知,做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武功发祥地的嵩山,其主体部分是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的。驰名中外的少林寺即座落于少室山下。
  谁能想到,明万历、崇祯及永历年间,远在天涯海角的闽南东山岛上,也出现了两座相连的“太室山”和“少室山”!——它们就是处于东山岛西北部原铜山城外的东岭山和与之相连的九仙山,前者称为“太室山”,后者称为“少室山”,俨然是南国的嵩山二室山林圣地。东山岛上这“二室”山林的名称,世人大多已经忘记它们的曾经有过,多年来一批批到东山岛调查考察的专家学者也都忽略了这一史料记载,然笔者却从有关志书文献的字里行间找到了它们——
  南明隆武朝的武英殿大学士、东山乡贤黄道周于万历年间游九仙岩(“少室山”)时写下的《铜山石室记》一文中有“铜城之西为石室……此地南适又数百武,有石阙回廊,是为太室之山。太室西南二里许……是为龙潭。龙潭巉岩不及二室,然其洞壑纡回,视二室则又幽远矣!”。《黄漳浦文集》卷24、又《东山县志》民国稿本卷9)黄道周这篇游记告诉我们:铜山石室所处的九仙山即为“少室”,与南面仅距数百步远的“太室”合为东山岛的“二室”。
  明末东山岛樟塘乡名士、黄道周的“友善”张廷范赋《青云洞》诗有“……太室晤来探少室,藏书崱屴与君谋”句。这是张廷范与黄道周同游东山岛的“太室”、“少室”山后,回到自己藏书隐读的解山青云洞居处写给好友黄道周的诗作(《东山县志》民国稿本卷9)。
  此外,存于铜山石室的《仙峤记言》(永历壬辰岁立)碑文中也有“……长林(寺)开士道宗、恩波(寺)开士戒珍,互刿精辟……兴少室而昌条叶,功德弘深”的文字,此碑文也说明道宗与戒珍两位和尚所“兴”的是九仙山之“少室”。
  由明雪熙贤禅师入东山开山的南少林寺院——古来寺就在东山岛的“少室山”前“太室山”下——
  东山岛的“太室山”,原称东岭山、大伯公山,又称威峰山,处于“少室”之西,龙潭之东。该山层峰耸翠,巨石巉岩倚叠如屋,石阙回廊,幽洞穿空,是一处风光胜地。方志有载,明嘉靖年间,巡海道蔡潮曾题镌“意净心空”四个大字(每字2米有余)于最高岩石上;旁边诸石亦镌有“威峰”、“石渠云路”、“山海极观”、“晴岚拥翠”等名士题书(惜经“文革”破坏今已荡然无存,唯余县志有载)。“太室山”下除建有古来寺外,还有东岭大庙等庙宇。
  东山岛的“少室山”,原称九仙山,亦叫九仙岩。该山临海而峙,层棱迭起,山势挺拔。登高可鸟瞰铜山城郭万家,驰目可远眺海峡水天一色。山上古榕复盖,石窦穿崖,顶巅盘石垒叠,洞府天成,恍若“人世仙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朝廷于此建立铜山水寨署,铜山水寨为闽海五大水寨之一,故又称水寨大山。该山最高处有铜山石室,驻扎于水寨的莆(田)仙(游)官兵将其家乡的九鲤湖仙公供奉在这里,故又称石室仙宫。明正德年间,铜山水寨钦依把总陈言于此山南麓倡建恩波寺。恩波寺初成前座一亭,奉祀南海观音,故俗称“观音亭”(此山于是又叫观音亭山),不久恩波寺增建后座大雄宝殿及东西厢房,供奉三宝佛(释伽牟尼佛、东方药师佛、阿弥陀佛),为漳南的佛教重地,香火隆盛,声名远振(《东山县志》民国稿本)。明万历朝御批铜山“名家进士”文三俊有诗咏赞:
  金轮摄处宝幢开,一钵精蓝跨海隈。
  南望洛伽才咫尺,潮翻白马负经来。
  崇祯年间东阁大学士林钎(文穆)罢官后游东山,也曾在九仙岩题镌一诗:
  洞门六六锁烟霞,碧水丹山第一家。
  深夜寒泉流出月,晓天清露滴松花。
  ——好一处既是兵家水寨重地,又是佛门修禅胜境的东山岛“少室”山!
  至今从史料中能够得知的最早入住九仙岩的和尚是一位名叫“宝持”的禅师。九仙石室(即铜山石室)《仙峤记言》碑载有“……至弘治庚申(即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水寨大山寨主何九翁“延宝持禅师,挂锡其上”。此“宝持禅师”应该就是明雪熙贤禅师所传九座派古来寺的南少林禅师。因为到了明末,云霄龙湫岩的住持和尚道宗入住东山九仙岩,他的身世证明了这一点——
  道宗(1613-1701年)俗名张木,为漳州府平和县小溪后巷人。据传,道宗少年时从平和来到诏安,不久进凤山报国寺出家。当时寺院里有个拐脚和尚,道宗要拜他为师。拐脚和尚问:“我是个拐脚的和尚,你为何拜我为师?”道宗说:“你虽然拐脚,却单凭一只脚便可横扫天下”。这位传说武功高强,能飞檐走壁的拐脚师傅看到道宗如此聪明,言语中蕴涵着不一般的志向,便收他为徒。
  就在不久前,有学者在东山县博物馆的《碑廊》发现一块明代的石碑上刻有南少林时空和尚的铭文。经考证,这位时空和尚就是道宗当年所拜的拐脚师傅,也就是明雪熙贤禅师的嫡传徒孙之一。他是从东山古来寺出师后去到诏安报国寺当住持的。报国寺地处凤山岭,俗称“凤山亭”,故人们称时空为“凤山亭和尚”。明雪熙贤的祖庭仙游九座寺地处“凤山”,时空和尚所住诏安报国寺地名也称“凤山”,祖师法脉与祖庭地名相沿。时空的徒子道宗圆寂后,骨灰即葬在这里,其墓塔碑额横镌:“九座宗派”,碑文:“康熙辛已年季冬吉旦,第三代祖师无智宗公普同塔,五房徒子孙同立”。此为后话。
  道宗禅师先是住持于云霄龙湫岩,崇祯八年(1635年)入东山西山岩(原称兴教寺)重构了“初来寺”,不久即入住九仙岩。此时,九仙岩下的恩波寺由宝持禅师的徒子戒珍和尚住持。据说戒珍与道宗为师叔师侄关系,这就说明他们同属于南少林九座法派,同是明雪熙贤禅师在东山的嫡传。
  道宗禅师与东山岛“少室山”的“少林寺”
  道宗又作达宗,字慈光,别号无智禅师,后来又被称为万五、万云龙。南少林九座派的传人说他是明雪熙贤禅师的嫡传裔孙;同时,不少学者认为他就是影响海内外的我国民间秘密帮会洪门天地会的最初创始人。因此,南少林与天地会的关系密不可分。
  时值崇祯、永历年间,明清鼎革风云变幻,已入主中原的清廷,采取民族岐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疯狂镇压一切汉民族的反抗力量。他们野蛮地屠城杀降,削发易服,圈地掠产……异族的铁蹄蹂躏着中国的大片河山。
  据众多史料提供的信息,道宗原是漳南“万姓同盟”义军的化外军师,按岁序排老五,故又称万五。其结盟聚义兄弟老大万礼(诏安官陂人,又称万大,俗名张耍,字春宇,同时也是道宗的堂兄)、蔡禄(云霄人,又称万禄、万七)、郭义(又称万义、万二)等先是在诏安率众揭竿起义,反对腐败的明朝廷,义军活动于诏安、平和、云霄等漳南地区及粤东地区。明室亡后,隆武帝在福州建立了南明政权,旋又败亡。郑成功拥桂王在广西称帝,是为南明的永历。面对满清铁蹄南下,社稷濒危,道宗以民族大义为己任,于顺治七年(1650年)遣其拜盟兄弟率数千义军投入延平郡王郑成功麾下,壮大了福建的抗清力量。
  义军老大万礼任建安伯,率蔡禄、郭义驻守东山。在道宗的策划下,主建康美城堡为“万姓同盟”的盟坛——木杨城(取康美村林、杨二姓每字一边合而为城堡之名。后来南少林香花僧做法事时必备一只名曰“木杨城”的“斗灯”,做为象征盟坛的标志)。南北城门额匾分别刻镌“南标铜柱”,“北勒碣石”,借东汉时期马援将军平定交趾(安南)立铜柱以表勋绩,和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勒碣石以纪功德之典,表示要建功立业,驱除满清鞑虏,收复大明河山的决心。由于万礼少年时得武功于南少林高僧,屡建战功获得郑成功的信任与器重,向郑引见“禅弟万五道宗”,使道宗“为郑所善”(《漳浦县志》卷22)。《古来寺赞集》因此言其“受识长林寺,开山第一枝”(每字之前均加“氵”)。
  南明隆武朝巡抚、后依郑成功的抗清名士卢若腾有《赠达宗上人》诗:
  君家两俊杰,异地却相谋。
  以尔津梁法,为人帷幄筹。
  心惟存选佛,骨不羡封侯。
  军旅喧阗处,长林未更幽。
  诗序中说明达宗就是道宗,与万礼是兄弟,此与《台湾外记》注文“礼小功弟即长林寺僧道宗”相吻合。从此诗可以看出,这“不羡封侯”,“心惟选佛”的长林寺僧道宗是个运筹帷幄,大智大勇,非一般俗僧可比的“上人”。
  道宗入住当时作为郑军水师指挥署的少室山(九仙山),于该山最顶端的仙宫石室辟建了最初的长林寺,自号“长林寺开山僧”,在寺中石洞内供奉达摩祖师,以承继少林法脉。今长林寺原址石洞内犹延存达摩祖师像,并配有对联:“五蕴皆空真自在,六尘不染是英雄”。
  九仙山石室《仙峤纪言》碑载: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年),道宗同恩波寺南少林和尚、师侄戒珍与当时进驻铜山的郑军将领洪旭、张进、黄廷、万礼、甘辉、余宽、卢若腾、黄兴、陈尧策、陈六御、张魁、黄元、萧拱辰、郑擎柱等四十余人募化捐修九仙岩观音堂(恩波寺)及九仙外殿(长林寺),“互刿增辟”,“兴少室而昌条叶”。同时,道宗题镌“复兴天族”(意为复兴我天朝华夏民族)四字于长林寺石室大门后额,以表心志。藉此号召遍布各处山门的南少林派下加盟抗清阵线,“替天行道”,匡扶明室,“诛灭清魔”。
  岛上的老人曾经说过,这座长林寺的寺门对着海中的东门屿,朝向东方大海,寓意日月升海,大明复兴。
  同时,道宗还指使古来寺派下的南少林僧众住掌东山及漳南的各处寺庙,联合各界组成抗清统一战线。于是,此起,东山各庙三教合一,佛中有道,道中有佛,儒在其中;当时由临济正宗漳州开元寺派下(与九座派同宗但不同派)南少林僧人住持的铜山武圣殿(即东山关帝庙)里的关帝便也“释称佛儒称圣道称天尊”,成为各界仿效桃园结义,拜盟结会的至尊之神。
  《古来寺赞集·禅余论偈》中录有道宗在九仙山吟题的二首诗:
  仙居曲曲集烟霞,净处山巅老衲家。
  趺坐夜深僧望月,看来尽是满靝花。
  铜山石室吐烟霞,天外奇观古佛家。
  深夜潮生僧望月,神州四大空虚花。
  然而,此一位“明儒释道宗”禅师,却以出家之身,做着为“抵抗一束头发,即能掀动(乾坤)”(《古来寺赞集·净天地神咒白文》)的入世事业——
  “半间云旁屋,两函松下经。万迭青山作画屏;僧片心,闲更静,经尘里,有谁知此情?!”(《古来寺赞集·禅余论偈》)
  现九仙山犹存道宗题镌的“燕泉”、“源头”、“障净光纯”,及其与方文耀、林汝楫、方壎、林炫等漳南名士步韵崇祯朝东阁大学士林钎《游九仙岩诗》计12首和诗等众多摩崖石刻。
  道宗还在寺内岩壁题镌了“悟石飞来”、“视天门”二题石刻。另有二方开列建寺捐舍芳名之类字样的碑刻,惜已风化剥蚀无可全辨,只余“长林开山僧道宗”等字样。道宗甚至自信且自豪地于寺外鲤鱼石题下“仙道归宗”,这四个字错开来读,就是“(九)仙归道宗”了。九仙山的“净处山巅”,成了他这么一个“文武同修”的南少林“老衲”的居“家”!
  永历七年(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大举增兵福建,清军进攻闽南沿海日紧。大智大慧的道宗审时度势,从东山渡海西进,又来到他家乡诏安官陂的“万山深处”,另辟了一座长林寺(位于今官陂乡长林村山中,其遗址存有《长林寺记》,碑高1.86米,宽0.88米,南明永历八年即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书;与《长林寺弟子报恩题名志》,碑高0.87米,宽2.02米,南明永历九年即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志。两碑均为“发僧起南思元良”,即云霄西林人张士良所撰),以拓展后方根基,方便联络漳南各寺庙创立据点,组织南少林派下僧众为主干力量,扩大以“万姓同盟”为核心的反清复明势力范围。
  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举兵北上收复了大片明室失地,但金陵(南京)一战失利,万礼阵亡。不久,郑成功听信流言将万礼的灵牌逐出昭忠祠,令“万姓同盟”的兄弟深感大辱,遂与郑成功结下怨隙,南明义军内部的团结受到很大影响。
  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东征收复台湾时,东山部份寺庙的南少林武僧与大批东山子弟随其水师东渡。而道宗不愿入台,决意继续占据闽南粤东坚持抗清。继尔,郑成功在台湾建立了“东都明京”,而闽南沿海各岛面临清廷重兵压境,不少郑军部将纷纷降清。此时,郑成功怀疑镇守铜山的蔡禄、郭义意欲降清,派人令其二位渡海入台。鉴于形势危殆,道宗于九仙岩长林寺召蔡禄、郭义商议对策,遂策动“铜山之变”(《清实录》卷4、《台湾外志》卷11)——蔡禄、郭义率师叛郑降清——应该说,这实际是先行假清养兵,以待后举。蔡禄、郭义为势所迫,率师渡海西入云霄降清。二人降清后分别被清廷调往河北和广西任总兵,而道宗也离开东山而退人诏安深山里的长林寺(卢岸川:《天地会创始人万五道宗新证》2005漳州·闽南文化研讨会)。
  翌年,郑成功于台湾病逝,其子郑经继位,是为延平郡嗣王。康熙二年(1663年),郑军与联合荷兰舰队的清水师大战于闽南海上,金门、厦门相继失守,郑经只好带其母亲董氏夫人和南明宗室宁靖王、泸溪王、巴东王、鲁王世子及乡绅王忠孝、辜朝荐、卢若腾、沈佺期、郭贞一、李茂春等退驻东山;隔年三月又从东山退据台湾。清水师提督李率泰率军攻入铜山,大肆烧杀淫掠,岛上人民被杀一万余人,横尸遍野,剩下三万余众尽被逼逐出岛,全岛城居寺庙悉被焚毁,一些南少林僧众和士民抗节而死。缁素流散于漳州、潮州内地,有的逃徙台湾及海外(江日升《台湾外志》卷12、又《东山县志》民国稿本)。
  当时,铜山大庙头北极殿的南少林住持大头和尚率僧众坚持抗清到底,誓与铜山共存亡,故为清兵横刀逼颈、尸首分身,抛头颅于庙殿。“复界”后,东山民众收其骷髅葬于“金斗瓮”,奉祀于北极殿的前殿侧室,是为“孤魂由主”,至今岛上多处奉祀其香火,表达了东山百姓对南少林英雄和尚的敬仰和纪念(《海峡神缘》海风出版社2003)。
  可以说,道宗禅师在国难面前,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率其漳南“万姓同盟”义军与郑成功结成军事联盟,以武拒清。同时出没奔走于山林,设立精舍,到处生莲,广招徒弟,大阐玄教,以文复明(曾五岳:《漳州史海钩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不愧是一位匡扶正义,胸怀大志的南少林英雄和尚!
  九仙山既是东山岛的“少室山”,必然也有它的“少林寺”。嵩山少林寺建于少室之下,而东山“少林寺”却建于“少室”之上——“长”源于“少”而高于“少”。抑或因此,道宗号其“长林寺”。九仙岩长林寺,便是南少林九座派入东山的嫡传禅师道宗在东山岛“少室山”创建的“少林寺”!
  只可惜,清廷的“迁界”政策,一把火烧尽了岛上所有的寺庙山门,这海国的“太室”、“少室”山林也一时烟消灰灭,以至此后山存名亡。
  遍布东山岛及漳南的南少林香花僧
  东山岛“迁界”之后不久,退居台湾的延平郡嗣王郑经出兵重新占领金门、厦门、东山、南澳等闽南粤东沿海诸岛。
  康熙十三年(1684年),清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三藩”乱起,南中国震荡。原郑成功部降清将领襄阳总兵杨来嘉、广西总兵郭义(道宗的拜盟兄弟万二)也相继反戈,反清复明的浪潮再度掀起。四月,河北总兵蔡禄(万七)谋叛反清事泄,康熙帝旨命内大臣阿密达率护军赶往怀德,攻下河北总兵府,蔡禄父子全被擒杀,应验了他当年临降清时在东山关帝庙问卜所抽的第十七首下下凶签:“田园价贵好商量,事到公庭彼此伤。纵使机关图得胜,定为后世子孙殃。”(江日升:《台湾外志》卷11)此役,少数蔡禄部下结义兄弟突围而出,千里辗转,经广东惠州、潮州逃回闽南。最先逃难回来的五人: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他们就是后来民间传说中的“南少林五祖”,或“天地会五祖”(已考知蔡德忠和方大洪都是闽南云霄县人)。他们在诏安的长林寺找到了盟伯万五道宗(卢岸川:《天地会创始人万五道宗新证》2005漳州·闽南文化研讨会)。
  可以想象,此刻的道宗,回首东山长林寺等众多山门被灭,派下僧众和无数百姓遭难,盟兄万礼战死,如今盟弟万七蔡禄又被清廷杀害,对此国仇家恨,说不尽心中的悔恨与悲愤!反清复明,壮志未酬。但他只能选择一种既不同于“三藩”,也不同于郑成功父子的斗争形式,即“秘密结社,长期斗争”。(卢岸川:《天地会创始人万五道宗新证》文稿2005)。于是,万五道宗召集南少林派下僧众与“万姓同盟”结义兄弟,集结于诏安长林寺、平和高隐寺及上仙寺(关帝庙)“三点地”(日后天地会又称“三点会”、“三合会”,这可能就是最原始的依据)。在七月二十五日高隐寺建成开光之日,重置盟坛,与众兄弟徒子插草为香,拜立天地会——借“康熙负义火烧少林”,再次秘密地祭起反清复明的大旗。
  高隐寺在与诏安相邻的平和县大溪镇天马山麓。人们从寺中《高隐寺碑记》知道,该寺是“禅师道宗”创建了东山九仙岩(长林寺)、云霄小隐寺(今已废)之后于康熙十三年所建。近年在高隐寺发现了天地会印鉴二方(铭文一为“天地会”,一为“佛法立天地会”)、宝剑一把、神像三尊、壁龛一块(刻有五祖姓名)、条幅四幅、《会簿》数册,以及茶碗酒杯香炉残片若干。《会簿》中不仅记述了天地会“五祖”逃难结义的经过,还记述了天地会分省起义的部署内容——
  “分省起义点:蔡德忠福建地、胡德帝湖南地、李式开浙江地、马超兴云南广西地、方大洪广东地、吴天成西蜀地、李色地江南地、桃必达云南地、洪大岁贵州地、林永招河南地……”。
  据《古来寺赞集·花会歌·化莲台名称歌》所称:为了秘密斗争的需要,吴天成化名天申,忠振伯化名火官,洪太岁化名宋正顺,万九泽化名张九官,沈明化名明珠,郑攀柱化名陈攀桂,方大洪化名合同,林大江化名合海,李式开化名上招,刘望旦化名陈日山,张魁化名吉品,林义化名安士,萧拱辰化名太平,陈天御化名月宝,周全斌化名占魁,翁求多化名荣生,余新化名陈逢春,余宽化名双得,郑道德化名万金……
  《古来寺赞集》与秘传于各地民间的天地会《会簿》均大同小异的记载了这一被衍生出多种版本的“西鲁故事”:
  道袍血染泪痕飘,事因西闯起根苗;
  辞职不做修行善,鞑子胡人用火烧。
  少林千古山门灭,暗下奔逃至南寮。
  清兵蜂拥难堪敌,得脱东来广惠潮。
  苍松上立洪鹰叫,长沙湾口雪零飘。
  举头不觉帝星照,吉兆英雄护明朝。
  五僧同创灵王庙,插草为香把徒招。
  ——这支《三滴水赞》曲子中所说的由“五僧同创”的“灵王庙”在今云霄县境内,即高溪庙,旧称灵著王(开漳圣王陈元光)庙,是他们“插草招徒”的地方。高隐寺与高溪庙是不同版本的《会簿》所载的天地会聚义的不同地点。依笔者陋见,它们应是两个不同时间的聚义地点,高隐寺应是康熙年间以道宗为首(故会首为“万云龙”)的首次聚义的地点,而高溪庙虽是最初创庙招徒的所在,但应该是道宗圆寂后乾隆年间以提喜(借用宗祖“万云龙”的名义)为首的二次聚义的地点。后者下文另述。
  此间,为了长期斗争的需要,道宗在其派下佛门创下不同于丛林佛子的南少林香花僧一派,并订立了香花僧的“法事仪规”——“祖宗公倡仪肃恭,斋法严整,威仪佛事,以香花为本,宏(弘)法与开堂普度众生。”(《古来寺赞集》)按其内部法规,香花僧可娶妻生子,可食荤,以香花供佛,以三牲(猪、羊、鸡)供神。师徒直以父子相称,严守会规秘密。明里诵经,暗里练武。或深入百姓家中举办法事,置“木杨城”斗灯进行诵经礼忏,唱赞宣传反清复明义理;或以“飞铙”、“窜五方”等南少林功夫卖艺于街头,图存蓄势;以“三八二十一”(以示为洪门的“洪”)、“出口不离本,举手不离三”等隐语联络活动,不断秘密发展会众,扩大组织,使其分支会众遍布四海。(《东山县志》1994年版)
  不久,清廷很快平定了“三藩之乱”,形势急转而下,道宗为了便于组织反清斗争,便从诏安官陂长林寺转移到凤山报国寺住持,安排各地天地会转入地下,南少林香花僧各以寺庙为据点秘密开展活动,将天地会组织渐次拓向大陆大部地区,并进入台湾,影响到海外。
  话题回到东山。“三藩”之乱被清廷平息后,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占东山的郑军最后又从东山退回台湾。东山“复界”归清。岛上百姓陆续重返家园,然“归者十仅二三”。道宗也遣其南少林派下香花僧陆续从内地归园于东山各处寺庙。
  从《古来寺赞集·骷髅歌》所唱“旷地闲游,触目伤心,迭迭黄沙,层层白骨,却原来是个种种骷髅,又不知餐风吃露几多愁!……今宵斋主修设冥阳会,施汝等饱满一场……”等内容来看,道宗此间或许曾经于“复界”后某年清明节前回到东山,发动僧俗二众收拾遍地的骷髅,并举办“冥阳会”,设斋坛施供超度因“迁界”而惨遭清军屠戮的岛上一万余无辜亡魂。故漳南地区的佛教界及民间善信昔日有“三月三,收骷髅”的习俗。
  苦菜寺于“迁界”兵燹之后不再恢复,其僧众主要归聚于古来寺。九仙岩下的恩波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一个称作“祥公”(法号“衍观”?)的和尚重建(鹰仔山古来寺坟园存有清初“重建恩波寺比丘祥公真隐”。东山博物馆《碑廊》存有《兴寺大檀樾都督曹公功德碑》,碑文末尾写明重兴恩波寺的住僧为衍观)。于是,“复界”后的东山岛大部分寺庙,如古来寺、恩波寺、山庵庙、净山院、西山岩、南正院、龙山寺、解山庙、靖海寺、文峰寺(今东明寺)、水仙宫(已废)、北极殿、铜陵天后宫、甚至连原来由漳州开元派和尚住持的铜陵关帝庙等均又成为南少林天地会香花僧的秘密活动据点,岛上几十家主要寺庙,无论是儒是道还是佛,均由南少林派下僧人住持;除佛寺不说,其它宫庙几乎也都附设佛堂,与古来寺一样供奉十八手准提佛母(亦称海口佛母)。以至于现今东山全岛的宗教法场上,“只见僧尼不见道”。
  康熙四十年(1701年)季冬,道宗圆寂,由五房徒子(即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及其徒孙将其骨灰安葬在凤山报国寺的普同塔……
  道宗圆寂后不久,南少林天地会的传人已把反清的火种延播到海峡两岸。
  乾隆五十年(1785年),以平和人林爽文(道宗的同乡)为首的台湾天地会发动大规模起义,闽南的天地会亦积极影应,在漳浦、云霄等地举行暴动,震撼清廷上下。乾隆皇帝一面调派重兵渡海入台进行血腥镇压,一面下令剿灭并严查闽南的天地会同党。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徐嗣在审理卢茂案件时,却查出了天地会“头人”万提喜早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即在漳浦县“高溪观音亭庙传布天地会”(高溪乡原隶属漳浦县,今属云霄县。高溪灵著王庙附近不远处有观音亭)。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二月,乾隆皇帝旨令协办大学士福康安,务将拿获传会之僧人提喜(《清实录》卷1302)。近年有学者经调查考证,认为万提喜为今属云霄县东厦镇高塘村人,原名郑开(方群达:《天地会创始人提喜和尚身世考》2004)。
  当时不仅漳浦的扈头、旧镇汛营、海关税口及盐馆等多处被闽南天地会以张妈求(漳浦人)为首的义军攻掠,连云霄的八尺门汛营、东山的后林、西埔汛营等地也遭到义军袭击(《漳浦文史资料》第6辑,1986.10)。事后,清铜山武营的官兵以剿“野僧”为名,焚掠岛上各处有关寺庙,许多南少林香花僧及天地会会众或逃徙外地,或惨遭屠戳,抛尸于山门野外。今东山多处万福公祠(即乡厉坛,或称无祀坛)内的“金斗瓮”葬有这些和尚的遗骨;民间田野也留有相关的传说——
  乾隆间,樟塘解山大庙的南少林住僧刘成道功夫极好,平日他不露声色,夜半到庙外打水,满满一大缸水端走如飞。刘成道与在解山下开拳头馆传授“姑娘槌”的“师傅公”(其名不详)是师兄弟。一天,刘成道不知为何突然受伤死了,“师傅公”赶来看他,摸摸他的脸说:“头在身在就好”,便走了。随后,清铜山武营官兵赶来抓捕刘成道,见他已死只好罢休。故解山庙在此间躲过了被剿焚的劫难。
  靖海寺,原称渡头庵,又称松柏门庵,所处长山尾是东山岛西南部的主要渡口,是南少林天地会负责接待和联络广东与诏安等地会众进出东山的秘密活动点。乾隆间清廷查剿天地会同党,住寺香花僧法师率众离寺退往广东时,曾在该寺附近埋下大批财宝,并在寺后龟头山的双帆石(今已毁)题刻一谜:“双帆对白屿,七鼎十二咬志(草袋);水洘(退)淹三尺,水涨看不着”,若能猜中便可找到埋宝之处。但至今无人能破解此谜……
  天地会起义再次失败,东山岛寺庙又多遭浩劫,香灭灯黑,直至道光年间才逐渐得以修复,祀火重明。南少林香花僧又陆续入住各大寺庙,以更为隐蔽的形式进行天地会的反清活动。
  而今岛上的香花僧传人犹言:此后,每年的九月初一至初九日,漳南各地香花僧会众善友,皆着白衣浅服,云集于东山岛南正院,借做“九皇醮”为名,举行旨在反清复明的吊祭纪念活动(以上《海峡神缘》海风出版社2003)……
  道宗禅师与南少林“五祖”播下的天地会火种在全国各地频频燃烧……到了咸丰三年(1853年),闽南的天地会分支“小刀会”于厦门、海澄一带起义,云霄鹤坑亦发动“义兄会”起义。东山的林美圆、朱纳等人同时组织“义兴会”于龙山寺揭旗起义予以响应,一时,反清烈火重燃,威震清廷,但很快均又遭到清军的血腥镇压。林美圆率其余众逃至海外,在新加坡成立“义兴公司”(《东山县志》1994年版、又东山《梧龙林氏宗谱》)……
  尾语
  历史的风烟掩去了南少林的血火奇传。四百余年过去了,东山岛的“少室山”名称虽不复但山林依在,“长林寺”已消失却遗址仍存。寺址旁的石窦上,仍存两大块被废弃的石雕门楼盖顶,它们应是“康熙火烧少林寺”的遗物。明雪熙贤禅师留下的“南少林塔”傲然耸立在鹰仔山上与龙峰山下,绿树芳草掩映之中犹显当年南少林的英风。道宗和尚倡建的结义盟坛——木杨城,也还屹立在康山美水之间,并演化作“斗灯”点亮在民间的佛事法坛上。史传南少林创立的天地会“以鹰为志、以榕为号、以鱼为智”,今山庵庙的大殿内石碑上额犹存傲立的“洪鹰”,九仙山顶原“长林寺”前存有三株巨大的老榕树和一尾石雕的大鲤鱼,……苦菜寺、龙山寺、靖海寺、解山庙、净山院、湖塘庙等众多寺庙都有南少林和尚的传奇故事在流传,它们都证明了南少林在漳南海国东山岛上的延展与兴衰。
  我们从鹰仔山边的“古来寺坟园”和龙潭山下新修的古来寺海会塔坟园以及东山、诏安等地相关的寺庙,找到了明雪熙贤禅师之后部分南少林僧人的名字:明末清初九座宗派诏安报国寺第三代祖师无智道宗;康熙初年北极殿住持“大头”和尚,康熙后期重兴恩波寺的衍观及徒如昭等;乾隆初年解山庙住持如逸,乾隆后期古来寺临济正宗第三十五世喝参莹与徒了坚、次房徒孙达铉;嘉庆年间的淡机及徒泽安(住诏安报国寺);道光年间重兴古来寺的日端及长房曾孙绍道、次房徒孙祖叶,与住持铜陵天后宫的祖镖;光绪年间的启东注及徒玉盆石、随机应,玉盆石徒振仪、凡生,随机应徒性哲,承乐快及徒奇石、用章。民国年间的九座十六世莺仁广惠、次徒载享、四徒载参;重兴古来寺十七世昔恩开节、徒心华、心芳及长房曾孙拱诗;十八世玉草心芳及徒庭福、庭博、庭彬、庭昌;十九世印寿、印璜及徒拱清……
  明雪熙贤开创的南少林东山古来寺,历经沧桑,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抗战期间被国民党县政府废为它用,住僧遣散回家。直至1983年始由比丘尼释遵礼恢复祀火,并使之第三度重兴。数年前,古来寺已知最后一代僧人、民国年间曾住持净山院的崇麟和尚仍健在,他隐居于漳浦杜浔乡下,被专家们发现后邀请出来做拳术表演,来自北京的中国武术学会研究员潘一经、南拳大师陈昌棉等认同是“原汁原味”的南少林上乘武功,犹见其当年雄风……
  尽管“康熙火烧少林寺”之后,清廷“严格限制民间习武,并将所有记载南少林寺的所有碑碣、文字,尽皆销毁删除。”“然而……毕竟还有一些野史杂志为有心人冒死留下来。”(刘登翰:《南少林之谜》,台湾幼狮文化版2001)。东山岛南少林香花僧传人藏存的《古来寺赞集》,尽管有其时代的思想局限,并具一定的宗教迷信色彩,以及记录传抄人文化水平所限,在长期隐密的传抄中造成局部章节零乱和错字别字,甚至它多以闽南语或掺用隐语来书写,让人读起来较为费解;但当我们精心细读,就会发现,它是一部记录南少林天地会爱国民族主义的悲壮传奇,字里行间闪耀着传统民族英雄主义的光辉——
  靔(天)为大公,人在其中,三才并立,一理皆同;
  埊(地)本威风,万水朝宗,伸头露脚,一心尽忠;
  会人曾僧,名山慧灯,十八口日,一片利人。
  ——此一支“开篇”“源头曲词”,系“录自长林五祖曲词”(——道宗为长林寺开山祖、化外称万五,是为“长林五祖”),说明为道宗所撰。它秘藏“天地会”三字于句首、“同忠人”三字于句尾;合“青气”为大明之“天”,叠“朱土”(此处“埊”字写成“朱土”相叠)朱姓之“地”,用镶嵌、组字、拆字、影射等手法,宣示了以古来寺为源头的南少林僧人及其天地会会众,尽忠大明天朝,矢志抗清到底的决心,至今读来仍然让人心生感动。
  他们奉忠勇仁义的关公为至尊之神,以关公“赤瞻独雄”“丹心不泯”的精神激励自己,仿效桃园结义拜盟立会,传扬匡扶正义,救国拯民的少林宗风——“打开利义关具见英雄过人气概,参透天人路便是圣贤行已工夫”——借此对联,激发“替天行道”,“诛灭清魔”的浩然正气与入世豪情《古来寺赞集·关圣帝君五月十三日法事科仪安坛联》。
  他们苦苦修持戒己,同时谆谆劝世:“一报天地盖载恩,二报爹娘养育恩,三报国王水土恩,四报日月照临恩。”在异族入侵家园,国家危难之际,以自己的行动,化做“金鸡叫一声”,要让“万国九洲清醒。”(《古来寺赞集·坛赞偈》)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吾心即吾佛”,“手中持杨柳,足下踏红莲”的佛门释子,面对国难家仇,是怎样的“悲心深似海,誓愿重如山”《古来寺赞集·净天地神咒白文》——“……惨木鸡之年,嘉定三屠,扬州十日,骨血遍地,皇天见怜……”(《古来寺赞集·福马郎》曲词)。于是他们——
  “红巾一条在手中,三指头中仿英雄。”
  “招集五湖并四海,杀灭妖魔一扫光”《古来寺赞集·净天地神咒白文》……
  ——他们坚持“僧众永安居进道,无虞万世作金堤”的佛门信念,具有“天下可均,爵禄可辞,白刃可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同上)的儒家道德情操与“精进勇猛,永不退转”(《长林寺弟子报恩题名志》)的大无畏精神;为了一展“普利人天”的抱负,把“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古来寺赞集》)作为最后的奋斗目标,鼓舞“凶秽消除,侍卫我轩”的英勇斗志,以期运用佛家的智慧和英雄的力量,开创一个“乾坤正气,人寿丰年”的升平世界!
  为实现此一具有普世价值的理想,他们坚持对野蛮、专制的统治开展斗争并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并且无私地掩埋自己的姓名、身份,甚至生命,用自己的热血创造业绩,做爱国救民的大功德。当我们今天把这一段被掩埋的历史重新挖掘出来时,更显现出它神奇的光辉!
  2006.12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记述了东山岛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史海探幽、关帝文化、东山与台湾关系、铜海吟笺、人物春秋、岁月回眸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小龙
责任者
道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古来寺
相关专题
九座寺
相关专题
苦菜寺
相关专题
太室山
相关专题
少室山
相关专题
靖海寺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赠达宗上人
相关作品
三滴水赞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