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与台湾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67
颗粒名称: 东山与台湾关系
其他题名: 古陆桥·移居开发及其它
分类号: D618
页数: 24
页码: 181-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山县古陆桥与移居开发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台湾最早人类与东山陆桥、东山人民移居开发台澎的史迹、台北、台南东山同乡会简介等。
关键词: 东山县 台湾关系

内容

台湾最早人类与东山陆桥
  蔡保全
  1971年首次在台湾发现了人类化石,至今有臭屈和冈子林两个地点共9件标本,均产自台南县左镇乡莱寮溪流域。拣自三重溪流入莱寮溪入口附近臭屈河段的3件标本,分别为右顶骨残片(编号200-1)、左顶残片(200-2)、右顶骨残片(200-3),经氟、锰法测定,其年代为距今2-3万年前的智人化石,因此命名为“左镇人”[1];离臭屈地点不远处捡到1件人的右上臼齿(A5710),也被认为属于“左镇人”的范畴[2];在同一地方产出的还有1件人的右下第一臼齿(编号a),可能要比“左镇人”的时代晚,因此连照美把它归入为较年轻的“左镇人”[3]。产自莱寮溪冈子林河段的2件右顶骨残片(244-1.4)1件额骨残片(244-2)和1件枕骨残片(244-3),被认为同属一成年男性个体,由于其颜色浅,石化程度低,显示比臭屈地点的人类化石晚得多,经氟、锰法测定,认为是全新世,距今500-1000年前[4],因此不属于化石、不应归入“左镇人”。也就是说台湾的人类化石实际上只有臭屈一个地点5件标本,称为“左镇人”。
  “左镇人”的来源问题,原研究者连照美教授指出来自华南。由于材料较少且破碎,目前较难对比,只能从牙齿上的结构加以比较。“左镇人”标本中的右上臼齿齿冠宽(MD)10.5毫米,齿冠厚(BL)12毫米,较湖北长阳的早期智人化石小,比现代中国人大,大致与广西柳江的晚期智人接近;“左镇人”标本中的右下第一臼齿齿冠宽11毫米,齿冠厚10.2毫米,其大小很接近福建三明市清流县狐狸洞1989年发现的万年前的“清流人”左下第一臼齿。“清流人”的材料中没有上臼齿,有两枚左下第一臼齿和一枚右下第二臼齿,左下第一臼齿的齿冠宽分别为10.8和11毫米,齿冠厚分别为10.2和10.6毫米。比较结果得出“左镇人”、“清流人”和“柳江人”均属我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他们的体质形态基本相同,以“柳江人”为代表,头呈卵圆形,偏长且中等宽;从侧面观,眉脊较明显,两眉脊间较肥厚、颧弓较细弱,颧骨较粗壮且前突,额骨较倾斜,上颌齿槽部较前突;从前面观,面部较短而宽,眼眶较低矮,鼻部略宽短,鼻梁稍凹陷。他们存在着共同的起源,是从华南的直立人如元谋人经早期智人阶段如湖北长阳人、广东马坎人演化而来的[5]。
  台湾有2-3万年前的“左镇人”化石,那么有否保存与“左镇人”同时期的文化遗物?事实是不但有而且发现的时间略早于人类化石。1968年首次在台东县长滨乡罗汉山的八仙洞找到了这种文化遗物一旧石器。
  罗汉山本身是由火山集块岩组成的,因位于海边,长期遭受海水的侵蚀,在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形成一个个洞穴称海蚀洞穴,又因台湾的东部刚好是菲律宾海板块与华南古陆的碰撞地带,其地壳上升速度快,所以造成罗汉山从高处到低处分布着不同时期形成的海蚀洞穴,高处形成时间早,低处形成时间晚,这些洞穴被称为八仙洞。石器正是来自这些洞穴中,石器的年代分布规律也与洞穴形成的早晚有关。较高处一个洞穴称乾元洞,海拨104米,洞的底部文化层中产20多件大型石制品,依C14年代测定,文化层大于15000年前,台湾大学宋文薰教授推测可能达30000年前;另比乾元洞还高的昆仑洞,海拔120-130米,也发现了类似乾元洞的文化遗物,其时代要比乾元洞早,推测可达50000年前[6]。比乾元洞低的一个洞穴称海雷洞,海拔70米,产100多件石制品,这100多件石制品中以大型石器为主,含有少量小型石器并偶而能见到由动物长骨和角制成的工具——骨角器。最低一个洞穴称潮音洞,海拔约30米,其文化遗物最丰富,有石制品近3000件和100来件骨角器,这3000件石制品既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据C1绝对年代测定,潮音洞文化遗物为距今5000年前[7]。
  上述八仙洞的文化遗物主要来自潮音洞,潮音洞既有大型石器、小型石器,又有骨角器;而海雷洞以大型石器为主,含有少量小型石器和骨角器;乾元洞和昆仑洞只有大型石器,不含小型石器和骨角器。从时间顺序的早晚来看,大型石器从早到晚一直存在,而骨角器和小型石器则由无到有、由少到多。总体来说,大型石器的数量较少,原材料来自八仙洞附近海滨的砾石滩,以石片石器占绝大多数,石核石器较石片石器少,上下洞穴之间的特征一致,基本上单面加工,石器多遗有砾石的表皮,所以宋文薰教授一直坚信不疑地指出产自八仙洞不同海拔高度的文化均属于砾石石器工业范畴,为东南亚盛行的砍伐器传统,因产自长滨乡,命名为“长滨文化”,时代距今为30000-5000年前[8]。
  然而数量较多的小型石器,也许更能说明八仙洞遗址的文化特征。这些小石器一般不大于8厘米,由石英、石英岩、玉髓及极少数燧石与铁石英等制成,有石片、石条、边刃刮削器、尖状器、楔形器、两用器等。石片有自然台面,也有打击台面,少数标本的台面经修理过,表明小型石器的加工技术较大型石器进步。加藤晋平观察这些标本后指出含有典型的楔形石器,楔形石器可以和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出土的石器对比[9]。而依李炎贤先生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划分[10],八仙洞石制品则属于以石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这一系列在我国华南华北发现的地点很多,如辽宁海城小孤山、河南安阳小南海、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大沟湾、云南呈贡龙潭山、山西朔县峙峪、四川铜梁和资阳、贵州桐梓马鞍山、湖北房县樟脑洞、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石器的数量也很多,甚至还有一定量的骨、角器。
  其实骨角器在“长滨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骨角器主要来自潮音洞,整理出来的100多件按加工方式和形态,可以分为长尖器,一端带关节之尖器、骨针、骨锥和长形骨铲等,成为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中骨角器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反映出当时人类已懂得磨刮骨针。
  从上述我们知道了“长滨文化”的特征可以和大陆的石器对比,“长滨文化”之源在大陆。韩起指出“长滨文化”单面砍砸器的形态和制作技术与湖北大冶石龙头及广西百色上宋村遗址出土的同类型石器颇为相似[11];张森水先生认为黔西南猫猫洞文化和广西、四川等地分布的旧石器晚期文化是“长滨文化”之源[12];宋文薰教授也多次认定可以和江西万年县仙人洞第一期文化对比[13]。
  考古资料反映了台湾岛的最早人类和最早文化均来自大陆,可是当时还未发明水上交通工具,原始人类是如何跨越台湾海峡到达台湾岛呢?这要从海平面的变化说起。
  当地球进入第四纪时出现了人类,同时全球温度下降,气候变冷,陆地上冰川和冰盖发育,水位下降,水体面积缩小。这是因为大量海洋和湖泊中的水蒸发变为冰雪聚积在陆地上,当积雪量超过消融量时,回流到海洋和湖泊中的水就比蒸发的少。据弗林特的估算,第四纪冰川极盛时,全世界的总冰量为49621804立方公里,现为9528249立方公里,比今天多40093555立方公里,结成这么多冰需要36886070立方公里的海水。如果我们从今天的海洋里取走这么多的海水,那么海面就要下降132米;如果陆地上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85米。
  其实第四纪并不是从240万年以来一直是那么冷,它有其演变规律,即第四纪气候的演变是冰期和间冰期反复的、频繁的交替出现,相对应的是冷和暖气候的交替变化。当冰期到来时,陆地上积雪量超过消融量,那么海平面就下降;当间冰期到来时,陆地上积雪量小于消融量,那么海平面就上升,正是这样导致了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和冰期——间冰期一致,海平面的升降也交替出现。海平面的升降是否引起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这要看台湾海峡的深度和海平面升降的幅度。
  从台湾海峡的海底地形看,其北窄南宽,水深小于100米,有四分之三海域的水深小于60米,在海峡的中南部有一条浅滩带横亘着海峡,这条浅滩带西起东山岛——南澳岛,向东延伸至海峡南部的台湾浅滩,再向东北经澎湖列岛,而后至台湾西部。浅滩由四部分组成,即台湾浅滩、南澎湖浅滩、北澎湖浅滩和台西浅滩。浅滩南北最大宽约100公里,一般深度不超过40米,其西部与东山岛——南澳岛附近的水下30米深的海底阶地相连,东部在北澎湖浅滩与台西浅滩间现为澎湖水道上游所分隔,其深约60米;浅滩南侧从-40米很快下降到-150米的大陆架边缘,而后突降到-250——400米的大陆坡,与南中国海相连接;浅滩北侧较平坦,约-70——90米深。北澎湖浅滩与台西浅滩之间60米深左右的澎湖水道上游有可能是近期切割成的,因为澎湖水道是黑潮支流的主流区,其底层流速很大。总之,横亘在台湾海峡中南部的浅滩,只要海平面较今下降40米就能露出海面,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的陆桥。为此,林观得教授把它命名为“东山陆桥”[14],而在莆田至台中、福州至新竹之间海平面需下降70米,海峡才能露出海面。
  那么第四纪台湾海峡海平面有多少次下降幅度超过40米呢?结合全球性冰川活动,气候波动和地壳升降运动情况,海平面下降幅度超过40米的应该是在冰川盛行时期,推测有五次:多瑙冰期(180-140万年前)、贡兹冰期(120-93万年前)、明德冰期(80-73万年前)、里斯冰期(37-25万年前)、雨木冰期(该时期中的三次最冷时期:11.7万年前、7-5万年前、2.3-1.2万年前)。依现有的研究程度,前四次目前还只是推测而已,10万年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研究较深入而且绝对年代测定数据也较准确。台湾海峡的确切情形如何呢?11.7万年前的低海平面时期,台湾海峡的东山陆桥是否存在尚待进一步证实;7-5万年前的低海平面时期,台湾海峡的情形与东海、黄海是一致的,当时整个中国东部海域海平面均下降,东山陆桥成了联接大陆与台湾岛的通道;而2.3-1.2万年前的低海平面时期,中国东部其他海域可能处于海变陆状态,然台湾海峡则被海水淹没,海峡中存在海相沉积物[15];倒是到了8500年前,台湾海峡可能局部出露成陆但不一定发展成为陆桥。也就是说10万年以来台湾海峡中的东山陆桥仅存在一次,时间为7-5万年前。
  东山陆桥存在的证据是什么呢?首先是在海峡中找到了人类化石和大量陆地上生存的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化石是1987年从东山县群众手里收集到的,为一件人类右肱骨残片,保留肱骨体下半段,长度57.9毫米,肱骨体前外侧面与前内侧面交界部位保留有海尘动物附着的痕迹,这件肱骨化石被称为“东山人”化石。化石的石化程度较浅,表面和断面都呈浅灰色,但后壁夹角有一层黑色物,此系化石埋藏于海底时,地层中锰质浸染所致。尤玉柱先生认为“东山人”的时代为距今约一万年前左右[16]。经了解核实,“东山人”化石是当地渔民在距东山县城关以南大约13海里的兄弟岛屿周围海域作业时,从海底打捞出来的。
  在兄弟岛屿附近除打捞出“东山人”化石外,尚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现收藏在东山县博物馆的有170多件,据不完全统计,至少超过了300件。这些哺乳动物化石除个别标本来自东山铜陵镇塔后海底外,大多数出自兄弟屿附近大约北纬23°30′、东经117°38′的一个叫“骹筒骨洲”的地点。依博物馆收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鉴定有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双角犀Dicerorhinus sp.、熊Ursidae gen. et sp. indet. 、 野猪Sussp.、梅花鹿Cervus nippon、水鹿Cervus unicolor和水牛Bubalusf uf alus[17],材料以梅花鹿和水牛为多。按哺乳动物化石的石化程度,可以分成两部分,分别代表不同的时代。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石化程度深者可以确定为更新世晚期,石化程度浅者定为全新世早期。
  海底哺乳动物化石不仅存在于东山陆桥的西端,在陆桥的东端也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地点位于澎湖列岛马公镇虎并岛北边海底。这些化石是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naumanni、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普氏野马Equus prewal-skyi、梅氏四不像鹿Elaphurus menziesianus、水鹿Cervus uni-color、杨氏水牛Bubalus youngi、水牛Bubalus sp.和猛犸犸象Mammuthus sp. [18],其时代也认为是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
  东山岛海域也好,澎湖列岛海域也好,化石特征表明它们不是从大陆或台湾岛经河流搬运而来的,而是在原地生活,死后就地埋藏形成化石,说明这两个地点曾为陆上环境。
  其次是在海峡中发现古河道和陆相沉积物。海洋地质研究证实,在海峡东西两侧近岸分布着两级海底阶地,第一级为-25——36米,第二级为-10——18米。这两级海底阶地是在海平面相对稳定时期形成的,标志着不同时期的低海岸线。除海底阶地外,台湾海峡中还分布着数条海底峡谷,这些峡谷与海峡两岸陆地水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陆地上水系流入海峡,在海峡中发育的古河道。古河道说明当时发育时,海水退出该区域,如位于马祖与长屿之间的马祖峡谷,和闽江埋藏峡谷一致,是闽江向海峡延伸的一部分;位于莆田南日岛附近的南日峡谷系由木兰溪延伸而成的;位于大担附近的大担峡谷,系由九龙江延伸而成的;位于台湾浅滩与南澎湖浅滩之间的八罩峡谷可能与九龙江有关;而位于海峡东南部的澎湖峡谷则是海峡中最深的峡谷,呈北西——南东走向,它可能汇集了闽台各峡谷水流,流向南海[19]。
  陆相沉积物是指在陆地上暴露在阳光和空气中形成的堆积物如沙漠黄土和在陆地上的淡水体中形成的沉积物,如河流沉积物和湖泊沉积物。台湾海峡中存在这类沉积物,如东山陆桥东端的澎湖列岛西南部海底发育了砾石层,砾石的主要成分是火山喷出物及火成岩区的剥蚀物,显然这些物质是来自澎湖列岛,现埋在海底,说明当时沉积时为海岸地带或陆地上沉积环境。
  在东山陆桥中部的台湾浅滩,分布着1万平方公里的中粗砂。中粗砂的形成条件是水动力较强,一般形成于河流的中游或湖岸、海岸附近。而台湾浅滩面积如此之大的中粗砂是如何形成的?曾成开等[20]推测浅滩中粗砂沉积物是晚更新世最后一次海退时的陆上沉积物,其中有一部分分选特好,是临近零的负偏态,具滨岸相与风成砂丘砂特点。邱传珠等[21]不同意上述看法,因为台湾浅滩砂的含量为81-97.8%,且中一粗砂占绝对优势,分选系数QDΦ0.67—1.00,个别为1.04,负偏态或接近于零的正偏态。这些特征只能是在近岸浅水区沉积物遭受强烈的水动力作用,不断淘洗、分选和粗化的结果;浅滩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含量2.4%,较邻区高且分布较均匀,稳定矿物钛铁矿、锆石含量显著较高,不稳定矿物显著较低,说明该区曾处于近岸浅水环境,在强烈的水动力作用下,经过长期分选的结果;石英晶面发育的V形坑、月牙形坑、碟形坑等也是在近岸高能环境下形成的;表层沉积物中生物遗骸已被磨损、污染、交代、溶蚀或充填,壳面或壳内往往有虫管或苔藓虫附着,它们只能是在低海面时出露水面或者在接近海面的高能环境下形成的;作为海岸带存在标志的海滩岩发现于台湾湾浅滩东部(北纬23°,东经119°06′),水深25米,灰色,新鲜面灰白色,砂状结构,表面常附着藤壶、虫管等生物遗骸,孔洞中也常见植物或藤壶,胶结矿物和胶结类型表明属于潮间带海滩岩;因此,邱传珠他们认为台湾浅滩中粗砂是在滨海环境下形成的,砂的矿物成分反映与粤东近岸和台湾浅滩基岩相似,说明它们是当地的产物,依据海底海滩岩的C14测年,约距今8500年前,当时海平面较今低约40米。蓝东北等[22]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看法,他们依据沉积物的粗度,矿物、化学、微体古生物分析,结合C14对年代测定,认为台湾浅滩中粗砂是形成于7.2—1万年前的异地物质,在1—2万年前由单向海流搬运而来堆积形成的,当时的台湾浅滩处于浅海环境,其物质可能来自韩江河口,浅滩边缘区还可能受沿岸流的影响,接受来自九龙江的物质。陈华胄则认为台湾浅滩中粗砂为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时期的河口滨海相沉积物[23]。
  看来台湾浅滩中粗砂形成时并未真正露出海面,非陆上沉积物也非最后一次冰期时的残留沉积区,属滨海环境的可能性更大。当时水很浅,不像现在水深大于10米。至于形成时间,现有两种说法,即形成于约2.3—1.2万年前和8500年前。陈承惠等[24]系统分析测定海峡西部海域16个柱状岩心的孢粉、硅藻、有孔虫、C14年代测定和古地磁测量量结果后,认为2—1.1万年前的台湾海峡不是海退而是海侵,当时的海平面即达现今的高度,倒是在8000年前发生过明显的下降,下降幅度达16米以上,他们的结论支持了形成于8500年前的观点。
  作为东山陆桥存在的最直接证据是海洋钻探资料。上述16个柱状岩心是80年代打钻取得的,从取出的岩心来看,只有两个钻孔深度较大,达到上更新统中部地层。一个编号是819站,819站位于东山——南澳岛以东,在东山兄弟屿附近产哺乳动物化石的“骹简骨洲”的南边,属台湾浅滩西缘,在该站岩心深2.8—3.5米处为灰色泥质粉砂并含较多云母,蓝东北等的研究结果是不含任何生物化石,从岩性特征上推测为陆相地层,其时代可能为旱雨木冰期早期海退时形成的,约距今7—6万年前[25];游仲华等从粘土矿物的角度进行分析,结果是819站深2.51—2.56米处高岭石含量达10.8%,是典型的陆相地层,经C14绝对年代测定,其时代大于4万年前[26]。另一个钻孔是775站,775站位于金门岛以东,属台湾海峡中部,在该站岩心深2.40—2.54米处为砂质粉砂和砂砾且含较多的云母及大量棕色植物碎屑,同样不含动物化石,蓝东北等[27]的研究结果是与819站2.80—3.00米处一样,推测为陆相地层,时代为距今7—6万年前,而游仲华等[28]分析715站岩心深2.60—2.65米处的高岭石含量为41.9%,这5厘米厚的地层也是典型的陆相地层,时代也是大于4万年前。上述从生物化石和粘土矿物均得出775站和819站岩心中存在陆相地层。只是陆相层在岩心中的具体深度有出入而且推测的时间也不一致。然无论如何,存在陆相层是肯定的,其时间大约距今7—5万年前,无论是从海平面变化还是从海峡中的陆相沉积都证明东山陆桥确实存在,而且两者所阐述的存在时间也是吻合的。
  事实证明了台湾最早人类来自大陆,其迁徙时间是7—5万年前的雨木冰期早期,迁徙路线是从闽南—粤东经东山陆桥到达台湾西部,所以至今在台湾发现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均未超过5万年前。5万年来,台湾海峡未再出露水面,东山陆桥未再成为大陆与台湾人类文化交流的通道,岛上人类在封闭的条件下自我繁殖、生息,直到约距今7000年前,大陆先民才利用水上交通工具——木舟再次进入台湾岛,所以台湾早期文化——“长滨文化”发展缓慢并残存到5000年前才结束。
  东山人民移居开发台澎的史迹
  陈汉波
  东山岛,与台澎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历来是漳南重镇,并多次遭受战祸的洗礼。至今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中有所记载,但残缺不全。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的发达,考古事业的发展,人们才逐渐发现东山在一万多年前是和台湾连接在一起的,有一条陆桥横贯于两地之间,称“东山陆桥”。东山先民古越族人就是通过陆桥迁徙台湾,成为高山族一支族经同化而告消失。在陆桥上发现的古人类残骸化石,经碳测证实和台湾台南左镇人血缘相似,证实了东山先民和台南左镇人是同一族系。然而,汉族的东山先民,又何时迁移台湾,和高山族人共同开发台澎呢?根据文献资料的记载,东山人民有六次迁移台湾。
  第一次是宋祥兴元年(1278年),武翼都尉陈源霖(漳浦赤湖人)护宋帝昺入浦,奉旨领水师镇驻东山,卡咽喉水道。二年四月(1279年),元兵攻东山,都尉因兵寡粮绝,血战捐躯。东山人民为避元兵屠杀,大批人驾舟逃往澎湖,而后转入台湾,与土著共同开发台湾。清范咸编修的《台湾府志》亦印证“台湾土著种类各异,有土著者,有自海飘来。及宋时零丁洋之败,遁亡至此者,聚众以居,男女分配。”这是有关东山人民最早移居入台的文字记载。
  第二次,是守台、澎大批铜山游兵奉关帝入台。明嘉靖年间,铜山水寨增设游兵营,管辖台湾淡水、凤山、澎湖。铜山岛民户有三丁者抽一服役,参加水操戍守,三年期满,换班退役。当时,参加水操员丁,胸前挂“铜陵关圣帝君”香火,祈保平安;挂天后宫妈祖香火,祈保海航无事;挂吴真人香火,祈求消灾不染疾病。退伍后,大部分游兵留居台、澎,与土著结婚,开垦蕃社荒野,建庙尊祀关帝,建起东山关帝信仰文化传播台湾的第二站。
  第三次,崇祯初年,闽省闹旱灾,郑芝龙向福建巡抚建议,提出愿以“一牛三银”鼓励闽南人赴台开垦渡荒。东山港西、湖尾、康美等村的陈、林、黄、何、王村民相继移居台湾,姓林的在澎湖建林投村,姓陈在台南建田中央湖尾社,建起家族亲谊,互济互助,聚众垦荒建村,传衍子孙。
  第四次,随军入台,明末郑成功以金、厦、南、铜为抗清根据地,铜山有议之士组织家乡子弟,接过黄道周抗清复明旗帜,参加郑氏抗清行列,随军入台。郑成功的中书舍人陈骏音,东山人,入台后,忠诚于郑氏父子,没有贰心,紧密配合陈永华,筹谋帷幄,为开发台湾,发展农业,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立下功勋,成为开发台湾功臣之一,台南功臣庙有其神位。
  第五次,施琅平台后,再次把东山与台湾航道连接起来。清政府解除海禁,福建沿海各地均有人移居台澎,其中又以铜山人为多。嗣后,官兵驻防,就地娶妻生子,安家立籍。”东山名儒陈百衡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游览台湾,因博学多才,被邀任延平教谕。他大兴教化,设立痒序,广纳庶民子弟入学,促进台湾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铜山人陈池,清光绪年间累升武略骑尉澎湖左营。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进攻澎湖,宋将周振邦不战而逃,陈池孤军奋战;但清政府腐败无能,割地求和。陈池知事不可为,忍痛解甲,蛰居澎湖,后因殇国忧民而殁。其孙陈锦泉为台湾名医;曾孙陈弘仁,为台湾著名检察官,深受人民爱戴。
  清末及日踞时期,东山人在澎湖经营饼业,如亦发,云珍、乾利、合利、兴盛、清心、泉利等大饼店,出产铜山名饼,销售全台,且联合成立全台饼公会。
  第六次,1949年至1950年5月初,国民党军撤离大陆,退踞台湾时,抓走东山子弟近4000人。四十多年来,各有不同变化,大部分离开军旅生活,留居在台湾各县、市、村庄,建家立业。据调查,东山人深知科学文化知识重要性,节衣缩食,竭力培养造就子女成才。现在在台二代子女有9628人,居博士、硕士、学士者1512人,其中有成就的科研人员268人,教育界172人,商业界1194人,事业技工2146人;共计具备大专程度5911人,占总人数的61.3%,他们对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都起着一定作用。
  台北、台南东山同乡会简介
  孙英龙
  一、台北市东山同乡会
  台北市东山同乡会是台湾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同乡会。会员包括台北市、台北县、桃园县、新竹县等地的东山乡亲。现有会员700人。
  该会于1973年由旅居台湾的东山县东沈村籍沈应松先生等人发起组织的,1974年正式成立,会址在台北市。该会最高权力机构为会员大会,每年开1次。设常务理事7人,每3个月开1次会议,理事25人,理事会每年开会1次,有事临时可以召开理事会。同乡会领导机构每届3年,由会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理事长下有总干事,还设有总务组、奖学组、公关组、祭祀组、文康组和乐团等。
  台北市东山同乡会的历届理事长是:第1-2届沈应松(东沈村人),第3-5届谢祖仁(铜陵镇人),第6届林革新(后林村人),第7-8届何炳武(前何村人),第9届林向端(西埔人)。
  文康组下属有东山乐团和管弦乐团。东山乐团主要是演奏家乡的潮乐,成立于1979年2月9日,属民间业余乐团,全部演唱演奏家乡戏曲潮乐和民间曲牌。有第一代也有二代、三代参加。他们经常聚集一起演奏家乡乐曲,并参加台湾各种文艺活动。1984年农历十月二十日,他们参加万华青山王游行,举行乐队演奏比赛,荣获团体冠军。
  奖学金鼓励会员子女念书,如获博士奖6000元台币(下同)硕士奖5000元,大学奖3000元,高中奖2000元。
  同乡会每年开一次团拜大会或称会员大会,在农历正月初五至十五的一个星期天,一般在中山堂举行。宴请几十桌,全体会员参加,由理事长和总干事报告同乡会的工作业务情况和收支情况。大会欢迎带眷属参加,演奏家乡乐曲,欢聚畅叙乡情。
  台湾当局每次有重要事,也叫东山同乡会的理事长、总干事参加讨论,特别是选举事宜更是这样。同乡会赞成祖国统一,反对台独活动。
  同乡会会员中有不少现职官员,有学者专家。上校以上28人,其中4个将级;博士、教授40多人。
  近几年来,台北市东山同乡会经常有会员到家乡探亲旅游、经贸、投资办事业。林向瑞先生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做出了重大贡献。1990年,他第一次任团长,带领东山旅居台湾潮州音乐访问团(8人)到东山访问半个月,农历正月十六日在县文化馆与去台回归定居的老人乐奏队、东山两岸知音乐友奏鸣社等文艺团体,举办“海峡两岸乡音弹奏新春联欢会”,两岸60多位乐友同台演奏了《喜团圆》等20多首潮乐。还到后林、石埔、钱岗、云霄、列屿等乡村进行联欢演奏。他们整理出《潮乐精选》(内50多首乐曲)与家乡文艺团体交流。此后,林向瑞先生又先后带领台北市丽声潮乐研究社、基隆市闽南第五乐团、台北市中华业余潮乐团到东山、云霄、汕头进行文化交流。
  林向瑞先生原籍西埔人,多次为家乡捐资办公益事业,如捐资赞助东山海峡两岸知音乐友奏鸣社、东山一中、西埔中学、东山实验幼儿园、东山县退休教师俱乐部、东山石斋书画社等,深受乡亲们赞扬。为谢学文、陈雪琼夫妇到台湾举办画展,提供在台北展出的场地、费用。
  台北东山同乡会于成立十周年时,编印了《台北市福建东山同乡会成立十周年纪念特刊》,其中介绍了家乡东山情况和历史名人黄道周,刊载台胞对家乡怀念的文章。
  二、台南市东山同乡会
  台南东山同乡会,成立于1975年间。由孙国栋(已故)、江穆生、林乾春、林镇民、王振明、郑晖三、黄桂秋、黄良欣、林向瑞等人,召开同乡会发起人会议,推选林向瑞等十人为筹备委员,开始招募会员及规划工作。1975年7月13日在台南市进学国小大礼堂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宣告正式成立台南东山同乡会,首次会员60多人,选出第一届理监事,由理事会一致推选林向瑞为该会第一届理事长。大会通过该会组织章程。
  1977年7月,召开第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改选理监事。朱加荣(双过山村人,1995年病故)当选第二届理事长(那时,林向瑞因商务关系已移住台北)。朱加荣自第二届起连任第三、四、五、六、七届的理事长,历15年,对台南东山同乡会贡献很大。1992年2月,第八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改选理监事,潘达松(古雷庄村人)当选为第八届理事长,常务理事4人、理事9人,常务监事1人、监事4人,总干事1人。现会员112人。
  该会馆在联络乡亲情谊、特别是鼓励子女学业进步、解决就学困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75年11月间,依据同乡会的章程,成立教育奖学基金委员会,完成基金劝募工作,筹得基金10万元台币,并于1975年度开始颁发子女就学奖学金。20年来,由于热心教育人士踊跃的捐赠,使该会基金到目前已超过50万元台币。累计得到奖学金的子女达300多人次。1983年,会员们慷慨捐资,众志成城,购得房子为同乡会会馆(在台南市五妃街305之2号五楼)。
  台南市东山同乡会的几任理事长,起了很大作用。如林向瑞任第一届理事长时,热心为乡亲们服务,默默奉献,积极组织成立子女教育奖学金,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筹足10万元台币,为该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他虽然离开台南市,仍关心台南东山乡亲,在第八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期间(1992年2月),他慷慨捐出10万元台币做为台南东山同乡会经费及奖学基金,带动了全体会员也热心捐集达50多万台币。
  朱加荣先生任台南市东山同乡会理事长15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出钱出力,不计名利,乡亲有困难,必亲临慰劳;喜事必亲临祝贺;热心带领全体理监事及工作人员,使会务工作卓有成效。他积极倡购房子为会馆,使会员有活动和联络的地方。他为主在东山县西埔北市建设接待台湾同胞的“驻台回乡服务处”(旅社),为回乡台胞提供了方便。虽然他已去世,但他的精神永远为人们所赞扬。
  1994年12月31日,台南市东山同乡会成立20周年之际,该会编印了图文并茂的《台南市福建省东山同乡会成立廿周年纪念特刊》,封面是东山风动石,封底为东山铜陵关帝庙。其书内容有该会的沿革,第八届理监事及工作人员名单,东山县行政区域图,东山县先贤事略(黄道周、林日瑞、陈士奇、陈瑸、何楷、黄骧陞),两岸艺文。刊中有老学者林祯祥教授的《我对同乡会的愿望》,提出“同乡会应与东山人士多交流”,“建议东山同乡会明年组团到东山岛探亲并参观东山岛各项建设”等。刊中还有台湾“省政府主席”吴金赞的“敦睦乡谊造福乡亲”,“台南市长”施治明的“桑梓之光”等题词。还有东山与台湾同根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振桂题词“家人族人乡人人人喜庆廿年硕果;昨日今日明日日日欢联两岸金桥”。
  东山籍的台湾著名建筑师林贵荣
  孙用奇
  在台北街头,可以看到一些主要路口和花园旁边,高挂着许多名画家大作,让拥塞的交通黑暗期平添色彩,给冷酷单调的搭建高楼鹰架穿上有味道、有文化的外衣,为忙碌的台北人提供了“艺术气息”。这项“点妆大都会——建筑工地美化”的企划者,就是台湾著名建筑师林贵荣。
  林贵荣,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顶街人,1952年出生于台湾嘉义县朴子镇。小时候家境清苦,父亲林德潜又名涵渊(1947年去台谋生),借债筹钱供他上学。他于幼儿园结业后,赤脚走田埂读小学,完成高中学业,便在“台糖公司”扛钢筋,终于1971年如愿以偿,考进淡江大学建筑系。他专攻建筑,并辅修法文,探索欧洲建筑艺术,成为台湾一位接受完整大学建筑系课程的孜孜的学子。在大学就读期间已有创作,曾以“汔车旅馆”作品,荣获台湾建筑师公会首奖。
  1979年,林贵荣在亲友的资助下,背上简单的行囊,远赴欧洲深造,进入法国巴黎大学UPAD研究所读建筑。他半工半读,历三年又四个月时间,完成巴黎第九大学建筑研究所六年的课程。1983年荣获博士学位,法国政府授予法国国家建筑师文凭,并任职于法国OGER国际建筑公司建筑设计部,成为台湾第一位取得法国国家建筑师文凭的学者,也是第一位在法国就业的中国建筑师。
  林贵荣在法国就读和任职期间,一方面专攻研究课程,另一方面负责文化的搜集,曾在法国亚洲学会处理中法文化交流业务,也曾于台湾驻法新闻局工读,收集法文资讯,并汇总国外的资讯。他还担任台湾留欧同学会召集人。其间,他设计的中国留法同学会徽章荣获首奖,当场把二百法郎奖金全部捐赠中国同学会。很多负笈欧洲的学子,经他多番指导与协助,更能迅速适应学习环境,以及解除就学的困扰。在法国期间,林贵荣还致力于法文书籍的编著和翻译,著有《建筑新论》、《法国建筑的现代与后现代》、《巴黎都市·建筑·文化》、《都市美学与建筑艺术》、《欧洲建筑语汇》等书,成为建筑行业极有价值的参考书籍。台湾建筑师杂志社社长林建业认为他的书“鞭辟入里”、“对学术界贡献良多”。
  林贵荣虽任职法国著名建筑公司,但他心系祖国,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于1984年返回国内贡献所学,执教于台湾淡江大学,任该校建筑研究所副教授,兼任建筑师杂志社总编辑。其间,林贵荣除了专心地教和编辑外,还致力于建筑设计创作,曾为学校设计“精神堡垒”,提倡景观建筑,美化校园环境,并负责筹划与执行台湾12所大专院校的竞图比赛。他的造诣受到普遍肯定和赞誉,曾获台北青年会《YMCA》大楼设计首奖,出版委员会最佳服务奖、建筑师杂志总编辑贡献奖等多项奖励。1990年,林贵荣承台湾“行政院文建会”委托,负责“点妆大都会——建筑工地美化专案”的筹划与实施,因成绩突出,受国际肯定,当年当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并获淡江大学杰出校友鹰奖,是台湾十大杰出青年选拔活动28届以来首位当选的建筑师。国际青年商会台湾总会会长张东权评价他是“对社会、国家或全人类具有影响性、改革性或创造性的成就者”。但他谦虚不自满,再接再励,以献身社会公益为往后人生之志业,期望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附注

参考文献 [1],Shikama,T,etal,1976:DiscoveryofFossilHomosapiensfromCh。-cheninTaiwan.JAnthropSocNippon,(84),131—138 [2][3],连照美,1981:台南县莱寮溪的人类化石。考古人类学刊,第42期,53—74页。 [4],Baba,H,etal,1984:HumanSkullFragmentsfromKang-try-lininTai-wan.Journ.TaiwanMuseum,37(1),57—66。 [5],张振标,1991:现代漳州地区居民的起源。《漳州史前文化》,第八章,福建人民出版杜,福州。 [6][7][8],宋文薰,1980:由考古学看台湾。《中国的台湾》,93—220页,中央文物供应社,台北。 [9],加藤晋平[邓聪译],1990:长滨文化的若干问题。人类学学报,第9卷第1期,16—19页。 [10],李炎贤,1993: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划分。人类学学报,第12卷第3期,214—223页。 [11],韩起,1979:台湾省原始社会考古概述。考古,第3期,245—258页。 [12],张森水,1987: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天津。 [13],宋文薰,1991:台湾旧石器文化探索的回顾与展望。田野考古,第2卷第2期,17—28页。 [14],林观得,1982:台湾海峡海底地貌的探讨。台湾海峡,第1卷第2期,58—63页。 [15],陈承惠等,1990: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晚第四纪地层。第四纪研究,第4期,301—307页。 [16],尤玉柱,1988:东山海城人类遗骨和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福建文博,第1期,4—7页。 [17],尤玉柱等,1995:台湾海峡西部海城哺乳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学报,第33卷第3期,231—237页。 [18],高健为,1982:澎湖动物群,海洋汇刊,第27期,123—131页。 [19],耿秀山,1981:中国东部陆架的海底古河系。海洋科学,第2期,21—26页。 [20],曾成开等,1982:台湾海峡的底质类型与沉积分区.台湾海峡,第1卷第1期,54—61页。 [21],邱传珠等,1986:台湾浅滩沉积物和沉溺海滩岩的研究.热带海洋,第5卷第1期,46—52页。 [22],蓝东北等,1991:台湾浅滩中粗砂的时代与成因。台湾海峡,第10卷第2期,156—161页。 [23],陈华胄,1993: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特征及其物质来源.台湾海峡,第12卷第2期,136—144页。 [24],同[15]。 [25][27],蓝东北等,1993:晚更新世以来台湾海峡西部的海侵及海平面变化,海洋学报,第15卷第4期,77—84页。 [26][28],游仲华等,1993:台湾海峡西部柱状沉积物粘土矿物的分析,台湾海峡,第12卷第1期,1—7页。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水调歌头·香港回归感赋、七律·欢呼香港回归、临江仙·迎香港九七回归、七律·庆香港回归、东山建县始末、八十年的路、1950年后到东山岛视察的中央和省领导人、纪念东山建县八十周年诗词一束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