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关帝庙的三大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65
颗粒名称: 东山关帝庙的三大特色
分类号: B933
页数: 13
页码: 165-1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山关帝庙的三大特色,其中包括了小巧玲珑的建筑艺术特色、释道儒交融的民间信仰特色、影响洪门起源的民俗文化特色等。
关键词: 东山关帝庙 特色

内容

美丽的东山岛,古称铜山,雅号蝶鸟。岛上人文荟萃,滩多沙白,林茂山青,素有“东海绿洲”、“海上明珠”之美称。岛东端的风动石——塔屿风景区,是福建十佳风景名胜区之一。座落在风景区内岵嵝山东侧山腰的铜陵关帝庙,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是台湾全岛关帝文化的祖庭。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眼下全国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750处,可谓群芳竞秀,百花争艳,展示着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辉煌。而铜陵关帝庙得以跻身于全国文物“国宝”之林,更为国家文明精品的百花园增添了一分春色。然而,“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历史思维学的视角来观察,这枝“红杏”便是铜陵关帝庙在中国古代文明精品中所具有的少见的三大特色:
  一、小巧玲珑的建筑艺术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最高、最系统的体现是“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为天地立心”,“赞天地之化育”,实质上是一个精深的生命现象哲学,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一方纯洁的人生艺术境界。其核心是天与人、生与死、神与俗,此岸与彼岸,没有不可逾绝的鸿沟。无论是儒家的止于至善,佛家的明心见性,道家的返朴归真,都在执着追求真善美的高度完美统一。其特点是崇天理,重人文,天人共尊。关帝文化之所以风靡全国以至东亚,固然与宋徽宗封其为“忠惠公”始,历代皇帝屡有敕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着中华民族许多值得歌颂的传统美德,如“对国以忠,对民以义,对友以信”等等,赢得世代人们的无限景仰与崇拜。正是这样一种带有广泛社会性的群体心态,促使关帝成为儒佛道三家信徒共尊的神明,亘千余年而不绝,庙宇建筑也越来越精美绝伦。
  宋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说的是人类是我们的朋友,大自然是我们的伙伴。体现在铜陵关帝庙的建筑艺术上,主要有两点:一是它与文物环境的高度协调,二是它本身建筑的风姿独具。
  铜陵关帝庙在风光旖旎的著名海上园林石斋园的西南角。石斋园因明末抗清英雄、儒学大师、大教育家、大书法家黄道周(1585-1646)别号“石斋”而得名。关帝庙右前方隔一条小道,有座古朴的明清平屋,便是黄道周的故居。自幼生长于斯的黄道周,深得中华关帝文化的真谛,一生壮怀激烈,以天下为任,三受延杖,冒死直谏,刚正不阿,气壮山河。隆武时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史、兵部尚书,请缨行边,击剑长啸,力挽狂澜于既倒。兵败被俘,拒不降清,高风亮节,大义凛烈。临刑时啃指裂帛血书云:“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十六个字,深刻地反映了关帝文化的清萃与辉煌。早在崇祯八年(1633)年十月黄道周回乡探亲时,为铜陵关帝庙撰写楹联云:
  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
  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
  廖廖四十二字,对关羽一生的功绩与品格作了精辟的高度概括。这既是对古代豪杰的热情讴歌,也是对道周自已内心丰富感情的自然流露。道周如此注重“节义”、“精忠”,不妨说是明清鼎革风云突变,色彩斑澜时代关帝文化的化身,其人格力量有如滔滔沧海,巍巍高山,垂青史以至永远。正是地灵钟成人杰,庙馨孕育英雄,名人光照名园,名园附丽名庙,名庙显耀名岛,名名相同,相得益彰,此乃铜陵关帝庙不同于其他全国文物“国宝”之所在。
  石斋园人文荟萃,景点锦簇,以关帝庙为中心,左有宝智寺,东壁书院(今黄道周纪念馆),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母系氏族社会(距今约7000年)的艺术孑遗——生殖崇拜与月亮崇拜岩画(在“贵子石”与钓鳌台),“天下第一奇石”风动石、石僧拜塔等名胜;右有榕荫小院、城隍庙、黄道周故居、虎崆滴玉等古迹。这些胜景烘托铜陵关帝主庙,宛如众星拱月。庙前为山腰开阔地,依地势高低,铺设九层白色花岗岩条石附有雕花栏杆的石板场,逐级迭落,井井有条;一口直径35米,围长110米的莲花池,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绿荫奇石中有几条小径通幽,花木扶疏,楼亭半露,鸟语啁啁啾,暗香轻送。原长1800米,高4至6米不等的明初防倭古城墙,从东北方至西南角从庙门对面山峦隆起部蜿蜒而过,那东门城楼飞檐翘角,傲视海疆,显得格外雄壮。隔海的东门屿峰尖,屹立着一座建于嘉靖五年(1526年)的七层八角密檐式实心花岗岩石塔,高31.7米,突兀峥嵘,高耸入云。登临城楼远眺,天风云影,海光山色尽收眼底,令人神旷心怡。回眸关帝庙,只见头顶高高蓝天,脊牵悠悠白云,官殿层层迭落,门亭轩昂高张,恰似那苍龙舞海,气象巍峨。在纵横不足半里的如诗似画海上园林里,竟然集中了如此之多的胜景,且与皇冠上的明珠关帝庙互相协调,浑然一体,达到水乳交融、如梦如幻的意境,别说在神州大地,就是在全世界来说,恐怕也是罕见的。
  铜陵关帝庙的总体建筑构思,采取宫庭式的基本格局,依山势高低,分门楼、前殿和主殿三进,进进递升,再腰廊缦回,围合成后、前高低两小天井,结构严谨,重点突出。面阔20米,进深34.69米,建筑面积约706平方米。加上庙右巧妙布置假山、花卉、石桌、石椅的半亩榕荫小院,占地约一亩半。由于四周场地的限制,只能在亩地方圆中施展建筑才华,因而在建筑艺术上便以“小巧玲珑”著称。
  门楼又称太子亭,不加封闭,似门非门,似亭非亭,由两根白石梭柱和四根长圆白石斜柱顶托一个造型精美、色彩艳丽的半拱与屋顶组合而成。白石梭柱的前后两侧还有两块高约一米半的两块长石板夹紧,再凿小圆洞用石锥闩紧,似此奇妙的细部处理,中外实属罕见。虽历经近五百年风雨地震的侵袭摇撼,依旧安然无恙,风姿绰约,可谓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在亭右侧,还不经清基就在原始花岗上刻阶砌墙盖起庑廊,真是别出心裁,大胆构筑令人耳目一新。
  前殿有蟠龙石柱、雕花石窗、青色抱鼓石、浮雕石板饰墙等等,就连檐柱、雀替和垂莲也用青、白石细雕而成。大门正中是悬挂夔龙饰边的青石竖匾,阴刻楷书“武庙”两字。而两侧僧合舍却朴实无华,与一般卧房无异。可谓繁简有度,精粗有别,明处铅粉重施,暗处淡装素裹。
  主殿前檐下,斜立一通宽2.88米、高1.66米的水磨青色大龙陛石,雕有云涌苍龙、张口含珠、峥嵘露角,巧夺天工。而在腰廊上的10根青石梭柱,勒有仙鹤、荷花、绿树、凉亭、小鹿以及书生骑马、随从挑担、艄公驶船、老翁春游等浮雕形象,其中一柱竟刻出13个神态各异的古装人物,栩栩如生,实属难能可贵。
  主殿正中供奉关帝神像,红脸长须,一身浩然正气,精美雕花的神盒龛前,竖立太平、周仓、赵累、王甫四位关公心腹大将的泥塑像,为已故民间雕塑大师、画家林少丹先生的力作。殿顶悬挂咸丰皇帝御书“万世人极”的巨匾。而雕梁画栋,鎏金漆画,雕花隔扇,铭文铜钟等等,都极尽华美。黄道周的楹联书艺,高古奇崛,远承晋人,兼涉北朝,刚劲之中,自成精熟,堪称镇殿之宝。其他石刻楹联笔法秀丽,如“山岛雾收舒正气,海门日出照精忠”;“德配文宣垂万古,功高武穆冠春秋”;“义薄云天君与臣,情同骨肉兄及弟”等等,虽无深奥文字,却状景贴切,抒情自然,深刻揭示了关帝文化的厚重内涵。
  关帝庙的琉璃瓦屋顶,运用平雕、浮雕和圆雕三种工艺,装饰花卉、飞禽走兽和古装戏曲人物的彩瓷剪贴,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可谓集漳州屋脊装饰艺术之大成。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总览铜陵关帝庙的建筑艺术特色,亦可称之为:宫不在小,有巧则名;殿不在大,有精则灵。斯是小庙,风姿独具,不似仙宫,胜似仙宫,确是一处具有大背景、大内涵、大效应的文化景观。
  二、释道儒交融的民间信仰特色
  儒出自孔孟,源远流长;道出自神州,土生土长;佛出自印度,东渐中土,变而为禅。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传至曹溪,芽发五叶。花开闽中,重镇林立,群禅竞秀,最早的南少林当推漳州紫芝山开元寺与原属泉州德化县(今属莆田市仙游县)的凤山九座寺。
  据1993年秋在东山县铜陵发现的周炳辉藏本《苦菜寺源流》记载:九座寺建于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年),正觉禅师倡建,钵承南祖临济义玄禅师,寺僧五百余众,“有南少林之誉”。明天顺壬午六年(1462年),该寺明雪熙贤禅师南下铜山龙潭山苦菜寺弘法,后传至古来寺、长林寺、恩波寺、西山岩、南正院等等,使铜山成为后来传至海内外的著名南少林洪拳的发祥地。又据光绪《漳州府志》卷40《古迹》载:
  开元寺:在府治西北紫芝山麓。原嗣圣(864年)间建于漳浦,明皇二十六年(738年)改今所。……明中丞汪道崑诗:“严城吹角入边声,古寺邀兵坐月明。海藏三秋开法界,关山五夜照行营。散花座上天香满,说剑樽前斗气横。但得玉门归有日,便依金埒学今生。初地招寻旧酒徒,当筵叱咤尽枭卢。鲸鲵出没潮声接,龙象经行海色扶。静夜清笳吹塞草,高天白露下庭梧。”
  诗中“古寺邀兵坐月明”、“说剑樽前斗气横”等句,表明此寺与寺僧练武有关。据南宋朱嘉高足陈淳(1153-1217)在嘉定间《上傅寺丞论民间利病六条》云:环城五大禅寺(开元、净众、法齐、南山、龙山等)寺田曾占当地总土地的七分之六,由于僧团经济的畸形发展,“五大禅寺为郡头目,皆出头好闹,至狡黠者图之,握钱谷大权在手,聚奸凶大众在院,遂作无边罪苦,便虐平民,陵抗大夫。”(见万历《漳州府志》卷10)证实当时开元寺等为收租、护院和教授僧众习武健身,早已豢养武僧。恃财势欺人,连缙绅亦不放在眼里。光绪《漳州府志·艺文志》云:宋景炎二年(1277年),抗元英雄文天祥曾率义军驻扎于此,作《驻师漳州夜宿开元寺诗》一首。黄仲昭《八闽通志》对此寺特别注明:“宋末毁于兵。”可见其不同福建一般禅林,或许同该寺拥有武僧并参与抗元斗争有关。张胡山《漳州开元寺的武术渊源》说:“漳州开元寺历代均有习武健身的寺规。历代相传下来的僧众,多有武艺。开元寺的武术经过历代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一种有柔有刚,攻防并蓄的独特风格。其拳术特点是迅猛凌厉、轻松活泼而且形用兼备。”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有力佐证,就是今日饮誉寰球被称为“中国消炎神药”的荔枝牌片仔癀系源紫芝山自开元寺,若无世代练武技击,兼习行医精研养伤消肿验方,哪来的消炎止痛神药之有?
  铜陵关帝庙始建于明初,至今已有670年的悠久历史。据现存于该庙主殿右侧,竖于龟趺之上,正德十一年(1516年)四月初六日月堂和尚立的《鼎建铜城关王庙记》云:“国朝之二十年(1387年),城铜山,以防倭寇,刻像祀,以护官兵,官兵赖之。”尽管当时它已经成为守城官兵的精神依托,然而它却是一座单开间的简陋小庙(在今关帝庙右侧榕荫小院内),亦有喜施者想重建,又因工程浩大而却步。后有漳州开元寺第九代法嗣南少林高僧圆球和尚(字肖岐,号月堂),漳州人,幼入空门,爱读此书,笃好文墨,二十岁受具足戒。素喜观山玩水,游方参学,至此“仰观关圣殿之福地,声灵必震于千年”。遂募善缘,策划重建。正德三年(1508年),云霄财主吴子约避寇来铜同铜陵善土黄宗继等九人鼎力相助,即于次年五月初七日,在原庙左之空地上鸠工兴建,至正德七年二月初二日落成。正德十一年立鼎建庙碑云:“庙之地势,龙盘虎踞;庙之壮观,翚飞鸟革,矢棘跂翼;庙之定制,纵袤百二十尺,横广五十一尺;庙之规模,王宫巍巍。廊腰缦回,阶级峻绝,中肃间门,外高华表,傍则僧舍翼然。非昔日之旧矣!”并高度评价关帝庙的建筑特色与历史价值,说“虽古滕王阁,莫是过也。”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平心而论,其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统一对称,精雕细刻,色彩对比强烈,细部处理奇巧,确为艺术之精品,神嗣之杰作,为铜山名岛增添了几分春色。
  铜陵关帝庙落成之后,香火一直鼎盛不衰。人们心目中的关公,始终是一位活在冥冥之中不摆架子的帝君,指点迷津的先师,体察民情的长者,赏罚分明的法官,伦理道德的卫士,纳福迎祥的保护神。于是在当地逐步形成了烧香膜拜、求签解签、乐捐资财、演戏祝嘏、挂像祈安、迎神出巡、挂香朝圣、沙门当家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据东山县知名人士、关帝文化研究专家陈汉波先生考证,早在嘉靖(1522-1566年)间,设置在此的铜山水寨扩建游兵营,辖台湾的淡水、澎湖和凤山。铜山居民多为世袭军籍,凡一户三丁者要抽一丁参加水操,三年期满轮流替换。当时,他们胸前均挂铜陵关帝庙香火袋,以求平安。退役后,部份员丁移居台湾,把关帝香火留下奉祀。到万历(1573-1620年)时,传说有一艘泉州商船停泊铜山港,船主陈氏到关帝庙分香到船中奉祀,后到台湾凤山(今高雄市)定居,鸠工兴建文衡殿,轩宏壮丽,为台湾南部关帝文化之始。康熙五年(1648年),郑成功率大队船舟据此抗清,干戈扰攘,穿波逐浪,官兵更赖关帝暗中保佑,相传藩主曾到庙进香,祈求关帝匡扶反清大业。康熙三年(1644年),明宁靖王朱术桂随郑经东渡,特地在台南王府建所仿自铜山祖庭的关王庙,后称“祀典武庙”。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铜山人游崇功出任台湾守备时,从祖庭分香至诸罗县东北隅(今嘉义县)建庙奉祀,以慰随他赴台的铜山官兵。又传嘉庆(1796-1820年)间,平和人林枫子孙林应麟等从铜山分香到宜兰县礁溪建协天庙,传遍台湾北部。至此,逐有“南文北协、相映生辉”之美称。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全岛有敬奉关帝的宫殿庙坛,馆社堂舍,院府寺庵共481座,可谓“云蒸霞蔚,群星璀璨”。由于关帝文化的本质是释道儒文明交融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得人心,四十年来台湾关帝庙比原来增长二倍多,信从跃居全省第二位。五年来台胞来铜陵祖庙谒祖进香的团队已达47批2050人。正是:几度风雨海上花,传入宝岛人人夸。神缘本是血缘化,华夏子孙共一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鼎建铜陵关帝庙的不是官府、缙绅和道士,而是来自南少林寺的高僧。圆球和尚毫无宗教门户之见,不受释道儒教门的羁绊,唯中华传统文化的圣贤豪杰,人文伦理是尊,实属难能可贵。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十三日晚,青福建总督李泰帅大军到铜山,实行惨绝人寰的“迁海政策”,十四、十五两日,纵兵焚毁,庐舍灰烬,人民扶老携幼,纷纷从八尺门流徒漳泉内地,骨肉流离,饿莩遍地。铜陵关帝庙被毁,关帝偶像也在劫难逃,幸亏该庙住持僧大陆和尚负神像脱逃入云霄,暂居下港尾武庙侧室(号“铜云室”)。到康熙甲寅十三年三藩之乱中,忽闻复籍之命,复负神像回铜,清其殿痕构数椽茅屋,蔽风雨而已。康熙十九年(1680年)复界,总兵黄镐仍以故址兴筑恢复旧貌,其年落成。现存于左廊墙壁的《关永茂碑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立,说明原来铜城官军世袭,是为军籍,里甲丁粮,世莫之闻。“迁界”时清兵墟其地,复界后,回归者不及原来十之二、三,均无户籍。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漳浦知县陈汝咸因其泛而无宗,终非贻燕良策,就叫他们依在铜陵关帝庙的门下,以关为姓,立一个总户名叫“关世贤”,编入临时户口册。康熙五十年(1711年)编审公议,又表其名曰“关世茂”,分为七房,顶补漳浦十七都六图九甲,方才正式列入户籍,消除政治岐视。经此一波三折,令人荡气回肠的柳暗花明历程,天帝与当地人民的命运就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神之间缘分也就非一般。而对鼎建、修建、管理该庙的僧侣也敬重有加。据该庙第二十五代僧人承理民国修纂的《铜陵关帝庙世系略谱》记载:该庙共被沙门管理了四百多年,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宗教、民俗、体育史上一种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不仅为全国750所文物重点单位中所仅见,且在古今中外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影响洪门起源的民俗文化特色
  宇庙万物无一不受着时空经纬的制约。什么样的历史地理区域性文化,必然要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铜山岛孤悬海上,渔夫们望海为田,遇到海难每每舍命相助,捕鱼捞到人骨与化石,则不论人畜一律携返陆地掩埋;铜山又是对外贸易良港,商人重利崇义,恰恰是关公“仁义”、“守信”等优良品质,自必为黎民所景仰。铜山自古是海防重地与武林之乡,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亟需依靠异姓团结以攘外复内。此邦及儒学大师黄道周的故乡,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李猷明《东山县志》卷11云:“明季,铜山人才蔚起,簪缨相望一时如陈士奇、陈瑸、林日瑞俱官至一省巡抚,故时人有‘七里三军门’之称。”该志并转引康熙《铜山志》说:“有明自嘉靖至崇祯百余年间,为铜山所科举最盛时代,计登会选者九,就乡荐者十有八,明经者二十六,茂才者四百余人,一时称大盛焉。故石斋先生每告人曰:“‘吾乡子弟,虽划船荡桨,亦能文章。’岂虚语哉。”由于深受浓酽传统文化的影响,爱国情怀与节义观念无处不在,故李猷明修志时转引《台湾外志》说:“清初鼎革,剃发令严,有‘留发不留头’之律。时铜山民众抗节蹈海而死者百有余人。”明乎此独特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对伟大的天地会创始人道宗禅师于顺治八年(1651年)在铜山九仙顶长林寺创立气荡河山、影响极为深远的天地会,也就容易理解的了。铜陵镇香花僧白金泰收藏的天地会文件说:
  涱淋洔〓瀄汧,
  〓〓洔泈〓〓。
  沄泷〓跃治,
  〓〓浍〓〓汧。
  非常有力地证明了铜山确是清初天地会的诞生地。
  道宗禅师自明崇祯八年至清康熙三年(1635-1664年)间,先后在铜山参禅弘法近三十载。因九仙顶长林寺与关帝庙近在咫尺,且同为沙门管理,禅缘如醪如醇,也就深受关帝文化的影响,关帝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天地会人崇拜的偶像。如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卷5诗云:
  桃园开放万里香,久闻知已访忠良。天下英雄居第一,桃园结义刘关张。
  《贵县修志局发现的天地会文件》云:
  关帝对一: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壮胆,单刀会鲁肃江南豪杰尽寒心。
  关帝对二:生蒲州仕豫州守荆州战徐州万古神州有德,兄玄德弟翼德释孟德擒庞德千秋圣德无双。
  东山县铜陵镇渔民周炳辉藏本《会簿》(即《古来寺赞集》)云:
  打开利义关具见英雄过人气概,
  参透天人路便是圣贤行已工夫。
  赤胆独难半月青锋分宇宙,
  丹心不泯终宵红烛照纲常。
  也许有人要问,尽管天地会的故乡是在漳州,但关帝庙县县都有,甚至乡社古城堡也有,你凭什么说影响天地会起源的关帝庙是指铜陵此庙而不是其他的呢?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由于每一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找到了它的特殊性便是它的个性特征与标志。周炳辉藏本《古来寺赞集.水灯章海边》下注:“五月十三日,红花亭曲词”,按前者为世俗关公诞辰之日,后者是指天会诞生地的曲牌。既然农历五月十三日,洪门人士(香花僧)在海边放水灯招野鬼孤魂,那自然是指位于海边关帝庙而不是指内山那些关帝庙。白金泰藏本《会簿》说:“长林寺枝节开,苦菜寺冬笋埋,云龙虎跃天台,天地会遍地开。”表明天地会的源头是铜山长林寺和苦菜寺,而与此两寺在地理上人文渊源上最接近的也是铜陵关帝庙。尤其重要的是,《铜陵关帝庙世系略谱》云:“盖谓木本水源,三教虽别,一一俱同,慎终追远,二谛并观,百年不易。清清楚楚地表明,它是普天下最奇特的释道儒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神祠。请问:漳州以至全国能够做到佛谛、俗谛并观、百年不易,且由南少林武僧(清初起由香花僧)管理了四百多年的关帝庙,除了铜陵关帝庙,还有谁呢?在这里不能不指出,现在有一种不太好的风气,某些地方清争名人名胜的冠名权,如西施的故里就有六、七说,遑论其他。其实,历史是一门科学,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千万来不得半点虚假。考订天地会的诞生地也同样如此,要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事实。
  总而言之,铜陵关帝是铜山六百年历史的见证,是闽台“六缘”(地缘、血缘、物缘、文缘、情缘、神缘)的重要载体,是全国古代文明的精品,是关帝文化极其重要的历史性丰碑,更是华夏子孙在走向伟大的二十一世纪争取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弥足珍贵的一颗掌上明珠。

附注

参考文章: ①东山县风动石旅游区管委会、东山县博物馆合编《铜陵关帝庙》。 ②参看曾五岳、陈立群、林定丛等撰《东山关帝庙》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台湾锦锈出版社合编《中国建筑艺术丛刊》百卷中之一卷(即出) ③曾春英(巍巍东山关帝庙》,《福建乡土》1997年第1期。 ④张胡山《漳州开元寺的武术渊源》,原载《漳州文史资料》第七辑第101页。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水调歌头·香港回归感赋、七律·欢呼香港回归、临江仙·迎香港九七回归、七律·庆香港回归、东山建县始末、八十年的路、1950年后到东山岛视察的中央和省领导人、纪念东山建县八十周年诗词一束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曾五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