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关帝文化发祥地——东山关帝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63
颗粒名称: 台湾关帝文化发祥地——东山关帝庙
分类号: B933
页数: 6
页码: 148-1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东山县铜陵关帝庙是中国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建于1387年,具有明清古建筑艺术科学价值。庙内保存了明清时期的木、石雕艺术品,庙门上有瓷雕和木刻楹联,庙内还有古代的石碑和铜钟。铜陵关帝庙是台湾众多关帝庙分灵的祖庙,台湾各地的关帝庙都遵循其礼仪和传统。该庙也成为两岸关帝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关键词: 台湾 关帝文化 关帝庙

内容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福建省东山县铜陵关帝庙,位于铜山古城岵嵝山下,依山临海,气派巍然,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庙宇,且具有明清古建筑艺术科学价值。
  唐总章三年,陈政、陈元光奉旨开发闽南,带来了家乡所奉祀的关羽神像香火入闽,作为战士们心灵依托。历代帝王为了颂扬关羽的忠义精神,不断加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宋祥符年间,赵恒皇帝召颁天下崇祀关公。当时,东山设置四铺,驻铺兵,并奉祀关公。明太祖还下令天下郡县,建武庙以崇拜,春秋二祭。
  明清古庙历经风雨
  东山铜陵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铜山城防倭寇之时,刻像祀之,以护官兵。明正德三年(1580年)扩建,至正德七年(1512年)落成。在庙大殿石柱上镌刻“大明正德吴子约敬送”字句。雄浑的庙门横石柱正面镌刻“明正德已己年绅耆吴子约、黄宗继、方延元、游日初、黄宗能、方肃敏、方钱扬、林道继、唐孟岳、武守九月吉日募众鼎建”字句。庙内立一块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鼎建铜城关王庙记》碑。证明庙宇至今已有610周年悠久历史。
  庙的木结构部分为明代,部份为清代和近代建筑。庙字属抬梁式木构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间,总长40米,宽17米,建筑面积680多平方米,悬山顶,绿瓦,多是石梭柱,柱础鼓状。
  庙前有一大广场,石雕栏杆,叠隔其间,莲花池介场中,绿水漪波映衬古庙。庙前有明清时代雕刻石狮四对,昂首威猛,神气各殊。庙门建筑用二根石梭柱和四根圆石斜柱顶托数百支纵横文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拱架上捧着一座宫殿式的楼亭,称“太子亭”。亭上有各处闽南地方持色的瓷雕图案,正面是“八仙过海”和“八兽图”(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节中的120个人像,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举目环视,气势雄伟。“太子亭”不但建筑艺术高超,且有很高的建筑科学价值,它经历数百年来发生的大地震、大台风袭击仍是安然无恙,赢得中外古建筑专家赞叹不已。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双龙抢珠”及“凤凰飞舞”的瓷雕。
  庙内金木雕、石雕更是巧夺天工,金碧辉煌。大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条全国罕见的盘龙,腾云吐珠,峥嵘露角。这些金木雕、石雕、都出于历代名家上乘的珍品。大殿中间是关公神像及神龛,两边是四员大将王甫、赵累、周仓、关平。庙内有许多明清的石、木刻对联、匾额。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高悬于上,两边柱上挂有明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黄道周亲笔写的木刻楹联曰:“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殿内还有台湾同胞蔡狮的对联:“义佐关刘彪炳事功照日月;气吞吴魏刚张节凛冰霜。”
  大殿东侧悬挂一口高1.2米,底周长2.15米,重四百多斤的清道光年间铸造铜钟,声音宏亮。整座庙宇布局严整有序,气魄非凡。
  台湾关帝庙的祖庙
  据查证,东山关帝庙是台湾众多关帝庙分灵入台的祖庙,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
  明嘉靖年间,铜山水寨官兵到台湾参加守卫,三年期满,轮流更换退役。去台湾的东山官兵胸前都挂着“铜陵关圣帝君”的香火,祈求平安;退伍后,部分官兵留居台湾。澎湖关帝庙保留的庙碑有记载这段历史。
  万历年间,有一泉州船停泊铜山港,姓陈船主闻关帝神威灵应,特地谒庙进香,请求分灵到船中奉祀。后来,陈船主将船中奉祀的关帝送到台湾凤山(现高雄市)兴建文衡殿,成为台湾南部较早的关帝庙。又据澎湖红毛城关帝庙管委会主任王镜芳先生介绍,铜陵关帝先分灵澎湖,然后,再由澎湖转入高雄。
  明永历十八年(1663年)郑经撤离铜山归台,明宗室宁靖王朱术桂也随往,特地在王府内造“祀典武庙”。该庙人员说是从东山关帝庙分灵来的。正殿神龛两旁挂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府知事杨廷理仿写黄道周赠送东山关帝庙的对联。神龛上,亦悬挂和东山关帝庙同样的匾“万世人极”。至今,该庙虽已拓建,而旧庙宇仍保存。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统一台湾后,许多官兵把“铜陵关帝庙”香火分布台湾。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铜山人游崇功任台湾守备时,特地从铜陵关帝庙分灵一尊关帝神像,奉迎到诸罗县东北隅(今嘉义县)建关帝庙奉祀。
  清嘉庆年间,漳州平和县人林枫,因要进京诉讼,搭船经铜山,耳闻关帝君威灵显赫,进庙恳求关帝庇佑,进京后果然获得胜诉。归途从铜陵关帝庙分灵回乡,雕塑神像。后来,林枫的子孙林应麟等人又亲自来铜陵分灵过台湾北部,越过草岭入兰阳平原,在礁溪建庙供奉关帝,成为台湾北部最早关帝庙宇。台湾各地纷纷来该庙分灵建宫立庙。(《台湾名胜古迹大观》)。1989年台湾《汉声》杂志中的《台湾的漳州人》专栏《礁溪协天庙关圣帝君》记载说:“宜兰礁溪协天庙是台湾一百四十余座关帝庙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一座。最早由清代漳州平和林氏,从东山县的关帝庙分香回乡,并塑关帝金身。清嘉庆年间,这尊关帝又随林姓后人渡海来台,入噶玛兰,在五峰山下临海处建庙奉祀。咸丰十七年(1868年)再奏请敕建,取名协天庙。此后信徒由台湾东、北部来分香,回乡建庙立坛,把关帝信仰播散扩远。”
  现在,台湾北部关帝庙宇,以宜兰礁溪敕建的协天庙为主庙。南部以高雄市文衡殿为主庙,故有“北协南文”之称。
  随着东山关帝庙分灵到台湾,庙宇文化也相继传入。澎湖的关帝庙大多是东山人蓝木去建的。1933年,东山康美村林进金、林进添、林保宗叔侄三人应澎湖一张姓的邀请,按照东山关帝庙的建筑形式建了澎湖、赤嵌、小卷、台北等关帝庙。
  台湾的关帝庙风俗习惯,都遵循东山古礼,二月抬关帝出巡,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为关帝祝嘏,搭戏台唱戏,礼仪都按东山铜陵关帝庙体例进行。
  “关帝文化”互交流
  随着东山关帝庙分灵到台湾,关帝文化也相继传入。
  历史以来,台湾关帝庙信徒常来东山拜谒关帝祖庙。在铜陵关帝庙里保存一块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武庙碑记,记载台湾安平、澎湖、鹿港等地数十位军、政、商、渔、船各界人士捐资修建铜陵关帝庙的芳名和金额。
  1988年8月,高雄市文衡殿信徒数十人到铜陵关帝庙谒祖庙进香,敬献“追源谒祖”的匾额。1990年7月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李炳南教授和台南财团法人学甲慈济官董事长周大围先生,亲临东山铜陵关帝庙考察,当他们看到庙里黄道周撰写的对联,恍然大悟地说:“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正原于此。”“东山铜陵关帝庙是台湾关帝信仰的发祥地。台湾诸多关帝庙都悬挂此对联,但不知出于何人所撰,现在谜可解开了,找到了这个根。”他们回台湾后进一步宣扬铜陵关帝庙是台湾各关帝庙的祖庙。
  据最近统计,台湾有大小关帝庙950多座。其中台北234座,高雄118座,台南67座、云林65座、台中61座、宜兰58座、苗栗50座、基隆47座、南投41座、桃园35座、屏东24座、嘉义23座、花莲19座、新竹18座、澎湖16座、台东15座。近些年来,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宜兰、桃园、屏东、花莲、台东、基隆、澎湖等20多个县市近二百座台湾关帝庙数万信徒前来东山关帝庙朝圣谒祖,多者四五百人,少者几十人。其中,台中圣寿宫主委张子清先生年率信徒来东山朝圣。1995年1月至7月,东山关帝庙关帝神像应邀出巡台湾,引得台湾数十万各界人士信徒争相膜拜,轰动全岛,台湾数十家报刊电台争相报道。
  1997年1月7日,“东山关帝祖庙赴台访问团”10人赴台访问半个月,增进了两岸关帝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铜陵关帝庙周围有铜山古城、风动石、黄道周故里、黄道周纪念馆、博物馆、宝智寺、石僧拜塔、虎崆滴玉等文物名胜和旅游点,为福建省公布的首批省级名胜风景区,每天中外游客如云。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水调歌头·香港回归感赋、七律·欢呼香港回归、临江仙·迎香港九七回归、七律·庆香港回归、东山建县始末、八十年的路、1950年后到东山岛视察的中央和省领导人、纪念东山建县八十周年诗词一束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孙英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