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关帝信仰与东山关帝庙的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60
颗粒名称: 台湾的关帝信仰与东山关帝庙的关系
分类号: B933
页数: 7
页码: 128-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台湾的关帝信仰源自大陆移民带来的传统崇拜,官方和民间对关帝的崇祀极为重视,具有驱番、福佑群生和商业保护等功能。台湾各地关帝庙分布广泛,信徒虔诚崇拜,显示了关帝信仰在台湾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台湾 关帝信仰 关帝庙

内容

关帝是三国时代的汉寿亭侯,名羽,字云长,武勇绝伦,博学多能,喜读春秋,为人梗亮有骨气,与刘备,张飞为布衣之交,结为兄弟,所谓“桃园三结义”世传佳话。及刘备收蜀为汉帝,关羽坐镇荆、襄,威震许、洛、势成鼎是,成为英明盖世的扶汉忠臣,后与东吴交战时牺牲,年68岁。刘备感念其生前的一片赤心,丰功伟绩不可一灭,自古忠臣义士,生为正人,殁为明神,故建庙祭祀,从而为后世所崇祀,其事迹家喻户晓,又经历代递封号,易侯而王,易王而帝,推崇无以复加,崇为武庙,与孔庙并祀,均列为上祀。
  台湾的关帝信仰,始于荷郑时代,台南市的开基武庙,俗称小关帝庙,创建于明永历初期,祀典武庙,俗称大关帝庙,创建于永历二十二年(1668),为郑经所建,前者,显然是为大陆移民所建,属于民祀,后者,则是郑成功复台后为官方建立的祀庙,有宁靖王手书匾额“古今一人”悬于庙内。可见台湾的关帝信仰与崇祀,与大陆特别是闽粤移民有着密切关系,据《东山县志》记载:明崇祯元年(1628)郑芝龙受政府招抚,曾招有铜山(东山)五都饥民到台湾垦荒定居;清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二十二日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铜山有500多名青壮年随军入台,其后大部份定居于台湾。清代,戊守澎湖的清军中,有铜山营拨去的班兵,名额135人,三年一换班,历二百年之久。有些退役兵则留居于澎湖,定居于台湾的东山移民把家乡信仰崇祀关帝的习俗带到台湾,从铜陵关帝庙分去香火,按照铜陵关帝庙模式建庙,如台湾宜兰礁溪的协天庙,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台湾东部、北部的信徒到此再分香火,建庙,把关帝的信仰普及开来。1933年,东山康美村建筑师林进金叔侄三人应聘到澎湖和台北,仿照铜陵关帝庙模式建起4座关帝庙。在基隆的东山移民亦建有一座与铜陵关帝庙式样相同的关帝庙①。说明台湾的关帝信仰与东山铜陵关帝庙有着香缘关系。
  台湾的关帝信仰,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之后,随着台湾的开发而发展,官民信仰崇祀关帝不仅普及而且隆重。
  台湾关帝庙的普及状况,据1930年调查统计,全台共有150座关帝庙,分布在台北17座,新竹23座,台中30座,台南48座,高雄20座,澎湖11座,花莲1座②。至1960年,全台关帝庙增为192座,分布在基隆市3座,台北县市12座,台中县市11座,台南县市24座,高雄县市25座,宜兰县17座,桃园县4座,新竹县4座,苗栗县16座,彰化县10座,南投县10座,云林县15座,嘉义县9座,屏东县10座,澎湖县11座,花莲县6座,台东县5座③。
  清代,台湾官方对关帝崇祀特别重视和优隆,除了把郑经所建的大关帝庙重新扩建列为祀典武庙外,并在设治的府、县、厅也相继建立起祀典武庙。如康熙二十九年(1690),台厦道王效忠即把台南市的大关帝庙重新修葺,增建扩大,后殿为三代祠,又经五十五年(1716)五十六年(1717)重修、改建,栋字华丽,工巧异常,大非昔比,至雍正五年(1727)列为祀典,春秋祭以太牢,乐舞八佾,追封三代,成为台湾关帝的信仰中心。此庙的墙壁具有庄严气象,门厅大门极为高大,门坎甚高,据说清时,妇女无法跨越,亦不准妇女入内朝拜。该庙是台湾保存最完整,最壮丽的古庙,迄今仍为台湾关帝的信仰中心。尔后随着地方的开发,除台南市的祀典武庙外,主要城市皆有祀典武庙,地方官率属下按时进行祭祀。台湾官方对关帝之崇祀,其性质与大陆闽粤原藉所有祀典武庙相同之处,还有其持殊性,这在台湾或增建武庙的碑记中可以窥见。
  第一,台湾地处海外,清朝治台后,民番错杂,地方不宁,特别需要对人民进行忠信、节义的道德教育。如彰化县知县秦士望,雍正十三年(1735)所撰的“关帝庙碑记”中说:“我彰邑,荒昧初开,民番杂错,沐圣朝雍熙之化,渐知服教畏法,若更感之以帝德,摄之以帝威,则其鼓舞益神”④。又如署台湾府观察督学蒋允君,乾隆三十年(1765)“增建武庙官厅碑记”中说:“台虽荒服,沐浴王化……于文庙以习其礼乐冠裳之盛,于武庙以作其忠诚义勇之气,二者交资,不可偏废,受捐廉俸谋为新之……都人士观科此感动名教之心,与优游典物之情,交相培养,忠信节义,当有油然而兴者矣。”⑤又如台湾知府蒋元枢,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关帝庙碑记”中说:“勿谡郡(台南市)处僻远,仰止神明,用鼓其忠诚义烈之气,而潜化其恣睢嚣竞之风,习俗转移,不当在是耶”⑥。再如台湾府儒左堂着重嘉庆十四年(1809)“重修文武两祠碑记”中说:“国家胪陈礼典,自都城以及各府州县,莫不建祠崇奉文昌帝君、关圣帝君,所以振扬文都,扶植纲常也。”经过官方提倡崇祀后“儒雅之风,蒸蒸日上,忠义之心,油然而生。”⑦从上列诸碑记的内容和文辞中充分说明了台湾官方所以崇祀关帝,目的是针对台湾“民番杂错,地方不宁”故而崇祀关帝是“感之以帝德,摄之以帝威”,潜移默化其“恣睢嚣竞之风”,从而使台湾人民易风移俗,成为忠信、节义的良民。
  第二,台湾孤悬海外,开发既迟又未臻完善,凡去台官吏面对渡大海入荒域的险境,自然畏惧三分,故官吏本身极为崇信神明的护佑。若是有化险为夷,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等事件的发生,皆归之于神的护佑,以至崇祀报神,优隆有加。若妈祖、若大道公、施琅、福康安等有妈祖灵迹神佑之说而崇祀;台湾知府周懋奇等有大道公免灾除疫灵迹神佑的崇祀。因此对于关帝护国佑民,威镇海邦的功迹。也同样极其崇信。如台湾知府杨廷理,乾隆五十四年迹。也同样极其崇信。如台湾知府杨廷理,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修郡西关帝庙碑记”中说,“乾隆五十年(1785)逆匪(引者按,指林爽文起义)不靖,蔓延经岁,南北骚然,焚郭戕吏,所在不免,而府城得坚守无恙者,每贼众犯城时,辄闻庙中金鼓声隐隐,似无数万甲兵,出而撼贼,为我民呵护者,而城获全,则神有功于兹城也大矣!……方理之出入戒行也,跃马提兵,数与贼遇,不杀贼则死耳,宁复作生计。然而不死者,向非神之威有以作其力、助其气,挫贼锋而顿踣元,其能率自保耶?重以劳形苦心,数月不安席,累夜不交睫;而身不病,卒以捍其人民,得以偕存活者,岂非神佑之彰彰之者哉?”⑧为此,积极修葺庙宇,面酬谢关帝。
  台湾的官方极其重视崇祀关帝,民间对关帝崇祀也极虔诚。全台关帝庙,除官祀武庙外,皆为民间崇礼、信仰的关帝庙。关帝成为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保护神,凡有移民所至之处,皆建庙奉祀。其起缘多因防“番”害。因此其首要功能为“驱番”“镇番”的伏魔神。如南投县集集镇大山里北势巷的关帝庙,“相传乾隆间,汉人入垦集集后,番害频起,乃为驱番而刈香于福建省,私祀关帝圣君于自宅”,后“由居民杨顶者首倡建庙”。草屯镇坪顶里南平路的关帝庙,“相传缘起嘉庆间,因地处番境孔道之士诚南方丘陵,番官屡起,因此,由居民醵资建庙,供奉关圣帝君,号称平山官,盖寓‘平定蛮荒’之意也”。南投镇振兴里的关帝庙“相传系往时为防番而创建者。”⑨显然,上述关帝庙的创建,系借关帝的威武镇“番”,以求获得一方移民生活的保障,这与清朝治理台湾崇祀关帝,以威镇海邦具有同样目的,台湾民间对关帝之崇祀,不仅汉族移民需要关帝的威武庇护。而且被汉化了的平埔族人民也崇祀关帝,祈求关帝的庇护。如道光初,当西部平埔族大举迁入埔里盆地之际,对于分刈之土地,却有“言约每埒田,全年纳租栗五斗,以为关帝祝寿之费”⑩。因为平埔族人民迁居埔里盆地之后,经常受到“生番”的骚扰和威胁,也极需要关帝的威武加以庇护。
  其次一个功能为台湾人民“福佑群生”的守护神。高雄市的文衡殿和宜兰县开发较晚,然而关帝庙的建立却有17座,单单宜兰市区就有6座,西关帝庙是其中之一,庙貌虽小,但是香火鼎盛,咸丰二年(1852)创建以来,就成为居民的信仰中心。如台南县关庙乡的关帝庙,是该县最著名的关帝庙,为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凡乡名、村名、皆名为关庙。显然这座关帝庙的建立是与当地居民生活休戚相关,关帝为当地居民的守护神。
  第三个功能为商人的商业保护神。台湾商人对关帝特别崇拜,因俗信经商的帐簿为关帝创始,又因慕其义气。视为正义、忠信、信用象征,除了建庙、修庙崇祀之外,还居家供奉关帝,如台南县的盐水关帝庙,为“清嘉庆捌年(1803)岁次癸亥桐日诰授奉政大夫林文浚自捐银肆仟壹百元修建”⑪。林文浚系林品元,讳文浚,祖藉泉州,是鹿港郊行日茂号的创始人,平日乐善好施,崇信关帝。嘉庆八年旅行至盐水,在里仁桥之南,择地创建商业保护神关帝庙。此庙后来重修,也由各郊商号纷纷捐资修葺。道光八年(1828)“重修武庙碑记”中记载,当时庙前有一对宏伟的旗竿台,有赵相泉等各郊,铺号的名称,此外凡是各地武庙重修,改建,各地郊商、铺号皆向义热心捐资,如彰化县鹿港关帝庙,嘉庆二十四年重修,其碑记中就有“商郊,莫不向义喜捐”⑫的记载。此外台湾商人还对大陆的关帝崇祀活动,也是踊跃捐助,参与,如东山关帝庙同治九年(1870)进行重修,其“重修武庙碑记”的捐资名单中就有澎湖金顺利、金长顺、顺美号等商号、台南的三郊和陈邦记、德记行等郊、行的捐资⑬。充分说明了台湾商人对关帝崇祀、信仰的虔诚。
  综观上述,台湾的关帝信仰,无论官方或民间都是极其崇信,对台湾的开发,社会的安定,政治、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
  由于台湾关帝的信仰与东山关帝庙有着渊源流长的香缘关系,因而进谒祖庙,又成为对关帝信仰崇祀的一种活动。
  1988年8月,高雄市30多位台湾同胞前来东山关帝庙进香朝拜。并敬献“追源谒祖”的匾额。1990年7月,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李炳南教授和台南财团法人学甲慈济官董事长周大围先生前来东山关帝庙考察,认为东山铜陵关帝庙是台湾关帝信仰的发祥地。此后台南、台北、台中、台东、高雄、桃园、花莲、基隆、澎湖等地关帝庙的信徒多次前来铜陵关帝庙进香谒祖。关帝信仰成为联系海峡两岸人民友好往来的纽带,加强了两岸人民的密切关系。
  (作者系厦门大学历史系讲师)

附注

①《东山县志》545页、550页。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 ②《台湾省通志》卷二,人民志宗教篇285页。 ③刘枝万“台湾省寺庙教堂(名称、圣神、地址调查表)”《台湾文献》卷十一,第二期。 ④⑦《彰化县志》卷十二,艺文志。 ⑥《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上册,109页。 ⑤⑧《台湾府志》卷二十二、艺文志。 ⑨⑩《南投县志稿》“风俗宗教篇稿”102-104页102页。 ⑪《台湾古迹全集》第二册,342-344页。 ⑫《台湾湾中部碑文集成》合订本,26页。 ⑬庄为玑等编《闽台关系族普资料选编》671页。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水调歌头·香港回归感赋、七律·欢呼香港回归、临江仙·迎香港九七回归、七律·庆香港回归、东山建县始末、八十年的路、1950年后到东山岛视察的中央和省领导人、纪念东山建县八十周年诗词一束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文绮
责任者